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必備)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文化3.2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看很久,心裏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説説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説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説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説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於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着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於長城。也是因為有都江堰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才有,張飛,關雲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讚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真的哭,我看只能寫到這,感動的毫無思緒,也不知道怎樣來敍述,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為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於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為。也很感動與驚歎作者描寫古蹟所用的詞句。是那麼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

文化苦旅讀後感2

每一次,讀《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場沙塵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間步履維艱,被千年沉澱的滄桑感壓得抬不起身子來。

從來都是很驕傲,驕傲於盛唐的豔麗,驕傲於祖先的智慧。從來都是很心疼,心疼中華大地的傷痕累累,心疼中華蒙受的恥辱。但是讀完這本書,我又開始心疼中華文化的步步艱辛。

沿着歷史碾過的痕跡,佇立於敦煌千年的風沙中,聽風聲裏無奈的歎息,身處陽關落雪處,望一眼故人褪色的青衫;包裹在天一閣中,觸摸範氏一族代代堅持的守護。這裏,有中華文化的積累像流水般溜走,有歷代工匠的夢銹刻的婀娜的身姿,有四面邊聲連角起的恢宏戰場,有君子其役,不知何期的憂愁哀傷,有李白對酒當歌的豪情,有與揚州八怪渲染筆墨的意想。

王道士慷慨地送出敦煌中祖先留下的瑰寶一箱又一箱,我們看着這些觸目精心的數字,讓心一陣又一陣地抽搐;莫高窟靜靜地藏在廣袤的沙漠中,外表只是一座小山包,可它卻把宗教和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載歌載舞。廢墟在歷代的顛簸中坍塌,重建又坍塌又重建;陽關倒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領域中,在朔風中越來越黯然。

也許一箇中學生對於這些歷史並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為一箇中國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並不是書本上的之言片語就能撐起一個華夏的文明,我們在追求那些無所謂的明星時,是不是應該轉過身來,追捧已經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腳步中,拾起一絲空閒,靜看細水流長,細數庭前花落。

我不是一個學者,也不是名家,我只是一名中學生,深深地愛着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讓這艱難的中華文化,走進我們的心吧,只需輕輕地蹲下身,摸一摸文化的土地,便能感受到沉澱的滄桑。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文化苦旅》是一部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的書。

道士塔—建於莫高窟。它的所屬者王圓簏即使道士也是歷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物,然後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由於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之得一次次確如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歎息一聲後走到放大機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由於一個道士流浪至此並駐足引起的,由於他的私慾,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慾,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輝煌被竊取了,那後果將怎麼樣……

因老一代創造的奇蹟,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是我們擺脱令人屈辱髮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裏。歷史會倒轉輪迴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為自己的出現創造一份價值或是為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為自己的私慾而奮鬥,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麼用你死後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文化苦旅讀後感4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説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麼餘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餘秋雨引領着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着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遊,可以説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版權所有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着。放眼現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藴藏着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説“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後都是要閉上眼睛,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5

這是《文化苦旅》中的一文,作者餘秋雨。

很欣賞這樣的一篇文章,不是因為它帶領自己看到了什麼異域的風情。也不是它讓自己又心生了些許離奇的感動。自己只是在閲讀這篇以故事形式講述作者小時候的見聞時的經歷中,感受着中華民族的偉大。

在作者的文字裏,牌坊是一種象徵。它並不代表着什麼,也沒有絲毫值得炫耀的表情。只是當那些個早亡了夫婿的妻子,沒有再嫁人,便可以立起這樣的一道牌坊,來證明她的貞潔罷了。村裏的文字不多,也許是沒有多少人識文斷字的關係,這裏可以稱得上文字的東西,似乎屈指可數。孩子們便想到了那一道道的牌坊,因為在一般人的印象裏,那一定是為了紀念某個人而立起的。

我想:那些村裏的小孩子,也是那樣想的,所以他們齊齊地把目光瞄向了那一道道高高聳立的牌坊……可惜探究的結果,也許會令小孩子們失望了。因為那些個牌坊,甚至沒有一個名字。似乎也只有村裏的那些最老的長者,還可以憶起那道牌坊是為誰而豎起的。除了他們,卻少有人知道那一道道牌坊後面的`故事了。

也許這牌坊並不是為某一個死了丈夫的女人而立的,它象徵着那些剛烈的寡婦的總和。在那個年代,一個女人沒有了可以依靠的男人,她活着將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啊!而她卻可以守着那份貞操,堅強的生活在每一天,那便已有足夠的理由立起那道牌坊了。也許這一道“碑”,並不能幫到她什麼,甚至那些沒有名字的牌坊,並不能説明自己的貞潔之心,不能減輕自己的苦難。

那麼,它只能是精神世界的讚頌了,也許當某一個寡婦看到了村裏的某一座牌坊,哪怕看不到它上面的名字,但當她在經歷了苦難後,毅然生存着,保有着那份做為一個女人的尊嚴時,那麼,她便有勇氣説,那道牌坊是“我”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6

從本篇開始,作者開始描寫祖國的文化遺蹟。

秦代四川郡守李冰督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國的美名,使用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餘秋雨先生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解析了都江堰的始末,運用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向我們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藴和政治意義。

作為兩千多年的人工工程,至今仍然發揮這其本值,確實比現在只存在殘值的萬里長城要了不起得多。難怪作者説:“這是一個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説,把它放在全人類文明奇蹟的第一線,也毫無愧色。”,“世人皆知萬里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在這一點上可以和隋朝的京杭大運河相媲美。

摘抄:

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國有幸,公元前三世紀出現過一項並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這項任命與秦統一中國的宏圖有關。然而,這項任命到了李冰那裏,卻從一個政治計劃變成了一個生態計劃。

他總結出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都江堰調理自然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作了哲學總結。

青城山是道教聖地,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把水作為教義的象徵。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湧浪疊,無比強大;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這便是道。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無處不在,卻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現。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文化苦旅讀後感7

信客是一個非常“苦”的職業,不僅身體“苦”,更是心靈“苦”。

信客這個職業早已遠離我們,但我們能從餘秋雨生動的語言中穿越回當時。這個工作更像是一個民眾福利:工資少的可憐,乾的活卻最多。還要遭到外界的質疑,這不就是“信客精神”嗎?

信客精神是為他人着想的,老信客受到外界的質疑後決定不當信客。他首先做的不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而是儘快找到繼承人,好讓村子再與外界聯繫,這種精神在當今是十分匱乏的,有的人在地鐵上獨佔幾個座位,有的.人這樣籃球場上還不允許別人參與……從今天起,做一個為他人着想的人,把別人的感受當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所擁有的當做別人所擁有的。

信客精神是俠義的。宋達在遇到一些不公的事,或對國家不利的事都拔刀相助,毫不退縮。當今社會同樣缺少這樣的人,有的人因害怕得罪別人,視而不見,有的人甚至加入反派,並從中謀取利益……從今天起,做一個俠義的人,把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把別人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

這篇文章不止讚美了信客精神,還諷刺了人們多疑的性格,以及人云亦云的惡習。要是沒有這些人作怪,老信客就不會失去工作。這就體現了當時單向信任的現狀,老信客信任葉渡,但全村人都不信任他,對此,我們只能歎息老信客的不幸。從今天起,做一個能信任別人的人,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

引用海子的詩歌名句,串起全篇;三段論式行文,利落清晰。用他人的故事,滋養我們的生命——這就是讀書的意義之一。

文化苦旅讀後感8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歎息中講述苦旅。”翻開這本書,我跟隨着餘秋雨的腳步蹣跚在祖國的天南海北,荒漠戈壁、小橋流水,他千里行走,風塵作伴,用有限的光陰去探索古老的迴響。

在此之前,我未曾思考過那些歷經風吹雨打的古建築存在的意義,未曾瞭解過那些隱藏在背後深沉厚重的歷史。懵懂無知的我只能跟隨着餘秋雨亦步亦趨的推開那道隔開了歷史與現在的大門,在時光的長流中溯源而上,在歷史風塵中探索尋找,去探索我們未曾到達的彼岸,去追尋我們已經遺忘的過去。

這趟旅行是一場苦旅,但也是一場洗禮。

不只是簡單的旅行,也不只是對遺忘歷史的感歎,旅行的意義在於對現在、對未來的思考,對文化的繼承,對人生意義的追尋。人與人悲歡離合也好,千里共嬋娟也罷,再大豐功偉績,再強的不世之功,終究要被歷史的風沙掩蓋,創造的歷史終究會再變成歷史,留給後人的只有記載於書籍上的文字和一座座古老的建築。我們所要做的是對沉埋在歷史中文化的繼承,是對先人的`智慧與經驗的汲取,傳承薪火,在前人留下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讀《文化苦旅》,品百味人生。在一場場對歷史的追尋對文化的思考中,我也隨着餘秋雨一同,一點點抹去心中浮躁,迴歸靈魂的質樸與本真。

對歷史探尋的意義就在於此:返璞歸真,追尋歷史的過程也是對自己深一步的探索,讓自己暫時遠離塵世的喧囂,摒棄現實紛紛擾擾的浮躁,去思考、去追尋人生的使命,回想起自己的初心。

我的初心是什麼呢?合上書卷我自問到。作為一名中鐵電氣化局京滬高鐵維管人,保障京滬高鐵供電安全是我的使命,讓人民能享受到高鐵速度帶來的品質生活就是我的初心。

走一程路,品一段史。初心不變,使命不改。

文化苦旅讀後感9

報紙上説我寫書寫得簡便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我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肅,還是大喜悦大悲憤,最終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裏面的思考,十分人所思,十分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揹負着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範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此刻。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可是,範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麼,是執着、堅定,還是如餘秋雨説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此刻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麼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終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餘秋雨在那裏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範欽一樣嗎?我想不會,範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着,又為了什麼?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第一次聽説《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説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着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藴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説: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脱也擺脱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天地如此之大,卻容不下幾個詩人嗎詩人是什麼是一個個自我的生命,還是藍天綠水間飛翔的那隻蝴蝶,是大自然的使者,這使者沒有翅膀,卻化為了詩人,揚起褪色的兩袖,在這天地間遺恨又遺恨。

漫漫長路。誰走的不艱辛,我們這樣走是為了什麼,當我們房間的燈越來越亮,我們船開的越來越快,耳邊MP3越來越響亮。我們又怎樣才能回到那個清晨,那個民族的清晨,那個民族的清晨,在眷眷長河上,劃出山水的船隻。那個有滿腔詩情的詩人和耳邊不停吱吱喳喳呼喚希望的鳥雀。

我知道一切都無法走至天荒地老。只是我們依然揚着頭迎接那無法永遠的承諾。生命對我們只是一次長途,而我們可愛的詩人呀,不安分的搖着船槳,走在我們前面,用他們的生命接受着一個世界的殘缺,用長途苦旅,孕育一個民族的精神。我們可以為自己而活,自私的活着,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苦吟這世界太小,無法盛下我們的憂傷呢。我們是活得太過慎重,我們應該學會去理解沒有答案的問題,我文化苦旅三峽讀書筆記 們也該被不知名的東西驚嚇一下,回頭看我們走過的路了。

一句"美麗的夢流下美麗的憂傷"讓我們朝那淒涼的歷史與文化斜瞟一眼。當我問你有何收穫時,你的回答是什麼呢是一次撕心裂肺的吶喊還是兩行清淚垂掛一個夜晚。這句詩是一個不安分的`開始,還是完整的結束,一切只是為了刺醒我們民族的精神。

你來我往,波濤來了又去了,天地濕了又淨了。那個靜靜等待山川融合的神女呀!我站在曾經的那個船隻頭上,問你"無數次的開始與結束,我厭了,我的故鄉在哪裏"只聽那一聲温柔的回答"故鄉就就在你的腳下。"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當無知的道士將文物低價轉賣,當他用蒼白的石灰將那精緻婀娜的天仙雕像刷平,你痛心疾首,你説你,好恨。可是,你又能怎麼樣呢?如果給你一個機會,讓你穿越時空,擋住他運輸的車馬,讓你矗立於石灰前,你又能幹些什麼呢?阻止?阻止以後呢?你該怎樣處理這些文物珍寶呢?這時,你所能做的,僅僅是吼一句:“我好恨!”任大漠的風沙刺痛你顫動的身軀,你悲痛欲絕!

是誰將這文化的盛衰矛盾,歷史的深邃蒼涼見於筆端?

又是誰以柔麗悽迷、清新婉約的筆風,將蘇州的歷史悠久、與世無爭描繪得生動形象,將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

又是誰筆鋒直指那深刻額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

他説就是在那些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於是有了寫文章的衝動。

其實,他本是為了追回本身的青春活力而出遊的,可一落筆卻比過去寫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這又是為什麼呢?

他説,歷史本身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致,但它終究還是要以自己的漫長來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線條來勾勒出人生的侷限。

他的覺悟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的思想。

我們無法不老,但卻還有可能年輕。我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筆下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雖然這也許只能是奢望。

讀過這本書才發現,作者所寄託的並不是單純的對文字的熱愛和追求,更多的是對文化、對生命的感悟。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説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總這麼説。同樣,這也是他走遍山山水水,領略了一番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為何要寫經歷的原因。是的,感同身受餘秋雨先生認為人們看待文化不能總是滿腦章句,或者説是不能被文明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是在自身的經歷中深刻,細膩的體味文化,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於是,那年,餘秋雨先生開始了他的'“苦旅”燒水沐,煮米為食、裁布為衣,整榻為憩。身孤旅,無伴無從。“一葉扁舟渡滄海”,卻少了李白的輕舟,就連陸游的毛驢兒都顧不到了。

我在《文化苦旅》中,隨餘秋雨先生看了“震不垮”都江堰。

書中也寫道:“世人皆知萬里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若不是都江堰,何來天府之國,秦朝又如何統一天下?有了它,抗日戰爭時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後方。至於為何説都江堰“震不垮”,原因是2003年的地震,使成都附近建築倒塌,唯有都江堰受損不大。可以説,它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古建築之一。

與此同時,我們也欣賞了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開始開鑿石窟。後來代代有人繼續開鑿,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再後來石窟造像藝術又融入了越來越濃重的中華世俗文明,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

《文化苦旅》涉及了很多的文化遺址,是一部史學鉅著。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先生的足跡遍佈全球。然而,立中國越遠,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謂祖國,無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擊人心,如此驚心動魄。

長歌當哭,獻予中國。

以歌呼喚,獻予國人。

其實我喜歡《文化苦旅》的原因並非僅僅是我欽佩那位作者與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更多的是它帶給我的還有高中的'回憶——一個傻乎乎又很愛較勁的小女孩。

它對我的意義就像是人生的一個“逗號”,看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明白,這是一個過程的暫停和轉向另一個過程的開始。

蘇東坡終於從泥沼中爬出來了,儘管骯髒,精神卻是乾淨的。他在黃州這個小地方真誠地自省,“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這樣的蘇東坡才是真正的蘇東坡,他“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之後他的詩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無數次的美玉,温潤、厚重、大氣、古樸,成就了一代經典。我想,這樣的蘇東坡,才是我們後世所敬仰的。他並不完全乾淨,他身上還帶着沼澤中的污濁,但他在苦難中脱胎換骨,拋卻了鋭氣與輕浮,不理會周遭的喧鬧,不在意他人的指點,真誠而灑脱,淡漠而從容。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算起來,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時間已經算夠長的了,大約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我要媽媽為我買書,她就幫我擇了本《文化苦旅》。

當時我並不知道餘秋雨,也看不懂這本書,只是在寫讀後感時,還似懂非懂地談些感想,其實跟這書,關係不大。因為因為感覺內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邊,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試着去讀,可都半途而廢。

今年暑假,在整理書櫥時,我發現發了它,並再一次打開了它。我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過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藴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

但是作者永遠者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着正如他自序中所説: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脱也擺脱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華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標籤:讀後感 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