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民俗文化的總結範文

文化9.37K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總結怎麼寫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俗文化的總結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民俗文化的總結範文

民俗文化的總結範文1

一、問題背景

我國曆史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和文化。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外的一些節日也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對於許多學生來説,他們對中國的傳統的節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膚淺的含義上,對它反應冷淡,相反,對於外國的聖誕節,反應強烈,以多種形式來慶賀,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通過探尋,力圖在生活中全面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學習中國的傳統知識,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感,讓學生傳承民族文化,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對我國傳統民風民俗的瞭解和認識,可以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

(1)分組探究,確立主題。

(2)協作分工,利用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

(3)小組探討,對資料進行整合。

(4)形成總結論文,製作課件

四、研究過程及研究結論

第一階段:動員和培訓(初步認識研究性學習、理解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方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初步接觸和討論“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課題的有關問題。

2、瞭解本課題的學習目的。

3、學習瞭解本次活動的步驟、方法、各項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計劃表。

5、瞭解相關技術的要求,商議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

教師活動:

1、出示一組關於民風民俗的照片(包括節日、娛樂活動、食物)

2、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民風民俗,激發學生參與本次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

3、組織學生對研究課作提問和談想法。

4、讓學生了解本次活動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驟。

第二階段 課題準備階段

(1).提出和選擇課題

學生活動:

1、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2、中國各個地方的傳統節日有什麼傳統的習慣?處理過程是什麼樣的?

3、瞭解地區的`傳統節日活動有哪些?這此活動表現了什麼意義?

4、隨機採訪百姓對這些傳統風俗持怎樣的態度?從中反映了什麼?我們應不應該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如何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談談自己的體會。

5、查閲資料和調查訪問,收集各項中國各項民風民俗,並從收集了解到的民間風俗資料中,談談自己產生的一些想法,對中國風俗的繼承與發揚有什麼好建議?

教師活動:

1、組織學生研究、討論各個問題。

2、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並協助學生選好研究內容與課題。

(2)成立課題組

學生活動:

1、學生分組,根據自己的專長和喜好確定自己的選題,每7人組成一個課題小組,選出組長,填寫小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組成立後,學習討論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量規。

3.根據自己的選題,進行小組分工。

教師活動:

1、合理調配各組成員,以利於能力強弱搭配,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工作到位。

2、制訂合作學習評價量規提供給每一位學生。

3、組織、指導學生的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第三階段:課題實施階段

學生活動:

1、收集有關中國各地民風民俗資料活動。

初步收集相關資料。本活動採取的形式多樣,例如:到圖書室查閲、到計算機室上網搜索資料、網上採訪各地少數民族。

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取小組分小隊的分散方式。讓一部分同學上網搜索資料,其餘的同學到圖書室查閲廣泛蒐集各類相關書籍資料。第二階段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採訪有關羣眾,特別是採訪一些老一輩老人家。瞭解當地的風俗習慣。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2、討論活動心得體會。

各小組扼要彙報研究情況,重點是各小組向其它小組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收集的資料內容中進行分類處理,並做好記錄工作。討論活動過程的心得和體會。

3、彙編研究活動作品。

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各組員將研究活動中的各項材料整理成宣傳小冊子、攝影作品、

完成“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習作文章。

教師活動:

1、通過與學生交流及時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2、聯繫少數民族地區的有關人員和採訪人員。

3、給學生一些明確的走訪線路。

4、給小組長髮放“活動記錄表”,以用作每次小組活動後收集整理信息。

5、及時跟蹤瞭解各小組活動進行情況,為學生出謀劃策,當好參謀指導作用,讓學生隨着活動的開展,不斷修改活動方案,調整活動方式,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

6、提供有關作品材料模板。例如:宣傳小冊子製作嚮導、攝影作品製作嚮導、“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習作文章寫作指南等。

第四階段:課題總結階段

研究總結:

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敍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風俗特色。春節前還要進行的活動有:掃塵;貼春聯;倒貼“福”字等。

中秋節。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端午節。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將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小孩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系在手腕腳腕處,用以避邪,到端午後的第一場雨方才摘下。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以驅瘴。

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着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深刻的文化底藴,在國人心中往往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同時,它也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個國家都具有本國特色的節日,節日不是一個形式,而是一種文化,一種民族凝聚力,一種潛在的社會內涵。我們必須以端正的態度,優良的思想看待我國的傳統節日,認識到其重要性和知識性,這是對傳統節日的尊重,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我們不能脱離民族的根,無論是青少年兒童還是老一輩人民都應支持傳統節日,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五、結束語

在2個多月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們走進了社會、走進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瞭解了很多關於當地人民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習俗,與很多本地民眾交流、學習。學生們以全新的視野來重新審視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民風民俗,以及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的觀念與做法。並從中溶合了語文教學之中,以生活實際體現語文。學生的參與面廣,積極性高,提高了調查、訪問、合作、分析、評價等能力;同時,經過了一系列的展示、製作活動和寫作活動,學生們懂得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方法與意義,使學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活動中,還有待提高評價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強對較被動的學生作好指引,以及團隊合作協調能力。

民俗文化的總結範文2

為推進鄉村文化工作繁榮發展,在春節來臨之際布隆吉鄉高度重視,以貼近生活,貼近民生,娛樂生活,啟迪思想為總指針,在全鄉範圍內開展了“龍騰虎躍鬧新春,龍馬精神進萬家”主題活動。自活動啟動以來,我鄉結合實際,突出地域特色,堅持“健康有益、小型多樣、廣泛參與、寓教於樂”的原則,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系列文化活動,受到了廣大農民羣眾的廣泛參與和熱情歡迎。現將活動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精心策劃,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為全力做好春節文化活動,突出地域特色,確保活動有組織、有聲勢、有效果,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我鄉實際,下發了《20xx年關於開展春節文化活動的安排意見》,制定了詳細的,成立了由鄉政府鄉長任組長、相關負責人為成員的活動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對春節文化活動的指導和引導,切實加強領導,認真抓好活動組織實施,有效地保證了文化活動在我鄉的順利開展。同時在全鄉範圍內加強宣傳報道工作,充分發揮主要媒體的宣傳作用,對迎新春文化活動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宣傳報道,充分展示我鄉羣眾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心態和奮發進取的時代風采,烘托出積極向上、喜慶熱鬧的新春文化氛圍。

二、豐富活動內容,創新載體,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一是舉辦機關幹部聯誼會。20xx年12月25日晚8:30在鄉多功能文化活動室舉辦機關幹部聯誼會,各駐村單位、鄉集鎮的人民羣眾共100餘人參加。聯誼會上唱歌、歌舞,小品、趣味遊戲等形式多樣,使得全機幹部度過一個歡樂、輕鬆、豐富的聯誼會。

二是舉辦傳統社火匯演。按照全縣春節文化活動整體安排,結合傳統特點,我鄉組建了以秧歌隊、太平鼓隊為主的70人的迎春社火隊,春節期間在全鄉範圍內進行社火拜年表演並參加全縣春節社火匯演,共演出30餘場次,觀看羣眾7000人次。大幅度地提高春節文化活動的水平和吸引力。

三是舉辦“全民健身”文體活動。在春節期間,各村積極組織文藝骨幹排練文藝節目舉行巡迴交流演出。全鄉共開展交流演出12場次,演出節目32個,觀看羣眾2400餘人。通過交流,極大了豐富演出形式,提高了各村文化建設水平。

四是舉辦“新農村、新風尚”文體活動。在春節期間,各村充分利用各自的文化室及文體器材,組織羣眾開展象棋、撲克、牛九、乒乓球等健康文體活動,舉辦競智競技比賽、遊藝活動和跨村組的聯誼活動,擴大了羣眾參與面,進一步激發羣眾參與文體活動的熱情,營造節日氣氛。

五是開展“學在農家”讀書活動。布隆吉鄉4個行政村積極利用“農家書屋”文化活動陣地,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學習活動,並保證節日期間書屋的正常開放,促進廣大羣眾學知識、用知識,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節日。

三、效果良好,影響深遠,助力推進和諧建設。

春節期間,我鄉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堅持把活躍基層、服務廣大羣眾作為加強我鄉文化建設、開展新春文化活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廣泛吸引了農民羣眾積極參與到迎春文化活動中來。通過開展一系列體現春節傳統文化、具有我鄉特色的活動,即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又充分展示了我鄉羣眾奮發進取的時代風采,有力地推動了我鄉文化建設,用先進文化引領人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讓廣大羣眾過上了一個祥和喜慶、熱鬧安康、文明和諧的春節。

民俗文化的總結範文3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個人總結。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羣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是在普通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傳承性和變異性。

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工藝文化、民俗裝飾文化、民俗飲食文化、民俗節日文化、民俗戲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繪畫文化、民俗音樂文化、民俗製作文化等等。

(1)民俗裝飾

在中國傳統建築裝飾中,對屋頂、門窗、牆垣、鋪地等部件都是十分考究的。這些建築部件裝飾中都有着十分明顯的民俗特徵。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裝飾是很複雜的,例如屋脊及其兩端的吻獸,走獸等都有着民俗性的文化含義。

(2)民俗節日

傳統民俗節日作為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載體,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傳承,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3)民俗飲食

飲食民俗,即民間飲食風俗,是廣大民眾從古至今的在飲食的生產與消費過程中形成的行為傳承和風尚,又簡稱為食俗,可分為日常食俗,年節食俗,民族世俗,宗教食俗等.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4)民俗戲曲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民眾一直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物質貧乏,生活水平低下,但他們有着樂觀向上的精神,對生活充滿着熱愛。面對物質生活的貧困並沒有泯滅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幻想,他們常希望來世生活美滿幸福。傳統的民俗藝術式樣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這一積累過程自有階級社會以來就產生了。中國古典戲曲作為以表演為核心的一種藝術樣式,與大眾娛樂、節慶、祭祀、信仰等民俗活動存在着深刻的內在聯繫,甚至它本身就是一種民俗活動,其內容和形式、繁榮與衰落,都涉及到無數的民俗事象,可以説,民俗文化是戲曲創生和發展的土壤。

民俗文化現象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既是歷史創造,又在歷史發展中傳承,可以説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上,都曾產生和形成許多民俗文化現象,對當時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