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大全10篇)

教師9.93K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大全10篇)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1

今天早上,帶着學生繼續學習11課《永遠的白衣戰士》。講到“非典”,講到那段特殊的歲月,我的情緒就忍不住激動了起來。

也許是因為親身經歷過,才能真切的感受到那的確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結合着護士長葉欣那句:“這裏危險,讓我來吧!”結合着讓學生理解詞語:白衣天使、玉潔冰清、救死扶傷、處變不驚、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捨生忘死……我給學生講起了當時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一封封自願書、一次次的主動請纓,面對着死亡,面對着拿自己的命換別人的命……我已經無法流暢的説下去,我知道此時的我已經要熱淚盈眶……教室裏變得出奇的安靜,孩子們沉靜而又肅穆,空氣中瀰漫着一種異樣的`氣氛……

我不認為自己失態,只要具備起碼的良知的人,面對着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對着無聲的戰場上,獻出自己年輕生命的英雄,都無法無動於衷。我知道孩子們能夠理解,所以才能夠和老師產生感情的共鳴。在那一刻,知識不重要了!學習也不重要了!我和孩子達到了教學的最高境界!我帶着孩子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用心靈看到了崇高,看到了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

我和孩子共同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2

本學月教學進入專題複習階段,為了進一步提升複習質量和學生能力,本階段特別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針對學生現狀,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使學生能夠易於識記、理解,尤其學以致用。

根據會考説明及相關的解讀,本學月專題複習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名著專題閲讀,因為我們的學生來自農村,真正完整閲讀名著者幾乎沒有,也就是説都是“假閲讀”,但近幾年會考名著的考察已上升到知人論世的層面。針對此現狀,首先讓學生熟知考點及體型;其次,據“説明”讓學生梳理課後“名著導讀”中的篇目,給學生時間,自己在筆記本上質量根據考點和題型歸納並設計考題,然後在全班互相交流,教師適當點評;其三,教師補充課本中沒有的作品,並組織學生筆記,賞析人物、語言等。做到以“假”亂“真”的目的`,確保學生會考中不失分。

其二,繼續課文古詩文的默寫、理解。組織學生圈定“説明”中的古詩文篇目,做到三熟:熟讀、熟背、熟寫,瞭然於胸。其中古曲,以機械默寫為主,理解性和遷移性默寫為輔,以教師反覆檢查,學生互相檢查為手段。同時,重點篇目中的名句,師生共同賞析,採取集體討論,教師點撥的方法,使學生對名句、名篇會賞、能賞、精賞。

古文部分,重點集中於字、詞、句,尤其課內實詞,重點句子。組織學生集體梳理,首先留時間學生自行翻譯,並標註疑難,共同討論,然後學生互相檢查,查找疏漏,及時彌補和更正。最後教師組織分組檢查落實。

其三,現代文閲讀部分。首先通過資料瞭解,掌握一些做題方法及術語,並通過針對性訓練,明確思路,切入點尤其術語的運用和作用。當然以教師講解和説明為主。然後,以《學習之友》和資料為主,具體分析每道考題所考察的知識點,並組織討論,從而使學生鞏固方法和術語,並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打好會考現代文閲讀的基礎,有效提升學生閲讀的能力。

經過本階段的複習,學生的能力有較大提升,但依然有不盡人意之處:首先,教師對基礎知識的強調較多,但因各種原因,檢查落實還需進一步加強。

其次,教師講的很多,但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因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也大打折扣。

最後,分類複習過程中,教師注重知識的細化,卻忽視了知識的相互鏈接性和相關性,使學生所學知識顯得零亂。

總之,通過本月的複習尤其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有了針對性。特別做好本階段的總結、反思,對以後衝刺階段的複習定會有極大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3

今天,我教學了葉聖陶寫的一篇文章《荷花》。這是一篇寫景,課文描寫了公園裏盛開了一池美麗的荷花,荷花有各種各樣的姿態以及我看荷花時的感受。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找出課文中寫荷花的句子,或是你認為很美的句子,找一找,畫一畫,並寫一寫。學生自主學習後開始小組交流,也許是這篇課文寫的.太美了,瞧他們讀的多認真啊,討論的多激烈啊!我來回巡視着,心中暗暗為他們高興。開始反饋學習情況了,同學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説課文把荷花寫的真香,一進門就聞到一陣清香了;有的説“挨挨擠擠”説明荷葉很多。看來同學們自學情況還真不錯,我心中暗自想到。

正當我為他們高興時,班裏“最調皮”也“最可愛”的男孩子武嘯同學把手舉的高高的,小矮個子都站起來了,我想他平時發言最積極了,一定有什麼新的想法,我便讓他站起來説。果然,他説:“老師,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冒’是什麼意思?”我一聽這個問題問的好啊,我就説:“同學們,你們説這個‘冒’字用的好嗎?還可以換成哪些詞?”班裏頓時嘰嘰喳喳的説開了,有的説可以換成長,有的説可以換成伸、鑽、探。我覺得同學們的思維此時已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看着同學們意猶未盡,我靈機一動問道:“白荷花從荷葉叢中冒出來想幹什麼呢?”江陶陶我們班“最調皮”也是“最可愛”的一個小女孩站起來説:“她想看看我們這個精彩的世界”,她的回答永遠會給我帶來驚喜,這時提出疑問的武嘯同學好像也理解了課文説:“她想出來透透氣。”在他們倆的激發下,同學們都踴躍的舉起了手,“她想出來展示自己美麗的舞姿”,“荷花想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荷花想出來看看美麗的大自然”。瞧他們説的多好,我不由得為他們鼓起了掌,我拿起了書,讀起了課文,同學們也紛紛拿起書和我一起讀了起來。此時,我和我的孩子們都已被葉聖陶筆下的荷花深深的陶醉了!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4

事不可小看,細節彰顯魅力,細節成就完美。當我們工作時,我們要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認真負責的心態對待每個細節。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趨完美。就拿上課來説,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是一次與學生共同完成教與學的的過程,每一節課都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只有每節課都達到應有的效果,才能切實完成好教學任務。正因為如此,在課堂上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手段,從細處着手提高教學效果,對教師來説尤為重要。

《梅花魂》是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的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梅花魂》這篇課文以梅花為線索,講了有關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現了這位老人對梅花的摯愛,表達了身在異國的華僑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會梅花魂的本質含義,體會外祖父的愛國思鄉之情。

《梅花魂》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我在設計之初就始終堅持以文本為依託,希望引導學生對課文展開深入學習,從而使學生逐步明瞭課文中“梅花魂”的'意義所在。

在執教的過程中我圍繞課文展開了一層層教學,學生們基本上能隨着課程的進展逐步深入課文理解梅花的“品格”、“靈魂”、“骨氣”,從整體上,我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可是細節的處理不足使課堂效果有所減弱。

不足一:朗讀不夠充分。

在進入課文學習時我出示了閲讀要求,讓同學們圍繞要求展開朗讀。同學們很認真地開始了學習,可是由於我急於讓孩子們進入下一環節,當我讓學生停止學習時,同學們有一小半還未自學完。學生學習時間不夠充分就削弱了孩子們學習的效果。

不足二:使用不夠充分。

為了讓學生對“梅花”及“梅花魂”有一個直觀的瞭解,我在導入課文學習時我就播放了用多幅梅花的圖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樂的課件,同學們在驚歎梅花的美麗之時,對梅花開放時的環境狀況有了一個清晰的印象。但我的課件使用還不夠完善,課後,我反思到應在課的後半段應再用一次圖片展示,也就是同學們理解了梅花魂是什麼時再一次演示課件,讓孩子們在優美的樂曲聲和美麗的梅花圖的氛圍中對“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昇華,使他們再一次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對梅花情有獨鍾,為什麼身處異國的外公會對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從這堂課的教學過程,讓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也許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很精巧,手段很先進,但我們的教學過程總會有許多不足,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就必須時時從細處着眼,從小事着手,才能使課堂教學呈現更加完美的境界。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5

語文百花園二的內容豐富而又新穎,它與過去的單元訓練和基礎訓練有着天壤之別,它是單元識字、閲讀、積累、交際的延伸,是溝通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的橋樑,既是學生合作競爭的平台,又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舞台。

因此,我們需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那麼,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我認為活動型教學更為適合語文百花園的'教學。活動型教學以遊戲活動代替單一的講解和枯燥的練習,它是開放的,是快樂的,整個活動過程集趣味性、科學性、實踐性於一體,學生猶如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樂此不疲。

本節課,由於教學設計科學、合理,教學手段新穎、獨特,教學環節自然、流暢,活動過程豐富、多彩,學生的身心始終處於愉悦狀態,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主動學習的願望,歡笑聲、加油聲此起彼伏,他們在語文百花園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教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都處於合作者、引導者的地位,與學生的關係是夥伴式的合作關係。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6

《難忘的一天》這篇文章是繼《鄧小平爺爺植樹》後的又一課關於鄧爺爺的文章。我對這樣的文章是存在害怕的,因為小朋友對鄧小平的熟悉程度還不夠深。幸虧原來學過一篇,所以對這篇文章還有稍微有點把握的。走進課堂,我首先讓孩子們分三步感知課文:一聽,聽明白,這篇課文講了什麼;二讀,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三讀,帶着自己的感情讀。“難忘的一天”難忘在哪裏呢?這不就是貫穿整篇課文的線索嗎?這不正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嗎?這不正是教學這篇課文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嗎?初讀課文之後,我先讓學生把文中對鄧爺爺神態、動作、語言描寫的句子全部找出來,然後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其找出關鍵的詞語。要知道,“理解詞句”和“有感情地朗讀”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説,正確地理解詞句就能正確地讀出情感,而在讀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時又加深了對詞句的理解:如:學生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對“慈祥”、“和藹可親”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困難,這時我採用了範讀“他帶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來。”從我稍慢的語速及臉上微微的笑容等體態語,學生就可以悟出“慈祥”的意思。理解“和藹可親”時,也是如此,“鄧爺爺高興地點點頭,緊緊地把住我的手。看着鄧爺爺和藹可親的樣子,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靜了下來。”學生通過上下文的聯繫,對一位長者的“和藹可親”的樣子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

於是,在孩子們掃清了閲讀障礙後,我問他們:“小作者為什麼稱這一天是難忘的一天呢?難忘表現在哪裏?”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夠表現這一天難忘的句子或段落大聲地讀出來。不一會兒,小手紛紛舉了起來。有的説:“因為這一天,我見到了別人難得一見的鄧爺爺所以難忘。”;有的説:“鄧爺爺是那麼地慈祥、那麼地和藹,所以令我特別難忘。”;有的説:“我的`計算機表演很成功,所以覺得難忘。”;還有的説:“鄧爺爺説的話讓我特別難忘。”有了這些理解,課文朗讀自然是繪聲繪色了,鄧爺爺和藹可親的形象也在孩子們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讓孩子們理解“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確實花費了一定的功夫。因為孩子們的家裏都有電腦,對電腦的操作也都略懂一二,所以對當時的背景很難理解,我適時對當時的背景作了補充説明。

就這樣我一步一步地按着順序竟然把課文順利完成了,我很是開心。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7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閲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那麼,如何在語文閲讀教學中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這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嚴峻問題。特別是在低段,從小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那種天性般的敏感,這是語文的長效益。因此,我在進行本課的教材處理時抓住文字訓練,既便是極小的增長點,也要抓住契機發展學生的言語素養。下面具體談談自己本課的教學和體會。

一、寓有形於無形中,字詞訓練,把書讀“實”

識字是閲讀的基礎,對二年級學生來説更是教學重點,所以字詞的讀音、書寫和理解不容忽視,以突出生字的音形義特點。本課的生字不多,故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肯定會有低耗高效的收益;於是教學第一自然段成了本課的一大重點,因為本課大部分生字藏在第一自然段中,從聽泉水聲讀出疑問到解疑的回答聲中要帶着歡快,我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把生字的教學貫穿其中,把本段中的生字以紅色字體出現,變孤立的漢字學習為有機的情境整體閲讀,不僅激起了學生閲讀的興趣,還使他們在閲讀的過程中輕鬆掌握讀音並識記;而課文的其它生字則通過開火車朗讀課文的方式將學生的學情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重疊起來:讓生觀察插圖找出“瓦罐”;通過對“水塔”的理解再結合課文語境對“天然水塔”進行釋義;本課的“杜鵑花”是學生認知事物中的盲點,因此藉助圖片可以給學生以一種感官的刺激,在這樣的刺激下再適時進行説話訓練: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杜鵑花?……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寓有形於無形之中,學生的學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抓住課文的許多優美的詞語為語言實踐的又一切入點,讓學生反覆地讀,在讀中復現、鞏固生字,在讀中讓學生感受特點:數量詞——一股清泉一座天然水塔;定中短語(怎麼樣的什麼、什麼地方的什麼)陽光燦爛的世界火紅的杜鵑花等詞;狀中短語(怎麼樣地幹什麼)大口大口地喝水盡情地歌唱……沒有過多繁瑣地講解與分析,只以讀來貫穿始終,真正做到於無形中積累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從具體到簡練,句羣訓練,把書讀“厚”

這樣一篇美文,如何讓學生在接觸文本的有限時間內體現它原本無限的價值,使學生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呢?學生情感的初始狀態是粗線條和淺表層的,教師應及時激活學生感覺擴大的支點,訓練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本課的二到五自然段極其相似,特別是每段的第一句,都道出了泉水所到過的地方,我想這些句子之間既然有密切的.聯繫,何不把它們進行一種從複句到單句的轉換,讓學生髮現句與句之間的聯繫,這種滲透句羣的教學也是學好課文的一種方法。於是,在前面兩次的通讀全文後,學生們第三次走進文本,這次的目的是讓學生劃出泉水到過的地方:泉水流進山腰的水池;泉水流過山間的平地;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園裏;泉水穿過靜靜的山谷;細細品讀,作者的遣詞造句別具一格,極有講究,“流進”、“流過”、“流到”、“穿過”四個詞是不可以隨便套用的,各有各的妙處,雖獨立卻又聯繫,是這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把它們串在了一起,看似一個個獨立的句子,但我們卻可以利用文本的這些“不確定”和“空白”好好揣摩,於是我讓學生把這四個句子用一句話來表達:一個“和”字連接四句,或用“先,接着,然後,最後”四個關聯詞貫穿四句……這樣,將課文規範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理解簡單與具體的語言概念,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真正把書讀“厚”了。

課堂上語言的學習、積累和運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本課我“以語言實踐活動為主軸,挖掘語言訓練點,多渠道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並積累優美的語言”貫穿課文始終。我想,只有深刻領悟了語言教學的真諦,才會在每一節語文上、每一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知不覺中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8

新課標“倡導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尊重學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導學生的感悟體驗。”因此案例中,教師讓學生潛心會文,充分與文本對話後,談談對春天的感受。當一個學生從文本的字裏行間感受到“春天是活潑的”,教師並未急着去談其它的感受,而是在肯定其會讀書,會思考後,便鎖定“活潑”這一感受,讓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激發想象。這一引一撥,孩子所展示的.思維空間竟是如此的廣闊。想象是如此的豐富,假如沒有這一環節的停留、挖掘,學生只是膚淺、走馬觀花似的多元解讀,那麼課堂上情感迸發的鏡頭也就不復存在了!

學生在課堂上的靈性飛揚,還有賴於教師所營造的一種自由寬鬆的氛圍。新課標所倡導的民主平等的對話,讓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在師生、生生互動的對話過程中,學生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接觸。基於此學生才會在課堂產生“我也來説説”的大膽想法。當學生產生這些想法,教師除了大加鼓勵,還可幫其“扶上馬,送一程”,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9

在組內課中我上了《杜甫詩三首》一文,課後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進行總結。

總體來説,那節課的效果較好,自己比較滿意。首先,自己準備的比較充分,認真揣摩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想好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甚至是要説的每一句話。有了這樣的準備,在教學中發揮的就十分自如,得心應手。

其次,令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就是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讀,如教師範讀,讓學生受到感染。學生自瀆體會感悟,指名朗讀尋找差距,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

第三,詩句的理解分析,詩是高度精練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析字析詞中表達出作者語言的精練,如《春望》一詩中“破、深、濺、驚、連、抵、搔、勝,字字珠璣,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點,如把“感時花濺淚”中“濺”改為“流”、“落”,“烽火連三月”中的“連”改為“正”或“整”都不及原來的詞。原詞更能表達作者傷痛之及的情感。把連”改為“正”或“整”戰爭的時間變短了,讓人認為戰爭只有三個月,而“連”字卻能體現出三月不斷卻不只是三個月,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中向學生滲透古人寫詩的態度,如講解“推敲”故事體現古人此種推敲精神。

第四,本節課對學生積極性調動的較好。教學中注意了激勵語言的使用,課堂氣氛較為輕鬆,為學生的表現創造了條件。

九年級語文教師反思10

《誰的本領大》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風和太陽開始都認為自己本領最大,兩次比本領後雙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一定要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看待別人。課文情節緊湊,富有戲劇性變化。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活潑,頗有個性,適合讓學生朗讀體驗。

本課寫因為風和太陽“都説自己的本領大”,誰也不服誰,只好比試比試。究竟誰的本領大,我引導學生抓住風和太陽兩次比本領的不同方式和結果讀一讀,在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導讀第一次比本領————————誰能脱下孩子的.外衣時,先引導學生讀好風説的“那還不容易”和太陽説的“看我的吧”,體會他們自以為是、麻木輕視他人的神態。接下來我引讀風的做法與結果:“‘呼呼’地吹起來”;“誰知孩子將外衣裹得更緊了”。“誰知”一詞,表現其結果出乎風的意料。再引讀太陽的做法與結果:“發出強烈的光”,“那孩子覺得熱極了,就把外衣脱了下來”。不難看出,太陽“脱下那孩子外衣”的本領要比風大。導讀第二次比本領——————

誰能讓船走得快時,首先我引導學生抓住“得意”一詞,指導學生讀出太陽獲勝之後的洋洋得意,不把風放在眼裏的傲慢自大的神態。“可是”、“越強”、“越是熱得難受”、“驚訝”等詞表現出其結果出乎太陽的意料,還暗示了太陽在比賽中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反覆讀,好好體會。而讀“風推着帆,帆帶着船,像箭一樣飛快地前進”這句話時,語速快些,讓人感覺到船伕“高興”,風也“高興”,與太陽的做法的結果形成對比。

在此基礎上,再去指導朗讀、討論,學生感受到了人物鮮明的形象,語言的生動活潑,從而一步步感悟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的道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