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職場範文 > 職場健康

育兒心得文章推薦

導語:孩子的進步是日新月異的,你的歡笑和欣慰也是與日俱增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育兒心得文章推薦,歡迎閱讀。

育兒心得文章推薦

  育兒心得文章推薦一

六年前,懷着美好的憧憬,我們迎來了這一生都要精心守護的小天使---一個胖胖的女兒。六年中,帶着驚喜和欣慰,我們看着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成爲一個積極樂觀健康快樂的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我一直是在摸索中前進,一邊汲取前輩們的經驗,一邊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開展教育。女兒上幼兒園後,在老師們的精心培育下,正茁壯成長。她的每一個進步都令我們爲人父母者深感驕傲和自豪。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心得。

欣賞和批評並重。在大力提倡欣賞教育的今天,批評這個詞似乎已經成爲父母粗魯專制的代名詞,在很多時候,父母爲了欣賞孩子而有意的忽略了孩子的小錯誤。這些聽慣了甜言蜜語的孩子更是經不得一點冷言冷語的批評。誠然欣賞孩子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手段。無數次的育兒實踐,使我們懂得了愛孩子就必須懂得欣賞孩子的道理,激勵和表揚的效果遠勝斥責和打罵。然而一天女兒回家說的一句話使我懂得欣賞和批評是並重的。晚上睡覺前女兒洗漱後,沒有像往常一樣貓在被窩裏等我講故事,聽着一陣陣細碎急促的腳步聲來來往往穿梭在房間裏,在書房判卷的我再也坐不住了,找到女兒時,她正專心致志,不亦樂乎的給陽臺上的花洗臉洗腳,我一邊大聲喝令她住手,一邊盯着一身狼狽的她,女兒不解的擡頭看着情緒有些失控的媽媽,眼淚汪汪的。突然女兒走到我面前,摟住我喃喃地說我知道媽媽批評我是爲我好,我不怪你,再給你一次機會,下次不能生氣了哦。心裏突然感覺暖暖的,女兒竟然可以接受並理解我的怒火,老師說爸爸媽媽批評我們是因爲愛我們,我們長大了,愛爸爸媽媽就是不頂嘴。

美麗的生日願望。對於父母親來說,愛孩子是天性,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但知道怎樣愛孩子,卻是一件困難的事。在過生日這個特別的日子,許下一個有意義的願望,對孩子有着特殊的意義。女兒一歲生日時,我們希望孩子能順利地學會走路並愛上走路,女兒眨着亮亮的眼睛,笑着答應了。經過一年的訓練,手拉手,哼着歌一起上小白山是我們母女最快樂的時光;女兒兩歲生日時,我們希望孩子能學會獨立吃飯喝水穿衣睡覺,爲上幼兒園做好準備,女兒搖着胖胖的小手,笑着答應了。八個月後,蒙八班裏多了一個胖丫頭,老師總是說別看小傢伙年齡最小,自理能力很強噢。女兒三歲生日時,我們希望孩子開始學習舞蹈,培養樂感,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女兒點着頭,笑着答應了。小臉一天天紅潤起來,學期末女兒獲得了全勤寶寶的獎狀,高興地不得了;女兒四歲生日時,我們希望孩子開始學習繪畫,還沒等我說完學會畫畫的好處,女兒就很認真地加入我們的討論中,我要學武術,站似一棵鬆。一年後,孩子的五步拳和長拳打得虎虎生威;女兒五歲生日時,我們希望孩子開始晚上獨自睡,把媽媽還給爸爸,女兒歪着頭想了想好吧,不過星期二我們定爲媽媽寶寶日吧,這樣媽媽就不想我了。今年,女兒六歲生日時,我們期待着……

尊重每一位老師。從幼兒園開始,除父母之外,老師是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神聖的人,與孩子朝夕相處,親密無間。樹立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使孩子自覺地、發自內心地按照老師的要求矯正自己的行爲,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這是小孩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女兒兩歲八個月時上了幼兒園,使我們感到驚喜地是女兒很快喜歡上了三位老師,快樂的幼兒園成爲她求學路上美好的開始,爲今後的學習帶來無數的期待。在學校生活中,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聲讚揚,都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鼓舞孩子的鬥志,增強孩子的信心,激發孩子的勇氣。當女兒認真學習時、努力表演時、主動幫老師做值日時……老師都會獎給她一句你真棒並傳遞一個欣賞的眼神。我們的孩子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成長着,成長爲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女兒是幸運的。感謝女兒身邊的每一位老師。

以上是我育兒的三點粗淺心得,我們深知,女兒的每一步成長都浸透着老師的心血和汗水,真誠感謝幫助我女兒獲得知識、快樂成長的老師們!

  育兒心得文章推薦二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教育孩子要從小抓起,決不能懈怠。我們很重視對小孩的教育,但都是摸着石頭過河,一旦學習成績下滑,生活中出現陋習時等等,難免會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感到迷茫和無助。靜心思考,其實自己的孩子與周圍的同齡孩子相比,優多於劣。下面我就簡單談談自己膚淺的育兒心得,與大家一起共勉。

一、將賢德教育立於教育之首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和傳承下,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世代傳誦,經久不衰。儒家思想講求賢德,注重人格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是人的立身之本。現代國小教育也逐漸重拾起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和傳誦,比如背誦三字經、論語選摘和弟子規等等。我們也要在學習之餘,讓孩子多瞭解中華文化精髓,多吸收儒家思想精華,修身、齊家。“百善孝爲先”,爲人父母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敬愛老師、團結同學、友愛互助。道德教育真的十分重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一點我堅信不疑。所以,我有空就給小孩解釋三字經的本意,聽聽《弟子規》。

 二、學習的關鍵在於培養興趣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現在的小孩真的是“壓力山大”!在學校習讀文化課之閒暇,還要去修煉琴、棋、書、畫之術。試想我們當年是怎麼度過童年的,在我們的童年記憶裏充滿着歡樂和憧憬,飯後在小巷穿梭、週末在田間奔跑,春秋兩季郊遊踏青,學習的壓力幾乎沒有,更別提什麼輔導班、特長班了。其實,學習成績優差和學習態度好壞關鍵在於小孩自身,家長窮追不捨的盯着孩子學習,要求做完數學、做語文,讀了英語,背課文,睡前還要彈鋼琴,這樣才允許給小孩的一天畫上句號。坦率的講,難道我們做的是對的嗎?難道小孩喜歡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機械過完童年嗎?學習固然要緊,但是一定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端正孩子學習態度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做到終生學習,快樂學習,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在學習中提升內涵、在學習中修煉自己。談何容易呢?的確,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但至少我們要不厭其煩地悉心引導和教育孩子勤於學習的重要性,讓孩子真切意識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獲取知識、只有獲取知識才能有所作爲,受益終身。我個人認爲,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和興趣,最好的學習途徑就是廣泛的閱讀,不斷汲取知識和學養。

三、學會尊重孩子

現在的孩子比起我們當年,思想更成熟,自尊心更強,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採取野蠻的訓斥來傷害和戳破他們的“自尊心”。我們要多一些理解,耐心的聆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做了錯事,作爲家長不要馬上批評指責,而是應當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訴說,然後加以引導。不能讓孩子規避責任,錯的就是錯的,必須讓小孩認識錯誤,虛心接受。在衆人面前,千萬不要口無遮攔的批評和指責小孩,更不能動手打教,我們要在事後單獨進行談心教育或把小孩叫到一旁糾正錯誤,並告訴小孩,父母爲什麼不在衆目睽睽之下直接批評,讓其知曉家長在尊重其自尊心的用意。我們只有尊重他們,那麼他們才能學會尊重別人。

  四、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埋怨

我們要不吝嗇自己對小孩的表揚和肯定。不管孩子取得的成績多與少,不管取得的進步大或小,都要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我給我的小孩準備了獎卡,每天放學回家,我就問小孩:“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和收穫?你有什麼事情要爸媽幫忙的?”一旦小孩有好的表現,我就獎給她獎卡,用獎卡來兌換他需要的玩具、文具等。小孩在得到家長的肯定和表揚後,就會更加自信。自信纔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條件。

 五、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爲家長,與其絮絮叨叨的讓孩子做到這樣、做到那樣,倒不如自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做好孩子的垂範。小孩在潛移默化中會受家長的影響和薰陶。比如,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就坐在旁邊看書、讀報,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

六、培養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幫助孩子在步入社會後,更好地適應社會。現在的小孩都是獨身子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此以往,孩子絲毫沒有自理能力,一旦步入高中、大學的寄宿生活後,就束手無策。入學開始,我給小孩調好起牀的鬧鈴,每天鬧鐘一響,我讓孩子自己起牀、穿衣、洗漱,我們去準備早餐。如果小孩賴牀不起,我們也不去幫忙,只是提醒她現在已經是幾點了,要她對自己賴牀遲到的結果負責。平時讓孩子養成守時、守信的習慣,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場合都要守時,要有時間觀念。對待別人要守信,信守承諾,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七、讓孩子學會超越自己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成與敗、得與失,往往讓人流於世俗而煩惱纏身。我們應當讓孩子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態,做最好的自己,不要與別人攀比,不要形成羨慕嫉妒恨的狹隘心胸。只要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點,以自己爲鏡,充分了解自己,努力挑戰自己就可以了。要用“去留無意,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際雲捲雲舒“的態度看待人生、體會人生,讓自己活得灑脫、淡定和坦然。我們對女兒的成績沒有嚴苛的要求,只要她用心,就OK了。現在的成績並不能註定以後的成與敗,只要自己努力了,終究會取得成功的。

講了這麼多的大道理,並不說明我的小孩做到了一切,因爲這與小孩的悟性有密切的聯繫。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悟性的提高,加上家長的持之以恆和執着追求,上述的育兒方法終究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勝日。

總之,每位家長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不會是一帆風順、平坦寬闊的,難免遇到荊棘和挫折。當孩子取得成績時要予以肯定、加以表揚,但不要得意忘形;當孩子失敗退步時也不要心灰意冷,盲目責怪。我自從有了女兒,生活總是在這兩者間徘徊,有歡笑、又有淚水,但更多是希望……。我堅信,只要不過分溺愛,不求全責備,能讓女兒在快樂幸福中茁壯成長……。

最後,我希望與老師和各位家長一起共勉,一起交流,爲了我們的下一代傾力而爲。

標籤:育兒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