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總結

教學案例知識的積累總結

總結2.99W

一、案例知識及其作用

教學案例知識的積累總結

作爲教師教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案例知識的多寡對於教師的成長至關重要。在教師的知識構成中,以提高教學水平爲目標的教學案例也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這裏所說的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

顯然,備課與教師案例知識的積累密切相關,備課的過程其實就是案例形成的主要渠道(雖然有一些案例未必都來自備課活動)。

對於教師的日常工作來說,案例的收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裏,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著名學者顧泠沅教授提出教師專業成長與知識結構變化關係,如圖所示:

其中,黃色代表原理知識(即學科的原理、規則,一般教學法知識),橙色代表案例知識(即學科教學的特殊案例、個別經驗),紅色代表策略知識(即運用原理於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不難看出,專家教師與經驗教師的顯著差異在於策略知識的豐富性,而經驗教師與職初教師的明顯差異在於案例知識的多寡。教學案例外顯了教師工作中的默會認識,成爲造就有經驗教師和專家教師的必由之路。

二、備課活動中的案例知識

在備課活動中,案例知識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學科課程內容中的典型案例

1.反映學科課程核心目標與學科屬性的典型案例

這些案例能夠集中體現所在學科的課程屬性,能夠集中體現學科課程的核心教學目標,如在數學課程教學中,反映“空間與圖形”教學特點的案例,如“摺紙中的平行、垂直”體現實驗幾何的突出特徵,反映“數與代數”核心教學目標——數感的案例,如“100萬有多大”,“數怎麼不夠用了”。

相比之下,語文教學中以“盲婆婆的姻姻”爲課題的教案設計就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

這位小朋友爲什麼要送姻蛔給盲婆婆?他平時是怎麼對待這位盲婆婆的?他會對盲婆婆說什麼呢?盲婆婆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盲婆婆快樂嗎?假如你是這位盲婆婆的鄰居,你會做些什麼?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殘疾人,你是怎麼幫助他的?……

這種案例反映的語文課缺語少文,似乎像品德課、像社會課、像自然課,就是不太像語文課。語文課應該立足語文,樹立語文本體觀,着力於咬文嚼字,閱讀感悟,而不是進行空洞的說教或者蒼白的表白。

2.反映對課堂教學不同理解的典型案例

例如,筆者曾經針對新課程對學生學習帶來的新變化,分析“代數式在哪裏”一節課的設計,體現“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的設計理念:

【案例呈現】代數式在哪裏

內蒙古烏海海渤灣區的劉老師,在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劉老師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說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纔說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個男孩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是多少”每名學生都受到啓發,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正如劉老師所說的“代數式在生活中”。

3.反映不同課程教材觀下的典型案例——平行四邊形

不同的課程教材觀下的課程設計、教學設計,其結果具有很大的差異。對於這些差異,一個典型案例可以勝過一大堆迭迭的說教。

以《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下平行四邊形不同的呈現方式爲例:

《教學大綱》下對於平行四邊形的設計大都採用如下的呈現方式:羅列學生以前曾經學過關於四邊形的一些例子,例如……;給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含義)以及有關概念的說明;提供一些旨在複習相關概念的例題和練習。

《課程標準》倡導的、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設計更傾向於如下的呈現方式:提供一個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數學的或有現實背景的),或者一個有趣的遊戲,可以動手操作的活動(如用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做成的活動衣架)。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必須接觸到“平行四邊形”,列舉一些具有共同特徵的典型實例,提出若干供學生思考、交流的問題,意在幫助學生通過歸納、概括等活動去獲得“平行四邊形”的關鍵特徵(定義),敘述平行四邊形的含義與相關概念。

顯然,前者是以一種“範本”的形式出現的:直接向學生呈現“平行四邊形”的含義(定義),以及相關的概念,一些旨在熟悉這些概念的例題和用於模仿例題的習題;主要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平行四邊形”,“如何識別平行四邊形以及進行有關平行四邊形的計算”。這種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是:鋪墊有意義學習的情景(有時有,有時無)[FY]呈現現成的知識[FY]利用正反的例子說明新內容的應用[FY]強化訓練

後者則主要向學生提供了若干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有趣的、需要思考的問題情境,求解的經歷,思維空間,概念的本質屬性。用意在於:首先讓學生體會“爲什麼要學習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是怎樣產生的”,讓通過學生自我活動(動手操縱、歸納與概括,思考與交流等)去獲得平行四邊形的基本含義,同時,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學習一些認識新事物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能力。這種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是:創設問題情境(將新內容設置成層次鮮明的問題串)[FY]建立模型[FY]解釋應用[FY]拓展反思

(二)課堂操作的精彩案例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發生了許多變化:教師講的少了,學生活動的多了;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多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少了……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操作活動”也愈加受到老師們的青睞。大家“深信”,只要學生“動動手活動”一下,就符合課程標準的精┥瘛—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自主構建新知。其實,反思新課堂,剖析教學的細節,我們就會發覺,並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效的,不少操作活動流於形式。

【案例呈現】操作了就等於經歷了嗎

一位教師執教“圓錐的體積”時,爲了讓學生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教師可謂是煞費苦心。先由教師演示圓錐與圓柱等底等高的情況,讓學生觀察、猜測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圓柱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3)。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等底等高”學具等方法驗證猜測,教師進而歸納推導出體積公式,最後再通過多層次的練習加深對這一結論的認識。

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非常順利。然而,在練習反饋中,老師出了一道判斷題:圓錐的體積=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學生無一例外地答對了。奇怪!整堂課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不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嗎?

由此,我們反思:學生操作了是否就真的意味着經歷了?

我們常說,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必須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上述案例中,教師設計的操作活動,儘管學生一節課忙忙碌碌,而且最終得到了結論,但是,這是否就意味着學生真正“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呢?經過課後的校本研究,我們一致認爲,這兩者之間還不能畫等號。在本節課中,任課教師設計的操作活動,看似操作有序,順理成章地得出了結論。但是,在活動中,學生只是單純的行爲模仿,缺少仔細的觀察、批判性的反思和深層次的思考,也沒有獲得豐厚的操作體驗和感悟。因此,這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經歷”。

這個案例引發我們思考:有效的操作活動須學生手腦並用,自主探究,有效的教學活動須要引導學生及時反思,有效的教學活動是促成學生對學習行爲進行反思的活動。學生的“模仿操作”並非等於“深刻思考”。有效的操作活動需要教師及時的點撥和有價值的引領。僅僅讓學生自由“探索”的做法,其實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在學生需要引領時,教師束手無策的局面,只能說明教師的不作爲。只有讓學生帶着積極、主動的心態和良好的情感投入,開展操作活動,真正參與操作活動,向着既定的目標,經過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進而發現結論,獲得結論,纔可謂真正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操作的價值才能真正得以體現。

其實,可以用於備課中的案例還包括課堂導入的精彩案例、課堂結束的精彩案例等等,諸如“借學生的嘴說自己想說的話”,“是否每類課堂教學的結束都讓學生來小結”等等,作爲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有意識地積累各式各樣的教學案例,來作爲備課的備用材料,是提高自己備課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案例知識積累的有效方法

案例知識的積累沒有統一的方法,但是案例知識的積累確有一些規律性的內容,這就須要瞭解案例的基本要素以及幾類案例的基本途徑。

(一)案例的基本要素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①背景。案例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②主題。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這個案例要反映的問題,是說明如何轉變後進生,還是強調怎樣啓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

③細節。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

④結果。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等。讓讀者知道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其對整個教學過程的瞭解。

⑤評析。對於案例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可能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

教學案例的形式與基本結構:案例背景;情景描述;案例分析;反思與研究。寫好案例的關鍵第一,選擇複雜的情境:所謂複雜的情境,是指故事的發生、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第二,具有獨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要從紛繁複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需要有一雙“慧眼”。我們比較常用的幾種案例寫作方法:“說課”型,這種案例寫法與傳統的說課類似,就是把自己一個課例的各個環節的設計意圖和優點、理念表達清楚。屬於“自我表揚”型,常用於總結成功的經驗,但容易忽略反思和批判;課例片段評析型;專題案例研究型;課程故事型。案例不一定是課例,也可以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經歷的、觀察到的有價值的教育故事。這種案例的評析通常比較簡練,一般與故事的描述融合在一起。

(二)積累案例的基本途徑

案例取材的來源,可以是教師或同事的親身經驗,當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案或問題,描述教育歷程相關的兒童讀物、教育小說、錄音帶或影帶,取材真實情節的假設性案例等。

在日常教學中,保持一雙慧眼,用比較的眼光、批判的思維觀察已有的教案,都是發現和積累案例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於那些發人深醒的故事,配上精彩的點評,就是一篇精彩的案例。

其實,案例研究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標籤:案例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