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圍城》有感18篇

觀後感6.28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圍城》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圍城》有感18篇

讀《圍城》有感1

書頁片片流逝,嘻笑怒罵,猶在耳邊。

“婚姻就像金籠,外面的鳥想飛進去,裏面的鳥想飛出來。”恍惚間,聽見書低吟淺唱。

噢,這就是這篇小説的根源吧。澆着它,便出現了個方鴻漸,在蘇小姐,唐小姐和孫小姐間碾轉反覆,被愛,痛澆得濕透。

但他依舊追逐,那理想中的美滿——那個渡金描鳳的籠子——卻在精巧玲瓏的籠門搭扣“啪嗒”合上時,後悔莫及。

耳邊隱約又響起牆上那口跟不上時間的老鍾沉悶的敲擊聲,正“當、當、當、當、當、當”地嘲笑那個躺在牀上,黯然神傷的人。

鳥兒掙扎着要出去,羽毛凋零散亂。

但,我想説,鳥兒,你為何一定要選擇痛苦呢?

這既然就是你所追逐的,何不坦然面對?

我們在自己的道路上,有那麼多想得到的東西——金錢,名譽,愛情——這是在我們心中被神化的東西。

我們努力追逐。可有一天,我們逐到了,卻像文中的人物,沉入無垠的金籠。

但籠中的鳥兒,請徹夜歡唱!

雖然我有了束縛,但請不要忘記最初的心願——感到了金錢的疲累,為何不想想自己給後代營造了怎樣好的環境,感到了名譽的負擔,為何不想想自己曾獲過多少甜蜜……我們明明得到那麼多,又為何悲傷!

我一直在想《圍城》的一個結尾,我想方先生應該離開孫小姐,然後在一個舞會或一個村路上再遇見唐小姐。

生活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面。

但現在,我改變主意了——一個不懂得在困境中尋覓幸福的人在哪兒也不會快樂。

我只能默默祈禱:方鴻漸,希望你在去重慶的路上能找到金籠的出口。

出口在心裏。

籠中的鳥兒,請徹夜歡唱……

讀《圍城》有感2

人生是座被圍困的城堡,許多人想要超脱其外,獲得真正的自由,不過這很難。理想、事業、婚姻,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許多無形的力量圍困起來,讓你無法從中脱身。我覺得這便是小説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思想。

小説的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個海歸,一個單純的年輕人,他起初在那名義上的岳父的銀行裏任職,因為想要擺脱喪妻的痛苦和來自岳父的壓力,他從上海輾轉來到三閭大學任教,不過大學教授與校長之間潛在的利益關係,又迫使他離開了三閭大學,心甘情願地走進了與孫柔嘉的婚姻圍城之中,最後也落了個不歡而散的結果。他不斷地從一個“圍城”進入另一個“圍城”,或者説他從未走出過圍城,最終也在圍城中迷失了自己,陷入了難醒的夢。

究其原因,我覺得與主人公的性格密切相關。方鴻漸性格單純,不諳世事,渴望得到浪漫的愛情,是一個典型的傻小子,他遇事被動,不願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空學了滿腦子的知識,卻是個百無一用的書生。

故事的結局是個悲劇,方鴻漸陷入了婚姻的痛苦中無法自拔,蘇文紈從一個優雅秀氣的女子變成了庸脂俗粉,孫柔嘉也悲傷離去。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事業、愛情都在這圍城中慢慢沉澱,沉澱成最現實的、無法反抗的、無意識的流俗。這也是最令讀者感到絕望的。

正如小説中的一個比喻,快樂猶如哄騙小孩子吃藥的方糖,騙你喝下人生之苦水。作者認同的似乎是人生本來就是座“圍城”,快樂也只是在這絕望之都裏唯一能撫慰心靈的一劑麻藥而已。

誠然,人生匆匆幾十載,我們被限制在這有限的生命和空間之中,那些世上紛繁複雜的關係也如負在我們背上的蝸牛殼,我們極力擺脱卻又不得不依賴它,任它使你的腳步變得沉重,最後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軟弱藏在其中,受它的保護。這也就是莊子所説的“猶有所待”吧。

劍客手中的劍限制了他的招式,心中的劍限制了他的境界。我們用以滿足自己的手段也把自己困在人生的圍城之中。隨着年歲的增長,外界的物質也逐漸侵蝕着人們內心的靈魂,人們已經很難相信人類與生俱來的精神力量,也就失去了走出圍城的指引。霍金曾説,他雖居於果殼之中,卻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安迪在逃出監獄後説,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作為空間中的物質的我們雖然被更多的物質所制約着,但我們的思想卻是無法被禁錮的,哪怕是一副皮囊或是一座監獄。

我無法準確定義錢老所説的“圍城”到底是什麼,不過我並不想知道。我只想在剩餘的人生中,心中少些困擾,自在逍遙最好。

《圍城》是一部名著,對它的寓意的解讀早有定論,小作者讀後有一些相同的感悟,但又不侷限於此,無論是對小説的主人公方鴻漸的性格和命運的認識,還是對小説的主題的分析,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解讀,本文語言也很有個性色彩,純熟的文字傳遞着比較成熟的思想,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作品的深入思考。

讀《圍城》有感3

我從《圍城》裏讀到了種種愛情,也讀出了自己的愛情觀。方鴻漸的身上,赫然有着自己的許多影子。

如果要給現在的自己下個定義,我想該是少年之愛的中期或晚期:

曾經不夠勇敢、或者説仍有顧慮,而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

曾經順着衝動,笨拙地表明心意,被拒後經歷清醒、冷靜、可能還有些故作淡定,最後裝一把看破紅塵的樣子進行所謂的"實力分析";

曾經抱着雞湯的幻想"做更好的自己,等待那個人在拐角處不經意地出現";

常常懷有自疑與不自信,擔心自己不夠優秀,懷着對平庸的不甘乃至惶恐,警告自己應該時時刻刻保持奮鬥和努力。

後來呀,才開始漸漸瞭解,單身自有單身的好處。兩個人的生活或許更暖,但也更擠,需要學會悉心照顧、學會相互包容;而在一個人的世界裏,我可以天馬行空、隨心隨性,多了自由,少了拘束和負擔。

才開始漸漸懂得,自己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更要學會自重、自愛和自立,接納自己的開心與不開心,善待自己的情緒和品性。縱使只有一個人,也可以和自己愉快地相處、精彩地生活,更何況我從來都不止是一個人。

讀了《圍城》,才開始漸漸認可,愛情與婚姻裏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完美的人,只有更合適、更能相互理解體貼的人。縱使如此,衝突和矛盾也不可避免,感情的維繫需要包容、體諒乃至忍耐。畢竟,哪家孩子沒有見過爸媽吵架,可一路小吵大吵,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依然攜手同舟、偕老白頭。

只是,那些能持續長久地轟轟烈烈、你儂我儂、忘我忘他的愛戀,終究是極少數、幾乎不存在的,又或許,只能活在肥皂劇和一些少年少女的青春想象裏。《圍城》告訴我的,是現實與想象的差距。

讀《圍城》有感4

關於《圍城》,早前是那些美、俄、法、德、日等等語言的譯本使我將其定位於名著內,其實不得甚解;關於錢鍾書,早前的認識也是止於那一張張黑白的照片,他的眼神乾淨嚴謹,讓我感覺更有科學家的氣質,如今想來,我實在是眼拙了。在我聞名拜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和先生本人的《圍城》之後,先生那種温和幽默的氣度、那種洞察細微的眼光、那種妙語連珠的文筆,無不使我折服敬仰。

《圍城》是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雖然是以二戰前後作為背景,但今天讀《圍城》的時候,我卻時常有一種被批判的感覺,難以釋懷。作品中的方鴻漸這一角色,依然代表着今天很多年輕人的特點,雖不同的讀者就有不同《圍城》,但在此我就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談談感想

我很難忘記書中方鴻漸對文憑的看法: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就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與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很多時候很多大學生在自己最光華的青葱歲月裏,歲月靜好,卻漸漸迷失了自己,迷失了那顆夢的種子,一同迷失的還有那激情四射的活力,漸漸地只希望***能及格,只希望大學能畢業,只希望拿到大學文憑,那曾經的藍圖連夢裏都不再出現過。

或許,家裏的老人問起,就把那看似沉甸甸的文憑炫耀一番,縱然也有千萬般心虛窘迫,但也以為文憑可以遮百醜,還以為到了社會上,有文憑就是有了身份有了價值。可這張好像讓人覺着體面的紙究竟可以在什麼樣的程度上代表你呢?

方鴻漸後面的人生裏,這混來的文憑始終是心裏的刺,插在那裏拔不掉,隱藏的後患也是災難性的。先是前岳父大人在報紙上宣揚他的博士學位,把他吹成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大氣泡,窘迫不已極恐被人看破;後是父親大人讓他去學校講演,又硬着頭皮胡亂一通,貽笑大方;再是大家閨秀蘇文紈揭露假的文憑,致使美麗可人的唐曉芙離他而去;又因為假的文憑在三閭大學混得教授而心虛怯懦,一談到博士學位臉紅得像有一百零三度寒熱的病人為什麼方鴻漸要浪費那麼好的在國外讀書的機會,致使回國來一事無成呢?

在小説中方鴻漸始終是一個特別喜歡大發不必要議論的人,我記得唐曉芙稱之為表演口技,實際上方鴻漸的口若懸河、忽東忽西、言論大於行動的特點時時都有體現,不用贅述。既是這樣,就難怪在小説的開頭就寫到他興趣甚廣,無所用心了。

在當下每一所高校,每一個大學生都被寄之以務實創新的厚望,可是所謂年少輕狂,青年人常常心高氣傲、不可自知,總是追求廣度,圖個新鮮,只是涉獵,而不求深度,無論甚解;思想便如無向之風一直飄蕩,便如空中樓閣不曾落實,人已是飄飄然,自然難求專一。

我們也都一直夢想着用知識使自己遊刃有餘於工作、如魚得水於生活,可是社會青睞的是專業人才,若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又該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立足?小説裏有句話一個人,到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想來是很有道理的,20的狂,是青春的活力,30的狂,就是青春欠的債了。

方鴻漸是錢鍾書先生給所有人的一個忠告,青年人便更是應當警覺,圍城譬如囹圄,禁錮的是自由,傷害的是心靈,突破圍城之困方有人生之樂。作文

讀《圍城》有感5

説錢鍾書先生《圍城》好的人太多了,我也不能免俗,大喊一聲:太好看了!第一次看圍城還是多年以前,高中或者剛剛上大學的時候。當時也許覺得好看,但是絕沒能體會到這本書的妙處。這麼多年過去,也許是多了和主人公相似的留學背景,亦或是自己的經歷了很多事情,再看《圍城》,可謂百感交集,時而哈哈大笑,時而掩面沉思,完全沉浸於書中的故事,實在是不得不佩服錢鍾書先生的文學功力。 《圍城》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幽默的語言諷刺,一個是深沉的生活閲歷。

林語堂先生在他的《生活的藝術》一書中給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人評了評分。當評到幽默感的時候,他認為中國人具有很強的幽默感,雖然在中國文學歷史裏並沒有幽默這個詞,這還是林語堂先生從humor一詞翻譯過來的。但是他認為中國人天性幽默,只是中國正統文化與文學不允許幽默罷了。

在《圍城》裏,你就絕對能體會到那種中國人天生的幽默感,中國語言文字裏的幽默毫不遜色於西方。一個特點就是,錢鍾書先生用了很多的比喻,引用,暗示等等。比如説在説到方鴻漸在大學裏要從副教授升到正教授的時候他寫道,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的關係正如丫頭,姨太太和正房太太的關係一樣,從老爺身邊的丫頭添房成姨太太挺容易,但是姨太太要想成為正房太太可謂難上加難;同理,從講師升到副教授輕而易舉,可要想從副教授晉升為正教授,就不那麼容易了。再比如,説到方鴻漸離家一年,回家的時候,遠別雖非等於暫死,至少變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東西回鍋,要煮一回才會熟。看到這兒感覺分外的熟悉,離家萬里,每次的歸途,何嘗不是煮一次回鍋飯呢?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語言的包圍下更顯得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圍城》裏不僅説了婚姻和愛情,更説的是人生。在小説裏,無論是道貌岸然的小丑,還是孤芳自賞的留洋小姐,亦或是喜歡爭風吃醋的妯娌,哪個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圍城裏呢?小説的視角乍看挺小,是以方鴻漸這個不通事務又無能懦弱的小人物的眼光看世界,但是卻觸及了政治,經濟,教育,銀行,新聞,等社會的方方面面。

各種各樣的諷刺手法也用得淋漓盡致,讓人在笑過之後又能思索到很多。小説的結尾最是令我欣賞。男主角方鴻漸和他老婆孫柔嘉大吵一架,孫去了姑父家,方獨自一人在深夜躺在牀上昏昏欲睡。那個一直走時不準的鐘敲響了六下--六點鐘,那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含的諷刺和悵惘,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6

在幽冥的夢境中,在渺疏的朦朧中,悲哀地聳立着一座高高的城堡。淚與血交混成磚縫中的泥沙,襯托着土牆磚的單調,深闊的地基用虛假填補的結結實實,彷彿虛偽本應該叫真實。巍峨的城牆上豎起誤會的旗杆,飄蕩着無奈地旗幟。城裏到處是一些蒙着面具的兩足無毛動物。當然這些特徵還表示着他們還曾是,也還是人類。要不,那隻祖傳的老鍾怎會“噹噹”仔細又懶散地數着那曾經,也還要發生的悲哀……

遠看那座雄偉如魔鬼的黑影,四周瀰漫着神祕的誘惑,可莊嚴的外殼卻包裹着許多骯髒的寄生蟲,我們還是看一看生活在這裏的代表吧……方鴻漸,一個掙扎在無奈、虛偽、自私、虛榮、真誠、淳樸旋渦中的小蝦,卻有代表了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拿岳父的支助買來“博士”的學位,從本質上令人所不齒,然而從客觀上講,或拿《相對論》的觀點來説“方先生”還有一點羞恥之心。他存在着人類的一個共性——虛榮。滿足了“博士”的慾望,又怕“正牌”揭開這美好的傷疤。所謂“作賊心虛”也不過如此。愛情、婚姻的不幸,不能不引起有血肉人的同情,可悲劇往往由自身釀成。假如他能多一點果敢的魄力,少一點輕弱的骨頭;多一點忍耐的涵養,少一點性格上的奴媚,結局將會怎麼樣呢?也許,這篇文章的主線將因他而改變。

人往往都犯同一種毛病,就是:只能看到別人的過失和自己的優越,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如你的眼睛,如果不回頭永遠發現不了你走的道路是否彎曲,當想轉回頭的時候,卻已經走過了,悔之晚矣!只能修改、訂正,卻不能抹去那留在歧路上的腳印。

“能圍困在城堡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就這樣進進出出地循環個不停,包括了人生的全部特徵,不知箇中滋味的人,都想以身來嘗試,然而真正用生活去品嚐後,卻又感到這是一種衝動的錯。想退出,可惜城堡的門已經掛上了現實之鎖。

也曾有人,想試圖去砸破那座城堡或城堡的門,千千萬萬年裏千千萬萬的人想盡了所有的辦法,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作為開啟門的代價,結果只能在堅固的門面上塗上一層厚厚的血污……

終於,有一天門上結滿鐵鏽的時候,人們發明了炸藥,經過血腥風雨的衝擊和震動倒塌了。人們歡呼、歌唱,封建社會的城堡消失了,然而他們高興的過早。愛情、婚姻以及慾望的堡壘還緊緊地把你圍困,外面到處是世俗的墳墓羣。當今兩足無毛的動物們,扯出你們被肉和骨頭擠成細胞的靈魂,擠出你們被腦油吞食的思緒,思考一下怎樣打破這些城堡吧。打破了就別再營造。可是“人”無知足的慾望,往往促成《圍城》內外的因果!

讀《圍城》有感7

《圍城》是錢鍾書的一部長篇小説,在20xx年春節長假裏帶着敬仰的心態讀完了《圍城》,更加覺得這部著作的非凡文學魅力和哲學思考。

簡單的故事情節就是:在中國新舊社會交替的背景下,知識分子方鴻漸不斷地追求戀愛並走向失敗的過程。文中不乏精彩幽默諷刺的筆法。正如作者在序中寫道:“在這本書裏,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作者用簡單的故事講述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而其中所藴含的深刻哲理,依然應驗在現代人的生活層面裏。

在戀愛和婚姻的“圍城”中,主人公方鴻漸先後遇到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等,並與她們發生了一段感情糾葛。彷彿印證了“自古多情空餘恨”這句話,方鴻漸不斷地渴望擺脱“圍城”,然而衝出這個之後又發現陷入另一個“圍城”,永遠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遠在渴望與失望中輾轉。在小説結尾那個古老的掛鐘鐘聲突然敲響,似乎宣告了方鴻漸這一悲劇的結束,又似乎預示着新的悲劇的開始。在圍城中有這麼一段寫到,驢子望着眼前的蘿蔔,以為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於是一步接着一步往前趕。人何嘗不也是這樣,總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達理想的地方,而其實下一步並不是理想的所在,於是又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而希望就如同驢子眼前的蘿蔔一樣可望而不可即,就這樣被命運牽着鼻子走,永無止境。

楊絳説過:“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內的人想衝出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大抵如是。”存在主義認為,“如果我們不去賦予生活某種價值,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謬的,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體現在方鴻漸身上,他竭盡全力一次次地試圖擺脱生活的困境。他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者;一個不願做生活奴隸不屈服於所謂“命運”安排的勇敢者。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使他的理想成為可能,而這正是方鴻漸的使命——使人生成為可能。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不管結局如何,努力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圍城》深刻揭露生活中存在悲劇的現實,並描繪了現實和理想的衝突。它旨在反映人的生存狀態,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誡人們一個道理:要勇於承擔自己的生活。我想這也許就是《圍城》的精髓所在吧。

讀《圍城》有感8

讀完《圍城》後,感受最強烈的便識作家亦諧亦莊、嬉笑調弄的筆觸,無怪乎楊絳説:《圍城》的作者呢,就是個‘痴氣’旺盛的鐘書。這樣的錢先生創造了一批痴氣旺盛的人物。

方鴻漸如一個趙辛楣,可謂是這本書中一個好人,一個成功的.人。他本為外交官署處長,又為華美新聞政治編輯,後來被三閭大學聘做政治系主任,被解僱了仍能在重慶混的風生水起。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的真才實學,處事圓滑。他待方鴻漸也很好,且為人真誠。誤將方鴻漸當作情敵時,敵意醋意不加掩飾,不做笑面虎;誤會澄清後,把酒釋恩仇他唯一的能算得上缺點的,也是香港重逢蘇文紈時,面對方鴻漸的調侃,趙辛楣竟紅了臉,那張四川小姑娘的照片終歸是孫柔嘉,趙辛楣的。

忽然別轉臉,手帕按嘴,肩膀聳動,唏噓哭起來她有女孩的 。在重慶,將要見蘇文紈時,她今天穿了件新衣服來的,膽子大壯,並且有點好奇進客堂以前,方鴻漸把草帽掛在架子上的時候,柔嘉打開手提袋,照了照鏡子。她也有女孩的虛榮心和醋意。她沒有什麼特點,不像蘇文紈才華橫溢,也不像唐曉芙天真率直,但這也是她最大的特點。

讓他來,我最喜歡小孩子。實是虛偽。背後編排唐小姐,三次電話欲阻唐小姐與方鴻漸見面,又掩飾事實;故意想看到兩個男人爭搶自己的場面,嚮往優越感,實是心機深沉。伸手讓柔嘉拉一拉,姿態就彷彿伸指頭到熱水裏去試試燙不燙,臉上的神情彷彿跟比柔嘉高出一個頭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頭上。實是目中無人。

孫柔嘉和蘇文紈雖可以説是兩個極端,但她們仍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如此看來,方鴻漸作為主人公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 那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着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9

夜深人靜時,祖傳的老鍾裏“當、當、當、當、當、當”響了六下,是在敲打哪位伊人的心扉?鍾老先生説,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方鴻漸,我將他看作一個抗戰初期的儒生。為什麼這麼説呢?一個眼高於頂的懦夫,拿着已死之人的錢,恬不知恥的在外國混了幾年,最後大叫一聲“博士頭銜毫無實際”後,還不是花錢買了假博士頭銜,道貌岸然的回國了,此乃一假人啊!

他一生無非在友情、愛情、親情三個小社會之間徘徊。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這三個女人將他牢牢的困在了愛情的圍城裏,他想出來,可終是失了那份決心;在三閭大學這個小社會中,他與李梅亭,高鬆年等人的職場鬥爭,可媲美心計沉沉的宮廷大戰了,悲哉悲哉啊······

我們在生活中,無法做到像孔子聖人那般喜怒哀樂皆出於儒學深髓,但是也大可不必像方鴻漸那樣將自己鎖於心魔之中,既然跳不出,何不在城中創建自己的一番新天地!

美國女詩人狄金森,在閣樓裏完成了無數不朽的著作。她默默無聞,只熱衷於自己詩的世界。愛的萌動,自然的家園,心醉神迷的死亡這些都是她詩的傾述,她,她是靈魂風景畫的丹青妙手!正如她寫道:

另有一片天空,

永遠寧靜美麗,

另有陽光普照,

儘管陰鬱流連那裏;

莫當心消逝的森林,

莫當心沉寂的野地

這裏有一片小森林,

其枝葉永遠青葱翠綠

······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罷了罷了,逃不過,便學狄金森一樣,將城裏種滿自己的鮮花。

讀《圍城》有感10

“城裏的想出去,城外的想進來。”錢老先生寫下曠世奇作《圍城》,讓世人皆知這句話。如今,再一次重啟《圍城》,不免感慨良多。

圍城這一部愛情小説,講述了方鴻漸和幾個女子的感情和糾葛。由此説來方鴻漸也是情路坎坷,家長包辦的周小姐不幸離世。妖嬈多情的鮑小姐隨着那遠航的輪帆一般,驚豔一瞥。接着又轉入了蘇小姐的懷抱。終於遇上了心中的白月光,唐曉芙,周旋於兩姐妹之間。終於是誰也沒成,反而將就一般,同一個學校的孫柔嘉結了婚,將就的婚姻,經營心計得來方鴻漸的孫小姐,自是在達到目的後,就展露了不柔不嘉的本性,加上本就不是真心的愛混雜在親族之間,兩個人不再是兩個人,而成了兩個家庭矛盾的代表,本就不多的情感在爭吵中日益薄弱。更是在趙辛楣一紙書信到來後,方鴻漸萌生了極大的念頭,就是逃離,逃離這座婚姻的圍城,他與孫,這次真的翻了,再等他去尋回家時,孫柔嘉也走了,方鴻漸失去了一切,可這圍城,卻還在這裏。

從圍城,看《圍城》,生活就是一座座把人圍在內裏的城。“人生萬事猶如一座圍城”,方鴻漸,便是一個個你和我、他,具備大多數人的性格,自命不凡,與野心並不相符的實力,不珍惜、不努力又不知足。生活,往往就是這樣,想的多還不努力的人,得不到的時候就多,得不到了便怨懟生活;得到了卻又不懂的珍惜,越發的不知足,自然有一天,會重重的跌倒,再也爬不起來。這倒下的人,從圍城中,我看到一個又一個,一種又一種,芸芸眾生,萬般境遇,萬般生活,皆被自己的城所圍困着,所困的,不安的人們都想逃離這城,這現實的城,這現狀的城,這現在的城。或被困情感,被困瑣事,被困高度,被困時局,都被困着……

既然是在城中裏,也終究掙脱不了,何必苦於城。我想,都可以快樂起來。方鴻漸在他的城裏,一步步自我丟棄,自我放棄。所以他被死困在裏面,不快活。機遇來了,我就去把握,珍惜所擁有的,想象要得到的,生活有了信念,去努力提升自己,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斷前行,不在灰寂的過往停留,圍城,將會變成一個個過往的經歷,都成了經歷,這就是我想要的,真正的城。

讀《圍城》有感11

我讀了錢仲書的大作《圍城》,雖然沒能看完,但對於裏面的好詞好句仍是尤新,把感悟寫在紙上與大家共享。

開頭主要講述主人公蘇小姐和方鴻漸做船回國,其中有兩段描寫外貌和心裏活動十分精彩的語句——皮膚在東方人眼裏算白,可惜着白色不頂新鮮,帶些乾澀,她去掉黑眼鏡,眉清目秀,只是嘴脣嫌薄,擦的口紅不夠豐厚。假使她從帆布靠椅上站起來會見身段瘦削,也許輪廓線條太硬,象方頭鋼筆畫成的。年齡看上去有二十五六歲,不過新派女人的年齡好比舊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訂,鴻漸心直跳起來,又給那腳步捺下去,彷彿一步一步都踏在心上,那腳步半路停止,心也給他踏住不敢動,好一會心被壓的不忍了,幸而那腳步繼續加快的走進來。以上描述看得出作者刻畫文章里人物非常細膩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作者對於景色的描寫同樣十分精彩,有獨到之處——滿天的星又密又忙,它們無聲無息,而看來只覺得天上熱鬧。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再羞澀。小蟲瑣瑣屑屑地在夜談。不知那裏的蛙羣齊心協力地乾號,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幾星螢火優遊來去,不像飛行,像在厚密的空氣裏漂浮。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精彩之筆,我要繼續的看完它。同時建議大家都去讀讀着本書吧!一定會有許多收穫的。

讀《圍城》有感12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前不久,突發奇想拿出《圍城》,僅僅是看了前面一兩章,竟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看得下這本原來覺得無趣的書。

但是本質裏依舊是一個急於得到情節的人,於是按耐不住便上網搜索,看看裏面的每一個人物到底有什麼樣的生活經歷,彼此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變化的。

看了一溜知乎上關於《圍城》的讀後感,不禁驚歎錢鍾書先生對於人性認識的深刻,還有筆力如此深厚,使得書中一字一句都值得人細細斟酌和品味。想來近幾年沉迷於網絡小説,沉迷於其帶來的刺激感和新鮮感,越是奇奇怪怪的人物、故事和情節,越能吸引我的注意。

你想,如果碰上一個從未體驗過的刺激的故事,作者的文筆又足以讓你流暢地讀下去,那對於這煩悶枯燥的生活而言,着實是一劑即好的調味料啊!因此不斷地沉迷於其中。但是如今讀到錢先生的《圍城》,同時也讀到了一些人對於這本書的體會,突然發現,真正的大師便是這樣的。

他塑造的僅僅是生活中常見的人,並沒有神奇的經歷,沒有誰都沒見過的背景,不是一個完美得能夠讓人視為精神支柱的人。就是這麼平平常常地把「我們」給寫出來,把生活中的無奈揭示出來。

最重要的是,他給了每一個人不同卻又深切的體會。有人説方鴻漸即使和唐曉芙在一起,也依舊會是一個悲劇,從經歷、性格和社會地位等角度來説,他最好的結局就是和孫柔嘉在一起,因為他們彼此匹配,錢先生其實給了他最好的一個結果。而這恰恰卻是書中對於方鴻漸來説很悲劇的結局,因為他走進了婚姻的墳墓,一座高高的圍城。

還有人從階級的角度分析了方鴻漸最終的選擇,認為方鴻漸自己一步一步作死,放棄了所有能夠躍遷階級的機會,所以他的結局是悲哀的;有人把每一個人的性格都進行了逐一地分析,書裏的人或虛榮、或卑鄙、或懦弱、或無能、或孤傲,只有唐曉芙得到了作者的偏愛,卻像住在遙遠的月宮裏的嫦娥,那麼清新動人,卻是方鴻漸可望不可即的人物……

我發現,幾乎每個人在分析的時候,都會帶有這樣一個假設:“如果方鴻漸和誰誰誰在一起,那會是怎麼樣的一個結局?”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假設,大多數人到了最後都下了一個結論,不管選擇了誰,對於方鴻漸來説都是不合人意的。也許是因為這本書本來就是要向我們揭示生活中的無奈罷了吧。

畢竟有誰能夠十分肯定地説,自己在這一刻做的決定,就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呢?生活不是童話故事,只有美好的結局。但這恰恰正是《圍城》的魅力所在,它算是給了每一個讀者深深的沉思,關於愛情、關於婚姻、關於人生……

每個人心中對於方鴻漸為何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好或是壞,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不是方鴻漸,但我們也都是方鴻漸,我們都不是《圍城》中的每一個角色,卻也都是他們。

我們不是,所以我們在理解人物的時候,用的是自己的經歷;我們是,所以我們能夠體會到人物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再怎麼荒唐,卻有道理。而現在流行的網絡小説,為了能夠吸引讀者,方便讓讀者把自己輕鬆地代入同樣的情境,每個人物都過於地個性鮮明,壞即是壞,好即是好,就算各有理由,也許壞人也有人愛,好人也有人厭。但是在作者為其設定的情節裏,不存在給讀者多一點的想象餘地。

彷彿他們在遇到人生的岔路口時,只會選擇前往其中一個方向。這樣的人物不會做出折磨讀者的一些決定,不會像方鴻漸一樣,能夠讓這麼多人為了他的每一個選擇而引發糾結的思考。

然後以設定好的人物的性格,他必然會這麼做。主角一向好,即使有不好的地方,也僅僅是一些不擅長的事情,甚至是為了贏得讀者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而設定出來的一些缺點。

不會像《圍城》裏這樣,有人愛慕虛榮,有人唯唯諾諾,有人工於心計……盡是一些真的不討人喜歡的缺點。對於我這種曾經的網絡小説重度沉迷患者,能夠看得下也是有些離奇啊!

由此看來,錢鍾書先生對於人性絕對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能夠把一個人物塑造得令人如此咬牙切齒。方鴻漸絕對不是一個大家心裏都向往的完美人物,卻讓所有人都時時刻刻關注他的命運。

讀完《圍城》,也算是大開眼界,不能説學到了,只能説見識到了大師級別的人物塑造方法。而這本書的經典之處不僅僅在於它的人物和故事,其它的包括語言風格、作品主題和作者的思想都是值得鑑賞和研究的。

關於運用文字這個方面,我認為重要的一點在於「準確」。因此錢鍾書絕對也是一個文字運用的大師,能夠把他的心中所想準確地用文字表達出來。

想想有多少人能準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答案應該是極少數,不然生活中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誤會產生。當然,也有許多人是理解能力不夠。這就不多説了。

總而言之,《圍城》是一本值得精讀的書籍,或者説是一本關於寫作、關於生活、關於人生的教科書。但也只有有了一定經歷的人,才能更深地體會到其中的思想內涵,所以有人説,這是一本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應該讀上一遍的書。

讀《圍城》有感13

我覺得,關於愛情,最終還要歸結到"你想要什麼生活"的宏大命題。

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可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自己想要的狀態。而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呢?老實説,其實我一直都沒太想清。但我仍時常羨慕這樣的一些情侶:兩個人在一起,依舊忙得很充實,有各自奮鬥的方向,互相鼓勵、互相支持,生活裏不只有膩歪和虐狗,還有理想和遠方。

就讓時光再蹉跎蹉跎吧,我希望當下的我能一個人好好地生活,也能預備好迎接或許會又或許不會出現的她,在匆匆的年歲裏,始終不喪失愛與被愛的能力。

看來,這篇感想的結尾終究逃不過雞湯與童話的味道。畢竟我早就交代過,自己還只是少年之愛的中晚期,藥不能停。青春的想象屬於每一個人,我還想把自己那份繼續留着。《圍城》教給我的現實,還要等着自己到生活裏親身體驗。

感謝每一位看到這裏的讀者。如果你抱着與我相似的期待,那麼,在此獻上我最真誠的祝願:願你終能遇見心中所屬,共品愛情的喜悦。

謹以此文,紀念我二十年來所有的青春念想。

讀《圍城》有感14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後來有斷斷續續讀些片段,最近才一口氣從頭到尾 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後,受益匪淺。有了很多的新認識。有的報道説:“方鴻新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是無論如何方鴻新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着句話是毋庸至疑的。打扮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有玩世不恭的態度又有點心急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他人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返樣的性格,似乎決定了他的一生。防鴻新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倆災難的假學位。他到底是個知識分子,買假學歷之前他也問問自己的良心。方鴻新的第三全為城,我想沒人回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的玩世不恭也許從第一圈圍城開始回有第二第三圈。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混的好,一種是真正大學的人,他們有他們的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的高尚的情操,他們因為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能得取別人尊重。而另一種就是與其相反。他們用旁門左道説謊是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府。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後社,從古到今皆是如此。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的都能夠狠下心來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新一樣,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小人,又不得不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辛,可是並沒有好好的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規的,真實的社會環境。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的去接納它,他們嘗試改變,就好象方鴻新想知道韓學的真偽,卻不知道人家早已設好陷阱等他踩下去。其實;〈圍城〉初卡讓人覺得像言情小説,其實它更是一本1有趣的書。重點説是睿智的書。因為它的有趣原於一位知者的人性的洞察與調情。

讀《圍城》有感15

上世紀80年代讀過錢鍾書長篇小説《圍城》,那時年輕,對這部不朽之作認識還是很膚淺,那麼多年過去了,小説中的故事、人物都已經記不清了。還記得幾句經典:“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去年拜讀了楊絳作品《將飲茶》,其中寫了錢鍾書《圍城》的寫作過程,又勾起了我對這部小説的興趣,利用春節長假重新讀了一遍。

小説中的人物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韓學愈等鮮活的人物形象讓人印象深刻。雖然小説背景是上世紀30年代,當下的生活、職場卻都能找到他們的影子。特別是當年知識分子的這些特質,在現在的所謂白領階層同樣存在,時間跨越久遠但傳遞的內涵同樣吻合當下時代的內心世界。

讀完小説你會發現你也有方鴻漸的影子,雖然有才氣但不算優秀。你的人生經歷或許有相似之處,你也許也遇到過鮑小姐這樣的豔遇,你看到了自己相似的影子。方鴻漸能夠討女人喜歡,卻膽小怕事,難有擔當。職場上能力一般,勉強應付,與人爭鬥又缺少膽識,只能自己生悶氣。放不下面子去溜鬚拍馬,討不了前丈人、丈母的歡心,也處理不好現夫人家族長輩的關係。還好遇到了自認為同病相憐的趙辛楣幫忙,才勉強有個營生的去處。遇到波折自己又無法處理,弄的生活一團糟。

趙辛楣這樣的人現實生活中較少,是作者創造的一個比較理想化的人物,生活中應該是二個人的複合體,通常我們都希望能夠遇到貴人相助的事情發生。不過曾經是情敵也太戲劇化,也只能在小説中才是這樣。

蘇文紈這樣的美女加才女你一定也遇到過,只是你不夠高富帥才無法讓她愛上你。“那時候蘇小姐把自己的愛情看得太名貴了,不肯隨便施與。現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捨不得穿,鎖在箱裏,過一兩年忽然發現這衣服的樣子和花色都不時髦了,有些自悵自悔。”。很多年過去了,當你再一次遇到她時,你忽然發現她也會變得俗不可耐,讓你大倒胃口。

孫柔嘉這樣的女人是生活中遇到最多的,不漂亮也不難看,普通大學畢業,家境一般,有點小心機,職場上這種女人人緣較好。這樣的人往往最能夠成為你的老婆,有時既讓你喜歡也會讓你討厭的女人。但是你的老婆又不像她,一定懂得收放自如,“作”得恰到好處,否則也會一拍兩散。當然關鍵你比方鴻漸能幹,也有安撫女人的本事,所以你們才會相伴幾十年。

韓學愈這樣的人職場上其實很多,只是你周圍的這種人讀了《圍城》之後絕不會自己對號入座,因為這種人從來不自己照鏡子,總是把鏡子對着別人照。小説中的他因為博士文憑是買來的,老婆也是假冒美國籍的白俄羅斯人。他生怕被方鴻漸揭穿而用盡手段,“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張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蓋起來。”當下職場上你遇到的人也許同樣懷着某種自卑,臉上又表現的特別自大,成了你的“人生的刺,就在這裏,留戀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

小説描寫的圍城包括愛情、婚姻、家庭及職場。人人都有“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的感歎,找不到圍城的大門,你的人生將會是不如意的,就如同小説的結尾,你的生活會亂作一團。

年輕時第一次讀《圍城》心是抽緊的,因為不知道如何找到圍城的大門,找到了也不知道打開大門的密碼。

“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現在才明白,其實這就是圍城的大門,而且沒有密碼。

讀《圍城》有感16

城裏的人想衝出去,城外的想擠進來。

——錢鍾書《圍城》

在這本暗藏玄機與人間規則的書裏,有志大才疏的方鴻漸;有温柔伶俐的唐曉芙;也有冷若冰霜的蘇文紈;還有暗藏心機的孫柔嘉……腦中久久無法寧靜下來,他們用精神意志澆鑄了一座又一座的圍城,卻又不斷渴望衝出圍城。這頗顯矛盾的舉動,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楊絳女士曾説過:“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對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句話便很好地詮釋了“圍城”心態,突出了引發矛盾的原因。

但轉念一想,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在圍城中度過?

我們身處應試教育的社會環境當中,繁重的學業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不厭其煩地抱怨學業重而且壓力大,卻又心甘情願地奮鬥着,不懈努力着。這也許可以算一種典型的“圍城”心態吧?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是虛榮?是名利?抑或是一份工作?又抑或是在這世態炎涼的社會上,有一片立足之地?不是,都不是,統統都不是!

紀伯倫曾説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當初為什麼而出發。”便很好地説明了我們這一代的生活現狀。而在這忙忙碌碌,為成績、排名勾心鬥角的奮鬥過程中,我們失去的又是什麼?失去的,也許就是那早已被你遺忘在記憶的深淵中,處於萬劫不復狀態下的一顆久久不能平靜的童心。英國著名作家赫胥黎也曾説過:“為什麼人類的年齡在變長,而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英國作家菲爾丁還曾説過:“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個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著名影片《中國合夥人》中有一句話:“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這種種的種種,都向世人闡述了童心的重要性。而如今,昔日的童心已被今日的教育和生活所泯滅,所扼殺。

如果讓一個人選擇童心永恆,抑或是童心硬化,那個人也許可能會選擇後者。因為後者更貼切當下生活的節奏與方式。而前者,卻已經被“幼稚”二字所取締。這何嘗又不是一座圍城?

《圍城》是一本普普通通大千世界的書籍,也是人生必須經歷的心理過程。是世俗的壓迫,是現代生活的負面影響。未來,可期!未來,堪憂!

讀《圍城》有感17

記得四年前第一次讀《圍城》,是為書中幽默詼諧的語句捧腹大笑。兩年前第二次讀圍城,是為書中精準恰當的用詞佩服不已。而今天再次捧起圍城,我方才體會到了其中的蒼涼與變遷,蒼白與無奈。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強勢而又驕傲的蘇文執,活潑而又執着的唐曉芙,敏感而又尖鋭的孫柔嘉,她們就是方鴻漸的圍城——情感圍城。

方鴻漸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亦言不由衷,而導致情感圍城的添磚加瓦,使得這座圍城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他恨蘇文執,恨她的高高在上,恨她的虛榮做作,他恨唐曉芙,恨她拒絕他的感情,恨她棄他於不顧。他更恨孫柔嘉,是她將他一步一步引入她的婚姻陷阱,造成了他這下半輩子所有的遺憾。

其實我也曾想過,如果在那個月色如水的夜晚,方鴻漸依着自己的心拒絕了蘇文執,那麼最後他的結局會怎樣呢?如果在那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方鴻漸再執着那麼一點點,等到唐曉芙奔下樓來時,結局又會怎樣呢?如果在孫柔嘉精心佈置下的陷阱之前,他能夠穩定下心把持住自己,那麼最後他的結局又會怎樣呢?

一切的一切都不從得知,我們縱觀方鴻漸的一生,恐怕最多的,就是彷徨與無奈了。

讀《圍城》有感18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需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兒時,我們是父母眼中被疼惜的孩子,總想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可是沒有任何人的成長道路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打擊,使我們陷入成長的困境;畢業以後,我們參加工作,既想在工作中一展拳腳,又想搭載現成的平台展現自我,可是現實殘酷,沒有不勞而獲的成果,於是我們陷入猶豫的困境中;成家以後,為人父母,我們總想給予孩子所有關懷和呵護,可是不能領略父母一片苦心的孩子總會在叛逆時期做出許多不理智的事情,使我們又被陷入矛盾的困境中,總之,好像許多事情都不能順利解決,可是,無論面對的是什麼,最後的結果始終取決與我們面對它的態度與做法,只需盡到各自人生角色中的職責,真實的面對自己,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心,就算圍城的困境再高,總能創造與演繹出精彩美好的人生。

透過《圍城》這本小説,讓我領略到它不僅僅是“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的婚姻法則、更深層次的反映的是事業、生活這座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令其陷入感情的圍城中。而在三閭大學這座事業的圍城中,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所以也就有了最後的悲涼結局。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後映射人生是“圍城”。真正要闡明的就是:人生本就是一座大圍城,誰都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圍牆下過完一生。既擺脱不了如此的命運,就只在於處在每一個階段,你是否竭盡所能,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城池裏的異彩,精彩的活在當下。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生活需要能量來處理好繁瑣的家庭事物,工作需要靈感來攻克難點,精神需要寄託來激勵人心的潛能,不要抱怨,不要消極,敢於面對人心的弱點,堅持該有的態度和責任,正面直視那看似堅不可摧實際不堪一擊的困境,相信,只有自己才能完整演繹出人生最真實的精彩。

標籤:有感 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