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藥》讀後感(15篇)

讀後感1.96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藥》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藥》讀後感(15篇)

《藥》讀後感1

這個寒假,陰雨綿綿,太陽公公一直躲着不肯出來,我也失去了去外面走走逛逛的興致。因此,整個假期,唯有書陪伴我了。告訴你哦,我已經把一整套《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都看完了。裏面的每一篇文章都非常精彩,讀着讀着,有時會讓我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有時又會讓我感到悲傷,其中《後悔藥》一書讓我感觸最深。

這本書是中國首位迪士尼簽約作家楊鵬的作品之一,主人公是楊歌與他的爸爸。自從爸爸變小被楊歌裝在自己上衣的'口袋後,他們家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情。爸爸的腦袋裏裝着各種新奇又大膽的想法,有一次,他通過努力,研發了一種神奇的藥物———後悔藥。

有了後悔藥的幫助,楊歌每門學科都很棒,因為後悔藥能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可是正因為這後悔藥,卻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麻煩。後悔藥被地中海教授偷竊了,同時,楊歌和他的爸爸也被綁架了……

看着封面上楊歌捏着鼻子吃後悔藥的樣子,想起自己也曾不止一次次後悔。記得在一次數學測試中,俞老師不斷提醒我們:“認真讀題,睜大眼睛把題目看清楚,多多檢查。”而我根本沒把這些老掉牙的話記到心裏去。我匆匆忙忙地寫完了,感覺十分簡單,隨隨便便地瞄了幾眼,就信心滿滿地交卷了。

試卷發了下來,誰知試卷上那些鮮豔的大叉叉直接給我潑了一桶冷水。我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犯了很多低級錯誤:題目中的數字抄錯了,計算符號也看錯了,我真是萬分後悔!我後悔沒有仔細讀題,後悔沒有認真檢查……那一刻,我想,要是有後悔藥,該多好啊!可理智告訴我那是不可能的事,世上沒有後悔藥的!

讀了《後悔藥》,我明白一個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們不懂得去珍惜,就算吃後悔藥也沒有用。我們只有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情,每一個抉擇,儘量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人生才能無憾。

《藥》讀後感2

夜半買藥

魯迅先生的小説《藥》中描繪的華家小孩得了癆病,華老栓天未明的時候,去找人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當他經過了路口的黑暗、心裏的恐懼,終於拿着用紙罩包着的人血饅頭,他感覺到幸福。魯迅先生這樣描寫到,他現在要將這包裏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裏,收穫許多幸福。太陽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這些描述都在寫華老栓堅信用人血饅頭能治好兒子癆病。一個迂腐的中國底層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

茶館閒談

一羣茶館常客

在茶館裏的閒談這裏面有個滿面橫肉的人,大家都恭敬地在聽他講。也是由他提到人血饅頭即救治癆病的藥。他為自己消息靈通二沾沾自喜,提高聲音只是嚷,夏家的小孩,被殺死(他説,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的)夏家小孩是這座小縣城裏第一個突破傳統觀念的人,他的思想不再被傳統封建所束縛。當茶館裏的人津津樂道夏家小孩被殺死的事。魯迅先生對於這羣看客麻木精神的諷刺。

清明掃墓

在清明節,華大媽來掃墓,看見一個半百頭髮、襤褸衣裙的女人。忽然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但終於硬着頭皮,走到左邊的一座墳前,放下了籃子。這裏的描述表明,這個女人就是夏家小孩的`媽媽,他們買的人血饅頭就是夏家小孩的血做的。

結尾

小説寫兩個家庭的悲劇,有着深刻的寓意:

一個家庭的兒子死於愚昧,而造成愚昧的是反動統治階級,説明這不是一般的藥所能奏效的,急需尋找新"藥";另一個家庭的兒子為革命而死,他的犧牲也不是救治社會的"藥",要使中國新生,還需要尋找新"藥"。兩家的姓定為"華""夏",意在表明這正是華夏民族的悲劇,中國社會的悲劇,當時革命者急需尋找救治中國的新"藥"。

《藥》讀後感3

我非常喜歡楊鵬創作的《裝在口袋裏的爸爸》系列圖書。其中的《後悔藥》這個故事十分有趣,同時也告訴我一個問題的答案:世界上沒有後悔藥。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男孩,他的名字叫楊歌,但是他的爸爸可不是一般的人。楊歌的爸爸本來是一米八幾的大個子,但不知怎麼地,他被媽媽罵一次,就會縮小一釐米。媽媽罵了一百八十次之後,爸爸就變成了拇指小人兒,整天待在楊歌的口袋裏保護楊歌,幫助楊歌解決困難。爸爸雖然變小了,但是卻變得特別聰明,他發明了許許多多前所未見的機器,比如時光機、天才製造機、放大機等等。

有一次,楊歌求助爸爸幫他做後悔藥,因為他經常考試不及格,老想着再考一次。爸爸最終同意併發明瞭著名的後悔藥。藥有兩種,一種是黑色的,吃了以後,可以改變以往任何後悔的決定;另一種是白色的,吃了以後,就會把所有的事情都恢復成原樣。

楊歌和他的爸爸有個天敵,名叫猴子,不是真正的猴子,只是長得像猴子而已。他是一位科學狂人,總是想象自己能夠稱霸世界,所以每次都搶奪爸爸製造出來的武器,造成很多嚴重的後果,弄得世界大亂。這次,猴子又想方設法綁架了楊歌,從楊歌身上搜走了爸爸發明的後悔藥。猴子吃了黑色的.後悔藥後,改變以往的決定,變成了世界首富,所有的科學成果都屬於猴子了。這時楊歌和爸爸突然醒悟,他們想了一個計謀,讓猴子吃了白色的後悔藥,一切都又恢復正常了……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過讓自己後悔的事。這個故事告訴我,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在你做錯之後,後悔已經毫無意義了,只有你下次做對,才是正確的選擇。人生只有一次,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就算吃後悔藥也沒有用。我們只有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情、每一次選擇,儘量不做自己後悔的事情,這樣人生才無憾。就像古人説的一樣:“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其實,這個世界上也“有”後悔藥,那隻會在白日夢裏呈現出來。因此,凡事三思而後行,努力做好每一件事,這樣,才能無悔於我們的人生。

《藥》讀後感4

魯迅在《藥》中給我們描寫了兩個悲劇,一個是華小栓之死,另一個是革命者夏瑜之死。魯迅在描寫時採用了雙線結構,以兩條線索來展開。一條是明線華老栓為了治兒子的癆病,聽信儈子手康大叔的話,買人血饅頭來為小栓治病,但服後無效後死亡。一條是暗線夏四奶奶的兒子夏瑜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為了解救苦難的百姓,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可以看到文章中最諷刺地方莫過於華老栓買的人血饅頭就是蘸的夏瑜的血,夏瑜是為無數人的未來和幸福犧牲的,最終卻被為之付出生命的人,吞噬了自己的鮮血。這是極其讓人感到悲涼的事實。夏瑜作為革命的先行者,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勇敢,當他身陷牢獄時,並沒有因此氣餒,還積極的勸牢頭造反,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樂觀與堅強。在獄中他敢於宣傳“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的”。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在小説中夏瑜的形象是正面的,魯迅對他的精神進行了高度的讚揚,但他的努力與付出又有什麼用呢?在茶館裏無聊的看客們只認為夏瑜的行為是在“作秀”,對他因宣傳革命道理捱了打,不僅不同情,反爾還幸災樂禍。當夏瑜要被殺時,又有多少人想他快點死呢?這些人像惡獸般窺視着夏瑜的鮮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革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間存在很嚴重的隔膜。對於革命者來説,連自己的母親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為何而犧牲,不能不得不説這是極其具有悲劇性的。

華老栓為代表的這些人,他們一面是受害者,另一面又充當了“吃人”者,華老栓聽信迷信。買人血饅頭來治兒子的病,病不但沒治好也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華老栓一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另方面華老栓又充當了這些儈子手的幫兇,間接的也吃了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華老栓為代表的這些人們的迷信、麻木不仁。

夏瑜的死並沒有在羣眾中引起強的反響,也沒有驚醒這些麻木不仁的羣眾,魯迅用這兩個悲劇告訴我們,只有喚醒羣眾,當羣眾能解除他們的奴性思想自覺的支持革命時,革命才可能取得勝利。

《藥》讀後感5

老栓的兒子得了肺癆,現在話就是肺結核,那個時代裏是治不好的絕症,當時人們流傳人血饅頭可以治好,所以老栓花了大錢買下了從判黨斬首時染好的血饅頭,回去蒸給小栓吃,可惜他的努力只起到了安慰作用,小栓最終還是死了.和他的墳臨近的地方是那個被斬首的革命黨的墓,他的墓上有一圈鮮豔的小花,但小栓的卻什麼也沒有……

《藥》是一個比喻。救國的重任,在魯迅看來,絕不是小資產階級發動的革命所能勝任的。因為其脱離工農的固有缺陷,使他們在國家政治力量對比中始終軟弱無力。儘管那些內心有着真誠的為救國不惜付出生命的熱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普通羣眾的理解,更得不到多數人的支持,最終為國捐軀,身首異處,自己的鮮血卻被沒覺悟的老百姓當作治肺癆的迷信藥物吃掉。

《藥》的明線是描寫羣眾愚昧;其暗線歌頌了革命者的獻身。用人血饅頭將明暗兩條線索連結起來,就更加突出了羣眾的'愚昧,但卻又使獻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種難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作者所揭示的不是夏瑜有什麼錯誤和缺點,而是羣眾身上的弱點。並且不是一般的揭示,而是把這種弱點和革命、革命者聯結起來,更加深刻地加以揭示。誠然夏瑜是孤寂和悲哀的,但作者並沒有剖析他這孤寂和悲哀的主觀原因,比如“脱離羣眾”之類,而是着重在揭示造成這種悲哀和孤寂的客觀原因。就在剖析客觀原因的時候,作者也不是着重在揭示反動統治者的兇殘和狡猾,而是側重描繪羣眾的麻木和愚昧。這就是説,革命者的悲哀和孤寂是因為深味了羣眾的愚昧和麻木之故。

魯迅曾經與友人談及這篇作品,他説:“《藥》描寫羣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羣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説,革命者為愚昧的羣眾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羣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我們認為魯迅的這一段話已經清楚地説明他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如果需要我們做出概括的話,《藥》的主題就是:羣眾現在還很愚昧,他們對於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們卻毫不覺悟,甚至敵視革命。

要革命,就必須用科學的、民主的思想,把他們從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長期統治下解放出來,否則,革命的成功就沒有希望。

《藥》讀後感6

金色的麥地、古樸的房子、苦味的艾葉、寂靜的池塘……這就是油麻地。那裏生活着頑皮的桑桑、殘疾的禿鶴、不幸的杜小康、執着的秦大奶奶和文靜的紙月……他們給油麻地帶來了不一樣的六年,也給桑桑的腦海裏留下刻骨銘心的國小經歷的,讓他載着那一連串不平凡的故事告別了這座他朝夕相伴的草房子。

桑桑是油麻地國小校長桑喬的兒子,他是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他的國小六年,雖然得過一種怪病,但他在那個充滿甜、酸、苦、辣的集體中長大,他懂得了除知識外好多好多東西。這一切,是他的啟蒙,是他自己的國小時光。

禿鶴是一位殘疾男孩,他以自己的堅強和一絲不苟不僅贏得了匯演冠軍,更讓同學們信任了他。

紙月的家中只有一位年老的外婆,她的內向和優異的成績,讓老師和同學為之震撼,並讓桑桑改掉了自己的'壞習慣。但她突然消失在油麻地。

蔣一輪是一位年輕、受校長青睞的老師,他在與白雀姑娘演出時出現了迷離的感情,白雀的父親反對,雖然他們暗地裏寫信並讓桑桑傳達,但兩人最終帶着遺憾分開了。

艾葉在風中舞蹈,那苦味是否在懷念那位倔強的秦大奶奶呢?秦大奶奶與丈夫一生小氣地攢錢、買田、蓋房、種田,但在即將收穫時,丈夫死了,油麻地國小又要在這塊地上建造,孤苦伶仃的秦大奶奶非要住在油麻地國小,並添亂於國小,老師、同學和校長都無法趕走她。直到她捨命去救一個孩子時,人們才對她的人格敬佩。秦大奶奶的死源於要救一個南瓜,大家都一定會懷念這位老人的。

厄運裏出了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杜小康。杜家非常有錢的,他在油麻地像一個王者一樣,功課好、人品好、家境好,男孩崇拜他,女孩喜歡他。但在一次事故中,杜家不僅一無所有,還欠了債,杜小康在逆境中長大,他與厄運抗爭。

滿口江南話,笑起來露出大門牙,他雖然不是邱二媽的親生兒子,但卻在邱二爺死後,為邱二媽頂天的細馬,他那樸實的江南話透出一股對邱二媽的愛。

藥寮一篇講述的是桑桑得了一種怪病,父親桑喬不僅辭去工作,還帶他到處尋醫,幾經周折,他戰勝了病魔。

最終桑桑離開了那片閃着金光的油麻地,我想他一定不會忘記那些幫助過他長大的人啊!

《藥》讀後感7

魯迅先生的小説——《藥》,把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的淋漓盡致。在此,我尚且不談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只説一下我對文中兩個小細節的看法。

華老栓夫婦為其兒子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平常父母對於自己子女的“愛”。乍一聽,問題好象十分荒謬:父母對子女的關心不是偉大的“愛”嗎?可在被扭曲的社會現實下,事情往往是難以想象的;正如現在的人們難以理解“套子裏”的別裏可夫。雖然如此,可文中的`一些細節往往使人發出詰問:為這“藥”,華老栓傾出了醫生的積蓄;為這“要藥”,華老栓“彷彿抱着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置之度外”,雖年老體邁,還“邁步格外高遠”;為這“藥”,華老栓彎下了本已直不起的腰,皺癟的臉上擠出枯澀的笑容;為這“藥”,華大媽不知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淚水(此誠可想而知)……所以這一切不多浸滿了父母對兒子的愛嗎?可我倒要問一句:如果華老栓夫婦不是隻有一個兒子,而是有許多個兒子,足可以給華氏傳宗接代,本就貧窮不堪的華老栓會不會傾出大半生的積蓄為不可救藥的兒子買“藥”呢?答案可想而知:華老栓是不會這麼做的。因為他還有別的兒子,足可以使華氏香火不滅。所以,這“愛”就有問題。

你想啊,儘管封建思想開始土崩瓦解,但象華老栓這一類人,“思想蛀蟲”已經侵蝕到了他的腦髓,從根本上已經無法改變。他的腦子裏充盈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道德,華大媽也被“三從四德”束縛的難以換氣,所以為了華氏的香火,為了到陰間向華氏的列祖列宗有個交代,他們竭力保住獨苗苗的命根,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他們“愛”的出發點就與平常父母對子女的愛的出發點有着本質的區別,又怎能説是父母之“愛”呢?他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完成他們的人生的重大使命——傳宗接代,基於這一點,表現在兒子神聖就成了“愛”的假象。與其説華老栓夫婦的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説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不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身上的封建枷鎖何等之緊,何等之牢嗎?

《藥》讀後感8

每個小朋友大概都“喝”過一種神奇的“藥”。看不見,摸不着,也不用嘴去喝。只要稍一不留神兒,就把“藥”給“喝”進去了。它就會讓你嚐嚐苦的味道。這叫什麼藥呢?大概小朋友們可能想到了,這叫——“懊悔藥”。

我今天讀的這本書裏講的`就是一位國小生“喝”懊悔藥的故事,這裏也告訴我以後要小心懊悔藥,因為不留神兒的時候出現的。

這位國小生叫龔大明,他對這種“藥”特別愛好,説實在的,他是不知不覺……真的,好幾次連他自己也沒清楚,就這麼喝上了。

有一次是一個暖洋洋的天氣,而且還是個課外活動,同學們圍坐在一起,聽着故事。只有龔大明靠在一棵柳樹旁,自己看着連環畫。但是他覺得沒意思便往李惠林的脖子裏放了一塊泥塊,沒想到李惠林猛一轉身發現了。於是一個跑一個追,在操場打起了“泥仗”。

唉,事情就這樣巧。龔大明也不管什麼就往李惠林那個地方一扔,李惠林一閃身躲開了,卻打到一個二年級正在跳皮筋的女孩的額頭上了,女孩一下子哭了,龔大明過去一看,我的天,是塊瓦片。

事情鬧大了,老師找他談話;那同學的家長上門告狀;他被他爸爸擰着耳朵一頓“訓”……

唉!又吃懊悔藥。這種“苦味”可苦到心裏去。

這種是常事,“吃”懊悔藥都不知道多少次了。龔大明決心要改掉“吃”懊悔藥的習慣。

同學們也真好,都幫他改掉“吃”懊悔藥的習慣。上課他不注意聽講,看窗外的鴿子,王娟輕輕地拉了拉龔大明地衣角,龔大明也不生氣,是嘛,注意聽講才能不“吃”懊悔藥。

當我讀完這個故事地時候,我就覺得“懊悔藥”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自己注意了就沒事了。在日常生活裏,我們幹什麼事情之前先想一想後果怎樣,就能不“吃”懊悔藥。要不就想一想“吃”懊悔藥地時候那“苦味道”。就像龔大明説地:“對!這個壞習慣,一定得改!”

《藥》讀後感9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本《裝在口袋裏的爸爸之後悔藥》。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感到很奇怪,爸爸怎麼會裝在口袋裏呢?我迫不及待地打開書看了起來。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之後悔藥》這本書主要講了有關後悔藥的故事。有一天,楊歌和他的爸爸聽到幾乎所有人都在説有關後悔藥的事,希望世界上能有後悔藥。楊歌最近也做了一些後悔的事,也好想有後悔藥。他的'爸爸就幫他發明了後悔藥。但是,吃了後悔藥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反而惹上了更多的麻煩。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楊歌一家因為有了後悔藥,做了後悔的事情時,總想着用後悔藥來幫忙併不可取。事實也是如此,他們並沒有因為有了後悔藥讓事情變得更順利。如果他們想避免後悔的事發生,應該在做事之前就考慮周到,想清楚了再做。

其實,後悔也是人之常情,很多時候,我也很希望有後悔藥的存在。有一次,早上的鬧鐘響了,我覺得很困,就把鬧鐘按了繼續睡,結果一睡就睡過了頭,等我醒來的時候,發現時間已經快來不及了。我趕緊起牀洗漱,吃完早飯發現書包還沒理好,又慌慌張張地把書包理好,匆匆忙忙趕往學校。第一節是數學課,我往書包裏一看,真糟糕!數學書忘帶了!我真是好後悔啊,如果有後悔藥,重新來一次,我一定會在昨晚就把書包整理好,早早睡覺。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

因為自己考試粗心,沒有考好,被媽媽批評的時候,我的心裏又難過又後悔,好想再考一次。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

因為我上課時不認真聽講,老師讓我回答問題,我紅着臉站起來卻回答不出的時候,我真後悔啊!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

是的,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後悔藥!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我們做事前,都要多想想後果,不要給自己留下太多遺憾。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我們也要少抱怨,少後悔。後悔過去,不如奮鬥將來。

《藥》讀後感10

《藥》,選自魯迅小説集《吶喊》,描寫了茶館評價主人華老栓夫婦為治兒子小栓的癆病。聽信別人血饅頭可以醫治癆病的傳言,不惜花大把銀子買用革命烈士的鮮血做成的血饅頭的故事。

與此同時,在城市的另一邊——古軒亭口,鮮血的來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因為參加推翻滿清運動而被斬首。在淒涼的墳場上,只剩下失去愛子的母親,無限的悲痛。

魯迅在這篇作品中展現出豐富的情感及複雜的主題思想。魯迅以其一慣犀利的筆觸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抬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羣眾的侷限性。

其中,貫穿魯迅眾多作品的主題是當時社會的麻木。為兒子治病,不惜用重金向劊子手買下革命者的鮮血做成的饅頭,佩服作者的同時感到當時社會的極度的麻木。文中兩次描寫到“二十多歲的人”,不可不提。第一次,康大叔説到夏瑜勸牢頭造反,第一個有反應的就是他,“啊呀,那還了得。”坐在後排的一個二十多歲的人,顯出很氣憤的模樣。當眾人聽明白夏瑜罵阿義可憐時,他又跟着花白鬍子省悟:“發了病了。”二十多歲的人也恍然大悟地説。夏瑜宣傳革命,大多數人不能理解,這是革命的不到位,但更是社會麻木的悲哀。而同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人,應該脱去了少年的幼稚,也沒染上老年的.頑固,對世界有一份比較清醒的認識,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可是他也不能理解,快速反應過來,只覺得氣憤,反應的越快,就越暴露出他的愚昧。在這場茶館的“羣聊”中,他最後附和,“也恍然大悟”,説夏瑜是“發了病了”,這“恍然大悟”般的終結更是當時青年們的悲哀了。

《藥》這部短篇小説讓我回味良久,我們也是年青的一代,祖國的未來肩負在我們身上,而我們前方的路在哪裏呢?這還要靠我們去尋找。

《藥》讀後感11

魯迅的《藥》可謂是一針見血的反映了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下的人的思想面貌。故事中的老栓和華大媽為了救老栓的兒子小栓,在康大叔的”照顧“下。買了”人血饅頭“,讓小栓吃下。 其實最使人感到憤怒的52是在獲得”人血饅頭“時那羣人的圍觀,”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團,潮一般地向前趕;將到十字路口,便突然立住,成一個半圓“

這一段話,徹徹底底的反映了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下人的醜陋一面,這也就是魯迅筆下的國民吧。他們沒有面孔,沒有腔調,始終在嘲笑與譏諷。他們在那個犯人被殺時,沒有任何的同情,沒有任何的動作,甚至,他們還有些藐視。

這種人,是我們整個社會所厭惡的,我曾經向別人打賭,説這種人會在社會上消失。但是,我輸了。

20--年的12月,在雷鋒的家鄉望城縣,一位年近90的老太太,心臟病發作,倒在了地上,很快,有很多人圍了過來。一位小夥子準備上前時,被一位這中年人攔住,他勸小夥子”別去啦!現在騙人的多着呢,小心被她額上。“於是,小夥子離開了。接着有更多的人圍了上來,然而他們卻對躺在地上的老太太無動渝中。慢慢的,人越聚越多,但是人們沒有去幫助那位老太太。

這時,一位拉着媽媽手的.國小生也擠了進來”媽媽、媽媽,你看這個老婆婆,怎麼趴地上了?快幫幫她吧!“母親被國小生糾纏煩了,才撥打了120,等到120來到,警察衝散人羣。老人早已斷氣了。

説真的,我不知道那些圍觀的人看到那一幕的感受,他們可能想上前去幫助那位老太太,但被嚇住了;他們可能想讓自己有愛心,但沒有勇氣。其實,我們的社會中,有很多人擁有愛心,他們都很踴躍地幫助別人。我們也要像他們一樣,隨時隨地地樂於助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去用一個善良的心來幫助別人;去用一個的虔誠心來助人為樂;去用一個真誠的心來散播你的愛心。

去讓你的愛心像蒲公英般飛翔!

《藥》讀後感12

今天,我讀了《草房子》這本書,故事中的温幼菊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為身患不治之症的桑桑點亮了對生活的熱愛,就像一隻燃燒着對生活、生命熱愛之光的蠟燭,它的火光點亮了一隻幾乎熄滅了的蠟燭,這便是在傳遞着“為別人點亮對生活的熱愛”的精神.我記得曾經有一個類似的故事,那是一篇史鐵生寫的文章,叫《秋天的懷念》.寫的是他雙腿癱瘓的時候,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他的母親想讓他通過看花來散散心,並喚起他對生活、生命的熱愛.可惜,當史鐵生和母親要出發之際,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他也終於明白了母親的一番苦心,決定要好好活下去

這些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試想一下,假如你的一個朋友也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愛,你會怎麼做?我們是否也可以為別人點亮對生活的熱愛呢?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太多的財物,太多的時間,只要把自已的對生活、生命的熱愛之光分給別人一點,我們的圈子就會越來越大,熱愛生活與生命的人也會越來越多.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當初只在那個小小的黑暗世界裏埋怨、悲傷、痛苦,卻沒有發現外面的這個大世界是多麼美好!往往當我們失去對生活、生命的熱愛的同時,我們會抱怨命運的不公平或是沉浸在自己漫無邊際的悲傷與痛苦之中,卻沒有想過要為自己,為別人,為值得努力奮鬥的目標活下去.正因為如此,像温幼菊老師那樣的願意把自己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之光分給別人一點的熱心的人出現了,他們在傳遞着“為別人點亮對生活的熱愛”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加入到這個行列當中來,為身邊的人燃起一顆炙熱的愛心!如果有一天你的身邊有了一個像桑桑、史鐵生當初那樣失望、絕望的人,你會怎麼做?是當一個旁觀者還是做一個温幼菊老師那樣的人?現在還不知道,但我們會從心裏默默地尊敬那些曾經給予別人光芒的人?

《藥》讀後感13

耗時數月,今天終於在馬桶上看完了阿瑟黑利的名著《烈藥》,《烈藥》讀後感。

以前不理解為什麼有人説推銷員出身更加適合做CEO,阿瑟筆下這位敬業的藥品女推銷員讓我對這個行業有了重新的認識。

一個推銷員要坐上總經理位子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1,敬業,先搞清楚公司有哪些東西可以推銷,然後把自己可以推銷的東西儘量統統搞懂。

女主角就是正好記得有種可以治療急性肝炎的藥物正在試驗階段,然後正好在推銷其他藥品的時候遇到一個急性肝炎患者,於是賣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誠實,不誇大自己產品的好處,不隱瞞自己產品的壞處。

女主角和其他推銷員的最大不同在於誠實坦率,失去短期利益而贏得了長期的受益。

3,相信直覺,這是和搞技術的藥品研製人員(其實也是科學家)的根本區別。

在對未來的結果無法準確預計的時候,相信直覺,並且誠實的表露這種直覺,加上誰也説不清的運氣,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招募某開發主管的時候關於是否甩出金錢誘惑的'直覺選擇,在對某即將上市的藥品的安全性的直覺選擇,這一個對主觀人物的心理預判,一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猜測,兩次選擇正確確實有一半幸運成分,但是技術人員(科學家)缺乏這種相信直覺的態度使得更加難以跳出常理去做出選擇,讀後感《《烈藥》讀後感》。

4,性格堅強,遭遇巨大挫折時能夠平靜的接受並且冷靜的看待自己曾經的選擇。

遭遇挫折的時候反倒不能感性,以更理性的態度面對人生。

這與我們常説的卧薪嚐膽不同。

人生並非要苦苦的等待一個結果,生活本身充滿樂趣,即使事業走入最低谷也要坦然面對,若是咬牙切齒,發誓報仇,恐怕結果是先愁出一身病來。

5,完美家庭,婚姻美滿對事業成功起着很大作用。

女主角的丈夫幾乎是個完美的人,至少和女主角一樣完美,這樣的婚姻居然是一見鍾情式的火速婚姻,其概率之小隻能説明作者不想過多糾纏在這個説不清的言情話題中。

《藥》讀後感14

《藥》這篇文章不長,花不了多少功夫便讀完了,可在第一遍讀完後,卻並不有什麼感受,似乎是一個平淡毫無一點起伏的故事,看完了,便過了。可再倒回去仔細看,其實在文章中是有妙處的。

整篇文章是在悲傷中發生的,小栓一直是病的,一直沒有一定活力,彷彿從出生便是一副虛弱的模樣,最後死,也是理所當然。這不免有些遺憾,照我所盼,倘若有段小栓健康的描寫或是回憶,可能在被人血饅頭無用治療離去後,更能對他有可憐吧。而他一直是在生重病,看起來無法挽救了,這個“藥”有沒有耽誤了他,好像也不重要,便也沒有了讀完心中為迷信偏方的反感了。

可那位獻出人血的烈士,雖沒有提起姓名,雖無一點正面的描寫,卻也讓人記住了。在牢中,不畏各種痛苦,還宣揚革命主張,甚至氣瘋了別人,便看出了那人的無畏與堅強。可魯迅先生終究沒有一處對他的介紹,僅僅寫了他被處死,雖然他只是“藥”的來歷的一個小插曲,卻從中看出了對待革命者的殘忍,而且不知姓名,不知已經死去了多少革命者?幾句短短的描寫,也透出了當時的社會。

讓我覺得最難忘,也是最怪異的',便是它的結尾。這麼巧,兩個人物的墓只隔了一條小路。可就是這條小路,分開了“罪人”與窮人。可又有什麼區別呢?都一樣的是被欺壓,一樣可憐。但那束小花,可能是全文中唯一一點彩色的安慰吧。最令我不理解的,便是那隻烏鴉,烏鴉靜靜地站在枝頭,沒有一點動作。雖然知道不可能有靈魂附在烏鴉身上,可不免有意思盼望,希望能神奇的發生,也算是革命者的紀念,可那銅絲般的枯草,鐵鑄般的烏鴉,卻是冰冷的,生硬的。這個比喻太妙,使那本就悲涼的氣氛再抹上了一層凝重,僵持着。

我心中閃過了對革命者的無限懷念與可憐。為了事業,犧牲了生命,死後也遭受不平,甚至靈魂無法顯靈。也許是被拋入了地獄,永遠不見天日。可正是他們的悲慘,才造就了現在的幸福。而這最偉大的,該被讚頌的人,卻受如此大難,心中感情交雜,是傷心,是可憐……只有那朵看懂世事的小花,默默為英雄正名。

最後的鏡頭出現了,烏鴉飛走了。是不經意,還是顯靈?我更願意相信是後者,它給了我一絲安慰。可誰又説的清,這本就是讓我們思考的。

《藥》讀後感15

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是在20世紀二十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不少文人和愛國志士在其發表文章,我們可以從中觸摸到作者一顆關注華夏民族命運的拳拳之心。其中魯迅的白話作品給世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的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標誌着《新青年》提倡的文學革命已經突破單純理論的倡導。

《藥》是魯迅眾多白話小説中的一篇,該文以辛亥革命味背景,剖析當時中國社會羣眾心態和解讀只是分子靈魂的凝重而沉鬱頓挫的傑作。

藥是解除人類病痛之根本,上醫醫國,其次治人。飽蘸志士鮮血的'“藥”原本是解除民族危機的志士之血,卻被誤用去醫治一個小百姓家中獨苗的癆病,老栓花掉其一生的心血和寄予全部希望的“人血饅頭”最終沒能醫治好小栓的病,“人血饅頭”最終變為“叢冢饅頭”,從而釀成國疾、人病兩不治的悲劇,這不僅是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

作者以藥這一獨特意向,令人難以忘懷的勾勒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與愚昧共存,麻木的人們處在愚昧混沌狀態中,革命被愚昧無情扼殺,革命人士熱血空擲的歷史悲劇,同時也揭露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社會根源,引人深思。

不論道路有多麼艱苦,革命仍會進行,歷史不會因此止步,在一幕幕滲透着悲涼的場景中,小説結尾部分瑜兒墳頭的花環讓人看到了希望,墳頭與花環生與死的強力衝擊,把絕望、虛無、悲觀與希望、樂觀、信念糅合在一起,所以這不是一個結局,而因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旅程的開始。

有人説,《藥》是歌頌革命者夏瑜的,也有人説,是揭露黑暗統治的,有人説是批判羣眾的落後與麻木,也有人説是批評革命者的脱離羣眾。不管是什麼,在鮮活的歷史面前,尋的醫國之良藥,將人們從麻木中喚醒,是每個革命人士的必經之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