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推薦】家鄉的春節習俗作文7篇

作文2.99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春節習俗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家鄉的春節習俗作文7篇

家鄉的春節習俗作文 篇1

過年的時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貼春聯兒,剃頭髮,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且“規矩”也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奇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在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我大喊道:“貼錯了,貼錯了。你把它貼反啦!”爸爸不緊不慢的回答道:“沒貼錯。”那為什麼要倒着貼?我疑惑不解。爸爸卻解釋道:“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着貼説明‘福’倒(到)了!”哦,原來如此,那過年還有什麼習俗呀?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了起來。原來過年還有一種習俗來源於年獸。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挨門串户,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年臘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户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走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有了放炮,穿紅衣,貼春聯的方法驅趕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了,直到今日。我聽完爸爸的講解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麼理髮要趕在二十七呢?哦,原來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啊,我又問爸爸為什麼要大掃除呢?爸爸説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中的晦氣,這是好兆頭呀!

這就是我家鄉熱鬧的春節。

家鄉的春節習俗作文 篇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噼裏啪啦的爆竹聲中,在紅紅火火的喜慶的氣氛中,春節來到我們身邊。看,家家户户都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春節真熱鬧啊!

清晨,不管男女老少都早早地起了牀,穿上了新衣。小孩子們一大早就約上幾個小夥伴們一起出去玩,臉上洋溢着節日的喜悦;大人們則上街去買各種各樣的年貨,準備着晚上的盛宴。

我的家鄉在崇明,節前開車回家,一路彩旗飄飄,大紅燈籠高高掛,欄杆上掛了長長的紅布,寫着節日的祝語,家家門上都掛着硃紅的對聯。

回到家後一家人便忙開了。媽媽一邊貼對聯,一邊告訴我對聯的寓意;奶奶在打掃衞生,我呢,則在貼着“福”字。我搬了張椅子正準備貼,爸爸連忙阻止我,説:“福字應該要倒貼,就是福到的意思。”爸爸又補充道:“春節貼福字有吉祥,喜慶的`意思。”我聽了心想:中國的春節真是有趣啊!

下午,大人們更忙,許多親朋好友如約而至,大家有的招呼客人,有的準備團圓飯,所有大人都想包掉更多的活。我跟在大人們後面,好奇地觀察這一切,我一會問這問那,一會兒碰這碰那。

我指着一塊圓圓的上面鑲嵌着紅棗、蜜餞、核桃仁、桂花、瓜子仁的糕問奶奶:“為什麼要吃糕啊?上面還添加了這麼豐富的配料?”

“這是崇明糕,每年都要吃的。”奶奶説,“吃崇明糕意味着團團圓圓。”

一眨眼,就到了除夕夜,除夕夜真是熱鬧。廚房中瀰漫着香味,桌上的菜更是數不勝數,琳琅滿目,人們看了便讒涎欲滴。大家歡歡喜喜地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品嚐着豐富的年夜飯,我心情十分激動,站了起來,舉起杯,大聲地説:“祝爺爺奶奶健康長壽,吉祥如意,我們全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説罷,一揮手,一揚頭,杯中的飲料便落入肚中。

餐桌上有説有笑的,充滿了過年的氣氛,屋外煙花在空中絢麗的綻放,紅彤彤的,又大又圓的燈籠紅火而美麗,整個地區像是辦喜事。小孩子在外面放鞭炮,煙花別提有多美了。

家鄉的春節與眾不同,春節那特有的熱鬧、氣息將永遠印在我的心中,愛那特有的味道。

家鄉的春節習俗作文 篇3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古老又傳統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重要的節日。

四川人對農曆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户户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我的家鄉在四川省巴中市,我們巴中人和大部分川人一樣。

團圓,人情味是中國人最濃重的年味。因為重親情,重家庭,為了團團圓圓過大年,家家户户早早地就開始了準備。 通常在每年立冬後,家家户户殺年豬、醃香腸、臘肉,不單農村到處肥豬悲聲嘶叫,城裏也常見到又白又胖的大肥豬被開膛破肚的情形。

年豬殺好後,人們在燒柴灶的灶門上方,將鮮肉串繩從樑柱上懸垂下來,利用每次生火煮飯時伸出灶門的火舌和柴煙逐日熏製,直至色澤金黃,聞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響,令人饞涎欲滴。

進入臘月中旬,各家各户又開始推碾湯元粉,為大年七年級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徵甜甜蜜蜜、團團圓圓的紅糖湯圓做準備。團圓,正是人們做這麼多準備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團年飯。巴中地區“大年”新的四大主題:團圓

吉祥、富裕、歡樂。排第一位的就是團圓,在情感上,始終過着羣體生活的中國人,最美好的嚮往是人間的親情與和諧,人情味,也是我們“巴中人”最濃重的年味。 在我們四川巴中地區,新的習俗是:每年春節三十上午都是我們最忙的一天。大人、孩子都在家裏忙着打掃衞生、貼福、貼對聯.

春節三十晚上,大人們更忙得不亦樂乎,都又在在準備着豐盛的.年夜飯。過了午夜十二點,每姓三輩內的人口都要聚集到輩分最高的長輩家裏一起吃年夜飯了。有時,也邀請鄰居的長者或孤寡的老人一起吃年夜飯又叫團圓飯,一家人圍着桌子吃着飄香的魚,寓意年年有餘;有雞,表示年年積福多多。

吃完團圓飯還要守夜。到了午夜12點,煙花飛上了天空,祈求上蒼給予平安;放鞭炮,祈求上蒼保佑以後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到了凌晨1點,還要迎福,把好運都迎來 春節,真正指的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我們家鄉人俗稱“過大年”。

正月七年級早上要吃湯糰、臘肉、香腸等品類繁多、數量也多的醃臘品,一般是臘月二十七、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

七年級至九年級白天“走人户”(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麪粉做的細條狀食品、酒、

葉子煙(煙葉)但如今已經改成了超市出售的香煙等如許的禮物。媳婦、姑爺回孃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 春節期間,另一個熱鬧的日子是“元宵節”,家鄉人早上吃完了“元宵”後,結隊去户外娛樂,鄉村裏有民俗的舞蹈,城鎮裏有舞龍等大型表演,晚上有“元宵燈節”。

正月十六是“登高節”,這天全家人帶着食品都到郊外的高山上去野餐一天,娛樂一天,這就意味着“大年”過完了。

家鄉的春節習俗作文 篇4

以前過年的時候我都是跟着爸爸媽媽做的,但是今年我自己製作了一些春節手抄報就瞭解了很多春節習俗。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裏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説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着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户外活動。

這些都是我的家鄉這邊的習俗哦,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點不一樣呢。

家鄉的春節習俗作文 篇5

我的家鄉西樵流傳着這樣的説法:每到臘月初八,最早熬臘八粥的人家,福運將是最早來的,也是最旺的。我們也信,過年了,誰不想福運當頭?因此臘月初八天一亮,家家户户鞭炮紛紛響起,一聲聲猶如擂鼓般響徹大地,震耳欲聾。這天的粥,非常香,香過了百花芬芳。

過了臘八就是年。從這天起,年味就漸漸濃了,人們陸陸續續地開始購置年貨,宰豬殺羊,蒸糕燉肉,掃屋擦窗,裁剪新衣,為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新年準備着、置辦着……

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不絕於耳的鞭炮聲響徹天空,過去的煩惱和悲傷被炸的灰飛煙滅,蕩然無存。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在這一天得以團聚,天南地北趕回家的親人圍坐在一起,吃着香噴噴的年夜飯裏,談笑風生裏,飽含着快樂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酒足飯飽之後,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圍繞在電視機前,欣賞着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歡聲笑語不斷,甜蜜的聲浪瀰漫着整個夜空。

午夜12點,新年的鐘聲敲響,一朵朵煙花飛上天,像一顆顆流星散落天際,在深藍色的天幕映襯下顯得格外燦爛,格外美麗。勞累了一天的人們熬不住了,接了年之後紛紛睡去,當他們進入夢鄉的時候,仍然有煙花絡繹不絕的飛着,煙花把家照亮了,也照亮了每一個孩子的心。

七年級不出門,據説是在家中守着“福”。大年七年級,人們都不外出,一家人在家裏看着電視,包着餃子,團聚的甜蜜之情溢於言表。大街上冷冷清清,沒有一個人,滿大街都是煙花爆竹的碎紙屑,家家門窗上都貼着紅紅的新對聯,處處都是吉言祥語,對生活的美好期望盡在其中。

到了正月八年級,那些嫁出去的姑姑,姐姐們都回來看望家中的父母和其他的親戚朋友,一句句温暖人心的祝福,整日迴響在耳邊。人們在一起吃飯、喝酒,進行着各種娛樂活動,親戚與相鄰們今天聚到這家,明天在那家,和樂相處。大家共敍離情別緒,開心的共話新年打算。這樣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家鄉的春節最數熱鬧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鬧元宵了。四面八方的人們聚集到體育場上,參加元宵節民俗活動。燃孔明燈,放焰火、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人們玩的不亦樂乎。這一天也會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可以和父母一起把新年所得的紅包拆開,一部分由父母保管或存入銀行,另一部分,將會變成他們的零花錢。

“吃過是午飯,下田把活幹。”正月十五過後,隨着各種各樣的拜年活動陸續結束,這個年才算結束,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大家又開始各忙各的,又陸陸續續為更美好的生活奔波着、忙碌着。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井然有序的日子裏,充滿了祥和喜慶的氣氛,人們幸福歡樂。

家鄉的春節習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在湖北省蘄春縣,位於吳頭楚尾,是一個有着一百多萬人口的大縣。家鄉過春節非常熱鬧,也有很多獨特的春節習俗,比如:通常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可在蘄春臘月二十四才是真正的小年,這一天,孩子們都穿上新衣服,高高興興地吃小年飯,玩鞭炮,算是過孩子們的年,所以叫小年。臘月二十五、二十六,通常家家都會打豆腐以作重要的年貨。臘月二十七則是打掃衞生、洗澡、洗嗽的重要日子,當地的民諺説:“二十七,洗舊跡”,意思是把舊的一年中不好的晦氣的東西洗掉,以圖來年乾乾淨淨、順順利利!臘月二十八則是除夕前最重要的日子,當地民諺説:“二十八,還年發!”意思是圖來年大發大旺,所以這一天的晚餐一家人會小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宴,以祝全家興旺發財!民諺又説:“二十九,家家有”,表示臘月二十九,家家年貨置辦齊全,以備除夕夜之需。

大年七年級大清早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叫“開門迎春”,然後一家人就開始出行了,所謂“出行”,就是串親戚朋友,到人家家去了,人家會放鞭炮迎接,然後吃一頓飯,就算出行成功,七年級到十五都是出行的.日子。這些年,人們都喜歡到附近的廟宇裏去出行,以圖吉祥安康、萬事如意。

蘄春的過年風俗,大體上説來屬於楚地民俗,沿革的歷史很久遠,可以追朔到古楚國,算起來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民俗一直沒變,算是本地很具特色的春節習俗吧!

家鄉的春節習俗作文 篇7

照我們家鄉的習俗,春節的開端大約是在臘月二十幾吧,一過臘月二十,家家户户都開始準備過年的物品,孩子們也陸續放了假。歡天喜地的和夥伴們一起玩耍,大人們也忙裏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榮景象。

早晨,家家户户忙開了。人們在門上貼春聯。 “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 “ 福 字還要倒貼,就是 福 到的諧音,。春節帖春聯有喜慶、財氣、吉祥之意。”貼完了春聯,人們紛紛在大門口掛起了一盞盞紅燈籠。這紅燈籠不就代表着我們祖國的面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着嗎?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時候。孩子們便跑到大街上看陸陸續續來往的行人,這些人可不是走着玩的,他們有的手裏拿着穀子秸稈,有的拿着鞭炮,還有的手裏拿着香和蠟燭,他們是要去祖墳上放炮,把老爺爺奶奶請回家過年,這只是一種形式,用來表示對逝去老人的哀思,放完炮後拿着燒着的香便回家了,到家後把香插好就開始上供了。媽媽的廚藝在我們家中可是最好的了,所以肯定要品嚐她為我們準備的豐盛晚餐啦!面對着一桌子香噴噴的飯菜,我們一大家子圍坐在桌邊,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吃完飯後,一家人齊聚一堂開始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了,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讚不絕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話,使人捧腹

大笑;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使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盪漾在客廳上空。孩子們和大人們都要看到很晚才去睡覺,那是在守歲。

第二天,天沒亮,人們就要起牀包餃子,聽老人們説,還不能鬧出大的動靜,不能大聲説話,我也不知道那是為什麼,挺神祕的。不一會,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親訪友給長輩拜年去了。 “噼噼叭叭”,陣陣清脆的鞭炮聲迎來了大年七年級,你看,那些年輕的叔叔、阿姨,還有哥哥、弟弟一起去給親戚們拜年。走着走着,他們來到老奶奶家。叔叔一見老奶奶就像跪下給老奶奶磕頭,可是被老奶奶攔住了!“唉,你説你磕什麼頭呀!來塊吃點瓜子,抽根煙!”“不用不用,我不抽煙!”。拜完老奶奶家,他們又去給大媽家、叔叔家拜年!

迎來送往十幾天,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元宵節到了,人們紛紛走上街頭,點花燈、放煙火、玩龍燈、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打腰鼓,盡情宣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各色各樣的煙花把天空裝扮得花花綠綠的,“禮花”直衝雲霄,“嘭”一聲炸開了,天空頓時變得五彩斑斕,那微弱的火藥卻像七彩花一樣綻放着。可好戲不長,“禮花”從天空中慢慢變淡,變淡,直至煙消雲散;那邊,一股衝擊般的銀光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努力的向上噴着,噴着。落下的便義無反顧跳出了銀光,就好像珍珠成千上萬從空中掉落,給人極美的感覺;“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這震耳欲聾的響聲一定是鞭炮!那熱鬧的的聲音,也足以給20xx增添許許多多的喜慶了。

那邊暖烘烘的,旺火燒了起來,而且愈演愈烈,橙色的火苗上下翻滾,好像在呼喚着什麼,也好像在喜悦地跳舞。人,物,中國,將春節愈演愈烈,帶來了20xx的新氣象!

一眨眼到了年正月十七,春節就結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去上學了。新的一年開始了,人們紛紛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標進發、努力了。

標籤:習俗 春節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