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合集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我們仨》讀書筆記合集15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1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於是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楊絳

楊絳先生優雅而博學,從她的文字中書香君能感受到她那顆高貴、生動而深刻的靈魂。她的文字温暖而安寧,幽默而睿智。她有一個被時代熟知的稱號“錢鍾書夫人”,錢鍾書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妻子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是錢老對於夫人的評價,同時也是一位丈夫對妻子的最高讚歎。她是一個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卻有着一個令人感動的平民情懷。

一本好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帶給我們人生的啟迪。《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讀《我們仨》,書香君在她樸素的文字下感受到這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老人在歷盡滄桑後無聲的探尋,是寧靜生命裏擲地有聲的娓娓道來。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再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楊先生一貫平實而温婉的文字中,將“我們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難和美麗展現在世人面前。在那樣一個被漂泊、戰爭、分離、貧窮充斥着的特殊年代,一家人相互扶持、鼓勵,依然對生活保持着樂觀而積極的心態。在楊絳先生清新雋雅的筆下,生活的苦難沒有難為到充滿愛的家庭,幽默而生動的場景躍然紙上,讓書香君回味而嚮往。

我們仨讀後感:在楊絳看來苦難是一部荒誕的喜劇,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書香君也能在這樸實的文字中感受到“我們仨”真實而温暖的生活。她的文字如同一面鏡子,教人正視世間的悲歡和人生的磨難,平靜面對並學會坦然接受,同時積極地追求人生理想,在不斷體驗和實踐中提升生命的質量。

《我們仨》讀書筆記2

不知上帝給了敏鋭的感知是壞是好,往往懂得珍惜的人,失去了才會特別痛。

昨天在圖書館找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覺得她就已經剖心給讀者看了。千穿百孔,血肉模糊。

這種情感,普通人也會有,只是我想即便會痛一痛,也不能清晰的表達出來。

當初姥姥去世的時候,姥爺只是一直哭,哭的像個小孩子。

三叔去世的時候,奶奶也一直哭,邊哭邊説,老三沒有等到這次過年。

爺爺去世的時候,我還很小,但是媽媽跟我説以後你就再也見不到你爺爺了,然後我就一直哭一直哭,跟着送葬的隊伍,邊走超哭。

奶奶去世的時候,看着她的靈柩緩緩移動,想着她離開了就不能回來了,便忍不住。

這種痛的感情,要理順了,思索了千萬遍才能呈現,這時候心痛不會消除一點點,反而像一道道劃痕,每寫一個字就痛一下。

不過我還是希望寫成作品後這種痛能緩一緩。時間會治癒一切嗎?會撫平傷疤,留下印記的吧。

《我們仨》讀書筆記3

楊老的記敍方式實在沒有什麼特別的,平鋪直敍,情感起伏很少,但攔不住我就是看得停不下來,可能因為平淡文字中滿溢的温馨、幸福還有和諧。

每個家庭的相處模式都不一樣,我們大多數都只體驗過父母的相處方式,這時候家庭生活和諧的重要性就無限凸顯了。要多讀書,才知道和諧的家庭是什麼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家庭生活,我非常喜歡楊老的相處模式。

每個人都不一樣,絕不強求統一,生活習慣上,你雖然做的不合我意,但我尊重,絕不強求絕不埋怨,彼此安然;在不同的時候互相做好自己大人或小孩的角色,為對方考慮,互相扶持,沒有什麼事是誰必須做的,不要被世俗所定義的思維定勢限制,我這樣做只因為我願意為你這樣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無論在多麼惡劣的情況下,只要陪伴着,就可以心無旁騖的在生活中尋找樂趣,要始終保持好奇心,和愛的人一起探索世界的奇妙,千萬不要被工作、生活壓力淹沒了生活的樂趣;如果迫於現實無法在一起陪伴,也要記錄下自己的生活,養成習慣,只待相聚時分享,再次成為最瞭解對方的人。

楊絳先生理解錢老的孩子氣,無論這麼個大人物做出多麼幼稚不可理喻,生活上有些弱智的事情,都覺得很正常,並且非常願意為他做這些事情,可能是在楊老看來這就是錢老最迷人的地方,或者是他們的內在世界如此契合,以至於生活物質方面的問題都不再重要;但錢老對楊老也是極關心的吧。無論如何,能夠培養出錢媛這樣孝順暖心的女兒,可以看出從小的家庭氛圍絕不缺愛,多麼温馨。

慢慢體會,多看幾遍。

《我們仨》讀書筆記4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女士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那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女士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資料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資料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齊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

楊絳女士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一樣,前一段時光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我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女士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能夠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女士卻能夠把它們串在一齊,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資料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資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情緒,所以個性喜歡。

楊絳女士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我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讀書筆記5

我們仨就此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夢醒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楊絳,鍾書,圓圓我們三個人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九九七年春,圓圓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鍾書去世。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我只能在文字中再和他們聚聚。

我們倆老了

我做了一個夢,夢中只我一人。鍾書,你去哪?空曠的山野吞吃了我的喊聲。鍾書,圓圓,你們是自顧自地先回家去了嗎?惶急中我忽然醒了,鍾書告訴我,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有。

我們仨失散了

我不敢做夢了,可是我不敢不做夢。阿圓住院已超過了一年,我太擔心了。我一再對自己説:“夢是反的,夢是反的。阿圓病好了!阿圓回來了!”

阿圓拉我走上一條通往天堂的驛道,我往回走了幾步。她扶着我説:“娘,你曾經有一個女兒,她現在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回去了。娘……娘……”她鮮花般的笑容還在我眼前,她温軟親熱的一聲聲“娘”還在我耳邊。可是,一晃眼她沒有了。

我一手扶住旁邊的柳樹,一面低聲説:“圓圓,阿圓,你走好,帶着爸爸媽媽的祝福回去。”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湧到喉頭。不,不,鍾書還躺在病牀上等我,我不能哭。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裏灌。

阿圓已不在了,鍾書的燒才剛剛退下。我又抱着滿腔滿腹的痛,趕往西山腳下的醫院。鍾書似乎察覺到了什麼,他問我:“阿圓呢?”我扶着牀哽咽地説:“她回去了!”鍾書悽然看着我説:“我知道她還是不放心。她記掛着爸爸,放不下媽媽。”老人的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心上流淚。

鍾書還在與病魔作鬥爭,我忽然想到,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一程一程送,這我願意。送一程,説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那天,他忽然對我説:“絳,好生過。絳,好生過。”從此以後,我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鍾書,阿圓,他們都走了,只剩下我一個人。我們仨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20xx年,楊絳先生去世,世間從此再無“我們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

夢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筆記6

《我們仨》這本書我很早之前就看過了。當時第一感覺是這個故事到最後終究還是變成了一個悲劇,許他們的生活之前都太過於順利,才讓他們在最後紛紛失散於生活之中,陰陽相隔。可如今再讀時,許是心境不同,讀起來也別有滋味了。

其中第一部和第二部中最讓我羨慕的是他們三個的相處方式。如楊絳先生所説:“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與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難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確實,他們的生活模式正是印證了這句話。在他們家中,三個人永遠都是平等的,就像一個穩固的三角。他們在扮演自己家庭中的角色的同時,也保留了每個人自己的空間。他們從不會要求別人為他們做什麼,卻永遠會先為對方考慮。他們是相互尊重的,理解的。就比如楊絳先生雖不擅長做飯,但只要是她做的,鍾書和阿媛永遠都會叫好。而楊絳先生,也願意為他們不斷學習。

這兩部裏面同時貫穿的,也是楊絳先生的夢。所謂夢,我覺得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有時候,夢是美妙的,你的生活中得不到的願望,你想要的東西或許只能在夢中實現。而有時候,夢也是殘酷的,他會提醒你一些你不願相信的事情。老人常説“夢是相反的”。我覺得如果可以,楊絳先生有時也一定希望如此,只是現實往往不能改變。

但讓人欽佩的是,楊絳先生的每一個夢,都是她與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和解。在她的夢裏隱晦地講述了她女兒阿媛的離世和丈夫身體的每況日下。可她並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被生活所打倒。她只是平靜地接受着生活帶給她的一切,不論酸甜苦辣,也不一味地執着於過去,或是過去的人。她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活在當下,活好每一個未來。或許她同時也是替她的先生和女兒一起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

《我們仨》讀書筆記7

廳裏的陽光正好,二舅坐在對面,正在侃侃而談,他背誦着楊絳的百歲感言:“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然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他説“曼妙”這個詞真好……那年,正值楊絳百歲,我也剛剛結束2年在北京的支援生活,來向居住在北京的二舅一家告別。

再次見到二舅是今年的秋天,媽媽想趁自己走不動之前再看看兄弟姐妹,於是,我們再次來到北京。二舅家正在裝修老房子,古稀之年的他仍熱火朝天地指揮着小工,介紹着裝修心得,得意着自己的小設計,我們也再次談起楊絳先生,因為她剛剛去世不久……

時隔兩個月,得知二舅突發心臟病過世的消息很是突然,匆忙地訂了火車票,陪同媽媽趕往北京。走之前,順手從書架上拿了楊絳的《我們仨》。

《我們仨》是20xx年出版的,每次只看幾頁就哽咽,所以遲遲沒有讀完過。她的文字看上去平淡如水,但總有一種力量讓你內心湧動不停,之前的《幹校六記》是這樣,《將飲茶》也是這樣。

《我們仨》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以夢境的方式敍述了錢鍾書和錢瑗兩人病重時期的事情,一部分是以白描的方式講述她與錢鍾書從出國讀書,到有了圓圓之後的生活,包括那段摧毀無數人的無情歲月,那是一段任憑再怎樣豁達樂觀的心懷也無法抹去傷痛的歲月……

辦理喪事是一件繁瑣的事情,程序煩多,辦理證明,選擇骨灰盒,寫輓聯,寫悼詞,選擇生前照片,安排悼念人員……做飯、洗碗、陪舅媽説話……大家都以不真實的狀態撐着這最初的日子,只有夜深人靜的時候,可以聽見自己翻動書頁的聲音,以及舅媽獨自的哭泣聲……太過恩愛又清醒的夫妻難免會遭遇這種劫難,有多少人可以象楊絳那樣,可以耐心的等待最終的團聚,把忍受變為享受,把思念變成快樂的風景呢……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絳這樣感歎着,我終究沒有把書和寫好的信留給舅媽,因為沒有什麼語言可以勸慰,舅媽不是楊絳,她有她自己的風采和堅強。再好的悼詞也只能念給生者,只有時間是把金鑰匙,可以帶人尋覓到他所想往的歸途。

《我們仨》讀書筆記8

字行間裏充滿着滿滿的暖意,感動和深深的愛意。

在他們這個家裏,錢鍾書就像一個調皮笨拙的孩子,而楊絳始終守護着他的天性,成全了錢鍾書的人生。最好的愛情是彼此成就對方,從此更加完美。

《我們仨》字字句句都透着楊絳的賢惠和才華。讀完不禁感歎,沒有楊絳,就沒有錢鍾書。

書中所説,每次錢鍾書闖了禍,慌慌張張地去告訴妻子,楊絳都會説“不要緊,我會……”這一小段文字裏,這是什麼?是信任,是安全感。這五個字,比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更可靠真實,比那些火熱撩人的情話更走心浪漫。女人的賢惠,不一定是温順如小鳥依人,在這裏,賢惠是如高山般雄偉,深海般沉穩的胸懷和無微不至的守護。

這是一種別樣極致的浪漫,是無條件的信任與陪伴,是風雨同舟的成長,是內心無艱不摧的力量,像沙漠中的泉水一樣,靜得聽不到聲響,卻又是生命的希望。

《我們仨》,楊絳用樸素的文字記錄了一家人最平凡的生活和淡泊的一生,感人至深,生活故事中處處都彰顯出她的偉大付出,字裏行間無時無刻都透露出她的絕世才華。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樣的讚譽只有她配得上。

《我們仨》讀書筆記9

初時聽聞楊絳,由老陳介紹,雖是女士,卻多稱為楊絳先生。

對錢鍾書的認識,則來自於《圍城》,還記得讀《圍城》時最大的驚愕,在於讀到書的結尾,鐘聲響起,著作就結束了。這是唯一一次讀書後意猶未盡,總期待着故事會有下一幕。

對兩人的故事有好奇,所以想讀《我們仨》。這書不似普通傳記一般純粹記錄,而是帶着豐富感情的描寫。

書的開篇,“鍾書大概是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即已經表達了楊先生對丈夫的思念。我們總希望美好的一刻能維持永恆,《天國的嫁衣》結尾,程海諾送陶艾青去見陸子皓,也曾在內心呼喚,這一段路程,永遠沒有終點。而不好的事情,卻希望他僅是個夢,希望着夢醒了就沒事了。

一個家庭最幸福的時光是什麼呢?是一家人圍爐包餃子看春晚?是一家人在廚房忙前忙後電視機播放着“瞭解世情,關注民生”!廚房是一個家庭的重地,卻也是一個家庭最幸福美滿的體現。有人願意給自己做飯,是人間一等美事;有願意食自己做的飯的人,是人間一等一的美事。如果説教師是世界最偉大的職業,那廚師就是世界最幸福的職業。楊絳先生承諾“等我退休了,我補課,我還債,給你們一頓一頓燒好吃的菜。”錢老説“為什麼就該你做菜呢?”而楊絳先生又説“説實話,我做的菜他們從未嫌過”。還有什麼比“我們仨”幸福的呢。

楊絳先生形容“我們仨”:“我們這個家,很樸素;什麼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書中還有很多的故事,在往後的話題裏,有機會再引用來説。在我看來,總的來講這書描繪的是“我們仨”的親情與三個人對人生的認識與感悟吧,全書是通過各種細節的回憶來描繪的。

以前對親情不甚理解,適逢讀書的兩天頭疼的厲害,盡得家裏人照顧,想來若是一個人在外,孤苦無依,怕是一覺又一覺且對付過去了。在中國總有不少諷刺家人對自己的關愛是出於某一種虛榮心,畢竟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所以我也不便作出否認與批評。但是慶幸自己還未完全處在這樣的家庭之中。對於往後組建家庭的時候,多了些期待,一種關於家的温暖的期待。

頭疼之後,自身彷彿帶着一種滄桑感與淒涼感,帶着這份感覺去讀這本書,更加感受到“我們仨”相輔相持的不易。

“我們仨”一生沒有特別偉大的追求,最過惹人道的大概僅有錢老的一份狂吧。我們仨一生都在珍惜時間,不敢耽誤半分。珍惜時間工作,珍惜時間讀書,珍惜時間陪伴。

這或許是我最大的體會吧。誠如胡適先生所言,其實每一個人到最後會投入一份什麼樣的工作誰也説不準,這份工作也很有可能與自己希望的工作相差甚遠,大概僅是一份謀生的工作罷了。但既是自己的工作,就該認真去做好,我想,這比其他的各種職場新人的雞湯教訓來的簡樸也真摯的多。工作之餘,則應多花時間學習,學無止境,學如不及。陪伴親友,前述有之,自不必多説。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歲月難掩風華,且以優雅過一生。來來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羨慕林徽因的才氣,有人着眼於張愛玲的率真,垂涎於蕭紅的洛神之名。

在我這,我愛的是不曾位列“民國四大才女”的楊絳。提到楊絳有人可能第一反應就是,哦……楊絳啊,就是《圍城》作者錢鍾書的妻子。可是她頭頂的光華是不能被人忽視的。楊絳先生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清華大學研究生,先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進修,

曾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唐吉訶德》譯文是公認最佳譯作,並作為禮物被開國元勛鄧小平贈予西班牙國王。九十年代後,丈夫錢鍾書和獨女錢媛先後去世,楊絳先生隨即將自己與丈夫錢鍾書的稿費與版税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隱入深居,基本封筆。20xx年,《我們仨》問世,這本書以夢幻文學的方式記錄了錢鍾書和錢媛生前最後的時光,以及夫婦二人青年時同遊歐洲以及建國之後的一些事件。乾淨明晰,無陰無晴,是這個人,也是我對這本書的感受。

在《我們仨》中,楊絳先生這樣説到“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楊絳先生的晚年平平淡淡但不乏味,面對好奇者的詢問她一如既往的微笑,在我看來,楊絳先生雖沒有“四大才女”的頭銜,沒有“洛神之名”,但似乎這樣的狀態才是她要的,她愛的。錢鍾書在《圍城》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説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且以優雅過一生是楊絳先生的人,“不着一字,盡得風流”是楊絳先生的文。

《我們仨》讀書筆記11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題記

20xx年5月,楊絳先生的仙逝,我是在新聞頭條上看到的,比起大家的博覽羣書,紛紛發表楊絳先生生前文章中的句子作為悼念,我只能坦白的.承認,原諒我,我並不知道她是誰,做過什麼,我的第一感覺就是105歲,好長壽的老人。這是積累了多大的福澤。只是出於好奇,我上網搜索了一下她的信息,原來她是錢鍾書先生的妻子,這是我喜愛的一位作家。《圍城》風格獨特的描寫更是讓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而楊絳先生的原名楊季康和楊絳這個發音的奇妙之處,更是讓我深信這一定是一位奇女子。我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買了本《我們仨》,處於對作者的尊敬,我買的還是精裝版。

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後悔,我竟這麼晚才看到這本好書。我沒想過這細膩的感情和真摯的語言竟如此觸動我,以至於看完了很長時間,我都沒有寫讀後感,甚至一仰頭看到書架上這本書的封皮時,我都會心頭一顫。好似親眼見到楊絳先生用顫動的雙手寫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時的孤獨,淒涼和沉重。我更羨慕她筆下的三個人,温馨的家庭我也見過不少,這般平凡中鑑證着的幸福也讓我心之嚮往。如果身為這仨人中的任何一個,也恐怕要興奮的飄飄然了吧。而那句“從今往後,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在經歷了丈夫的逝世,送走了楊絳先生的一生摯愛,又接着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楚時,我不禁開始心疼起這個女子。錢鍾書曾在詩歌裏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我心疼他們愛的那麼灼熱細膩,人走燈滅的黑暗裏她如何獨自走過!

而不讓人失望的是,這位堅強的女子在丈夫和愛女的相繼離世的打擊中,她比世人眼中的她堅強的太多,當人們以為她會因此不問世事時,她以“我們仨”的名義成立了“好讀書”圖書基金會,旨為資助更多因家庭條件困難上不起學的好讀書的年輕人,她説:“在鍾書的病牀前,圓圓我們仨共同決定。”説這話的時候她的臉上洋溢着堅定與幸福,好像她永遠不是一個人。而在《我們仨》這本書中她用這潤澤的句子描寫這些往事時,她不枝不蔓的冷靜,比起只注重無病呻吟的擴大痛苦,更能讓人隨着她的感情和筆觸走進她的心境。我也羨慕那樣的愛情,那樣的家庭。可我想,正如那個唯心哲學一樣,你對着世界笑,世界才會迴應你温柔。我想,恐怕也只有這樣豁達,寬容,温柔的女子,才配得上這世上最動人心絃的情。

《致橡樹》裏説,希望愛是兩株相互依偎的木棉。“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我覺得楊絳先生筆下的愛情就是這樣,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啊。而楊絳先生的離去,對中國文學固然是一種遺憾,而先生自己,再不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我們仨,也終於團聚了!來源“書香龍江”胡廣鈺。

《我們仨》讀書筆記12

這三四天臨睡前躺在牀上看楊絳寫的《我們仨》,昨晚看到十二點,也就把整本書看完了。看完這本書也就能大體瞭解錢鍾書從結婚後直至去世的一個生活軌跡。錢鍾書一家三口是那樣的相親相愛,真的令人非常感動。錢鍾書夫妻喜歡互背詩詞,喜歡相邀“探險”,從中收穫了生活的許多樂趣。當妻子不在身邊,錢鍾書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給妻子讀。他們把這種記錄下來的生活中瑣瑣碎碎的事比作滯留海灘上的石子,相聚時就搬出來觀賞玩弄。他們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見解與選擇,從不勉強,足見他們做為大師的睿智。楊絳寫了這麼一句話“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有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説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我記起我們夫婦早先制定的約,決計保留自己的見解,不勉強他。”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們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從書中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妻子楊絳最喜愛的事情就是讀書,他們不追名逐利,不喜歡交際應酬,最以讀書為樂。還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女兒記憶力都非常好,似乎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讀完此書似乎心上也壓上了一種似有似無若輕若重的傷感、惆悵、憂傷。是因為他們的女兒比他們更早地離開人世,當錢璦走了,錢鍾書又走了之後,楊絳在書中寫到“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讀來是多麼的酸楚而又令人傷感。是因為大師的凋零和後繼乏人嗎?錢鍾書只有一個女兒錢璦,但錢璦卻比他們更早離開人世,錢璦也是一個優秀的學者,可是她的婚戀生活缺乏該有的幸福美滿。但他們的不平凡學問與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約就是留給後人最好的紀念。

《我們仨》讀書筆記13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都會對王國維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其提出的“六不”觀點,則是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之一。六不,指“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誇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而無論是哪個“不”則都是對生活的準確描述,包含的都是對素質甚至人性的考量。

不管是“六不”中的哪一點,都會讓我想到一個人,她的一生彷彿一首温柔綿長的歌曲,悠長而動人。

楊絳在《我們仨》裏傾訴了對家庭滿滿的愛意和對生活的感慨。當我讀完整本書卻發現,書中完全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話語,這些濃濃的情感都在每一件家庭瑣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家人早年頗多的坎坷波折,人到暮年,才有了安定的居所,而此時的她已不再年輕。正如她所言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的憂慮”。而我們也同樣應該知道,人間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憂慮。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這對萬物來講是如此,而對一個家庭一個人來講更是如此。我原以為她有着那麼多兒女情長,苦辣酸甜,然而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卻是那麼簡單——快樂而堅強地如流水般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生之路有喜有悲,就像一首有起有伏的歌曲一般,但又有多少人依然可以選擇從容與淡然呢?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境如這流水般不濤不逆,正如楊絳所言,“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卻隻身於水中不覺水流”。世間萬物還有那麼多的驚喜未被發現,而世間萬物的路也有千千萬萬條,楊絳卻堅定的選擇了淡然平靜。

《我們仨》讓我感觸頗多,楊絳的一生的旅途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苦旅”,而這也只是俗世眼中的苦,那些快樂、憂慮、煩躁、悲歡離合,都是她漫漫一生所經歷的,而她卻從這塵世中光怪陸離的生活,孕育了閃耀的鑽石,在樸實無奇的塵土中,熠熠生輝。

我們經常抱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什麼。是那份豁達、樂觀,還是淡然、灑脱?也或許都不是吧。只是沒有那份心境罷了,我們都願去作那波濤洶湧的江河,而沒有人願去作那平靜的潭水。

在這一刻,我也許並未真正領悟到書中所寫的那種靜如止水、淡定從容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我們也應該尋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為了我們的生活和夢想堅定地走下去,這才是我們的人生之路,這才是我們在世俗和利益的紅塵中最該做的一生的追尋

《我們仨》讀書筆記14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別人分享楊絳的文字,寫她與錢鍾書一同留學時的生活,記得有一件是寫她生完女兒還在醫院時,錢在探望時每次苦着臉説自己做了壞事,楊便説“不要緊”。洗墨水沾染的桌布、修枱燈、修門軸,錢深信不疑妻子的“不要緊”,而楊在回到寓所後,當真全都修好了。

當時看了好奇。前陣子再亞馬遜上看到《我們仨》,便買來讀。

“我們仨失散了”

古驛道、客棧、每夜行駛的船、從輕靈變得沉重的夢......在看這章時,我覺得自己像飄在雲霧裏,同楊一同在想,這是個夢罷,若是真的,怎能夜裏變成夢去看病了的阿圓,可夢裏又清晰的像真的一樣,連隔壁小馬伕婦的對話都一清二楚。直到再也看不見那葉小舟時,我才確信,這是個夢,如同書裏説的那樣“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她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她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這便是那個長達萬里的夢了。

從夢裏醒來,曾經三人生活的寓所從此成為一個人的客棧。

“料量柴米學當家”

這是我讀來印象深刻的一句詩了,錢鍾書《槐聚詩存》一九五九年為楊絳寫的詩裏説到“料量柴米學當家”,楊説自己無非是做預算然後到店裏訂貨而已,然而這段生活呈現在文字上,我卻覺得非常浪漫。

彼時兩人初到牛津,做了老金家的房客。然而老金家的伙食愈來愈糟,加之兩人生活在一間屋裏,楊愛惜時間,不願每每錢有訪客時“做賢妻”,故此萌生搬家的念頭。學當家便是搬家後的事了。

搬入新居後兩人自理伙食,到食品雜貨商店挑選訂貨,等送貨上門。一同“冒險”烹調,煮紅燒肉、站在電灶旁涮羊肉,頗有趣的是楊內行的剪活蝦的鬚鬚,卻又覺蝦痛的抽抽,想以後不吃蝦了。兩人玩着學做飯,從原始人的烹調走入文明階段。而這其中楊頗有些得意的(我讀來的感受,不知用得意是否準確)描述了錢做的早餐,除了在大家庭裏有女傭照看飲食及錢生病時,在兩人一同生活的日子裏,早飯總是錢做給她吃,又香又濃的紅茶也總能喚起兩人最快樂的日子。

這段生活的描寫讀來輕鬆快活,而楊也在文中寫道:“這一學年,該是我生平最輕鬆快樂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讀書的一年,除了想家想得苦,此外可説無憂無慮。”

時隔一年,我們家的我們仨依舊如從前。

《我們仨》讀書筆記15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應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應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剩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文學十大好書評選結果已揭曉:《我們仨》居首位。

看楊絳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日看完了全書,楊絳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應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主角,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人過了30歲,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