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道德經》有感—學會放下

讀後感3.11W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言炊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意為踮起腳想站得高一點,反而站得不穩;急切的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自我顯示的人,反而不能顯聞;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顯;自我誇耀的人,反而是無功勞之人;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持久。以道之觀點而言,以上這些急躁誇耀的行為位,可以説是剩飯贅瘤,惹人厭惡,所以行道之人不這樣做。這一章教我放下,放下那些無用的、過時的東西,或者情感。我們沒有必要把過去緊緊攥在手中,時時刻刻的放在心裏,有些事兒、有些人,註定了只是生命中的過客,而我們卻常常把那些當做生命的全部,很累很累的活着。

讀《道德經》有感—學會放下

路很長,在這一路上,不免要遇上那麼一些人、那麼一些事兒。可是過了,也就過了,但很多人卻總是割不下,捨不得。而我剛好就是那一類人,有時候真覺得自己活得好累,把什麼都放在心裏,過去的事兒或許會學着放下,但過去的人總是活在我現在的生命裏,影響着我現在的生活。大學之後,總是想着高中的那些朋友,有時不免有些對比,曾經的舍友和現在的舍友,曾經的朋友和現在的朋友,曾經忙碌而充實的生活和現在忙碌而茫然而的生活,總是在這樣對比,卻最終害了自己。心心念唸的總是過去那幾個好朋友,總是在緬懷過去那些日子,卻發現錯過了屬於現在的朋友,也讓現在的生活過得更加的渾渾噩噩。

我不曾學會放下,總是想着過去,想着他們在做什麼,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只有我一個在這裏的緣故,我總是想要聯繫他們,或者説想要他們還記得我。到現在,卻發現他們都已經放下,只有我一個人在執着着曾經。我的電話在她們的生活裏可有可無,他們的生活經營的那麼好,只有我在這裏蹉跎着年華,揹着那厚重的包袱,走得那麼艱難,卻依然不肯放下,把自己弄得那麼累,還錯過了沿途的風景,現在想來,好不划算啊!

《道德經》第九章言: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為水碗已盛滿,不如停下來。捶打金屬使它尖利,難保長久。金玉滿堂,沒有守得住的。富貴而驕傲,自已招災。功成業就,退位收斂,這是和乎自然規律的。人要學會放空自己,總是想着把自己裝得滿滿的,不僅自己累,身邊的人也是累的。我們總是以為把自己裝點的完美一點就真的完美了,卻忘了這世間沒有真正的完美。我們不是聖人,亦不是神仙,只是這世間芸芸眾生裏一個最普通的個體,完美只是一種美麗的想象。這世間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月亦有陰晴圓缺,且不説平時彎月之時的缺憾,就是三五團圓之時,也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

這世間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我們都有着多多少少的缺憾,既然如此,又何必費盡心力的去把自己裝點得完美。一瓶水,太滿了,小心翼翼的,總是害怕它會溢出,不敢做這,不敢做那,什麼事兒都要瞻前顧後,想這想那兒的,端着總是累的,身累,心更累。即便這樣,我們通常依然捨不得放手,總想着留着那一瓶滿滿的水,佔據着空間,勞累着心神。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其實該放手的時候就應該放手,沒有什麼是可以永遠保持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也説明了這個道理,即使金玉滿室,也會有家財散盡的那一天,世事無常,我們不去放空,我們死守着的,終會化為烏有,倒不如自己瀟瀟灑灑的放開,就是那一份灑脱,那一刻的輕鬆也值得我們放下一切去擁有。

辛棄疾詩云: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放不下的太多,要守護的太多,輸了如何,贏了又如何呢?到頭來,光陰虛度,心神俱疲,倒不如放下,放空一切!

《道德經》第十一章言:三十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鑿户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為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個轂上,有了轂中間的洞孔,才有了車的作用。揉捏粘土做成了器皿,有了器皿中間的虛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中間的空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以便利,無使它發揮作用。很多器物,之所以有用,在於它的空,人其實也是一樣的,只有空了,才會有用。

適時地放空自己,學會沉澱,留出更多空的地方,才會擁有的更多。有和無不過是瞬間的轉換,卻有着很大的差別。在武俠小説《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一個珍瓏棋局,無人能破,而虛竹和尚以自殺之勢放下一子,誠然,他殺死了自己的.很多子,但同時也清出了一片空地,使自己可以更自由地馳騁拼殺。現實亦是如此,清出足夠的空間,才會有成長的餘地。我們總是想着把自己裝得滿滿的,卻忘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成長,時時刻刻都需要成長,把自己裝得太滿,沒有了成長的餘地,那麼我們只能止步原地,或者説只能在原地踏步。我們總是習慣自己設很多條條框框,把自己圈在裏面,忘了空出一片天地自由飛翔。

很多東西只有空着的時候才會顯示出它的價值,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放空自己,放下那些包袱,會發現自己可以擁有更多的東西,可以更好的沉澱積累,更加的優化自己。所謂物極必反,我們往往是把自己裝得太滿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需要更多的空餘做真實的自己。

《道德經》第六章言: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勤。意為道這個生養天地萬物的神奇物,是永恆存在而不會消泯的,這就叫做形而上的微妙母體。微妙深奧的母體門户,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冥地存在着,對宇宙萬物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道德經》第十六章言:致虛極也,守靜篤也。意為儘量使心靈達到一種虛寂的狀態,牢牢的保持這種寧靜。我們生活在這繁華的世界中,需要的便是這種放空一切,獨守心靈寧靜的狀態。

我們總是牢牢的守着那些厚重的包袱,忘了放下,也捨不得放下,卻發現這些包袱往往都會拖累自己前行的腳步。放下,不是捨棄,不是徹徹底底的忘記,沒有誰能做到過了便是過了,從此不再想起,我們都只是大千世界裏的一個凡人,做不到脱離紅塵俗世,也做不到那般恣意瀟灑,但我們可以在過了之後,收拾自己的心情,把一些人一些事兒存在心底,不要讓它們佔據當下的位置。我們可以傷懷,可以緬懷,但那些已不是我們生活的重點,我們都應該活在當下,活在真實現實的生活裏。很多人很多事兒都成為了過去,既然如此,就要學會放下,到需要的時候再把它們拿出來。我們身處哪個環境,就應該活在這個環境裏,過去無論多麼美好,它終究只是過去,我們再也回不去,那麼又何必把它放在心尖上,讓它影響我現在的生活。

把什麼都抱在懷裏,我們還有力量前行嗎?沒有了,我們只能拖着沉重的腳步蹣跚前行,或許四年時光都在原點徘徊。可是被我們放在包袱裏的事兒,早已被其他人遺忘,成為了別人的過眼雲煙;被我們放在包袱裏的人,也已有了新的生活,他們過得開心,而我也只是曾經,或者也只曾經的一個過客。既然如此,就讓我們放下包袱,放下那些心心念唸的人和事,過去了,就讓它過去,我們好好的經營現在,至少以後回憶現在的時候可以不是一片空白。

學會放下,學會輕裝簡行,或許還會看到一路風景怡人。

標籤:有感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