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合集15篇)

生物3.19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學設計(合集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八年級(上)語文第19課《生物入侵者》

知識與技能目標:

閲讀課文,積累字詞,獲得一些生態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抓住關鍵語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培養收集、整理信息的自主學習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

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教學難點:

對“生物入侵”理解

教學手段:

廣安新聞;07年《少百科知識報》暑假版;彩色粉筆

教學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講述水葫蘆入侵廣安的新聞。(廣安新聞聯播12月9日報道)教師講完後,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這則消息的主要內容。

明確: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着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生物入侵者》,希望學習此文能促使我們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教師板書課題)

2、題解:要求學生合上書,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義。然後要求學生從文中勾畫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二、自主閲讀、整體感知

1、教師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閲讀思考。

a.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b.你覺得學習本文應從哪些方面人手?試擬出本文的學習目標。

◆學生在自主閲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弄清文章內容,並共同擬定學習目標。

◆班上交流:明確本文學習目標及主要內容。

明確學習目標(見前面的教學目標)

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編寫提綱

教師用展示結構圖示,要求學生在空缺處填上相關內容。引出話題:

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1段)

擺出現象:具體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2、3、4段)

探究原因:——(5段)

揭示態度:——(7段)

採取措施:——(8段)

三、寫法探究

1、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説明順序a.常見的説明順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麼説明順序?b.探究本文這樣安排説明順序的好處。

明確: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説明方法a.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説明方法。學生討論後教師板書: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b.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説明方法的相關語句。

(將學生分成三大組,每一組找一種説明方法的相關語句,看哪一組找得又快又好)C。説説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的説明方法的作用,並從文中各舉一例加以説明。D.教師出示一隻彩色粉筆,要求學生從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説明方法中至少選兩種方法對其作簡要説明。

四、小結

要求學生從主要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對全文作一個小結。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説明文。它向我們説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説明方法,為我們寫作説明文提供了借鑑。

五、延伸拓展

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我們身邊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如果發現我們該怎麼做?

六、佈置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並從中任選五個詞語寫一段話。(不超過150字)

2、蒐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至少一種),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教師提供07年《少百科知識報》暑假版)

3、選作題:查閲資料,瞭解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的理論。

生物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説出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化來的。

(2)比較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異同、黑猩猩骨骼和露西骨骼化石的異同,描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能力目標】通過視頻和圖片的觀察、比較,提升觀察、對比、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

【難點】採用對比的方法比較現代類人猿、人類起源和發展的示意圖,總結人類在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設疑導入。

教師多媒體展示黑猩猩的圖片,提出問題:

(1)人是從什麼動物變來的?(學生給出不同答案:猴子、大猩猩、猿猴等。)

(2)圖片上的黑猩猩能不能變成人呢?(不能。)

(二)新課展開

1.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教師多媒體展示達爾文及其進化論,介紹相關知識。提出問題:為什麼達爾文説人類和現代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

(學生疑惑。)

(2)教師播放現代類人猿的紀錄片,提出問題:這些類人猿分佈在哪些地方?生活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

(現代類人猿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等地的熱帶森林中,它們都是依靠從大自然中獲取食物來生存,沒有製造工具,改善生存環境的能力,沒有語言文字的交流。)

(3)類人猿和人類在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製造工具、語言交流等方面有哪些異同?

(類人猿與人的根本區別有以下幾點:運動方式不同,類人猿主要是臂行,人是直立行走;製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一般不會製造工具,人類可以製造並使用簡單和複雜的工具;腦發育程度不同,類人猿到腦量約為400毫升,無語言文字能力,人腦容量約為1200毫升,語言文字能力強。)

(4)教師展示森林古猿圖片,提出問題:人類和類人猿相比,誰與森林古猿更相似?

(類人猿。)

(5)為什麼森林古猿的一支會演化成人類,另一支演化成類人猿呢?

(引出“從猿到人的進化”。)

2.從猿到人的進化

(1)教師多媒體播放地球1000萬年前地殼變動的模擬視頻,提問:地殼地變動造就了哪些特殊的地形?

(高山、峽谷、大河,等。)

(2)教師提問:這些地形的變化對地表的植被有什麼影響?學生閲讀課本相關內容。

(地形的變化也導致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在東非大裂谷地區,原先的熱帶叢林有一部分變成了稀樹草原。)

(3)教師展示稀樹草原景觀圖,提問:這對當地的森林古猿造成了哪些影響?

(熱帶雨林的'消失迫使森林古猿從樹棲改變為下地生活。相比於樹棲,在地上生活,食物減少,敵害增加。)

(4)教師展示黑猩猩的骨骼和露西骨骼化石,提出問題:地上生活對森林古猿的身體造成了哪些影響?

(髖骨變得更加寬闊,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態上發生了明顯變化,下肢骨更加粗壯,有利於直立行走。)

(5)森林古猿最終是怎樣進化成人類的?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臂和手逐漸變得更加靈活。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並且能夠使用火,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羣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最終進化成人類。)

(6)類人猿與我們人類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類卻在威脅着類人猿的生存,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們呢?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和森林資源的開發,嚴重威脅了類人猿的生存。所以為了保護他們,我們應該立即停止對環境的破壞,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類人猿的生存空間和環境。每個人都應該提高環保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為。)

(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閲讀課後“科學家的故事”,看一看我國科學家對人類進化研究做出了哪些貢獻?

四、板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説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3.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2.教學難點

(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三、課時安排

2(上課1和實驗1)

四、教學過程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讓學生以國中的知識來思考,回答。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

〔板書〕

一、組成細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基本元素:C、H、O、N、S(Ca)P、

主要元素:C

二、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思考與討論〕生思考師提示。

1.提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區別主要看它們的分子組成中是否有碳元素,如糖類是有機化合物,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水是無機化合物,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當然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區別。對這兩類化合物的嚴格區分,請參照化學教科書。

2.提示:細胞中最多的有機化合物是蛋白質,無機化合物是水。蛋白質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在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水是生命之源,離開水,生命活動就無法進行。

3.提示:植物的葉肉細胞、果實細胞和種子的細胞中通常含有較多的糖類、脂質和蛋白質。如禾穀類的果實、種子中含澱粉(多糖)較多;甘蔗的莖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種子中含脂質多;大豆種子中含蛋白質多,等等。要想從植物的果實、種子中獲得糖類、脂質和蛋白質,就要設法使細胞破碎,再將這些物質提取出來。

三、實驗

〔到實驗室做實驗〕

3.生物材料中有機化合物的種類、含量不同。因此,我們應選擇多種多樣的'食物,保證獲得全面的營養。

〔小結〕略。

〔作業〕一二題。生思考師提示

〔提示〕1.(1)跡唬2)√擰

3.B。

拓展題

1.提示:細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動地從環境中獲取生命活動需要的元素。這是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統內部有嚴謹有序的結構,不是物質隨意堆砌而成的

生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通過觀察和飼養家蠶等實踐活動,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舉例説出昆蟲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一、 導入

昆蟲是最繁盛的一類,它們的生殖是怎麼樣的呢?觀察P、8圖Ⅶ—2,類似的有家蠶、蠅、蚊、蜻蜓等。

二、 新授

㈠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1、説説家蠶與人類的關係

2、觀察與思考

⑴生殖過程排序 。想一想,家蠶一生要經過和 時期。

⑵比較家蠶幼蟲、成蟲和蛹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並填表。

形態特點 生活習性

幼蟲 休柔軟,有環節,有8對足 以桑葉為食,有蜕皮現象,化蛹前吐絲結繭

成蟲 三對足,兩對翅,被白色鱗片 不取食,雌雄交尾後,雄蛾死亡,雌蛾產卵後死亡

蛹 體表光滑,呈橢圓柱狀 不食不動,羽化成蛾,破繭而出

討論:①家蠶通過哪種方式繁殖後代?該方式特點是什麼?

②哪些昆蟲與家蠶的生殖、發育方式相似?

③P、10 討論3

3、變態發育: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

㈡其他昆蟲的發育

⑴觀察蝗蟲的發育過程

説説:其發育過程經過幾個階段?與家蠶有什麼區別?

⑵蝗蟲的發育過程

卵 形態、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體小,稱若蟲

幼蟲 生殖器官沒成熟,僅有翅芽,可跳躍,叫跳蝻

成蟲 5次蜕皮

不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

⑶比較發育過程

名稱 完全變態發育 不完全變態發育

過程 卵幼蟲蛹成蟲 卵幼蟲蛹成蟲

代表 蠶、蝴蝶、蠅、蜜蜂等 蟋蟀、螻蛄、螳螂、蝗蟲

三、 小結

列表比較家蠶與蝗蟲生殖、發育的異同點

四、 作業

完成課課練相應練習

第三節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教學目標: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教學重點、難點: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一、 導入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有什麼特點?與昆蟲類似的發育方式還有哪些代表?

二、 新授

常見的兩棲類: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比較常見兩棲類的異同點。

相同:皮膚裸露

不同:青蛙、蟾蜍無尾:大鯢、蠑螈有尾。

㈠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 觀察圖Ⅶ—6

説説雌雄蛙區別,青蛙的發育過程是怎麼樣的?

蛙與蟾蜍的卵有什麼區別?

雄蛙:有鳴囊,有婚墊

雌蛙:略大

青蛙發育過程: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陸地上

蛙卵團狀,蟾蜍卵帶狀。

想一想:雄蛙的鳴叫、雌雄蛙抱對各有什麼意義?青蛙的發育過程與家蠶有什麼異同?

鳴叫吸引異性,抱對使受精更加容易。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均有很大差異。

㈡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1、資料分析P、14—15資料分析

討論:⑴上述事例説明,環境的變化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麼影響?(乾旱、沙漠化不利兩棲類生長。)

⑵某些地區出現畸形蛙,可能是什麼原因?(環境污染)

⑶從上述事實你受到哪些啟示?(保護環境)

2、 討論

本地區兩棲動物的生活環境如何?數量是不是在不斷減少?如果是,我們應當採取哪些保護措施?(耕地大量被挪作它用,活動區域越來越小。數量亦在減少。措施:合理開發利用耕地;產卵期注意保持水面面積;不允許大面積作業化捕捉等。)

三、 小結

青蛙發育的特點

四、 練習

生物教學設計5

課題

生物的特徵課型新授個性化修改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1.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教學難點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展示實物】石頭、菊花(帶有枯枝)、樹葉、蝗蟲、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問題】觀察並區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區分的理由是什麼?

二、問 題引導,自主探究

請同學們自主閲讀教材p2-5並思考下列問題:

(1)什麼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徵?

(3)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怎樣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圖片各説明生物的哪項特徵?

(5)觀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嗎?拖把、掃帚是生物嗎?粉筆是生物嗎?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嗎? )

(6)説一説科學觀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三、展示交流,釋疑解惑

獨立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對於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討論共同總結。

【總結要點】:

(1)有生命的物體稱為生物, 根據某一物體是否需要營養、呼吸、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徵,來判斷其是否是生物。

(2)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3)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物質的獲得方式不同: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自身所需的有機物。

(4)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氣、排尿。

【你説我辨】下列現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徵?

1、蟑螂捕蟬,黃雀在後。

2、葵花朵朵向太陽。

3、蜻蜓點水、金蟬脱殼。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長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視野拓展,感悟提升

課本知識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對於生物的特徵,你還想知道哪些知識?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生物現象你有疑惑,提出來,大家一起探究… …

1、閲讀以下短文,説出小球藻是生物嗎?從文中找出證據。

宇宙航行時代的到來,使“宇宙食品”的供應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於是人們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徑只有3—5毫米,卻能夠吸收人們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陽光,使自身產生大量營養物質並且放出氧氣,淨化太空飛船中的空氣。它還能用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繁殖,一晝夜產生2—3代。

2、一個蘋果、一個雞蛋、一粒小麥種子、一棵小樹苗,它們都是生物嗎?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3.p6練習2

五、鞏固訓練,檢測反饋

(一)、選擇題

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於生物是( )

a.機器人彈鋼琴 b.火山爆發時巖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 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説明生物具有的特徵是 ( )

a.需要營養 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説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徵( )

a.呼吸 b.排出體內廢物 c.對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4.下列屬於生物共同特徵的是( ) a.都能運動 b.都能呼吸 c.都有細胞結構 d.都生活在水中

5. 下列不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a.花開花落 b.北雁南飛 c.孔雀“開屏” d.潮漲潮落

(二)、拓展題

請説出散曲名家馬致遠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斷依據是; ___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説明它們各屬於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徵:

(1)小貓長成大貓屬於 。

(2)貓生小貓屬於 。

(3) 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裏的現象屬於 。

六、梳理總結,反思昇華: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

【知識網絡】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營養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2、生物的特徵

生活需要營養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

教後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過程與方法

● 利用分佈圖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 具有合作意識和成果共享的意識。

【教學重點】瞭解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學難點】會利用分佈圖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學準備】為全班學生準備:兩張大白紙、記號筆。為每個學生準備:一張A4紙。

【教學過程】

一、引入:各小組調查的結果怎樣?現在來交流和彙集我們的調查資料

二、整理分析調查信息: 1、各小組整理上節課調查的動植物,(注意:整理時按樹木、花草或其他標準將植物和動物分類,最後統計出共發現了多少種動物、多少種植物。)2、各組彙報交流:學生邊彙報,師邊記錄,把各小組的調查彙集成一個全班的.調查表。3、總結:在校園裏搜索到哪些動植物?一共有多少種植物和動物?它們各自生活在什麼地方?(意圖:在通過數據讓學生體會到生物的多樣性,瞭解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4、思考:我們校園裏的生物是不是校園生物的全部?為什麼?(不同時期生物種類不同)

三、製作校園生物分佈圖1、師:校園裏的動植物種類很多,生活的環境也各不相同,我們共同來製作一幅校園生物分佈圖,展現校園生物大家庭。2、小組研究制定校園分佈圖方案,在制定中師點拔:思考:在製作過程中有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可以用什麼辦法解決?生物分佈是立體的,而生物分佈圖是平面的,如何區分地下、地面、地上分佈的生物?(預設:可用不同的顏色表示,生物種類較多,分佈圖面積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將校園生物種類記錄上去可用編號的方法 ;可以將畫的生物圖剪貼在分佈圖旁,用箭頭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勵學生創造性的製作生物分佈圖。製作中可借鑑校園平面圖)3、分組制定校園生物分佈圖4、各組彙報制定的校園分佈圖,對制定好的組加星5、分析與討論:觀察校園生物分佈圖,我們發現校園哪些地方的生物種類較多?為什麼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種類會有所不同?如果我們調查的範圍擴大,生物種類會有多少? 生物分佈會有什麼特點?

四、拓展性活動:

1、認識這些珍稀的動植物嗎?他們各自生活在我國的什麼地方?並把它們填在相應的圖上 2、你還知道我國哪些珍稀的動植物?它們生活在哪?目前數量怎樣?(認識我國的珍稀生物瞭解我國的生物資源,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樣性面臨着危機。)

五、課外延伸:查閲資料,瞭解世界珍稀動植物和它們的分佈的地方,製作世界珍稀動植物分佈圖(意圖:一方面可以瞭解珍貴動植物資源,另一方面進一步體會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意義。 )

生物教學設計7

I學習目標

1.列舉其他植物激素。

2評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II學習重難點

1.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2.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3.蒐集並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資料。

III方法指導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自學質疑、交流展示、知識建構、基礎檢測、鞏固練習、能力提升

一、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1.除生長素外,植物體內還存在xx等植物激素。

2.植物體內各種激素並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種激素共同調解。

3.的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具有xx等優點,在生長中得到廣泛使用。

二、【基礎檢測、鞏固練習】

1、下列對植物激素的敍述中,不正確的是()

A、它在植物體內含量極少B、它對植物生命活動具有調節作用

C、它是植物體一定部位產生的D、它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

2、把成熟的蘋果與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於蘋果放出了()

A、乙烯B、赤黴素C、脱落酸D、細胞分裂素

3、植物激素是指()

A、活細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

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D、細胞合成的.具有調控代謝功能的物質

4、細胞分裂素不存在於()A、莖尖B、根尖C、成熟的果實D、萌發的種子

5、能夠延緩葉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A、生長素B、赤黴素C、細胞分裂素D、脱落酸

6、下列除哪種激素外,都能促進植物生長()

A、生長素類B、赤黴素C、細胞分裂素D、乙烯

7、在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中起調節作用的激素是()

A、生長素B、赤黴素C、多種激素D、乙烯

三.【能力提升】

13.根據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進行插條繁殖時,如果在枝條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長的芽或幼葉,扦插枝條就容易生根,這是因為。

(2)如圖(一)為桃樹,圖(二)為龍爪槐,請回答它們頂芽產生的生長素的運輸方向(回答A→B或B→A),並解釋原因。

①桃樹,龍爪槐。

②原因是。

(3)農業生產上常用生長素類似物噴灑生長有某種雙子葉植物雜草的水稻田,結果水稻正常生長,雜草死亡。這説明。

(4)松柏、杉樹的樹冠都明顯呈寶塔形,請解釋其形成原因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5)要使貯藏越冬的蔬菜保持綠色,應給蔬菜噴灑哪種植物激素,並解釋使用這種激素的原因。

(6)剛剛收穫的馬鈴薯塊莖種到土壤裏不能發芽,其原因是塊莖含有較多的,進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發芽,可用處理。

13、(1)芽和幼葉能產生生長素,促進扦插枝條的生根

(2)①A→B;B→A

②在芽中生長素的運輸是由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

(3)雙子葉植物雜草對生長素敏感性較強,在較低濃度下,生長就被抑制,而單子葉植物水稻在這一濃度時卻能正常(或促進)生長。

(4)這是一種頂端優勢現象。越往下,離頂芽越遠,側芽積累的生長素就越少,發育形成的側枝就越長。反之,越往上,就越短。

(5)細胞分裂素,因為它有防止葉片衰老的作用。

(6)脱落酸;赤黴素

生物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一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葉綠體內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本節內容是對第3章細胞的基本結構知識的提升,又是後面學習光合作用原理和應用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説出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

(2)説出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

(1)通過“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

(2)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嚴密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操作,培養學生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2)通過聯繫知識與生產實踐的關係,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熱愛,分析葉綠體結構與功能的聯繫,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

難點:對實驗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離過程。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平有差距。有些學生對於毛細吸管怎麼用都不清楚,所以講解時需要詳細。對於研磨和過濾等操作學生有一定的基礎,但紙層析法是首次接觸,需要教師指導並藉助動畫給予直觀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1.實驗法:綠葉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初步把握實驗的原理和方法步驟。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兩人一組,實驗室內教學。課前打開實驗室門窗通風,課前準備好綠葉、濾紙條、紗布等材料用具,配製好層析液。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首先提問:

(1)萬物生長靠太陽,那麼,太陽能是怎麼轉變成生命活動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呢? (光合作用或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又依靠什麼進行光合作用呢? (葉綠體)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我們來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然後展示探究的第一個問題,綠葉中有哪些色素呢?已經佈置學生們課前預習了這部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並讓學生把預習過程中的疑惑説出來。

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綠葉中有哪些色素呢?

教師:大家提出的這些問題很好,看得出課前認真預習了。那麼我們今天主要來解決這些問題。多媒體展示實驗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重點講解實驗原理,強調提取色素和分離色素的不同,其中紙層析法學生第一次接觸,所以着重講解,通過fash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共3頁,當前第1頁123

學生明白原理後教師繼續和學生分析説明實驗步驟,強調實驗注意事項,提出思考問題,佈置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兩人一組,分工合作。並讓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思考討論所提出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探究思考題。

(1)研磨時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鈣的目的分別是什麼?

(2)過濾時,用尼龍布而不用濾紙的原因是什麼?

(3)濾紙條為什麼要剪去兩個角?

(4)層析時燒杯要加蓋,為什麼?

(5)為什麼要重複畫濾液細線?如果只畫一次會怎麼樣呢?

(6)為什麼濾液細線不能觸及層析液?如果接觸了又會怎麼樣呢?

(7)濾紙條上出現了幾條色素帶,其排列順序怎樣?寬窄如何?這説明了什麼?

在學生分組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課堂實錄),

等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到濾紙條在小燒杯中進行層析時,組織學生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交流實驗前提出的思考題,進行師生交流。交流到第七個問題時,正好實驗結果也就出現了,這時找學生展示自己濾紙條上的實驗結果,並讓學生交流觀察自己濾紙條上的結果,教師展示結果比較好的色素帶,總結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及顏色等知識。色素的種類及其作用

胡蘿蔔素(橙黃色)

類胡蘿蔔素

(含量1/4)葉黃素(黃色)

葉綠體中的色素

葉綠素a(藍綠色)

葉綠素(含量3/4)葉綠素b(黃綠色)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能深入領會實驗原理,有利於掌握操作要領;通過提出探究思考題,注重了試驗的探索性;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操作過程,解決了課本中提出的“不能”、“注意”等的原因,從中找到了成就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大有提高。這時進一步提出問題:我們分離出了綠葉中的色素,那麼這四種色素對光的吸收有什麼差別嗎?

探究二:綠葉中四種色素對光的吸收有什麼差別嗎?

讓學生觀察多媒體白光通過三稜鏡和白光先通過色素濾液再通過三稜鏡的光譜情況,對比思考色素對光的吸收情況,從連續光譜中可以看到不同波長的光被吸收的情況,並給出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的吸收光譜,學生很容易得出色素的功能:吸收光能,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然後給出探究二的思考題:

(1)葉片呈現綠色的原因是什麼?

(2)為什麼許多植物到了秋天葉子就變黃了?紅葉是怎麼回事呢?

(3)温室的頂棚用紅色玻璃還是綠色玻璃好?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最後師生總結。(課堂實錄)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的對比給了學生一個感性認識,通過看圖,提高了學生對圖表的分析能力。通過聯繫生產實踐進行拓展,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價值,提高了學習生物的興趣。

探究三:捕捉光能的色素存在於細胞中什麼部位呢?

簡單介紹前面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然後多媒體展示葉綠體的結構。這時提出問題:色素具體分佈在葉綠體的什麼部位呢? (類囊體)

設計意圖:本部分知識很簡單,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的細胞器來掌握。

探究四:葉綠體的作用僅僅是吸收光能嗎?

多媒體flash動畫展示資料分析中恩吉爾曼的實驗。通過實驗分析得出葉綠體的功能,並討論恩吉爾曼實驗的巧妙之處。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科學家的實驗,讓學生明確實驗設計的原則,提高生物學的科學素養,通過對葉綠體結構和功能的學習,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共3頁,當前第2頁123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那麼,光合作用是如何進行的呢?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光合作用探索的歷史。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着重分析科學家是如何設計實驗,如何得出恰當的結論的。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並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後及時批閲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一、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

(一)捕獲光能的色素

1.色素的`種類

2.作用

(二)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本節課的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是課本上重要的學生必做的實驗,四種色素與後面要學的光合作用過程聯繫非常密切,所以在實驗室上這節課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雖然準備實驗很麻煩,但提高了課堂效率,不用再另找時間做實驗。學生分組實驗併合作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教學重點內容——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並通過親身實踐進一步領會了實驗原理紙層析法,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色素的提取分離過程,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也提升了生物學的科學素養。整堂課學生求知旺盛,複雜的知識變得簡單化,親自動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需要學生做的實驗必須做,時間長了不做實驗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下降,同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分析拓展能力。在小組的合作實驗中,實驗能力強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好,實驗能力弱的學生就差一些。所以教師要着重強調實驗的規範性,特別是實驗儀器的使用。

生物教學設計9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設計內容:

第5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1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

三、設計理念

在實施新課程中,需要構建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策略。根據新課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科學素養。使學生由以前的“學會”到“想學”再到“會學”,“引導──探究” 發現式教學法就是在這種理念下應運而生的,該教學法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以“引導──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來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為設計理念。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該理念的運用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協作精神的培養,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取,而且更加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問題的推動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第1課時——酶的'作用,主要探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該內容以第4章第3節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國中生物學“消化”為基礎。學習本節利於“細胞代謝的學習”,利於選修模塊中有關酶的應用、微生物發酵、蛋白質提取和分離等知識的學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説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標: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正確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Ⅱ)。

(3)情感目標:①評價自己的實驗結果,②參與交流,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維護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見。

3.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説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確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

[解決方法]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入酶的學習。通過實驗、資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都與酶的活動有關,活細胞內全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體內,大約每分鐘要發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麼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壓下進行,完全是因為酶的作用,酶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是怎樣起作用的?顯然應是本節課內容的重點。

教學難點:①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解決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説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②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活化能這個名詞在高中生物教材體系中是第一次出現,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這個名詞都很陌生。化學反應之所以能進行,就是達到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來不能進行反應的物質發生了反應,是增加了反應物的自由能,還是降低了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通過實驗和類比,必需要讓學生理解。

生物教學設計10

一、教學任務與對象

1、教學任務:什麼是文化強國

2、教學對象:20xx級人力資源管理、民政管理、園林藝術,市場營銷、物流管理、法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識目標:理解文化強國的內涵;理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性。

技能目標:自覺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深刻理解當前世界文化強國的主要特徵,在情感上感覺我國目前離文化強國還有距離,認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學策略

1、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教學

2、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

3、學法指導:講授式指導

4、教學媒體: PPT課件。

四、教學過程

1、導入,展示第一張PPT:設問: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呢?

講授:常言道“唾沫星子淹死人”,這裏表達的意思是人言可畏,殺人的是一種輿論,其本質就是一種文化。

2、展示第二張PPT:

春運的圖景。

講授:人們春節回家,按照經濟賬來算是很划不來的,經常是出現一票難求的境況,車票漲價,氣候寒冷,回家還得購買禮物年貨,散發壓歲錢等等,有很多人打工一年攢下的錢過一個年就花完了,但是,大家每到春節還是不厭其煩的奔回自己的家鄉,過團圓年,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春節文化所起的作用,可見文化

1 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在這個問題上,文化起的作用比經濟要大。因此,建設文化強國意義非常重大

設問,那麼,什麼樣的國家才是文化強國呢?

3、展示第三張PPT:什麼叫文化強國

講授:所謂文化強國,是指這個國傢俱有強大的文化力量。這種力量表現為:

A、高度文化素養的國民

B、發達的文化產業。

C、理念與價值觀的海外輸出。

4、展示第四張 PPT:,較高的國民素質

講授:案例,比如日本國是一個較高國民素質的國家,很講究公共秩序和個人衞生,不隨地吐痰,不邊走邊吃 ,垃圾分類盛放,公共場所不隨地丟垃圾,待人彬彬有禮等等。

5、展示第五張PPT:發達的文化產業。 美國、英國、日本。

講授:美國是世界公認的文化強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30%左右。美國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音像業僅次於航天工業,居於出口貿易的第二位,佔據了40%的國際市場份額, 美國的圖書市場為世界之最,每年出書4萬種,年收入超過50億美元。美國影視業是全美國居於前列的創匯產業,可與其航空航天業和現代電子業並駕齊驅。

英國文化產業年產值近600億英鎊,平均發展速度幾乎是本土經濟的兩倍,即使是在好萊塢的陰影下,鞏固的電影業依舊很發達。

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了汽車工業,日本漫畫暢銷到歐洲美國及亞洲國家,除了漫畫,日本的動畫片也風靡全球,如《鐵臂阿童木》、《聰明一休》、《花仙子》、《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等都是中國包括港澳新加坡地區許多兒童和成人熟知並喜愛的對象。 據日本政府統計,目前日本文化產業總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2%左右,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第一大支柱產業。

6、展示第六張PPT:世界文化市場各國所佔份額。

講授:從圖中可看出,美國所佔份額為43%,歐盟34%,日本10%,澳大利亞5%,中國所佔的份額非常少,只有3%,我國文化產業與我國大國地位非常不適合。

2 近年來,韓國文化產業異軍突起。 20 世紀90 年代末,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韓國影視劇、韓國流行音樂、韓國明星登陸中國大陸,一股強勁的“韓流” 一夜之間吹遍大江南北,它吸引着眾人的眼球,更讓年輕人變得如痴如醉、瘋狂前衞。年輕人紛紛把韓國影視劇明星當成偶像來崇拜。

7、展示第七張PPT:韓國原文化觀光部長官南宮鎮説:“19世紀是軍事征服世界的世紀;20世紀是經濟發展的世紀;21世紀是以文化建立新時代的世紀。”

8、展示第八張PPT:理念與價值觀的海外輸出。

講授:設問,我們現在有哪些理念和價值觀受西方影響呢?

吃飯等集體開銷採取AA制;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聖誕節、愚人節等 用玫瑰花來表達愛情也是源於西方文化。

9、展示第九張PPT:20xx年5 月 9 日上午,在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東區,一名男生送女友千朵玫瑰花,引來了眾多學生的火熱圍觀。 講授:設問:中國傳統文化中表達愛情的花是什麼花呢?

10、展示第十張PPT:並蒂蓮。

講授:中國傳統文化中表達愛情的花朵是並蒂蓮,通常人們畫或者繡的鴛鴦鳥是在荷塘裏成雙成對的遊玩嬉戲的,表現一種幸福祥和輕鬆的畫面意境,而荷花表達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可見中華傳統文化中表達愛情的花朵所藴含的理念和價值觀是非常美好和強大的。但是這種表達愛情的理念和價值觀並沒有走出國門。

從前面講的文化強國的特徵來看,我國還不是一個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任務。

討論,當前中國在理念與價值觀輸出中存在哪些問題?

五、教學設計與自我評價

教學設計:內容與圖片展示相結合,設問與講解相結合,案例與歸納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自我評價:教學內容環環相扣,由淺入深,邏輯嚴謹,觀點明確,學生通過本微課的學習可以達到深刻理解什麼是文化強國的教學目標,增強對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生物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體會語言表達的妙處,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2、讀懂課文內容,並瞭解課文先總後分的寫作順序。

3、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樂於觀察”的意識,激發學生探究事物奧祕的慾望。

教學重點:

第二自然段,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體會語言表達的妙處,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教學難點:

第五自然段,理解究竟什麼是“生物鐘”這個科學概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質疑

同學們都很喜歡猜謎語,我們來比比誰猜得快。

(出示謎面:兄弟三個愛賽跑,個子有矮也有高,它們會走沒有腳,它們會説沒有嘴,卻能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要起牀,什麼時候上學去。

板書:時鐘

生説時鐘的用途。

同學們,有一位偉大而神奇的魔術師,它能讓你在沒有時鐘的時候掌握時間,猜猜這位偉大的魔術師是誰?(板書:自然界的)

齊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頭腦中會產生哪些小“?”呢?

學生有可能提出:(1)自然界的時鐘是什麼?(2)這些時鐘是怎樣的?

(3)它會怎樣向我們報時呢?……(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簡要板書)

二、認讀生字,整體感知。

1、同學們,要想解開小問號,我們該怎樣去做呢?

2、是,讀課文是我們解開小問好的辦法。在讀課文時,老師提醒大家注意兩點,(1、要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你的同桌還可以請教老師。2、把句子讀通順。)(學生讀課文,師巡視。)

3、自然界的時鐘慢慢的要敲響了,你們準備得怎樣了呢?

(過生字關:出示本課要學的生字。小組合作學習,把生字的音讀準,不會認的字作上記號;互相幫助,如果都會認了,小組長檢查,讀對了,請小組長給每個組員發“笑臉”)師巡視,瞭解各組學習情況,重點幫助能力差的學生,及時表揚合作學習好的小組。

4、生字朋友帶來了一連串的生詞,能讀出這些詞語嗎?(不帶拼音)

發現蒲公英夜幕降臨不聲不響地洞底細

拜訪內部(指名讀,齊讀)

出示生字詞中沒有的'詞語。(帶拼音)

(喇叭綻開美貌巡邏辛勤)順勢問問學生是怎樣認識這些詞語的。

5、讓我們把生字詞送回課文中,讀一讀課文。

6、分任務朗讀課文,順勢正音。(出示朗讀要求:坐姿要端正,聲音要響亮朗讀有自信,抑揚有感情。)

7、師範讀課文,思考:自然界的時鐘是什麼?你喜歡自然界中的哪一種時鐘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三、學習課文,指導朗讀。

1、學習第二自然段

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課文中寫了哪幾種花?這些花是怎麼報時的呢?

通過你們的介紹,你們知道徐老師明白了什麼呢?請大家仔細聽。

讓學生説説聽了老師的話有什麼發現。

真會傾聽,我們把剛才説的話連起來就是,出示:(牽牛花大約在清晨四點開了。五點鐘,野薔薇開了。六點鐘蒲公英開了。到了太陽當頂的中午,美麗的午時花開了。夜幕降臨,夜來香不聲不響地開了。)自己讀一讀,你覺得怎樣?

課文中是不是跟老師一樣寫的呢?同樣寫“花開了”,文中是怎樣寫的?讀一讀,畫一畫花兒開放的樣子。

請大家挑選其中的一句話,反覆朗讀,想象一下花兒開放的樣子,邊讀邊可配上動作。

指名讀其中的句子,適當地作出評價。

師小結:我們欣賞了這麼美麗的花,我覺得這些花各有各的姿態,真是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想把這美麗的花兒永遠記在心中嗎?齊讀第二自然段。

試着背給同桌聽聽,指名背。

過度:自然界中的花就是這樣為我們報時的,那動物們是怎麼報時的呢?只有學完課文,我們才能解決第二個小問號。

四、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出示“現、英、夜”。

想辦法記住這幾個生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指導書寫“夜”

(1)、出示幾個寫得不好的“夜”和範字進行比較。

(2)、這幾個字哪個字好看?哪個不好看?

(3)、教師範寫,學生描紅。

3、學生觀察、描紅其餘的兩個字(提醒書寫姿勢)。

板書設計:

植物

自然界的時鐘奇妙的活時鐘(生物鐘)

動物

生物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利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及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能夠分辨三種血管,瞭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係。

教學難點:

血液在三種血管中的流動方向。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動脈

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頸部和腕部動脈的搏動,感受動脈所在的位置,觀察、思考並表達,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動脈一般分佈較深,可以摸到但一般看不到。

2、靜脈

指導學生觀察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即靜脈,感受靜脈的所在位置,説出靜脈的分佈特點:在較淺的位置有分佈,可以再手臂、手背等處看到。

握拳,觀察手背上凸起的“小包”,瞭解靜脈瓣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二)新課教學

分別播放關於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視頻,並配以圖片出示讓學生根據視頻和圖片的'內容做出討論分別説出其特點,並就三種血管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管壁厚度、管腔大小(直徑)進行討論,列表總結起不同之處,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滲透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思想。

血管類型功能分佈管壁特點管腔特點血流速度

動脈把心臟中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大多分佈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快

毛細血管進行物質交換數量多,分佈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最慢

靜脈把血液從全身各處送回心臟有的分佈較深,有的分佈較淺較薄,彈性小較大慢

(三)能力展示,鞏固提高

課件出示練習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鞏固本節內容:

1、你觀察到了幾種血管?血液流動的方向性如何?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什麼血管?毛細血管的結構實現了什麼功能?

答:三種血管;血液流動方向為:動脈→毛細血管→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管壁極薄,公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內徑極小,細胞只能單行通過,使得管內血流速度最,能與細胞充分進行物質交換。

2、為什麼要在指尖、手背等部位取血或輸液?四肢的靜脈瓣有什麼作用?

答:指尖、手背、手臂、耳脣等部位取血和輸血,是因為這些部位都有靜脈分佈,靜脈血管管壁較薄、彈性較小,管內壓強小,血流速度較慢,取血時不會倒置血液大量外流,輸液時也可以把藥劑帶回心臟再送往全身各處;靜脈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證血液輸送回心臟。

3、用肉眼能看到靜脈,能看到動脈嗎?動脈和靜脈在分佈和結構上可能有什麼不同?

答:動脈分佈比靜脈深,可以摸到,一般看不到。

血管類型分佈管壁特點管腔特點

動脈大多分佈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

毛細血管數量多,分佈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

(四)課堂小結

1、血管內血液流速不同,血管壁受到的壓力就不同,這就是平時人們所説的血壓。由於心臟想血管供血是間斷的,動脈表現的是搏動明顯,相比較靜脈搏動較弱,根據搏動情況不可以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中醫診脈要在手腕位置,這裏的血管是動脈血管,搏動比較明顯。我們手背和手臂上的這些血管,搏動較弱,都是靜脈血管。

2、在人體四肢,還可以根據血管中是否有靜脈瓣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靜脈血管裏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動脈則沒有。

3、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共同構成血液流通的管道,保證血流的暢通無阻。

(五)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聯繫生活啟發學生根據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及功能辨別出三種血管創傷出血時的現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關愛生命的意識。

四、板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設計説明

《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第八冊的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生物界一些有趣生物互惠共棲的事情。

本課教學目的及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生物界這一有趣的現象及生物共棲的原因,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由於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且內容淺顯,因此設計教學時以自學為主,讓學生利用學過的方法進行自學,有困難的同學可合作學習達到學習的目的。為了激發學習興趣,我首先抓住題目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如誰與誰共棲,有那些有趣的現象,共棲的原因等,然後讓學生通過已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從文中找到答案。當所有的問題解決以後,“什麼是共棲”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為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鼓勵學生查閲書籍或上網蒐集其它生物共棲的現象的資料,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最後一個環節進行人文教育,讓學生通過學文後説説你最想説的一句話,引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

這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思想以及激發積極閲讀課外書籍的興趣,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中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瞭解課文講述的.三種生物共棲現象,弄清生物共棲的原因,激發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講述的三種共棲現象,弄清它們共棲的原因。

教學難點

理解什麼是共棲。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蒐集其他生物共棲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活動設計説明 一. 激趣導入

1. 導入新課

2. 板書質疑

3. 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 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

例:什麼是共棲,誰與誰共棲,有哪些有趣的現象,共棲的原因等。 從題目入手總領文章主要內容 二. 自主學習.

1. 自讀課文解決問題

(1) 運用學過的方法讀懂課文

(2) 以表格式進行摘錄

(3) 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內討論

2.交流學習情況

3.回答什麼是共棲 學生自學,解決剛才提出的問題,並按要求做筆記 。

引導學生通過所填表格總結併發言。

生物共棲指不同物種間互惠共生的現象。

三.知識拓展

交流蒐集到的資料 學生繼續填寫表格,進行知識積累 加強學科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鍛鍊查閲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人文教育

1. 學習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現在,你最想説的一句話是什麼,説給大家聽。

2. 把你最想説的那句話寫在表格的旁邊,並表格貼在讀書筆記本上。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遺傳現象。

2、知道遺傳是生物的普遍現象。

3、能對自己家人的外形特徵進行比較,並能説出哪些地方相似。

4、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作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重點

瞭解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作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

學生材料:與家人的照片、記錄單。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發學生探究遺傳現象的興趣。

(交流展示,情景導入)

1、教師通過諺語俗語引入新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下烏鴉一般黑;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虎父無犬子)學生知道的也可以發言。學生思考這些諺語俗語是從哪裏來的呢?人們是通過什麼來總結出這些諺語俗語的呢?——引出課題(生物的遺傳現象)。

2、做遊戲,找出三對家長的孩子或根據孩子找家長。(利用ppt打出來)

通過觀察三個孩子和家長的外貌尋找相似點,從而確定三個孩子的家長,在這個活動中老師可以不給孩子以標準答案,只要是孩子找到的相似點教師就可以給予肯定。

(目標驅動,互動探究)

3、讓學生根據剛剛找家長的規律來找自己同學的家長。

把班級分成八個小組,每位同學都從家裏帶來自己父母的照片,然後每組的照片裝在一個信封裏,教師把小組的信封打亂再發下去,讓學生組內討論交流找家長。

彙報: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組交流所得出的結論,也就是所找到的是哪位同學的家長,並説出自己的依據。(這裏可能會有很多同學找錯,這個沒有關係,可以充分讓學生去互動,最終確定結果,充分體現了開放的課堂。)

二、認識人類的遺傳現象。

(同學們根據孩子和家長有許多相似的'特徵找出他們是一家人,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些和父母相似的特徵呢?)再研究一對父子。

1、研究陳強、馬季父子的照片。

(這是我國著名的喜劇演員陳佩斯和他的父親陳強的照片,大家仔細找找,他們哪些地方相似。)

眼睛

眉毛

耳朵

臉型

嘴巴

頭髮

其他

不像

2、關於頭髮,同學們討論和爭執的非常劇烈,陳強我們看的出來他患有脱髮,這裏要補充的,陳佩斯原來頭髮也是一樣的,也患有脱髮,頭上的頭髮不多,為了演出的方便把其他的頭髮也剃了,所以你們再想想他們的頭髮是否是相似的。

3、除了長相和疾病以外,孩子與父母還有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的特徵呢?我們再來看一看另外一對父子。

4、(課件出示馬季父子的全身照)

(圖1馬季)(圖2馬東)

5、讓學生找出他們的身材很像,都有微微發福的體型。(教師點撥,提煉建模)

6、孩子和父母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徵,你們都知道這種顯現叫什麼嗎?(遺傳)

7、讓孩子用一句自己的話解釋一下什麼叫做遺傳?

(可以多請幾個孩子回答,老師做總結)

8、教師總結:子女和父母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徵,這種現象叫做遺傳。

(校正反饋,內化提升)

9、陳強父子有遺傳,馬季父子有遺傳,你們和父母之間有遺傳嗎?

10、看樣子我們中國人都有遺傳現象,那外國人呢?(出示布什父子的照片)

(圖片1:老布什)(圖片2:小布什)

11、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中國人有遺傳現象,外國人也有遺傳現象,看來遺傳是人類的普遍現象。

三、引導學生得出遺傳是生物的普遍現象。

1、出示動物一家讓學生尋找遺傳特徵。

(分別出示動物小狗、企鵝、豹子、馬、長頸鹿五家的家庭照片,讓學生尋找遺傳的現象,主要通過觀察他們的毛皮的顏色、花紋、形態等尋找遺傳的現象)

2、教師總結:生物都有遺傳,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後代的生物都有遺傳。

3、假如給同學們一小塊種滿豌豆的菜地,現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沒有遺傳現象,你會從哪些方面研究?

4、教師用電腦出示一塊豌豆地和幾幅豌豆圖片讓學生觀察並思考要是讓自己去尋找遺傳的現象,那麼自己會從哪幾個方面下手。

5、老師出示遺傳學家孟德爾的研究項目

(種子的形狀、種子的顏色、種皮的顏色、豆英形狀、豆英顏色、花的位置、莖的高度)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小貓與貓媽媽的圖片)這裏有兩隻小貓,請你仔細觀察小貓的顏色和花紋,推測小貓的爸爸可能是什麼樣子的?

2、學生推測並説明自己的理由。

3、觀看小貓找爸爸動畫。

板書設計

1、生物的遺傳現象

植物

動物子女與父母或多或少相似的特徵遺傳

人類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運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的裝片。

2、識別單細胞生物草履蟲的細胞結構。

3、説明單細胞生物是依靠一個細胞完成生命活動的。

(二)過程與方法

1、合作互助:學生在課前收集草履蟲有關生命活動的資料(自主學習,初步認識草履蟲的形態結構)並可在課堂交流。

2、實驗驗證:設計實驗,實施實驗,驗證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

3、得出結論: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同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2、實驗過程中,養成實事求是和形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培養學生熱愛生物學的情感,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學情分析:

1、本課教學內容針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由於年紀小,大腦興奮中心容易疲勞,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變換教學方式給予刺激和加強。而我教授的七年級19/20/21班,班級的學習氛圍濃厚,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敢於討論和發表自己的看法,也願意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從在課前分組佈置收集資料任務時,馬上就表現出相應的熱情。

2、通過之前的學習,該班學生已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即顯微鏡操作和臨時裝片的製作,具有小組合作的探究能力。

3、學生對單細胞生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學生對單細胞生物如何生活,以及其具體結構還缺乏系統的認識。

三、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三節。以實驗觀察一個細胞的生物體生命活動為主線,以細胞的結構、生活以及是構成多細胞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等知識為基礎,通過合作學習、實驗驗證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理解一個細胞的生物體可以獨立生活,多細胞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的單位仍然是細胞,所以本節是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的歸納和總結──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單位。

通過這節課學習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如讓學生分組收集其小組對草履蟲有關生命活動感興趣的資料,再對草履蟲進行實際觀察,設計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探究實驗等,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描述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難點:

1、運用顯微鏡觀察製作草履蟲裝片

2、探索觀察草履蟲的各項生命活動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的資料收集

在課前安排學生分學習組,利用網絡和書籍收集,請每個小組針對自己所感興趣的草履蟲的生命活動查找資料,在課前將所收集的資料製作成PPT幻燈片。教師可以提示包括:

1、草履蟲的結構特點:觀察草履蟲的圖片,認識草履蟲的形狀特點、瞭解其身體結構、運動情況、如何取食、怎樣進行生長繁殖等。

2、草履蟲的生活環境:草履蟲是生活在陸地還是水中?一般出現在哪裏?它對環境生活的要求有什麼?

通過課前資料的收集,一方面做到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在動態之中進行自主性學習;另一方面擴大學生的閲讀量與知識面,拓展課本中的內涵;此外,在課堂的教學中這些知識可以作為學生設計實驗的依據,同時也能在實驗中讓學生驗證所收集到的資料的真實性,從中又可以做到收集與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在其過程中不僅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還加強了小組合作能力。

(二)課堂流程設計

1、合作展示,激趣引入

1.1合作展示:在本節課之前呢,老師佈置任務,希望大家利用書籍和網絡,查找收集有關草履蟲生命活動的資料,製作ppt傳到老師的電腦裏,通過學生分組收集資料自主學習,在課堂前花大約五分鐘的時間,讓每個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小組收集的對草履蟲相關生活感興趣的資料,談談每個小組對草履蟲的認識。學生在講時,教師快速在黑板上板書他們收集的資料。

1.2激發興趣:總結每個小組的收集情況(學生收集到草履蟲的資料有草履蟲的細胞圖片、名字的由來、生活環境、運動方式、取食消化,繁殖的方式等),從資料上認識到草履蟲是一個具有生命體的生物,但是學生並未親眼見到草履蟲,它真的具有生命體的特點嗎?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自然的過渡到新課題。

2、步步拓展,完成探究

為什麼要選擇草履蟲作為我們觀察的材料?原因是因為草履蟲和好培養,可以利用稻草(由於草履蟲在水稻田乾涸時往往以包囊形式附着在稻草根部),加水培養出來(展示實物)。我們每位同學的實驗桌上都放有草履蟲的培養液,請學生用肉眼觀察一下草履蟲。你能看到他們嗎?有的同學説什麼也看不見,有的同學説看見一些白色的小點,總之草履蟲體型很小,如果用肉眼很難看清他的生命活動,那麼,要觀察它,就需要藉助──顯微鏡了,大家還記得顯微鏡是怎樣操作的嗎?

2.1環節一:回憶顯微鏡的操作,請一位學生上來實際操作顯微鏡的使用,邊講解邊操作,如果有操作錯誤,可請同學進行糾正(養成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意識)。第一步,取鏡安放;第二步,對光,強調用低倍鏡對光,視野雪白為止。

2.2環節二:進行臨時裝片的製作,請一位同學上來實際進行草履蟲臨時裝片的製作,邊講解邊操作,第一步取潔淨載玻片;第二步取草履蟲培養液(注意他取的是上層還是下層);第三步蓋上蓋玻片(是否用棉花);第四步是觀察玻片。利用顯微投影儀,觀察他做的裝片。根據其裝片情況提問題。

教師預設問題:(1)草履蟲的數量:為什麼草履蟲出現的少?取的是下層;為什麼草履蟲出現的多,取的是上層,解釋這是因為草履蟲喜光,而且其生活需氧,故其主要生活在水層的上層,所以取的時候要取培養液的上層。(2)草履蟲跑得快我們能看到草履蟲但是它的.運動卻很快,利用實驗桌上的實驗器材,想個什麼辦法呢?學生的回答用鹽水,但是可能引起細胞失水;利用棉花纖維阻擋。強調棉花的量不能太多,否則不易觀察。展示教師提前做的一張片子,進行示範。

2.3環節三: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我們在學習生物的特徵時,知道生物可以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稱之為應激性,讓學生回憶應激性的意義──趨利避害。那麼草履蟲可以做出這樣的反應嗎?引導學生從草履蟲喜歡什麼樣的環境(利),討厭什麼樣的環境(害)思考,再依據之前所學的科學的探究方法──實驗法(通過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結合學案,完成上面的相應內容,討論出方案的同學可以分享其實驗方案。請學生上講台講解他們的設計方案(互助合作學習,完善實驗方案)。

教師設置幾點疑問:第一:我們能不能蓋上蓋玻片?不能,所以注意不要讓水滴打濕鏡頭。第二:觀察應激性該用低倍鏡還是高倍鏡呢?低倍鏡,看到的數量多,易於統計。

2.4環節四:實際操作觀察草履蟲,讓學生有15—20分鐘的操作時間,觀察草履蟲的結構、運動方式,結合教材70頁的草履蟲的結構圖,思考這些結構和草履蟲的生命活動有什麼關係?完成草履蟲應激性實驗,同時將觀察到的結構、現象記錄在學案上。

3、歸納整理,總結交流

3.1請同學説説草履蟲的運動是怎樣完成的:草履蟲的體表周圍有許多的纖毛,草履蟲是纖毛擺動着旋轉運動的。

3.2請同學説説草履蟲的觀察到的細胞結構:能看到食物泡嗎?草履蟲身體裏所有的食物泡一樣大嗎?説明了什麼?

教師利用不同顏色的兵乓球代表食物、食物泡、食物殘渣,利用草履蟲模型,展示食物消化的過程:草履蟲食物是微小的細菌和浮游生物,通過口溝纖毛擺動,細菌和微小浮游生物進入細胞內,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隨着細胞質的流動逐漸消化和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由胞肛排出體外。

3.3讓學生談談你所觀察到的應激性的實驗結果:在清水和培養液中,草履蟲選擇待在培養液一邊;當在培養液中加入食鹽後,草履蟲往清水一邊移動,説明其可以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3.4同學們還觀察到它的其他生命活動嗎?可能會有學生會談到他的分裂生殖。或者呼吸方式等。

通過上述教師引導性提問,讓學生總結出:通過我們的實驗觀察,瞭解到草履蟲雖然只有一個細胞,但是它一樣可以運動,可以消化食物,排除食物殘渣,也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有的同學還觀察到草履蟲通過細胞分裂產生下一代進行繁殖等特徵,得出結論──單細胞生物也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所以我們説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4、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70頁的內容,談談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有益的一面是:單細胞生物是魚類的餌料,草履蟲能淨化污水(展示未處理的生活污水和草履蟲處理過的生活污水的差別);有害的一面是:寄生於人體,危害人類健康。如瘧原蟲、痢疾內變形蟲,造成赤潮,危害漁業(展示視頻今年夏季在我國深圳東部地區的赤潮現象)。

5、結束(並引出下節課的思考),細胞是對大多數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是在自然界中還是有一些特例,下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病毒,是如何生活的。

六、課後反思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而新課程標準的三大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具體的點滴的教學環節逐步實現。如本節課讓學生收集資料自主合作學習,對單細胞生物生命活動的觀察,體驗到“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也可以獨立進行生命活動”。

儘管我們提倡學生從自主的探究學習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但短短的課堂時間、簡單的實驗室設備和學生現有的科學素養都不可能完成對所有問題的探究活動。所以為了滿足學生在短時期學到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學科結構的目的,在許多情況下探究學習的過程被簡化。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就着重提出了“設計實驗”這一環節中幾個小而關鍵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解決。既體現了探究式學習的理念,也降低了學習難度。

標籤:教學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