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關於教育讀書心得體會彙編五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心得了。那麼如何寫讀書心得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教育讀書心得體會彙編五篇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最後把這本厚厚的《愛的教育》讀完了。讀完後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述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文中講到了因父母負債,馬可爾的媽媽決定去工資豐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媽媽剛離開時,還和家裏持續着聯絡。可自從上次馬可爾的媽媽寫信説身體有些不適後,就和家裏失去了聯絡。家裏用盡各種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媽媽的信,家裏更冷請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淚洗面,馬可爾想媽媽想的快死了。最後,13歲的馬可爾自告奮勇決定去找媽媽。馬可爾的堅持使父親無奈地相信了這個理解事物程度並不遜於成年人的孝子必須能成功。籌備好了一切,馬可爾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憑藉着馬可爾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們的幫忙,最後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識的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生的幫忙下,馬可爾和媽媽最後重逢了……讀到那裏,我不禁為馬可爾對母親深深的愛肅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馬可爾同樣的歲數,卻顯得樣無知,那樣渺小。只要發生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媽媽身上撒。真是太不就應了……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但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完美的東西啊!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必須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忙我、我多幸福呀!

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必須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忙的人,是不是

朋友們、請你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明天。請乘上“愛”的小舟,走完屬於你自己的愛的人生。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最近讀了一本書《教育的奇蹟》,裏面講述了十八個令人難忘的故事,我被其中的一個故事震撼了。

他是霍金,一位偉大的物理天才,被人們稱為“宇宙之王”.他所撰寫的《時間簡史》在全球也擁有着無數的讀者,霍金本人也躋身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之列,但是命運對他十分殘酷,21歲的他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縮症,不久完全癱瘓.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失去了説話的能力.在疾病的折磨下,他的身體嚴重變形,頭只能向右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雙手緊緊並在當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擬聲器鍵盤,兩隻腳只能向內扭曲着.嘴已經變成s型,要是略帶微笑,馬上就會出現“齜牙咧嘴”的樣子.看書、寫字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醫生斷言他只能活2年,但是他卻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堅強的活了下來,而且是40年,多麼驚人的數字啊!由此可見,霍金這40年將是何等的艱辛。

從古至今,多少人在逆境中成長,在艱苦中奮鬥,他們都是經過多少的坎坷和磨難,才達到光輝的頂點.霍金是逆境成才的典範,因為他是憑着堅強不屈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信心才成功的。

霍金這位生活強者、科學巨匠,永遠是我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他能用一個常人不能想象的毅力和感恩的心戰勝病魔,並且不斷求索,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我要向霍金學習,他教會了我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着一顆樂觀、感恩的心.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都不能放棄,要堅持到底,要勇於克服困難和挫折,這樣才會到達勝利的終點!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最近我細細品味了由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這本書。什麼是新教育實驗?我覺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實驗對教育的一種理解和追求,特別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句話更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閲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開始就自覺地把“行動”二字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動,雖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內涵,但是,由於這些行動相對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缺少的東西,所以顯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認為: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藴藏着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閲讀能夠喚醒這種藴藏着的美好與神奇。新教育重讀書,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讀書應該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閲讀是有多麼的重要。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第一個行動便是營造書香校園,那麼什麼才是書香校園?其實我的理解是“書聲琅琅,翰墨飄香。”

就是通過創設濃郁的閲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閲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閲讀活動,讓閲讀成為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飯、睡覺,看電視一樣,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校園的形成。

在我們的學校,每天清晨,孩子們與黎明共舞,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誦讀詩歌,領略優美的母語,有感情地朗讀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們要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學校安排20分鐘的讀書時間,讓孩子讀他們喜歡的兒童讀物;暮醒的時候,老師和學生利用晚上時間自己寫點東西,學生可以寫讀書記錄卡,老師可以向學生家長寫一封信或發個短信,甚至寫個教育小故事。這些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去會比較難。但我想堅持下去,那將會是自己人生中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在教室裏,我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很好的閲讀氛圍,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閲讀了嗎?”“讓書成為我們的朋友”等警句時刻提醒着孩子們閲讀。這學期,我和孩子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共同地閲讀了《特別的女生撒哈拉》,當我看到孩子們手捧新書,酣暢淋漓地閲讀時,我頓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確心走起來很艱難,但是這條路值得我們走下去,我們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中提到師生共寫隨筆。包括師生一起來寫班級的趣事,寫學校的活動,寫師生的情誼,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能夠共同成長,這就達到了共寫的目的。

書中,朱永新老師提到了孔子,的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思考的教育永遠是不成熟的教育,永遠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教育。一個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書,重複了三十年,重複了一輩子。但是,一個善於思考的老師,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兩年,就認真教了兩年,他認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教師,而成就這個年輕人的必定就是讀書和寫作,因為真的就是“閲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另外,我的學生已經寫了三年日記了,我覺得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可以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當然,還可以讓孩子練就一手好字。

書中提到了新教育實驗的榜樣教師,常麗華老師。每一天早上常老師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詩開始的,有孩子過生日都是用一首詩送給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詩歌裏面。每天中午孩子們都會共讀《老鼠阿貝漂流記》,20xx年9月21號她寫了一張便籤,其中的默默數言便把爸爸媽媽們也帶進了讀書的世界。這樣一天又一天,五年時間常老師和班裏的孩子共讀了524本書,有人曾説新教育開100本書太多了,但是對我們常老師這個班級又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有人問: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學生成績?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績早就被拋棄了。常老師五年時間所有的課都是全校第一,她還被評為新教育十佳教師。她説過:“孩子們走向哪裏我不知道,但我會盡我的全力帶他們走想走的路。心平氣和不抱怨,我像一個農夫,靜靜的抵擋風雨,侍弄自己的農田,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師是我們年輕教師的榜樣,我們也要想她那樣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這才是作為教師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夢想,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穫,在新教育下,老師們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紮在教室裏,紮在學生的心坎裏,努力讓自己“開出一朵生命的花”。為了祖國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環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4

看完《插班生林可樹》後,我的腦海裏就跳出了這句話:教育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林可樹行為偏差的造成,是因為有一個不懂教育的母親(家庭)。在教育方面是個門外漢,也可以説是個無心人。林可樹對學習的厭倦,更是因為鎮小老師的放棄,身在教育之門,卻沒有教育之心,也是無心人。

幸運的是,林可樹碰到了一個教育有心之人:楊聰老師。他細細觀察林可樹的一舉一動,深刻探究造成林可樹厭學、衝動、好鬥的原因與根本,有的放矢地去引導與糾正林可樹的偏差行為與習慣,努力培養林可數的自尊心與上進心。終於有一天,林可樹的臉上也綻開了陽光般的微笑,期待與老師的再次相見。那久違的笑容,那真心的召喚,是對楊老師最好的犒賞,也是對這個有心教育事業的教師又一次肯定。

我最心動於楊老師在文章最後的幾句話:我曾經也是學生,也渴望着老師的溝通、理解、鼓勵、寬容和賞識……教育,就是讓把我曾經需要的給學生!

正是因為楊老師的有心,他願意和學生換位思考。讓自己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癥結,然後做出正確的教育行為。讓林可樹在心理上接納老師,願意和老師溝通,願意接受老師的建議,從而一點點地改變自己固化的行為。

正是因為楊老師的有心,他才會如此用心地記錄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及時反思,及時調整,及時跟進,使自己的`教育行為能和林可樹互動起來,熱乎起來,最終感化了已然自卑的林可樹,讓這個孩子重新感受到了學校的美好,學習的美好,享受到久違的成功與喜悦。

正是因為楊老師的有心,他才會在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一串又一串閃光的智慧果:

“當學生還不願意同你對話,不願同你交流內心的真實想法時,尤其在接受、信任、悦納你之前,你再怎麼苦口婆心,再怎麼為他着想,再怎麼批評教育,都可能是勞而無功、吃力不討好,還可能讓他走向你希望的反面。”

“我的目的是讓他從交流的本身之中體會到我對他的重視和關注,讓他能夠感覺到,他在我眼中是值得我為他説這麼多花的。”

“我們應該考慮到,處理孩子世界裏的一些矛盾,有時候不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不便用世俗的規則去解決的。”

“如果教師沒有用心花時間把‘外在的理’通過一些教育的方法和生活的細節內化為問題生的‘內在的理’,那麼,問題生的‘心門’就沒法被打開,教師自認為‘為他好’的種種言行,反倒讓問題生毫無感覺,甚至他還可能認為是教師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對他壞’。”

“我知道,退而求其次,適當地變通處理問題生的一些問題,這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死死板板的,看似嚴格要求,看似一視同仁,反倒無助於問題生的轉化。”

“習慣把學生往好處想的意願會對問題生形成良性的正面的互動默化。心理學也表明,把學生往壞處想,常常會把問題生難得的好苗頭給掐斷,而把學生往好處想,也有可能把問題生的壞水漸漸蒸發掉。人性是相通的,每個人都需要的人對他展示積極向上的期待,這更是學生成長,尤其是問題生轉化的另一種陽光。”

……

這些富有哲理的話,一次又一次激起了我的共鳴,感同身受。這些富有思想的話,也一次又一次提醒我們教師,只有在教育上做個有心人,才能真正地去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意義上地為孩子們鋪好路,打好基石。有心的老師們,請記住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他指出:教育就是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為了一切的人,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師,要關注一切的人,幫助校長,幫助家長,幫助社會上所有的人去發展。無論他是貧困的,還是富貴的,還是愚昧的,還是智睿的,無論他是健全的還是殘疾的,都應該為了他們,同時教育為了人的一切,這是我們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人的發展也是xxxx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我們教師去研究,去實踐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標:新教育的目標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認識態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我們認為參加我們實驗的所有的學校的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有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有一種超越自我的一種精神。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學生都要成功,每個學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覺,相當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能夠成材,最後有大的成就。每個老師都要成長,相當多的人能夠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夠成材,成就。所有實驗的人都要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進步,在成長着,成長並快樂着。這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觸發我們去思考,我們在縣教育局的極力倡導下,這段時間我認真學習了朱永新老師的《我的教育思想》,體味了朱老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設書香生活環境"等教育內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給我的觸動

1、朱永新老師認為,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發展為起點,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啟發。

2、朱老師的新教育認為,理念: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不應該只是"為將來的工作與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裏所接受的教育,在為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強調"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願望與計劃。新教育實驗提出"教育幸福",應該是針對現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現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師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滿足學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與被愛的需要等,更要促進學生萌發高層次的需要,如愛他人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認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成長",能夠讓每個受教育者獲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豐富的情感。在這樣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實驗提出了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相信教師與學生的潛力,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強調個性發展。

3、朱永新曾説:"我過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類教育史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教育怎麼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閲讀都始終沒有變過。閲讀是教育中最本質的一個活動,那些最偉大的教育思想家毫無例外地都推崇閲讀。通過閲讀可以獲得終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了終身學習的興趣和習慣。

朱老師認為:閲讀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動,新教育將"營造書香校園"列為首要行動,將閲讀細化為若干具體的子項目,有效地解決了不同年級、性格與性別的學生,不同水平與學科的教師分別該讀什麼和怎麼讀的問題。通過建設濃郁的閲讀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閲讀成為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社會的形成。這無疑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次提升。

學習朱老師《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導的新教育並作思考判斷,愈發增強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朱永新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對我的啟發

1、理想課堂第一重境界為:落實有效教育框架,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朱永新認為:這成為新教育人進行課堂框架研究的起點。"我們希望這個框架,可以成為我們理解課堂的一個工具。"朱永新還認為:這個框架分為教學目標、預習作業、個體學生學習清單和教學板塊。"預習"被朱永新稱為這個框架的一大特色,"預習是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不應只是為課堂教學做一些準備工作,而應儘可能地針對所有教學目標,是真正的自主學習。"這就重新確立"教為學服務,讓學生的學習成為課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富有成效。

2、理想課堂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為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視為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祕,以及發現這種奧祕的方法和過程。朱永新認為:優秀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重現這一神奇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核心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

3、理想課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朱永新認為,理想課堂不會停留於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而要展開三重對話:人與知識的對話、人與他者的對話、人與自己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説,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師生生命的復活"。

三、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對我的又一啟示

1、新課程改革和教育發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教學個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主張。老師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個性和業務方面的獨到優勢,在夯實自己教學能力的基礎的同時,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個性,要求老師對於自身要有清晰的認識,並善於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在學校環境和個人條件之間尋求平衡。當今教育,教師最缺少的就是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導致培養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創新能力和獨特氣質。教學個性本身就意味着創造力。

2、教師對學生要真正做到一視同仁。一個老師通常要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學生性格有好有壞,成績有優有劣,能夠關注每一個學生,並愛護每個學生,是這一類老師所具備的能力。把學生當學生看,把人當人看,不惟成績論素質,不惟喜好論好惡,不惟家境論高低。有人説,關注每一個學生,就是要做到關注成績最差的學生。我想補充一句,關注每一個學生,也要做到關注你最討厭的學生。

3、教師應該對學生嚴而有度。只有這樣才能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並善於進行總結和反思。學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難免犯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所以必須按照學生的言行規範來嚴格要求他們,又正因為這些缺點錯誤是難免的,所以對他們的要求應該有度,按照他們的成長規律,給與他們改正缺點錯誤的時間和機會,不能一味的批評和指責,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老師的管理應該得到學生的尊敬,使學生心服口服,從心底裏得到學生的認同。

總之,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禮。我將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為我所範,努力學習,進一步學習"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斷進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