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傅雷家書有感精品【15篇】

觀後感2.95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傅雷家書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傅雷家書有感精品【15篇】

讀傅雷家書有感1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這兩句詞寫的是李清照等待丈夫書信的場景。我想,傅雷是不是也常常仰望天空,眺望遠方,思念着遠在異國的兒子傅聰,幻想着天邊舒捲的雲寄來兒子的書信,又或是映出他的面容。

讀完這本書,我眼前浮現的便是這樣一位父親的形象,耳畔彷彿還回響着傅雷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每一封信,掩不住的是他滿滿的關心,改不了的是他似乎有點過於嚴厲的要求,而藏不住的是他焦灼的等待。傅雷的家書雖多以商量的口吻來寫,卻處處有着不可抗拒的'威嚴,為人父的魄力自然流露。而傅聰的回信總是不卑不亢,沒有半點不耐煩,處處有着對父母的尊敬。他們無話不談,從藝術談到人生,從戀愛談到哲學,他們更像朋友、知己。

一封封的書信,寄出的是父母對兒子的愛與思念,是殷殷希望。一封封的回信,給予的是父母的驕傲與自豪,是得知兒子一切安好的心安。親情,在這無數次的一來一往中逐漸蔓延,讓人從腳尖暖到了心尖。

你,是不是也羨慕這樣的父子情深。其實,傅聰的父母,只是千千萬萬的父母之一。每個父母都是這樣愛着自己的孩子的啊!我們都生活在這樣的小城市,總嚮往着一個更大的世界。也許多年以後,我們中有的會像傅聰一樣,遠渡重洋,出國留學;有的會去北上廣那樣的一線城市打拼;再不濟,也會去個二、三線城市。心甘情願留在這兒的又有多少?叛逆的我們總想如何逃離父母,殊不知,父母卻在苦苦等待我們的一封書信、一句問候。我並不反對去追逐一個更大的世界,並不想用親情的枷鎖去束縛自己所追求的詩和遠方。我要提醒未來的自己,追夢路上,別忘了支持自己、愛着自己的父母。這一點,傅聰教給我的,他在不斷追逐理想的同時,沒有忘記指引他前行的父母。他們之間的親情,沒有因為故鄉還是遠方而漸行漸遠。

閉上眼睛,傅雷似乎還在等待兒子的書信,而我,早已想好如何去愛。

讀傅雷家書有感2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上了一堂好課;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向成功行了一段好路。書是我們一生的導師。——題記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與其兒子傅聰間往來的書信。不僅是一本充滿了親情的家信,更是一本充滿哲理的好書。

傅雷的童年,是在他母親幾乎不近人情的教育與監視中度過的。受此影響,他對傅聰的教育也就沿襲了他母親的風格,教子嚴格,家規嚴厲,加之傅雷脾氣暴躁,父子之間的關係極其僵硬。有一次僅為一點小事就大吵一架,傅聰離家出走長達一個月才被接回。

後來,為了深造,傅聰出國了,傅雷給兒子寫了很多的書信,而這些書信最後集結成了《傅雷家書》。在這些信中,我們能夠看出一顆深切的父愛之心,即使到現在讀來,歲月都無法磨滅那種父親對兒子的思念和關愛。

在這些信中,最與一般父親不同的是,一開始傅雷在信中不斷地向兒子表達了自己的愧疚,訴説自己的後悔之情,後悔兒子在身邊的時候待兒子太嚴格、太狠,並説到“這愛的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離別”。傅雷表現出的知識分子那種敢於反省的優良品質,更體現出作為父親對兒子的真切的愛。

隨着我對《傅雷家書》進一步的閲讀,我越來越感覺到傅雷是一個好父親,雖然脾氣暴躁是他的缺點,但是這一切都是源自於他對兒子的嚴格要求和望子成龍的那種期盼。在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不斷的'思念之中,在一字又一字、一封又一封訴衷腸的信件之中,一種微妙的感情與關係在傅雷與兒子傅聰之間產生了—那是一種宛若朋友的父子情。在信中,他告誡兒子與人説話時不要把雙手插在口袋中,脱下大衣時要把圍巾也一起拿下,還建議兒子專注於學業,將談情説愛暫且擱下,教他説話要學會委婉,要懂得感恩,要時常與幫助過自己的人通信等等,點點滴滴,不一而足。

可以説,傅雷把自己對人生的認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授予傅聰,希望對他有用。傅雷日日夜夜期盼兒子的來信,那種思念的感情透過書和歲月不斷地向我們湧來。對於兒子的來信,我們幾乎感受到了像“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那種珍貴和期待。讓人不得不感歎“封封信,涓涓情”了。也正是因為這樣,作為在外面求學的兒子傅聰,沒有讓父親失望,早早地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音樂家,也成為中國人的驕傲。

對於我來説,讀《傅雷家書》可以説收穫頗多,除了書中傅雷説的那些諄諄教誨外,我對於父母親的那種深切的愛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我深覺對自己的要求應該更加嚴格。

是的,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位賢人促膝長談;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受到一位嚴師的教誨,閲讀的甘露將會伴心田一生。而《傅雷家書》就是一本好書。

讀傅雷家書有感3

讀完《傅雷家書》,傅雷對傅聰的嚴格教育與音樂上的交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傅雷曾説“藝術若是比較美的花朵,生活就是開花的樹木”,那麼我想説“傅聰的修養若是比較美的花朵,傅雷的教育就是開花的樹木”。在事業上,傅雷盡力助兒子一臂之力;在生活上,傅雷周到地考慮到了兒子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困難;在思想上,父子完全結合成了一體,即使相隔千里.傅雷,他用他的行動,點亮了傅聰傅敏心靈的燈。

在這偉大的父愛背後,在一封封信的千言萬語背後,其實也隱藏着至關重要的線索——故事的背景。在比較開始,傅聰為追求自己的夢想奔赴外國求學時,傅雷和妻子用温和貼切的口吻,彷彿近在咫尺地在與孩子聊天,字裏行間透露着他們對傅聰的思念,還時而不經意暴露出傅雷因對傅聰的生活和學業太過緊張而顯得焦急的口吻。

這時的故事背景一切都安好,感情也是那麼純真。可是讀到1961年5月23日的那封信時,我總會感覺哪裏怪怪的,細心摸索了一下便發現傅雷的口吻變了,雖然表面上是一封再簡單不過的信,但是在寫這封信時的背景是這樣的——傅雷被污衊且被錯誤批評,還要進行“思想改造”(其實就相當於坐牢)。

傅雷當時的.心境一定是複雜、混亂的,所以這封信也顯得迷茫和硬板,傅雷好像另有所思。可惜的是,以傅聰從波蘭出走英國為轉折點,政治的包袱日重一日,傅雷和妻子朱馥梅比較後選擇的結局,總讓我心有所戚。

家書中,充分體現了傅雷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對兒子無私關愛,為人坦蕩、秉性剛毅的形象;也充分體現了傅聰孝敬父母,熱愛音樂,心懷祖國的人物形象;傅聰的母親朱馥梅在我眼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傅聰還小的時候,她就像家庭的潤滑劑,承擔着傅雷的衝動怒火。

傅聰大了,在海外留學,作為愛子情深的母親,端莊賢淑、温厚善良的慈母形象躍然紙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傅雷家書》以真摯的感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傅聰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感人至深。

讀傅雷家書有感4

家書,是親人間傾訴的媒介。以情為筆,書寫下句句行行,字裏行間流露的是濃濃親情。翻過一頁頁篇篇,薄薄信紙中傳遞的是赤誠話語。傅雷父子深沉而又温暖的情誼,皆流淌在這質樸的家書中。

1954年1月18日,傅聰動身前去波蘭。傅雷一家“一夜都沒睡好,時時刻刻驚醒”。母親哭成了淚人,眼睛腫得不成樣子。而傅雷,他一遍遍回想着傅聰的童年生活,愧疚填滿了他的心:“儘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儘管傅雷一直以嚴格的標準要求着傅聰、一直樹立着一名嚴父的形象,但他對孩子的關切、心疼永遠是同他人一樣的。只不過父親一向含蓄,如茶般淡泊,只有在這離別之際,我們才得以窺見這滔滔如江海般的深切的愛。但是,傅雷可以説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傑出的代表。他並非一味地指揮傅聰“應該怎麼做”,而是提出建議和引導傅聰尋找方法。比如,傅雷就傅聰對於傑老師的看法,給予了他建議和幫助,教導傅聰處理事情是一定要心平氣和、冷靜理性。在那封長度可觀的回信中,傅雷慎重地考量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式,並且尊重了傅聰的想法,讓他自己仔細考慮、作出選擇。傅雷的教育是以一種“放手”的教育。他主張“做人第一,其次是藝術家,然後才是做音樂家,最後才是做音樂家。”教導傅聰如何為人處世,強調他時刻心繫祖國。“温室裏的花朵是弱不禁風的,大自然中的樹木才能經受住狂風暴雨。”他為了傅聰的`成長嘔心瀝血,讓傅聰長成不懼風雨的大樹。

這些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在生活中,我的父親對我的教育比起同齡人是嚴格的、獨立的。在我小時候就要求我幫助家裏做家務,也常常就一些含義深刻的問題,和我辯論、探究。在我記憶裏,有很多我的朋友可以但我不可以做的事,也有一些他們不必但我必須要做的事。但是,他教育我要學會獨立,使我在面對困難時更為從容,讓我的思維更深刻,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快更遠。現在,我已經知道父親在我背後的付出和良苦用心,他那含蓄的父愛就如同朗朗明月,照耀我前行的路。讚歎偉大的親情!亦讚歎淡泊如清茶、深沉如江海的父愛!

讀傅雷家書有感5

當我看完《傅雷家書》,難道“家書才抵萬金”?傅雷先生是怎樣現身説法教導孩子,每一封裏,凝聚着一位父親對祖國,孩子深厚的愛。

在那麼多封家書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親對兒子傅聰的教導,還有是傅雷先生在藝術,音樂方面的造詣很深。幾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談音樂作品,談表現技巧,藝術修養等,而不僅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沒有節制的訓練,而是講究技巧,從事物中領悟情感,才能不做它們的奴隸,用心書寫自己的創作。在家書中,不管是聰去波蘭留學,還是後來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終關注着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不時給予指點,還不時寄給中國古典的文學名著及藝術方面的畫,書籍。在傅雷先生教導孩子中,還有是怎樣叫孩子面對壓力,如何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龍的心更多在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的發展,所遇的困阻,同時細心的給出自己以往的經驗,拳拳愛子之心,更是溢於言表。

讀完《傅雷家書》,感動於傅雷先生言傳身教,怎樣高度負責餓精神與心力對社會,祖國及人類世界盡到自己的責任。

可以想象當傅聰從萬里歸來時,迎接他的不是雙親欣喜的笑顏,而是兩盒殘忍的寒灰。心中又是何等的苦痛。

傅雷夫婦所表現對孩子的諄諄教誨,真誠交流,每一次都另人感動。這樣一對夫婦是中國夫婦的`典範,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雙雙憤而棄世。即使生者已不在,可是他們的精神卻會伴隨着我們,用新的勇氣和信心來面對更加美好的明天。慘痛的教訓的背後,人們一定會清醒,一定會用正義的力量來阻擋魔鬼般瘋狂的黑暗,為光明的中國繼續奮鬥!

讀傅雷家書有感6

《傅雷家書》是由傅雷先生寫給兒子傅聰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錄了傅雷先生從1945年至1966年5月間的186封書信。

傅聰到海外留學,與家裏唯一的聯繫就是書信。書中寫到過郵局不慎將傅聰的一封長信丟失,傅雷半個多月心神不寧。甚至一度懷疑:兒子是又不信任爸爸了嗎?由此可見,傅雷將對兒子的愛全都傾注在書信中。

傅雷也曾在書中寫到寫這些家書的目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發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想法,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的養料;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只是文筆,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傅雷對兒子的教導不僅僅在藝術方面他曾勸傅聰改掉懶惰的習慣:“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和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約束,又怎能實現我們教育你的信條。”“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傅雷家書》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苦心孤詣的證明,傅雷對兒女的愛不是普通的噓寒問暖,而是暗藏在他對兒女道德和藝術的要求中。傅雷於兒女而言既像朋友,又像老師。這些家書,拼出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簡單真誠卻又偉大至極。

讀傅雷家書有感7

在人生與世界的宏大版圖上,每個人都像是圖紙上的一個極小的點,圖紙上沒有任何痕跡,新生的人兒不知去向何處。但總會有路的,是父輩引領着我們,他們的每一句親切的叮嚀都推動着我們前進,前進。

“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裏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

這一句叮嚀,雖是疑問的句式,卻顯得格外真切、堅定與誠懇。孩子與父輩之間,能是這樣親密的關係:能夠彼此傾訴,彼此安慰。

傅雷説,“我是過來人,決不至於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為此擔心,更不必強壓在肚裏不告訴我們。”

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話,一句平和而温柔的話,竟能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它是一位父親的叮嚀,是最真實的了。

父輩短短的一句話,總是能安撫兒女精神之消沉,內心之疲憊。他們知道自己的身後有着最堅實的後盾、最温馨的港灣。聽聽這父輩的叮嚀,足以令人感到安心。

“我祝福你,我愛你,希望你強、更強,永遠做一個強者,有一顆慈悲之心的強者!”傅雷將他對孩子最為真摯的希望融入了這一句叮嚀之中。

他希望兒子深刻的思考,做有修養的青年,重視做人,且不是狹義的做人,而是“包括對世界、對政局的看法與態度。”叮嚀中藴涵着的不僅是温情,更是傅雷對孩子的嚴格要求。

傅雷和傅聰父子情深,而傅雷同良師又同益友一般,盡到了一個引導着孩子的、一位父親的職責。這一句句叮嚀,背後是無比的期望,是遠隔萬里的牽掛與思念,又如暖陽般照進無數人的心中。

我不禁想到了《背影》中,那位略顯笨拙的父親那一句“你留在此地,不要走動”,看似簡潔明瞭,實則內涵無窮。

就這樣一句叮嚀,滿懷着的是無窮的愛。父輩不善言辭,但他們對我們的關懷,也許就體現在一件裘皮大衣,一個新鮮的橘子,一封千里迢迢的信中。

我又想起了,我的父親也是同傅雷對他的孩子那般愛我啊!對於這一點,我深信不疑。“多喝些水”,“多吃點青菜”,“多穿些暖和的衣服”,“早點睡覺”……父親想説的,絕不僅有這些,那些深藏在叮嚀背後的情感,只得由我們從心底去領悟了。

讀傅雷家書有感8

這個寒假,我再次重温了《傅雷家書》,對於傅雷對傅聰深沉的愛,則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傅雷對傅聰的諄諄教誨可謂是眾所皆知的。在文中,他反覆強調着做人總是排在首位的,學會做人才是人所要做的根本,這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腳跟;若是不會做人,那麼人就不會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了。另外,傅雷也多次提出“理財”的重要性,也從側面反應出了他對待生活的嚴謹。他對兒子所要求做到的每一件事,自己也會去改正這方面的不足。所以從傅雷的身上,足以見得他對“言傳身教”四個字的完美詮釋!

其實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千千萬萬的父親也和傅雷一樣,伴隨着孩子的成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便會越發顯得焦急。傅雷對大兒子傅聰傾注了畢生所有的心血,因此對傅聰的管教也是極為嚴苛,不過這對傅聰以後走上的音樂之路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很多家長也開始步人後塵,在孩子不乖的時候用暴力解決問題,但這隻能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畢竟有些家長並沒有以身作則,所以這種做法只會加重父子之間的`隔閡,讓孩子產生抗拒的心理。

在當下這個衣食無憂的社會,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父母開始無節制地溺愛孩子,把一切最好的都要留給孩子。這不僅僅是在無形中毀了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覺間使孩子有了“父母對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想法,到頭來,這種孩子以後所碰見的問題都無法自主解決,最終成為一輩子依靠父母的“啃老族”。

傅雷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值得令人深思,最終兩名兒子也獲得了相當高的成就。這就告訴我們:只有經大自然磨礪過的花朵,才能真正的綻放,成為別人眼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讀傅雷家書有感9

父子關係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話題,生活中最能讓人羨慕的父子關係,我認為非傅雷傅聰父子莫屬了。

《傅雷家書》這本書記錄了傅聰在波蘭留學時與父親13年的通信,在一百多封信中不僅有父親的懺悔和對兒子的思念,還包含了對孩子的鼓勵開導。傅雷是一名父親,更是一名良師,但我從中感受最深的是作為父親的傅雷對兒子深深的愛。他給孩子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教會他如何面對困難與挫折,並用克利斯朵夫的.事例來激勵他。當傅聰向傅雷報喜時,他是這樣回覆的:“親愛的孩子二月二十日報告的喜訊使我們心中説不出的歡喜和興奮。”信中還這樣寫道:“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傅先生把孩子當成了朋友,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的交給了孩子。因此甚至有人這麼評價:《傅雷家書》就是一位君子在教他的孩子成為一名真正的中國君子。

是的,站在傅聰的角度看,父親不僅是一位良師,也是一位益友。父親的信是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讓遠在異國他鄉的傅聰感受到家的温暖,即使相隔數萬裏之遙,也彷彿感覺愛無時無刻不在身邊。事實上,正是因為父親獨特的教育態度與教育方式,才讓傅聰在藝術方面有如此高的成就。我相信當他獲得成就時,最感謝的也一定是他的父親。因此,我讀出了父親對兒子的教誨與鼓勵,讀出了兒子對父親的理解與感激。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意思是説父母和孩子,從來都是一種相互成全的狀態:孩子的愛,可以治癒父母生活的苦,給到父母最柔軟、最温情的力量;同樣,父母的愛與陪伴,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營養液。我從傅聰與傅雷之間濃濃的父子親情中,我想到自己父母給予我的愛,也如此偉大。不是嗎?他們常常利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和碎片時間,關注我生活與學習的點點滴滴,用温暖、藝術的方式去溝通。因此我在成長中學會了一些面對挫折的方法,懂得了要冷靜、沉着的面對問題。

此刻,讀《傅雷家書》,一瞬間,我的心情便平緩下來,感受到了一種温暖。藏在《傅雷家書》中的愛讓我深深感動;寫在書中的建議,也讓我深受啟迪。這是一本留給後人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讀傅雷家書有感10

市面上的名人家書刊行不絕,長銷不衰的只有兩種:《曾國藩家書》和《傅雷家書》。這次,經敍事者平台推薦,我閲讀了《傅雷家書》這本書。這本家書系傅雷夫婦與長子傅聰間精神接觸和思想交流的實錄,由傅雷次子、傅聰胞弟傅敏選編。

從書中的一封封家書,我感受到的是傅老先生對於長子真真切切的關心,關心孩子的學業、關心孩子的經歷和挫折、關心孩子的心情等,不論是哪個方面傅老先生都攤開心扉和孩子真情訴説。

“父母勝過百個教師”,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乃至是一輩子的。傅老先生在兒子傅聰留學海外期間,先後寫了近百封信給他的兒子傅聰,擔心遠在異國漂泊的兒子淡忘中華文化。信的內容,小到有為兒子糾正錯字,大到有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融入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中。《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而是他們父子之間的交流平台,書中最多的是他們暢談對音樂的見解和感悟,他們是父與子的關係,也同樣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傅聰現有的成就來説,與傅老先生對兒子的教導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説,影響是巨大的.。傅聰在傅老先生的影響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我們班的一個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卻日漸墮落!我們班有一個孩子,在整個學校都是比較有名氣的。為什麼呢?從六年級以來,這個孩子多次曠課。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會自己通過QQ給我發消息請假説生病了,當我給他的父母打電話確認情況的時候,孩子的母親卻表示孩子早上揹着書包出門了,沒有生病。我讓他去找一找孩子,一個國小生不上學在外面還是存在很多危險因素,請家長找到孩子先確認是否生病,如果生病不舒服就先去看醫生,沒有生病的話就把孩子送到學校上課。結果一天過去了家長都沒有回電話,也沒有把孩子送到學校裏面來,下午的時候,我給家長打去電話,家長告訴我她很忙,沒有時間去找,孩子到了晚上自己知道回家的。

孩子母親面對孩子曠課是這樣的態度,可想而知後面的事情。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孩子未來面對一切事情和困難的時候,最大的底氣就是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

好的家風家訓能讓孩子自內而外散發出與眾不同的氣質,從孩子的舉止談吐、行為習慣就能看出家庭教育的質量。有的家長特別樂觀,希望孩子可以自學成才,成為優秀的孩子。從來不給孩子正確的思想引導,從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從不把與孩子交流放在自己行程滿滿的“日程表”裏。你憑什麼覺得孩子能自己成為優秀的人呢?

只有良好的家風、家教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必須引起重視,細心呵護、辛勤澆灌才會開出最燦爛的花朵!

讀傅雷家書有感11

那是一封封感動無數人的真摯家書。紙短情長,寫不盡嚴父的諄諄教誨;見字如面,滿載着諍友的真知灼見。僅從表達情感而言,這些書信無疑是感人至深,無與倫比的。

全書分為兩輯,第一輯是傅雷寫給兩個兒子的家書。而《致傅聰》是全書的主要部分,也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在前面幾封中,作者並沒有直接表達對兒子的思念,而是以回憶的形式,表達對兒子的悔恨與歉意。雖然我們無法得知作者自省的具體原因,但也可從中體會到作為一個父親的擔當與責任,以及願為孩子付出一切的心理。傅聰是著名的鋼琴家,而他父親是著名的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兩者的專長看似毫不相干,卻絲毫不影響傅雷對其子極具專業性的指導。在信中,作者無時無刻不談音樂,而這看似單調的話語中,又藴藏了無限情感。他特別善於和他人交流,不僅是和自己的孩子。他對自己的親友也是如此,先從專業談起,再輔以自己的感想以及對對方的關懷。一篇文章的最後幾句話往往藴藏豐富的人生哲理,講問題一針見血。對孩子們有人生啟示,人情世故的`講述;對長者友人則充滿了真摯與尊敬,謙恭與虛心。

傅雷和傅聰不僅是生活裏的父子,更是音樂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學識,嚴厲又不乏慈愛的父愛,傾聽着萬里之外兒子的每一次心跳。他時刻叮囑兒子,不要耽擱下學習,要多讀書,多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等,也藉此表達對兒子的惦念。

“你走後的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有一天不想着你。”“你記住一句話: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形象,其實是他眼睛望着前面,飢渴一般地忙着吸收新東西,並不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萬不要讓人誤會。”讀後感·除了含蓄的表達,作者也不失直抒胸臆,直截了當的寫出對兒子的關切。而第二句我個人認為是全書最富哲理性的句子。作者給兒子以心靈的指導,照亮他前進的方向。

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紐帶,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正是有這樣的慈父才使傅聰不論日後遇到何種打擊與磨難,始終沒有背棄自己的祖國,不受各方面的威逼利誘。

這就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遠在萬里之外,依舊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它像戲曲一般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

讀傅雷家書有感12

人與人本就是那麼的有所不同,也不知他們每個人的性格是否一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傅雷對自己兒子的教育非常的嚴格,後來所寫的家書的開始就是寫的送別大兒子傅敏。前幾封家書都無時無刻的提起傅雷對兒子的道歉,一次次後悔自己年少時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年少時,傅雷脾氣暴躁,對待家中的人亂髮火,傷到了自己的家人,老了之後便懂得了許多道理,在心中無數次愧疚,希望得到兒子的包容與原諒。

之前的傅雷與我媽現在差不多。

她十分的強勢,她想什麼都叫我硬聽着,沒有任何資格去反對她,哪怕她講的是錯的,一旦你頂嘴了,她,又將你數落一頓。

有一次,她在教弟弟寫作業時,我在一旁看書,此時的我時而看書,卻有時被他們所講的提醒,我在一旁靜靜的聽着,時不時的還偷看一眼弟弟的題目,漸漸的發現她講的越來越不對,我就忍不住開口告訴她,説她講錯了,她當時聽我的話,臉色頓時下拉了一大截,當時,我並沒有察覺,還是繼續盯着我手中的書,頓了幾秒之後,她便沒有再講什麼了,繼續按照剛才的思路講題。我聽着聽着發現,她還是按照剛才的思路講的,就又一次指出她講錯了,她頓時就發火了,怒氣衝衝的對我説:“叫你教你又不教,還説自己要看書,現在讓你看書,我來教,結果你自己又在這教,你到底想幹嘛?”聽完之後,我一下子欲言又止,頓了頓,拿着書走開了,想離她倆遠點。內心還十分充滿不滿?明明是她講錯了。

現在將她和傅雷放在一起想了會吧,也許再等她老點就會感覺到不對了吧?也許會像傅雷一樣後悔吧!

想想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一次又一次流露出對兒子的關心,也在信中一次次提醒着兒子,早些給自己回信,她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變成如此?等我們長大之後會時不時的關心思念我們?長大後的自己會不會體諒他們?都回家看看?未來很遠,但步步很艱難。

讀傅雷家書有感13

《傅雷家書》中寫了從19xx年到19xx年,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我認為傅雷夫婦是最好的中國教育的典範,他們嘔心瀝血的去教育他們的孩子們,可以説是各個方面都教育得非常全面,且教育十分到位,什麼感情啊,音樂啊,政治啊沒有一處是沒有教育到的。

尤其是感情方面,也教育的十分到位,這是我唯一覺得,它不像中國教育,中國教育十分傳統,所以中國家長很少有和孩子們講愛情,這彷彿對我們這個年代來説就是一種禁封的東西,家長們要求我們不要早戀,這只是一種要求,卻沒有給我們講愛情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愛情?為什麼這個年代不要去碰愛情?中國家長們壓根連提都不提,只是一味的告訴我們不要早戀,而傅雷就不一樣,他告訴兒子愛情是什麼?告訴兒子要奉行“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的準則,不要把戀愛放在第一位,切勿戀愛至上,這樣會耽誤了工作,他們會很認真的'告訴孩子愛情是什麼?而中國家長只會一味地責罵,不會理性的去看待這些問題,我們呢,也只是辨認不出什麼是真正的愛情,可能是青春期對異性產生的朦朧情感,所以,家長應該正視這些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責罵。

所以我認為傅雷的教學之道雖然艱難,但是是成功的!

讀傅雷家書有感14

我在暑假看完了《傅雷家書》,有許多感悟。

《傅雷家書》是我國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着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對兒子提出的意見,對青年人都有幫助。

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在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他總是在信中和兒子討論藝術和技巧,讓兒子養成一些藝術修養,十分關心兒子在藝術道路上的成長,無論是去波蘭學習,還是參加比賽,他總是在不斷指點他、幫助他。

在信中,傅雷對兒子有批評,有誇獎,還有對他提出的一些意見。這些信對兒子有許多作用:1、可以討論藝術、音樂。2、可以激發他的一些想法。3、還可以鍛鍊他的文筆和思想。4、傅雷可以做兒子的一面“忠誠的鏡子”,無論在做人方面、在藝術修養、在生活細節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隨時提出問題和建議,來幫助他。

這些信對我也有着一些影響:1、可以學習一些傅雷希望兒子養成好習慣。2、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3、提高語文的能力。

《傅雷家書》是本好書,我要認真讀這本書,反覆閲讀,斟酌它的優點,使其被我完全吸收。

讀傅雷家書有感15

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類心靈和古今上下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寒假期間,我讀了《傅雷家書》這本書。它讓我受益匪淺,也使我懂得了如何才能做一個大寫的“人”。

傅雷,他是一個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人,一個偉大的父親。從他寄給兒子傅聰的一封封家信中,每封信的字裏行間都散發出自己對兒子濃濃的`父愛:當傅聰比賽受挫時,傅雷鼓勵他不要退縮,為他樹立努力拼搏的決心;當傅聰取得好成績時,傅雷都告訴他不要驕傲,繼續保持當下的成績……

“得失成敗儘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無愧於心。”“我始終認為手的緊張和整個身心有關係,不能機械的把手孤立起來。”傅雷不僅僅想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優秀、出色的藝術家,並且也教他做人的道理。這些在家書中出現的句子都觸動我們的心靈,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思。

讀完了這本書,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父母。他們雖然不是傅雷那樣的偉人,但他們給我的愛卻不比傅雷夫婦給傅聰的少。可我卻一點也不懂得珍惜,與父母吵架、生氣都是家常便飯。可是他們卻從不抱怨,依舊關心我,愛護我。母愛如水,柔情萬里;父愛如山,雄偉壯觀。在生活中,他們雖然講不出許多大道理,但是,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

距離、時間都不是阻礙父母愛子的絆腳石,縱使相距再遠,愛也永遠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