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1

一、 農村兒童成長與教育調查統計表

問題 調查選項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親母親雙方外出打工 31% 父親單方外出打工 60% 母親單外出打工 9% 父母探親時間 一年一次 74% 兩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監護人狀況 與母親居住 51% 與父親居住 5% 與祖父母居住 30% 與外祖父母居住 11% 居 3% 感到孤煩躁時 找朋友傾訴 % 看電視 14% 玩耍 16% 無法解脫 5% 學習態度 對學習感興趣 51% 一般 37% 學不進去 9% 曠課逃學 3% 遵守紀律情況 遵守紀律 85% 經常遲到 15% 課外活動與娛樂 做家務 56% 幹農活 29% 玩 3% 遇到困難時 靠家人 45% 靠朋友 20% 靠自己 17% 靠老師 18% 生病時 母親照顧 56% 父親照顧 29% 祖父母照顧 5% 親戚或其他人 10% 。

二、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軟弱無力,社會對這一弱勢羣體又關心不夠。他們被父母“遺棄”,被學校“遺棄”,也被社會所“遺棄”。由於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教育處於一種“真空”狀態,從而導致許多留守兒童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滑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良好思想樹立出現危機,有的行爲甚至表現得很極端。具體而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致使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親子間溝通中斷,互動缺失。外出務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終因天各一方,對留守子女的教育難免陷入“鞭長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許多外出務工父母連與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沒有,更何談對子女的引導、教育與關心。有的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才與孩子聯繫一次,有的甚至長年累月沒有聯繫。抑或一年回家探親一次,抑或數年不知家裏的境況。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繫,使得父母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變化,從而對其缺乏必要的關愛與引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親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監管的情況下,出現隔代教育力不從心的狀況,祖輩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對孫輩的監護僅僅從物質生活方面予以滿足,這難免會走向一個極端:他們對孫輩過分的溺愛,使得留守兒童變得嬌生慣養。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這種情況的發生,父母對留守子女照顧不周,內心感到愧疚,爲了補償孩子,他們就儘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因此,留守兒童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以物質的滿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撫,將孩子一步步往懸崖邊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進深淵。而託他人監護孩子則出現了另一種情況:受託者更多的。是對留守兒童的漠不關心,持一種放任的態度。有的是留守兒童太調皮,他們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們的監護也只是“有所爲,有所不爲”。留守兒童也就變得膽起來,他們可以爲所欲爲,肆無忌憚。總而言之,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給留守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不力,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價值取向的扭曲,無限制的物質滿足,行爲規範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關心,使孩子變得功利起來,表現出個人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錯誤思想觀念極易在留守兒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另一嚴重後果表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缺乏起碼的父愛母愛。他們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關懷,沒有傾述和求助的對象,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容易引發多種心理疾病。他們不願與外界接觸或是接觸甚少,因此很多兒童表現得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爲孤僻,其有的行爲甚至讓人不可理喻。這些心理障礙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學校教育軟弱無力

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時,學校教育狀況也不容樂觀。學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農村留守兒童成績較差,二是農村留守兒童失學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績差的問題,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長期留守的兒童由於見不到父母而產生強烈的思親情緒,導致他們上課思想拋錨,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而在家中,他們要麼由祖輩照顧,要麼由父母託的監護人監管。由祖輩照顧的情況下,祖輩由於年紀,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助,但難免也要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託人監管的情況下,更多的則體現爲對其監管下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持漠不關心的態度,他們認爲只要讓他們監護的留守兒童吃飽穿暖就已經盡到了監護職責,至於學習方面則事不關己,聽之任之。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監督和輔導,學習自覺性和興趣感降低,學習成績下降也就不足爲怪了。在教師方面,雖然國家力推進素質教育,但是“唯分論英雄”的應試教育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以分數評價學生優劣,以分數論教師水平之高低的狀況也沒有得以消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差等生的態度難免顯得粗暴,特別是對差生中那些不服從管教者尤爲突出。體罰學生的情況在所難免,且學生不忍處於這種地位,從而產生厭學情緒,這也爲留守兒童面臨的學校教育的第二問題失學率高埋下了禍根。留守兒童在家受到的監護力度不夠,在學校又受到老師的冷落,於是他們逃學,曠課。有的留守兒童受到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產生“讀書無用論”思想,他們認爲不讀書也能掙錢,於是紛紛離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學校對此也無能爲力,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們一個個離開校園。這是中途退學方面,另外留守兒童的升學率也不容樂觀,留守兒童上高中的幾乎微乎其微。另外,學校教育還有一個不足就是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往往只關心學生智的提高,卻忽視了對其德、體、美、勞的關注,致使留守兒童思想散漫,體質下降,不服從管理,自以爲是。在這種教育局面下,學生很難得到全面的發展。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2

一、調查背景

大學生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爲大學生了解中國國情開啓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係,有益於高教體系建立針對性和切合實際的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策略和途徑。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及成因

隨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便是其中一個。留守兒童大多存在自卑、不自信、自閉、叛逆、壓抑、孤僻等心理問題,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成長背景複雜。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尤其是生活在相對偏遠的農村的孩子。由於他們的父母大多或離異,或離世,或因經濟困難常年在外打工,他們一般由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撫養,導致他們缺少父愛母愛,也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他們更懂得世態炎涼,這類孩子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

2.文化背景差異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於是他們便把孩子接到所在城市上學,但這類孩子是介於城市和農村這兩個羣體之間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的文化基礎較差,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受到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讓他們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壓力。主要表現爲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學習熱情,缺乏成就感,情緒不穩定,如忍受性低、孤獨感強等;二是缺乏團體歸屬感,易產生不良情緒如反抗傾向、被壓迫感等。同時,農民工子女還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偏低、自卑、自閉、壓抑等心理特徵。這些原因導致流動兒童產生厭學態度。

3.監護人監護不到位。由於父母本身文化素質低,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又大多年老體弱,文化素質也不行,“天高皇帝遠”,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彷彿脫了繮的野馬,沒人管,不會管,或者管不了。對於後來被父母接到所在城市一起生活的孩子來說,父母工作大多不穩定,他們的居住場所也不固定,而且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環境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爲了改變現狀,父母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裏就顯得非常的疲憊,對於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不好的問題,他們根本就沒了心情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不是責罵就是打,這樣一來,孩子就沒有一種家的歸屬感,言行上就會出現叛逆的表現。

4.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留守兒童的父母因爲常年在外打工,居無定所,學校和家長很難建立固定的聯繫方式。導致學校無法及時將孩子表現出的一些問題反饋給父母,父母也不能夠及時的給予糾正。對於孩子的一些錯誤言行,臨時監護人憑着“人家的孩子不好管”的心理,對其說兩句便聽之任之,是爲“管不了”。

5.缺少存在感。留守兒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被遺忘”的一類羣體,除了物質的缺失,他們還普遍感覺缺少愛,缺少被關心關注,沒有存在感。因此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一幅無所謂、不可一世的態度,或者採取一些乖張或過激行爲來引人注意,證明自己的存在,獲取心裏的存在感、充實感。而且,他們的那些乖張過激行爲往往是威脅社會穩定的隱患,一些行爲甚至已經造成了不良後果。

三、調查問題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乎對留守兒童負責,更是對國家、社會的長期穩定和長遠發展負責,因此全社會應該一起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讓所有的留守兒童都能夠在共同的藍天下一起成長。

1.繼續關注“三農”,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農村之所以存在大量留守兒童,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父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爭取改善家庭經濟拮据的狀況。留守兒童也常常因爲家境貧寒和缺少父母的愛而遭到恥笑,感到自卑。所以,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使父母儘量在家打工,給出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

2.關心貧困農民工子女,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切實保障其完成義務教育。很多留守兒童或因爲經濟原因,或因爲自身心理原因,往往在義務教育還未進行完就已經輟學,過早踏入社會。幫助留守兒童完成義務教育,不但能增加他們的知識量,而且學校還能在心理上給予他們更多正確的引導和關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從而減少他們步入歧途的機會。對此,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採取“減、免、捐”等措施,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幫助貧困農民工子女完成義務教育。

二,對進城務工人員中貧困家庭子女入學,在接受政府、學校及個人資助時與本地學生同等對待。對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學校要採取多種措施,籌措經費。

三,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會和個人捐助等渠道,資助貧困農民工子女完成學業。

四,學校定期進行家訪,加強學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聯繫,瞭解更多學生情況,並給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做思想工作,減少孩子輟學失學率。

3.父母應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思想溝通,儘量抽空回家見見孩子。父母打工再辛苦,最終目的都是爲了孩子,爲了家庭的幸福,而幸福與否與物質的增加並不一定成正比,有了豐富的物質但缺乏精神的滿足,那算不得幸福。所以,孩子的父母,除了給予孩子物質的同時還要給予他們精神的慰藉。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給予他們他們心靈的安慰。現代社會不是古代,天遠地遠的距離都可以通過電話拉得很近,父母在遠處若能常常打電話瞭解他們的煩惱,聽他們的故事,從中及時發現並糾正他們的錯誤思想和言行,讓他們感覺到父母雖然再遠方,卻仿若在身邊一樣的關注着自己。再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不要捨不得那幾個路費,衡量一下究竟是錢重要還是孩子重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增加親子關係。

4.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關注。沒有誰願意被人遺忘,如果願望“被遺忘”,只能說明他是害怕人家記不得自己,所以告訴自己要遺忘。留守兒童大多有這樣的心理,他們缺愛,沒有存在感,或者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多餘的,所以渴望他人(尤其是親人、朋友記得自己)關心、關注自己,但他們害怕,害怕被忽視,被當成自己隱形人!如果感覺到被親人、朋友忽視了,他們會很受傷,如果他們確實是這樣,社會各界的你們請一定要看見他們!不要忽視他們!給予他們除了物質更有精神上的關照顧。

5.組織留守兒童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不論是競賽性質的還是遊戲性質的,只要給他們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他們便會跳出最美的舞蹈。很多留守兒童都有自閉的心理問題,除了通過與他們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可以打開他們的心扉外,我想豐富的集體活動是另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在活動過程中,對他們心裏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觸動,並逐漸形成集體歸屬感,讓他們在這個窗口獲得心裏的滿足。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3

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爲留守兒童。勝利村是衡陽市珠暉區酃湖鄉一個傳統的農業村,現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遷戶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滿14歲的留守兒童74人,佔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爺爺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立生活。在調查中發現,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幾年纔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爲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爲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爲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情況比較突出。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一)、性格比較內向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他們表示一般他們放學回家後一般就在家裏,很少出去,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動就是在家看電視,這主要是10歲左右的孩子,更點喜歡到網吧去打發時間。和爺爺奶奶這些人,他們認爲沒有多少話講,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們講。這些孩子在羣體活動中通常比較靜,調查顯示,他們很羨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講笑話的小孩,而他們只是人羣中的一個觀衆。長期的這種生活形成了他們性格上的孤僻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鬱,很難找到快樂

這些孩子多都是14歲以下,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比較快的一個時期,而穩定的心理特徵還未形成,特別是進入到青春期後,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更加的突出,在學習上困難、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這些問題使得他們無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這讓這些人羣無法獲得快樂,內心的痛苦、鬱悶糾結使得這些孩子沒有自信,不敢膽的表現自己,缺乏生氣。

(三)情緒暴躁,容易失控

在調查中,我們詢問了幾名留守的孩子,“對你在學校和家裏和老師及人吵過架嗎”的回答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過,有些甚至經常和人及老師吵架、甚至有兩個孩子因爲經常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換了三個學校。有2個孩子表示很厭倦現在的生活,不想讀書,也想早點出去打工。

(四)認知偏差:

內心迷茫少數留守兒童認爲家裏窮,爸媽沒能耐,纔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裏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內疚感,於是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在調查中發現,現在13-16的兒童有16名,其中沒有讀書6人。這些孩子的心理感覺有一種被拋棄的傷害。父母溝通的不足。

(五)家庭問題導致精神的奔潰

許多在外打工的家庭父母雙方由於沒有在一個地方打工,夫妻關係逐漸冷淡,最後導致離婚,一些留守兒童哦,主要是女生,心理很脆弱,容易產生厭世的心理。我所在的學校班級就有一個同學,父母離婚,在那段時間裏幾乎天天哭泣,後來還出現了離家出走,很多天沒有回學校和家庭的事。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回答你認爲你爸爸媽媽關係好嗎的問題時,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一)親情的缺失

由於常年不在父母的身邊,隔代教育的缺點讓這些人感受到了親情的冷漠,人希望用物質的東西來彌補,而這些物質的東西無法代替親情。12歲的楊鵬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兒童。在小楊鵬還剛剛懂事起,父母便離異,分別到廣東和北京打工。小鐘已7年沒有看到媽媽,爸爸去年再婚後也沒有回來過年。爸爸給他一個存摺讓他自己取錢應付學習和生活的開支。和爺爺、伯、娘住在一起的他,每當想起爸媽,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感受着孤、空虛。因此,楊鵬不願意上學,下了課也不肯寫作業,性格十分孤僻內向。他在日記裏這麼傾訴:“爸爸媽媽各奔東西,他們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兒差不多了。

(二)學習的壓力

現在我們天天高喊着素質教育,但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依然在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學校的教學教育依然和學業成績掛鉤。這一點在國中升高中顯得有爲凸顯。老師的期盼,父母的期待讓孩子在學業的道路上倍感艱辛和疲憊。一些學校雖然實行了等級成績制度,但分數依然讓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很的打擊,對留守兒童的打擊更,他們得不到老師、父母正常的心理疏導,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對學習的不用心、對前途更加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

(三)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後,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漸漸地從家庭中游離,更多地與同伴一起交流、活動,結交志趣相投的同學爲知心朋友,他們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視友誼至高無上,甚至爲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同時,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現爲開始比較注意自己形象,特別是異性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也嘗試與異性交往,但是在交往過程中心理變得很複雜,一方面渴望接近對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別人發現,結果,交往過程神神祕祕,羞羞答答,而顯得彆扭;一般情況下,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戀愛,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語言,喜歡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賞。但是,由於表現的別樣,成爲同學們的談資,一經同學的誇處理便成爲有色新聞,令當事人非常尷尬,就這樣,由一起異性同學的交往而引發嚴重的心理負擔,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的爲數不少。這就是青春期的苦惱┉┉留守兒童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心理波動,出現心理問題也是很正常的映。而心理問題卻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援助,日積月累,問題就顯得比較的突出了。

(四)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發展障礙。

留守兒童一般都處於弱勢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不願和人交往,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和沒有公共意識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當和及時的引導,可能就會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

(五)社會環境複雜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兒童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的社會環境複雜,良莠並存,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可是他們的父母遠在他鄉,關愛和引導缺位;同時中國小周圍林立的網吧、遊戲廳、歌舞廳,對於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內部疏於防範、外部誘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中極易出現心理失範和越軌行爲。

三、對策探討

(一)構築關愛留守兒童的立體化教育網絡

1、完善家庭教育

作爲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務須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要儘量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術,也要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寫寫家信,及時瞭解他們學習、生活、心理上的變化,避免其出現成長危機和道德失範等問題。對於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顧孩子,應當選擇合格的監護人,對孩子的成長予以關注。父母也應當及時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成長。對於父母,根本是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不是給孩子一個溫飽富足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

2、加強學校的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聘請專職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爲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心理諮詢與輔導、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使之解開心靈的疙瘩。班主任老師應該多一點愛心、責任心、事業心,關注這一特殊的羣體。首先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日、父母的聯繫地址和聯繫電話、喜好和他的朋友、監護人情況等。同時在平時多加強與這些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特別是住校的留守兒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師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這些“特殊的學生”。

3、社會教育不可缺失

作爲政府,應該把關注這一特殊羣體的成長,作爲基層政府的工作任務來完成。倡導關愛生命,關愛留守兒童。給這些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學校和政府的共青團機關、少工聯合開展的心理救助、春遊、親子活動等有意義的專項活動。二是加強對教育的扶持,特別是對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師的待遇,加對班主任就留守兒童的教育的培訓工作。三是政府還可以就現實的教育環境加治理的`力度。維護好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對黑網吧加強查處的力度,對危害學校學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強管理。對學校周邊不良少年要加強監管,以免給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恐慌。

(二)、關愛孩子,創新關愛教育機制

對於留守兒童,可以創辦“留守兒童學校”或者“留守兒童班”,給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配備高素質的教師,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我們想是有裨益的。開展“父母就在身邊”活動,開放專列,在一個特定的節假日,安排這些留守兒童和父母見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幾天的時間,爲他們的出行、溝通提供便利。同時還可以完善社區、農村關愛服務網絡,居會或者村會的主要幹部牽頭,熱心關注、助這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份關愛。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爲,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據部的調查顯示兩個“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多數在農村,其中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調查還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北京的中國社會調查所近日公佈的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留守後變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經常惹是生非。華中師範學在湖北的調查顯示:90%的教師認爲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兩方面都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父母不在身邊,從他們缺少關愛的眼神裏很難找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他們普遍過早的成熟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愛撫。同時這些留守兒童就是將來社會的勞動者,是建設的中堅力量,如何教育培養好這些留守兒童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給他們一縷心靈的陽光,讓這些孩子也能茁壯的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4

在城市經濟建設日益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壯勞力涌入城市打工,外出務工創業,爲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他們噪父母,缺少一個完整的家的溫暖,很多孩子承擔了本不該那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因此,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不僅牽動着諸多家庭,也關係着社會的和諧穩定。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近期,市婦聯通過實地走和座談等方式深入我市農村留守兒童較爲集中的xx、xx溝國小;渡口、溫家園寄宿制國小圍繞留守兒童的生存、學習狀態、情感體驗和社會支持等方面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儘管我們在留守兒童教育、生活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和關愛行動,但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行、行爲習慣上仍存在着較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1、全力構築留守兒童社會關愛網絡。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充滿探索性的工作,是一項艱鉅的綜合系統工程,婦聯組織應強化與學校、鄉鎮、村等的配合,整合資源,努力形成內部職能部門關愛合力,建立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救助機制,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監管制度,並經常組織開展交心、談心和社會實踐活動,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個良好和諧的成長平臺。同時,可以通過網絡等發起《關愛留守兒童倡議書》,主動爭取社會各方支持,營造全社會關愛扶留守兒童的氛圍,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管理體系。

2、努力提高留守兒童監護人家教水平。家庭在兒童成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隔代監護引起了留守兒童學業失教、行爲失控、道德失範、心理失衡等問題。因此,在提高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的家教意識和水平上我們必須下深功夫,要在家長學校、留守兒童之家建立留守兒童監護人臺賬,有針對性地開設家教知識培訓班,助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注重在與孩子的.思想溝通與情感交流中發揮家教作用。同時,抓住節假日及農忙季節留守兒童家長返鄉的時機,集中開展家教知識普及工作;另外,要進一步深化“愛心代理媽媽”結對扶機制,讓“愛心代理媽媽”除了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家外,還要定期與家長通電話,通報其子女的學習生活情況,共同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3、積極搭建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橋樑。努力加宣傳力度,破除家長“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就是對孩子負責”的觀念,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鼓勵有條件的父母,把孩子接到其務工經商地接受義務教育。同時,在學校、鄉鎮、村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繫熱線,通過書信、電話等途徑,使留守兒童與家長保持經常性聯繫,爲“留守兒童”能與其他孩子一樣的健康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5

摘要: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爲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部分爲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本文就勝利村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調查,瞭解其現狀,分析原因並提出對策探討。

關鍵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爲留守兒童。勝利村是衡陽市珠暉區酃湖鄉一個傳統的農業村,現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遷戶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滿14歲的留守兒童74人,佔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爺爺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立生活。在調查中發現,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幾年纔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爲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爲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爲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情況比較突出。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一)、性格比較內向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他們表示一般他們放學回家後一般就在家裏,很少出去,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動就是在家看電視,這主要是10歲左右的孩子,更點喜歡到網吧去打發時間。和爺爺奶奶這些人,他們認爲沒有多少話講,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們講。這些孩子在羣體活動中通常比較靜,調查顯示,他們很羨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講笑話的小孩,而他們只是人羣中的一個觀衆。長期的這種生活形成了他們性格上的孤僻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鬱,很難找到快樂

這些孩子多都是14歲以下,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比較快的一個時期,而穩定的心理特徵還未形成,特別是進入到青春期後,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更加的突出,在學習上困難、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這些問題使得他們無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這讓這些人羣無法獲得快樂,內心的痛苦、鬱悶糾結使得這些孩子沒有自信,不敢膽的表現自己,缺乏生氣。

(三)情緒暴躁,容易失控

在調查中,我們詢問了幾名留守的孩子,“對你在學校和家裏和老師及人吵過架嗎”的回答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過,有些甚至經常和人及老師吵架、甚至有兩個孩子因爲經常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換了三個學校。有2個孩子表示很厭倦現在的生活,不想讀書,也想早點出去打工。

(四)認知偏差:

內心迷茫少數留守兒童認爲家裏窮,爸媽沒能耐,纔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裏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內疚感,於是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在調查中發現,現在13-16的`兒童有16名,其中沒有讀書6人。這些孩子的心理感覺有一種被拋棄的傷害。父母溝通的不足。

(五)家庭問題導致精神的奔潰

許多在外打工的家庭父母雙方由於沒有在一個地方打工,夫妻關係逐漸冷淡,最後導致離婚,一些留守兒童哦,主要是女生,心理很脆弱,容易產生厭世的心理。我所在的學校班級就有一個同學,父母離婚,在那段時間裏幾乎天天哭泣,後來還出現了離家出走,很多天沒有回學校和家庭的事。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回答你認爲你爸爸媽媽關係好嗎的問題時,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一)親情的缺失

由於常年不在父母的身邊,隔代教育的缺點讓這些人感受到了親情的冷漠,人希望用物質的東西來彌補,而這些物質的東西無法代替親情。12歲的楊鵬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兒童。在小楊鵬還剛剛懂事起,父母便離異,分別到廣東和北京打工。小鐘已7年沒有看到媽媽,爸爸去年再婚後也沒有回來過年。爸爸給他一個存摺讓他自己取錢應付學習和生活的開支。和爺爺、伯、娘住在一起的他,每當想起爸媽,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感受着孤、空虛。因此,楊鵬不願意上學,下了課也不肯寫作業,性格十分孤僻內向。他在日記裏這麼傾訴:“爸爸媽媽各奔東西,他們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兒差不多了。

(二)學習的壓力

現在我們天天高喊着素質教育,但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依然在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學校的教學教育依然和學業成績掛鉤。這一點在國中升高中顯得有爲凸顯。老師的期盼,父母的期待讓孩子在學業的道路上倍感艱辛和疲憊。一些學校雖然實行了等級成績制度,但分數依然讓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很的打擊,對留守兒童的打擊更,他們得不到老師、父母正常的心理疏導,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對學習的不用心、對前途更加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

(三)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後,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漸漸地從家庭中游離,更多地與同伴一起交流、活動,結交志趣相投的同學爲知心朋友,他們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視友誼至高無上,甚至爲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同時,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現爲開始比較注意自己形象,特別是異性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也嘗試與異性交往,但是在交往過程中心理變得很複雜,一方面渴望接近對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別人發現,結果,交往過程神神祕祕,羞羞答答,而顯得彆扭;一般情況下,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戀愛,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語言,喜歡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賞。但是,由於表現的別樣,成爲同學們的談資,一經同學的誇處理便成爲有色新聞,令當事人非常尷尬,就這樣,由一起異性同學的交往而引發嚴重的心理負擔,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的爲數不少。這就是青春期的苦惱┉┉留守兒童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心理波動,出現心理問題也是很正常的映。而心理問題卻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援助,日積月累,問題就顯得比較的突出了。

(四)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發展障礙。

留守兒童一般都處於弱勢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不願和人交往,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和沒有公共意識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當和及時的引導,可能就會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

(五)社會環境複雜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兒童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的社會環境複雜,良莠並存,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可是他們的父母遠在他鄉,關愛和引導缺位;同時中國小周圍林立的網吧、遊戲廳、歌舞廳,對於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內部疏於防範、外部誘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中極易出現心理失範和越軌行爲。

三、對策探討

(一)構築關愛留守兒童的立體化教育網絡

1、完善家庭教育

作爲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務須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要儘量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術,也要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寫寫家信,及時瞭解他們學習、生活、心理上的變化,避免其出現成長危機和道德失範等問題。對於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顧孩子,應當選擇合格的監護人,對孩子的成長予以關注。父母也應當及時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成長。對於父母,根本是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不是給孩子一個溫飽富足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

2、加強學校的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聘請專職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爲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心理諮詢與輔導、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使之解開心靈的疙瘩。班主任老師應該多一點愛心、責任心、事業心,關注這一特殊的羣體。首先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日、父母的聯繫地址和聯繫電話、喜好和他的朋友、監護人情況等。同時在平時多加強與這些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特別是住校的留守兒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師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這些“特殊的學生”。

3、社會教育不可缺失

作爲政府,應該把關注這一特殊羣體的成長,作爲基層政府的工作任務來完成。倡導關愛生命,關愛留守兒童。給這些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學校和政府的共青團機關、少工聯合開展的心理救助、春遊、親子活動等有意義的專項活動。二是加強對教育的扶持,特別是對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師的待遇,加對班主任就留守兒童的教育的培訓工作。三是政府還可以就現實的教育環境加治理的力度。維護好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對黑網吧加強查處的力度,對危害學校學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強管理。對學校周邊不良少年要加強監管,以免給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恐慌。

(二)、關愛孩子,創新關愛教育機制

對於留守兒童,可以創辦“留守兒童學校”或者“留守兒童班”,給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配備高素質的教師,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我們想是有裨益的。開展“父母就在身邊”活動,開放專列,在一個特定的節假日,安排這些留守兒童和父母見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幾天的時間,爲他們的出行、溝通提供便利。同時還可以完善社區、農村關愛服務網絡,居會或者村會的主要幹部牽頭,熱心關注、助這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份關愛。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爲,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據部的調查顯示兩個“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多數在農村,其中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調查還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北京的中國社會調查所近日公佈的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留守後變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經常惹是生非。華中師範學在湖北的調查顯示:90%的教師認爲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兩方面都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父母不在身邊,從他們缺少關愛的眼神裏很難找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他們普遍過早的成熟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愛撫。同時這些留守兒童就是將來社會的勞動者,是建設的中堅力量,如何教育培養好這些留守兒童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給他們一縷心靈的陽光,讓這些孩子也能茁壯的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6

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爲留守兒童。勝利村是衡陽市珠暉區酃湖鄉一個傳統的農業村,現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遷戶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滿14歲的留守兒童74人,佔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爺爺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立生活。在調查中發現,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幾年纔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爲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爲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爲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情況比較突出。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一)、性格比較內向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他們表示一般他們放學回家後一般就在家裏,很少出去,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動就是在家看電視,這主要是10歲左右的孩子,更點喜歡到網吧去打發時間。和爺爺奶奶這些人,他們認爲沒有多少話講,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們講。這些孩子在羣體活動中通常比較靜,調查顯示,他們很羨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講笑話的小孩,而他們只是人羣中的一個觀衆。長期的這種生活形成了他們性格上的孤僻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鬱,很難找到快樂

這些孩子多都是14歲以下,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比較快的一個時期,而穩定的心理特徵還未形成,特別是進入到青春期後,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更加的突出,在學習上困難、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這些問題使得他們無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這讓這些人羣無法獲得快樂,內心的痛苦、鬱悶糾結使得這些孩子沒有自信,不敢膽的表現自己,缺乏生氣。

(三)、情緒暴躁,容易失控

在調查中,我們詢問了幾名留守的孩子,“對你在學校和家裏和老師及人吵過架嗎”的回答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過,有些甚至經常和人及老師吵架、甚至有兩個孩子因爲經常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換了三個學校。有2個孩子表示很厭倦現在的生活,不想讀書,也想早點出去打工。

(四)、認知偏差:

內心迷茫少數留守兒童認爲家裏窮,爸媽沒能耐,纔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裏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內疚感,於是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在調查中發現,現在13-16的兒童有16名,其中沒有讀書6人。這些孩子的心理感覺有一種被拋棄的傷害。父母溝通的不足。

(五)、家庭問題導致精神的奔潰

許多在外打工的家庭父母雙方由於沒有在一個地方打工,夫妻關係逐漸冷淡,最後導致離婚,一些留守兒童哦,主要是女生,心理很脆弱,容易產生厭世的心理。我所在的學校班級就有一個同學,父母離婚,在那段時間裏幾乎天天哭泣,後來還出現了離家出走,很多天沒有回學校和家庭的事。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回答你認爲你爸爸媽媽關係好嗎的問題時,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一)、親情的缺失

由於常年不在父母的身邊,隔代教育的缺點讓這些人感受到了親情的冷漠,人希望用物質的東西來彌補,而這些物質的東西無法代替親情。12歲的楊鵬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兒童。在小楊鵬還剛剛懂事起,父母便離異,分別到廣東和北京打工。小鐘已7年沒有看到媽媽,爸爸去年再婚後也沒有回來過年。爸爸給他一個存摺讓他自己取錢應付學習和生活的開支。和爺爺、伯、娘住在一起的他,每當想起爸媽,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感受着孤、空虛。因此,楊鵬不願意上學,下了課也不肯寫作業,性格十分孤僻內向。他在日記裏這麼傾訴:“爸爸媽媽各奔東西,他們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兒差不多了。

(二)、學習的壓力

現在我們天天高喊着素質教育,但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依然在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學校的教學教育依然和學業成績掛鉤。這一點在國中升高中顯得有爲凸顯。老師的期盼,父母的期待讓孩子在學業的道路上倍感艱辛和疲憊。一些學校雖然實行了等級成績制度,但分數依然讓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很的打擊,對留守兒童的打擊更,他們得不到老師、父母正常的心理疏導,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對學習的不用心、對前途更加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

(三)、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後,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漸漸地從家庭中游離,更多地與同伴一起交流、活動,結交志趣相投的同學爲知心朋友,他們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視友誼至高無上,甚至爲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同時,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現爲開始比較注意自己形象,特別是異性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也嘗試與異性交往,但是在交往過程中心理變得很複雜,一方面渴望接近對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別人發現,結果,交往過程神神祕祕,羞羞答答,而顯得彆扭;一般情況下,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戀愛,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語言,喜歡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賞。但是,由於表現的別樣,成爲同學們的談資,一經同學的誇處理便成爲有色新聞,令當事人非常尷尬,就這樣,由一起異性同學的交往而引發嚴重的心理負擔,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的爲數不少。這就是青春期的苦惱┉┉留守兒童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心理波動,出現心理問題也是很正常的映。而心理問題卻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援助,日積月累,問題就顯得比較的突出了。

(四)、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發展障礙。

留守兒童一般都處於弱勢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不願和人交往,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和沒有公共意識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當和及時的引導,可能就會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

(五)、社會環境複雜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兒童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的社會環境複雜,良莠並存,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可是他們的父母遠在他鄉,關愛和引導缺位;同時中國小周圍林立的網吧、遊戲廳、歌舞廳,對於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內部疏於防範、外部誘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中極易出現心理失範和越軌行爲。

三、對策探討

(一)、構築關愛留守兒童的立體化教育網絡

1、完善家庭教育

作爲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務須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要儘量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術,也要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寫寫家信,及時瞭解他們學習、生活、心理上的變化,避免其出現成長危機和道德失範等問題。對於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顧孩子,應當選擇合格的監護人,對孩子的成長予以關注。父母也應當及時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成長。對於父母,根本是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不是給孩子一個溫飽富足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

2、加強學校的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聘請專職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爲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心理諮詢與輔導、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使之解開心靈的疙瘩。班主任老師應該多一點愛心、責任心、事業心,關注這一特殊的羣體。首先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日、父母的聯繫地址和聯繫電話、喜好和他的朋友、監護人情況等。同時在平時多加強與這些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特別是住校的留守兒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師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這些“特殊的學生”。

3、社會教育不可缺失

作爲政府,應該把關注這一特殊羣體的成長,作爲基層政府的工作任務來完成。倡導關愛生命,關愛留守兒童。給這些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學校和政府的共青團機關、少工聯合開展的心理救助、春遊、親子活動等有意義的專項活動。二是加強對教育的扶持,特別是對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師的待遇,加對班主任就留守兒童的教育的培訓工作。三是政府還可以就現實的教育環境加治理的力度。維護好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對黑網吧加強查處的力度,對危害學校學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強管理。對學校周邊不良少年要加強監管,以免給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恐慌。

(二)、關愛孩子,創新關愛教育機制

對於留守兒童,可以創辦“留守兒童學校”或者“留守兒童班”,給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配備高素質的教師,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我們想是有裨益的。開展“父母就在身邊”活動,開放專列,在一個特定的節假日,安排這些留守兒童和父母見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幾天的時間,爲他們的出行、溝通提供便利。同時還可以完善社區、農村關愛服務網絡,居會或者村會的主要幹部牽頭,熱心關注、助這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份關愛。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爲,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據部的調查顯示兩個“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多數在農村,其中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調查還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北京的中國社會調查所近日公佈的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留守後變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經常惹是生非。華中師範學在湖北的調查顯示:90%的教師認爲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兩方面都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父母不在身邊,從他們缺少關愛的眼神裏很難找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他們普遍過早的成熟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愛撫。同時這些留守兒童就是將來社會的勞動者,是建設的中堅力量,如何教育培養好這些留守兒童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給他們一縷心靈的陽光,讓這些孩子也能茁壯的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7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其中一部分羣體赴韓務工,一部分涌入經濟發達城市,而他們的子女多留給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親戚照顧,從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兒童”隊伍。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家庭正常的愛護、教育和關懷,有的從小就染上了諸多不良社會習氣,留守兒童已成爲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而其教育問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目前,我市有中國小校共計28所,農村中國小14所;其中漢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聯校有4所。從留守兒童分佈情況看,漢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8.6%~68%之間;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72%~90%之間;民族聯校留守兒童基本是族學生。從圖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比較高,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接近極化,尤其是族學校留守兒童所佔比更爲突出,民族聯校和漢校的留守兒童也多是族學生。

(一)學習教育不繫統。外出務工父母常年在外,一週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通過電話、網絡等渠道聯繫一次,有的甚至好幾年不回家。這種父愛、母愛的嚴重缺位,不利於引導、教育和監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部分監護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忽視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

(二)人格發展不健全。由於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者,對孩子溺愛、放縱,留守兒童的生活幾乎處於無限制狀態,缺乏正常、積極的教育和引導。而且由於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與父母進行溝通和感情培養,長此以往,多數留守兒童會變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內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徵。可以說,父母外出打工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化就越;兒童年齡越小,變化就會越快。親情缺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人格形成以及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人際交往不和諧。一是由於外出父母回家頻率很低,與孩子聯繫較少,導致親子關係相對而言比較淡薄,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正常交流關係慢慢淡化,使留守兒童難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二是學校作爲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關鍵的社會化主體,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校老師並沒有對留守兒童給予較其他兒童更多的呵護,師生關係不密切。三是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留守兒童可以擺脫家庭和學校的約束。留守兒童與同伴,雖然能夠相互傾訴或簡單勸解,但由於他們社會交往閱歷淺,交往能力差,不能夠完全相互指正各自的問題。

(四)社會救助不完善。隨着留守兒童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救助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社會救助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得到社會救助的留守兒童家庭比例小,另一方面是在接受救助的留守兒童中,接受一次性救助多,接受長期救助少,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而且,部分救助形式主要是物資助,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持。

(一)家庭收入低。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收入的總體水平直接決定着家庭的生活狀況,也決定着孩子的教育支出。爲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韓國或者是經濟發達城市務工經商。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無法兼顧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當二者發生時,多數會選擇前者。簡言之,較低的經濟收入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由於留守兒童家庭父母監護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的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留守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有逃課、打架等現象發生,而部分學校教師對此感到無能爲力,認爲只要不出事就行,有時對留守兒童採取放任的態度。而且,部分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裏課程,配備的心理輔導教師也是由其他任課老師兼任,缺乏專業性。對於留守兒童的學習,學校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很難做到給每個學生做家。

(三)同齡羣體負面影響較多。由於許多留守兒童與監護人關係不和諧,使得他們更願意與其同齡夥伴交流。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齡羣體與他們年齡相當,對社會的價值觀與他們一樣存在歪曲的方面;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伴往往還是留守兒童,他們有共同的弱點,這就使得他們之間容易達成某些共識,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發展。

(四)衆傳媒缺乏正確引導。隨着社會的發展,衆傳媒日益興盛,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受到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以及互聯網的'影響也越來越。對於性格還沒有形成的留守兒童而言,衆傳媒具有很的影響力。伴隨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各種遊戲和不良網站氾濫,這就對未成年留守兒童造成了嚴重影響,尤其對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來說,遊戲廳、網吧等場所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加財政投入力度。實行“三個納入”,即堅持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市、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和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評範疇,納入市本級財政預算提供經費保障,全面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組織領導和專項考評機制,制定工作規劃,完善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二)強化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水平。教育部門和各學校應及時收集留守兒童的資料,爲每個留守兒童建立專門檔案,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的身心

發展,及時與孩子外出父母聯繫,共同爲他們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提高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爲改善兒童的教育環境提供更具科學性的決策。同時,要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較集中學校的師資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提高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認識,強化老師們的引導和教育能力,改善留守兒童的學校社會環境。

(三)提高家庭盡責意識和社會參與水平。一方面要建立以部門爲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充分發揮“家長學校”載體作用,搶抓時機積極組織留守兒童父母開展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專項教育活動,積極探索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通過勞動部門建立維權崗等組織加強家長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自我教育和監督工作,不斷增強其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宣傳教育工作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各界自覺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愛心行動中來,着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不斷提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社會參與水平。

(四)健全完善留守兒童教育管護長效工作機制。一是堅持“教育爲主”,積極發揮教育主渠道和學校主陣地作用,切實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納入學校重點工作範疇和校長年度目標責任考覈,狠抓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長效機制建設,積極轉化留守兒童課題研究成果,力提升學校留守兒童工作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水平。二是要捆綁國家各類救助政策,面向全社會廣泛爭取各類愛心捐助,進一步加僻留守兒童資助工作力度,不斷完善僻留守兒童救助長效機制。三是要進一步強化“兒童爲本”理念,不斷加教育宣傳力度,廣泛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增強留守兒童自我主體發展意識,引導自立自強,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協調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

(五)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快新農村建設,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人口外出打工的關鍵問題。我市農村人口之所以選擇外出打工,最主要原因就是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要集合我市各方面優勢,支持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力發展特色產業,使農民在當地就能夠就業,達到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要重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把開發農村實用人才,作爲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上述舉措,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產生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8

由於各種原因,農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致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就越來越多。我們通過對貴州省安順市幾個村的留守兒童進行抽樣調查和分析,提出我們的建議。

關鍵字: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國家近年來對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關心,爲了更好的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況,讓留守兒童這個羣體進入到人祕注的視線之中,讓他們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助。爲此,貴州師範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xx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安順市平壩縣開展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

1 調研時間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 樣本選取

抽取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鄉的4個村的兒童作爲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調研過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實施調查,並分層隨機抽取50名兒童進行了個別談。

齊伯鄉位於平壩縣西北部,東接清鎮市犁倭鄉,南接十字鄉,西接樂平鄉,北連織金縣,全鄉總面積80.74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其中省級一類僻村十個,二類僻村3個,全鄉總人口1.8萬人,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鄉民知識文化相對偏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並且外出打工的情況十分普遍,導致滯留在家的兒童達到約1200人。

3 調研過程和方法

齊伯鄉地處偏遠(據縣城28公里),山勢起伏較(南高北低),地勢險要,平壩縣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齊伯鄉。爲了全面瞭解齊伯鄉留守兒童的現況,我們在鄉團的助下對齊伯鄉的齊伯村、下寨村、跑馬村、格支村四個村進行抽樣調研。爲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們採取徒步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在調研地點,深入到每戶農家 ,對農村留守兒童採取問卷調查及對兒童和監護人談的形式來了解兒童的現狀。

4 調研結果及分析

結合此次調查,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統計總體狀況如下:

4.1 生活狀況

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讓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基本保障。調查結果顯示:部分的留守兒童跟隨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餘一部分跟其他親戚住在一起,還有極小部分自己單住。留守兒童監護人的主要責任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監督他們的學習,但能給留守童輔導作業和在思想上進行教育的監護人很少。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監護人能夠輔導兒童做業和進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兒童會自己做飯,洗衣服,立生活,40%的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和孩子通話。

4.2 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不容易發現但其影響較。根據我們走四個村的留守兒童家庭所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以下三個問題:

1、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沒有父母關愛,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18%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繫一次,37%的一個月聯繫一次或很少聯繫。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與孩子分開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心理嚴重。

2、兒童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裏感到孤,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鬱等問題。心理上的寂寞與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5%的留守兒童很少參加集體活動,33%希望在學習上得到老師的關注。

3、留守兒童因爲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心理。調查顯示,20%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會時常產生矛盾,特別是爺爺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爲家裏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導致一些孩子也想讀幾年的書就出去打工。因此,關注他們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學習、教育狀況

在齊伯鄉四個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主要有三個因素導致兒童的學習下降:

1、結果顯示,85%的兒童喜歡學習。但是學習成績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只有25%的同學會去問老師,其餘50%希望父母他們解決,但是父母不在,這些問題就一直積壓而又的不到解決,就導致了他們成績的下降。

2、留守兒童放學回家,50%的學生會先做完作業,然後在去幹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別是去看電視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但另外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的監護人會監督他們學習,而孩子不願意被監督認真的學習,產生逆心理,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多數監護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調查結果中,50%的監護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國小,只有8%的監護人是高中以上文化。這也導致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關鍵因素。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及時的解決,成績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5 對關注留守兒童給出我們的建議

留守兒童,由於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學校教育是很困難的,“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後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的難度。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得出,我們認爲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應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關注。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學校的聯繫。

5.2學校方面

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二家庭,首先,學生的後天性格與能力的好壞有部門和學校密不可分的關係,學校應該對帶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我們調查結果顯示有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老師關注,這對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重要;其次,學校在教學資源分配上對於留守兒童應該給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對“留守兒童”的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玫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餘得到生活上溫暖。第三、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繫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並瞭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飢渴。

5.3社會方面

社會是將來孩子們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臺,社會的關注對於留守兒童極爲重要,社會關注、支持。會讓他們更快的學會感恩,人學會感恩了方能成爲社會需要的人。孩子們對社會一個很好的理解,是他們走入社會的必要過程,提前認識到社會的光明,然後在看到社會的另外一方面,那麼他們會嘗試着去改善社會,使社會充滿光明。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總之,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對孩子的影響缺一不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使建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張白字,是這三個因素給了顏料,但是圖畫的繪製是他自己來完成。我們所能做的是怎樣使得我們給予他們的顏料更加的豐富陽光。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9

近年來,隨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量農村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數量不斷增多,爲了進一步瞭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相關問題,提高對這一弱勢羣體的關注,探索有效解決留守婦女兒童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營造共同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社會氛圍,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優化留守婦女的生存發展環境及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環境。xx區婦聯深入筆架山鄉、新市渡鎮、會龍山街道、牌口鄉、xx橋鎮等單位,通過發放情況統計表、召開座談會、個別走等形式,對這幾個鄉鎮街道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及如何建立關愛服務體系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現狀彙報如下:

xx區位於xx偏北,總面積1278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5個街道和xx工業園,總人口85.77萬,其中女性40.2萬人,佔46.87%。全區現有17個鄉鎮(街道、工業園)

目前,我區共有人口85.77萬人,婦女40.2萬人,佔總人口的48.84%,其中留守農村婦女31320人,留守婦女佔婦女總數的7.8%;0-18歲兒童共159178人,其中留守兒童58人,佔兒童總數的3.5%。

1、從年齡特徵看,以中青年婦女爲主。

2、從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爲主。留守婦女多文化偏低,國小文化程度1970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8965人,佔79.2%;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85人,約佔3.3%。

3、從分佈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村。如xx橋鎮共28個村,xx寺村,留守婦女爲1326人,佔全鎮留守婦女人數的11.8%;沛林村1405人,佔12.4%.

4、從所從事的生產活動看,以低技術含量勞動爲主。從抽樣調查的結果看,留守婦女從事種植業約佔47%,就近打工佔36%,從事養殖業、加工業、營銷業等,只佔15%。

5、從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顧老人孩子爲主。調查顯示,養育孩子、陪孩子讀書、在家照顧老人的8716人,佔77%;以農業生產爲家庭經濟主要來源1132人,佔10%;因城裏找不到合適工作、生活費用太高等1472人,佔12.9%。

1、從留守類型看,父母雙方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爲710人,佔26.8%;父母單方在外務工的有1935人,佔73.1%,其中父親外出務工1817人,佔68.6%,母親外出務工105人,佔4%。留守兒童中,學齡前兒童爲1067人,佔40.3%;國小階段兒童1088人,佔41.1%。

2、從監護方式看,單親監護1906人,佔72%;祖輩監護728人,佔27.5%;其他人監護14人,佔0.5%,均有監護人。

3、從家庭收入看,多在農村人均收入水平線下。抽樣調查的結果看,66%的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1、受教育程度和增收致富能力相對較低。 調查中顯示,47%的留守婦女以自家承包地從事種植業爲主,家庭中男勞力外出後,很多婦女不懂機械操作技術,使農業生產呈現出簡單生產的特徵,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三分之一留守婦女的家庭經濟狀況處在我鎮農村平均線以下。

2、勞動強度,家庭負擔較重。被調查的留守婦女中,50.42%認爲當前面臨的第一問題是勞動強度。調查中,留守婦女家庭贍養的老人在2-3位的爲6893戶,佔60.9%,家庭贍養老人在4位及以上的3702戶,佔32.7%。扶養孩子1位的10052戶,佔88.8%,2-3位及以上的815戶,佔7.2%。據統計,有30%以上留守婦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親一次,有15.6%的每2年回家探親一次,有1%留守婦女的丈夫3年以上纔回家探親1次。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務,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每天用於家務勞動、子女教育、照顧老人的時間平均爲5小時,承擔家務勞動強度較,負擔較重,使留守婦女的身體健康受到較影響。

3、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維權意識差。一方面,農村個別無業男性好逸惡勞,把目光盯在留守婦女身上,用不健康的語言和動作對其進行騷擾;另一方面,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的空子,趁機盜竊其家庭財產。而多數留守婦女因教育程度、封建傳統觀念等原因,維權意識和能力較差。

4、素質提升機會和精神文化活動匱乏,造成留守婦女兒童教育、生活質量不高等多重問題。留守婦女多年齡在30-50歲,文化水平低,沒有一技之長,經濟上不寬鬆,家務勞動時間長,無暇參加各類培訓。閒暇時節,最多的娛樂便是串門聊天、看電視,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由於文化程度低,在子女上學和教育問題上不能給予太多指導,而且承擔田間勞動和家務勞動,消耗了量的時間和精力,教育子女力不從心。調查中發現,由於家庭教育和親情關愛的缺失,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一般,缺少課外讀物、活動器材,課餘生活枯燥,而且在留守兒童家庭中,祖輩監管或單親監管,多數爲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全由母親一人承擔,這種家庭角色的缺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心理髮展、健康成長等產生巨的影響。

5、夫妻交流減少,婚姻關係不穩定。由於丈夫長年在外打工,家庭生產生活全部落到留守婦女一人身上,除了高強度生產勞動對身體的傷害外,精神上的負擔也威脅着留守婦女的健康。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使留守婦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壓力變。此外,由於夫妻長期兩地分居,雙方溝通交流較少,多數存在婚姻家庭危機,留守婦女忍受着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在抽樣調查中,86.2%的留守婦女當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團聚過穩定的家庭生活”。

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這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且無法迴避的問題。 婦聯是黨聯繫婦女羣衆的橋樑和紐帶,婦聯組織與婦女、兒童和家庭有着天然的聯繫,xx區婦聯積極發揮婦聯組織優勢,探索有效途徑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

近年來,區婦聯始終堅持源頭參與,通過多種渠道充分運用婦聯組織話語權和影響力,爲

區、政府建言獻策,將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工作納入了《xx區婦女兒童發展規劃(20xx)》和各級政府考覈機制。區婦聯並與有關部門多次開展了留守婦女兒童專題座談活動。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結對扶管理制度和工作考評制度,由各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留守婦女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爲方便農村少年兒童,同時適應農村教育事業未來發展規劃,xx區在全區每個鄉鎮都建立了一所鄉村學校少年宮,鄉村學校少年宮堅持“特長+特色”發展,在配合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開設特設興趣課,使農村留守兒童課餘生活豐富多彩。區教育局出臺了《xx區中國小起始年級招生辦法》,確保了農村留守適齡兒童全入學,義務教育階段退學率爲“0。對特困留守兒童,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逐步提高僻生生活補貼。各農村學校加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監管,廣泛開展親子教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健康自信成長,有效填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區婦聯組織各鄉鎮婦聯加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培訓力度,提高她們全面發展的.素質與能力。結合村兩換屆,力實施女性素質提升工程,根據留守婦女的特點,安排培訓內容,加強參政議政、實用技術、心理健康、衛生保健、科學素養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助她們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修養,培養她們優秀品格和健康心態。爲了助更多的婦女和家庭實現家門口就業的願望,同時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現象的存在,區婦聯圍繞“搭建供需平臺,促進轉移就業”,與勞動部門聯合實施“春風行動”,連續多年舉辦“春風送崗位”招聘會,在招聘會上設立關愛女性就業服務檯,積極爲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就業崗位和致富門路,20xx年、20xx年連續兩年爲留守婦女提供工作崗位近5000個,並與有關部門推進婦女小額信貸工作,爲有一定創業經驗、能力的留守婦女提供小額貸款2945萬元。

區婦聯發揮區婦女兒童維權中心、各街鎮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站以及各村、社區婦女兒童維權諮詢點等三級維權網絡作用,在每個鄉鎮婦聯建立維護婦女權益服務站。安排法律、心理諮詢、婚姻家庭等義工,直接面向基層,傾向留守婦女,進行心理諮詢、情緒疏導、等課題,爲廣留守婦女羣衆提供諮詢、進行扶。在三八維權周活動中,開展維權知識下鄉活動,今年3月份在岳家橋鎮舉行了一場家暴培訓暨婦女維權知識下鄉搶答賽。該鎮22個村共200名婦女參加學習並參與比賽。通過組織專題培訓、發放宣傳資料、組織比賽等形式,進一步宣傳了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提高了農村婦女的維權法律意識。

立足拓展救助領域,延伸救助服務,發動社會力量爲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困難羣體,送溫暖、送健康、送服務。做好扶貧困工作,緩解困境家庭生活壓力。區婦聯開展了救助僻留守婦女活動,全區共救助僻留守婦女20人,救助金額2萬元,在岳家橋鎮學校開展“手拉手獻愛心,心連心促成長”留守兒童活動,發動女企業家捐款捐物3萬餘元,對岳家橋鎮60名特困留守兒童進行慰問,號召家庭和社會重視留守兒童學習生活,讓他們得到更多的關愛;區婦聯結合“三三化”工作開展爲廣婦女羣衆辦好事、辦實事。利用春節、六一節、中秋節、開展僻單親母親、留守兒童的慰問扶工作。

區婦聯組建巾幗維權志願者服務隊,各鄉鎮婦聯聯合勞動、綜治、計生、學校等部門力培育和發展家庭教育、維權服務、心理諮詢、家政服務等志願服務隊伍,廣泛調動社會愛心人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爲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提供志願服務。組織開展婦女健康行動,實施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保健水平。力培育發展農村婦女文體健身團隊、全區17個鄉鎮街道都建立了廣場舞隊、秧歌隊,引導農村留守婦女積極參加文明、健康、向上的方體活動,豐富農村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於留守婦女兒童問題具有長期性、廣泛性、複雜性的特點,所以目前我區在關愛留守婦女兒童方面所做的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作爲基層婦聯應發揮優勢,做實做好留守婦女兒童工作。

1、爭取政府加投入力度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村文化設施缺乏,全區沒有一所專門的“留守兒童之家”,所有的兒童之家是依賴鄉村圖書館和婦女之家開展活動的,鄉村少年宮僅建立在鄉鎮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鎮區學校,部分邊遠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享受不到。政府需加投入力度,定點建立留守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農村中國小校辦學條件多比較差,很多學習沒有寄宿條件,這樣使得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老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要加教育的投入,加強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儘量爲留守兒童提供食宿便利,使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生活成長,以對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補償,讓留守兒童在同齡羣體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同時也便於對其實行相對封閉的管理,減少留守兒童違紀違法行爲的發生。

2、瞭解實情,把握需求,增強留守婦女兒童關愛的針對性。鄉鎮婦聯組織要發揮村婦代會作用,對本村留守婦女和兒童尤其僻留守婦女兒童逐戶進行全面摸查,登記造冊,切實掌握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在此基礎上建立農村留守婦女和兒童信息庫,通過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動態管理,及時瞭解和解決這些家庭面臨的問題。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的力量,將惠民好政策宣傳出去,提供投資少、見效快的相關致富項目,使務工人員可以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從而減少留守婦女兒童的數量,進一步維護社會和家庭的穩定。針對多數留守婦女創業缺少資金、項目的實際情況,加信貸助推、崗位助推婦女創業就業工作的力度,增加留守婦女創業就業機會,促進留守家庭關係穩定。

3.創新活動載體,發揮陣地職能。充分發揮婦女陣地的作用,拓展實施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的載體和平臺。要充分發揮農村女員、婦代會主任的作用,利用廣泛覆蓋的“婦女之家”、“維權服務站”,對留守婦女兒童加強教育引導,面向留守婦女宣傳有關法律法規,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助留守婦女提高身心素質,增強致富本領;要深化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維權服務,充分利用婦聯組織的健康婚姻講堂等活動,對留守婦女進行心理情緒疏導、婚姻家庭關係調適等,切實加強對她們的人文關懷;要通過各種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讓留守婦女兒童積極參與進來,搭建活動平臺,豐富留守婦女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4、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健全留守婦女兒童關愛體系。要把熱心公益事業、樂於服務他人的巾幗志願者組織發動起來,定期走慰問留守婦女兒童家庭,進行情感關愛、行動扶等;探索建立農村婦女互助小組,在留守婦女集中的地方,成立互助組,讓她們生產上互、生活上互助,心理上共慰;組織村婦代會主任、婦代會成員、婦女代表、致富女能手、種養殖戶等對生活僻和老弱病殘等特殊困難留守婦女和家庭進行定點、重點扶,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營造開展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的良好氛圍。各級婦聯組織要把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作爲參與農村社會管理與創新的重要切入點,結合各自實際,堅持因地制宜,真正使關愛行動落實到基層、見效於留守婦女兒童。要鼓勵和支持基層的創新實踐,調動留守婦女兒童和家庭的參與熱情,及時總結推廣來自基層開展關愛行動的好做法、好經驗,力宣傳在關愛行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爲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的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10

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爲留守兒童。勝利村是衡陽市珠暉區酃湖鄉一個傳統的農業村,現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遷戶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滿14歲的留守兒童74人,佔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爺爺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立生活。在調查中發現,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幾年纔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爲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爲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爲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情況比較突出。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一)、性格比較內向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他們表示一般他們放學回家後一般就在家裏,很少出去,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動就是在家看電視,這主要是10歲左右的孩子,更點喜歡到網吧去打發時間。和爺爺奶奶這些人,他們認爲沒有多少話講,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們講。這些孩子在羣體活動中通常比較靜,調查顯示,他們很羨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講笑話的小孩,而他們只是人羣中的一個觀衆。長期的這種生活形成了他們性格上的孤僻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鬱,很難找到快樂

這些孩子多都是14歲以下,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比較快的一個時期,而穩定的心理特徵還未形成,特別是進入到青春期後,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更加的突出,在學習上困難、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這些問題使得他們無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這讓這些人羣無法獲得快樂,內心的痛苦、鬱悶糾結使得這些孩子沒有自信,不敢膽的表現自己,缺乏生氣。

(三)情緒暴躁,容易失控

在調查中,我們詢問了幾名留守的孩子,“對你在學校和家裏和老師及人吵過架嗎”的回答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過,有些甚至經常和人及老師吵架、甚至有兩個孩子因爲經常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換了三個學校。有2個孩子表示很厭倦現在的生活,不想讀書,也想早點出去打工。

(四)認知偏差:

內心迷茫少數留守兒童認爲家裏窮,爸媽沒能耐,纔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裏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內疚感,於是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在調查中發現,現在13-16的兒童有16名,其中沒有讀書6人。這些孩子的心理感覺有一種被拋棄的傷害。父母溝通的不足。

(五)家庭問題導致精神的奔潰

許多在外打工的家庭父母雙方由於沒有在一個地方打工,夫妻關係逐漸冷淡,最後導致離婚,一些留守兒童哦,主要是女生,心理很脆弱,容易產生厭世的心理。我所在的學校班級就有一個同學,父母離婚,在那段時間裏幾乎天天哭泣,後來還出現了離家出走,很多天沒有回學校和家庭的事。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回答你認爲你爸爸媽媽關係好嗎的問題時,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一)親情的缺失

由於常年不在父母的身邊,隔代教育的缺點讓這些人感受到了親情的冷漠,人希望用物質的東西來彌補,而這些物質的東西無法代替親情。12歲的楊鵬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兒童。在小楊鵬還剛剛懂事起,父母便離異,分別到廣東和北京打工。小鐘已7年沒有看到媽媽,爸爸去年再婚後也沒有回來過年。爸爸給他一個存摺讓他自己取錢應付學習和生活的開支。和爺爺、伯、娘住在一起的他,每當想起爸媽,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感受着孤、空虛。因此,楊鵬不願意上學,下了課也不肯寫作業,性格十分孤僻內向。他在日記裏這麼傾訴:“爸爸媽媽各奔東西,他們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兒差不多了。

(二)學習的壓力

現在我們天天高喊着素質教育,但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依然在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學校的教學教育依然和學業成績掛鉤。這一點在國中升高中顯得有爲凸顯。老師的期盼,父母的期待讓孩子在學業的道路上倍感艱辛和疲憊。一些學校雖然實行了等級成績制度,但分數依然讓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很的打擊,對留守兒童的打擊更,他們得不到老師、父母正常的心理疏導,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對學習的不用心、對前途更加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

(三)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後,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漸漸地從家庭中游離,更多地與同伴一起交流、活動,結交志趣相投的同學爲知心朋友,他們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視友誼至高無上,甚至爲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同時,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現爲開始比較注意自己形象,特別是異性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也嘗試與異性交往,但是在交往過程中心理變得很複雜,一方面渴望接近對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別人發現,結果,交往過程神神祕祕,羞羞答答,而顯得彆扭;一般情況下,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戀愛,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語言,喜歡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賞。但是,由於表現的別樣,成爲同學們的談資,一經同學的.誇處理便成爲有色新聞,令當事人非常尷尬,就這樣,由一起異性同學的交往而引發嚴重的心理負擔,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的爲數不少。這就是青春期的苦惱┉┉留守兒童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心理波動,出現心理問題也是很正常的映。而心理問題卻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援助,日積月累,問題就顯得比較的突出了。

(四)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發展障礙。

留守兒童一般都處於弱勢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不願和人交往,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和沒有公共意識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當和及時的引導,可能就會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

(五)社會環境複雜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兒童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的社會環境複雜,良莠並存,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可是他們的父母遠在他鄉,關愛和引導缺位;同時中國小周圍林立的網吧、遊戲廳、歌舞廳,對於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內部疏於防範、外部誘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中極易出現心理失範和越軌行爲。

三、對策探討

(一)構築關愛留守兒童的立體化教育網絡

1、完善家庭教育

作爲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務須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要儘量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術,也要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寫寫家信,及時瞭解他們學習、生活、心理上的變化,避免其出現成長危機和道德失範等問題。對於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顧孩子,應當選擇合格的監護人,對孩子的成長予以關注。父母也應當及時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成長。對於父母,根本是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不是給孩子一個溫飽富足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

2、加強學校的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聘請專職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爲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心理諮詢與輔導、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使之解開心靈的疙瘩。班主任老師應該多一點愛心、責任心、事業心,關注這一特殊的羣體。首先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日、父母的聯繫地址和聯繫電話、喜好和他的朋友、監護人情況等。同時在平時多加強與這些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特別是住校的留守兒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師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這些“特殊的學生”。

3、社會教育不可缺失

作爲政府,應該把關注這一特殊羣體的成長,作爲基層政府的工作任務來完成。倡導關愛生命,關愛留守兒童。給這些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學校和政府的共青團機關、少工聯合開展的心理救助、春遊、親子活動等有意義的專項活動。二是加強對教育的扶持,特別是對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師的待遇,加對班主任就留守兒童的教育的培訓工作。三是政府還可以就現實的教育環境加治理的力度。維護好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對黑網吧加強查處的力度,對危害學校學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強管理。對學校周邊不良少年要加強監管,以免給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恐慌。

(二)、關愛孩子,創新關愛教育機制

對於留守兒童,可以創辦“留守兒童學校”或者“留守兒童班”,給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配備高素質的教師,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我們想是有裨益的。開展“父母就在身邊”活動,開放專列,在一個特定的節假日,安排這些留守兒童和父母見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幾天的時間,爲他們的出行、溝通提供便利。同時還可以完善社區、農村關愛服務網絡,居會或者村會的主要幹部牽頭,熱心關注、助這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份關愛。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爲,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據部的調查顯示兩個“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多數在農村,其中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調查還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北京的中國社會調查所近日公佈的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留守後變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經常惹是生非。華中師範學在湖北的調查顯示:90%的教師認爲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兩方面都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父母不在身邊,從他們缺少關愛的眼神裏很難找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他們普遍過早的成熟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愛撫。同時這些留守兒童就是將來社會的勞動者,是建設的中堅力量,如何教育培養好這些留守兒童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給他們一縷心靈的陽光,讓這些孩子也能茁壯的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11

摘要: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爲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爲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本文就勝利村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調查,瞭解其現狀,分析原因並提出對策探討。

關鍵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爲留守兒童。勝利村是衡陽市珠暉區酃湖鄉一個傳統的農業村,現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遷戶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滿14歲的留守兒童74人,佔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爺爺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獨立生活。在調查中發現,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幾年纔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爲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爲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爲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情況比較突出。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一)、性格比較內向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他們表示一般他們放學回家後一般就在家裏,很少出去,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動就是在家看電視,這主要是10歲左右的孩子,更大點喜歡到網吧去打發時間。和爺爺奶奶這些大人,他們認爲沒有多少話講,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們講。這些孩子在羣體活動中通常比較靜,調查顯示,他們很羨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講笑話的小孩,而他們只是人羣中的一個觀衆。長期的這種生活形成了他們性格上的孤僻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鬱,很難找到快樂

這些孩子大多都是14歲以下,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比較快的一個時期,而穩定的心理特徵還未形成,特別是進入到青春期後,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更加的突出,在學習上困難、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這些問題使得他們無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這讓這些人羣無法獲得快樂,內心的痛苦、鬱悶糾結使得這些孩子沒有自信,不敢大膽的表現自己,缺乏生氣。

(三)情緒暴躁,容易失控

在調查中,我們詢問了幾名留守的孩子,“對你在學校和家裏和老師及大人吵過架嗎”的回答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過,有些甚至經常和大人及老師吵架、甚至有兩個孩子因爲經常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換了三個學校。有2個孩子表示很厭倦現在的生活,不想讀書,也想早點出去打工。

(四)認知偏差:

內心迷茫少數留守兒童認爲家裏窮,爸媽沒能耐,纔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裏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內疚感,於是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在調查中發現,現在13-16的兒童有16名,其中沒有讀書6人。這些孩子的心理感覺有一種被拋棄的'傷害。父母溝通的不足。

(五)家庭問題導致精神的奔潰

許多在外打工的家庭父母雙方由於沒有在一個地方打工,夫妻關係逐漸冷淡,最後導致離婚,一些留守兒童哦,主要是女生,心理很脆弱,容易產生厭世的心理。我所在的學校班級就有一個同學,父母離婚,在那段時間裏幾乎天天哭泣,後來還出現了離家出走,很多天沒有回學校和家庭的事。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回答你認爲你爸爸媽媽關係好嗎的問題時,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一)親情的缺失

由於常年不在父母的身邊,隔代教育的缺點讓這些人感受到了親情的冷漠,大人希望用物質的東西來彌補,而這些物質的東西無法代替親情。12歲的楊鵬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兒童。在小楊鵬還剛剛懂事起,父母便離異,分別到廣東和北京打工。小鐘已7年沒有看到媽媽,爸爸去年再婚後也沒有回來過年。爸爸給他一個存摺讓他自己取錢應付學習和生活的開支。和爺爺、大伯、大娘住在一起的他,每當想起爸媽,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感受着孤獨、空虛。因此,楊鵬不願意上學,下了課也不肯寫作業,性格十分孤僻內向。他在日記裏這麼傾訴:“爸爸媽媽各奔東西,他們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兒差不多了。

(二)學習的壓力

現在我們天天高喊着素質教育,但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依然在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學校的教學教育依然和學業成績掛鉤。這一點在國中升高中顯得有爲凸顯。老師的期盼,父母的期待讓孩子在學業的道路上倍感艱辛和疲憊。一些學校雖然實行了等級成績制度,但分數依然讓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打擊,對留守兒童的打擊更大,他們得不到老師、父母正常的心理疏導,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對學習的不用心、對前途更加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

(三)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後,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漸漸地從家庭中游離,更多地與同伴一起交流、活動,結交志趣相投的同學爲知心朋友,他們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視友誼至高無上,甚至爲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同時,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現爲開始比較注意自己形象,特別是異性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也嘗試與異性交往,但是在交往過程中心理變得很複雜,一方面渴望接近對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別人發現,結果,交往過程神神祕祕,羞羞答答,反而顯得彆扭;一般情況下,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戀愛,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語言,喜歡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賞。但是,由於表現的別樣,成爲同學們的談資,一經同學的誇大處理便成爲有色新聞,令當事人非常尷尬,就這樣,由一起異性同學的交往而引發嚴重的心理負擔,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的爲數不少。這就是青春期的苦惱┉┉留守兒童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心理波動,出現心理問題也是很正常的反映。而心理問題卻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援助,日積月累,問題就顯得比較的突出了。

(四)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發展障礙。

留守兒童一般都處於弱勢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不願和人交往,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和沒有公共意識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當和及時的引導,可能就會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

(五)社會環境複雜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兒童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的社會環境複雜,良莠並存,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可是他們的父母遠在他鄉,關愛和引導缺位;同時中國小周圍林立的網吧、遊戲廳、歌舞廳,對於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內部疏於防範、外部誘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中極易出現心理失範和越軌行爲。

三、對策探討

(一)構築關愛留守兒童的立體化教育網絡

1、完善家庭教育

作爲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務須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要儘量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術,也要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寫寫家信,及時瞭解他們學習、生活、心理上的變化,避免其出現成長危機和道德失範等問題。對於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顧孩子,應當選擇合格的監護人,對孩子的成長予以關注。父母也應當及時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成長。對於父母,根本是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不是給孩子一個溫飽富足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

2、加強學校的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聘請專職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爲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心理諮詢與輔導、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使之解開心靈的疙瘩。班主任老師應該多一點愛心、責任心、事業心,關注這一特殊的羣體。首先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日、父母的聯繫地址和聯繫電話、喜好和他的朋友、監護人情況等。同時在平時多加強與這些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特別是住校的留守兒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師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這些“特殊的學生”。

3、社會教育不可缺失

作爲政府,應該把關注這一特殊羣體的成長,作爲基層政府的工作任務來完成。倡導關愛生命,關愛留守兒童。給這些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學校和政府的共青團機關、少工委聯合開展的心理救助、春遊、親子活動等有意義的專項活動。二是加強對教育的扶持,特別是對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幫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師的待遇,加大對班主任就留守兒童的教育的培訓工作。三是政府還可以就現實的教育環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維護好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對黑網吧加強查處的力度,對危害學校學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強管理。對學校周邊不良少年要加強監管,以免給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恐慌。

(二)、關愛孩子,創新關愛教育機制

對於留守兒童,可以創辦“留守兒童學校”或者“留守兒童班”,給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配備高素質的教師,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我們想是大有裨益的。開展“父母就在身邊”活動,開放專列,在一個特定的節假日,安排這些留守兒童和父母見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幾天的時間,爲他們的出行、溝通提供便利。同時還可以完善社區、農村關愛服務網絡,居委會或者村委會的主要幹部牽頭,熱心關注、幫助這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份關愛。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爲,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據公安部的調查顯示兩個“大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調查還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北京的中國社會調查所近日公佈的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留守後變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經常惹是生非。華中師範大學在湖北的調查顯示:90%的教師認爲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兩方面都存在較爲嚴重的問題;父母不在身邊,從他們缺少關愛的眼神裏很難找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他們普遍過早的成熟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愛撫。同時這些留守兒童就是將來社會的勞動者,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如何教育培養好這些留守兒童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給他們一縷心靈的陽光,讓這些孩子也能茁壯的成長。

指導教師:彭盛斌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篇12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向城市打工,這羣打工族通常是將子女留在農村,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親友看管,形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幾年來,xxxx鎮黨、政府在對全鎮留守兒童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做了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觀的成效。爲了更好地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日前,鎮婦聯對我鎮的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較詳盡的調研,報告如下:

我鎮共有留守兒童84人,一半多家庭生活處於僻之中。由於沒有父母的照顧,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爲孤僻等個性特徵,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學習成績相對較差,有時甚至會出現違法犯罪現象。

針對這一情況,爲了使留守兒童能夠與普通孩子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由鎮婦聯爲主要牽頭單位,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中,我們做了以下幾點工作:

1、建立“留守兒童”活動室

“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親情,在人格的成長上形成障礙。爲了消除“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與人合作

的能力,我鎮在校舍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擠出一個會議室作爲“留守兒童”活動室。讓“留守兒童”在課餘時間有了去處,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訴說在家的感受,增加了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宣泄了心靈的苦痛,彌補了性格的不足。活動室裏有電視、電腦和DVD,學生在活動室裏可以觀看電視節目和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既豐富了他們的課餘生活,又陶冶了他們的心靈。

2、開通“留守兒童”家長熱線

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結構中對子女的教育和發展是最爲有利的。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的就是親情,爲了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婦聯與學校鼓勵“留守兒童”給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寫信,設立“留守兒童”熱線,增進了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讓父母傾聽子女的心聲,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

3、建立“留守兒童”家制度

“留守兒童”多數是父母雙方長年在外打工,平時很少回家,只有過年時才能全家團聚。因此我們要求授課教師在他們的父母回家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家,當面向他們的父母彙報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並做好記錄,這樣充分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合力作用,同時又增加了父母對學校教育的熱情和關注。

4、評選留守兒童中的“三好學生”

爲了宣傳和樹立“留守兒童”中好的典型,以他們的先進事蹟激勵少年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勤奮好學、快樂生活、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學生身心健康,我們在留守兒童中優先評選三好學生,並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5、鼓勵留守兒童參加各項活動,活躍他們的心情

爲活躍留守兒童的心情,使他們從孤中走出來,我鎮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了詩朗誦、聲樂、器樂、繪畫、書法、舞蹈、合唱、課本劇等形式多樣的比賽,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加,在活動人選上留守兒童優先。由於方法得當、發揮了留守兒童的特長,所以在普蘭店市藝術節比賽中,這些留守兒童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通過活動全體學生都受到了教育,留守兒童也從中體會到在家庭要盡孝心,在學校獻關心,在社會獻愛心。

總之,我鎮留守兒童工作得到了鎮黨、政府領導的力支持,各條戰線上從事這一工作的全體工作人員兢兢業業、無私奉獻,使留守兒童工作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1、缺乏共同關愛、助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還沒有充分形成“全方位啓動、全社會參與”的管理工作格局。

2、監護人與學校溝通不暢,配合上缺少默契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多數是祖輩或親戚,祖輩對孫輩重養輕教,嬌慣溺愛,他們只能保證讓留守兒童吃飽穿好,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學生的學習,有的留守兒童出現問題了,班主任和學校通知他們到學校協助,有時他們都不願來,有的監護人連小孩在哪個班級都不知道。

3、教師的要對這些“留守兒童”多關愛,給他們愛心,頻進行家,增加情感交流。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情感的關懷者。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倡導終身從教的思想,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特別要對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的家和聯繫,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

1、要加強媒體宣傳,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等衆傳媒優勢,利用宣傳櫥窗、

標語畫冊等宣傳載體,精心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宣傳教育。緊緊圍繞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題,積極宣傳“以人爲本”,“兒童優先”,“尊重兒童、支持兒童”,“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宣傳國家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宣傳留守兒童的先進典型事蹟。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輿論氛圍。

2、加強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指導培訓。

利用家長學校、座談會等不同形式,組織監護人特別是祖父母的培訓指導,不斷提高他們的監護意識和能力。

3、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力度。由政府協調組織派出所、工商所等單位,堅持定期巡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的方式,淨化校園周邊環境。如取締擺攤設點現象,降低學生亂花錢、相攀比的現象,促進養成教育;打擊誘惑、騷擾學生的違法行爲,使學生噪不良環境。使農村“留守兒童” 的身心能夠健康發展,使農村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和整個社會達到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