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清明節傳統文化知識

作文8.88K

清明節對於中華兒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是為了紀念祖先、緬懷親人傳統習俗,是中華民族追思祖宗的美德表現。代表現代與先輩的和諧發展關係,同時也營造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氛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傳統文化知識,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以下吧!

清明節傳統文化知識

清明節傳統文化知識1

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昇華,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存在於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度和民族之中,經歷千百年世變滄桑而歷久彌新,至今受到炎黃子孫的普遍推崇和熱情響應。它為何具有經久不衰的無窮魅力呢?因為清明節具有豐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力。它承載着神州華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文化,記錄着中華民族共祖同宗上百代的文明信息,寄託着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理想情懷,藴含着人們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恆的企望。可以説,清明節是中華民族一個傑出的文化創造,也是中國歷史文明的一種標誌。

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深層的祖先崇拜、忠孝文化傳統之間有着深刻的聯繫,而這種文化傳統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長期以來,清明節祭奠的主要對象是離世的親人和祖宗,通過掃墓、祭祖,寄託祭祀者對逝去親人的親情、哀思和對祖宗的敬畏。隨着革命傳統教育的開展飲水不忘掘井人,祭奠的對象擴展到先烈英傑、先賢名士。清明節時組織青少年到烈士陵園或墓地掃墓,到英傑紀念碑、紀念館、故居、遺蹟瞻仰獻花,舉行入隊、入團、成年禮等儀式站在墓碑前,就是在接受先烈們的鞭策,接受着革命的洗禮,從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這是非常生動具體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隨着民族精神的復興,對祖宗的家族性私祭發展到對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炎帝的羣體性公祭,以延續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薪火相傳的精神。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公祭軒轅黃帝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一項重要活動,每年清明,在黃帝陵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海內外華人到此匯聚,在莊嚴神聖的祭典中,找到了靈魂的故園,找到了我們的根,同時傳達出了炎黃子孫尋根問祖,企盼民族復興、祖國富強的共同心願。無論是國家公祭,還是民間的掃墓上墳,都在莊重地對先人、先祖送上一份思念和敬意。這種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年年輪迴,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珍惜現世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抒發了人們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的道德情懷。在祭奠與追思中孕育我們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意識,這便是清明節的文化精髓。

清明節是一個充滿了悲傷與歡娛雙重元素的節日,既有緬懷逝人的悲痛淚水,又有踏青嬉戲的歡顏。由於清明上墳要到郊外去,人們在悼念祖先之餘,在明媚的春光裏踏青賞春,正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能更充分地享受到了節日的心靈滋養和別樣的情趣,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豁達心態,並達到了提升精神層次和生活質量的美好願望。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清地明,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可謂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鬱的寒氣和抑鬱的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所以,掃墓與踏青融為一體,使清明節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文化意義。如今,人們又把傳統的清明踏青郊遊和插柳,發展為包括植樹造林、環境保護在內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節日活動。從插柳留春到植樹留春,越發向着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邁進,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的人文精神。中華傳統節日是民族生活的儀式,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今天,我們過清明節,就是一次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感悟和認同的過程,就是要通過掃墓祭祀等形式喚起後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體現對祖先的感恩、對血脈責任的認同。

清明節傳統文化知識2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並且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降雨、物候等方面地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地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地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地農言。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地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地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地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地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地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地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地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地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地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地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地特殊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地親人地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地傳統節日,是重要地“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地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説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傳統文化知識3

一、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説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表徵物候的節氣,它在春分後半個月,此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由於氣温漸漸升高,正好是農耕農忙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的農諺。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二、清明節習俗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朝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插柳:

楊柳樹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説:“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條可以卻鬼,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就是這個意思。

三、清明節的意義

4月5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古人描繪清明的景象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此情此境,大批民眾趁着清明節掃墓,或扶老攜幼手捧鮮花到各處公墓奠祭先人。

在新時代意義中的清明節,除了掃墓祭拜祖先,表達子孫對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祖先的教誨及發揚傳統文化的美德。清明掃墓祭祖,端午悼念愛國先人,中秋閤家團圓,重陽登高,每過一次傳統節日,都是活生生的愛國愛家、弘揚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加強。

清明節傳統文化知識4

清明節的禁忌

1、忌穿大紅大紫

為尊重亡者,掃墓應莊重着裝。通常來説,掃墓時要着深色衣服,最好不要穿得大紅大紫,而且衣着要整齊,神情須莊重肅穆。

2、忌嬉罵和非議先人

個別人在掃墓時,為放鬆心情,互相嘻哈打鬧,不僅是對逝者的大不敬,還會招致非議。路過他人的墓地,對逝者品頭論足即是褻瀆的行為,會惹來麻煩。

3、孕婦最好別去掃墓

墓地大多都修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清明掃墓人多擁擠。其次,掃墓時很多人會燒錢紙、放鞭炮,弄得周圍的空氣不是很好,不利於孕婦的健康。為此,建議孕婦最好避免參與掃墓。

4、別在墓地拍照留念

如今的年輕人走一路拍一路,但在掃墓時最好不要拍照,不管是掃墓者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這樣可能會引來他人的反感和非議。給親人掃墓時應專心致志,不要東張西望,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

5、掃墓時間

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

6、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清明節當天最好不要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探視為宜。

7、外出旅遊注意地點

踏青最好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説不吉利的話,晚上言行要謹慎。

8、親朋掃墓有學問

坊間説法是,丈夫去世前三年,妻子不能去掃墓。最好避免諸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陪同客户去掃墓等情況。

9、掃墓回來淨身洗衣

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鞋子,將鞋子的鞋尖朝裏,勿忘將身上穿的衣服洗乾淨晾曬。

清明節傳統文化知識5

廣東清明節各地習俗

廣州:行清、吃蕎菜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着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惠州:斂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掃墓等習俗,還有身帶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習俗和飲食。在惠州本地習俗中,焚燒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斂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傳統做法。斂糕原來是禮儀專用食品,惠州居民每當出生、婚儀、壽誕等喜事,就要蒸紅斂糕,喪事就蒸白斂糕。

除了用斂糕祭拜先人外,清明節吃艾粄也是惠州的傳統風俗。清明節的艾粄被稱為“清明粄”,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採摘艾葉,剁爛成漿後與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後分給大家吃。由於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體強健之説。

清明前後,許多人家門前都插着柳枝,這是惠州的老風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樹、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樣,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時節插柳與身帶末草一樣,是為了祛穢。

東莞:拜山、吃艾粄

在東莞,清明期間掃墓叫“拜山”,也叫“掛紙”。講到祭品,清明節比較講究的,蘋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節節高升,乳豬(代表)全家富貴。

客家人在清明節吃艾粄有不同的説法,而在東莞鳳崗,傳説是因為清明時節雷雨特別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説吃了艾粄小孩子會更乖。

河源: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風俗為主的河源地區,到了清明時節,人們常常會製作應節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膩,屬藥膳一類,是客家地區具有特色的歲時節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區的人們便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頭翁)、莘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淨、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塊蒸熟即成。

肇慶廣寧:搏“頭彩”

在廣寧,稱拜山掃墓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圍的環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廣寧人稱,“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頭彩”,哪怕是共一個太公的後人,誰家“搶先修得太公清”,誰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為一年的工作生活開了好頭。

據廣寧縣誌記載,當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發糕餈必不可少。“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而“發糕”則是寓意先人保佑後代發達的意思。清明時節,該縣從農村到縣城家家户户都會蒸發糕、包粽子。發糕餈是一種叫發糕粉原料配上酵母發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區別肇慶傳統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豬肉作為餡料蒸制而成。

但在傳統習俗中,廣寧婦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孃家掃墓祭祖。自有重男輕女之嫌外,當地農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氣,外嫁女回孃家拜清掃墓,會把孃家的福氣帶走,不吉利。

肇慶: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慶,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傳統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燒豬、甘蔗蘋果等水果、紙錢元寶、發糕麪點等。“祭祖金豬”寓意紅皮赤壯、宏圖大展。

清明節肇慶還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説這樣子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梅州:客家人清明節不掃墓

客家人的掃墓時間過去不在清明,而是在農曆二月或九月。據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介紹,客家人在千年遷徙過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輾轉漂泊,找到了落腳的地方,再將骸骨擦洗乾淨,裝入“金罌壇”,選風水寶地,擇吉日良辰,然後下葬,以祈祖先能福廕子孫後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謝一年來的賜福保佑。祭祀祖先還有春秋兩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節處於三荒四月時候,貧窮的客家人連祭祖的三牲(雞、豬肉、魚)也難於辦齊,更不要説其他祭品的操辦;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家家户户忙於插秧,一旦季節錯過,收成就有問題。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掛祖,或叫做釃地,都在農閒的農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後又有牲禮可祭祖。

韶關:採擷艾葉做粄

韶關地區的客家人在每年掃墓時,都首先會將祖墳周圍的雜草鏟光,土坡進行清理,然後用雞鴨魚肉、鮮果糕點、酒水等進行祭祀,最後鳴放鞭炮,回家就餐。

許多山區羣眾便會採擷新鮮艾葉,和以糯米、白糖,用於做“青粄”,俗稱“清明粄”。這種小食擁有一股獨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僅可以祛風祛濕,還有驅除體內寄生蟲的奇效,最適合天氣潮濕的春天食用,因此這種習俗在客家地區代代相傳。

佛山:插柳紀念忠臣

在民國前,過清明節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開村之人。女人是絕對不能上山掃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參加太公分豬肉的儀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習俗。這個習俗是為紀念晉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第二年,老柳樹死而復生。晉文公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羣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清明節介紹

清明節,人們要掃祖墓,除雜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靈。如今也是祭掃烈士陵園,進行植樹造林,開展傳統教育的日子。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寒食節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涼菜,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隨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重賞隨從。

介子推卻未得賞賜,與母隱居綿山(即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後來,文公要給他封官賜爵,他卻堅辭不受。文公無奈,只得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後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一個節日,成為了人們追思祭祖,緬懷親人的節日。

清明節傳統習俗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一項主要的內容,但你可知道,歷史上的清明節並非僅僅是掃墓祭祖一項習俗,而是由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組成。我們切莫把清明簡單地過成了燒紙祭祖的“專用節日”,而忽略了清明節所承載的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踏青:春風春色,春山春水,清明時逢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和風微拂,到處呈現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所以我國民間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在唐朝是國家的公眾假期,先是“寒食同清明,休假5日”,後假日加到7天。

運動:從南北朝起,就有從單一的禁火寒食向娛樂化方向演變的趨勢,至隋唐,寒食節活動項目與普及範圍空前昌盛,人們在掃墓、踏青的同時,盪鞦韆、放風箏、蹴鞠、拔河、走繩、鬥雞等等,完全可以稱為春日運動會。

植樹:農諺: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春回大地,樹木經過一冬的休眠,體內積貯了豐富的養料,生機很旺,而根部不急於吸取養分,因此清明栽樹最易成活。清明前後植樹的習慣是從古代清明插柳的習俗演化而來的。

吟詩:魏晉以後,曲水流觴成為主要活動。觴即是杯,即投杯於水的上游,使之順流漂浮而下,藉助水流之力傳杯送盞,當杯子經過賓客面前時,可取過一飲而盡,然後吟詩作賦。

清明節傳統文化知識6

海南清明節習俗:踏青、放風箏

除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也是海口人的清明習俗,或在田野遊玩,或在郊外放風,感受鄉野氣息。“還沒放假我就策劃好了,一家人一起郊外踏青去。”上班族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平常工作忙,有時週末還要加班,這次要藉着清明小長假的機會,帶上孩子一起去鄉村遊玩,“一家人圍坐在草地上,一邊欣賞美景,一邊聊着天,看着孩子們嬉戲打鬧,想想都覺得很棒。”

清明放風箏的習俗由來已久。據稱,古人會在清明時,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禍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放風箏是清明的習俗,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帶上家人出來放風箏,大家都樂在其中。”市民王先生笑着告訴記者,“中國有句古話叫‘鳶着長壽’,經常放風箏還有利於長壽。”

海南清明節習俗:“飯珍”五花肉都不能少

“每到清明,我們一家人就要回老家祭祖,媽媽一大早就會起來準備祭祖的食物,這一餐的搭配就是‘飯珍’和五花肉,香噴噴的‘飯珍’加上可口的五花肉,總是讓人垂涎欲滴、百食不膩,”市民葉小姐説道。

葉小姐口中的“飯珍”,指的是飯糰。老一輩的海口人對清明節飯糰有着難以捨棄的情結,他們認為飯糰象徵着“圓滿富足,閤家團圓”。“米飯剛出鍋,還正冒着熱氣,媽媽就會拿勺子舀出一些飯放在手掌上,然後用雙手熟練地裹飯糰。”葉小姐説,飯糰越圓,就意味着家裏越“團圓”,“媽媽的手經常讓飯燙得通紅,一些白霧還從她的手心裏飄散,幾十年來,年年如此,從未間斷。”

除了飯糰,海口人掃墓祭祖時還會帶上五花肉,富足的家庭還會準備一隻烤乳豬。“因為過去貧苦的年代,一塊五花肉是貧苦人家對美食的最高定義,於是到了清明,很多人一定用這道‘最高規格’的五花肉供奉給祖先,祈求家族世世代代富足美滿,”

海南清明節習俗:添土上墳,掃墓祭祖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會長符策超説,海南漢族人均為大陸移民,唐以前漢族人遷居海南約有2萬人,宋代遷入約10萬人,清代激增至200多萬人。入瓊的姓氏約100多個,入瓊始祖約300多人。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民間祭祀過程中,還要念誦祖訓族規格言,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符策超對記者唸誦小部分符氏族訓三字經,“愛祖國,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篤親族,講團結,睦鄉鄰,慎交友……”今天聽來,這些祖訓歌謠仍具有教育意義。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户或幾户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户或幾百户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海南各地過清明習俗:

海南人過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內容,但因為海南本身是一座移民島,來自大陸各地的民風習俗在這裏互相滲透,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部分地區清明習俗也略有不同。

而西部地區,如儋州等地,過清明時以人多為榮,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終日生活在船上的漁民,在清明時節,往往會在船頭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護風調雨順,後輩平安。

東部地區:文昌、瓊海等地一些村莊,一般不在清明節掃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掃墓。在給先輩燒香時,最為講究的還要屬海口府城地區,先長輩後晚輩,輩分順序是不能搞亂的。

標籤: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