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

報告1.09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1

農民工城市邊緣人的角色註定了其問題的複雜性,作為具有複雜社會背景的特殊羣體,數目龐大的農民工權利的實現程度和生活狀況的改善程度無疑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有着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調查目的和調查概況

農民工羣體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出現的特殊現象。在目前的學術界,我們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着二元性,即他們既有農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實卻無工人之名。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很多應有的權利並沒有真正得到落實,為了切實調查農民工實際的生存狀況和權利實現情況,20xx年1月、2月、7月和8月,筆者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在山東、河南、甘肅、陝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區進行了農民工生活和工作狀況的調研,調研採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由於選取的學生都有充分的條件接觸到農民工羣體(如家人或親戚是農民工),所以,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問卷所佔的比例都很高,共發放問卷350份,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為94%。這一調查雖不足以反映我國農民工的整體狀況,但整個調研完全是一種純民間的行為,且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和責任感都很強,因此,通過對這些問卷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有關農民工的更接近真實的信息,為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提出思考。在此,也感謝我同事楊洪曉,學生鄭揚、薛澤林、範才營、侯莉媛、李莉、王苗苗等為該調研所做的貢獻。

二、農民工基本狀況的調查分析

被調查的羣體既有第一代農民工,也即年齡較大的部分,其年齡一般在35歲以上。也有新生代的農民工,也即比較年輕的那部分羣體,年齡在20歲到30之間。其文化程度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特點,初高中比例相對較高,佔到了總數的45%,中專以上的有38。8%。分析認為,這些擁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的人應該多屬於第二代農民工,也即農村裏那些國中或者高中畢業後因升學無望而輟學的年輕一代,他們直接告別鄉村,進城進廠打工以掙錢補貼家用或為自己未來積蓄資本。從總體上來説,現代的農民工羣體其文化素質是要高於改革開放之初進城的第一代農民工,表現在學歷相對較高,對新事物、新觀念接受能力更強、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更為開放。從收入角度來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之間,其比例高達76。1%,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例只佔到了9。2%。這就反映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羣體收入水平不高、經濟地位較低的現狀。我們認為,這是由於在第一代農民工逐步退潮之際,新一代的農民工大多是剛剛開始在城市的打拼歷程,因技術、人脈等各種原因,致使這一代年輕的羣體收入水平不會太高,也拉低了農民工羣體的總體收入水平。

三、農民工工作狀況的調查分析

對於農民工的工作狀況,我們立足於對農民工進城後的職業性質、工作報酬、工作時間等幾個維度進行分析。在關於農民工職業狀況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18。8%的人選擇了建築業,有10%的人選擇了文教衞生,12。5%的人選擇了批零貿易和餐飲業,選擇其他選項的佔到了總數的30%。可以看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所從事的行業還是處於低端層次,行業水平不高。由於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工作流動性較大,更換工作的頻率較高,其行業性質呈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穩定性導致了很多農民工對自己的行業界定存在模糊,進而使得他們在被問及自己的行業性質時,“其他”這一選項所佔比例較高。從勞動時間上來看,每週的工作時間在45小時以下的佔到了12。5%,45—55小時與55—65小時的均為28。8%,而65個小時以上的比例則為30%。根據國家勞動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加班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 由此可見,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是遠遠超過法律規定的範圍的,他們是在為城市的發展和低廉的工資而透支着自己的勞動力。考慮到其收入情況,對比之下就不難發現,農民工羣體的付出與所得也是遠遠不成比例的。

四、農民工的權利保障情況

邊緣人的社會角色決定了農民工羣體在城市生活中註定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故其權利的保障不僅僅是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的道德問題。在調查中,我們從經濟權、健康權、社會保障權等三個角度出發,對農民工的權利的實現狀況進行調查。

首先,從勞動合同的情況來看,63。7%的人是沒有正式的書面合同的,這其中,甚至有17。5的人連跟用人單位基本的口頭約定都沒有。這是因為農民工大多是依靠親戚、朋友、熟人、同村人的關係而“跟隨”進城或進廠,親友之間的信任取代了他們之間的法律承諾。甚至他們會認為提出簽訂勞動合同有傷情面,但是這種非正式的、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非契約性約定是沒有堅實的維權根據的。在隨後的調查中就可以發現,工資曾經被拖欠的農民工達到了總數的63。8%。其中的20%甚至是經常性的被拖欠。而在維權手段上,51。3%的人選擇了協商、調解,忍氣吞聲的佔到了總數的25%,為第二大比例。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只有18。8%,甚至有少數人採取了暴力解決的途徑。可以認為,農民工羣體的經濟權利並沒有得到切實的保障,其法制維權意識有待提升,維權手段有待改進,維權途徑有待完善。從健康狀況的角度來看,生病了會去醫院的人只有31。3%,43。8%的人選擇了“只有重病的時候才會去醫院”。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況下也只是靠買點藥硬撐過去。由此可見,農民工的生命健康權無疑是處在被忽視的地步,由於户籍制度的限制,無法參加城市醫療保障的農民工羣體只能在醫院高昂的醫療費用面前望而卻步。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有35%的人選擇了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社會保險,在剩下的65%的羣體中,醫療保險與工傷保險明顯較為突出,前者為總數的53。3%,後者為28。8%。但是在現實中,農民工所參加的醫療保險大多屬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範圍,也就是其參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鄉村,這種狀況下的醫療保險並不能減輕其在城市的`醫療負擔。至於工傷保險,參與者也多為第二代農民工,因為相對父輩而言,其風險意識相對較高,但是其參加比例卻仍然較低。

五、農民工社會地位的自我感知

作為城市的“外來者”,農民工在城市中對自身地位如何界定,城市生活給他們帶來的總體感受無疑是在探討農民工問題的過程中繞不開的重要環節,根據我們關於農民工與城裏人關係的調查。在與城市人的關係上問題上,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不好不壞”這一選項(53。8%),相處融洽的人佔到了37。5%的比例,只有少數人選擇了不協調。但是從城市地位的自我感知這一角度來看,大多數人卻依然有較大的失落感(37。5%),認為自己得到不公平待遇的佔到了28。8%,為所有選項中的第二大比例。還有少數人認為城市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是説,雖然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可以跟城裏人在生活上可以比較融洽的相處,但是這種表面的和諧並不能改變他們心中的巨大落差。也反映出進城的農民工在忍受着經濟壓力的同時也要忍受着被歧視的心理壓力,有學者也同時把城裏人的歧視以及農民工務工的心理落差視為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心理成本”。

六、農民工家庭生活狀況分析

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從家庭顧慮、居住條件、子女問題、現實困難等四個角度進行調查。首先,從農民工家庭顧慮這一方面來説,佔到首要比例的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顧”(65%),外出務工後,家中的父母就成了農民工心中的首要牽掛,如何盡孝成為在異地的農民工羣體的首要難題。擔心“家中土地無人耕種”的比例為38。8%,因為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農民始終把土地視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選擇“在城市受到歧視”這一選項的比例為25%,擔心自己沒有什麼技能和身體狀況的分別為22。5%和20%。除此之外,擔心自己子女教育問題的比例僅次於老人問題,其比例高達55%。在隨後的關於子女教育問題的詳細調查中,56。3%的人其子女還是在“在家鄉的學校上學”,這就是農村大量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所在。而在打工本地上學的比例只佔到了17。5%,當地的學校不願接納農民工子女,高昂的借讀費、寄宿費也是農民工所無法承擔的。此外,孩子失學的比例佔到了10%,(分析認為,這部分主要是第二代農民工的子女,因年齡原因,可能還沒有上學)。當問及子女教育面臨的主要困難時,“升學難”成為困擾農民工的首要因素,佔到了總數的50%,而選擇“學費太貴”這一選項的比例為40%,“公辦學校進不去”的比例則為10%。在關於農民工居住狀況的調查中,住在單位宿舍的佔到了總數的28。8%,為所有選項中的最高比例。選擇在外租房的為27。5%,暫住在僱主家的比例為8。8%。這種情況與後面的農民工所面臨的現實困難的調查結果形成呼應,當問到您進城務工時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時,沒有住房的佔到了53。8%,成為農民工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是“生活沒有保障”和“遠離家鄉思念親人”,這兩項比例分別佔到了38。8%和33。8%。而“工作比較危險”和“工作不穩定”的分別為30%和28。8%。可以看出,農民工所面臨的大多還是很現實的、與自己安身立命相關的問題,他們遠離家鄉,既對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孩子充滿牽掛,又面臨着住房、收入、醫療、工作不穩定等各種難以抗拒的現實壓力,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七、小結

在我們隨後的關於農民工遷居城市的原因調查中,“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教育水平”成為了首要選擇,這兩項的比例分別為72。5%和57。5%。選擇較高的社會地位的比例則只有13。8%。由此可知,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目的很是單純、樸素。較多的就業機會可以讓他們獲取高於農村務農的收入,從而滿足家庭的開支並擺脱貧窮的困擾。而較高的教育水平則是為了子女的成長考慮,他們不願意讓自己的下一代也像自己一樣苦苦打拼在城市的邊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悲苦使得他們任勞任怨,他們把上下兩代人的負擔全部扛在肩頭,只為讓自己的子女能夠通過讀書學習改變命運,讓自己的下一代能夠與城裏人生活在同樣的一片藍天之下。但是我們卻看到,快速發展的城市、飛速前進的中國經濟並沒有給他們想要的生活,因為經濟地位的低下、户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他們始終享受不到一個真正的“市民”的待遇,更不要奢談公民的尊嚴。我們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正常發展,都不能靠犧牲一個階層來換取另一個階層的福利,改革開放三十年來,2。3億的農民工羣體用自己低廉的勞動力支撐起了整個國民經濟大廈,獲取一定的收入誠然是他們的原始初衷,但是他們卻同時也為這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因此,當社會發展到今天,當這個國家的物質財富已經極大的充裕,當和諧社會成為我們的建設目標,如何才能通過有效的改革,廢除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保障這一龐大羣體的切身利益,給他們以國民的真正待遇,讓他們也活的更有地位、更有尊嚴,不僅僅是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這個以工農階級為基礎的國家對這一羣體的一種補償。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2

一、調查情況介紹

民工問題一直都是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作為大學生,我對這個問題也一直很關注。此次假期,正好創造了我與農民工接觸的機會,在於他們聊天的過程中,我進一步瞭解了民工的不易與艱辛。

本次調查的範圍是:在我縣城鎮就業的農民工。調查的對象是:隨機找到的農民工,進行個人問卷調查。

二、調查內容

調查的主要內容是:調查農民工的基本情況和就業情況以及他們的生活質量狀況。包括就業保障、工資待遇狀況、子女教育、勞動技能培訓、勞動安全衞生條件、社會保障等其他方面情況。

三、調查的具體情況及分析

(一)基本調查情況

以下寫一下我調查中的部分人:

1、男,30歲,未婚,户口所在地是陝西省榆林市子洲縣淮寧灣鎮。務工地是榆林市子洲縣家園工地,學歷是國中文化程度,家庭成員有父親、母親和他,其哥哥已經成家,妹妹已經出嫁土地擁有狀況為原來擁有土地,但因為建路佔用已經賣出。該人的工種是工地水泥工人。談話時,問到就業保障問題,他説,只要那個地方有建設之類的,他就有事情做,不過很幸運的是,我縣這幾年來一直

1在建設當中,所以工作也比較忙,現在不擔心找不到事情做,這樣很好,並且工資待遇問題也很不錯,可以照顧到父母。雖説是工地,但是安全設施和衞生條件都相當不錯,一般情況下沒有什麼安全隱患,政府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保障了我們的生命安全,是替我們民工着想啊。

2、男,42歲,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陝西省榆林市子洲縣何集。職業是施工人員,學歷是高中文化程度,家裏有3口人。談話時,當問到子女教育問題時,他表示特別高興。他説,當初進城打工時,最犯愁的就是女兒的上學問題。沒想到與教育局的領導講清楚我們的情況後,他們當即表示願意接收,並且不收借讀費。現在,女兒已適應了學校的環境,學習成績直線上升!對於孩子上學問題是每個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還好我縣教育局在學生人數逐漸增加這樣的壓力下克服種種困難,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全部予以合理安排。

3、女,34歲,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陝西省榆林市子洲縣裴家灣鎮。務工地是榆林市子洲縣某理髮店女工,學歷是國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是4人(兒子讀中學,女兒讀國小)。談話時,談到子女教育問題時,她説,兒子女兒都學習不錯,每次都是班裏的前幾名,人緣也都很好,和別的孩子玩得很好,很合得來,沒有説是因為從鄉下來的而受到別的孩子的歧視,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益的,而且兒子還被評為“三好學生”呢,作為母親有這樣優秀的孩子,我感到很驕傲。

4、男,42歲,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陝西省榆林市子洲縣。務工地市鐵路宿舍生活區等,職業是電工,學歷是高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為3人。談話時,問到農村人和城裏人平等的問題時,他説,不平等啊,人家就覺得你是農村來的,人家是城裏的,就是有歧視的。在社會羣體的構成關係中,地緣關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連接方式,地域認同是中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在外出流動的過程中,除了户籍身份排斥外,農民工還面臨着從農村向城鎮、從小地方向大城市的那種地域排斥。我們的工作條件也是不平等,用工太亂,在我們打工的那裏,經常發生對於我們權利的侵犯的事情,太讓人氣憤了!

5、男,38歲,陝西省榆林市子洲縣,1990年第一次外出打工。現在為油漆工。家庭人口數是4人。談話時,問到權利有沒有得到保障,哪些權利受到了侵害的時候,他説,其實什麼都還好,過日子嘛,何必計較的那麼真,渾渾噩噩也2就那樣過去了,關於權利保障問題,我覺得還好,有時候得一些,有時候也就是一些,這是必然的事情,生活嘛,看開些就好了。

(二)調查分析

關於此次調查,針對我自己對農民工的問卷調查,我做了有關的分析與説明,如下:

1、關於子女教育問題

我們國家已逐漸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義務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國家已經規定了兩個為主的原則,就是以流入地為主,公辦學校以政府為主,這體現了政府公共服務的'基本價值,要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的職能和公共服務的能力,以政府為主,公辦學校為主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是要改變當前以户籍人口為準的教育管理體制。我們管理模式是以户籍為主的,要適應流動人口的現實,就要改成以常駐人口為準,把常駐人口納入地方公共服務的範圍,納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農民工子女教育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也不僅僅是教育制度的創新問題,它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制度的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就教育問題來談教育的制度創新,因為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只是技術性的問題,不是起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當務之急,是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要經濟制度的改革,要消滅城鄉兩元制度,這個制度不改革,經濟不發展,城鄉的差異造成了農民工子女教育永遠解決不了,為什麼農民要進城,就是因為經濟水平的差異,經濟制度的差異,是一個長期的問題。

正確認識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農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權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權利。其次要認識到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子女正逐步遞增,搞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個克不容緩的問題。這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公平的客觀需要。農民工子女比較懂事,有良好的自強自立意識,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傾向和與社會對立的不良情緒,他們需要得到健康、積極、向上的教育。總之,農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們的父母也是國家的建設者,政府義不容辭地有為他們提供教育的責任。

2、農民工維權的問題

雖然農民工為城市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但這個羣體的正當權益卻屢遭侵犯,由此引發的勞資衝突等社會問題,日漸形成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消極因素。農民工權益保障的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勞動保護力度不夠。農民工在城市大多從事的是那些髒、累、難、險的工作,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勞動條件差,缺乏起碼的勞動保護。工傷、職業病和自然疾病對農民工的健康構成了很大威脅。

工資待遇低。由於我國在制度上將農村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分割成二元勞動力市場現狀的存在,農民工和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受自身素質限制,農民工只能從事那些就業門檻較低、勞動強度大、工資水平低的工作。

社會保障權利缺失。農民工作為非城市居民,城市職工普遍享受的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等社會保險,大多數農民工不享有,他們被排除在社會保障之外,而且當農民工在城市就業、生活遭遇風險與困難時,也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他們提供援助和保護。

合同簽訂率低。一些企業為減少企業成本,通常以口頭協議代替書面簽訂勞動合同的現象比較普遍,發生勞動糾紛後,調查取證比較困難。當遭遇工傷時,農民工往往是“責任自負”。

所以,農民工的處境問題,已經日益引起社會關注。與改革之初農民工剛剛進入城市之時相比,近年來政府和社會對待進城農民的態度有了不小的轉變。為此我們應切實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完善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同時,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益也加以高度重視。

第一,要做到外出農民工的有序管理。在輸出地,實行外出農民工準出證制度,記載外出基本情況,包括身份、計生、遵紀守法等內容及聯繫方式。接受一定的法律知識教育,應成為頒發準出證的前置條件。在用人單位,實行勞務用工備案制,即持有外出務工準出證的人員與用人單位簽訂用工合同後,必須在當地勞動部門備案,以此作為農民工辦理暫住證的依據之一,也是勞動部門開展勞動監察的內容之一。待條件成熟時,可建立勞務用工信息網絡,使輸出地、輸入地都能準確把握勞務人員輸出、輸入基本情況。

第二,要加大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國的基本性工作,也是維護健康的勞動關係的重要措施之一。對於用工方,勞4動、經濟主管等部門要定期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法制宣傳,並將其遵紀守法等情況作為企業誠信的重要內容定期公佈,褒優懲劣,提高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自覺性。對於農民工,按照“誰用人,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用人單位及其行政主管部門要將對農民工進行法制宣傳教育作為自己應盡的職責承擔起來,以提高農民工依法維權意識。只要用人單位和農民工法律意識都提高了,侵權現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要構築跨地區的法律服務協調機制。綜觀全縣為農民工開展維權活動情況,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雖然做了許多工作,但受制約因素多(如人力、財力嚴重不足,到外地取證難等),收效不明顯。農民工出於對在輸出地聘請法律服務人員所需經費過高的考慮往往也放棄維權。為加強發揮法律服務在維權方面的作用,我們應在全國範圍內對所有農民工發放法律服務卡,所有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實行聯動,勞務工輸出地、輸入地相關機構有義務配合、支持。這樣一方面減輕了維權的經濟成本,另一方面由於輸入地法律服務機構的積極參與將提高維權的效果。至於提供支持、配合一方所支付的必要費用,可由接受支持、配合的一方從法律服務費中進行支付。

第四,要解決與農民工密切相關的工傷保險。應該建立針對農民工的以普遍性為原則的工傷保險制度。農民工的保險關係應等同於城鎮正式職工。否則,農民工即使參加了工傷保險,也還會因流動性強而隨時中斷保險關係,亦無法隨着工作區域的改變而繼續這種保險關係。而且,相對於事後補償的制度而言,更應該強調事先的宣傳和預防工作。政府的勞動監督部門應加大對農民工集中的企業及事故多發或職業危害嚴重的行業、企業的監督力度。應採用現代的、科學的安全管理手段,以預防為主,而不是“事後處理”型的管理和監督。

第五,要逐步考慮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問題。有的地方出台了農民工養老保險暫行辦法,體現了政府對於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關注。但是建立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制度難度很大,因為他們的流動性很強,而且現在過高的養老保險繳費率會提高農民工就業單位的人工成本,從而直接影響到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所以,對於養老保險,有必要設計兩個以上的方案供有穩定職業的農民工和無穩定職業的農民工自主選擇,否則,養老保險可能演變成一種不確定的強制儲蓄,從而失去這項政策的意義。政府在實施此類政策之前,還可以先對農民工進行適當分類,對達到規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對固定住所和單位的農民工,給予享受本地區居民權益的資格條件,並正式納入當地的養老保險體系;而對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則另定方案加以解決,並視情形逐步納入。

第六,要為農民工建立相應的社會救援制度。為了縮小社會的不平等,促使農民工真正融入當地社會,應啟動農民工遭遇天災人禍時的緊急救濟、特殊情形下的貧困救助、合法權益受損或遭遇不公待遇時的法律援助等社會救援制度。在建立這種制度時,有效的選擇應當是政府和民間結合,即除政府承擔相當的責任並直接主導外,還需要發揮民間慈善公益機構的作用。鑑於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地區差異以及其他相關因素,社會保障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從二元化而轉到一元化,其間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多元化時期。

在此期間,各地方政府應適時分層分類保障農民工的權益:經濟條件好的,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一視同仁地將其納入社會保險體系;經濟條件暫不允許的,應將與農民工生存狀態最為迫切的項目(工傷保險、大病統籌醫療保險等)最先出台,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工的基本社會保險權益。

第七,要下大力完善配套措施。農村政策不合理,農民不合理地流向城鎮,不但增加城鎮的壓力,而且農民工權益保護也將是空談。因此,對農村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費,減輕農民負擔;控制農民生產資料價格,對農資生產部門進行扶持;鼓勵農業產業化、規模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減少農業管理成本,加強農業發展。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措施只能以立法的形式通過宏觀調控予以實現。着力發揮基層政府的服務功能,限制縮小其管理功能,農業才可能按市場要求合理佈局,真正向現代農業方向邁進。同時,國家也要改革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各項不合理的制度,城市必須取消對農民工的不合理的限制,禁止對農民工的歧視性待遇。

四、調查總結

鑑於上述問題我提出以下建議:

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要強人強市強省乃至強國,教育的重要性仍舊是不容置疑的。而且通過這次親身的暑假的實踐調查活動,真正的瞭解到,解決農民工問題是現在建設中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眾多,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富於勞動力將逐漸轉移出來。如果現行法律政策沒有重大調整,大量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流動就業的現象在我國將長期存在,農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也將長期存在。

據有關“權威”方面的調查説,我國農民工數量已超過2億人,已經成為城市社會羣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人多了,事也就開始多了。於是各種和農民工相關的問題就來了,聽得多的莫過於被拖欠工資,生活含辛茹苦之類的,而那些皆大歡喜,高高興興地場面通常只有在他們受盡了委屈之後才會有的,人説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難道農民工所期待的“玉”就非得經過艱難困苦不可?在過去的時候有三座大山壓在全中國人民的肩頭,但到了現在,那舊的大山沒有了,卻又有新的三座大山開始壓在了我們的農民工身上:改善住房條件成了農民工最迫切願望;打工賺的錢很大一部分用於支付過高的生活成本;教育開支成為大多數農民工家庭最大的一筆支出。農民工問題的解決不僅是政府的工作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勞動無貴賤,多換位思考多謝關心與寬容世界會更美好。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3

關注城市農民工生活現狀,保障其合法權益,使他們能在城市和城市居民一樣安居樂業,更好地為嶽麓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是政協委員十分關注的問題。為了解目前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現況,政協西湖聯絡處組織政協委員於20xx年8~9月,分組對西湖街道部分農民工的生活現況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採取了舉行座談會、家庭走訪和問卷調查等形式,共召開農民工座談會4場次,走訪農民工家庭89户,發放調查問卷78份。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生活質量的基本現狀

1、人員數量在不斷增長,但職業分佈比較單一。

2、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但財產積累比較緩慢。

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農民工的報酬總體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數企業任然存在剋扣或拖欠報酬的現象。經調查,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的月平均收入約為1000元,一半以上的農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僅有四成超過1500元,農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農民工大都省吃儉用,除日常的住宿費用、衣食費用、出行費用外,其餘都寄回農村用於子女教育、老人贍養、或存儲起來以備急需。經調查得知,一半以上的農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於日常開支,一半左右的農民工將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於收入低,負擔重,農民工很難積累足夠的財產達到富裕的程度。在受訪人員中,在城市購買了商品房的僅佔9%,購買了私人小汽車的僅佔6%,比例都相對較低。

3、保障措施在不斷改善,但覆蓋範圍比較狹窄。

隨着社會的進步,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意識日益增強,國家也相繼出台了一系列農民工生活的社會保障制度,但社會保障覆蓋面仍有待拓寬。在受調查農民工中,仍有66.3%的沒有購買工傷保險,69.7%的沒有購買養老保險,76.0%的農民工沒有購買醫療保險。雖然目前農村正在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但因為報銷比例低,可報銷的項目門檻高,農民工生病時大多能撐則撐,實在不行才去藥店買藥,2/3的農民工都不上正規醫院看病。在被調查者中,75%的農民工對自己的醫療狀況表示擔憂。

在走訪中我們瞭解有40%的農民工未和企業簽訂任何勞動合同或協議,有50%的農民工拿不到加班補貼,57%得不到工傷補償,80%的不能帶薪休假。80%的女農民工無法享受帶薪休產假,12%的農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有些農民工只要有活幹,有錢掙就行了,籤不籤合同在他們看來關係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農民工工作時間普遍較長,近一半的每週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時。

4、物質生活在不斷改觀,但精神生活比較空虛。

近年來,農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物質和社會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人們普遍認同了農民工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作用,社會也給予了農民工充分的尊重。農民工可以被選為人大代表、農民工住進了廉租房,農民工子女也可以接受城市學校的免費教育。向西湖建築公司的農民工技校一樣,許多農民工還加入到學知識、學技能的行列,成為了有作為的新型人才。但是,大多農民工在平時的精神生活十分匱乏,限於自身條件、經濟能力等原因,他們在工作之餘,主要靠看電視、打牌、閒聊和睡覺來打發時間,參加體育或文化娛樂活動的`少之又少。此外,因農民工多是青壯年,由於夫妻分居,缺少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是農民工精神生活匱乏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空虛的背後,農民工的心理和價值認同也成為了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調查表明,農民工大多認為自己在城市往往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他們幹髒活累活和低報酬工作,吃的簡單,住房條件差,造成農民工的自尊心普遍的長期的受到傷害,從而在城市人面前感到自卑。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調整,這種長期的心理傷害就有可能演變成心理疾病。很多農民工因長期生活在城市,已經習慣了城市生活,也接受了城市人的價值取向,當他們回到鄉村以後,就很懷念城市的生活而鄙視自己鄉村的生活,因而會變得很浮躁,不能再安心下來在鄉村生活,隨時準備着返回城市繼續追尋他們的夢想。

二、農民工湧入城市所帶來的社會管理問題

2、社會治安問題。據調查,西湖街道範圍去年240起治安案件和213起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86%來自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犯罪多以小偷小摸、順手牽羊式的盜竊以及衝動型搶劫、搶奪和鬥毆傷害為主要形式。犯罪對象大多是工作、居住地點附近熟悉的人與物,尤其以盜竊用人單位的原料、產品和同鄉同事的財物較為常見。有的農民工犯罪具有很強的團伙性。在犯罪活動中,農民工往往利用同村、同鄉、同縣等所謂的老鄉關係,拉幫結夥,組成鬆散或緊密的團伙進行犯罪,形成盜竊團伙、銷贓團伙、制黃販黃團伙、拐賣團伙等。可見,由農民工犯罪引起的社會治安問題應當被社會所重視。

3、計劃生育問題。調查表明,西湖街道去年查獲的15例計劃外生育案件中,95%以上是外來農民工所為。近幾年,農民工家庭式流動佔外來人口比重加大,滯留時間長,由於觀念上還存在重男輕女養兒防老傳宗祖業等封建思想,計劃外生育時有發生。由於農民工流動性大,行蹤不定,與户籍所在地銜接不暢,增加了計生管理的難度。農民工的生育問題、生殖健康服務等也還受到户籍、醫療保險等制度的影響,在現居住地很難真正得到與市民的社會待遇,造成了新的社會矛盾。農民工中的已婚育齡婦女,由於經濟條件限制,基本沒有醫療保險,生殖健康知識匱乏,自我保護意識差,加之居住條件簡陋,衞生環境惡劣,婦科病高於常住人口,且大部分的育齡婦女不願上醫院檢查身體,既使體檢查出有婦科病,受經濟負擔的影響不能及時得到治療,所以使患病率增高不下,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另外,由於長期獨身在外,在解決生理需求時,又不懂得采取安全措施,這使得他們成為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重點人羣及由城市向農村傳播蔓延的主要渠道,對人口安全構成潛在危險。

除此之外,外來農民工還帶來一系列諸如交通、民政、户籍管理方面的問題。由於農民工分佈廣、涉及行業多、流動性大、文化水平低和交通安全意識淡薄,此羣體難以適應現代道路交通狀況,交通違法突出。在社會救濟中,城市農民工還沒有被納入到民政管理的社會救濟體系。由於非農和農業户籍管理的差別,農民工在城市還不能完全享有和城市居民在社會保障、教育、工資、就業、居住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形成了新的社會不公。

三、改善農民工生活質量的建議

(一)適時提高工資標準,推進依法完善農民工的用工管理。一是嚴格執行並不斷完善最低工資制度,推動農民工工資水平合理增長;二是建立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杜絕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加大執法力度,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三是建立由政府、工會、企業代表組成的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勞動部門、工會組織、行業協會,要以工資分配、工時和勞動定額等勞動標準為主要內容,推動全面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體制形成。

(二)健全農民工培訓就業服務體系。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統籌規劃,明確部門責任,形成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合力;依託社會力量,建設一批公共實訓基地,從整體上提高培訓的質量。分層次搞好農民工培訓,堅持先培訓、後就業;大力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強化企業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責任。加強小額信貸和創業指導,為農民工創業營造良好的條件。強化政府公益服務與市場服務的作用,大力發展適合農民工的就業服務體系。一是對流出我區的勞動力,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大力發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二是對流入我區的勞動力,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免費為其提供就業信息和職業介紹等基本服務;三是加強勞動力市場管理,規範職業中介行為。

(三)提高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堅持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兩為主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均衡提高教育水平。重視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改建擴建一批寄宿制學校,滿足留守兒童和其他農民工子女寄宿學習的需求。

(四)進一步改善農民工的居住條件。加強對城鄉結合部的規劃和管理。向農民工開放廉租房,在建立農民工公寓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公寓容納能力。鼓勵企業建設職工宿舍,用工量比較大、以外來農民工為主要用工對象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要將農民工宿舍建設納入企業基建、技改項目計劃和用地計劃。允許在城市具有穩定工作的農民工購買經濟適用房,當前應允許在城市工作時間長、貢獻突出的農民工,比如勞動模範、技術骨幹等,享受城市經濟適用房政策。

(五)加強對農民工的關愛和幫助。社會應主動接納農民工迅速融入城市生活,發揮農民工所在地社區居委會作用,組織農民工參與社區活動。在農民工集中的區域可建設一些文體設施,文化經營單位要向他們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農民工業餘文化生活。衞生醫療、教育部門要適時做好農民工疾病預防控制和適齡兒童免疫工作,及時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保證他們有書讀。新聞媒體要加強對農民工的宣傳,可以開辦如《農民工之窗》之類的專題欄目,宣傳黨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介紹農民工需求信息或我市的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規等,及時為農民工服務。年底返鄉也是農民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工單位要早做安排,讓他們安心地走,運輸部門要及時做好運輸保障,保證他們能夠安全順利地到達目的地。農民工在面臨就業不平等、經濟權益遭遇不公平待遇時,社會各界要伸出援助之手。針對個別農民工的一些小偷、小摸或其它不文明行為,有關部門要及時加以引導、教育,幫助其成為一名合格市民。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4

近年來,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為城市注入了活力,為社會付出了廉價的勞動力,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處於“邊緣”狀態,他們乾的是工人的活,卻還是農民的身份,他們經常受人歧視,很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裏的生活狀態不容樂觀。我藉着國慶假期的空閒時間對農民工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進一步瞭解農民工在城市中為何生存如此困難。通過此次調查,一方面鍛鍊了我們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我們走出了書齋,走出了校門,擔當起了一個青少年應該承擔的職責,關注現實,關注生活,瞭解人民疾苦,盡我們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調查時間:20xx年10月3日—7日

調查對象:3名不同類型的農民工

調查方式:走訪、交談、查看新聞,報紙、網上調查

調查地點:石家莊市某建築工地和某商店

跟5個老鄉租住在xx一帶的小李今年20歲,國中畢業後在家鄉學了點裁縫手藝,跟隨家鄉某私營老闆來到xx做服裝。常常是每天干14個小時才拿15元錢,飯菜每天幾乎都一樣,小李幹了一年實在覺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個體小飯店。這裏跟服裝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點鐘工作,晚上11點左右睡覺。不過,收入稍高點,每月能拿到600元,這樣,小李已經感到很滿足了。小李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給弟弟上學外,自己只有150元生活費,交了80元的房租後,可以自由花費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買衣服。

高迪,女,23,國中,羣眾,未婚,家庭成員5人。高小姐的情況和上面兩位各有類似。作為超市職工的她,因為學歷的問題沒有能繼續她計算機管理的夢想。現在她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在廣播電視大學學習農學,回家支持家鄉建設。但是,她也沒有放棄到電大進行短期培訓,走上計算機方面的相關崗位。

周麗絲,女,19,職高,羣眾,未婚,家庭成員有3人。她在沿海發達地區的一個民營企業任職。月收入500-1000。周小姐很想學習農學,在獲得大專學歷後回家鄉支持當地農村的發展。本來學旅遊的她在現實工作中並沒有什麼優勢。她也考慮到通過短期培訓進行脱產學習服裝加工,這對於她繼續留在發達城市有一定的幫助,畢竟手工製造業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藝的人。

通過對以上幾人的調查,我發現在農民工裏也分不同的檔次。歸根結底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導致的,所以説教育問題是擋在解決農民工問題面前的一座大山。無論是一開始的闡述還是上面材料中的敍述,我們不難看出,要強人強市強省乃至強國,教育的重要性仍舊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就農民工的受教育問題我做以下討論和建議。

現在社會上同樣是這樣一個局面,很多農民工爭相去競爭培訓機會,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雖然這只是很多農民工中積極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們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農民工頭腦“富”起來了,難道我們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帶動後富這個道理嗎?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給這個方式下什麼定論,但是,看看當今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二月失業返鄉的農民工數量達到20xx萬左右。如果不妥善處理好這麼一大批的人的就業問題,後果可想而知。

教育,仍舊是教育,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支持一個又一個農民工兄弟去搞創業搞科研搞自主。我們只能依靠社會,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給那些想學習,需要技術的農民工兄弟創造學習的機會,拓寬學習的渠道。盡最大的力量去優化現有的教育培訓機制,加強教育培訓的改革力度,扶植那些能大量吸納農民工的企業。

我想就這一問題再提出並重申幾個觀點和看法。

第一, 充分利用職教資源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

我國現擁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約1.5萬所,高職院校有1100餘所。這是農民工培訓的豐富資源,當務之急是制定政策,並給予經費支持,使得中高等職業學校真正成為農民工教育的重要載體。

第二,教育資源重心下移延伸到農村基層。

我國教育資源城鄉分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縣城,農村本土教育資源匱乏。只有把教育資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層,從上向下貫徹,從下向上執行,才能將教育培訓做到位。特別是在當前農村普遍存在中國小生源減少和校舍閒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閒置的校舍資源,建立一些長效性的基層教育基地和培訓網絡。

第三,加大新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

農民工教育還有賴於自我教育,靠別人靠社會畢竟不能有長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為此需要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大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勞動力資源豐富且輻射範圍廣的中心村規劃佈局學習網絡。充分利用現有閒置的中國小校舍,建設文化活動室和圖書閲覽室等公共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並使新農村成為農村人口自我學習的基地,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陣地。

第四,加強發達地區對農民工教育的'支持。

相對於農民工大量湧入大中型城市的現狀,這在暫時沒有可以解決的具體方案。大城市的發展需要廣大農民工的建設,而作為一定的回報,政府應當鼓勵並加大經濟發達地區對周邊農村的扶持。只有將農村建設成城市,才能從根本上把農民工帶離邊緣化,讓他們重新正常的軌道上。

總而言之,要把加強農民工教育這件事作為我國現行教育任務的一個重點,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來緩解或解決城鄉教育資源長期失衡的現象。教育要面向農民工,為其創造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教育要面向新農村,使教育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使新農村成為農民工教育的主陣地;教育要面向未來,使其成為提高農民工技能和素質的主渠道,成為提升全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無論是對於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公平配置,還是對於全面提升全民素質,農民工繼續教育都將具有長遠的戰略性意義,三農問題也能在這個問題解決的同時得到解決或大大的改善。

在農民工的現狀中不僅存在以上受教育問題,而且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農民工收入問題

據國家統計局八月啟動的調查數據顯示,儘管國家對農民減少了各項收費,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是大多農民依舊選取外出務工經商,生活狀況依然十分辛苦。據瞭解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的平均收入為1000元,一半以上的農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過1500元,男性農民工收入為1070元,女性農民工收入為780元,農民工收入普遍沒有城市居民高,他們從事的多是技術含量低,工資水平低的職業,他們的收入水平沒有隨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明顯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質和能力使其大多在報酬較低的產業部門就業,如製造業,居民服務業,建築業等所需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於農民工受技術限制,工資水平偏低。②社會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農民工就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從而阻礙個工資水平的提高。

在網上調查的12個行業中,採礦業的農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為1400元,其次是建築業,平均收入1200元,但是危險係數極高。一半以上的農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農民工將收入的一半寄回家。

三.農民工權益問題

農民工工作時間普遍較長:進城農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時,47%的每週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營、個體業主追求高產量,高效益,而工人也為了掙更多錢主動拖長工作時間。

他們工作之餘的主要娛樂方式僅為看電視,睡覺等,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然而農民工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文化財富的創造者和文化財富的創造者。農民工的文化權益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政府應該積極營造一個適合農民工消費的文化娛樂環境。

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全國農民工的報酬總體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數企業任然存在剋扣或拖欠報酬的現象,近四成農民工未和企業簽訂任何勞動合同或協議,有一半農民工拿不到加班補貼,57%得不到工傷補償,80%的不能帶薪休假,90%沒有享受住房補貼或住房公積金。80%的女農民工無法享受帶薪休產假,12%的農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權益,更有些農民工只要有活幹,有錢掙就行了,籤不籤合同在他們看來關係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三、調查總建議:

1、改善農村組織,生產結構。其次,要投入農業結構改革,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增加其他副業或手工業,使農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總之,提高基層人員的素質是重點,提高農民的文化、認識是主要工作。

2、政府應該從各部門抽調人員,專門成立一個組織,專門針對農民工身上所發生的問題。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時加強宣傳效率,讓農民工也能明白其簡易程序,法律維護自己什麼權益。

4、加強城鄉交流,促進城鄉居民的相互瞭解,可以考慮也讓城區居民“下下鄉”瞭解農民的生活,體驗一下農民的感受,將心比心,切實到實際行動,完善兩者之間的關係。

四、調查總結:

要關注一件事,你必須親身實踐去接近它,不要自己的想法去認知,這一次在接近,瞭解農民工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許多,也對“三農”中的農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觸動,認清了作為大學生的職責,讓我們共同投放目光。給弱勢羣體以人文的關懷,共同為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5

農民工城市邊緣人的角色註定了其問題的複雜性,作為具有複雜社會背景的特殊羣體,數目龐大的農民工權利的實現程度和生活狀況的改善程度無疑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有着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調查目的和調查概況

農民工羣體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出現的特殊現象。在目前的學術界,我們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着二元性,即他們既有農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實卻無工人之名。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很多應有的權利並沒有真正得到落實,為了切實調查農民工實際的生存狀況和權利實現情況,20xx年1月、2月、7月和8月,筆者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在山東、河南、甘肅、陝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區進行了農民工生活和工作狀況的調研,調研採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由於選取的學生都有充分的條件接觸到農民工羣體(如家人或親戚是農民工),所以,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問卷所佔的比例都很高,共發放問卷350份,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為94%。這一調查雖不足以反映我國農民工的整體狀況,但整個調研完全是一種純民間的行為,且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和責任感都很強,因此,通過對這些問卷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有關農民工的更接近真實的信息,為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提出思考。在此,也感謝我同事楊洪曉,學生鄭揚、薛澤林、範才營、侯莉媛、李莉、王苗苗等為該調研所做的貢獻。

二、農民工基本狀況的調查分析

被調查的羣體既有第一代農民工,也即年齡較大的部分,其年齡一般在35歲以上。也有新生代的農民工,也即比較年輕的那部分羣體,年齡在20歲到30之間。其文化程度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特點,初高中比例相對較高,佔到了總數的45%,中專以上的有38.8%。分析認為,這些擁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的人應該多屬於第二代農民工,也即農村裏那些國中或者高中畢業後因升學無望而輟學的年輕一代,他們直接告別鄉村,進城進廠打工以掙錢補貼家用或為自己未來積蓄資本。從總體上來説,現代的農民工羣體其文化素質是要高於改革開放之初進城的第一代農民工,表現在學歷相對較高,對新事物、新觀念接受能力更強、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更為開放。從收入角度來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之間,其比例高達76.1%,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例只佔到了9.2%。這就反映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羣體收入水平不高、經濟地位較低的現狀。我們認為,這是由於在第一代農民工逐步退潮之際,新一代的農民工大多是剛剛開始在城市的打拼歷程,因技術、人脈等各種原因,致使這一代年輕的羣體收入水平不會太高,也拉低了農民工羣體的總體收入水平。

三、農民工工作狀況的調查分析

對於農民工的工作狀況,我們立足於對農民工進城後的職業性質、工作報酬、工作時間等幾個維度進行分析。在關於農民工職業狀況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18.8%的人選擇了建築業,有10%的人選擇了文教衞生,12.5%的人選擇了批零貿易和餐飲業,選擇其他選項的佔到了總數的30%。可以看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所從事的行業還是處於低端層次,行業水平不高。由於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工作流動性較大,更換工作的頻率較高,其行業性質呈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穩定性導致了很多農民工對自己的行業界定存在模糊,進而使得他們在被問及自己的行業性質時,“其他”這一選項所佔比例較高。從勞動時間上來看,每週的工作時間在45小時以下的佔到了12.5%,45-55小時與55-65小時的均為28.8%,而65個小時以上的比例則為30%。根據國家勞動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加班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 由此可見,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是遠遠超過法律規定的範圍的,他們是在為城市的發展和低廉的工資而透支着自己的勞動力。考慮到其收入情況,對比之下就不難發現,農民工羣體的付出與所得也是遠遠不成比例的。

四、農民工的權利保障情況

邊緣人的社會角色決定了農民工羣體在城市生活中註定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故其權利的保障不僅僅是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的道德問題。在調查中,我們從經濟權、健康權、社會保障權等三個角度出發,對農民工的權利的實現狀況進行調查。

首先,從勞動合同的情況來看,63.7%的人是沒有正式的.書面合同的,這其中,甚至有17.5的人連跟用人單位基本的口頭約定都沒有。這是因為農民工大多是依靠親戚、朋友、熟人、同村人的關係而“跟隨”進城或進廠,親友之間的信任取代了他們之間的法律承諾。甚至他們會認為提出簽訂勞動合同有傷情面,但是這種非正式的、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非契約性約定是沒有堅實的維權根據的。在隨後的調查中就可以發現,工資曾經被拖欠的農民工達到了總數的63.8%。其中的20%甚至是經常性的被拖欠。而在維權手段上,51.3%的人選擇了協商、調解,忍氣吞聲的佔到了總數的25%,為第二大比例。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只有18.8%,甚至有少數人採取了暴力解決的途徑。可以認為,農民工羣體的經濟權利並沒有得到切實的保障,其法制維權意識有待提升,維權手段有待改進,維權途徑有待完善。從健康狀況的角度來看,生病了會去醫院的人只有31.3%,43.8%的人選擇了“只有重病的時候才會去醫院”。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況下也只是靠買點藥硬撐過去。由此可見,農民工的生命健康權無疑是處在被忽視的地步,由於户籍制度的限制,無法參加城市醫療保障的農民工羣體只能在醫院高昂的醫療費用面前望而卻步。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有35%的人選擇了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社會保險,在剩下的65%的羣體中,醫療保險與工傷保險明顯較為突出,前者為總數的53.3%,後者為28.8%。但是在現實中,農民工所參加的醫療保險大多屬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範圍,也就是其參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鄉村,這種狀況下的醫療保險並不能減輕其在城市的醫療負擔。至於工傷保險,參與者也多為第二代農民工,因為相對父輩而言,其風險意識相對較高,但是其參加比例卻仍然較低。

五、農民工社會地位的自我感知

作為城市的“外來者”,農民工在城市中對自身地位如何界定,城市生活給他們帶來的總體感受無疑是在探討農民工問題的過程中繞不開的重要環節,根據我們關於農民工與城裏人關係的調查。在與城市人的關係上問題上,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不好不壞”這一選項(53.8%),相處融洽的人佔到了37.5%的比例,只有少數人選擇了不協調。但是從城市地位的自我感知這一角度來看,大多數人卻依然有較大的失落感(37.5%),認為自己得到不公平待遇的佔到了28.8%,為所有選項中的第二大比例。還有少數人認為城市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是説,雖然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可以跟城裏人在生活上可以比較融洽的相處,但是這種表面的和諧並不能改變他們心中的巨大落差。也反映出進城的農民工在忍受着經濟壓力的同時也要忍受着被歧視的心理壓力,有學者也同時把城裏人的歧視以及農民工務工的心理落差視為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心理成本”。

六、農民工家庭生活狀況分析

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從家庭顧慮、居住條件、子女問題、現實困難等四個角度進行調查。首先,從農民工家庭顧慮這一方面來説,佔到首要比例的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顧”(65%),外出務工後,家中的父母就成了農民工心中的首要牽掛,如何盡孝成為在異地的農民工羣體的首要難題。擔心“家中土地無人耕種”的比例為38.8%,因為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農民始終把土地視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選擇“在城市受到歧視”這一選項的比例為25%,擔心自己沒有什麼技能和身體狀況的分別為22.5%和20%。除此之外,擔心自己子女教育問題的比例僅次於老人問題,其比例高達55%。在隨後的關於子女教育問題的詳細調查中,56.3%的人其子女還是在“在家鄉的學校上學”,這就是農村大量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所在。而在打工本地上學的比例只佔到了17.5%,當地的學校不願接納農民工子女,高昂的借讀費、寄宿費也是農民工所無法承擔的。此外,孩子失學的比例佔到了10%,(分析認為,這部分主要是第二代農民工的子女,因年齡原因,可能還沒有上學)。當問及子女教育面臨的主要困難時,“升學難”成為困擾農民工的首要因素,佔到了總數的50%,而選擇“學費太貴”這一選項的比例為40%,“公辦學校進不去”的比例則為10%。在關於農民工居住狀況的調查中,住在單位宿舍的佔到了總數的28.8%,為所有選項中的最高比例。選擇在外租房的為27.5%,暫住在僱主家的比例為8.8%。這種情況與後面的農民工所面臨的現實困難的調查結果形成呼應,當問到您進城務工時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時,沒有住房的佔到了53.8%,成為農民工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是“生活沒有保障”和“遠離家鄉思念親人”,這兩項比例分別佔到了38.8%和33.8%。而“工作比較危險”和“工作不穩定”的分別為30%和28.8%。可以看出,農民工所面臨的大多還是很現實的、與自己安身立命相關的問題,他們遠離家鄉,既對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孩子充滿牽掛,又面臨着住房、收入、醫療、工作不穩定等各種難以抗拒的現實壓力,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七、小結

在我們隨後的關於農民工遷居城市的原因調查中,“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教育水平”成為了首要選擇,這兩項的比例分別為72.5%和57.5%。選擇較高的社會地位的比例則只有13.8%。由此可知,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目的很是單純、樸素。較多的就業機會可以讓他們獲取高於農村務農的收入,從而滿足家庭的開支並擺脱貧窮的困擾。而較高的教育水平則是為了子女的成長考慮,他們不願意讓自己的下一代也像自己一樣苦苦打拼在城市的邊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悲苦使得他們任勞任怨,他們把上下兩代人的負擔全部扛在肩頭,只為讓自己的子女能夠通過讀書學習改變命運,讓自己的下一代能夠與城裏人生活在同樣的一片藍天之下。但是我們卻看到,快速發展的城市、飛速前進的中國經濟並沒有給他們想要的生活,因為經濟地位的低下、户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他們始終享受不到一個真正的“市民”的待遇,更不要奢談公民的尊嚴。我們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正常發展,都不能靠犧牲一個階層來換取另一個階層的福利,改革開放三十年來,2.3億的農民工羣體用自己低廉的勞動力支撐起了整個國民經濟大廈,獲取一定的收入誠然是他們的原始初衷,但是他們卻同時也為這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因此,當社會發展到今天,當這個國家的物質財富已經極大的充裕,當和諧社會成為我們的建設目標,如何才能通過有效的改革,廢除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保障這一龐大羣體的切身利益,給他們以國民的真正待遇,讓他們也活的更有地位、更有尊嚴,不僅僅是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這個以工農階級為基礎的國家對這一羣體的一種補償。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6

前言:在我國,一般農民工泛指無某地長住户口而在該地從事各種活動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人口。自二十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且隨着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高速增長,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在大步伐的向前邁進着,而當前,農民工的數量也在迅速的增長着。這個龐大的特徵羣體一方面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另一方面也相對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個人意見)。據媒體報道,目前在京的農民工數量已接近300萬,佔外來人口總數的70%左右。那麼,究竟他們的生活狀況怎麼樣呢?做為一名大學生,有權力去了解,更有義務去關注。所以,我和同宿舍的一名同學就是懷着這樣的初衷進入了在京農民工的工作現場,與他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談,看到了聽到了一些平時接觸不到的情況,感受很深刻。

調查對象:在京外來務工人員,主要包括了從事第而行業建築業及餐飲、服務性的第三行業。

調查地點: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迎教評校園美化建設的施工現場北京市豐台區方莊某建築工地施工現場北京市海淀區某賓館

調查方式:聊天式詢問

下面就是主要的調查事實:由於調查者本人暑假沒回家,故此有大量的時間去接觸這些外來務工人員。首先,就自己最近的本校由於校園美化,所以有不少的農民工在這裏找到了活幹。最先接受我們調查的來自河南安陽的三位男性農民工。其中,年齡最長的43歲,有兩個孩子,姓王;最小的30歲,有個4歲的女兒,姓郝;另外一個姓張,40歲。當時接受我們調查採訪時,着三位師傅正在吃晚飯,且不時的用家鄉話交談着。王師傅懂一些普通話,他詼諧的説這是由於經常在外地做工的緣故。他告訴我們,他們不是那種常年在外的務工人員,這次出來是經過年輕的老鄉介紹的,因為是老鄉介紹,他們還是比較滿意的。這次包括臨村一共出來了8、9個人,他們自己的村子共有4、5個人,村子都是很小的。一般情況下一年可以出來幹活200天左右,每年都是剛開春,過完春節就走,然後等到小麥熟了的時候就得回去。因為家裏還是很缺勞力的。下一次等到種上玉米,把一切家務活幹完後再重新出來。王師傅一邊抽着煙捲,一邊用歎息的聲音告訴我們每次出來都得換好幾次地方,就象現在這份活8月底就完了。

後來我和同學又就近去了芳莊某工地,發現這裏的農民工業餘生活很貧乏,大部分時間都只能睡覺、打撲克、侃大山,或者上街閒轉,連看電視也都成了一種享受。城市的文化設施與休閒設施從來都與他們無關的!當然他們的業餘時間也只是在有陰雨天時。32歲的甘肅籍民工陳文化告訴我們,他們也有一些乒乓球館,可從來都不開放,只是為了應付上面的突擊檢查而已。這裏的施工條件明顯惡劣與學校:工地四周都是全部封閉的矮牆,只有一個門可以出入,我們進去是費了好大的口舌才得以進去。在這個工地上,我們還看到了與我們年齡相仿的工人,本來他們也應該在校園裏讀書的,他的眼神讓我永遠難忘。他告訴我他的'家鄉很窮,或許只有靠出賣青春,或許只有在繁重的勞動壓力下度日了,而他們的付出卻又是如此的廉價!

在後來我們去了西三環邊一家規模中等的飯店,點了菜之後便和一位忙着拖地的同齡山東籍于姓員工説了起來。他告訴我們,他每天早上從5、6點一直工作到晚上10點鐘,並且和老闆簽了一年的合同,每月工資大概是500元,實行的是年終發放制,平時只給60—80元生活費。其實他們在籤合同時就等於把一切都押給了老闆,如果在這期間有什麼曠工或其他以外情況時,老闆則會狠命的剋扣工資,他還告訴我們。老闆之所以實行年終發放制,是為了把錢存入銀行獲得不匪的利息收入。哦,原來老闆時時刻刻都在盤算着自己的利益。我問他是不是住在飯店,他來了一個大力度的搖頭後告訴我,這一個飯店共招收了15個像他這樣的人,他們住在一起,一起住在公主墳一個地下室裏,條件極其惡劣,是大通鋪,陰暗無比,而且空間很小,加上現在是大熱天,蚊子能把人吃掉,沒有風扇,簡直快要死了!聽到這時我要求去看看,可他表示很忙,而且不一會就離開了我們。

通過這次親身調查研究,是我們這個整日只呆在教室裏的理論型大學生感受很深。城市農民工,作為中國城市化過程中新生的社會羣體,目前大多從事着髒、重、苦、險等粗放型工種。他們的生活狀態如此之差。令很多農民工不滿的告訴我,自己也為北京的建設做出了貢獻,憑什麼就瞧不起人。是啊,我想社會是應該高度重視這個特殊羣體,為他們尋求更好的出路!後來我們在閲讀和研讀了大量材料的基礎上,並且針對我們的調查給出了一些建議,我們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政府重視,政策扶持。

二、改善勞動生活條件。

針對農民工工作環境較差的不良狀況,用工單位要改善生活條件,工作條件,消除農民工後顧之憂。各用工單位更要逐步改善農民工的居住條件,真正建立一個良好而又温馨的工作氛圍,多一份關心,多一份愛心,讓他們能夠愉快生活,愉快工作。千萬不要讓農民工們離了豬圈又進了人圈!讓人寒心啊

三、規範用工行為。

各級用工單位要按照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規範企業用工制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要求,實行凡是用工、務工一律簽訂合同的用工制度。各勞動部門應根據當地勞動力市場實際情況,完善用工制度,規範用工行為。

四、加大農民工工資拖欠的兑現力度。

各級勞動執法部門要積極受理農民工的投訴案件,對上報的投訴案件要建立詳細登記制度,做到受理一起,查處一起,震懾一片。對不接受勞動部門受理的個人或團體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把長久拖欠剋扣工資的私營業主的醜惡行徑要在社會上曝光。在拖欠工資現象嚴重的行業,建立工資支付信用檔案及工資支付基金制度,由用工單位出資建立,保證農民工能按時、足額拿到工資。各級勞動、建設、工會等部門加大勞動監察力度,建立健全用工監控制度,嚴懲那些不具備合格資質,違法違規運作,侵害農民工權益的勞務企業。此外,要定期進行專項檢查,建立良好的工作查處制度,為農民工撐起一把健康、持久、耐用的打工保護傘。最好不要讓工頭的各種小伎倆得以實現,鑽了空子。

五、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

當然,農民工自身也有一些不能適應現代城市和工業化要求的缺陷。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對農民工就業技能的培訓,對農民工要在技能、法律、衞生、城市生活知識等方面進行綜合指導,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技能和工作水平,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任務來抓。一是要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農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提高培訓質量;二是在培訓過程中,找準市場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有計劃、有目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農民工培訓教育,使農民工由體力型向技術型和智力型轉變,努力打造勞務精品,推動勞務經濟持續發展。

總之,我們整個社會都要時時刻刻把解決農民工的問題牢記在心裏,把他們的寒暖記在心裏,這或許就是我們此次調查的意義所在了!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7

為了更好地鍛鍊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為了更好地領悟和學會課本以外的知識,不斷強化和完善自我;為了瞭解新農村建設發生的變化;為了瞭解村級組織是怎樣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農民是怎樣看待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為了瞭解農民在新農村建設第一年的生存狀況、以及農村需要解決的問題等等;為了調查新農村建設優秀村莊,特別是“一村一品”突出的特色村,總結其經驗,推廣其做法,供其他村莊新農村建設參考;為了尋找農村的可開發性資源優勢,做可行項目開發研究,為有條件的村莊制定可行性操作方案助其在城市尋求啟動發展資金,搭建互動發展平台;為了總結歸納中國農村的村莊文化、民俗文化,發揚光大中國民間底層文化精粹。在調查過程中及對調查結果數據進行分析得知:

(1)、農民工生活艱苦;

(2)、其子女受教育程度低。

一、農民工的子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大多數為國小文化程度和國中文化程度。

農民工對“孩子應該上學讀書”有一定的認識,也非常支持其子女讀書,但是因農務繁忙和對子女上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均認為教學是學校的責任,而與家庭教育無關,家長往往關心的是其子女的成績單上成績分數多少,而不重視其子女上學的過程,致使其子女上學壓力大,學習成績差,國中畢業後,均未能繼續求學深造。其次,在農村,現在處於外出打工的熱潮中,農村子女國中畢業後,不聽往來人的勸告,走上打工之路,因而結束學業,待知道理,卻無安份學習的心理。

二、農民上進不強,滿足於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

國中農民處於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思想至今仍然極其落後。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吃上餐不得下餐”的情況不再出現,農民滿足於目前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不思上進。

三、農民工對國家政策及國情關心不夠,對國家政策及國情瞭解甚少。

至今,農村農民生活基本得以保障,農民工生活均達温飽狀態。自國家頒佈“五補”、“一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退耕還林”、“九年義務教育免學費”等制度以來,農民工生活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子女均能成功入學讀書,這是國家良好政策取得的良好效果。但是,在農村依舊存在種種問題,集中表現為農村產業化單一,易受自然災害及市場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農村勞動力向外流出,掀起外出打工的熱潮,致使農民工子女過早嚮往外出打工掙錢,讀書無明確目標,學習成績差,學習壓力大,再加上家長無空閒管教孩子,有的家長甚至就不管,導致農民工子女文化程度低,農村依舊文盲遍地,農民工生活依舊艱苦。

據調查資料分析,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為應該:

1、加強農業基礎,繁榮農村經濟,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村特色農業,關注農民工生活。

2、加大基礎教育硬件設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3、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增開《心理學》課程,從而促進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互相瞭解,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4、國家加大投資,改善農村通信落後問題,進而改變農民工思想,使得其子女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8

前言:

在家看《變形計》感觸頗多,看着那些山區孩子希望父母回家的眼神,渴望擁有父母疼愛的眼神,心裏不是滋味。他們的父母大多都是為了生計,外出打工,有的一年只有在春節的時候回家與家人團聚,有的甚至幾年都不可以回家。山區經濟條件較差,發展緩慢,農民工的收入又非常的微薄,家裏的開銷大,子女上學的費用對他們來説又是鉅額,這樣只能讓他們選擇外出打工。

當然,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湧現的一支新型的勞動大軍,農民工是中國農民新時代的縮影,為祖國的富強做着默默無聞的貢獻。而農民工問題又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於是,我們對此展開了一系列對農民工生活現狀的調查。 調查對象: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不能對偏遠地區的農民工做了一些調查,於是選擇了常州。雖然常州是一座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但也存在着一些為生活所迫而不得已去外面城市打工的農民工。

調查經過:

通過走訪部分農民工打工地點,詢問他們在常打工的各方面情況,瞭解其現狀發展。

調查結果:

常州外出打工的農民工30歲以下的僅佔26%,30歲以上的佔74%,其中45歲左右的最多,所以現在的農民工已呈大齡化趨勢。

常州農民工高中畢業以上的僅有4%,大部分農民工僅僅是國中畢業以後就外出打工的,有的甚至連國中都沒有上完,所以他們的教育程度較低。

常州農民工的工資集中在1000—20xx,最高的收入也只不過在3000左右。所以他們的收入普遍較低,在這個物價上漲的年代,他們的工資根本就跟不上社會的發展。 常州農民工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較少,現在上學的農民工孩子佔了90%,這意味着在這個需要知識的年代,還有人連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這樣會影響他們心理髮展不健全,使城鄉教育發展不斷擴大。

常州農民工大多從事的職業是大多是工作條件比較差,工作難度大的建築工人,工廠臨時工。他們沒有休息日,工作超時,沒有加班補貼,最重要的是沒有與公司簽訂合同勞動,他們的權益會受到傷害,所以調查顯示農民工的從業範圍較窄,自身維權意識薄弱。

常州農民工的工資是死的,他們因為知識的限制,通常不會利用炒股,分紅等其他方式來獲取其他的金錢來源,經過調查,農民工會炒股,懂得炒股的僅僅佔4%,其他的都是用基本工資來維持生計。

常州農民工因社會保險宣傳力度不夠,對社保這一塊瞭解甚少。企業不會為一些農民工白白花冤枉錢,所以一些農民工根本不會為自己保險,缺乏維護自己的利益。 農民工生活現狀的背景和分析:農民工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羣體。近十幾年來,有關農村人口流動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重視,無論90年代初期的民工潮,還是近期的“三農問題”研究熱,都密切的關注農民工的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就顯得越來越重要。農民工從身份上來説,是來自農村,有農村户口,户籍身份是農民,在家鄉承包着土地,並且有的家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從事着農業勞動,並在農業生產中獲得一部分收入。從職業上來説,他們是工人,他們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城鎮裏,在在各種企業單位,工廠裏從事着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獲取勞動報酬作為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這就是農民工的真實寫照!

農民工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中國城鄉建設的主力軍,加快了城市化建設的原動力,沒有農民工的辛勤勞作和無私奉獻,就沒有今天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中國的農民工為我國農村塑造了一個新的經濟形態,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改革開放後農村有遠見的農民,離開土地到外鄉,外省,外國去打工,出口勞務經濟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在許多鄉村收入主渠道是打工族的勞動經濟收入。由於勞務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鄉鎮企業的發展和繁榮,加快了農民致富的步伐。農民工的出現,徹底的.改變了農村經濟結構,解決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中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突破。

在中國農民工形成的原因。在中國,農民工的由來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一方面,農民工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產物,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必然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它也是我國長期以來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發展不平衡的產物。當然,它也是農民尋求自身發展道路的必由道路。縱觀世界歷史,無論是近代的美國,法國,抑或日本,英國,都是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自近代以來,我國的工業化發展一直都比較緩慢,在建國初期,我國選擇了工業化發展的戰略道路,一方面是由於新中國成立之初,如何穩定國內局勢,解決新生政權的生存問題以及人民的生計問題,如何取得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都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國際環境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近代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發展軌跡及蘇聯模式都影響着我國走工業化的道路。在這些情況下,我們選擇了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但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某些區域集中,人羣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商業活動,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農民工出現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不平衡造成的。新中國成立以後,先進行了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給了農民,接着實行了三大改造,將私有工商業變為公私合營,在當時的條件下,工人和農民處於同一階層,應當平等的佔有社會資源,但是在當時條件下並不能。所以在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户口登記條例》,維護了社會的基本安定與團結。然而這就從根本上割裂了城鄉的根本聯繫,使城鄉居民有了截然不同的身份。這樣就導致了中國農村長期貧困,城鄉的矛盾也日漸顯露。

農民工的生活現狀。每逢春節交通部門要開《民工專列》,春節後,媒體又會紛紛報道“民工潮”,有些社會學家在關心着“農民工生存狀況”,一些教育工作者評説“民工子弟學校”,其他如“拖欠民工工資”“為民工討薪”等,但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在這種稱呼中,實際上包含着潛在的身份歧視。調查數據顯示,儘管國家對農民減少了各種收費,減輕了農民負擔,但大多農民依舊外出務工經商,生活狀況依然十分辛苦。農民工因為自身素質和能力,收入一直沒有明顯提高。當前,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成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他們與城市既密不可分,但又有隔膜。

建議與意見:

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基本思路,應當順應現代化的一般規律,考慮中國的特殊國情,重點把握三個原則:一是要堅持農民向工業,服務業轉移就業,向城市有序流動遷移的方向,打開城門,合理引導,逐步轉移,有序進城。二是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採取綜合措施,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縣域經濟和農村二三產業,讓一部分農民就地轉移,另一方面,要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和待遇,讓一部分農民工進城務工,安居樂業。三是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創造條件,抓緊解決農民外出務工面臨的現實突出問題,同時推動體制改革創新,探索消除產生農民工問題的深層體制原因。具體解決農民工問題還需要從農民工就業,工資,子女教育等方面深入着手。針對農民工就業難的實際情況,政府應把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增強就業穩定性放在突出位置,採取多渠道的措施,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這就需要大力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和農村勞動力培訓意願,大力開展多種部門多種形式的培訓,增強農民工外出適應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完善農民工就業信息服務,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勞務對接,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多渠道為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當然,引導農民就地轉移就業,積極發展小城鎮,縣域經濟,大力發展農村“水電路氣房”,大規模開展農田水利和標準農田建設,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第三產業,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農民工就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對農民工來説,子女教育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有不少農民工到城市打工並不是單純為了就業,而是為了能讓孩子和城裏孩子一樣受到良好教育。因此,解決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就是對農民工最大的幫助和關心。首先,要統籌浦發展公辦,民辦教育資源,這裏提高教學質量。一方面,要落實好“兩為主”政策,把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教育經費預算,會想辦法加大投入,調配資源,改善教學條件。接着提高民辦教學資源水平。對於農民工子弟學校,簡單的禁止和關閉都不可取,要支持和規範其發展,將受政府委託人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農民工子弟學校,納入統一的師資培訓和教學管理,提高安全水平和師資水平,逐步讓其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財政扶持政策。最後,是逐步分離學籍和户籍。農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再回到農村讀高中,不利於他們的正常教育和健康成長。政府可以考慮將學籍和户籍分開,讓農民工子女在父母就業的地方享受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的權力。住房與農民工也息息相關,農民工住房問題突出,農民無法買得起 租得起城市的房子大多數農民工居住在簡陋的宿舍裏,有的甚至連廚房和衞生間都需要與他人合用。所以政府應建設簡單的住房,讓一些農民工能有能力買得起或租得起普通的民用房。

最後,我們必須多管齊下,解決而難題。提高農民工的地位。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的權益。

後記:

對於本人這次調查所得出的結論,可能由於地域限制而欠缺精準,但我還是有了一些收穫和感謝。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這次調查,我明白了農民工有多麼的不容易,無論是在外打工的農民工還是在家苦苦等候的農民工子女,都因為生活所迫而過着艱苦的生活。以前我不知道賺錢有多麼的不容易,但因為這次機會,我明白了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對我們最好的人,也瞭解了農民工這個弱勢羣體,也希望社會能與這個羣體更多的關注和理解,政府能切實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問題。能讓他們生活更加的美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