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

生物2.01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2.觀察並認識常見的真菌;

3.描述真菌的營養方式和繁殖形式;

4.瞭解食用菌養殖的一般過程。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真菌的主要特徵、真菌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2.難點:真菌的主要特徵、真菌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課前準備

1.有關真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

2.用麪包、柑橘培養的真菌

3.常見的食用菌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生長中的真菌錄像觀看錄像提供錄像資料,引導學生產生興趣認識真菌的細胞結構特徵觀察青黴或麴黴的菌絲,嘗試分辨兩種菌絲;觀察酵母菌的圖片,總結真菌細胞結構的共同特徵提供資料,指導學生觀察、比較認識真菌的營養方式觀察發黴的食物,解釋黴菌的營養方式提供實物資料,指導學生觀察認識真菌的繁殖方式觀察圖片,解釋黴菌的營繁殖方式提供圖片資料,指導學生觀察認識常見的食用菌,鞏固對真菌主要特徵的理解辨別各種常見的食用菌,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徵和繁殖方式提供圖片和實物資料,知道學生觀察和分析孢子印的製作和食用菌的栽培操作提供資料,指導學生操作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在生物界裏,還有一種菌類,它的樣子和細菌有很大差別,這就是真菌。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經常被我們忽視的生物吧:(放錄像)

學生:觀看錄像。

主要教學過程:

教師:從錄像中我們可以看到:構成真菌的軀體的主要是什麼結構?

學生:菌絲。

教師:真菌的菌絲長得都一樣嗎?(指導學生觀察根黴和青黴)

學生:不一樣,有的'透明,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黑色的。

教師:雖然菌絲的結構不一樣,構成菌絲的細胞結構卻是一樣的,讓我們比較一下構成黴菌菌絲的細胞和細菌的細胞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細胞核。

教師:對,真菌的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但沒有葉綠體。另外,黴菌還是多細胞的生物,而細菌的每個細胞都是單獨的生命體。不過,也有單細胞的真菌,例如酵母菌。(示圖片)它雖然是單細胞生命,但是它的細胞結構也是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的,而不具有葉綠體,所以也是真菌。

教師:摸一摸真菌菌絲扎進麪包(柑橘)的地方,和沒長黴的地方比較,有什麼感覺?

學生:很軟。

教師:這是為什麼?錄像裏是怎麼説的?

學生:菌絲分泌的物質將麪包(柑橘)分解了。

教師:可見,真菌也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教師:為什麼菌絲的顏色不同呢?我們放大看一下(展示圖片)。

學生:是菌絲頂端一個個小圓球的顏色不同。

教師:這些小圓球也是一個個細胞,不過它們和構成菌絲的細胞不同,這些細胞可以隨空氣散放到各處,一旦遇到適宜的條件,每個細胞都可以發育成一個新的黴菌個體。這些細胞就叫孢子。總結黴菌的繁殖方式。

學生:孢子繁殖。

教師:除了酵母菌和黴菌以外,你還知道其他的真菌嗎?

學生:蘑菇。

教師:讓我們認識一下各種好吃的蘑菇(展示實物和圖片)

學生:積極發言,分辨香菇、口蘑、木耳等;

教師:為什麼説蘑菇是真菌?你能從這張圖片中尋找出支持蘑菇屬於真菌的證據嗎?(出示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並回答)多細胞的,也是由菌絲構成的,也有孢子,也有細胞壁、細胞核等。

教師:(播放蘑菇孢子散放的錄像)不同種類蘑菇的孢子形狀和排列方式是不一樣的,可以通過孢子印來觀察(指導學生製作孢子印)

教師:蘑菇也是由孢子繁殖的,我們收集蘑菇的孢子,不也就能繁殖蘑菇了嗎?確實可以。但是等待孢子萌發實在太慢了,我們有更節省時間的方法(指導學生操作或提供資料讓感興趣的學生課後操作)

學生:選擇製作孢子印或食用菌栽培。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2

在生物教學中巧妙地輔以一些與生物知識有關的妙語,往往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能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

下面就簡單列舉幾例在生物教學的妙語妙用。

(1)詩詞

在生物課堂中適當穿插運用,可為學生創造出一種詩情畫意般的教學情境,這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陶冶學生情操。如在“生物與環境”中,導入時可引用“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喚起學生珍惜美愛護環境的意識;還可以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峙桃花始盛開”來突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又如用“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來引出“植物的向光性”。

(2)成語

與生物學相關的`成語往往藴涵着一定的生物學原理。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它把生物的捕食形象地表達了出來。還有“飛蛾撲火”——昆蟲的趨光性、“葉落歸根”——生態系統的物資循環、“望梅止渴”——條件反射等等。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時機靈活運用,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抓住知識精髓,理解知識的效果甚佳。

(3)迷語

把生物主要特徵或本質規律概括起來,形成生物學謎語,或收集民間相關生物學謎語,在課堂中抓住契機,適時應用,能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教學中會產生“投石激浪”的效果。如“不勞而獲”——寄生、“玉帝聖書”——神經、“三教九流都來往”——雜交等等。又如用花生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裏面坐個白胖子”,可以使學生很容易抓住果實與種子的本質特徵,從而不易混淆“果皮”和“種皮”兩個概念。

(4)諺語

諺語是前人用精練、押韻的語言歸納而成,反映事物或現象的本質、規律,並廣為流傳的妙語。課堂中適當選擇運用,能增強學生的無意注意,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如“一山難容二虎”——種內鬥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條件反射、“大樹底下好乘涼”——蒸騰作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生物的遺傳等等。

(5)順口溜

一些零散難記憶的知識內容,抓住其知識重點,編成具有一定的音韻和節奏感的順口溜。在課堂適當運用,既可縮小記憶容量,便於記憶,又能活躍課堂氛圍。如幾種無機鹽缺乏症:“鈣、磷不夠疏鬆症,小兒還患佝僂病;成人缺碘甲狀腫,幼兒必患呆小症;嬰兒缺鋅食不振,生殖發育要緩行;血紅蛋白鐵組成,缺少就患貧血症”。這樣把幾種常見無機鹽缺乏症歸納在一起,利用押韻特點,使無機鹽與相應缺乏症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較持久的聯繫。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3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開展“高效課堂”研討,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需要。對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哪些標準?是否有公認的標準”的問題,現在許多學者都一致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教學的效率高不高,產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因此,高效課堂應具備:

1、“導”的有效性

如何解決“導”的有效性?面對“增肥”了的新教樣處理?面對一片題海,哪個該講?面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怎樣分層講解?教師應該儘快從學科本位走出來,用大課程觀解決教教材的問題;用整合觀解決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用師生互動解決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用學情研究解決重複訓練的問題;實施選課制度下的分層次教學,用學科分層解決學生的需求差異問題。

2、“練”的有效性

要加強“有效訓練,分層作業”的研究。教師要為學生精選適合不同學生層次發展的個性化作業。課內作業主要解決課標要求,課外作業滿足差異自主發展需求。避免機械重複訓練,引導學生跳出題海,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做到辛苦教師一人,解放學生一片。

3、“學”的有效性

要解決學生有效自主學習的問題。學生的自主時間多了,如何規劃學生的課餘生活,讓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學會自主學習是擺在教師和家長面前的共同課題。學校應注重創建滿足學生充分發展需求的教育環境,構建學生充分參與學校教育活動的機制,開發學生自主發展的課程,充分體現學生在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等方面的主體性。學校要調整管理的方式,解決對學生管理過死、過硬的問題,由被動約束式管理向學生自主主動式管理轉變,逐步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由學校包辦式管理向學校、社會、家庭多元協作式管理轉變,引導學生學會習、規劃人生。

4、“檢測”的有效性

目前,不少學校已明確要求教師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少於15分鐘。這就要求教師還必須在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和靈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剛上課的複習鞏固時,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後。課堂練習題的提前設計和課堂上的靈活使用,能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生物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

例如,在講解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概念時,列舉嬰兒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談虎色變、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動,請學生辨別等,其檢測和鞏固效果都非常好。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4

在國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三部分:

一、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對象是面象全體學生,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今後的進步學習打下最基本的基礎。從這個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學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中心思想。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瞭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説,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那些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做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説,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教學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台。例如:可以通過寫保護生物的倡儀書、知識竟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這樣,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5

一、引入要新穎

生物學科是一門趣味性強、知識廣博、與生活聯繫密切的學科,所以在課堂上應該是愉快地、具啟發性。要把一堂課上好,新課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經過實踐證明,引入可採用詩、視頻、歌曲、動畫、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以下是教學中的一些例子:

1、用詩(散文)導入

“季節向前發展了,成熟了。在新的一年裏,鮮花、樹葉、夜鶯、畫眉、金翅雀,以及諸如此類的生命短暫的生物,都出現在它們各自的崗位上了,僅僅在一年以前,這些位置都被其它的生物佔據着,而它們不過只是一些胚芽和無機體的分子。在朝陽的光照下,苞芽滋生了,長出了長條,汁液在無聲的溪流中奔湧,花瓣綻開了,在無形的噴吐和呼吸中把香氣散發出去。”節選——《苔絲》在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的新課導入時我選擇了這篇文章,並帶着“這段文章描述了一個什麼景象?”因為學生一開始學習生物學還很陌生,腦海中沒有構建出學習的模式,用一些生動的語句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個生機勃勃的生物領域。引出什麼是生命?進而怎樣區分生命?

2、用視頻導入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這一節中第一個知識點是我國有七大生態系統,而用《生態系統》的視頻引入,能很直觀的給學生展現不同生態系統的特點。還能使學生記憶猶新。

3、用歌曲導入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這一節重點是學習“什麼是病毒”、“病毒的結構”、“病毒與人類的關係”而病毒很小,我肉眼不能看到,所以用了一個歌曲《我不想説—我是雞》這個改編的歌曲引入。對學生而言,單調乏味的開場白往往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豐富多彩、求新的活動才能使學生胃口大開。

4、用角色扮演導入

在《愛護植被,綠化祖國》這一節教學中,其中一個知識點是關於我國什麼植被情況,可以課前引導學生搞個小品劇,學生自己扮演深林中的小動物,用動物的方式去講述我們的森林在不斷減少,其中面臨了什麼問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音頻於一體,具有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是同學感到有話可説。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並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使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交互式的教育技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條件,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狀況,實現了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求知識的轉變,為新課導入提供了直觀的、高效的、交互式的輔助教學。

二、注重實驗課教學

新課改也包括教材的改革,生物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實驗內容,其中有探究實驗、演示實驗等等。由於學校的設備有限、課時有限,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有4個大實驗、假如不作實驗,學生在理解上會有障礙,所以在儘可能開展實驗的同時,教師也要熟練課堂講授實驗。以下關於學習實驗內容的例子:預習實驗內容:這看似簡單的工作一定要提前佈置給學生,生物學的實驗內容比概念內容難記、 解,所以要讓學生大概知道實驗的目的、要求、步驟是什麼。不懂的在原文找答案,還是不懂的做好標記,上課認真聽講,並提示學生這往往是考試的難點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帶着問題聽課。學生提出問題:在課堂上先讓學生再看一遍實驗,然後簡要的講解實驗的目的和要求(也可以提問)。後就實驗的步驟大家提出問題(也就是不懂的地方)。用這種形式能使不敢回答的學生也積極回答。學生自己找答案:當問題提到一定的時候,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答案,然後能解決前面學生問題的.學生可以舉手。這樣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興趣。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起到指導修正答案的作用。

三、嘗試多種教學方式

生物學的趣味性不只是在內容上,因為生物學是所有學科中能運用教具和教學方式最多的學科,生物新教材中也是嘗試放入多種教學方法。可以總結為兩種:一種是在教室就可以完成,如資料分析、觀察、討論、演示實驗等,第二種,如調查、實踐實驗等。教師可以按照課本的提示適當選擇完成,而且以上幾種都可以作為開發教材的線索,找到每一節課到底適合什麼教學方法能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

四、每節知識的連貫

新課改的教材特別重視章與章、節與節的連貫,只有連貫才能很好的構建知識,體系,學生也能更好的記憶、理解,而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每節課書本中的位置和重要性,特別是與前一章的聯繫。以下是教學要特別注意的:1每個新課導入或知識點導入可以用以前學過的知識。2可用聯繫的形式,用以前學過的知識。3設計提綱,知識網絡圖。

五、與學生的互動

新時代的教學,在課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在新課改中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已經發生了改變,多與學生進行互動,把教師講變為學生回答,多用設問,讓學生回答。特別注意:1越是課本的重點知識,越要讓學生自己説出來。2較難的知識可先閲讀,學生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回答。3用討論的方式得出答案,可促進落後生積極主動的學習。4利用好課本的探究實驗。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6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設計一些情境,尤其是問題情境,能更好地觸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營養繁殖”時,可設計這樣的情境:有人種了一棵蘋果樹,上面結了許多蘋果,竟然有不同的.外觀和色澤,吃起來口味也不同,這個人是怎樣種出這棵與眾不同的蘋果樹的呢?引導學生帶着饒有興趣的問題去閲讀“營養繁殖”,學生會積極思考,認真在書中尋找答案,必然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情境的創設有時非常簡單,如:教學“種子萌發的條件的探索”,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實際的情境——兩組種子萌芽的標本:一組萌發狀態良好,另一組則種子沒有萌發。這充滿矛盾的情境,自然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7

一、利用案例引入新課

在新授課的教學中,好的引入可以説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與實際相關的一些案例材料來引入新課,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我首先由事物的兩面性來承接上一堂課的內容(有關生態因素),同時導入本節課的內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然後利用一些錄象資料介紹昆蟲的採粉過程、獵豹的捕食過程以及植物的種子形態、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熱帶雨林植物等,通過這些形象的案例引發學生興趣,並因勢誘導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生物對於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從而為本節課開了一個好頭。利用這種方式來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剛開始就抓住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還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利用案例展開討論

在通過這種靈活的方式導入新課後,不是帶着能夠層層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問題留給學生,並展示了一些與要學習的內容相關的一些案例,通過這些案例層層設問,來引導學生看書,自己總結知識上,解決問題。如:在介紹生物的保護色時,展示三幅相關的圖片,然後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總結出保護色的概念。然後進一步提供螳螂捕食蒼蠅、北極雷鳥的保護色等,讓學生圍繞其討論保護色的意義。這樣的方式使的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學生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見解各有不同,最終通過看書又獲得了一致的意見。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得到一些進一步的結論,如保護色的侷限性,當北極雷鳥冬季換羽後,卻沒有下雪,這時對它的生存反而是一種危險。

三、利用案例材料進行檢測

在學生結合問題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後,我改變了通常的先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的做法,而是採用相關的案例或檢測題,來檢測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情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學習完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三個概念後,提供給學生黃蜂、毒毛毛蟲、北極熊、枯葉蝶、蝗蟲等各種生物的圖片,分析他們在適應環境方式上的區別,從而得出三者的區別。通過填表的方式完成檢測,既讓學生動了起來,又檢驗對於知識的'理解程度。

四、利用案例材料進行點撥

通過上面的檢測,找出學生上在知識、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後,需要進行點撥及反饋糾正。這時我通過一些典型的例子,幫助其進一步加深對各個概念的理解。例如:通過蜥蜴體色隨不同環境而改變、雷鳥在降雪前就換上了白羽、震動枝條,竹節蟲跌落不動、蜂蘭花瓣吸引雄黃蜂幫其傳粉幾個例子的分析,指出在這幾個概念的理解關鍵是體色和外界環境的關係。

五、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

生物學本來就是一門生命科學,是和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學生掌握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認識到這個世界是人類生存的家園,我們應當愛護我們的這個家園。

總之,通過這次多媒體課,我再次認識到了多媒體上課的優勢,當然也認識到了這種新的教學方式的弱勢,比如説沒有傳統的板書教學在學生心中的印象更深刻,不利於相關知識點的落實等,所以我以後還要更加強對這種新出現的教學方式的研究,多向組內其他老教師請教,儘量在最合適的時候採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去產生最好的教學效果。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8

當前,中學生物教學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然而,由於會考不考生物學,有不少學生輕視生物學習,甚至把生物課看成負擔。在此情況下,怎樣從生物教學自身特點中尋找突破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搞活教學,提高質量,目前已成為生物學教師探索的問題。根據國中學生好奇、求知慾強、思維活躍、學習從興趣出發的特點,我充分利用生物學本身獨具的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等特點,努力挖掘各種趣味因素,創設情境,以各種教學形式誘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使他們由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從而搞活了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設質疑,誘發興趣

渴望瞭解生物的各種生命現象及活動,揭開生命運動的本質、規律,這是學生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依據所教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質疑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巧妙地造成懸念,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種子和果實的形成》中,我先簡略介紹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種種、果實繁多,然後設問:“為什麼一朵桃花能變成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為什麼果實都結在開花的部位?”在介紹“顯性基因遺傳和子代性狀”時,提出了“為什麼有的父母都是雙眼皮或一單一雙,可子女卻是單眼皮?”

這些問題必然引起學生的好奇,開動腦筋思索,積極發言,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他們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另外,也可結合生活中趣聞軼事,巧設疑點,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介紹“遺傳”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美國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絕了許多風流瀟灑的公子哥們的追求,卻寫信向長相普通,不修邊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求愛。她寫道:“如果我們結婚,我相信我們的後代一定會像您那樣的聰明,像我一樣的漂亮。”請問:“如果他們結了婚,她能夢想成真,遂其心願嗎?”同學們幾乎同聲回答:“可能的。”“為什麼呢?”同學們議論紛紛,雖答不全,但對此都產生了濃厚興趣。趁此時機,我再由淺入深,層層分析基因組合的特點和結果,同學們聽來饒有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巧用詩詞、成語,提高興趣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讚美自然界生物,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二,插入某些課中,既可豐富教學內容,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唐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頑強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詞“雙蛾來翩翩,慕此堂上燭,附炎盡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飛蛾的夜生活習性和趨光性描述的維妙維肖。這樣的詩詞,只要我們平時注意收集,在課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課變得生動,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適當引用成語、諺語,也能增強學生的興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來描述食物鏈的關係,通過“樹→蟬→螳螂→黃雀”這一食物鏈的有機聯繫,引伸出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轉遞過程,學生聽來有趣,簡明易懂。

3.介紹趣聞、趣事,增強興趣

在動植物王國中,有着數不盡的奇聞趣事和探索不盡的奧妙。這些恰是學生極感興趣、樂於汲取的知識養料。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利用3~5分鐘時間,介紹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點,動物的覓食、爭偶、護幼、禦敵的趣事,例如物種間的競爭;鳥類的築巢、育雛方式;猩猩、猴羣的社羣生活;獅子王國;奇妙的動物“語言”等,通過教師形象的講述,學生聽來樂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4.課堂搶答,以賽促趣

中學生爭強好勝心理特強,將“競爭機制”引入生物教學中,對激發學生興趣有極強的催化效果。對此,我嘗試了“課堂搶答積分制”,以學生的自然分組為單位,課堂提問或複習以每組輪流回答或搶答的形式展開,答對的為該組記分並當堂公佈每組得分結果。課堂搶答,激發了學生顯示自我、爭勝好強的意識,人人積極思索,舉手搶答,課堂氣氛顯得異常活躍,學生的激情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且有利於鞏固知識。

綜上所述,趣味教學的目的,在於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將趣味性與課堂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將知識點與學生實際需要有機聯繫起來。而且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掌握好難易程度。否則,講課內容太簡單會使學生感覺平淡無味,激不起興趣;講得太深奧,學生一知半解,注意力容易在不理解中轉移,達不到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趣味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之目的。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9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強對教學情節的回顧、反思和分析,總結教學得失,改進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教學實踐更趨合理。

1、深入、細緻、全面、系統地解讀課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

課程標準是學科教學的依據,教材是教學的參考,教材不限於課本,還包括各種其它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改變以往過分依賴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的習慣,在深入鑽研課本文本的基礎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在教學目標設計中,目標分析,能力目標的第一點應該放在知識目標中。情感目標要具體落實到具體章節和事情,不能泛泛而談大的目標,應該提及通過什麼方式達到這個目標。在一節課中,並不是每一項三維目標都要重視,而應該結合具體內容有所偏重。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以免目標過高不能實現或目標過低不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或不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效率低下,達不到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學中要逐漸加深,不能在某一節課,使知識一步到位,超越應學的內容,由於“難”既嚇跑了學生又完不成教學任務。

2、教師應具備課堂的研究能力。

教師應少講精講,講慢一點,不要只顧自己講個不停,多留些時間給學生思考,講時注意複習舊知識。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進行了討論,方法值得提倡,但要注意討論的有效性。第一,討論的問題要值得討論,第二,要關注小組的'討論活動,要讓討論活動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一個過程。課堂上適時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是一種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也是培養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在學生獲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結論時組織學生討論,互相啟發,分析綜合,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的主體參與能提高學生自主活動的質量,充分發揮其自學能力,從而發展

3、生物教師要加強對自身各種素養的提高。

大家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提高自身的一種自主意識。教師應該出去看看,體會一下自然和人文環境。生物教師需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素質,多關注周圍的生物和生命現象,為教學不斷積累素材。在教學中,才可以給予學生引入一些社會關注的生物學事件作為課堂拓展內容。教師的工作範圍應擴大。要以自己的行為來爭取自己的地位,學校評價一個教師不僅僅是大學聯考考多少分,還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比如優秀的研究性課程,輔導學生獲獎等等。教師應該根據自己學生和學校的特點拓展自己的工作範圍。

學校的教研組、備課組應該建立融洽的組內關係,構建一個友好和諧的教學集體。在個人方面,應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總結自己不足。在組內交往要相互尊重,在業務討論上則需要多相互切磋,不斷相互促進大家的業務能力。如每位老師一個學期精心準備1-2節課,共全組教師共同學習和探討。加強和外界的聯繫。多加強和上級部門和周圍的聯繫,可以獲得多方面信息,為發展提供契機,如各種創新大賽和競賽的輔導平台。能以積極的心態參加各級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和講座。要注意每次活動資料的記錄和積累,對於個人及教研組的成長很有必要。

4、對教學過程,進行了課前和課後的反思。

人們常説教學是藝術,是成功及遺憾的藝術,再精彩的課,回頭反思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還應當認識到無論採取什麼手段,着力點還是應該放在學生身上,平常關注不多,研究不夠,認識不到位,遇到大場合,就會力不從心。重大場合下的公開課是否能上得好,取決於平時常態課的積累,為此。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10

一、課題:

七年級生物下冊第七章《鯽魚》

二、構思:

學生觀察活鯽魚→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置疑導入本章內容→觀察鯽魚外部形態結構和內部結構的實驗操作→師生共同分析魚與水中生活適應的特點。

三、準備:

1、自制“鯽魚的脊柱”模具

2、自制“鯽魚解剖路線圖”投影儀

3、準備實驗材料

4、準備掛圖和其它投影片

四、教學形式:

實驗操作與教學同步――邊實驗邊上課的形式。

五、新增小實驗:

在一個魚缸裏面放三條魚,一條剪去尾鰭,一條剪去胸鰭和腹鰭,一條正常的魚。觀察三種情況鯽魚的運動有何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得出魚鰭的作用。

六、課堂特點:

1、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準確。

2、增加小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能充分調動珠興趣,有效地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實驗操作能力。

3、基礎知識掌握得好。

七、教學不足:

1、體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説得多了一點點,學生主體體現不充分。

2、演示效果不明顯,主要是實物不能放大,故後面的學生觀察不清楚。

3、學生設計實驗過程把握不準確。

八、自我評價與反思:

1、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學生能基本掌握鯽魚的外部形態特點和內部結構,理解魚生活在水中的道理。達到教學目標。

2、某些細節掌握不是很精確,課堂用語不夠精煉。

3、自我感受是好象跳不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4、疑惑:我這堂課算不算得上是一節創新課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11

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如何選擇多媒體,它有哪些依據呢

 1.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多媒體

中學生正處於一個求知慾強,接受新鮮事物快的年齡時期,因而多媒體具有對聲覺、視覺、聽覺的綜合刺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注意。但心理學也表明,中學生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容易使身心疲倦;經常性地使用電腦,也容易使學生視力下降。因而,多媒體在生物課堂的使用,要注意兩點:一是界面製作要平和自然;二是要適時適度,否則其結果必然事與願違。中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加上國中生物的部分與化學相關的內容接觸較早,給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也帶來了麻煩。

 2.根據內容選擇多媒體

多媒體的設計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在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意味着並不是所有的生物課都能運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與效益,其展示的知識內容必須與教材相適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高中生物學中有很多內容是學生能夠看得懂,或通過自學能夠掌握的,或其社會實踐和生活經驗已經具備了的`,或只需要教師作簡單指導便能融會貫通的。這部分知識是根本用不着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的,否則就是“畫蛇添足”。而像一些微觀的現象或暫時觀察不到的現象,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再現,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一目瞭然。如《細胞的分裂》中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的過程,我們通過微機模擬,分步展示各個時期的變化特點和整個過程,使學生有直觀的感受,而且通過三者的比較,能夠熟練地把握三者之間的根本區別。

3.根據實驗性質選擇多媒體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主要陣地。因則,我們認為,可以用實驗展示的現象或實驗本身一般是不適宜選用多媒體來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應該結合實驗本身。如一些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演示實驗或現象,以及在現有的條件下無法完成的一些經典實驗,則可以通過電腦模擬來實現,幫助解決問題。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過程、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根據課型選擇多媒體

新授課,一般根據以上幾個原則來進行,主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複習課則可選擇多媒體來擴大容量,濃縮教學內容,建立系統的科學認知體系,強化重難點。確定好使用多媒體後,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來設計和製作多媒體課件。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多媒體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起來。

 二、課件設計的思路和原則

筆者認為:課件設計的思路有兩種:

一種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課件設計,這是當前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的主要思路。其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只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我們簡稱為“輔教”。用這樣的課件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少,大部分時間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揮,更不利於創造型人材的成長。在這裏不作深入的探討。

另一種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件設計,這是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是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未來占主導地位的設計思路。現代教育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並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可見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其設計原則可以概括為:(1)明確以學生為中心。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2)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我們應當創設一種與學習相聯繫的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繫,並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3)強調“合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其目的是使學習者羣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被整個羣體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羣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學生完成意義建構。打個比方,這就像你有一條信息,我有一條信息,交換一下每人就有兩條信息。(4)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即學習者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自己的學習目的。

 三、設計的方法與步驟:

1.選擇主題

確定一個鮮明的可以用多媒體來表現的主題,能夠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是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解決或不可能達到此效果的。如上文中所舉例若干。

2.情境創設

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情境。如《環境保護》中,模擬出酸雨的現象及其危害,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12

導入技能是教師採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繫的一類教學行為技能。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緊扣學生心絃,激發學生求知動力,使其自覺地學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能動性,進而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那麼,如何做到成功地導入呢?本文就教學導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1.採用多媒體手段導入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説等等,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悦的氛圍中轉入正題。在講授“生態系統的概念和類型”這一節時,便可採用這種方式導入。

2.借教具導入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麼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3.通過設問導入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為什麼我們家裏陽台上種植的花卉總是朝着光源方向彎曲生長呢?”在學生初步討論之後,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麼生長素與這種現象有關呢?”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

4.以名人軼事或科學家生平導入

例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規律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孟德爾的生平,由此引出高二階段所要學習的兩大遺傳定律,即基因分離定律及基因自由組合定律。這樣,學生不但明白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而且也會想知道孟德爾當時是怎麼進行遺傳實驗的,由此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課。

5.以舊拓新,“啟發式”導入

高中生物內容較多,知知識間的聯繫較為緊密,系統性強。教師在授課時,往往採用這種方式導入。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13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差異不在於他們掌握學習內容的能力,而在於學習的速度,”“只要肯改善教學過程,照顧學生學習速度的差異,那麼會有95%以上的學生的成績是優良的。”因此,正確認識和把握教學速度,使教學速度適應大多數學生的認識和鞏固知識的速度,對於提高教學質量,減少大面積差生的.出現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影響課堂教學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課前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課能否順利地實施教學,完成教學任務,課前準備十分重要。課前準備包括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兩方面。如老師方面包括備課準備、傳授知識的思想準備、心理準備、教學手段準備等;學生方面包括課前預習準備、接受知識的心理準備、思想準備,教室安排佈置等。“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正説明了課前準備的重要性。

二、教學語言

優秀的教師,十分重視教學中的語言速度,恰當安排語言技巧,精心設計語言意境,成功把握語言速度,積極創造語言氛圍,如講授“環境問題”時,宜採用語言較低、語速較緩的方式,引起學生對環境知識的重視,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形成正確的環保行動。而講授“愛護植被,綠化祖國”則宜採用簡潔明快的語言,達到既傳授知識,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之目的。同時,在教學中,要使用正確、精煉的語言,防止拖泥帶水。

三、提問

學習就是從不知到知,從不懂到懂,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就必須遵循教育規律,由淺入深地設計課堂提問。從不同方向將思維“聚集”到“中心”上,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利於獨創見解的產生。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14

做開發課程資源的有心人

我認為這節課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課程開始時播放的一段錄像。對於真菌的結構,學生們最不容易理解的就是"菌絲"的概念。由於菌絲和我們熟悉的動植物的'器官、組織相差很遠,在缺乏感性認識的情況下,就很難產生深刻的理解。另一位老師為我提供的這段錄像,非常生動形象,極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點。讓我感歎:如果能有適宜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收穫會更多,教師講起課也更省時省力。

收集課程資源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這段錄像的獲得是一個很偶然的機緣,但也是由於我每時每刻都注意收集才能將它很好地保存下來。曾經聽到一個故事:"有人向一位剛上完一節出色的公開課的特級教師提問:’您準備這節課用了多少時間?’這位教師回答:’要説時間短,我準備了十五分鐘,要説時間長,我準備了一輩子。’"我覺得每一位有志於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老師都應當如此。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15

從20xx年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在我省全面展開至今已有兩年多的時間。眾多的高中生物教師已經接受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並在努力的進行課改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一定的經驗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點和困難,影響新課程的推廣。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聽課交流和調研,對生物教學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並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討和進步。

一、對教學方式的轉變與教學效果的思考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改的一個重頭戲,課程改革強調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應注重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自學輔導法、探究法等百花齊放。這些教學方法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近年來隨着對探究性學習等的倡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通過合作討論與參與的各種教學方法廣泛出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這對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卻很容易走入誤區,不能辯證的看待各種教學方式,或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麼,我們任何看待這些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的關係呢?

“每種教學方法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但解決另一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於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引導發現法,在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優勢,但難以保證學生在短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而且對於陳述性的知識,也沒有探究的必要;討論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針對性強、便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特點,但往往使知識缺少系統性;自學輔導法,有利於學生獨立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但只適合於較簡單的學習內容;而講解法雖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統、邏輯性強的優點(這些優點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對於知識接受為主要目標的課型,講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教學系統本身的複雜性、教學客觀條件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使得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於一切教學環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公式,一種方法的優點,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克服其劣勢,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與組合,使方法結構協調、合理,各種方法優勢互補,長短相濟,立體結合。

例如,關於發酵工程的生產實例,我們可以味精的生產過程為例,讓學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產穀氨酸需要解決哪些。

問題,然後讓學生嘗試設計一個發酵的裝置;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發酵裝置圖,分析討論發酵裝置中各個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類似於對技術的創造發明過程,適合於能力較強的學生,可採用引導探究的方法;後者類似於對一項新技術的消化過程,相對難度較小,適合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採用討論法。我們很難説這兩種方法誰優誰劣,但對具體情況,卻有合適與否之分,對於基礎與能力均較弱的學生而言,採用前一種方法顯然是難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學生的思維活動也難以開展起來。再如,對於伴性遺傳的學習,我們也可以有兩種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給出學生伴性遺傳的'具體實例,讓學生結合學過的遺傳規律的相關知識,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質;二是首先給出性染色體及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然後要求學生分析這些基因可能怎樣傳遞,基因的這種傳遞可能使後代的性狀遺傳表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和規律。第一種方法採用的是分析歸納的思路,第二種方法採

用的是演繹推理的思路,兩種方法都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各有側重。因此,有效的教學應該是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化與有效組合,應該與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性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環境相適合。多元的教學目標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達成,單一的教學方法是難以與多元教學目標的實現相適應的。我們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但如果將探究泛化,將之用於一切教學情境,那是有悖於有效教學的。

有效的教學方法還應有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這種參與應以思維的參與為核心標準。課堂上看似熱鬧非凡,學生個個參與,而學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參與,思維活動停留在淺層次上,這樣的參與是低效或無效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也不會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課堂學生看似沒有太多形式上的參與,但卻是積極地在進行深層的思考,有其思維的參與,這樣的教學卻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