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熱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熱門】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留守兒童這一羣體,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而不斷壯大,已經形成了一個需要予以高度重視的特殊羣體。如何教育好、管理好留守兒童,已成爲學校和社會各界共同探討的問題。近期,我們通過座談、走訪等方式,對××市農村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

據調查統計,××市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共28765人,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28.5%。從父母外出打工情況來看,父母一方外出的有9426人,父母雙方外出的有19339人;從學生就讀情況來看,在國小就讀的有20352人,在國中就讀的有8413人;從學生寄宿情況來看,在校寄宿的有10094人,非在校寄宿的有18671人;從年齡結構來看,6-11週歲的學生有16504人,12-14週歲的學生有7513人,15週歲及以上的學生有4709人。

通過調查留守兒童,走訪他們所在的學校、家庭,瞭解到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學習成績不夠好。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心、主動性不強,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有明顯的厭學情緒,遲到、早退、逃學、輟學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成績一般或較差。

——性格發展不健全。留守兒童內心封閉、情感淡薄、性情浮躁、情緒消極、寡言少語,甚至存在抑鬱自卑、自暴自棄、憤世嫉俗等心理障礙,部分留守兒童或養成了嬌氣任性、放縱隨意的不良性格,或養成了亂花錢、擺闊氣的不良習慣。

——道德行爲存危機。留守兒童是非觀念淡薄,思想道德滑坡,榮辱意識差,目無尊長,待人不誠實;部分留守兒童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偏離了正確方向,甚至存在金錢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模仿成年人抽菸喝酒、拉幫結派、打架鬥毆、敲詐勒索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自身因素。一是代理監護人監督責任意識不強。代理監護人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應該對孩子更多的愛,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否則會使孩子產生對抗心理,結果導致寵愛、溺愛。二是代理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代理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不能在學習、心理上給予幫助和指導。三是父母的親情關係淡化。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常只給孩子寄幾件新衣服,買些好吃的,很少給家裏打電話、寫信、與孩子進行親情和思想上的溝通,忽視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行爲習慣等方面的教育。

2、學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教師、集體的溫暖,以因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學校教育觀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管理機制等多方面的制約,學校和教師往往力不從心。

3、社會及其他因素。一方面,文化市場的開放,各種先進的文化傳播手段的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學校、家庭、社會監管不到位,加之留守兒童的自律能力較弱,導致留守兒童無法抵擋外界的誘惑。例如:有些娛樂場所、網吧等違反國家規定,接納未成年人的現象還未能得到有效制止。

此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工作機制不夠完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嚴重匱乏,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不到位,社會公衆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責任意識不強等等,也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種種問題的原因。

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關係到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關愛留守兒童,保障他們健康成長,應該成爲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認識,成爲全社會協調配合的綜合工程。

(一)從家庭教育方面來看,要着力創設溫馨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陣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言行往往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庭應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創造條件,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其留守兒童造成的不良影響。其次,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以及與留守兒童的交流和溝通。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教育資源。外出務工的父母應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利用返鄉的機會,多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和家裏的學習、生活情況,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傾聽子女的心聲,積極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真正關心他們的成長,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再次,轉變育人觀念。要徹底轉變“孩子大了打工也能賺錢過日子”的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育兒理念,並將其有意識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爲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要大力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學校是直接教育和管理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和管理的措施應包容更多的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 生活上給予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和呵護。

一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學校要以班級爲單位建立留守兒童的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代理監護人情況和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點及聯繫方式等,記錄留守兒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現,並及時向代理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格局。

二要建立與留守兒童信息交流平臺。學校要設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諮詢室”、“留守學生視頻聊天室”、“代理監護人客座”,開通親情熱線電話,舉辦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論壇,定期召開留守兒童座談會、留守兒童家長會,開闢留守兒童教育專欄等,構建親情通道,爲與留守兒童情感溝通提供方便。

三要廣泛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學校應以重大節日爲契機,並側重留守兒童開展一些紮實有效的活動,如舉辦法制安全教育講座、主題班會、聯誼會、集體生日晚會等,引導學生互動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從而消除他們孤單、悲觀的陰影,使他們愉快生活、安心學習、健康成長。

四要大力實施“特別關愛工程”。學校應建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等機構,全面負責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並建立“代管家長制”,發動教師、黨員、團員、少先隊幹部與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幫扶,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對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給予經濟扶助,使留守兒童感受溫暖、充滿自信。

(三)從社會職能方面來看,要致力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積極配合、齊抓共管。

一要加強輿論宣傳,引起全社會關注。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引導和爭取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緻富與子女教育的關係。

二要加大對兒童教育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村兒童問題,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環境改善的投入,尤其要在服務福利項目上進行投入,如醫療保健、生活保障、青少年校外活動設施建設等,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要大力推行寄宿制學校建設。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學調整佈局,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斷完善學校基礎設施,積極改善辦學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留守兒童的生活需要。

四要加快發展農村家長學校。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快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通過家長學校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及代理監護人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同時,在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時,把家庭教育知識納入培訓內容,正確引導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傳授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和育人技巧。

五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要依託關工委等機構,協調相關職能部門,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濟困助學、公共衛生、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市場淨化、環境整治、勞動用工、經費保障等諸多領域,紮紮實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體系。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集中表現

1、學生成績不佳。據調查,留守兒童羣體中,成績較好者僅佔12%。在農村,教育觀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讀書無用論,很多人認爲讀書沒有多大用處,而出去打工能省學費還能掙錢。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助長了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厭學情緒,從而導致學習成績更加一塌糊塗。另一種認爲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爲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當然,有些農村留守子女的監護人教育觀念還是很強的,卻由於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對兒童進行學習輔導,現狀堪憂。

2、個性心理健康發育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由於父母不在身邊,長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久而久之,嚴重影響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個性特徵上,他們常常表現爲兩種傾向:內向、孤僻、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脾氣暴躁、衝動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爲摧殘“留守子女”的“重磅”。

3、價值觀與人生觀偏離。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心理,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一種物質補償的方式,加大對孩子進行物質投資,這種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只侷限於單純的消費,這種消費極易形成兒童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缺少勤儉節約的精神。

4、犯罪與越軌現象嚴重。據調查,“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現象很嚴重,這些兒童逃學、曠課、不交作業,甚至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爲。另外,留守子女對年老隔代的或關係較疏遠的長輩的教育往往不會很順從地接受,而且這些長輩也可能因本身種種原因而無法對這些兒童進行行爲控制和社會化教育的重擔,那麼就可能導致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現狀透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如此之重,下面就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作一些簡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環境,兒童的社會生活知識、道德規範,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的撫養者,其中絕大多數是祖輩,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的親戚。祖輩在兒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許多誤區。其一是祖輩覺得兒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顧,對兒童過分溺愛,養成了兒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他們很難和兒童交流,在學習方面不能給兒童任何幫助。而寄住在其他親戚家的兒童,新的家庭環境對兒童更加不利,站在親戚的立場上不便對兒童進行管束,兒童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

在外務工的父母平常很少與子女溝通,只有在節假期間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因此帶給兒童的只有物質補償,而缺少精神食糧。父母在此期間也不會督促兒童學習,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爲、進行過多過嚴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長成爲兒童學習、身心發展事實上的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社會化的不足。

2、學校方面。學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會化主體,由於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無法及時聯繫到家長,進而無法和他們一起對留守子女進行教育和監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兒童大多由祖輩撫養,而老人由於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侷限性,往往忽視了對內心世界的關注,各學校教育無法協調。同時現在農村的教材內容以城市教育爲參照,嚴重脫離農村的實際,加之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寄宿制

學校較少,辦學條件也不易改善,無法對留守子女進行統一管理,從而導致留守子女社會化的不足。

3、社會方面。由於“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缺乏有力的監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隱患。同時,當今有許多不良社會環境,如遊戲廳、網吧等對自制力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改善“留守兒童”狀況的建議

1、構建“留守兒童”五大關護網絡。發揮各方力量,在全社會形成一張覆蓋到邊、監護到底、關愛到位的工作網絡,即:以父母親屬爲主體的家庭監護網絡;以基層黨政組織爲主體的關注管理網絡;以教職員工爲主體的學校幫護網絡;以羣團組織爲主體的社會呵護網絡;以政法部門爲主體的社會呵護網絡。五條關護網絡要緊密聯繫,互相配合,齊心協力,爲留宋兒童健康成長盡心盡責,營造良好環境。

2、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檔案。以學校爲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建立了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並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據檔案記錄情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推進“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立,較好地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和生活上的困難。“留守兒童”每天24小時在學校老師的監護下,學習質量有保證,生活水準有提高,行爲習慣養成有優勢,極大地提高了“留守兒童”的教育效果。目前,我縣已有寄宿制學校10餘所,但仍不夠“留守兒童”的需求,因此,此項工作還要大力推進。

4、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繫熱線。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繫,讓家長及時瞭解掌握孩子的情況。我縣寄宿制學校新知學校爲每位“留守兒童”發放電話卡,開設了家長聯繫熱線,孩子每週與家長通話一次,老師每半月與家長聯繫一次,互通情況,反饋信息,爲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5、培訓“留守兒童”第二家長監護隊伍。在全縣成立了30個家長學校,組建了家庭學校總校講師團,定期開展家教培訓和諮詢。同時,開設爺爺奶奶培訓班,臨時託管親屬培訓班,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讓“第二家長”懂得照顧孩子的知識,學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養孩子的本領。

6、整治“留守兒童”校園周邊環境。各相關部門依法加強了對網吧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的管理,嚴格執行中、國小校園周圍200米內不得有網吧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營業性網吧不得讓未成年人進入,所有網吧終端設備必須安裝封堵不健康內容的過渡軟件等相關要求。

7、學校對留守兒童應進行多元化教育。學校應該增添一些課程內容和生活能力訓練內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按照團中央志工部的工作部署,我們對全省農民工子女生存現狀進行了調研,團省委志工部在普遍調研的情況下,重點指導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牡丹江市、大慶市和綏化市等地團組織對關愛農民工子女情況進行了調研。各地調研組深入到社區、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中國小校、農民工較多的企業,通過座談會,一對一進行面對面訪談農民工、老師和企業經理等126人,本次調查共向160所中國小下發調查問卷1500份,收回1452份,回收率爲96% ,其中有效問卷1380份,有效率爲92%。爲力求全面真實地瞭解全省農民工子女的基本情況,我們向省流動留守兒童工作組、省農民工辦公室、哈爾濱市農民工協會、省流動人口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教育廳等有關部門瞭解情況,掌握了相對較全面的資料,爲下一步團組織制定做好關愛農民工子女工作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一、基本情況

(一)農村留守兒童規模

據統計,截止XX年底,全省農村現有留守兒童145,750人,其中父親外出打工的75,644人,佔留守兒童的51.8%,母親外出打工的27,011人,佔留守兒童的18.5%,雙親外出打工的43,095人,佔留守兒童的29.5%。隨父母進城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163787人,其中國小106502人,國中57285人,此次調研掌握的總數比XX年減少30%多。

(二)農村留守兒童性別、年齡及分佈

農村留守兒童男女比例比較接近,且年齡在6—14歲居多。分佈在我省十三個市(地),其中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市人數較多。

(三)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狀況

在省流動留守兒童領導小組的調查問卷中瞭解到,農民工子女讀國小的佔77.2%,國中佔21%,高中佔1.8%,其中寄宿生佔26.1%。父母外出後88.4%的孩子表示願意讀書,並有52.8%的孩子有考大學的願望,他們與父母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學習,課餘時間有42%的孩子喜歡讀書,但學習不夠理想,成績下降的佔28%,沒變化的佔49.5%。在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調查問卷中,有70%的農民工子女都轉過學,其中轉過兩次以上的佔了28%。轉學會對入學年齡造成影響。

(四)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

調查顯示,父母外出後有29.5%、41.3%、18.5%的孩子與父親或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認爲父母外出打工後家庭生活變好了。有43.4%的孩子每週能與父母電話聯繫一次。

二、全省各級團組織工作情況

(一)建立機制,保障落實

在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中建立關愛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了基本情況登記制度。各級少先隊大、中隊定期進行流動留守兒童登記,實施動態管理,建立流動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和聯繫卡。各級少先隊輔導員全面掌握了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的基本情況、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監管人的基本情況和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父母外出務工的去向和聯繫方式。二是建立了幫扶聯繫點制度。各級團組織和少先隊工作者與流動留守少年兒童學校建立工作聯繫點,每個少先隊工作者至少有一個流動留守少年兒童聯繫點學校;少先隊輔導員與流動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每人至少聯繫1-3名流動留守少年兒童,隨時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三是建立了考覈評估制度。把流動留守少年兒童工作作爲各級少先隊工作考覈的重要內容,加強監督檢查,及時推廣基層工作的新鮮經驗,形成推進工作落實的良好氛圍。

(二)立足實際,竭誠服務

各級團組織在關愛農民工子女工作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形成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

一是建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各級團組織依託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中國小校建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給留守少年兒童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素質。XX年5月初,團省委、省少工委在全省範圍內啓動了此項活動。5月30日,活動啓動儀式在綏化市舉行,並在綏化市新立村新立國小授牌成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將該村的留守少年兒童都吸收爲“流動留守兒童之家”的家庭成員,使他們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溫馨家園”,全省100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同時揭牌。全省各級團隊組織紛紛行動起來,爲流動留守兒童辦實事、做好事,同時,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傳媒優勢,利用多種宣傳渠道,大力宣傳關愛流動留守兒童的重大意義,吸引更多的單位和組織積極參與到關愛農民工子女工作中來,在各地區形成了關愛農民工子女、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二是開展關愛農民工子女“六個一”活動。團省委、省少工委結合全省實際,在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中開展了關愛農民工子女“六個一”活動,即建立一份檔案,開通一部親情電話,創建一個愛心超市,結成一個幫扶對子,落實一名代理家長,每月一次家訪活動。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按照要求創造性地開展活動,想方設法爲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做實事、辦好事,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了愛的陽光。哈爾濱市文林國小是一所農民工子女居多的城市國小,圍繞“六個一”內容,爲每個流動學生建立留守檔案,組織教師黨、團員與他們簽訂“手拉手結對卡”,對他們的成長進行動態管理;舉辦《給孩子一個完整人生》農民工子女監護人家庭教育專題講座,提高監護人的家教素養;組織學校輔導員和學科輔導員每月定期家訪,與農民工子女及其監護人談心、開展心理輔導,關注他們的心理成長。哈爾濱市團結鎮中心校是一所留守少年兒童居多的農村國小,學校在師生中倡導“三先三多”,即“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對留守學生“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同時圍繞“六個一”內容,創建了愛心超市,整合社會資源,爲留守貧困學生提供物質幫助;專門爲留守學生開通了一部親情電話,爲留守學生經常與不能見面的父母溝通感情創造了便利條件;爲父母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學生招募了代理家長,定期關照留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讓他們體驗到了“不是家長勝似家長”的親情關懷。大慶市動員青年幹部、團幹部、志願者,並廣泛聯繫社會熱心人士參與活動,擔任“愛心志願輔導員”並與幫扶對象簽訂“愛心結對卡”,通過開展“五個一” 活動(即:1、每個月瞭解一次留守兒童在校表現情況;2、每月與留守兒童通一次電話或寫一封信談心;3、每學期陪留守兒童過一個有意義的雙休日;4、每學期資助一批學習用品;5、每年幫助留守兒童學會一項技能或新本領),達到“一對一”長期持續的定向幫扶目的。齊齊哈爾團市委聯合北大倉集團連續五年每年出資95萬元用於資助農民工子女免費入托,在青少年宮,免費入托的小朋友可以享受到免費午餐、免收學雜費用等相關政策。

三是開展“燭光關愛親子情”行動。齊齊哈爾團市委進一步擴大了多年開展的以資助貧困兒童爲主題的“燭光關愛行動”的,創造性的將關愛農民工子女與“燭光關愛行動”、“全省少年兒童書信大賽”有機結合,開展了系列活動。一是開展一封家書寄親情活動。爲留守兒童提供信封和郵資,組織“留守少年兒童”給外出打工的父母寫信,及時向父母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講述他們在少先隊組織的關懷幫助下成長的感受和家鄉發展變化的情景,增進“留守少年兒童”與父母間的親情交流,並在家書中附加學校少先隊組織出具的“日常表現鑑定書”和“學習成績彙報卡”,讓身在遠方的家長通過孩子的彙報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及生活情況。二是開展“我看家鄉新面貌”活動。組織留守少年兒童參觀家鄉的企業和城鎮建設,感受新農村建設給家鄉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孩子的語言鼓勵在外務工家長早日返鄉興業。三是開展“面向社會尋資助”活動。利用團內報刊、網站及新聞媒體,定期爲農民工子女尋求社會支持,本年度,已經有1500餘名農民工子女得到了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幫助和關懷。

四是廣泛開展少先隊“手拉手”愛心行動。近年來,全省各級團組織積極開展“春風行動—關愛農民工子女一日遊”和“共享和諧—紅領巾‘手拉手’愛心行動”等主題活動。各地團組織結合實際,通過捐助現金、衣物、玩具、學習用品,少年兒童自己動手製作“愛心包”,協調各類培訓學校,爲農民工子女提供計算機免費培訓等方式,爲農民工子女送溫暖。據統計,XX年以來,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共捐款、捐物累計達50餘萬元,與農民工子女結對4000餘對。“手拉手關愛流動留守少年兒童”活動得到了全省各大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黑龍江省電視臺、黑龍江省廣播電臺、黑龍江青少年網、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晨報、黑龍江經濟報、生活報、哈爾濱日報和市地有關新聞單位都進行了廣泛的報道,進一步營造了全社會關心關注農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圍。

五是開展志願服務活動。依託各級青聯、學聯組織的“三下鄉”活動,積極開展“師範類大學生與農民工子女1 1共享藍天”志願服務活動,多次組織由青聯委員和在校博士、碩士、大學生們組成的“三下鄉”志願服務團深入鄉村開展社會實踐服務活動。服務團的醫學博士們爲農民工子女進行義診,組織孩子們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他們帶去了知識和歡樂。心理專業志願人士爲“留守少年兒童”進行心理輔導,針對“留守少年兒童”在生存、保護、發展和參與權利等方面遇到的諸多問題,提供有效的幫助。牡丹江團市委與《牡丹江晨報》聯合打造了“志願義工週末有約”品牌項目,先後開展了與農民工子女兒童牽手、大手牽小手農民工子女走進大學、捐建農民工子女圖書室等一系列志願服務活動,社會化募集資金25萬元,服務羣衆2萬人次,服務時間超過5萬小時,使志願精神深入人心。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隨着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守兒童”儼然成爲一大社會問題。“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園”的現象日益突出,心痛之餘,我們無法袖手旁觀,尋求解決之道纔是根本。家庭,社會,學校,在哪裏打開缺口,就要在哪裏補上漏洞。這次三下鄉活動,我們北碚西南大學小分隊針對北碚區龍車村這個地方對其留守兒童做了一項調查。

龍車村新農村建設有聲有色,然而外出務工人員任然很多,夫妻雙雙在外務工的就不在少數。由於絕大部分農民工沒有能力將孩子帶到城市讀書,因而形成了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據調查,現有“留守兒童”258人,佔全鄉總數的30%。調查問卷顯示,“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佔83%。由叔伯舅姨等親戚照料的佔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佔1%,寄養在鄰居家的佔4%。“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後,一般半年以上纔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長一年回家一次,有進13%的家長兩年以上沒有回過家。“留守兒童”主要是通過書信,電話與父母進行聯繫,但次數很少,一般至少要一個月才能聯繫一次,半年以上聯繫的佔63%,有的一年到頭都沒有聯繫。在問及對父母外出務工的態度時,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務工,渴望和他們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無所謂”。在生活上,“留守兒童”與監護人有矛盾的佔41%。其中經常發生矛盾的佔20%。在學習上,51%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遇到困難時有無助威。在與同學的關係上,43%的“留守兒童”表示曾經受到過同學的欺負。在回答“平時父母不在身邊,你最盼望什麼,最擔心什麼,最大的困擾是什麼時”,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們的關愛;有73的孩子表示最擔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臨的最大困擾是遇到困難時不知道該怎麼辦。

一、存在的問題

(一)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人格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於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許多“留守兒童”出現內向,孤僻,自卑,不和羣,不善於與人交流,頑皮伶俐,衝動易怒,神經過敏等問題。

(二)成績偏差。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自主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應付了事,據調查不少教師告訴我,大多數留守兒童厭學傾向嚴重,成績普遍較差,認爲讀書無用

(三)不會理財。大多數留守兒童對於爸媽給的零花錢不知道怎麼正確支配以至於造成鋪張浪費的不良現象

(四)應有不均衡。由於父母不在家,很多孩子的生活狀況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比如說不能吃到新鮮的水果,葷素搭配不協調等等狀況。

(五)心裏問題嚴重。由於缺乏全方位的監管引導。“留守兒童”極易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待人處事往往有盲目性,隨意性,衝動性,有的還流入了社會不良羣體中,成爲“小混混”,有 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解決辦法

面對以上問題,我們不得不進行思考並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彌補這些嚴重的事情發生。

(一)用親情溫暖留守兒童。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長要轉變育人觀念。不少農民對自家孩子的期望值過低,認爲將來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對孩子的學習不是很關注,抱有引導不夠,他們以自己在外務工受苦受歧視的經歷現身說法,要求孩子“適應社會世俗”,這些錯誤的育人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切實加以轉變。其次,要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個班級唸書,不知道班主任是誰,更不用說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了。家長們應該充分利用兩季大忙,春節返鄉等機會,多向老師和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裏的學習生活狀況,或藉助電話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再次,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儘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可擇近在本地務工,最好能隔不長時間回家一趟,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心其成長。

(二)給留守兒童子撒播愛的陽光。農村學校作爲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應該成爲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對的關心和愛護。一是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個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 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師要切實增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裏,“留守兒童”與 雙差生劃上等號。

三、問題分析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爲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爲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纔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爲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爲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對象:

調查方法:通過實地調查瞭解有關情況,掌握事實材料;問卷調查

一、調查原因

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解脫出來,向城市的轉移,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熱潮。由此帶來了大量農村青少年脫離父母的監管,成爲“留守兒童”,引發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爲了瞭解“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的身心狀況,併爲促使這一特殊羣體的健康成長,我們專門就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開展了專項調查。

二、調查目的:

隨着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守兒童”儼然成爲一大社會問題。心痛之餘,我們無法袖手旁觀,尋求解決之道纔是根本。家庭,社會,學校,在哪裏打開缺口,就要在哪裏補上漏洞。

留守兒童作爲新的社會背景下的特殊羣體,其自身在道德情感、生存狀況、教育、心理健康等諸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通過調查,瞭解留守兒童現實生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調查分析:

3.1 總體現狀

此次調查選取國小爲調查範圍,調查對象爲二年級到五年級的農村留守兒童及他們的監護人,兒童年齡分佈在8-13歲之間。其中男生人數佔44.92%,女生人數佔29.66%,監護人人數佔32.43%,本次問卷發出130份,收回111份,有效問卷110份。

3.1.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發現東方紅地區的留守兒童多,分佈的範圍廣。爲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3.1.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

3.1.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55.45%的留守兒童表示希望父母陪着做作業,約93.73%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90.90%的留守兒童想讀國中。

3.1.4留守兒童行爲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爲習慣好的比重偏低,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的現象時有出現。他們的內心比較封閉,性格孤僻。

3.2存在問題

此年齡段兒童正處於生理心理成長髮展的關鍵時期,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爲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3.2.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小部分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大部分成績中等或偏下。

3.2.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據調查,留守兒童的監護權絕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還有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這些兒童的委託監護人普遍年紀大、文化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自己的生活。監護人有的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無辦法監護孩子。他們對孩子行爲習慣、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引導少,教育管理方法簡單粗暴等問題,孩子思想波動且出現心理障礙時,沒有及時溝通,常使留守兒童缺乏心理慰藉。他們的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2.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情況讓人擔憂。據調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半年聯繫一次,相當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單純認爲給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有書讀就萬事大吉了,忽視與孩子的心理溝通與交流,導致孩子對父母很陌生,親情關係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往往以物質彌補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親情關愛,內心空虛,有的對家長有埋怨情緒,還有的留守兒童爲了宣泄煩惱,走上極端。

3.2.4留守兒童的品德和學習發展不足。留守兒童理應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愛。但由於—些學校偏重於學生的學習成績,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缺乏特別的關愛,不能主動和監護人聯繫;同時被委託監護人又缺乏與學校溝通的意識和能力。在農村留守孩子中,有的行爲紀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現象,如偷摸等不良習性。又由於不能與父母及監護人及時溝通,以至他們之間感情疏遠,使得留守兒童對自己的父母的怨恨。此外,留守兒童在應對挫折時“無處訴說”,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方法引導,面對學習困難時,不能很好的得到處理,導致學習興趣缺乏,不能獨立完成家庭作業,學習成績不理想 ,造成很多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

3.2.5留守兒童安全受到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由於年齡小,社會閱歷少,辨別能力差,又缺乏呵護,往往成爲被侵害的對象。據縣公安部門的調查,在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人員中,留守兒童佔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這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重視。

3.3問題形成原因

3.3.1社會方面:農村剩餘青壯勞動力大規模流動,剩下老幼。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收入差距增大,很多農民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大量農村剩餘青壯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因此將自己的子女及父母留在家中。增加了農村老年人的比例。

3.3.2家庭方面:大人經濟收入與孩子教育之間取捨失衡 父母有的是生活壓力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有的是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有的甚至就是跟從大衆,感覺到城市去“淘金”是應該的。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識不高,他們認爲,過更好的日子纔是第一位的。因此對孩子的學習教育關注過少,心理教育更是力不從心。

3.3.3學校方面: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又加上留守兒童的父母的遠離,及其監護人素質的低下,使得留守兒童的心理髮展障礙重重。

3.4調查結論及建議對策

3.4.1用親情溫暖留守兒童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長要轉變育人觀念。不少農民對自家孩子的期望值過低,認爲將來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對孩子的學習不是很關注,抱有引導不夠,他們以自己在外務工受苦受歧視的經歷現身說法,要求孩子“適應社會世俗”,這些錯誤的育人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切實加以轉變。其次,要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個班級唸書,不知道班主任是誰,更不用說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了。家長們應該充分利用兩季大忙,春節返鄉等機會,多向老師和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裏的學習生活狀況,或藉助電話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再次,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儘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可擇近在本地務工,最好能隔不長時間回家一趟,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心其成長。

法國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經這樣忠告做父母的人:培養你們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爲親情的撫慰與關懷有助於孩子的成長。而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的恰恰是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是我們應該引起充分重視的。這些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學習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從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且有些開始記事的孩子出現對父母敵視和仇恨心理。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有的厭學逃學,明顯地不如父母監護下成長的兒童。

3.4.2給留守兒童子撒播愛的陽光

農村學校作爲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應該成爲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對的關心和愛護。一是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個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 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師要切實增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裏,“留守兒童”與 雙差生劃上等號,屬於"不受歡迎"的一羣,"留守兒童",從老師那裏得到的關愛明顯要少於非留守兒童,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而言,教師與其親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賴感受.對其的影響就越大.在家長與"留守兒童"之間產生隔閡較爲疏遠的情況下,老師理應擔當起“扭轉乾坤”的角色,四是深入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主題班會、聯誼會、道德法制講座以及“我爲留守兒童獻愛心”活動等,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學校大家庭的溫暖。

3.4.3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3.4.4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 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爲主和公辦學校爲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爲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4.5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爲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開設心理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諮詢、心理矯正活動。學校要設立“心理諮詢室”或“傾訴信箱”,讓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爲學生打開“心結”。加強挫折教育和磨礪教育,培養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定期舉行文藝、體育、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充實學生生活,讓留守學生在歡樂、和睦、關愛、幸福、向上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3.4.6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

農村中國小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爲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同時,學校要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3.4.7呼籲社會各界一同關注留守兒童

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社會的呼聲可以讓政府加大對此問題的重視和解決力度,也可以讓留守兒童自己感到社會對他們的重視與關愛,更好的促進他們的學習進步、品德優秀,使之生理心理都得到健康發展!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將來國家建設的棟樑,我們應該密切關注他們的教育問題,特別是我們的“留守兒童”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引導這些孩子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總之,農村“留守孩”問題是當前我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一定會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堯棒鄉位於獨山南部70公里處,全鄉合併後現轄5個行政村,95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1萬畝,全鄉總人口13800人,全鄉在外務工人口約爲950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567人,女272人,其中國小留守兒童達438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爲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

爲全面瞭解堯棒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堯棒鄉中心學校在鄉黨委的領導下,對全鄉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每年開學做了調查,並把調查數據彙總在學校的開學報表上。每年初對全鄉9所完小及3所教學點和九年一貫制中心國小及幼兒園全面普查,並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村寨下發了調查問卷。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鄉2280人兒童中,有567人農村留守兒童,佔全鄉兒童的25%;其中女童有272人,佔所有留守兒童的48%。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30人,佔留守兒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86人,佔留守兒童的15%;另外,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 70 名。爲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5%被託付給親友。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爲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爲習慣好的佔25%,中等佔4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看電視、遊戲、網絡,抽菸等不良現象的約佔3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爲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裏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鄉56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調查報告《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對策與措施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中“留守兒童”佔了相當大比重,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爲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有利於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爲了保證屬於“留守兒童”的學生的健康成長,堯棒鄉中心學校協同鄉黨委政府採取了一些應對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體系。要加大學校義務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鄉黨委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度,儘量從各種渠道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經濟上給予幫助,使一些家長多有些時間來照顧自己的子女。同時還利用調查結果分析,採取有效的措施。

3、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

4、學校加強教學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5、學校各科老師,主要行政人員和班主任對學生加強心理教育,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疏導教育,達到減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目的。

6、大力開展校園活動。這幾年,每年學校都要開展大規模的校運會、廣播體操比賽、慶祝六·一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校園生活樂趣,對“留守兒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緩解他們的厭學情緒。

7、實施制度化的家訪,逐步建立起了學校與“留守兒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通過上述措施,我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兒童”常見的問題得到有效制約,極少發生類似的事件“留守兒童”輟學人數及少,就是有力地證明。

四、建議

由於沒有社會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教育變得吃力,“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後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們又是惡習重犯,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

2、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方面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一、要求各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學生登記備案,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二、充分利用假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四、重視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他們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展。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餘得到生活上溫暖。

3、政府及社會方面。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於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於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係到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前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經商或打工,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伴隨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出現的新的特殊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着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關係着農民羣衆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關係着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同時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爲了一個社會性問題,需要國家以及全社會的關心和關注。xx大學xx學院20xx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在xx省xx縣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期間社會實踐團隊對xx縣xx鎮的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其教育、關愛和管理等狀況等進行了全面調查。期間,我們走訪了村間集市、家庭,應對面的接觸了留守兒童的心靈。結合此次調查,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基本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構成此份調查報告並提出了相應的推薦與對策。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近年來,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其中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代爲監護和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爲不確定或無人監護。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主角的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爲突出。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爲法定監護人的主角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農村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爲孤僻、缺乏愛心、缺乏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可見,出此刻農村留守兒童

身上的問題有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案的問題了,而是關係到一個人數達5800多萬的羣體的問題了,而且這個羣體還在不斷壯大。梁啓超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農村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新農村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都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二、xxx縣xxx鎮基本狀況概述

xx鎮位於xxx縣東北部,地處江蘇省xx縣、xx市、xx縣兩省三縣交界處。xx鎮地貌良好,平原廣袤,全鎮東西15公里,南北6公里,總面積82、5平方公里,7、5萬畝耕地,10個行政村,4、8萬人口。xx鎮位於xx縣城北,距縣城10公里,面積114、7平方公里,人口3、2萬。兩縣產業均以以農業爲主。

三、調查的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本次調查選取的農村留守兒童樣本爲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的義務教育階段國小2~6年級,國中1~2年級的在校學生,年齡主要分佈在7~15歲之間。爲保證調查的客觀性,減少性別差異,男女學生的性別比例是1:1。

(二)、方法

對調查對象的選取,我們採用了到家庭隨機走訪、街頭集市偶遇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了36名農村留守兒童作爲調查對象。對選定的調查對象,我們採取了個案訪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每一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直接訪談和問卷調查。

四、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親情缺失嚴重,渴望父母關愛,心理髮展異常

由於親情缺失嚴重,農村留守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忙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農村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爲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兒童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一種天然的和諧的親子氛圍,母愛是孩子身心發展的基礎,缺失母愛會使孩子心理缺乏穩定感,將產生情緒和人格上的偏異或障礙;父親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權威、崇拜、勇敢和堅強等,缺失父愛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現心理和行爲上的適應不良。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親情的缺失使他們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父母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長時間下來,無助感、失落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回家一次的比例佔60%,一年回家一次的比例佔40%,農村留守兒童幾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和自己的父母見上一面,而且相處的時間也很短暫。儘管外出務工的父母會打電話給孩子,但每次打電話的資料多是問問家裏的狀況,

有事情相互通告一下。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十分渴望父母的關愛,渴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邊,與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在訪談和調查中有65%的留守兒童反映因父母不在家常常而感到沒有安全感、寂寞、孤獨無助。

同時,這部分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一些心理障礙,如不願意與陌生人接觸、交談,刻意迴避我們的問題,時常還表現出煩躁等。調查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兒童,88%的留守兒童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會選取獨處或者生悶氣,僅12%的兒童會選取去找老師或者朋友傾訴,親情的嚴重缺失使他們慢慢變得沉默寡言,沒有了笑聲。他們渴望完美的未來,卻又常覺孤獨;他們願意去開懷大笑,卻感覺無人陪伴;他們夢中呼喊着父母,醒來卻發現仍是獨自一人。

(二)、隔代監護,家庭教育缺失,生活習慣欠佳

家庭教育是兒童理解教育的開端,對兒童身心健康發的展起着極爲重要的作用,是

整個人生教育最基儲最重要的一環。我國是一個有着優良家庭教育傳統的國家,一向把家庭教育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個性是在教育已全面向縱深發展的這天,放棄了家庭教育,就幾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贏得了家庭教育,就贏得了孩子輝煌的未來。從調查狀況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維持家庭生活,79%的兒童由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代爲監護和教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隔代監護。但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潛力監護孩子,有的還要同時照看幾個孫輩,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僅滿足於讓他們吃飽、穿暖,缺少精神、道德上以及日常習慣和行爲的教育引導以及管教約束,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在訪談過程中,我們也明顯的發現由於缺少父母關愛以及有效監管,留守兒童的生活習慣普遍欠佳,他們不講究個人衛生,身着髒衣服,甚至不洗手就拿東西吃,早上不洗漱就吃飯,晚上不洗漱就睡覺,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嚴重影響着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三)、學習成績不佳,不當行爲時有出現

根據調查,作爲農村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的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對留守兒童的學習介入較少,對兒童在學校狀況如何、學習狀況如何、學習資料是什麼、作業是否完成、學習是否認真、考試狀況如何等幾乎不知或很少過問。同時,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也無法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忙,這使得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成績不佳。也有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不遵守學校校規校紀,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禮貌,和別的同學打架的現象也有出現,甚至有個別出現抽菸、沉迷網絡的狀況,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五、推薦與對策

(一)家庭方面

家長要轉變觀念,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後行,多爲孩子思考,多爲孩子的前途思考,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能就地務工,儘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爲孩子的健康成長帶給良好的親情呵護和家庭教育。在外地務工且有條件的父母,能夠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務工地理解義務教育,爲孩子的健康成長帶給條件。若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就要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聯繫,定期溫馨對話,採取書信、電話等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經常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瞭解孩子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狀況,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二)學校方面

1、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加強溝通與交流。學校要及時掌握學生父母外出務工狀況和其家庭成員狀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狀況和臨時監護人的基本狀況,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班主任老師定期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適當進行家訪,加強溝通與交流,詳細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等狀況,幫忙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物質上的困難,學習上的疑難。做他們生活的知情人,學習的引路人,成長的保護人。

2、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鼓勵留守兒童參加文體活動。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的時間十分寶貴,學校要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用心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留守兒童參與其中,讓他們在各類活動中釋放煩惱,獲取快樂和自信,努力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禮貌習慣,幫忙他們走出各種心理障礙,幫忙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爲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3、建立心理諮詢中心,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學校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諮詢中心,配備專業心理健康老師,開展一些心理健康講座,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與他們進行及時的交流,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干預,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

(三)社會及各部門方面

1、加快本地經濟發展,增加本地就業崗位。正是由於兒童父母外出打工,隨之產生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政府應抓住可利用資源大力發展和扶持本地經濟,制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增加就業機會,留住勞動力在本地工作,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讓日益興起的外出務工潮變成回鄉就業潮。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2、社會各部門通力合作,爲農村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爲一個社會性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和各部門的高度重視,首先,政府要號召全社會共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構成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其次,作爲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應多承擔一些監管職責與義務,讓留守兒童得到應有的照顧與關愛。同時,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關單位要協助管理,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和娛樂場所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垃圾對孩子的毒化。

3、政府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加強和完善農村中國小寄宿條件,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又一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目前農村中國小尤其是國小普遍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學,條件也很差,各項制度也不健全。這一狀況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狀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得到發揮。所以,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學校寄宿基礎的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使學校和教師及時填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空白,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六、結束語

同在一片藍天下。我們xxxx學院20xx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在安徽省xx縣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告一段落,但是我們將繼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爲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問題獻計獻策。同時,我們真心的期望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氛圍,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爲了祖國的未來,爲這一特殊羣體建造一條共同關愛、共同呵護的橋樑,讓留守兒童的頭頂早日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讓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更加和諧。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調查地點:xx省xx市灣頭橋鎮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1日至12月6日

調查對象:該鎮的留守兒童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訪談等

調查目的:留守兒童的現狀如何?留守兒童現狀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在留守兒童中存在哪些突出的問題?該怎麼解決?針對這些問題,帶着種種困惑,我們進行了此次調查。通過調查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生存教育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原因並提出建設性意見。

調查計劃:

1、進行採訪,與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進行交談,對某些留守兒童較集中的學校進行採訪,就有關問題做詳細的調查,獲得第一手資料。

2、整理資料,對採訪內容進行理性的分析與思考,查閱相關資料,形成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向家庭、學校、社會層面和政府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不僅是家庭的問題,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社會問題。我們採用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問卷,以xx市灣頭橋鎮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抽樣調查和實地走訪,對其家庭生活、學習、心裏等現狀進行了分析,從家庭、學校、社會層面和政府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xx市農村留守兒童調研

一、調研背景

目前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於城市務工經商,產生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已超過4390萬人。其中,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xx萬人。我市是農村勞動力輸出大市,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爲我市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我市總人口81萬,其中少年兒童19.85萬,農村少年兒童11.91萬,絕大多數爲留守兒童。現以xx市灣頭橋鎮爲例,對留守兒童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灣頭橋鎮外出務工人數達61%以上,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只有極少數帶着子女到打工地入學。

二、調查的過程與結果

(一)調查的過程

1、準備階段

(1)制定調研問卷

(2)確定調研人員,對調研人員進行相關培訓

(3)製作調查問卷。

①針對羣衆(製作200份)

②針對留守兒童(製作400份)。

(4)製作留守兒童相關宣傳資料。

2、實施階段

(1)分組調研——每組5—10人,朝不同方向行進進行調研。

(2)各組分工——一人交談,一人拍照,其餘人員記錄(實際調研中視具體情況而定。

3、總結階段

總結成果、收穫、心得體會、論文等調研成果在12月6日前完成。

(二)調查結果

我們通過對留守兒童的生存和受教育情況開展調查,發現了留守兒童的生存和受教育存在許多普遍性的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農村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大機制的缺失是造成上述問題出現的關鍵,具體表現在:

1、在生活方面:缺乏父母情。

監護人員多半是老人,他們行動也不是很方便,照顧孩子也顯得吃力,做三頓飯菜都感到困難,孩子的衣服又相當的難洗,有些年邁的老人還要照顧三、四個孩子,看着他們瘦弱的身體,左手一個孩子右手一個孩子的,實在是另人心寒。

由留守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或由哥哥姐姐管弟弟妹妹這種情況雖不多見。但偶爾還是有的,由於孩子的年齡小,處事的能力不強,要承擔起管理自己,和管理弟妹,處理家務的重擔,這部分留守孩子基本上處於放任狀態。

2、在學習方面:對學習介入較少。

留守兒童往往多半是寄養在外婆,奶奶等老人家裏。而且都是隔代監護,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在40歲以上,思想觀念很不一樣,加上祖輩受教育的又不多,甚至有文盲的,難以引導孫輩正常的學習,文化水平又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不能給予幫助,無法有效管理留守兒童的生活與學習。即算父母一方在家,由於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承擔了家務和田間工作,也很少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學習上的輔導都相對要少得多。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是文化水平低下的農民,加上平時農活繁重,不重視孩子學習,造成孩子缺乏硬性約束。此外,學校教育投入不夠,特別是村小的教學點,無法解決教學中更深層次的問題。

3、在心理方面:正確引導缺失。

留守兒童平日行爲散漫,我行我素,部分學生行爲怪異,少年老成。學生間交往舉止不文明,語言粗俗,有三成左右學生有"老子"自稱的口頭禪。部分留守學生自理能力差,衣着不整,衣服髒亂不堪,頭髮凌亂等等。留守孩子的行爲失範與監護人對留守孩子的教養有關,留守兒童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照顧,缺乏父母之愛,久而久之,產生了心裏障礙和性格缺陷。另外親戚對所接受的託管留守兒童也不敢嚴於管教,生怕出現什麼意外,不好交差,對孩子的行爲過問少或不過問,只顧孩子吃穿,任孩子自由發展,只求到時能把一個完整的人交給留守孩子的父母,就萬事大吉。長時間的放任自流,也容易使留守兒童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兒童犯罪率逐年升高。

三、調查現狀分析

在對社會成人的調查問卷中:

(1)調查中,就“您知道什麼是農村留守兒童嗎?”。知道20%;不知道佔30%,有點印象,但具體不清楚佔50%。爲此政府及媒體應從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促使全社會對此問題有深刻的關注和了解,並藉助社會整體的力量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幫助。

(2)調查中,造成留守兒童問題根本的原因是農村家庭經濟貧困落後、城鄉差距明顯。於是大部分農村家庭的爲了提高生活水平紛紛外出工作,常年與子女分居兩地,心理溝通及感情聯繫匱乏。

(3)羣衆對於留守兒童問題願意有深刻的瞭解和認知。羣衆認爲政府在留守兒童問題上該起到主導性作用,這是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對留守兒童本身的問卷調查所反映的問題:

1、留守兒童面大。

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有42.4%;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佔57.5 %。實際上沒有父母直接監護的佔59%,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總共就佔總數的80%。這些兒童缺乏父母關愛,當然就極有可能性格發展缺失。尤其在對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應有的照顧和愛護,由此,他們的很多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影響他們自身的發展,影響學校影響社會。

2、監護不能落實。

調查結果顯示,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佔77.9%;其他親朋好友及其它(無人監護)佔21.1%。隔代監護,一是心理代溝太深,祖孫難於溝通,二是祖輩過度溺愛,百依百順,三是沒有教育理念;親戚監護,日子一長,孩子或多或少有過失,只要親戚批評責備,他們之間就有可能產生心理隔閡,嚴重的甚至鬧矛盾;沒有人監護,不僅這些孩子心理沒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準主意而失誤。

3、父母親情淡薄。

14%的留守兒童與父母不聯繫,54%的不固定聯繫;與父母雙方經常打電話的佔12.5%;父母經常給我打電話只佔46%。在調查中還發現,81%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有49%的留守兒童覺得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缺少安全感的。父母的關愛是任何事物都無法代替的。表明父母與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說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這樣孩子就感到沒有根基沒有依靠,沒有自主沒有目的,如空中的落葉,時常無所適從。

4、被動做家務勞動。

90%的留守兒童曾做過家務活,但都是在被動,因此對家務勞動大多感到厭倦。這樣就給留守兒童帶來了心理的壓抑和具體的困難。

5、學習壓力很大。

84%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有厭學情緒;36.3%的留守兒童明顯表示學習成績不好;不能輔導學習的有56%。本來適當的壓力有利於學習,但留守兒童的壓力一是來自多方面,二是壓力太大。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爲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6、心理壓力太大。

經常感到孤獨的佔22.6%;煩惱來自家庭的佔31%。由此而看,家庭的關心愛護缺失的情況非常嚴重。從調查可看出有36.5%的學生不是經常能和父母交流的,這對於他們性格、心理的形成與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63.7%的學生也只是打幾個電話或寫幾封信,這是遠遠不能達到家庭教育的要求的。60%以上的留守兒童表示爲不會做飯,不會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見,思念父母,留守兒童感到生活不適應占21%,孤獨無助佔63%;部分留守兒童既要照顧自己,還要爲家裏弟妹、爺爺奶奶、外公婆的生活安排,家裏的大小事務由自己處理;得不到同學不理解;有時遭別人歧視等。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進入青春期後,雖然具有了獨立意識,但畢竟經歷不夠、能力不足,對父母還具有很強的依附性。然而,這些留守兒童不會做飯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獨、失望、煩惱、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視,甚至爲今後的生活着急,等等。顯然,對同樣一個十二、三歲的留守兒童來說,所擔當的負荷肯定是超載的。

訪談時,我們問到了留守兒童“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什麼”,選“生活無人照顧”、“受委屈無人傾訴”、“與照顧者不和”的分別爲78%、82%和86%。而希望“父母早點回來”的比例也達到了70%。

四、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

針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我們分別對家庭、學校和社會提出如下建議:

1、家庭方面:

(1)提醒家庭監護到位和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打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可靠的人作爲監護,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同時,提高監護水平,既要養,也要育。

(2)改變外出家長與親子溝通方式。溝通的時間:做到每個星期能給孩子打一次電話,與孩子交流一次。如果可以的話,一學期中間回來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邊。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談學習與考試,要更多地關心他們的心理,生理,與情感,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爲。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採用書信的形式。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喜歡寫日記,通過寫日記抒發和宣泄自己內心的祕密與不滿,如果書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爲一種傾訴的對象。

2、學校方面:

(1)建立並健全“家長學校”機制。在學習時間上,可以採取農忙與農閒相結合,在授課方式上,可以採取點與面相結合的模式;在活動形式上,可以採取授課與活動相結合;在考覈方式上,可以採取筆試與口試相統一的方式。通過多種方法,多種渠道,轉變父母的教育觀念,提高教育質量,拉近留守兒童與家長之間交流溝通的距離。

(2)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實行動態管理,並針對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點進行分類管理,建立成長記錄卡,加強與家長的聯繫,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關注。在與家長的聯繫方式上,可以通過電話、網絡、書信等形式,內容上突出孩子的學習情況,心理狀況,老師的建議以及家教知識宣傳等等。各學校要建立一個“留守兒童之家”和教師做“代理家長制”,對所有“留守兒童”實行封閉式管理,減少孩子們孤單獨處的時間,避免部分兒童與社會上不良青年接觸的現象,在學校同樣的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3)學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學校要開足開齊課程,老師多對學生在心理,思想、生活狀況、健康、學習等方面進行關心。通過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使留守兒童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心與幫助。設置愛心電話及郵箱,方便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繫;定期給留守學生學習用品,圖書等物資援助。同時,學校配備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對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引導。多運用先進事例來引導他們奮發向上,提升培養孩子道德成長意識,使留守的孩子們有較好的親情和教育補償。

3、社會方面:

(1)加大教育投入。辦好寄宿制學校,改善學校軟硬件環境。

(2)淨化教育環境。針對學校周邊的網吧、遊戲廳、檯球室等應堅決制止並加以取締。

(3)強化社會關愛。一是設立扶助基金,對部分貧困家庭進行一定的基金扶助。二是爲農村打工一族在城市提供一個良好的後臺環境,解決農村務工人員子女在城裏的受教育問題。三是充分發揮關工委、婦聯及團委的作用,組織幹部職工、社會志願者與留守學生結對子,聘請當地老教師、老幹部擔任校外義務輔導員,教育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四是有條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應設立圖書室和活動室等活動場地,讓留守兒童有個活動的場所。五是要大力發展本地經濟,爲此各政府要千方百計增加村民收入,多方面採取致富村民的措施,儘量使村民不走出家鄉就能找到掙錢的門路。

“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的一個新生事物,是我們國家和民族進步的一個縮影,僅僅靠學校老師的教育和管理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共同努力,才能使他們安全健康地成長。我們呼籲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共識,共同關注留守學生。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調查內容:

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

20xx年9月—20xx年6月

調查目的:

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

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

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xxx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爲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爲53%,一年一次的爲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爲。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爲。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爲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爲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爲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覈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爲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爲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爲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爲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爲本”“兒童優先”“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爲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佔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爲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成爲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爲全面瞭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狀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國小及幼兒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國小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裏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狀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爲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潛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爲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爲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絡,抽菸、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爲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潛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個性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潛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狀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潛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構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構成的因素

由於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必須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必須的努力,認爲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務必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構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資料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期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期望給下一代成長帶給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取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潛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構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資料、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忙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透過羣衆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構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資料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推薦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爲主和公辦學校爲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爲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流動兒童理解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督網絡。對於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更多的瞭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心裏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20xx年,縣婦聯在教育部門的配合下,首先以XX縣第四中學爲例,建立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就是讓這部分學生住校,教師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愛,以多種方式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此刻該學校有留守班級3個,近160名學生。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着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和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真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職責和義務。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後,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市現代化腳步顯著加快。隨着城市的快速發展,需要的勞動力也日益增加,於是越來越多的農民子弟涌進了打工的潮流。而農田則承包到少數僱主手中,年底則帶着鈔票回家熱熱鬧鬧地過年,年初又大包小包地奔向遠鄉工地,一陣歡喜,一陣悲涼,家裏只剩下幼兒幾人,各鄉村冷冷清清的,這樣的現象循環了一年又一年。

最近,我們組3人在各村做了一次調查,調查戶數達數百戶。結果每5戶就有4戶中有人員外出打工,而留守孩子在家自立的只有少部分,有多於一半的孩子有監護人,由此看來,隔代教育現象很嚴重。

其實以前,就有諸多新聞媒體報道了這些問題。讓孩子自己生活,也許確實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曾在一些電視節目上看到一些十來歲的孩子就能在家自己做飯,而且屋舍收拾得井井有條。到銀行取款也是熟練得很,使其獨立是對孩子的一種較好的鍛鍊方式。

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怎能離得開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知已,他們大多有很多心裏話要向人傾訴,此時父母便是最佳人選,但倘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就只能將這些都埋藏在心裏。這是因時代的隔閡使祖輩與孫輩無法達到理想的溝通與交流,慢慢地這類兒童就會變得沉默寡言、孤僻、常感抑鬱,專家們常說的青少年心理病症,多由此引發,心病還得心藥醫,父母在家裏顯得極爲重要。

近年來一些校園暴力事件及自殺事件涉及的學生,他們大多數也是留守兒童,內心壓抑,不能積極面對生活的惡果,研究青少年問題的專家申明,青少年在自殺或違法犯罪之前都有明顯的跡象,這些跡象是父母很易覺察的。如果父母在身邊,他們可以避免這些事的發生。一起起這樣的事件,令人怵目驚心,更多的時候,我們將矛頭指向了學校教育。的確,中國的教育比起國外的教育確有差距,但我們認爲缺乏家庭教育才是此類事件的根源所在。因此父母也肩負着育人的職責而非單純地撫養他們。

就經濟方面來說,或許留守兒童比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要寬裕,留守兒童的生活費多由自己掌管,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對資金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考慮與準備,可就是經濟寬裕,又加之自理自制能力跟不上,造成孩子們亂花錢,養成大手大腳的壞習慣。

孩子們的自制力有限,他們一有錢,就四處溜達。一晃就到了網吧。我們知道網絡對青少年有不可言傳的誘惑力,好多父母在身旁的孩子尚且不時地偷着去網吧、逃課,更何況留守兒童呢?他們既沒有監護人,經濟又寬裕,這方面的問題更是嚴重,學校對此怕也是愛莫能助。

我調查訪問了某些家長,他們都對孩子是否會學壞這一問題表現樂觀;少數表示無奈,沒辦法。孩子上學需要錢,種田收入又不夠,但據我們所知,很多農民工掙足了錢,孩子卻並沒有能繼續上學。世事難料,誰又能說誰老實的孩子在環境變化中不會變壞,要知道,這個物質充裕的時代,充滿了各種誘惑,那些未成人滑入深淵完全可能。

我們一直都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他們需要呵護與培養。可是面對這麼多留守兒童,我們不覺要打一個大問號,我們社會的希望在哪裏?

那些留守兒童看起來自由自在,快樂得像一隻在天空中飛翔的小鳥,實際上內心孤獨得很。調查發現孩子們普遍希望父母在自己的身旁,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們總是默默地流着淚水。他們還提到每逢節假日看見別家都團團圓圓,他們就坐在電視機前吃零食,內心確實很空虛。偶爾病了,也得不到安慰,這些都是他們默默承受的,雖然年底父母都回家,可呆不了半個月就要離開,其實他們很想對父母說別走,但還是沒說出口,只能靜靜地望着父母遠去的背影。祈禱他們在外平安,期待他們的再次歸來。

他們的訴說讓人聽了愁腸寸斷,當今社會有成千上萬的孩子處於這種狀況,父母迫不得已,他們也無奈,社會也沒轍。社會早就暴露了這一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於是創辦一些寄宿式學校,解決了表面上的問題,但我們期望更好的解決方案早日誕生,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

隨着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聚集。這既是他們理性選擇的結果,也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然而,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的限制,農民工的“空間城鎮化”並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們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會權利和公共服務,附着在戶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務和福利作爲一種社會屏蔽機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區隔的作用。同時,受制於家庭經濟能力、社會關係網絡、城市社會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們在流動過程中作出了攜帶或不攜帶子女進城就學的家庭決策,從而形成了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問題。隨遷子女問題主要表現在入學機會、就學途徑、經費保障等方面,問題顯而易見且相對緊迫,同時他們的空間流動會對城市教育資源分配形成衝擊,觸及了相關主體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也較早成爲政策議題。而農村留守兒童則主要表現爲安全、生活、學習和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較少直接觸及其他主體的利益,自然難以形成“利益衝突式“的社會關注效應。隨着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相對滯後,留守兒童作爲社會弱勢和弱小羣體,作爲家庭結構肢解化的承受者,作爲中國城鎮化不完全發展的代價承受者和衍生現象,理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據全國婦聯課題組XX年報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0%,佔全國兒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萬留守兒童數量相比,[2]十年間約增加了1.5倍。農村留守兒童呈現出數量多、增長快的態勢,可以預見,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征途中,農村留守兒童將會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

當前,學術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多持“問題化”的研究進路,存在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誇大化、標籤化甚至污名化的傾向,把留守兒童等同於問題兒童。本文以浙江省、山東省、重慶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肅省10省(市)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兒童爲樣本,通過統計和推斷方法,整體把握農村留守兒童特徵,摸清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類型留守兒童在身體、心理和學習等方面的差異,科學判斷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態勢,爲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現實和潛在問題提供有效的實踐應對策略。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

對於“留守兒童”的認定標準,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結構,即雙方均外出還是僅單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時間,即不能與子女見面的時間爲半年以上還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齡,即是18歲以下還是15歲以下或者12歲以下。我們這裏所呈現的數據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在義務教育學校讀書的兒童。爲了全面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我們把留守兒童分爲三類:一是父母雙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兒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兒童,其中包括父親外出留守兒童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兩種。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特徵

1.農村留守兒童佔39.69%,勞務輸出大省尤甚

在我們所調查的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有3750人爲留守兒童,佔39.69%,比全國婦聯課題組根據《中國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的37.70%高出兩個百分點。但是,全國婦聯課題組是按0~17歲全口徑計算的,如果僅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計算,則農村留守兒童(2948萬)僅佔農村同年齡段學生數(10128.5萬)的29.11%,這樣我們的調查數據要高出六普數據10.58個百分點。在所調研的10個省(市)中,農村留守兒童比例超過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慶(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數量最多,可見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

2.完全留守兒童高達43.36%,父親外出留守兒童最多

從父母外出結構看,有43.36%的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達1626人,如果按照嚴格的留守兒童定義,即父母雙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與子女見面,那麼,農村留守兒童佔農村兒童的比例爲17.21%。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爲半留守狀態,達2124人,佔56.64%。在半留守兒童中,父親外出的佔82.82%,爲1759人;母親外出的僅有365人,佔17.18%。男子作爲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創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親作爲對孩子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從事農業生產應該是家庭較爲理性的決策,對緩解社會矛盾意義重大。

3.留守兒童呈低齡化趨勢,年輕外出母親更傾向子女留守

儘管從農村留守兒童的絕對數量上看4~6年級最多,佔50.68%,7~9年級次之,佔33.58%,1~3年級最少,僅佔15.74%,但是從留守兒童佔該年齡段兒童的相對比例上看,1~3年級最高,達44.05%,4~6年級次之,佔40.26%,7~9年級最低,只佔37.96%,國小高於國中,國小低年級多於國小高年級,基本呈現出低齡化趨勢,這與範先佐教授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3]農村留守兒童低齡化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有關。一方面,年輕人剛剛組建家庭,經濟基礎較差,需要通過外出打工來鞏固家庭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年輕人有着比其他羣體更具優勢的打工資本(如知識、體力、健康、適應能力等),而且父輩尚有精力幫忙照料孩子。在三類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低齡化趨勢更爲明顯,國小1~3年級留守兒童在同類型中的佔比,母親外出最多,佔22.44%,完全外出次之,佔16.27%,父親外出最少,只佔13.88%;國小4~6年級同樣是母親外出最多,佔55.11%,父親外出次之,佔53.54%,完全外出最少,僅佔46.62%,母親外出的低齡留守兒童需引起重點關注(見表1)。

4.三分之一農村留守兒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調查顯示,在各種類型的留守兒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達33.53%,同母親居住的比例達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達22. 62%,同爸爸居住的佔14.26%,還有2.47%的留守兒童同其他親屬同住。在完全留守兒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完全留守兒童還是總體留守兒童,都有五分之一強的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處於監護缺失的狀態,這一狀況尤其應引起各方關注。

(二)在生長髮育關鍵期,非留守兒童身體發育狀況優於留守兒童

1.在生長髮育關鍵期,非留守兒童的身高、體重狀況優於留守兒童

從身高來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身高比留守男生高1.37釐米。具體來看,在國小階段,非留守男生平均比留守男生高1釐米左右;國中階段尤其是八、九年級,兩者相差2~3釐米。就女生而言,非留守兒童比留守兒童高1.10釐米,三、四和八、九年級相差較爲明顯,尤其是九年級,差出2.60釐米。從體重來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體重比留守男生多1.12kg,在三、四和八、九年級相差最爲明顯,而女生並沒有明顯差異。從總體均值來看,留守女生的體重比非留守女生多0.15kg(見表2) 。可見,在兒童生長髮育關鍵期(三、四和八、九年級),非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狀況優於留守兒童,尤其是在身高方面。這可能是由於在身體發育關鍵期,父母的陪護能讓他們的生活獲得更好的照料,尤其是在營養水平方面,從而使身體獲得較好的發育。

2.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高於留守兒童

有65.25%的非留守兒童每天或經常能吃到肉,高於留守兒童3.77個百分點。父母的外出,並沒有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在提高了家庭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提高了兒童的營養水平。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由於兒童的監護人多爲祖輩,較之年輕的父母,他們奉行勤儉節約的生活理念,只關注“吃飽”,忽視“吃好”,不注重兒童營養水平的提高,即使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也不會用在提高孩子的營養方面;第二,家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家中大小瑣事需祖輩照料,而他們精力有限,故難以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相反,在家的年輕父母有着較爲開放的生活理念,比較注重生活質量,同時也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照料孩子,因而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高於留守兒童;第三,留守兒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兄弟姐妹同住的,缺少成人的生活照料和監管,一日三餐質量無從保障,這也可能導致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狀況不佳。

3.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略差

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高於留守兒童,身體發育情況優於留守兒童,但這一定會導致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比非留守兒童差嗎?本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健康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二者在半年來生病次數上沒有明顯差異(χ2(4)= 7.651,p=0.105>0.05),而在生病多久康復上有顯著差異(χ2(4)= 22.406,p=0.000<0.05),留守兒童反而更容易康復。這有別於學界或是社會大衆的主觀印象: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更差。進一步分析發現,與非留守兒童以及其他兩類留守兒童相比,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生病康復需要更長時間:其中兩週左右康復的佔比8.08%,比留守兒童的平均佔比(5.58%)高2.5個百分點,得慢性病的比例爲3.06%,比留守兒童平均佔比(1.62%)高1.44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儘管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健康方面沒有太大差異,但孩子一旦生病,仍然需要母親的照料,母親溫暖的心靈關懷和細心的生活照料有助於孩子儘早康復,反之,孩子的康復需要更長時間,甚至容易患慢性病。當前,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低年級化趨勢較爲明顯,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更需引起重視。這也在一些學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如潘璐、葉敬忠在研究中指出,XX年菲律賓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整體健康狀況好於非留守兒童,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生理與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困難較多、表現較差[4]。陳在餘運用XX、XX和XX年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數據分析發現,母親不在家對留守兒童健康的負向影響較爲顯著,而且這一影響在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間無顯著差異,因此,6~18歲兒童生長髮育過程中,母親在家對子女的照料之於青少年健康較爲重要,無論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學齡兒童均需要母親照料。[5]

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和身體發育狀況比非留守兒童差,這的確需要引起社會、家長的關注,漠視、任由其發展可能會使留守兒童的情況愈發不好。但我們不能爲此將留守兒童問題擴大化,畢竟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還未受到影響。我們應本着理性分析、着力解決的原則,來認識和化解留守兒童問題,將留守兒童問題擴大化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三)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沒有顯著差異,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1.不同類型的兒童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具有一致性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以及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情感依賴程度具有一致性,他們都最想在生病或取得好成績時告訴父母或給父母打電話。這說明無論留守兒童抑或非留守兒童都有親情需求,對父母都存在情感依賴,希望父母陪伴走過困境、共享喜悅。然而,父母缺席於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會造成他們親情缺失,影響親情需要的滿足,至於是否會影響兒童的情感發展,是否會影響親子關係和兒童社會交往,還需作進一步的跟蹤研究。

2.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尤其是母親外出的低齡留守兒童社會交往較差

總體而言,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與同學相處方面沒有明顯差異(χ2(2)= 0.670,p=0.715>0.05),3/4的學生和班裏大部分同學關係很好。然而,從留守兒童內部來看,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同學關係不如父親外出留守兒童和完全留守兒童,在“只和幾個同學好”的選項上,前者佔29.33%,後兩者分別只佔23.79%和23.23%。可見母親對孩子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有較大影響,母親的缺位容易造成孩子不善於與同學交往。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同學關係弱於完全留守兒童,這可能與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低年級化趨勢更爲明顯有關。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母親外出留守兒童中,其年級越小,與同學相處越不好,母親外出對其社會交往的影響越大,在“只和幾個同學好”選項上,國小低年級(1~3年級)比國中( 7~9年級)高9.42個百分點,因此要着重關注農村地區母親外出務工的低齡留守兒童的社會性發展(見圖1)。

3.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分化較爲明顯,有較大比例缺乏成長自信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沒有顯著差異(χ2(2)=0.614,p=0.736>0.05),遇到沒有完全把握的事情,近80%的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都會選擇接受,並盡力做到最好,但均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焦慮。對比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發現,8.43%母親外出留守兒童會選擇“逃避,不去幹”,比其他類型的留守兒童平均高2.14個百分點,父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平均佔比最低,爲5.72%。可見,母親的陪伴能給孩子以成長的勇氣,使其敢於面對生活的挑戰,有較強的自信;反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的缺席會影響他們的成長自信。

在問到學生覺得自己做事的能力和效果時,母親外出留守兒童表現出較大的分化。和其他類型的兒童相比,他們認爲自己做事水平和其他人差不多的佔比較低,而認爲自己做事更好抑或更差的比例最高,分別高出留守兒童平均佔比3.18和3.64個百分點(見圖2)。這反映出母親外出留守兒童或自我效能感較強或自我效能感較弱,即在該羣體中一部分兒童較爲自信,另一部分兒童則較爲自卑。可見,與其他類型的兒童相比,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羣體的自我效能感分化更爲明顯。

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周宗奎等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關係和自信心方面顯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兒童,而在孤獨感、社交焦慮方面與其他兒童沒有顯著的差異。[6]但他並沒有進一步分析不同類型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的差異。關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還需作深入跟蹤研究。

(四)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差異不大,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學習問題值得關注

1.非留守兒童在教育監管方面優於留守兒童

在自我學習監管方面,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並沒有明顯差異(χ2(3)=1.502,p=0.682>0.05),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χ2(6)=3.682,p=0.720>0.05)。近70%的學生都能自己主動或和家長商量着安排自己的學習。在他人對學生學習監管方面,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有顯著差異(χ2(5)=29.602,p=0.000<0.05)。54.52%的非留守兒童由父母督促學習,其中母親所佔比例比父親高9.38個百分點;28.48%的完全留守兒童由祖父母督促學習,30.22%無人督促;父親外出留守兒童主要由母親督促;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學習或無人督促,或主要由母親來督促,但由於母親外出,事實上並不能對孩子的學習形成及時監管。值得注意的是,除完全留守兒童外,其餘兒童的學習由母親監督的比例都較大。可見,無論是留守兒童抑或非留守兒童,母親是孩子學習的主要監管者,若母親外出打工可能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2.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基本無顯著差異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有顯著差異(t=-2.654,p =0.008<0.05),留守兒童的興趣得分(3.81)高於非留守兒童(3.75);而在數學和英語學習方面,二者的興趣得分沒有顯著差異。這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發展研究部課題組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興趣上沒有顯著差異,在對自身學習成績的認識上也沒有顯著差異。[7]從留守兒童內部來看,父親外出留守兒童的語文、數學、外語的學習興趣得分高於完全留守兒童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這可能從側面反映出,母親對孩子的學習監管和引導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3.在學習關鍵期,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較差

總體來看,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沒有太大差異。而從留守兒童內部分析,母親外出留守兒童比其他類型留守兒童成績差,尤其是在五、六、九年級(小升中、初升高的學習關鍵期),其語文、數學、外語總分比其他類型留守兒童平均低15分左右(見圖3)。兒童學業成績與其學習管理、學習興趣存在一定關係。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學習,或由母親遠程督促或無人督促,但由於母親外出打工,兒童的學習事實上處於無人監管的狀態,而家長的疏於管理和引導,使其難以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業成績。這也在葉敬忠教授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證。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整體對比差別不大,但少數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後缺少學習輔導與監督而出現了成績的下降。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態度變得散漫,出現了遲到、逃課、不交作業等不良現象[8]。雷萬鵬教授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成績差異主要是組內差異,而不是組間差異,即主要是不同類型留守兒童之間的差異,而不是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成績之間的差異,這都與本研究存在一致性。[9]此外,從時間維度上對不同類型兒童的學業成績進行跟蹤對比,將更有意義。

二、農場留守兒童問題的基本判斷

(一)農村留守兒童不是“問題兒童”,而是“弱勢兒童”

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而形成的留守狀態使其存在着父母監護缺位、親情缺失等方面的弱勢。這些弱勢容易催化或加重兒童身上處於萌芽階段的問題,但是否會惡化到妨礙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智能發展,使其成爲“問題兒童”,還受到父母外出後教養方式、生活環境、個人特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營養水平等方面弱於非留守兒童,尤其是在身體發育的關鍵期,但這還並未影響到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此外,他們在教育監管方面也處於缺位狀態,這是由於父親或母親的`外出、無法陪伴成長而直接導致的“弱勢”。從研究結論來看,這些弱勢並未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情感依賴、社會交往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在學習方面也無顯著差異,相反留守兒童的語文學習興趣還略高於非留守兒童,可見留守兒童並非“問題兒童”。但兒童心理的變化具有隱蔽性、持續性和滯後性,學習方面也應進行父母外出前後的成績對比和外出期間成績的變化跟蹤,因而對這兩方面進行持續關注和追蹤研究將更具說服力,也更有意義。可見,留守兒童是某些方面存在弱勢的“弱勢兒童”,而這些弱勢並未惡化成或導致嚴重問題。

但爲什麼關於“問題兒童”的論調會在社會和學界形成擴大化趨勢呢?首先,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監護,而其他監護人又監護不力,出現問題的風險和可能性更大,這是“問題兒童”趨勢擴大化存在的基礎。其次,當前一些關於留守兒童的研究由於信度和效度不高,形成了非科學的判斷,導致了錯誤的輿論導向。具體表現爲:第一,研究方法問題。很多留守兒童研究屬於個案研究。誠然,個案研究有助於深入走進研究對象的內心世界,更好地把握其發展歷程,但以個案特徵來揭示留守兒童的羣體特徵,未免以偏概全;第二,內部效度問題。很多研究缺乏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以及留守兒童內部的對比分析,沒有分清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共性與差異;第三,外部效度問題。有些研究取樣較少,其研究結論難以推廣。[9]再次,媒體的大肆宣傳。由於留守兒童出現問題的可能性較大,一旦出現問題,媒體就會大肆宣傳,這是留守兒童問題擴大化傳播的媒介原因。我們發現,媒體報道的多爲安全問題,這也是父母缺席最容易造成的問題。但大肆宣傳容易讓社會將這種“問題化”擴大到兒童的學習、心理、行爲表現等方面,從而對留守兒童形成“問題兒童”的主觀印象。政府、社會和學界需轉變對留守兒童的認識,由“問題兒童”向“弱勢兒童”轉向,理性對待農村留守兒童羣體存在的問題,這樣纔有助於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的開展。

(二)農村留守兒童羣體存在分化

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嚴重性是不同的,農村留守兒童內部存在分化。具體表現爲:第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呈現出低年級化趨勢,而低年段是兒童行爲習慣、思想品德形成的奠基時期,應加強對低年級留守兒童羣體的關注;第二,與其他類型兒童相比,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在健康狀況、同學關係、自我效能感、學業成績等方面更爲薄弱,值得關注;第三,在兒童生長髮育關鍵期,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狀況弱於非留守兒童;在國小升國中、國中升高中的學習關鍵期,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比其他類型的留守兒童更差。因此,應重點關注低年級留守兒童、母親外出留守兒童以及處於成長關鍵期的留守兒童羣體。鑑於農村留守兒童羣體的內部分化,應避免對留守兒童問題一概而論,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活動,增強活動的實效性。

三、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路徑選擇

對留守兒童生存現狀的科學判斷,有助於社會各界理性面對留守兒童問題,關注重點羣體,着眼關鍵方面,明確責任主體,紮實而有效地開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

(一)協同主體,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

家庭、學校、社區是兒童成長的三大場所。在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家庭結構持續變動的背景下,家庭這一場所已難以全面擔任子女監護、教育與親情的角色。但我們又有多大的理由讓孩子———祖國的未來,成爲不完全城鎮化的代價承受者呢?爲了兒童的健康成長,人們對學校和社會給予了更高與更多的期望,希望它們來擔負一部分“留守家庭”無法勝任的責任。但這種責任轉移並不能自動化地實現,它既需要學校和社區認同這種責任擔負的合理性,又需專項資金予以支持,爲此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發揮宣傳號召、組織協調、財政支持和政策引導等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XX—20xx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在“政府主導,責任共擔”的原則下,政府引導並支持學校和社區兩大陣地的行動,形成合力,聚焦目標,以實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綜合各地方的有效經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第一,政府關注留守兒童現象,建設好全國中國小電子學籍系統,實現對留守兒童的動態監測;進一步抓好寄宿制學校建設,出資建立校內留守兒童之家,紮實實施營養餐工程;同時爲留守兒童搭建親情電話、網絡視頻等與家長溝通的平臺。第二,學校關心留守兒童成長,教師兼任代理家長,監管學習,照顧生活,溝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時開展系列成長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增進兒童的歸屬感,促進其人格健康形成。第三,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發展,建立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結對幫扶,讓農村有責任心的婦女擔任愛心媽媽;在小區設立“心語小屋”,與孩子交流,聽孩子傾訴,慰籍孩子心靈;舉辦各類活動,組建社團俱樂部等。[10]201-244此外,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開展綜合扶助留守兒童的項目工作。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構建關愛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聚焦核心,關注留守兒童重點羣體與關鍵方面

在調研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活動,方能提高活動實效。第一,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有顯著差異,政府和學校應進一步搞好營養餐工程,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基本生活質量,促進其身體正常發育,避免錯過兒童身體發育的關鍵期。第二,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最大的特點是缺少有效的監護,這也是留守兒童安全、生活、學習等方面產生問題的根源。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做好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統計與配備工作,保證每一位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務工期間都有監護人,避免兒童處於“無人監護”的狀態;另一方面,通過家長學校等方式,加強對監護人的培訓,以使留守兒童得到儘量全面、有效的監護,降低留守兒童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農村留守兒童內部存在分化,母親外出留守兒童、低齡留守兒童以及處於成長關鍵期的兒童需要更多的關注與關愛,對他們可實行傾斜性政策。比如,在留守兒童結對幫扶中優先爲他們安排“代理家長”;優先考慮他們的寄宿需求;在留守兒童關愛活動中,對其生活、心理和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關注和支持。[9]具體來看,由於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在較多方面存在弱勢,可採取“代理媽媽制”給予他們周到的生活照料、溫暖的心理交流和有效的學習監管,減少因重要他人———母親的缺席而造成的成長困境。同時,低齡留守兒童需引起社會各界重視,他們自理能力較差、生活學習習慣尚處形成階段、與父母的感情處於培養階段,如不及時予以引導和呵護,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爲方式、消極的心理情感、淡漠的交往模式,而這將影響孩子一生。爲此,要通過家長學校等方式指導低齡留守兒童監護人科學地引導孩子行爲和品德的發展。此外,處於身體發育或學習關鍵期的留守兒童,心理較爲脆弱,情緒容易波動,學校和監護人需格外關注,多加交流,並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爲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三)着眼根本,呼喚母親迴歸與城市接納

無論政府、學校和社會做多少工作,都不能代替父母的監護、教育和親情角色。降低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外出率或倡導城市接納留守兒童,減少他們與父母的分離,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護下成長,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之策。

隨着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向城性轉移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同時,在現代化過程中,鄉村社會不斷被邊緣化,鄉村文化出現虛化、空心化問題,追求經濟富餘已成爲鄉村社會的唯一目標,不少農村人外出務工以求家庭脫貧致富。然而,孩子卻成爲城鎮化不徹底和家庭追求經濟目標的代價承受者,這違背了社會和家長的初衷———讓孩子健康成長。我們呼籲家長在追求家庭脫貧或經濟富裕的同時,保存一份人文關懷,儘量降低母親的外出率,這之於孩子的溫暖成長有重要意義。範先佐教授在調查中問及留守兒童“如果父母有一個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誰在身邊時”,有80%的留守兒童回答是母親。[10]降低母親外出比例,讓母親陪護孩子成長,對於留守兒童尤其是低齡留守兒童意義重大,同時也是解決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路徑。

農民工將自己的青春貢獻給了城市發展,爲使留守兒童成長能有父母陪伴,城市也需要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在城市資源可承受範圍內,完整地接納農民工及其家庭。這就需要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着力關注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賦予農民工與市民均等的社會權利和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農民工向市民的轉化。農民工市民化的關鍵在於政府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解決附着在戶籍制度身上的條件限制,破解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如此,留守兒童與父母共同生活於城市的夢想才能達成。總之,社會各方有責任解決弱勢兒童爲我國不完全城鎮化買單的現狀,這既是教育公平更是社會公平的意旨所在。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

目 錄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一)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狀況

(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親情缺乏、心態失衡

(二)習慣不良、學習較差。教育單調、安全難保

(三)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三、當代大學生對留守兒童的認識

表1對什麼是留守兒童的含義認識

表2 政府在關注留守兒童方面發揮的作用

表3我們是否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進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和了解

四、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

(一)各級政府應進一步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

(二)家庭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三)學校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護

(四)社會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

五、對關注、關愛留守兒童的倡議

留守兒童的現狀

【摘要】“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週歲及以下的兒童。

留守兒童人數衆多,已經形成一個需要予以高度重視的羣體。半數以上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爲重要的是,超過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們只能與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在一起生活。這種狀況,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心理髮展等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留守兒童的國小教育狀況良好,但國中教育問題明顯。進入國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週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爲88%,這與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發展目標是嚴重不相符合的。因此,如何在留守兒童中加強和鞏固國中教育,是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留守兒童主要分佈在農村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是關注的重點對象。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農村留守兒童所佔比例高達86.5%,數量達到1980多萬人。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成爲關注的重點。爲了掌握這些狀況的現狀,尋求更多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我利用暑假在臨近的各鄉村對部分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實踐。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一)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

在調查中發現有近68%的留守兒童與其祖父母住在一起, 11%與其親戚住在一起,還有21%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住在一起。由於父母不在身邊,43%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監護人之間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兒童在處理矛盾時採取悶不吭聲的態度,只有22%選擇向父母訴苦。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只有43%的留守兒童對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擔心態度的,有49%的留守兒童覺得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調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兒童覺得社會對自己是關心的,超過1%的留守兒童覺得這個社會對自己一點都不關心。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留和心理狀況

家境好一點的留守兒童,被送到了當地的寄宿學校,有相對安定的學習環境。與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兒童,雖然在生活上能夠有所照顧,但是在學習上,年邁的爺爺奶奶給予不了任何輔導。在調問卷查中,49%的留守兒童遇到學習問題時,採取向老師求助,自己解決的人數只佔到25%。只有46%的留守兒童在週末學習,玩的人數達到14%。在學校學習態度好的留守兒童只有48%,35%的同學寫作業是出於老師的要求。在被調查的100名留守兒童中,有77%的留守兒童除了在學校學習外,沒有其他的學習途徑了。

家境好一點的留守兒童,去父母的約束後,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愛,失行爲散漫。一些寄宿在學校的留守兒童,情緒憂鬱低落。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閉,對他人漠不關心,不接受他人善意關懷等心理。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溝通,從而導致留守兒童在心理、行爲上產生了嚴重的缺陷。諸如他們性格孤僻,情感相對冷漠;進取心不足,學習成績不理想;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能力差,違紀違法行爲時有發生等。68%的留守兒童認爲如果政府努力幫助他們,他們的生活將會更好。

(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

由於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漏洞,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再加上當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問題還沒能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低於其他學生,健康成長狀況也令人堪憂。

大多數教師也認爲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兒”。他們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有厭學傾向。還有的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較差,說謊打架,小偷小摸,花錢大手大腳,沉迷於錄像、遊戲,具有破壞性。

這些都是因爲家庭教育方式不當造成的,當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三種方式。

一是放任型。由於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關心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那些接受寄養的人,擔心引起誤解,影響親戚、鄰里之間的關係,對孩子不敢管理,放任自流;還有少數祖父母也無意對孩子進行約束。這部分留守家庭中的兒童學習完全靠自覺,生活學習缺乏監督。

二是溺愛型。父母一方在家或單親的家庭,有的經濟條件較好,無力關心孩子的思想,便只知道在物質上滿足他們,或孩子一生氣就順從他們,導致溺愛。有的祖父母或寄養家庭認爲孩子長期離開父母,缺少父母疼愛,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照顧和關愛,事事依順着孩子,長時間也會造成對孩子的過分溺愛。

三是嚴厲型。一方在家的父母,往往因爲工作繁忙,沒有過多的時間關注孩子,當孩子一旦不聽話或犯錯時,就大聲呵斥,動輒打罵;有的祖父母由於思想觀念陳舊,以“書是南山竹,不打書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爲信條,使用粗暴教育手段。

因此,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和世界觀等方面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親情缺乏、心態失衡

71%的留守兒童經常會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兒童有時會想念父母。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兒童希望得到同學們的關心,與同學們一起學習,玩耍。他們在生活中有時候不能得到滿足,就會在某個特別時期心態異常,出現失常的情況,嚴重的兒童也出現了偏激的舉動。

(二)習慣不良、學習較差。教育單調、安全難保

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其行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行爲偏激。調查中發現34%的留守兒童行爲習慣較差,他們不聽監護人的教導,目無學校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撒謊和欺負同學等行爲發生。

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臨時監護人重養輕教,教育的責任就全部落到了學校的身上,而學校教育是需要家長配合、社會支持的。然而,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監護人的配合。如家長會無人蔘加,學生違紀或者受到侵害後無監護人配合處理。留守兒童是弱勢羣體,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成爲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侵害後又無親人傾訴,往往得不到及時的發現和處理。加上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斷點,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三)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家長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但部分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暇照顧子女而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給孩子物質和對孩子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等陋習,甚至導致了一些“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的產生。調查中,不想讀書,想自己去賺錢的留守兒童佔12%,他們並把人生髮展方向定位爲打工掙錢。

三、當代大學生對留守兒童的認識

表1對什麼是留守兒童的含義認識

知道什麼是留守兒童47%

不知道什麼是留守兒童 25%

有點印象,不是很清楚28%

政府重視,8%

作用很大 63%

政府比較重視,

發揮作用比較大 22%

政府不太重視, 7%

發揮作用不大  22%

政府不重視,8%

根本不發揮作用 8%

表2 政府在關注留守兒童方面發揮的作用

表3我們是否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進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和了解

無所謂 3%

非常有必要 95%

沒有必要  2%

表4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因素(多選)

當地經濟的落後73%

政府社會關注不夠 45%

孩子缺失親人的關愛引發的心理問題  37%

其他因素  11%

從表1我們容易發現當代大學生對留守兒童的具體含義的瞭解程度是令人震驚的,知道什麼是留守兒童的人數只佔47%。這一數據不難說明,這個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程度還遠遠不夠。有63%的同學認爲政府在關注留守兒童這個方面不夠重視,發揮作用不大。令人欣慰的是,我們通過表3發現絕大多數的同學認爲我們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進行一些更爲深入的思考和了解。

在回答“您對關注留守兒童有更好的建議嗎?”很多同學認爲政府應當完善各種保障制度,政府應該增加對當地教育事業的投入,給予留守兒童親人般的溫暖和實質性的教育;還有一些同學認爲提高農村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村教育設施是解決留守兒童的根本,作爲當代有素質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主動取關心、幫助留守兒童;還有一部分同學持只有的觀點:我們得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的開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六、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直接影響着部分兒童的健康成長和未來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最爲關注的是有可能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幸福,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留守兒童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給予關愛。

(一)各級黨委、政府應進一步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工作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文規定:“暫時或永久脫離家庭環境的兒童,或爲其最大利益不得在這種環境中繼續生活的兒童,應有權得到國家的特別保護和協助。”當前,要想真正有效地解決關愛“留守兒童”的這樣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要發揮各級黨委和政府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主導作用。具體建議如下:

1、各級黨委、政府要完善關於關愛“留守兒童”的各項法律、法規、政策;

2、各級黨委、政府要落實特定的職能機構,負責關愛“留守兒童”的具體工作;

3、各級黨委、政府要建立“關愛留守兒童聯席會議”制度,綜治、教育、婦聯、團委等部門單位應定期通報交流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情況。

(二)家庭應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作爲家庭,在關愛留守兒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強化父母作爲法定監護人的責任,進一步完善委託監護制度;2、家庭要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3、要強化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家長、特別是外出打工的

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三)學校要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護

作爲學校,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1、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工作機制,負責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上的指導。

2、要將留守兒童的教育納入考覈班主任工作中,有班主任負責留守兒童的日常思想交流、學習和在校安全情況的監管,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溝通。

3、要在學校教育中增設相關課程,加強留守兒童精神、心理、生理、行爲方面的指導教育,引導兒童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教育主管部門要儘快爲農村學校配齊心理教師,讓他們和其他任課教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展。

4、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農村中國小普遍寄宿條件差,很多甚至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的教育功能無法有效發揮。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的投入,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和各種文體投入,要儘量爲不能有效地提供有利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四)社會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

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迫在眉睫。要構建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可由老教師、老黨員幹部、青年志願者等羣體構成一張補缺拾遺的監護網絡。有條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應設立圖書室和活動室,讓留守兒童有個活動的場所。要充分發揮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等五老人員在農村的作用,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關心督促留守兒童的成長,讓全社會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全社會的關心對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培育他們健全人格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經過這次社會實踐發現,目前留守兒童的各種現狀是不容樂觀的。不過,我們相信只要各級黨委、政府能夠真正的重視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關護、關心,就能夠達到真正關心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一定可以得到保障。

(五)對關注、關愛留守兒童的倡議

當代大學生現在缺乏社會責任感。對社會道德瞭解不深。在遼陽,能夠參與的社會活動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以後我們上網看報的時候應該更多的瞭解社會,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羣體。我們從童年走過,爛漫的人生季節他們也應該享有。我們今後更應關愛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他們。體現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4

調查時間:20xx年9月

調查地點:五常市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同時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託他人監護或無人監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羣體,隨着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日益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而發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背景介紹

此次調查對象爲我校在校生,年齡分佈在6--12歲之間。全校共有學生1286人,共有留守學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兒童124人,佔留守兒童總數53.6%,女性留守兒童107人,佔留守兒童總數46.4%。

二、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分析

1、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佔84.85%),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佔9.96%),即把孩子託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監護型(佔5.19%),即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監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兒童父母打工情況分析。全校留守兒童共231人,佔全校兒童總數的17.96%(其中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爲35.5%,父親外出打工的爲52.3%,母親外出打工的爲12.1%)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羣體還是相當大的。

3、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數據分析顯示,在縣內打工的佔30.4%,在縣外打工的佔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縣外。

4、打工父母回家頻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佔63.2%,一年回家1——2次的佔30.6%,一般在家停留時間較短。結果表明: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頻率低,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說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兒童生活情況分析。

從全校的總體情況來看,有23.38%的留守兒童寄宿或全託,有24.24%的留守兒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爲32.03%,隔代撫養爲63.20%,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爲嚴峻。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有5.19%的留守學生認爲現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學生認爲“一般”,只有3.04%的學生認爲現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調查中發現,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縱自由。一方面由於灌雲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蘇錫常地區爲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繫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另一方面,由於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較強,所以在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更較高;但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由於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爲中心等極端性格。

3、親情缺乏。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爲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大部分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離,不想和他們溝通,大部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僅是盡到自己的本職(做飯、洗衣、接送等)。

4、行爲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隱患。由於留守兒童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監護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層次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家庭與學校教育容易出現“真空”,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

三、問題的成因

1、淡化區域性教育。由於近幾年打工潮的興起,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城校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校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由於區域差距,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3、外出務工的父母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關注較少,在家裏的監護人由於於文化層次較低僅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4、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轉載自,請保留此標記。)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我們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

五、對策與建議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認識。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讓農民工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2、少年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各級政府部門應切實擔負起責任,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加大農村中國小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以外,還應當及時將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納入政府整體規劃日程,加強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的調研和研究,提出和採取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和義務的措施。

3、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加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爲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學校要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

1、家訪對象:謝xx

2、年齡:8歲

3、性別:男

4、家長姓名:陳xx

5、與家訪對象的關係:祖孫

6、是否留守:留守(爸媽都外出打工)

7、聯繫電話:000000000

8、家訪內容:

我們是中午的時候到學生家的,當然他的奶奶正在門口坐着,我們向她表明了我們的來意後,她很高興的接待了我們。

xx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平時在教室裏不愛說話,但是學習很努力,成績也很好(考了3次第一名)。聽他奶奶說,他在外面受了什麼委屈回家後從來不說,只是自己一個人憋着哭,這也許與他是留守兒童有關吧。

xx的奶奶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老人,她對她的孫子孫女期望都非常高,而且很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她一直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後有出息,別在在家種地了。

我們聊到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長對學生的期望;

2、家長對學習的要求;

3、學生生活方面的情況;

4、學生最需要哪方面的指導;

5、家長希望通過哪種方式和老師交流(家長會或家訪等);

6、如果學生犯錯誤了,家長會以什麼方式處理;

7、家長除了關心學生的學習外,還比較關心學生的哪方面等。

8、家訪總結:

通過家訪,我發現老人家對孫子的期望真的很高。她非常關注他的學習情況,但對他的其他方面如性格、交友等關注的很少。

xx的內向、不愛說話、受委屈不說,我覺得與他的家教有很大的關係。也許是家人只關注他學習的原因,也許是爸媽不在身邊的原因……但聽他奶奶說,xx不是很聽他媽媽的話,但很聽她的話,原因也許就是和媽媽接觸太少吧。

我覺得家長不應該只關注學生的學習,他們應該多瞭解一下學生的交友、性格等其他方面的情況,讓學生能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