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精華]

心理學3.19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學論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精華]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1

當前社會對大學生羣體的關注度持續高漲,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羣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可以説他們代表了最先進的流行文化,因此大學生心理狀況的研究至關重要。本文試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探析崇拜心理的根源與發展意義,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大學生崇拜心理的特點與引導方式。

崇拜心理是人類通過自我意識的一種產物,更是人類的思維和社會歷史發展、想象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某種意義上講崇拜心理是一種人的精神支柱,反應了人們特定的實際需要,可以説對於處在人生旅途轉折點的大學生來説,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崇拜心理的根源

許多年來哲學家、思想家、心理學家都對崇拜心理有過討論。對於唯心主義者而言崇拜心理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早期的唯物主義者也討論過崇拜心理但是由於認識的侷限性和不徹底性導致他們對於崇拜心理的論述有許多不足之處。直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發展成熟後才準確揭示出了三種崇拜心理的根源。

心理根源:關於崇拜心理的根源,情感因素至關重要,人們往往在維持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時候,並且處於缺乏對現實直接成功的把握的時候,就可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超現實的想象力來催動現實的'發展趨勢,期望得出一種理想的現實,使得心理得到一定的慰藉,這就形成了崇拜心理。

認識根源:人類的思維能力必須達到某種高度是崇拜心理的產生的一個最基本的條件,也就是説人類必須把自身與自然區別開來,並且能夠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問題。但是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的思考,總是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還受到本身認識水平的制約。這種水平的制約,使人們對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有限和無限的矛盾總是處於一種有限的認識中。那麼,如何處理這種有限和無限的矛盾呢?人們只有藉助神靈崇拜、祖先崇拜來渴望靈魂永生,以化解個體生命的無限性和自然無限性的矛盾。

社會根源:崇拜心理在一開始是以自然崇拜的形式出現的,其產生是由於人們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對自然力量的無奈和恐懼,對強大的自然力量無法解釋便把自然當做一種神祕而強大的力量頂禮膜拜。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階級之間的壓迫、剝削、鬥爭十分激烈,階級對立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恐懼比大自然還要頻繁和沉重。廣大勞動者對擺脱階級壓迫的需求十分迫切,最終形成對帶領他們打破壓迫形式的英雄的崇拜。而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這種因為社會因素而形成的崇拜廣泛了開來,產生的偶像也越來越多,大學生這樣一個主流而且特殊的社會活躍羣體也形成了自己一定的崇拜心理。

二、偶像崇拜對大學生心理髮展的意義

積極方面:大學生處於青年期,是一個從準成人向成熟成年人過度的時期,是個人價值的認同和建立正確理想的時期,對大學生而言,他們需要通過偶像崇拜來實現自我的確認和定向。例如,六十年代的雷鋒就是人們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是眾多年輕人崇拜的偶像,雷鋒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可見,正確的偶像崇拜有助於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不僅如此,大學生對個人心目中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所建立的特殊感情依戀也常常給大學生帶來一種近似童話世界的精神滿足,一種自我陶醉似得情感體驗。而大學生的自我成長也需要有這樣的精神體驗來夢幻自己未來的情感生活和事業發展。

消極方面:心理學認為,對偶像人物的神話會導致狂熱的個人崇拜及個人的自我迷失。當我們在崇拜某個偶像人物時,我們不能將其在舞台、屏幕、書籍中的形象過分美化或誇張,那樣會使偶像脱離生活而成為個人心目中的神。一個偶像人物一旦變成了神,則很容易導致其崇拜者盲目和狂熱的追逐。結果是不但會情迷於偶像人物的外部而不能自拔,也很容易自感渺小無比。雖然大學生文化層次較高思維獨立性較強,但他們重感情、好幻想、情緒易衝動、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響,再加上他們缺乏社會閲歷,認識水平也有限,有時就分不清什麼是虛幻的偶像、什麼是自己真正應該崇拜的偶像,偶像的崇拜常常只是迷戀其外表形象而不注重其內涵,甚至出現超越於社會行為規範的行為方式。如一些大學生出現性觀念激進、故意破壞社會規則等行為。

三、如何對待大學生崇拜心理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在初期就已經有了崇拜心理,這是一種需要的產物,一個人從懂事那天起,父母就以自身經歷和自己的期望影響孩子,而學校則以國家的需要教育孩子,大學生是在這種環境下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對自己該做什麼樣的人有了豐富的想象,他們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印證自己的想象,需要找一個可以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偶像就應需而生了。因此我們應該承認偶像崇拜是大學生成長中的一種正常表現並且尊重他們的選擇,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放任,大學生雖然年齡、學歷較高但依然處於成長階段,心理成長並不一定與年齡成長成正比發展而且大學生對涉及自我的認識問題更關心,更希望獲得一個比較滿意的答覆,加之現在流行的偶像很大程度上歸結於市場行為、商業炒作。在自我教育方面:大學生需要提高自身文化內涵,提高自身修養,科學理性地選擇偶像崇拜。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要正確看待大學生崇拜這一現象,走進其內心世界,尊重選擇,平等溝通,協助其尋找適宜崇拜對象。在學校教育方面:學校通過科學的分析崇拜心理影響加強思想品行,道德素質的教育給大學生以正面的引導。在社會教育方面:國家和社會有責任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大力弘揚正確有益的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幫助大學生增強對社會主流價值的認同感,同時呼籲全社會,特別是媒體要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大學生羣體形成科學、正確、合適的崇拜心理營造出和諧良好的社會環境。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2

心理學這門學科,非但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其他專業的學生也要了解心理學課程,它更是成為了教師資格考試裏規定的一門考試科目。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關注心理學,可是很多的大學生只是感興趣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學習,很明顯智力因素並不是心理學學不好的原因。正是心理學的迅速發展,讓我們把關注的矛頭逐漸指向了自我效能感。國內已經做過很多非智力因素與學習成績的關係研究,經過證實,學習自我效能感已經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變量,因此,本文選擇將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具體學科相結合,希望經過此次研究能加深大學生對自我效能感理論的理解、概括,並給出適當建議,為以後的大學生心理學學習提供指導和借鑑,從而促進心理學領域健康有益的發展。

1 研究方法

1.1 被試

瀋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大四年級和大二年級的學生共4 個班。其中包括兩個專業,應用心理學專業和非心理學(教育學)專業。本調查以完全自願為前提,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共分發問卷160 份,實際回收150份。其中:大二年級學生75 人,大四年級學生75 人;男生52 人,女生98 人;應用心理學專業78 人,非應用心理學(教育學)專業72 人。

1.2 研究工具

採用歐賢編制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問量表,他是在在邊玉芳的《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編制》的研究思路的基礎上,編製成的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量表分為兩個維度,維度1 為心理學學習基本認識能力感,簡稱“基本能力感”主要指個人的多種基本能力,比如個人對學業成就的結果信念,個人的天資以及積極的自我預期和自我確信。維度2 為心理學學習控制能力感,簡稱“控制能力感”主要指個人自我控制能力,比如個人對於不良環境的感受,個人的易受干擾情況,個人的自我懷疑以及個人的努力感。

1.3 研究程序

量表共有25 個題目,分別為17 個正向題和8 個反向題,在計算時要把8 個反向題進行分值轉換,採用1-5分等級量表計分方法,題目的得分之和就是該被試的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分數,得分越高,該被試的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越強。

本文將不同大學聯考成績這一變量分為了7 個區間來比較彼此之間的'差異性,並對結果進行事後檢驗。

1.4 數據管理與分析

首先對量表進行初步統計,計算出各個量表的原始數據,下一步的統計分析需要在計算機上操作,涉及到的統計分析方法有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事後檢驗。最後採用 EXCEL 表格和SPSS17.0 中文版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2 結果分析

2.1 專業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在基本能力感和控制能力感這兩個維度的統計結果分別為兩個專業的p 值是0.217 和0.727,可以看出不同專業在兩個維度上沒有顯著性差異。

2.2 年級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不同年級對於大學生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在基本能力感和控制能力感這兩個維度的統計結果均小於0.001,説明不同年級在兩個維度上差異特別顯著,結合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大四年級學生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強於大二年級學生。

2.3 大學聯考成績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在基本能力感和控制能力感緯度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不同大學聯考成績在基本能力感這一維度顯著性p<0.01,在控制能力感這一維度p>0.05。結合自我效能感總得分,得出結論不同大學聯考成績在自我效能感總得分上差異性顯著,在基本能力感這一維度上差異特別顯著,在控制能力感這一維度上差異不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不同專業在大學生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兩個維度中沒有顯著性差異。不同年級在大學生心理學自我效能感兩個維度上差異性特別顯著,表現為大四年級的學生強於大二年級的學生。不同大學聯考成績在大學生心理學學習效能感總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基本能力感”這一維度上差異特別顯著,在“控制能力感”這一維度上差異不顯著,表現為大學聯考成績相對高的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低於大學聯考成績相對低的。

本次研究對豐富自我效能感理論, 指導大學生心理學教學實踐均具有積極意義。該研究成果可以豐富人們對心理學學習自我效能感的認識, 對心理學教學實踐進行指導, 這對於未來心理學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3

摘要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最小的經濟單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的成敗,不僅關係到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關係到家庭的安寧和幸福,還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民族的未來。本文在分析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及其對孩子健康成長影響的同時,提出了改善家庭教育、促進孩子健康發展的方法。

家庭教育要着力於用言傳身教激勵等方法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和行為習慣。

關鍵字:家庭教育,教育方法,挫折教育,言傳身教,習慣培養

1 愛而有度,嚴而有格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然而,許多父母為愛孩子而阻礙了孩子的發展,甚至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主要表現為:

其一、物質上過度滿足。基本上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生怕孩子受了委屈。這樣使孩子既無累之苦,又無凍餒之憂,習慣於坐享其成、養尊處優,不知生活艱難、不懂節儉、不願付出; 常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尊重父母及他人勞動,珍惜勞動成果,視享樂為氣派、將奢侈當瀟灑,怕艱苦奮鬥,缺乏直面社會人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其二、行為上過分遷就。總認為樹大自然直,只要學習成績上去了,其它都可以馬虎遷就。這就容易形成孩子固執任性、唯我獨尊的不良個性,促長孩子我行我素、蠻不講理的“霸氣”,使孩子心中只有自我,自私自利,缺乏團結合作精神,缺乏崇高理想和強烈責任心、使命感,尤其缺乏為理想事業獻身的精神。

其三、生活上過多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乃至學習用品幾乎完全由父母包辦代替,總認為這樣能幫助孩子排除干擾,使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殊不知,這樣既助長了孩子的依賴心理,又縮小了孩子自主探索空間,減少了孩子自我鍛鍊、自我提高的機會,弱化了孩子獨立自主意識,壓抑了孩子求新求異、開拓進取的天性。與生活上的過度滿足、過分遷就、過多照顧相反,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往往期望過高、要求過嚴、督促過急,不切實際地與人攀比。這樣不僅容易使孩子經常處在緊張和焦慮之中,導致學習興趣減弱、學習效率下降、學習成績難以提高,而且可能引發心理疾病,損害身體健康,甚至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惡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妨礙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真誠地關愛孩子,既天經地義,又是取得家庭教育實效的前提。但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成材,父母必須注意愛的方式和分寸,把握要求的尺度,在心與心的溝通和情與情的交融過程中,既關心愛護、尊重。

2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小孩子的世界觀尚未形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將成為孩子學習的範例,可能影響到子女的一生。中國有一句老話: 身教重於言教,用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上是十分貼切的。因此,作為家長要率先垂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需做到,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同時也由於孩子的模仿性強,父母的言行如何,往往會對孩子產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一、家庭無小事,事事有教育性。首先,父母雙方應相互理解、相互敬重、相互鼓勵、相互幫助,努力營造友好和睦、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圍,引導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尊重父母的辛勤勞動,切忌相互埋怨、相互指責; 其次,不要當着孩子的面隨意對他人尤其是孩子的同學、家長或老師品頭論足,而是要引導孩子遇事多從對方的角度想想,學會寬容別人,尤其是在孩子與別人產生矛盾或摩擦時。

第二、遇事則教,遇物則誨。父母要正確處理好自己的工作、娛樂與孩子教育之間的關係,經常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多與孩子的科任教師和班主任聯繫,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成長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把握好教育時機,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不要等問題積累成堆或出現大問題時,再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孩子; 切實把握好理智與情感的關係。真正把孩子教育作為夫妻雙方共同的義務、責任和常規性工作,而不是生活的佐料,更不是情緒發泄的對象。在關心照顧好孩子的同時,注意結合日常生活進行積極引導,努力促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3 注重挫折教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會有愉快的創造,又會遇到各種挫折,即所謂“碰釘子”。心理學上認為它是“當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受到障礙或干擾時所表現的情緒狀態”,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活內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這樣:成果未成,先嚐苦果;壯志未酬,先遭失敗。拒絕挫折,就等於拒絕成功,如果在幼年時期受到積極的挫折教育,就會理順受挫折的情緒,給自己開拓出可以容納自己奮進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時期缺乏積極的挫折教育,長大後一旦遇到大學聯考落榜、招工無名等挫折時,就會爆發“人生危機”。

現在,不少獨生子女的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衣、食、住等,而忽視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勞和向困難挑戰精神,而這些“精神上的東西”,正是適應社會高速發展,培養跨世紀人才所必須的,也是孩子心理髮展所需要的。

3.1創設情景提供機會,利用一些困難情境訓練幼兒。

幼兒的活動範圍有限,許多挫折是現實生活中不常遇到的 。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進行挫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意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景和機會,讓幼兒得到各方面的鍛鍊。為了提高幼兒對挫折承受能力,我們可設置難度不等的情境,讓幼兒逐步經受磨練,有目的地去培養幼兒的耐挫力。比如説遠足、勞動、競賽、批評、延遲滿足等活動和手段,可以鍛鍊幼兒的意志,增強他們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對待失敗、打擊的能力。

遊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最喜歡的活動,在遊戲活動中容易讓幼兒接受和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在遊戲時可設置一些人為的障礙,讓幼兒自己解決……如讓幼兒到暗房子裏去取東西;和小朋友鬧矛盾怎麼辦;户外遊戲時引導幼兒走“獨木橋”爬障礙物,在角色遊戲中可安排幼兒分別扮演人際關係衝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讓他們體會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導他們分析產生衝突的原因並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創設一些挫折情境,如:把幼兒喜愛的玩具藏起來,鼓勵他們自己去尋找等等;

3.2樹立榜樣增強信心,樹立孩子必勝的信念

幼兒的思維具有直觀性,生動活潑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動幼兒。因此,要善於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來教育孩子,樹立榜樣。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幼兒摔傷,擦傷等情況。這時,作為教師應儘可能平靜地對幼兒説:“沒關係,老師和你一起到保健室包一下好了,下次注意一點就行了。”或者説:“沒關係,很快就會好的。”老師這樣的行為給幼兒很好的暗示,使幼兒自然而然地學會怎樣坦然地對待挫折,怎樣勇敢地面對未來。

另外,教師和家長也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教育孩子勇於面對困難,面對挑戰。遊戲走“獨木橋”時丁丁會説:“老師我怕,我不走”。這時我説“別怕,你可以的,你看能走過去,你也一樣能做好。”或者説“我相信你會跟張鑫一樣勇敢的。”這樣在榜樣的力量下,孩子會變得的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勇敢,增添了戰勝困難的自信。這時,我的一句“你真行”就會變成孩子的“我真行”。

3.3為幼兒創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與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兒發現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更好地認識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羣體中,幼兒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如觀點不一致,屈從於被領導的地位等,這樣他必然要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從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這種磨練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總之,教會幼兒面對挫折,戰勝挫折,並非一朝一夕可得,也並非刻意追求能成,關鍵是順其自然,順應幼兒的發展規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幼兒能獨立完成的一定使其獨立完成,使其持之以恆。任何放縱和遷就的行為都會造成幼兒的依賴思想,要讓幼兒在體驗中認識挫折學會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本領。

3.4把握適度,挫折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孩子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表現出畏縮、退卻、逃避等行為,因此,作為我們就應該在平時有意識的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跳一跳就夠得到的任務,讓孩子去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難退卻、逃避的時候可以有一些批評,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為不忍心、捨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願意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當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給他們面對挫折的勇氣。

4 勞動鍛鍊及培養好習慣

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素質,克服當前社會上青少年中懶散、浪費的現象,充分認識主體性、創造性的重要意義,重視實踐活動對孩子主體性、創新意識、創新性格、創新能力的決定作用,提供孩子各項實踐活動的機會,消除阻礙少年兒童創造性發展的各種因素。引導孩子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如: 洗手帕、洗衣服、整理被褥等自理性勞動; 打掃衞生、煮飯洗碗等家務性勞動; 幫助幼小兒童、孤寡老人等公益勞動; 種菜摘果等生產性勞動,營造一個“勞動最光榮”的良好家庭氛。

良好的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重點要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在學習上要重點培養獨立思考、單獨作業、勤於預習、精於預習、善於檢查等習慣。家長每天要督促孩子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並逐步養成獨立檢查和及時改錯的習慣。在網絡電子時代要正確引導孩子上網,不要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正確地認識網絡的價值與功能,學會利用網絡學習,明白網絡是“用的”而不是“玩的”。在生活習慣上,重點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自立自強和規律化的生活習慣,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和按時就餐的生活規律。“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要適當安排孩子的體育鍛煉和文娛時間,如帶孩子假日旅遊、郊遊、跑步等。

5 注意教育方法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教育工作本身的複雜性要求家長必須懂得教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並運用這些特點和規律來指導具體的教育工作。所以,家長做好以下三點:

( 1) 重視對孩子學習過程的管理,注意“抓反覆”和“反覆抓”。許多家長注重子女平時考試成績,以期將來考上好大學,而在其求學過程中則以“年齡尚小,大學聯考尚早”為理由放鬆或疏忽了對學習過程的管理和關注; 也有許多家長只在孩子期末考試之後才關心其進步與否; 還有許多家長只在孩子成績明顯倒退或思想行為出現嚴重偏差之後才感到焦慮。對於這些情況,家長必須從關心孩子的日常起居、思想行為、心理情緒、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等細微方面入手,持之以恆、反覆不斷地觀察判斷孩子的思想狀況,及時糾正孩子的偏差,督促他們克服學習中出現的困難,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 2) 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促進孩子智力、智能水平的提高。要使一個人的智力全面、深入地得到開發,這個人必須博學深思、全面展,這是被無數先哲、智者證實了的。所以,家長必須全力支持學校對孩子的全方位教育,更要注意身體力行地對孩子進行廣泛興趣的培養,促使他們對所學課程全面重視,努力培養和促進學生在藝術和體育方面的興趣和發展,努力把他們培養成體魄健壯、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才。切忌把孩子侷限在基礎學科的學習中,防止將孩子培養成滿腦子公式名詞而一無所能的書呆子。

( 3) 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講究教育方式方法,追求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場所,更是其天性、本能表現較充分的場所。所以,家長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環境的獨有優勢,及時把握孩子的心理,通過家長了解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學校、對老師、對同學、對自己諸方面的看法,及時把握孩子的思想動態。然後利用茶餘飯後、日常閒話的機會,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思想,潛移默化地對其思想行為加以正確引導。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家長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進孩子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田宗友,周浪.家庭教育策略淺探.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4.

[2] 趙慧榮.如何進行家庭教育.甘肅日報.20xx.4.6.

[3] 王剛.中國家庭教育成功指南.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xx.

[4] 彭立榮.家庭教育學.江蘇教育出版,1993.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4

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的補充,該學派注重人的積極情緒和潛能優勢的開發。這與以生為本、注重學生髮展、促進學生幸福的現代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一直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側重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心理危機干預方面,注重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和培養的方面較少。本文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試圖構建發展性積極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簡述

積極心理學思潮興起於世紀之初,先驅馬丁?塞利格曼指出,積極心理學是揭示人類優勢和促進個體其積極機能的應用科學。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為主要內容,並致力於科學地探索如何締造個體的幸福生活與和諧美好的社會。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情緒狀態與過程、積極認知狀態與過程和積極行為。

培養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積極情緒的培養對個體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積極情緒可以增加個體的心理資源。心理資源又稱心理能量,它主要用來支撐一個人產生或進行名種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以及外在行為。積極情緒首先可以讓我們感覺良好,讓人感覺到輕鬆愉快。二是其可以擴建認知領域的功能,擴展注意思維的多樣性,可以改變思維的內容,將壞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還可改變思維的廣度或邊界,拓寬我們的視野。三是可以改善人們對挫折及失敗的認知,提高抵抗壓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從消極狀態中的復原力。四是可以讓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給個體帶來最好的狀態。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積極的教學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調整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但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離了總體目標,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調整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上,以預防和干預心理問題為中心,這也造成了學生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和牴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發現和解決心理問題的,不願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活動。

積極心理學角度使教學目標更全面,更人文。它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價值取向。積極心理學將目標迴歸,不止重視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干預,還重視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激發學生的積極心理潛能,積極意志品質,積極情感體驗等。

正因為目標歸宗,也意味着高校心理學健康教育者的視角要發生變化。教育者要建立積極的人性觀和價值觀,關注學生的積極面,幫助學生開放積極心理潛能。側重於發展性和促進性,幫助學生找尋優勢,合理運用優勢,提高自我價值。引導學生關愛自我、關心他人,發展積極情感,投入社會生活,提高主觀幸福感。

(二)積極的教育內容

積極心理學的教育內容一般分為兩大方面。

一是培養大學生的積極體驗。積極體驗是積極心理學中的微觀層次,但卻是夯實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讓學生對過去的經歷進行積極建構,獲得生活滿意度。提高學生對現在所從事學習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產生更多的興趣、滿足、愉快等積極情緒。還要注意對學生希望品質的培養,教會學生如何應對挫折,鍛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使學生對未來和理想充滿希望。

二是塑造大學生的積極人格。積極心理學視野中主要通過對人格的分析來喚起人們的積極力量,從而幫助個體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積極人格的塑造是積極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學生能夠客觀評價自我、接納自我,正確面對現實,積極應對挫折。可通過激發和強化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來培養積極人格特質。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徑。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體系

(一)構建積極的.心理評估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即是通過測評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篩查出有問題傾向的學生進行訪談干預追蹤,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不難看出,這種評估角度為問題導向,以鑑別心理問題和障礙為主,僅注重心理問題的預防干預,忽略了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發現與培養。因此,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應樹立積極的心理評估理念,加入積極心理品質的測評,加入正面指標,瞭解學生積極心理反應,如積極體驗、積極情緒、積極認知、積極的人際關係、創造性思維品質、主觀幸福感等,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潛能,令每位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二)完善積極心理學理念的課程建設

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注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和內容。以發展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機能為根本,激發學生內在積極潛能,幫助學生構建和諧心態和樂觀的人生態度。課程設計上,可借鑑國外成功案例。國外積極心理學課程着重於引導學生髮現並運用自身的性格優勢,提高學生的幸福體驗,如著名的哈佛大學心理公開課――《幸福課》。課程構成上,包括理解並解釋幸福和主觀幸福感、如何增進主觀幸福感,如何培養樂觀心態,如何利用積極環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等。課程內容選擇上,要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選擇與大學生關係密切的案例、熱點,以積極心理學角度解析,避免過度關注消極問題與案例。

(三)開展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開展形式豐富、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一方面,以學生心理社團為依託,開展多樣的心理活動,比如探討時下熱點和大學生關注問題的心理沙龍、展示青春風采的心理微電影大賽、5?25心理文化節等。或者以積極心理品質,如感恩、希望、創造力、生命力、專注等主題開展心理活動。再者,定期展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傳授積極心理學理論和積極心理學品質培養方法。組織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團體心理輔導,增強學生積極心理體驗,讓學生儘快適應新生活新挑戰,學會人際交往技巧,培養積極的情緒體驗,正確應對壓力與挫折等。此外,構建積極的校園心理氛圍也十分重要,可以通過組織心理知識競賽、做好心理保健知識宣傳,利用好線上陣地進行宣傳,使積極心理學滲透入校園文化環境中。最後,聯動家庭共同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心理氛圍。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讓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狀況,並有效引導家長開展心理健康輔導,通過積極和正向觀念引導孩子正確的生活態度。

(四)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心理諮詢

傳統心理諮詢注重心理問題的消除和修復,諮詢師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問題”,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諮詢勢必會對學生產生消極暗示,並不利於學生的發掘自身的力量解決問題。而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治療不是修復受損部分,而是培育人?積極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發展來訪者的各種能力上。該理論秉承積極的人性觀,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積極心理品質,都有巨大的心理潛能。心理諮詢應調動這些積極潛能,發展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心理諮詢,可通過一系列的干預訓練策略來增進個體的積極情感,識別併發揮個體的品格優勢。首先應建立積極的諮訪關係,諮詢師真誠地對待來訪者,充分共情,對學生無條件積極關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諮詢,應將學生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發揮學生正向的或積極的潛能,如幸福感、自主、樂觀、智慧、創造力等。在諮詢過程中,運用直覺與想象,運用故事作為諮詢師與學生的媒介,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消極因素得到抑制,積極力量得到培育與增長。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5

一、引言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主要在於防治性,以預防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為目標,卻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的心理髮展需求,這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試圖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出初步探索,以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鑑。

二、積極心理學概述

1.積極心理學的概念。積極心理學的概念是由心理學家塞裏格曼和奇克森米海首先提出的,隨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涉足這一領域,逐漸發展成了積極心理學運動。國際積極心理學網站認為,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致力於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具體來説,積極心理學包含兩層含義:其一,“積極”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尤其是人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力量,它的任務能使人類自身的積極力量得到充分關注和發掘;其二,積極心理學不僅要激發個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更要將目標延伸至社會制度以及大眾層面,使個人與社會都能感受到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和意義。

2.積極心理學的誕生背景。積極心理學的誕生有着特殊的社會時代背景和心理學發展背景。首先,從社會時代背景來看,一方面,現代人類社會種族和宗教衝突愈演愈烈,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只有每個人有着自尊、滿意、快樂等積極的情感品質,這些衝突才有可能消失,而如何建立這些積極的情感,成為積極心理學產生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隨着現代科技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精神生活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協調促使人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此外,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自我認知也在提高,人們不再單純地追求物質生活的質量,而是向着更好的精神生活質量方向發展,更加渴望過有意義的幸福生活,充實自己的內心。這就要求找到一種科學的方法去實現向更高層次的跨越。其次,作為心理學的一部分,積極心理學的誕生也與心理學自身的發展有關。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心理學的研究面臨着危機。由於戰爭催生了許多心理問題,於是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對心理問題的研究上,這就導致主流心理學走向了以研究心理問題為核心的研究道路,變成了類似於病理學性質的學科,心理學發展走向了歧路。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是以正常人居多,而心理學卻不能為大部分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違背了心理學的使命和存在價值。因而,新的歷史時期,心理學面臨着新的抉擇。

正是基於這樣的社會時代背景和心理學背景,1998年,“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建立積極心理學的建議。自此以後,關於積極心理學的專門著作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時至今日,積極心理學在全世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已經成為當今心理學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3.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應把主要任務聚焦於研究和培養人的固有的積極品質上,用更加開放的、多元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潛能和能力,關注那些美好的心理品質,通過培養或挖掘人的積極力量使之成為真正健康並生活幸福的人。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預防是應對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徑,而預防的關鍵則來自於對人的內部的積極潛力的塑造或喚醒。

除此以外,積極心理學還強調,心理學的研究視野要兼顧個體與社會兩個層面,在對個體心理展開研究的同時,也應注重對羣體和社會心理的探索。

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開始蓬勃發展,展現出良好的勢頭,特別是近10年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為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在這30餘年的時間裏,大多高校心理工作者所做的是力求解釋和治癒消極心理和行為,而積極人格特質則鮮少被關注。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難以促進整個大學生羣體形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可能存在着以下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存在不平衡性。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總體上側重解決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衝突,而對心理髮展和成長的引導重視不夠,忽視了他們的心理髮展需求。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在於使學生在認知、情緒、意志和個性等各項心理指標上健康發展,全面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偏治療性。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構建大多以消極取向為主導,這就導致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多的着眼於消極心理與行為的研究,而對人的發展性教育重視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發揮受到制約。積極心理學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性和發展性功能,它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應當是培養和塑造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3.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存在侷限性。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集中於那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而對大部分學生的心理髮展需求難以滿足。積極心理學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應當是全體學生心理潛能的全面開發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全面發展。

4.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專業結構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在我國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羣中,不乏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們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因為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學習,對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不足,在實際的工作中難免受德育工作模式的影響。另外,在我國,即使是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也大多是學習變態心理學、精神病學等消極心理學知識,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論和方法上也不契合。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系統地掌握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學習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且隊伍組成不侷限於專業人員,也可以包含教師和家長。只要教師和家長把培養學生和孩子的積極品質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有意識地培養和塑造,處處留心,那麼積極教育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四、關於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初步設想

整合目標。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心理問題的解決二者兼顧。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至少包含兩個方面:

(1) 培養所有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質;

(2) 幫助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解決問題。只有把兩方面有機融合起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獲得實質的提升。就這兩個目標來説,前者比後者更加重要。因為積極心理品質本身就具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倘若個體的積極品質能夠得到充分地發掘,潛在的積極因素得到激發,那麼很多心理疾病自然而然地也就不會發生了。相反,如果學生缺乏積極的心理品質,導致內驅動力不足並作用於外作用力,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社會適應、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應把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實現其價值。

2.豐富內涵。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依賴於學生自身、教師和學校的協同努力。學生應關注自身的積極品質的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積累和訓練;教師應在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課外活動中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有所體現和側重;學校則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和任務重新整合定位,促進各方對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

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也需要學生親身的體驗。高校可以採用自助式教學方式讓學生獲得體驗,也可以採用自助式心理輔導的方式,使每位學生在接受心理輔導的同時也去輔導他人,使學生既是輔導者也是被輔導者。這樣的角色轉換,使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每扮演一個角色都是一種不同的體驗。

3.拓寬途徑。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心理諮詢和校園文化建設三方面拓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1)建立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高校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心理的積極層面,着重增強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心理品質和自我潛能開發的能力[7]。(2)強化大學生的發展性心理諮詢。心理諮詢是幫助學生自我成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應將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等理論和技術運用到個體心理諮詢中,有意識地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為導引,建立和諧的諮訪關係,對來訪者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激發他們自身的力量和潛能。(3)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校園文化作為學校隱性課程的一部分,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聯繫。高校應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注意滲透積極心理學的因素,豐富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體現,促使積極心理學在校園裏更好地傳播。

4.優化師資。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1)強化教師的專業理論與心理諮詢的技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諮詢師應注意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有意識地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運用於實踐,使其在教學和諮詢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積極層面,更好地體現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2)培養教師積極的工作態度。從學校的角度來説,學校應認識到教師同學生一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將積極因素運用於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挖掘他們的積極力量,培養其積極品質,增強其積極體驗,使他們在工作中體會快樂和滿足。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説,教師應注意心理上的自我調節,不斷提升、完善自我,多與學生交流,聽取學生的意見,增進對學生的理解,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好的實施。(3)推動教師與學生關係健康發展。積極心理學認為,教師和學生作為平等的個體,應當相互學習對方的優點,相互發掘和激發對方的積極心理品質。同時,教師也應以身作則,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5.營造氛圍。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環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展現於學校,但不只在學校有所體現,在家庭和社會也都有所體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實施有賴於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整合性的積極環境,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嘗試,達到全新的模式狀態,才能使積極心理學更好地發揮作用,在本質上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6

教育心理學中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應用

摘要:教育心理學是教學法的理論基礎,通過研究學生如何學習知識、技能和發展智能的心理過程、心理機制及其發展規律來幫助教育者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改善教學效果,因此將教育心理學應用於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簡要闡述了教育心理學中聯結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等幾個重要的學習理論,試圖探討其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啟示及有益的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應用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相結合的產物,是研究學校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學科。正如現代語言學博士H.H.Stern指出“沒有可以不懂得心理學教學理論而教授語言的”,所以對於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而言,研究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並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有助於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使學生學以致用。

一、介紹

(一)教育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學科。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科和教育學科交叉的產物,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和學生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現象及規律的科學,其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主要側重於正常學生羣體的心理規律的研究,考這些學生在常態的教學中是如何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提高師資水平,有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助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對高職學院學生的英語學習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職英語教學

高職是和本科教育不同類型層次的高等教育,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生產、服務和管理等一線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教育。隨着近年我國高等職業育的飛速發展,英語課程作為一門基礎課,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專業能力的拓展及今後的業留學都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少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對英語興趣不濃厚,對英語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上有畏難情緒,缺乏明確目標,學習上非常被動,學習習慣差,有的'甚至自卑感較強,不敢開口,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不小難度。

二、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

(一)聯結主義學習理論

聯結主義學習理論是由二十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教育界處於主導地位。其代表人物還有著名教育家華生、斯金納等。其主要貢獻是對在教育過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問題進行了相對客觀的研究和分析,對學習的規律、動機、實質進行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論及學説。如斯金納曾提出“操作性條件作為一科學系統應用在日常教學當中”,對促進世界傳統教學的發展與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最早發源於德國格式塔心理學,該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一套完形説,與當時的聯結説形成對立。該學説的代表人物有著名學者賈德、布魯納、奧蘇泊爾等。該學派建立了“完形———理解、領悟、認知———發現科學學習説”理論,肯定了認知及意識的能動作用。現代認知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即是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就是一個有意義的建構過程。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教育思想相對立,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羅傑斯及馬斯洛。此學習理論基於自然人性論,主張人格或人的自我實現,相比於理論學習,他們更注重個人情感的薰陶及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羅傑斯在《自由學習》中曾説最持久且最深入的學習模式為自發學習,馬斯洛在《心理學的依據和人的價值》中指出,個人人格的有效形成往往來源於自我壓力。

三、運用教育心理學理論提高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效果

(一)運用聯結主義學習理論提高英語聽説教學效果

聯結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以刺激———反應為原理的機械性語言操練,即為學習者提供語料輸入,然後使他們能運用所掌握的語料進行語言輸出的過程。無論是強調語言機械訓練,認為一種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通過反覆不斷的練習的聽説法,還是把外語學習歸結為刺激———反應過程,強調圖像和錄音的相互聯繫和作用而達到語言習得目的的視聽法,都頻繁用到聽、説這兩種輸入和輸出的技能。因此,作為英語教師可以運用視、聽、説等手段積極刺激學生,引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並且用情景法和交際法強化學生的學習結果,轉化為自己英語運用的能力。

(二)運用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提高英語閲讀教學效果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尋求知識和信息加工的過程,知識來源於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根據自己原有的經驗、知識重新建構自己新的認知體系。而人們進行閲讀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運用已有知識對新信息進行理解;二是藉助社會、文化等背景知識和有關專業知識及邏輯思維能力,對信息的加工達到深層次理解。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廣泛接觸世界各國政治、宗教、經、文化等知識,拓寬視野,擴大知識容量,調整知識結構,彌補學生詞彙量不夠的短板。另外,教師與學生積極交流,學生與學生合作學習,以便最大限度使用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影響教學效果。

(三)運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高英語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即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外部因素都是通過學生這個內因起作用。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學生的自身興趣及由此所產生的求知慾,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認識這一點,儘量創設一個讓學生感到安全、輕鬆,消除學習壓力和負面情緒的環境,敢於表達自己,勇於改錯,主動表現自己,最終激發英語學習興趣,達到教學效果提高的目的。

(四)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等內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態度、意志、刻苦性、信心、心態等內容。誠然,英語學習好壞與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聯繫,但是實踐證明,非智力因素對於英語的成功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不怕困苦;培養學生集體的觀念,互助合作;培養師生和諧的關係,教學相長。只有多管其下,英語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一些著名理論干預高職院校英語教學

馬斯洛需求動機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認可的需求,歸屬感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與學習者需求相關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體會到自我實現,從而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即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且遺忘進程並不均勻,起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遺忘量先大後小。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此規律引導學生學習並及時鞏固和複習當天的知識,對於需要大量記憶的英語學科來説發揮最大的學習效率。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核心理念是教師對於學生的鼓勵和期望能給學生以良好的激勵,以此提升學習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教師可以大力鼓勵學生,給予正面表揚,多注重進步的方面,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良性發展。

四、結語

21世紀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黃金時期,社會的飛速發展必將促進跨語言跨文化的人際交流,而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更應該順應時代的變遷與發展,積極從教育心理學角度深入研究英語教學理論,善於運用教育心理學理論促進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學生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2]孫麗娟.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研究高職英語教學[J].語數外學習,2013,02.

[3]張子一.從教育心理學角度探討高職英語教學.[J].中國信息化,2013,05.

[4]朱純.外語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王琦.教育心理學在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0,53.

[6]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7

摘要

當代,學生社團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正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高校學生社團通常由學生自發組織形成、進行自主管理.如何做好社團管理工作,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團隊建設,如何運用管理心理學理論知識來引導社團向健康、文明、向上的方向發展等,儼然已經成為高校社團的重大課題,值得高校工作者和社團建設者深思.

【關鍵詞】管理心理學 高校 社團 團隊建設 內部管理

管理心理學是心理學科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組織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其主要任務是探索改進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據,尋求激勵人心理和行為的各種途徑與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勞動生產率.

管理心理學關注人的心理活動,以人的心理活動規律性為研究對象.在有人的地方,必定會需要管理;而管理的主體又恰恰是人.小到一個企業,大到整個社會,都需要進行管理,否則就是一盤散沙;如何進行管理呢?答案是"人".

人是首要資源,人是管理的主體,只有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主動精神、挖掘人的潛在能力,才能實現發展.所以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是必不可少的.

學生社團作為高校學生自發組成形成的學生組織,正在日益蓬勃發展.

一方面,學生社團作為高校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社團活動的健康開展,有利於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另一方面,社團的發展與社團的.管理密不可分.學生社團絕大部分是由在校學生自發組成,同時也是由在校學生擔當社團管理者的角色,所以,作為在校大學生,在未正式踏入社會、企業之時,社團是一個很好的鍛鍊能力、汲取經驗的地方.

在高校生活中,學生社團管理正日益成為社團工作者的一大課題.現在各大高校學生社團層出不窮,但是,社團建設與發展的現狀卻不容許忽視,在現今的社團發展態勢中,社團管理問題愈加尖鋭,主要體現在:

一、社團價值體系薄弱

作為高校社團,每一個社團在成立之初都應該確立一個自身存在價值.無論是出於興趣,還是出於學術,社團的建立和發展都應該是引領學校風潮,走在社會前端,而不是迎合社會,甚至是落後社會.

社團發展之初往往是生機勃勃,呈現一派積極的氛圍,但是往往會隨着時間的推移,開始陷入瓶頸,有些會喪失熱情,甚至迷失方向,不知道社團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走向何處以及怎麼去做.以往確定的社團宗旨、口號等在這個時候會變得蒼白無力.

二、社團管理混亂

由於現在高校中,參與社團活動,往往是出於兩個字--興趣,所以聚集起來的都是志趣相投的人,也往往因為這樣而弱化了管理.社團規章制度不健全,社團規定如一紙空文,往往許多事情的決定和執行都是有社團骨幹人員隨心隨性而定,從而導致上下脱節.核心管理落後,在高校中,社團的負責人往往只會擔任一年,人員交接時又沒有做好下一任負責人的引導與培訓,所以新上任的負責人通常無法很快接受社團各項事務,需要重新協調摸索,往往面臨巨大壓力.

三、社團團隊建設弱化

我國高校秋季開學一般都是社團最忙碌的時候,在這個時候,社團中普遍存在新人新氣象效應,社團裏的各個部門也是如火如荼的建設,在這一時期中,往往從上到下都充滿幹勁.但時間一長,熱度一散,人去樓空,歸根結底還是團隊建設不夠,向心力、凝聚力不足.

如何管理好社團,成為了社團負責人的一門必修課程.管理心理學中的許多理論正好可以為陷入瓶頸的高校社團做出引導.一個社團的良好發展,與社團管理層組織、社團內外部建設以及社團核心生命力息息相關.想好發展好一個社團,需要重視這些方面:

一、構建社團運作模式

管理心理學中的許多內容主要針對的是企業運作,但是在高校中,社團可以看做是企業,社團運作和企業運作有異曲同工之處.

假設:社團是企業,社員是員工,社長是總裁,骨幹是部門經理,活動是產品,參與者是顧客,校園是市場,收穫是利潤,聚餐是福利,發展社團是目的,豐富大學文化是社會責任.運用管理企業的方式來組建社團,將社團內部的運作建立地如同一家大型企業,從上到下都由完整的體系,讓社團每個人都在這家"企業"中發揮最大效用,每個人都要為"企業"的業績上升而努力.

如果可以以這種模式來運作高校社團,那麼社團的常規運作就會變得有條不紊,社團也能夠真正行之有效的管理起來.

二、優化社團內部管理

制度化管理與温情化管理並用.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社團的運作,必須要有規章制度來進行約束,制定規章不難,難在嚴格遵守它.

在現今高校中,學生選擇社團,參與社團活動,往往是出於興趣,聚集起來的都是志趣相投的人.所以不少學生出現了一個盲區,很多人認為參加社團就是因為好玩、想玩,抱着玩的心態參與,而不願被規章制度鎖住.

這也就需要社團管理層在每年招新之後,就對新入社的人進行教育,社團應該做到"有規矩的玩",在玩的時候不忘記自己的責任,不忘記規矩.當然,這必須從社團負責人自身做起,建立榜樣作用.同時建立起社團的獎懲機制,激勵社團成員更好地為社團做事.

但是一味的恪守條例,用條例來框住活人,必定會產生逆反情緒,稍有差錯,可能會導致人心散失.所以,温情化的管理也是需要的,現在,凡事都講究人性化,因時制宜,靈活變化,才能讓社團始終生機勃勃.

三、緊密社團內部溝通

在整個社團運作中,最關鍵的就是"人"與"人".

溝通能協調成員的工作,促進成員之間的理解.社團中,不能只有主事的人説了算,一人社團是不現實的,這必定會導致社團的衰敗.所以在社團工作、活動中,重要的是人與人的溝通.一定要與成員進行溝通、交流,集思廣益.

之前把社團比作企業,需要運用企業的管理模式.但是在這裏,又不得不強調,社團畢竟不是企業,社團是由高校學生組成的,旨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它畢竟不像在企業、在社會,社團管理不應該摻雜勾心鬥角的成分,也不應該有太多利益關係牽扯,適當的競爭是需要的,但千萬不可過度.

在高校中,普遍流行"聯誼""聚餐",其實這是很好的方式,讓社員在輕鬆的氛圍中暢所欲言,增加溝通,增進感情.在一個社團內部,應該重視真心真意説實話.能夠讓社團的每個成員都大膽地説出心中所想,這個團隊才是有前途的.

四、加強社團內部合作

古人云:人心齊,泰山移.

在一個社團中,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協同合作是一個團隊精神的核心,沒有合作,就沒有發展.例如要做一場話劇表演,只有演員是沒有用的,演員只能做到把戲演好.其他還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做,例如製作道具、策劃宣傳、聯繫場地??把一場活動辦好,依賴的是大家的合作能力和默契度.

這就要求成員是忠誠的,有責任心的,有意志力的,而且,還要有着對於自身團隊的榮譽感,使命感.同時,合作彼此之間要開誠佈公,互相交心,做到心心相印,毫無保留;要與團隊的每一個成員緊密合作,直到整個團體都能緊密合作為止.

還有,成員間不應該只有在工作上才會進行交流、合作,要從私下做起,形成堅固不催的革命友誼.只有能合作了,合作好了,才能提高成員的積極性和辦事效率,從而達到發展社團的目的.

五、重視團隊凝聚力的巨大作用

一個團隊能否能聚到一起,與團隊領導人密不可分.一個社團的負責人的素質、個人魅力、領導能力等,都會對這個社團產生直接,甚至致命的影響.

對於一個領導者,必須要對社團充滿熱情、對社團事務有責任心、對社團有一份堅持、對社員包容??在高校中,領導一個社團是不易的;在社會中,領導一家企業更是難如登天.如果領導者缺乏個人魅力、獨斷專行、與下層溝通斷裂,那無論是個人,還是社團或企業,結果都是一個悲劇.

凝聚力是無形的精神力量,是將一個社團的成員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看不見的紐帶.團隊的凝聚力來自於團隊成員自覺的內心動力,來自於共識的價值觀,是團隊精神的最高體現.一般情況下,高團隊凝聚力帶來高團隊績效.凝聚力在表現為社團成員之間的融合度和整個社團的士氣.

人是社會中的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高效團隊的潤滑劑.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增強成員之間的融合度和親和力,形成高昂的團隊士氣.社團是開放的,在不同階段都會有新成員加入,高昂的凝聚力會讓社團成員在短期內樹立起團隊意識,形成對社團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縮短新成員與團隊的磨合期,達到社團人員積極性和創造力的最大化,從而促進社團又好又快的發展.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體制的發展,高校社團面臨着機遇與挑戰.社團自身必須注重管理建設,重視人,調動人、挖掘人,使社團日益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吳曉義、杜今鋒.管理心理學(第2版).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陳然、朱青青.淺談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團管理.科技信息報.20xx.第17期

[3]廖良輝.中美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比較-以哈佛大學為研究實例.青年研究.20xx.第04期

[4]陳毅華.像企業一樣運作社團--社團的戰略管理框架.東北林業大學.20xx

[5]唐雪蓮.高校社團管理的有效途徑.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xx.第13期

[6]領導藝術與管理心理學.哈爾濱工業大學MBA教材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8

1現有的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現狀

1.1教學目標的不明確與對象範疇的狹隘

目前許多高校將心理學這一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本意是希望讓學生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等。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於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好,教學的要求很低,理論與實際的脱離,缺乏了針對性等各種原因,令公共心理學的作用於價值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來。在另一方面,現今的公共心理學課程大多是針對師範與教育類的學生,承載了許多教育教學相關的知識技能。而心理學探討的是人類心理行為發生的規律,其適用範圍遠不止學校教育心理。將公共心理學教學的對象範疇擴大,能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到關於人、關於自身的知識,充分發掘與利用個人資源,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實踐成功的人生。

1.2教材的不完善

我國《心理學》教材存在:對心理學原理和理論進行哲學式闡述多,操作性的闡述少;對一般意義上的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大學生心理現象進行解釋、診斷和調控的操作性知識少。理論色彩和普教色彩過濃,實際操作的案例過少,無論體系還是內容都可視為對《普通心理學》的簡單模仿,缺少非專業特色和應用操作性。

1.3教學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緒論課”是《心理學》課程與學生的首次相識,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以後對改課程的學習態度。當老師和學生在認知和判斷時,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學生本來對心理學的學習寄予厚望,希望心理學課“心理化”,神祕的談心理,真實的講自己,實用的指導生活。但是,教材中的不足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對心理學神祕的好奇感和輕鬆的興趣,被缺乏“心理化”的慣例緒論模式忽視了。

1.4考核的不足

心理學考成的考核分為兩種方式:一種式眼科的閉卷考試一種是相對寬鬆的論文檢查;不論是哪一種的考核,現在的教師只是注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當心理課程學完之後,學生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就很難排解焦慮緊張;面對緊張的人際關係,不能妥善的處理;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沒有足夠的挑戰能力。

2高校開設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必要性

2.1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大學生正處於青年中期,雖然已脱離孩子的羣體,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常被排斥於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現是內心矛盾、抱負水平不確定和易採取極端立場。下面從思維、情緒、性格等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2.1.1思緒

雖然大學生的思緒能力達到較高的水品,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更加增強,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顯著提高;但是,大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的基礎不夠深厚,因此在觀察、分析事物特別是複雜的社會現象時,容易出現脱離現實、主觀、片面、固執、過於自信等。

2.1.2情緒

當代大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變化,人際變化、學習成績的好壞都會引起大學生的情緒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的大學生的情緒還具有內隱性慾外顯性並存的特點。但是,由於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社會適應力的增強,在某些環境因素影響下,大學生會表現出與內心體驗不一致的外部行為。有的大學生還會有愛情的體驗,由於自身的心理髮展水平、家庭、畢業分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部分大學生大多有過愛情的煩惱。

2.1.3性格

大學生的性格已相對穩定和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人認為,我國大學生表現出三個突出的性格特點。一是聰慧好強,喜歡錶現;二是恃才傲物;這是第一個特點的極端表現。三是緊張困惑,虛假老成;由於學習、生活壓力及與人際關係有關的問題,很多大學生常常產生緊張感和困惑感。另外,為避免給別人造成幼稚的印象,大學生傾向於追求成熟、老練,但由於本身經驗不足,所以表現出虛假成。

2.2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健康是人類生活、學習、工作得以正常進行的條件,它不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隨着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置身於“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常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羣體,社會要求高,家長期望高,個人成才慾望強烈,但由於心理髮展處於尚未成熟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加之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競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入學習,因此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定,心理失衡常常發生,是心理障礙高發易發羣體。

3教學改革的探討

3.1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系統地瞭解、掌握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規律,為學生學習其它心理學和教育學課程奠定基礎,並使學生初步具有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問題與結合實際進行研究的能力。

3.2教學方法

心理學的教學應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可以採用課堂講授,教師講、學生聽;有的可以讓學生課後自學,課堂上教師提問並進一步總結、歸納;有的可以採用試教法,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讓學生扮演教師走上講台進行教學;有的可以採用討論法、團體活動法教學,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採用活動課的形式;有的可以開展心理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操作實驗……。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應符合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達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心理學的教學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成果,改變單一的黑板、粉筆、教科書的教學手段,利用投影片、幻燈片、錄像、多媒體等進行教學。有人在心理學教學中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結果發現,多媒體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充分發揮了教學的雙邊互動。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感受到教學內容的生動、直觀、形象,而且可以重複使用,對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3改變考核方式

逐漸改進傳統的考核方式,建立多樣化的考核方式,突出實際心理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如果課程成績評定按百分制核算,可分為20%案例分析報告或深度訪談報告、30%實訓表現和50%課程考試三大模塊。案例分析報告主要是對相應案例進行深度分析;深度訪談報告則是圍繞某一心理話題對一個或多個個體的深度訪談記錄;實訓表現則由小組共同評定;課程考試以真實教學案例的材料分析和綜合性的論述題為主。

4心理學教學完善人才

心理學教學研究和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心理學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在於:現代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心理素質的要求與日益增長的大學生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高校心理學教學工作現狀的差距,這種差距反映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亦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成長髮展的主觀願望和內在動力,從而也推動着高校進一步科學地確定心理學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以及教學內容、方法、評價標準、師資建設的定位,有助於心理學教學的規範化和科學化,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優化教學手段,保證教學的投入和效果。然而,高校心理學從發展水平上看,處於初級階段,無論是思想觀念、理論建設、教材建設、制度建設、師資建設、教學實踐、科研水平等均存在諸多不足,這説明我國高校的心理學教學工作仍將任重道遠。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9

【摘要】隨着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在教育事業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就,尤其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體系的整體構建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舉世矚目的成就。眾所周知的是,在任何一個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教育事業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情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目前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整體構建存在的問題以及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做了簡要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與其他的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大學生整體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在這種環境下,要想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可以始終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狀態是極其困難的,因此,教育部門以及各個大學領導必須要高度的重視這一問題。儘管近幾年來我國教育部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但是,由於受傳統教學理念約束,許多大學在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始終比較小。

一、積極心理學內涵

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儘快的構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大學必須要首先準確的瞭解並且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具體內涵,並且可以很好的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於積極心理學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人類的積極的情緒、積極的一些認知情況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它研究的是人類的美德。與其他的一些心理學相比較,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現、研究並且不斷的發揚人類所有的積極的力量和品質,它旨在激發所有人們的內在潛力,鼓勵人們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創新,利用自己的能力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將這一心理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可以更好的形成一個團結和睦的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將他們培養成全面的人才。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觀念比較落後

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儘快的構建一個完善合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實際上我國許多大學目前已經構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制不夠完善,觀念比較落後,進而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質量水平。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過程中,一個先進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對於整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有傳統教學理念的約束,在現階段,我國許多大學的管理人員以及教師始終無法正確的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他們的教學理念更是受到了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

(二)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文化教育不平衡

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保持我國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是確保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之一,而目前影響我國各個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正常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國的.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平衡。例如,對於許多大學而言,它們將文化課程作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關注學生文化課程的學習情況,而完全忽略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對於文化課程教育的過度重視,使得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排擠,許多大學甚至根本不願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浪費學校的教育資源,而且對於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沒有任何的幫助。這也就使得我國許多大學到目前為止始終無法建立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有效對策

(一)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創造能力比較強,因此,各個學校必須要充分的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點。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與心理健康有關視頻,然後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他們對於視頻內人物的心理進行分析和評價,最後,在他們評價結束之後,教師對各個小組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並且對於分析比較準確到位的小組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獎勵。或者,教師也可以要求各個小組選擇一個小組,由小組內部的成員來扮演視頻中的各個人物,讓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更好的感受並且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情況,這樣可以使得他們更好的瞭解並且掌握與心理健康學有關的知識,這對於培養他們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不斷的引進並且學習國外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與其他發達的國家相比較,我國許多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存在着許多的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不夠完善,並且比較落後,許多體系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而許多國外的發達國家在大學階段特別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在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學好文化課程,提高自己實際能力的首要基礎之一。因此,為了儘快的改變這一現狀,提高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水平,各個大學必須要積極的引進並且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例如,各個學校可以定期的派遣部分教育人員到國外其他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瞭解並且掌握他們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體系,並且儘快將這些方法和體系引進來。但是,在將這些教育體系引進來之後,各個學校應該對這些教育體系進行分析和評價,發現教育體系中的優缺點,並且根據自身學校的實際需求對這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進行改革,最後將改革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體系儘快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同時,在應用這些教育體系的時候,必須要始終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特點,將積極心理學很好的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發揮它最終的作用。

(三)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係endprint

融合所有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係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構建一個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因此,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準確的定位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所有關係。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輔導作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首先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然後要求學生討論並且暢所欲言,在學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之後,教師不能完全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應該合理的指出來學生觀點的不足之處。同時,教師應該時刻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定期與學生在課後進行交流,發現他們的問題所在,然後儘快的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對策,使得學生可以儘快的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以後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課程活動

在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了解並且明確學生感興趣的點,然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構建教育體系,尋找學生們所感興趣的教育方法,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整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水平,而不定期的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可以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提高所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學校可以為學生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室,如果學生有任何的心理問題都可以隨時到心理健康輔導室尋求幫助,及時的將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告訴心理輔導教師,積極的與心理輔導師進行交流,使得他們可以瞭解自己的心理問題並且儘快的幫助自己解決這些問題。或者學校也可以不定期的開展心理健康主題講座,邀請學生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參加這一主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鼓勵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自主交流和探討,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問題。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校還應該邀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進行演講,演講結束之後,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小測試來發現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五)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建立起完善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我們知道,大學的教育資源比較豐富,而這些教育資源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必須要合理的利用並且整合目前學校的所有資源。例如,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儘快的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利用提問題來進行教育,而應該時刻的瞭解並且強調學校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利用資源。同時,還應該儘快的收集並且整合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要素,為學生構建一個積極樂觀的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環境。最後,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應當由專業人士來負責”的錯誤觀念,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相信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儘快的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首先了解並且認識到這一教育體系的重要性,明確學生擁有一個積極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例如,各個學校應該不斷的改革並且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現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尋找學生感興趣的教育方法。同時,各個學校也可以定期的到其他一些優秀的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積極的引進並且應用其他學校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教育方法,確保大學生可以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宋鳳寧,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xx年.

[2]積極心理學視野下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張繼玉,教育與職業,20xx年29期.

[3]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整體構建,王立高,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xx年13期.

[4]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校院兩級”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張志,長沙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xx年12期.

[5]吳佩傑,宋鳳寧.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xx,(23):73-74.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10

引言

高職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育內容。人生觀教育對於規範高職大學生的基本行為模式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代心理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着力於解決如何讓人們更科學地正確認識世界、更好地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與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人生觀教育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心理學是為教育教學提供最直接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持,對於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同樣如此。

目前,在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主要途徑是思政課、班會課、團日活動等。在大學生人生觀教育過程中,既要保證高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大旗,又要保證教育效果,能讓教育內容更加“接地氣”,入耳、入腦、入心。心理學從對實際情境中個體的行為觀察入手,總結人類思想和行為的一般形成規律,為人們遇到的實際問題提供具體的解決路徑。因此,將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和心理學相結合,可以將晦澀刻板的教育主題分解成與大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有趣、易接受的問題步驟,通過師生共同討論、探索,將教育主題潛移默化地滋潤到學生的思想之中,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學生人生觀教育與心理學相結合具有積極意義。而在所有的人生觀教育方式中,課堂教學始終是作為主要環節存在的,因此,如何將心理學同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有效結合起來,是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了考察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與原有的教學模式的效果進行對比,筆者進行了實踐研究。我們選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第三章第三節“促進自我身心和諧”這部分內容作為教學材料進行實證性的課堂教學實驗研究,並觀察最終的教學效果。總體研究方法是:抽取兩個同質班級,A班作為實驗組,B班作為對照組。對A班採用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方法進行教學,對B班則單純按照《基礎》教材中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填鴨式教學。經過相同的教學時間後,對兩個班級的教學效果進行測評,並使用統計學方法對測評結果進行分析,以驗證大學生人生觀教育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可靠性和實效性。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某高校的兩個教學班級A班和B班作為實驗對象。其中A班142人,作為實驗組;B班156人,作為對照組。對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前測,結果表明班級內學生總體智力均正常,並且無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二)教學材料

教學材料分為兩種,一種是對實驗組學生實施的新材料,一種是對對照組學生實施的舊材料。

兩組實驗材料涉及到的核心教學內容,都源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第三章第三節“促進自我身心和諧”這一部分。區別在於,舊材料沒有對該部分教材的內容做任何改動,而新材料則是根據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而重新編排的教學內容。

新材料的教學內容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第一,具體問題:很多大學生有時會感到很空虛、很無聊,即使做了很多事情,用各種行動充實自己每天的時間,依然會有這種不良的感覺,究竟是因為什麼?很多大學生覺得現在的人際關係不如高中時期那樣容易處理,認為自己交不到好朋友了,這是因為什麼?很多大學生戀人之間彼此很傾慕對方,但只要一在一起就總是吵架,導致很多的不愉快,這又是因為什麼?有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第二,心理學原理:情緒ABC理論,由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理論核心是,個體的不良情緒並非由某一具體事件本身引發,而是由個體對該事件不正確的認識和信念所引發;自我服務偏見:個體在通常傾向於高估自我的優良特質;基本歸因錯誤:個體對自我的行為進行歸因時,通常更願意強調內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外部因素的作用,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傾向則剛好相反。第三,馬克思主義有關原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使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去看,否則就容易出現錯誤。看待人生,亦是如此。第四,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對於自己過去以及現在生活中遇到的逆境,應該如何科學地看待?

對教學效果的後測材料是自編調查問卷。問卷由四項封閉式問題組成,分別考察學生對教學四個方面的評價:課程價值、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實際助益。採用五點記分的方式,1為非常不滿意,5為非常滿意,以此類推。

(三)教學過程

對於實驗組的學生,採用新材料,同時按照“問題提出-理論分析-理論昇華-實踐反饋”這一路徑進行教學,並將任課教師的聯繫方式(手機號、QQ號碼和電子郵箱)告訴給學生,並鼓勵學生在課外與老師聯繫,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對於對照組的學生,採用舊材料進行教學,但不向學生告知任課教師的任何聯繫方式,不主動提及可以在課外與老師交流。這樣,一節課結束後,採用後測材料對兩組學生進行施測,並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四)數據處理

採用SPSS 17.0對統計數據進行數據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後測的四個封閉式問題上的得分平均數和標準差見表1。

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每項問題得分上的平均數做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課程價值(t=14.317,df=331,p<0.01)、教學內容(t=0.627,df=331,p<0.01)、實際助益(t=10.041,df=331,p<0.01)、教學方式(t=8.012,df=331,p<0.01)在兩組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這説明,與原有教學方法相比,採用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效果上存在顯著而全面的優勢。

三、討論

本研究是考察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與原有的.教學模式相比,在教學效果上是否有顯著差異。實驗結果表明,與原有的教學模式相比,採用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在課程價值、教學方式和實際助益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學生更強的認可,教學效果有了顯著提升。這説明,在心理學視閾下的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有着非常光明的應用前景。

根據以往的相關研究,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的效果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學生認為課程內容大而空,授課方式單調,這些問題幾乎在任何人生觀教育教學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歸結起來,大學生認為,人生觀教育教學的問題主要體現為“無趣”和“無效”兩個方面。因此,如何讓大學生覺得人生觀教育既有趣又有效,是提高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效果的關鍵。而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心理學視閾下進行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在課程價值、教學內容、實際助益、教學方式四個方面的學生評價都比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評價有着顯著提升,我們認為,出現這樣的結果,與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有關。

以往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一般只注重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闡釋,即使注重對現實問題的描述,但直接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這些問題進行解釋的效果也不佳,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非常抽象化和具有概括性,直接用其對大學生的現實問題進行解釋,會使大學生產生極大的認知落差。而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中,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大學生的現實問題之間,添加進了心理學理論,以心理學理論作為更高水平的理論和實際問題之間承上啟下的“緩衝器”,可以極大地緩解學生直接接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知落差。這是因為,心理學相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説,本身就更多地關注個體和羣體現實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的解決並提供直接解決問題的有效技術手段。同時,心理學跟哲學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這使得我們將心理學的原理上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非常容易。此外,在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中,我們還增加了實踐反饋的環節,這一環節的意義在於,可以使學生在使用心理學原理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自覺地形成“現實問題-心理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邏輯認知鏈條,從而進一步加深其對馬克思主義人生觀有關原理的認識。

在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中,新穎、人性化的教學方式是一個重要特點。以往傳統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通常都是將“課上”與“課下”截然分開,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知識,但課程結束後卻在根本上與學生喪失了心理上的聯繫,我們認為,這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很容易使大學生產生“人生觀教育就是在課堂上説説而已”的認識。很顯然,一旦大學生形成這樣的信念,人生觀教育便會從根本上失去意義。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證明,任何跟人的“三觀”有關的教育,都不能僅僅靠課堂教育,必須將這種教育融入生活中,才能夠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作為“三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僅僅限於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是不可能真正讓受眾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的。因此,在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非常強調教育的系統性和延續性,採用各種方式將教育從課上延續到課下。那麼,如何在課下依然使大學生接觸到人生觀教育的知識呢?在課外,我們非常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持續性交流互動,並鼓勵採用新的信息交流手段,例如微信和電子郵件等的運用,這些都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的交流習慣,同時網絡身份的隱匿性又非常有助於學生真正向教師敞開心扉。所有這些,都能讓學生真正感覺到自己在這門課中有所收穫,從而也就能對這門課的存在價值給予較高的評價。

四、結論

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與原有的教學模式相比,在教學效果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學生對課程價值、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實際助益四個方面的主觀評價中,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得分都明顯高於原有的教學模式。這説明,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教學模式有很強的應用價值。而高職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學習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掌握心理學視閾下思政主題教學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在學生思政教育實踐中融會貫通,不斷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11

摘 要:積極心理學提倡關注人性積極的一面,作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積極情緒,它與人格之間緊密相連且相互促進。本文試圖以積極心理學為視角來探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含義及其塑造途徑。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 健康人格

歷史發展到今天,現代化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生產力、極其豐富的物質福利和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但同時尋求健康的人格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響甚廣。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觀,也成為各級教育部門領導和教師的共同追究。

一、積極心理學與健康人格觀的基本含義

(一)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1]。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種新型的模式,當然它是相對於消極心理學而言的。所謂的消極心理學主要是以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為中心的,如在過去一個世紀的心理學研究中,我們所熟悉的詞彙是病態、幻覺、焦慮、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氣和愛。似乎大多數心理學家的任務是理解和解釋人類的消極情緒和行為[2]。這種以消極取向的心理學模式,缺乏對人類積極品質的研究與探討,由此造成心理學知識體系上的巨大“空檔”,限制了心理學的發展與應用。在這種背景之下,積極心理學呼籲:心理學應該轉換為研究人類優點的新型科學,必須實現從消極心理學到積極心理學模式的轉換,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二)健康人格觀

確定健康人格的個性模式,是心理學家曾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學家曾對心理健康的榜樣人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奧爾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人”模式、羅傑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創造性的人”模式、弗蘭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爾斯的“此時此地的人”模式。

儘管這六種有關健康人格的觀點對充分發揮潛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繪雖不完全一樣,但總的説來,它們對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較一致的觀點是:

1.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識地控制他們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為,把握自己的命運,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無意識的力量所驅使。

2. 心理健康的人瞭解他們自己的實際情況。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且一般説來,他們是容忍並認可它們的。他們並不着意偽裝自己。儘管他們能夠扮演社會的角色,以適應別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們並不把這些角色同他們的真實自我混淆起來。

3. 心理健康的人堅定地立足於現在。心理健康的人並不生活在過去之中。他們能較快地擺脱失敗和衝突的陰影,堅定地面向未來和立足於現實。不少理論家強調朝向未來的目的對於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們並沒有慫恿我們用未來代替現在。

4. 心理健康的人強調增加緊張而不是降低緊張的重要性。增加緊張是通過接觸日益增多的.感覺和形象的方式進行的。心理健康的人並不渴望安靜和穩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戰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標和新的經驗。

5. 心理健康的人能給予愛也能接受愛。把自己奉獻給工作,並樂於承擔義務,關心他人。他們的情緒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敗,經常保持愉快的體驗,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活力和幸福。

6. 心理健康的人有獨處和自主的需要。他們不依賴於別人來求得安全感與滿足,他們依賴的是自己。他們需要有獨處的時機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看法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不過分考慮他人的意願,因此對待嚴重的打擊、挫折顯示出相對的鎮靜態度。

7. 心理健康者的人際關係積極穩妥,他們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既承認自己,又尊重別人,能體諒他人的痛苦,並用各種辦法來幫助他人,具有同人類共禍福的意識。

二、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積極情緒與健康人格

積極情緒可以對人格進行滲透,通過諸如大學生健康的歸因方式、正確的應激與心理防禦系統、良好的人際關係、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以及通過中樞神經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等一些特定途徑與方式形成大學生健康的人格,減少和消除消極情緒的負面影響,使大學生處在健康、幸福和快樂的主觀感受之中[3]。在培養大學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情緒的培養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可見,具有積極情緒的大學生,在遇到負性的生活事件時能夠在主觀上正確地認識、客觀地評價,在行為上能積極應對。這些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行為特徵會形成周圍同學和老師對其積極的評價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從客觀上獲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時,這些良好的心態和積極健康的行為特徵久而久之就會逐步穩定下來構成大學生積極而健康的人格。

(二)積極自我認知與健康人格

積極的自我認知是建立在對現實自我全面客觀認識基礎上的一種積極態度。由於認知能力發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往往比較片面和易走極端。如果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誇大自己的缺點、懷疑自己的能力,則容易產生自卑感;如果對自己的評價過高,便容易使大學生眼高手低、目中無人、產生驕傲自大情緒。驕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認知,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極大,所以要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構建健康人格。

(三)積極行為方式與健康人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能動地適應與改造現實環境的積極行為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標準之一。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在困難面前,會在接受事實的基礎上採取積極行為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積極方面轉化[4]。尤其是鍛鍊大學生在有矛盾衝突或者有問題需要解決時的適應能力、獨斷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顯得十分重要。

(四)積極的社會支持與健康人格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發展所依託的社會關係系統。研究表明,親密人際關係所提供積極的社會支持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個體緩解壓力,包括調節不良情緒、分擔責任、提供建議、傳授技巧和提供物質幫助等[5]。對大學生個體而言,朋友不僅能夠支持個體的自我價值感,提供愛、關懷以及披露內心世界和宣泄的機會,而且能夠使青年獲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礎。大學生健康人格形成過程中,培養大學生有意識的體驗並從現存生活中挖掘社會支持資源的能力,是構築大學生健康人格系統的重要環節。如在大學生教學中應包含如何體驗社會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獲取他人支持等內容的訓練科目,通過訓練讓大學生學會構築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能夠增強自信,進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參考文獻:

[1]苗元江,餘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xx,(2).

[2]張倩,鄭湧.美國積極心理學介評[J].心理學探新,20xx,(3):6-10.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xx,(3):321-327.

[4]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xx, 56(3):216-217.

[5]任俊,葉浩生.積極人格: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44(4):120-126.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12

一、什麼是行動導向教學法

20世紀90年代,德國著名的職業教育研究專家勞耐爾(Raune)教授和他所領導的德國不來梅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系統的理論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以行動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該理論對德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的職業教育實踐產生了巨大影響。

行動導向是一種以職業行動或工作任務為主導的職業教育思想,它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綜合職業行動能力與全面素質。行動導向是以行動為導向,這裏的行動本質上是工作,即通過學習情境中的行動(任務)來學習。學生是學習的行動者,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諮詢者和協調者,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通過“行動”來學習,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中實現“心、腦、手”的統一。

行動導向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體驗式的學習方法的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法不是一種具體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構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模擬教學法、頭腦風暴法、引導文教學法、張貼板教學法等,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消費心理學》中的應用

《消費心理學》是普通心理學基礎知識與市場營銷理論的有機結合,是心理學一般原理在市場營銷活動中的延伸和應用。對於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學生來説,掌握消費者的心理活動和消費行為規律並有效運用於市場營銷實踐中,是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之一。基於《消費心理學》這種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嘗試採用了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頭腦風暴法三種具體的`行動導向教學法。

(一)案例分析教學法。

案例分析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具體案例進行討論和分析,從中學習相應的知識點,它可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説,可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首先引用相關案例,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思考,教師進行引導、總結,最後把案例中相關理論知識系統梳理;另一種是先講理論知識,接着引出與之對應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最後對案例總結點評。第一種筆者認為通過案例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不會受先入為主的理論知識的束縛,但要求教師問題設計合理,引導能力強。第二種能使學生更好的把剛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強了理論知識的掌握,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差,分析案例時發散思維容易受到束縛。

如果教學時間允許,可以把兩種形式結合起來。例如,在教授商店選址的心裏分析時,我先讓學生看了“家樂福的選址”案例,提出問題“家樂福商場選址有哪些要求?”學生們紛紛説出了一些要求,然後讓學生討論“家樂福這些選址的要求體現的了消費者什麼消費心理?除了這些要求,商場的選址還應注意些什麼嗎?”通過引導、歸納、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選址的心裏分析的理論知識。最後再展示“萬客隆選址策略”案例,讓學生分析該案例中選址的優缺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設定某種情境與題材,讓學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充分體會角色的情感變化和行為模式。情景模擬結束以後,請學生對參與演練成員的表現進行評價,看他們是否真正參與其中,是否有意識關注消費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識塑造自己營銷素質。最後,讓學生寫一份結論分析。

例如在講解商品定價與消費心理時,把學生分成四組,每組挑選四人蔘加表演,第一組四人扮演服裝商店的店員,第二組扮演四個大學生,第三組扮演四個農民工,第四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媽媽和兩個孩子。每組沒有參演的學生負責評價自己組員和別組組員的表現。通過店主和不同的顧客之間議價的過程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價與消費心理的關係。

(三)頭腦風暴法。

採用“大腦風暴”教學法時,教師引導學生就某一課題,自由地發表意見,在發表意見時,教師不對其正確性或準確性進行任何評價。學生不需要為自己的觀點陳述原因,其他學生也沒有必要立刻對某個學生的觀點加以評價、開展討論或提出批評,最後所有意見均放在一起統一進行整理和評判。通過集體討論,集思廣益,促使學生對某一教學課題產生自己的意見,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激勵引起連鎖反應,從而獲得大量的構想,經過組合和改進,達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遺憾消費形成的原因?怎樣有效防止遺憾消費?”這個問題時,一邊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一邊做記錄,學生髮表完意見,大家一起總結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三、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消費心理學》中的應用注意事項

1、積極引導每個學生參與。剛開始時部分學生參與較少,可能因為性格內向,不善表達;或者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達;還有可能是有些學生已經習慣了“填鴨式”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對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法不適應。這時教師要積極關注這部分學生,鼓勵他們。

2.教師需要轉變觀念。教師要從傳統的教學主導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或諮詢者或主持人,以達到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效果。行動導向教學法是用行為來引導學生、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團隊中自主地進行學習,達到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數教師由於傳統教學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思路或做法與教學內容出現偏差時,往往對學生進行單獨或團隊的暗示、指導,甚至以教師的身份對學生進行強調,嚴重遏制了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違背了行動導向教學的初衷。

3、行動導向教學法對教師的前期策劃與過程調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還是頭腦風暴法,一般持續時間長,這對教師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學生在比較自主的狀態下保持學習的自律性和主動性,保證教學效果,要求教師對行動導向教學的過程有更強的控制能力。這也是今後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改善的地方。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13

就性別這一社會因素而言,現有的研究所給予女大學生的關注遠遠不夠。有研究表明,在1985—20xx這15年中,西方大學校園壓力無明顯變化,研究者認為這種穩定性在於這歸因於在過去的15年中西方高等教育體制沒明顯變化[1]。這説明時代背景與大學生的壓力感息息相關。然而近20年來,中國的時代背景與人們對女性的定位卻發生了一定改變。現實生活競爭日益激烈,相比男大學,她們生面臨着更為複雜的機遇和環境,一方面她們受傳統文化所營造的環境氛圍的束縛,在與現代意識間的矛盾中加劇了內心的衝突;另一方面,在面對文化的動盪,社會的變革及價值觀的變化時,女大學生為躋身於生存空間的競爭和拼搏,又必須理性的進行思考,掙脱各種羈絆。同時,她們的心理壓力也隨之增加,心理矛盾增多,她們內心的各種矛盾、衝突和失衡顯得複雜,強烈和隱蔽[1]。女大學生表現在能力、性格、需要、動機、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與男性的根本差異説明,她們在認知的內部傾向性和獨立的心理特徵上有着固有特徵[2]。故此,探討和分析女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基本特徵,實有必要。

作為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積極心理學在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3]。它一改傳統病理性的心理學在研究方向上的側重點,主要研究個人的積極情緒、研究積極特質(其中最主要的是優勢和美德)以及研究積極組織系統[4],進而為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正因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謀而合,因而在積極心理學的應用方向上,國內的更多的研究者已經開始探討將積極心理學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方法,並對傳統病理性的心理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確定了開展校園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前景[5]。

1忽視認知因素的影響

在現有的關於大學生壓力基本特徵的研究領域裏,前人的研究成果頗豐,如車文博等人發現,大學生羣體的心理壓力感的主要來源為學校環境壓力、學業壓力、情緒壓力擇業壓力和人際壓力[6],張林等人對全國13所代表性高校20xx名大學生的大一學生進行測查的研究結果發現,大一學生的防禦方式和調整情緒的心理調節機制是外部求助和壓抑、幻想,大二、三學生以總結經驗和自我防禦方式主,大四學生的應對方式則更多采用心理調節機制;城市學生在家庭、擇業和學校環境方面的壓力感顯著低於來自鄉村的學生;非獨生子女在家庭、擇業、學校環境和學業壓力感方面顯著高於獨生子女[7]。李虹與梅錦榮對北京1295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學習煩擾、個人煩擾和生活消極事件構成大學校園的主要煩惱,以日常煩擾所產生的壓力為主要壓力是大學校園煩擾的主要特點,而突發性消極事件並非大學生的主要壓力源[8],等等。現有的有關大學生壓力基本特點的研究重在調查壓力的來源與發展趨勢,並對造成壓力感的社會因素(如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等)進行了分析,但該類研究卻忽略了大學生自身的認知因素,並未顧及個體對壓力的評估態度對壓力感的影響。就現有研究結果來看,研究者將壓力情景下的認知因素主要歸為個人的認知評價和認知傾向兩個方面。

從Lazarus的認知-評價理論來看,認知評價在人們的壓力調節上其實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人們在情緒活動中不斷的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係,可以降低壓力感,並相應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達到更好的適應。已有相關研究[9]證明了這一點,壓力作為一種外在刺激,並不直接決定負性情緒的產生。大學生的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隨着嚴厲的增大呈現增多的一般趨勢,但並非較高壓力必然伴隨着較多的負性情緒體驗,二者的關係與認知評價的內在調節作用有關。負性情緒體驗隨個體降低對外界壓力事件威脅性的評估而減少;如果個體判斷外界壓力事件的威脅性有偏差,則負性情緒體驗可能會增加。

認知傾向則在情緒反應與壓力情境之間發揮着重要的調節或中介作用。研究指出,顯著差異存在於認知傾向不同的個體在負性情緒體驗上。樂觀認知傾向的個體則相對較少,悲觀認知傾向的個體負性情緒體驗較多。對於女性大學生而言,個人的認知傾向對調節壓力感的影響,則較男性更為突出。這是因為女大學生的年齡處於17~25之間,正處於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或同一性危機的矛盾期,由於對事物認知不穩定,缺乏完整把握,進而造成她們的思維方式容易輕易肯定或否定,造成自卑,形成心理壓力和挫折感,進而造成情緒、自信心、壓力與挫折應對方面的問題[10]。在性別的差異上,認知傾向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角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女生相對樂觀的認知傾向具有一定的保護性作用,男性中相對悲觀的認知傾向導致了相對較多的負性情緒體驗,認知傾向的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較低的壓力水平下。

關於認知因素是否包含於壓力基本特徵之中的問題中,學界存在一些爭論。一部分學者通過實驗發現:一般結果期待傾,也即一般認知評價傾向(個體對於與自己有關的時間發展趨勢及後果的信念和評價傾向,主要包括樂觀和悲觀兩類)與控制點、歸因等人格特徵具有概念上的聯繫,它們在內容、指向方面存在明顯不同但與個體與環境互動中的效能有關,實證研究往往會發現它們具有雖然顯著但卻較低的相關,可見認知評價對人們壓力感未必存在直接聯繫[11]。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的研究結果卻表明,負性情緒體驗在較高壓力情境下,持有樂觀認知傾向的個體不比持有悲觀認知傾向的個體在較低壓力情境下的多,甚至傾向於略少,這表明認知評價傾向在負性情緒產生中發揮着相當重要作用[12]。對於這類狀況,可以嘗試以積極心理學視角來重新審視大學生壓力基本特點研究。因為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核心就建立在個體積極認知對其自身心理過程有着決定性影響的前提上。因此,以假設形式將認知因素考慮在壓力基本特點當中,並嘗試以自設問卷的形式來驗證二者是否存在相關。如能證明某一認知因素對壓力感具有顯著高的影響效果,則説明個體認知因素亦屬大學生心理壓力基本特點範疇。

2缺乏專適用於主流大學生的心理量表

儘管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各自的理論基礎之上通過嚴謹的實驗而得出的結論,但是它們都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即便是在以正常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在測量個體壓力感或與之相關的負性情緒、行為時,這些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量表為《症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鬱自評量表》(SDS)和《生活事件調查問卷》(LES),這些量表的編制大部分不是專門針對青年大學生這一特殊羣體[13],且這些量表多用於檢測被測者是否存在心理問題,而對於那些心理健康處於正常水平的被試來説,這些量表的作用令人懷疑。

首先,在研究壓力的領域,國內目前尚無已經被普遍投入使用的,具有我國當代大學生羣體特色的'測量心理健康的量表,而今大學生研究領域中,依據性別分類的典型量表也很少有。很多知名專家,例如:Vaillant等在經過比較研究心理健康量化工具後特別強調,在工具的適用性上,重視人口統計學變量的因素,心理健康的評價工具應該針對不同對象羣體的特徵來開發和使用[14]。所以,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是設計並推行一套具有我國文化特色、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羣體,選取有代表性的研究對象,且能有效評估他們心理健康的量化工具。

其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量的表實證效度的探索尚顯不足。目前國內所使用的評價心理健康的量表很少有對其實證效度的探索。不能單純使用SCL-90來判斷人的心理健康水平[15],儘管在正常人羣中的施測結果表明它的信度較高,但實證效度很低。原因就在於SCL-90完全忽視個人的美德、品質對於壓力來源、壓力發展趨勢等基本特徵的影響。在心理健康的評價標準上,國內外研究者都指出,應該從多角度、多方面來綜合評價心理健康的不同層次,還應注意有效地區分和結合適應與發展、狀態與特質,在使用心理健康評價工具上,研究者不能一味只重傳統心理學的測量指標[16]。

最後,現有有關大學生適應的研究往往是圍繞對大學新生適應的問題而展開的,而大學適應並非只在大學第一年才會出現,應該是大學整個階段的問題[17];所以,各種評價量表和工具在理論構思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大學生適應的方面的測查存有很大的不同;現有評估量表評價大學生的適應更多地是從問題的角度出發,很少從積極的角度來評價大學生的適應,而是強調的是適應中出現的問題,等等。

此外,使用國外的量表研究和評價國內大學生適應情況較多,忽視了較大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從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方面來看,西方大學更強調個人而中國大學更強調集體,國內研究在量表的本土化上做得還不夠[18]。

當然,以上指出的關於壓力基本特徵研究領域的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否定已有研究的價值,因為不管是從學術的嚴謹程度來看還是從現有的應用結果來看,對女大學生壓力基本特徵領域的理論進行驗證和發展都是一種必要和必然。該領域在當前的發展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這類問題的研究意義是不可否認的,只要按照科學的理性精神進行探索,就必然能夠達成諸位研究者的初衷——造就更加美好和健康的學生個體與社會環境。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14

在二十世紀末期積極心理學在西方優先興起。積極心理學倡導積極品質,充分挖掘人類自身潛在建設性力量,在社會發展中,發揮個人積極影響和潛在力量,使每個個體走向幸福。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教育中,發揮積極影響,特別是當下大學生均是家裏獨生子女,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容易具有性格和心理缺陷,影響大學生自身長遠發展,導致其在步入社會後,無法發揮自身積極影響。利用積極心理學,利於對大學生進行引導,疏導大學生身心發展壓力,提高心理素質,利用心理調節,在社會中發揮自我力量。

一、內容闡述

人們建立在自身思想品德基礎上,給出相應奮鬥與發展目標,監督自己在發展期間行為,自我教育,結合自我教育實踐結果,評判自身,完善自身缺點。自我教育實踐評判這一過程,就是自我教育體現。依據自我教育這一理論內涵,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這樣理解:大學生在調節自身身心發展和維護心理方面,需具備基礎心理能力。詳細來説,心理能力體現為,自我實踐能力、自身要求能力、自我評價和實踐能力[1]。

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間,大學生自我教育開展,自我認識能力發揮較大作用,自我認識能力決定大學生自身,對心理教育需求程度高低,關係着學生和周圍環境關係認知度,也決定大學生對自身認知理解度。自我要求能力,和大學生關係體現在,大學生是否可以良好建設目標,安排自我時間,安排計劃等。自我要求能力是大學生在心理教育期間,自我教育實現關鍵因素。自我評價能力,是大學生在自我發展中自身成績評價能力,對自我發展中積極和消極因素客觀評判,辯證看自身。這四種心理能力相互聯繫,互相輔助,促進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發展。

二、啟示與理論依據闡述

(一)積極情緒理論體驗

大學生在自我認識與評價能力中,情緒積極理論體驗作為其理論依據,發揮積極影響。依據積極情緒理論,大學生可以良好對周圍環境,生活中事物,給出積極心理體驗和情緒感受,積極情緒理論在證明積極情緒理論發揮最大作用。詳細來説,其發揮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自身能力,靈活把自身能力與社會資源結合,發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能力,形成創新思維,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自身價值。

其二,隨着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深入,大學生注意力不斷擴散,思維不斷激發,大學生思維更為活躍和靈活。提高大學生自我評價與認識能力,大學生可以結合自身身心發展特點、情緒體驗全面認知,對自身發展評價[2]。

(二)積極人格理論體驗

積極人格理論體驗,是指大學生在生活中,不斷積極追求幸福,並在追求過程中,積極去感受幸福和愉悦感覺,同時,也激發大學生潛力和能力。積極心理學研究人員,對心理學特質研究時,構建一整套全面人格系統——VIA系統,這一系統對人格優勢和價值全面分析,包含了24類性格力量和6大核心美德。積極人格力量對大學生來説,其對大學生時間能力和自我要求能力發揮積極影響,培養大學生這兩種能力,大學生對幸福和美好理解增強,全面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大學生結合自身能力,為未來發展構建,使大學生具備理想狀態,朝向理想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在積極人格理論中,就六大美德來説,卓越、智慧、節制、勇氣的力量,利於在大學生面對困難時,理智冷靜處理,激勵大學生自身朝向自己設定目標發展。六大美德中正義和仁慈,利於大學生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實現自我調節目標[3]。

三、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舉措闡述

(一)外部環境系統建設,為大學生營造積極外部壞境

當下大學生自我教育水平較低,這是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主要因素。基於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要想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需為大學生建立一個積極外部環境系統,利於在自我教育中,滿足大學生自身需求,為其營造良好學習條件。詳細來説,大學生積極外部環境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其一,穩定和長期外部環境。如,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其二,多樣和短期環境。如,文化氛圍、教育氛圍、學風等。這兩種不同環境相互獨立,相互協調運作,是大學生心理自我教育必要基礎,是培養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主要途徑。

(二)貫徹科學教育取向標準,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對大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期間,培養手段和方法對大學生工作效果與質量影響較大。教育人員需倡導積極和科學教育取向標準,即把健康心理學理論

在大學生心理教育期間貫穿,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自身,對心理變化和發展全面認知,樹立積極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義。貫徹科學教育取向標準,為大學生在自我心理教育期間,為大學生自我教育做指引,避免大學生沒有方向,出現盲目認知問題,自我教育效率低下問題的發生[4]。

(三)利用科學方法開展自我教育能力培養

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期間,教育人員可以利用合理化手段開展教學。利用教育課程,團體心理活動課,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其一,教育人員利用教育課程,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總的.來説,在當下社會眾多高校均建立心理課程,但是其教學效果不佳,影響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培養。面對這一形勢,高校教師需把心理學教育課程與積極心理學理念和價值取向結合,把積極心理學、基本課程、大學生實際生活結合,在課程教學期間,積極和學生交流,共同探索社會美好事物,感受積極事物。利於大學生樹立良好心態,健全人格,增強自我幸福感與能效感[5]。

其二,利用團體心理活動課,把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健康知識,在團體活動中展現。為學生營造輕鬆和愉悦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增加對現實中和自我認知度,分析現實中自我與理想中自己差距,辯證看待自身。在團體活動中,大學生與不同個體可以及時交流和溝通,通過相互學習、體驗和觀察,來認識自我,完善自身缺陷,改善和優化與其它個體之間關係,激發大學生潛能,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和協助能力[6]。

四、結論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帶來積極積極影響。利於大學生在調節自身身心發展和維護心理方面,發揮積極心理學作用,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自身,對心理變化和發展全面熱認知,樹立積極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義。為了提高大學生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培養其具備良好心理素質,正確看待就業和生活壓力,在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時,需做好以下幾點工作:建設外部環境系統,為大學生營造積極外部壞境,貫徹科學教育取向標準,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利用科學方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參考文獻:

[1]周飛燕.基於積極心理學視域分析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J].亞太教育,20xx,01:269.

[2]李思晴.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的啟示[J].求知導刊,20xx,07:64-65.

[3]耿德英,彭楓娟.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啟示[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04:139-141.

[4]孟勇.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衝突及其矯正[J].中國臨牀康復,20xx,16:152-153.

[5]王小莉.淺論高校大學生心理諮詢與思想政治工作[J].甘肅農業,20xx,11:350.

[6]劉生思,汪傑敏,何嘯軒,張薇.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導刊(上旬刊),20xx,12:241-24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