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祝福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2.94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祝福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祝福讀後感(通用5篇)

祝福讀後感1

祥林嫂雖然生活在一個不同於現在的時代,但是《祝福》這篇小説卻在我的腦海裏不斷地徘徊,魯迅説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在眾人眼前撕碎。我想這篇《祝福》可能就真正做到了悲劇的塑造,一個命運悲苦的人就在那樣一個人心冷漠的時代徑自飄零了。

祥林嫂原本是一個命運頗差的年輕婦女,年輕能幹,勤勞敬業,對未來還充滿着憧憬,勇敢地逃離了束縛自己的婆婆渴望在外地找到新的生活,可是命運不公,祥林嫂被婆婆綁回家,還把她許給了一個山裏的男人。那個封建的時代,這是對她多大的屈辱,她的生活好不容易又安定下來了,但是意外又來了。她的第二個丈夫死了,兩歲的孩子也被狼叼走了,這個世界又剩下了她孤苦伶仃一個人,為了謀生她回到了以前的僱主家裏缺被冷落嫌棄,講述自己的悲慘遭遇卻被人嘲笑挖苦。最後都覺得祥林嫂晦氣,她成了乞丐,倒在了乞討的路上。

與其説這是小説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哀,不如説這個那個時代很多命運悲慘的婦女的寫照,封建的社會殘害了多少無辜的人們,封建的禮節讓那麼多原本善良的人們見到一個可憐無助的女子而撒手不管。到底是誰害死了祥林嫂,我認為是祥林嫂自己的淪落和封建的時代中冷漠的人心。

還好,我們現在不是那樣封建的時代。總是會有温暖的人幫助在黑夜裏掙扎的人,這個世界永遠是光明打敗黑暗。慶幸,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人沒有被艱難的命運打到,敢於做命運的主人。

祝福所有的人在什麼時代都不要冷漠,都不要沉淪。

祝福讀後感2

暑假期間,媽媽給我推薦了很多名著書籍讓我看,她總是説:“你已經長大了,多看名著,起點高,對你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又看了魯迅的小説《祝福》。故事寫的是鄉下婦女“祥林嫂”一生的故事。祥林嫂是外鄉人,初來魯鎮時活潑開朗、勤勞樸實,深受大家喜愛。但她喪夫後被逼再婚,而後來的丈夫和孩子卻都因意外喪生,她淪為了乞丐。在被大家欺辱,嘲笑後,自閉起來,最終期盼着下地獄與家人重逢。整個故事充滿了悲情色彩,讀後心情十分沉重。

值得學習的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普通民眾毫無覺悟,在千百年延續下的封建思想中糊里糊塗地活着。在這種條件下,怎樣才能使人們覺醒呢?於是,魯迅便用敍事的方式,婉轉地讓讀者自己覺醒。便不難察覺這些悲劇都是由封建思想導致的。在這類文章的影響下,久而久之,大家便對封建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厭惡,便會毫不猶豫地推翻它。

我更加慶幸自己生活在現在的'新疆社會,新制度下的中國多呢幸福。永遠不會再有第二個“祥林嫂”出現了。

祝福讀後感3

個人認為,《祝福》是魯迅寫得最好的小説,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這個人物活生生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選事,還是從寫作方法上來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衞,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後,我對他的看法改觀,覺得他是一個憑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祝福》一開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然後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敍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夫失兒—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沒有絲毫的拘束。魯迅沒有在文中對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卻能在敍述中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我想這種文章寫作方法是我們最難學習但是又是最需要學習的。

我覺得文章最精彩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麼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後,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並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為她是個剋星,在祭祀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法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説她死的不是時候。我看完這篇文章時,覺得很壓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會推翻才能鬆一口氣似的,我想,這就是魯迅的精神力量吧。魯迅用筆和黑暗作鬥爭,用文章來解放人們的思想,魯迅堪稱中國精神領域界的教父。魯迅在文章中設計了一個麻木的祥林嫂,當她在面對別人的嬉笑時,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我想,這也表達了魯迅那當他面對愚弱的國人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吧。

屈原曾經反覆這樣吟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想魯迅在這文章中表達的也是這樣的一種無奈。這種無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着他的靈魂,對於這樣的靈魂,我是同情他的。

祝福讀後感4

我捧着魯迅的《祝福》,本是為了放鬆消遣,讀後卻讓我倍感壓抑,心情如同這夜晚一般的凝重沉鬱,幾欲窒息。整篇文章旨在通過對祥林嫂的描寫揭示封建制度的殘酷性和對受害者精神上的摧殘,把當時社會的黑暗,迂腐,愚昧,清晰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小説展示了一個悲慘的女人——祥林嫂悲慘的一生:她結婚後丈夫死了,傷心之中,她又被逼改嫁,然而平靜生活不到三年,第二任丈夫又死了,甚至連兒子也被狼吃了。她不愛説話,只是時常與人訴説心中的苦:“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雪天時野獸在深山裏沒有食吃,會到村裏來;我一大早起來就開了門,拿小籃盛了一碗豆,叫我們阿毛坐在門檻上剝豆去。他是很聽話的孩子,我的話句句聽。他就出去了。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後劈柴,淘米,米下了鍋,要蒸豆。我叫阿毛,沒有應,出去一看,只見豆撒得一地,沒有我們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別家去玩的,各處去一問,果然沒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尋。直到下半天,尋來尋去尋到山坳裏,看見刺柴上掛着一隻他的小鞋。大家都説,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進去,果然,他躺在草窠裏,肚裏的五臟已經都給吃空了,可憐他手裏還緊緊的捏着那隻小籃

呢??”句句都那般真切,滿懷一個母親喪子的痛苦與悔恨,催人淚下。可是説多了,説久了,便引來了眾人的厭煩和唾棄,而她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安慰自己,讓自己活下來,還苦命掙錢去買門檻為自己贖罪,可同時,許多人又拿她臉上的傷疤作趣。她變得膽怯,蒼老,健忘,她在世上無依無靠,最終淪落成一名乞丐。她精神失措,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幻想,她對魯迅極祕密似的切切地説:“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靈魂的?”她在痛苦不解中死去。

魯鎮人對祥林嫂從喜歡到厭惡的感情充分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祥林嫂在魯鎮做過女工,可就因為當時社會的封建思想認為她是個極為不吉利的人,處處受歧視,最終帶着滿心的屈辱與傷害在新年來臨前悲慘地死去了。她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的。祥林嫂在生活中歷盡了苦難,受盡了嘲諷。然而,祥林嫂的悲劇也與她自身的愚昧有關,她疑惑世上是否有鬼,她捐門檻給土地廟,當作自己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為的只是贖罪,一個根本算不上是罪的罪——結了兩次婚。但她的愚昧中透着善良,不存有一絲雜念,她沉默少言,這都使她在世界上顯得是那樣不合羣,遭人排斥。 祥林嫂的經歷又不禁讓我想了作者筆下另一位鮮活的人物,孔乙己。他們都是這個時代中那些小人物的縮影,沒有人去關心他們具體的經歷。記得文章中這樣幾句話“然而她是從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還是先到衞老婆子家然後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甚至他們的死活也無人關心: “什麼時候死的?”“什麼時候?——昨天夜裏,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説不清。”這些小人物的命運令人悲歎。

合上書,我深深歎了口氣,無奈,對祥林嫂的無奈,對那個時代的無奈;幸運,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幸運??

祝福讀後感5

《祝福》是一篇讓我感受頗多的文章。文中祥林嫂一生命運坎坷,深受封建禮教、迷信思想的毒害和無人性的摧殘,四十上下就頭髮全白,臉無血色,像一具直立的屍體,最終走向生命的毀滅。

就這樣一個平凡、樸實的底層勞動婦女,只想平平安安過一輩子,能生存就行,可是她的願望卻得不到滿足。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什麼?我想,封建禮教的毒害雖是一個重要原因,人性的冷漠也不容忽視。這不僅在當時封建社會是這樣,如今所處社會也存在這種問題。

一位老人見義勇為抓小偷,周圍路人卻在旁圍觀,無人出手相助;公交車上上來了一位頭髮近乎全白的老者,老人年紀較大腿腳不靈活,行動有點緩慢,公交車司機竟不耐煩地催促老人快點,而車上乘客也都沒起身讓座;一個學習、生活上遇到挫折,一時想不開想自殺的學生站在高樓頂上,樓下的人不但沒勸阻他,讓他想開點,反而幸災樂禍地喊道:“跳呀!快跳,你怎麼不跳呢?”……生活中這些情況時有發生,難道我們不該自我反省嗎?反省以前當我們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是否也充當了一個只想看看熱鬧、不為別人設生出地看想的旁觀者的角色。

在這樣一個提倡和諧社會的圈子裏,人人都要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因為人的本性生來皆是善的,只不過是不小心走錯了方向。我們不乞求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事,只本能以一顆善心待人,讓困境中的人們看到一縷陽光,感受一絲温暖,找回一點希望。善良的人性像是一朵嬌嫩欲滴的玫瑰,只要我們能細心呵護,精心照料,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殘敗的玫瑰會重新露出它的芬芳!而“祥林嫂”也會永遠成為過去,和諧的社會將不會再有如此的悲劇上演!

標籤:讀後感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