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節日調查報告

隨着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節日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節日調查報告

節日調查報告1

調查背景

在全球日趨一體化的今天,中國與國際的聯繫越來越緊密,西方的各種節日和文化也迅速傳入我國。面對現今外來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過西方情人節不過七夕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針對此現象,爲了加強青少年對於我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我們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作爲中國當代中學生,我們在接受西方的節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會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所以我們小組決定從中西方傳統節日爲課題進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學會珍惜和保護中國傳統節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國人。

2瞭解西方傳統節日文化。

3學會分析和總結雙方的不同之處。

4增強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能力以及社會交際能力。

研究方法

資料法、調查法、整理法

研究流程

一:以資料的收集和調查爲主,由負責。

二:以資料的撰寫和總結成果爲主,由負責。

(1)時間(有關要求:最後的資料,由整理員將所有資料有條理的整理完畢後,交於撰寫員,進行最後的整理和收尾,與此同時,各位組員也要開始着手準備自己的組員心得。

三:以組員形成的心得,形成結題報告爲主。

本課題的表達方式:論文

附:關於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論文

一、節日

節日:古代農曆的所謂節,是對歲時的分節,把歲時的逐漸變化分成像竹節一樣的間距,把兩節氣交接之日時定爲交節,由此轉意爲節日。農曆上的節日本意僅指節日的相交之日,並無民俗意義上的節日含義,在曆法所定的年歲,季節交替的節日期間,舉行一些約定俗成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經濟的內涵,相傳相襲,年復一年,從而形成具有完整意義的民俗節日。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他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不是宗教的國家,但也有許多自己的節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春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文化的內涵。例如春節。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爲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爲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爲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爲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爲元旦,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爲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羣衆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爲一年,五穀豐收爲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

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竈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

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年節更是民衆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爲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爲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

二、西方的傳統節日

三、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亦具有生產、生活及宗教三大類型,但由於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類型的傳統節日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從而讓位於宗教性節日。例如萬聖節。

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爲,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

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着各種怪異面具,拎着刻好的蘿蔔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遊走於村落間。

這在當時實則爲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爲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爲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迴歸。萬聖節的節日活動:

紐約市也特別在萬聖節晚上舉行巡遊,讓一羣吸血鬼,殭屍,巫婆,科學怪人等齊齊現身,還歡迎市民到場參觀,到會者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即使你是膽小鬼,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來個熱熱鬧鬧的人鬼嘉年華會。

其實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並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臉更非常可愛,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參加大型化裝舞會一樣。

在各式各樣的裝扮角色中,以女巫殭屍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專賣萬聖節用品的店鋪也特別準備這類衣飾出售,以迎合大衆所需;與此同時,生產商每年更會把當年大熱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這西方傳統節日的熱潮裏,如在電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師造型,已是許多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萬聖節巡遊﹝greenwichvillagehalloweenparade﹞始於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員mrralphlee發起,據說最初他帶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鄰居處遊行,後來漸漸演變成整個村的大型活動,而活動中當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時,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所以即使人們只是抱着想看熱鬧的心態,當你踏進村子裏,很快便會被邀請參與巡行,成爲他們的一份子。

紐約市的萬聖節巡遊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紐約人和遊客參加,而巡遊會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village﹞舉行,各隊伍約在夜晚上七時從第六大道與春天街交界﹝6thavenuespringstreet﹞起步,一直遊行至第二十三街﹝6thavenue23rdstreet﹞爲止,全程大概多個小時。

無論是來自亞洲,南美,非洲,歐洲,以至中東地區的參觀者,都可以把自己裝扮成各式各樣的人物,亦可帶備簡單樂器,即時演奏本土的獨特音樂,融合無疆界的風土文化。可能我以前從未參加過萬聖節的活動,更莫說這麼精彩的巡遊,所以特別覺得有新鮮感。

早於十月中,曼哈頓市已開始鬧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見四處懸掛起萬聖節的鬼怪裝飾,很多百貨公司也忙着把應節禮品及衣物堆放在櫥窗裏,吸引不少途人駐足觀看,而超級市場及街市亦擺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賣,供市民買回家佈置家園或製作南瓜燈之用,當然嘛,也有主婦烹煮南瓜作菜餚或糕餅,完全依足節慶傳統。

四、從中西節日看中西文化差異

一、中西傳統節日形成的歷史淵源與各自特徵

二、中西傳統節日慶祝方式上有各自特徵、存在明顯差異。

中國的傳統節日帶有明顯的社會特徵,基本是封建社會時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會的痕跡:等級制、家族式,節日無不以家族內部活動爲中心。西方的傳統節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現出人們的互動性、集體性和狂歡性,以自我爲中心,崇尚個性張揚。這與中國節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羣體性,反映了人們渴望互相交流、羣體參與的願望,體現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現自我的特點。這裏試舉兩例說明。

(2)萬聖節與中元節。萬聖節作爲西方的重要節日之一,頗受人民的重視。那一天,每戶門前都要掛上一盞南瓜燈,人人都穿上奇裝異服,據說有辟邪之用。其實,作爲先進的發達國家,人們對於鬼怪已不再迷信,他們多半是爲了尋開心而已。同時,人們還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他們可以任意去左鄰右舍討吃的,絕不會受到懲罰。在中國,傳說中元節是鬼門關打開的日子,這一天,地府裏的小鬼會出來遊蕩,迷信色彩濃厚的中國人,對鬼神是極爲敬懼的。那一天,他們會當街燒香祭祖,祈求鬼神不要降禍於他們。於是,中元節這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產物逐漸被淘汰了。

五、中西節日文化的交融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存在着各個方面的差異,傳統節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源於歲時節令,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西方的傳統節日主要源於宗教及相關事件,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另外,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主要以吃喝飲食爲主題,其主要原因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長壽爲目的;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習俗主要以玩樂爲主題,其原因是西方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樂爲目的。從中國人過西方節日及外國人過中國節,我們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腳步。在全球化時代,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深化,中西傳統節日逐漸被雙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納,又有此消彼長的現象。

研究成果

瞭解中西方傳統節日,提高我們的交際能力,增強我們的團隊意識,讓我們瞭解我們中國的歷史是多麼的雄偉壯觀,同時瞭解西方的外來節日,增加了我們的知識面。

結論與建議

同學們,當今中國,傳統節日中充斥着商業驅動,作秀氾濫,面對這個物質嚴重挑戰精神的世界,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新新青年,你們應當全面正確地把握節日的概念和內涵,理性看待節日這個文化載體,將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道德風尚,更重要的是將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薪火相傳!希望當代中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學習瞭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節日調查報告2

摘要:傳統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與自然的長期交往活動中所積累和積澱下來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各種事物的總和。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文化,特別傳統文化與教育密不可分,在人類歷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過教育這種社會遺傳方式延續下去,又藉助人們的不斷創新而造成變化,由量變的積累和積澱,而導致質的飛躍、從而形成在質上明顯不同的進化着的文化、文明的歷史。

一、調查的原因

隨着時代的發展,中西方的不斷交流,在文化上潮流也逐漸趨向統一。這一方向的轉變,讓很多中國人淡化了中國的傳統的節日,而過起了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等等這些。從而我們中國的“端午節”等節日都被人們淡化了,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分析:

二、調查對象

對象:部分是針對學生形式:通過網上問答形式

三、調查過程

先明確要調查的目的跟方向,通過在網上查資料來進行問卷調查,從而知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調查問卷結束後,統計我們的設計問卷,做一個具體的總結報告。

四、調查的資料

在我們設計的調查問卷中,有一個問題是“您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內涵嗎?”其中回答瞭解的只有52.08%,而回答不瞭解的也有44.79%。從這組數據可看出,當代一半的人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內涵不是很瞭解。對清明節的到來您最感興趣的是?答案選項放假可以祭拜祖宗可以同學聚會回覆情況(%) 53 41 2從上面的.表格我們得知,清明節這個祭拜祖先的節日,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放假的日子,而不足一半的人選擇了祭拜祖宗,其實這也能看出我們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的關心程度很膚淺。他們越來越偏向如今社會發展下的各種娛樂節目,例如傳統節日的放假時可以逛街、看電影、吃美食這一諸多的娛樂節目,對於節日本身的內涵逐一淡卻,只是更加追求時代發展下的娛樂方式,所以當傳統節日來臨之際越來越多的人只關注節日是否放假,這也就是我們當代人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

時而回想,對於“傳統”這個詞來說,在我們當今學生看了漸漸成爲了一鍾保守的觀念,人們越來越嚮往那些開放新穎而有特色的西方節日,在2月14日街邊到處都是玫瑰花,還有處處瀰漫着一種浪漫的氣息,在每年的聖誕節,每個地方都佈置着聖誕的情景,聖誕

樹,雪人,那怕在沒有雪的地方都能人工佈置,可想而知節日對家都有着一番特別的味道,學的第一個學期我們也一同感受了商業街的人工降雪以及人工雪人,每當西方節日的到來我們留心可以發現學校都有社團協會以及部門在擺攤組織節目,萬聖節時還爲家畫起了臉譜,對於傳統節日或許家還記得,但對於傳統節日的習俗人們則開始漸漸淡忘,從下列一組十分簡單的調查的“對於清明節下列哪個不是它的傳統習俗?”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雖然掃墓、踏青人們選錯的不多,對於清明掃墓這已經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清明活動了,但還有3.13%的人認爲掃墓及2.08%的人認爲踏青不是清明節的習俗,對於這樣的問題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普遍,但學生對傳統節日節日的健忘也是不可抹滅的事實。

答案選項掃墓踏青吃餃子打馬球回覆情況3 2 52 39時代在發展,但在時代的發展中我們逐漸在迷失屬於自我的文化特色,然而也導致端午節成了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從古至今乃是我們中國的產物,然而從這份報告中我們深刻的看出傳統節日已經逐漸被我們健忘,我們一直在抱怨着春節開始沒有了年味,節日已經不再那麼熱鬧,但我們卻忘了該怎樣去弘揚我們的傳統節日,這樣一份報告雖然不能拯救什麼,但我們還是希望我們家有着傳統節日的意識,讓我們的傳統節日過得越來越有“味道”,家一起弘揚中國文化,發展自己特的文化特色,熱愛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歷史文化,把我們自己的特色帶入全世界的舞臺。

節日調查報告3

調查對象:軍崗村的全部青年。

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你知不知道傳統節日的名稱和日期?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很愕然,結果只有23.4%是全部知道的,71%是隻是知道部分的傳統節日,也就是說一般重大的傳統節日都記得,而有5%的人知道幾個怎麼會只有那麼少的人知道全部的傳統節日呢?當然,每年都有在節日裏面舉行什麼活動的節日當然知道的人就多,而被冷落的節日呢?特別是只有某些地區纔有的節日,那就更少了。但這也不足爲奇,畢竟地區之間是有差異性的,但這也是我們中華的文化啊,我們還是的多知道點。

二、對於傳統節日你是抱着什麼樣的態度去過的?其中有32.7%的人會積極地去過自己喜歡的節日,更有56.7%的人是隨大流的,因爲那是傳統節日,祖師爺怎麼過,大家現在怎麼過,我就怎麼過。也有12%的人是不太理會的,特別是外出打工的青年人,怎麼過節對他們來說好像意義不大,還是求財要緊。而有8%的人的意見有一點古怪,這裏就不多羅列了。從這組數據來看,青少年們對過傳統節日的積極性還是不夠,有的人還說是別人強迫他過節的,聽到這樣的言語,可這叫人心疼啊。再究其原因,大部分的人都說沒有錢過節,或者是說沒有時間過節,有的也說節日都沒有氣氛,那怎麼過啊,更有的人說不知道今天是節日,等到知道的時候節日不過也過了。

三、過傳統節日的時候,你會按照傳統的方式去過嗎?有41.6%的人是會按足傳統節日的方式去過的,他們說這是節日要求他們這樣做的。而有36.3%的人認爲怎樣過都可以,只要是自己高興就可以了,過節的時候這樣的人常常和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想一想這節應該怎樣過。有22.1%的人是抱着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反正也是過日子而已。年少無忌,習俗也成不了他們的枷鎖,看來態度決定了方式。

四、對過傳統節日的意義你瞭解嗎?說了解的人有46%,而一知半解的人佔了53%,全然不解的人有1%。既然問到過傳統節日的意義了,那當然也得問一下意義是什麼?這樣一問,有75%的人認爲在過傳統節日時可以家人團聚,團結親朋戚友。有4.4的人認爲可以品味一下,體驗以下祖國的博大精深,追根索源。有20.6%的人說有東西吃,有假放,可以掙大錢,這就是意義。不過聽起來的確很實際。五、你更喜歡過傳統節日還是?這是一個的問題,這些年來,西方文化不斷地向我們滲透過來,勢猶猛洪,我們的生活有一種被迫融入西方節日的洪流當中,特別是這幾年來,尤其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據調查,僅有33%的人是喜歡過傳統節日的,就有55%的人更趨於過西方節日,剩餘的人就覺得無所謂了,反正一樣開心。當問到西方節日受歡迎的原因時,有40%的人認爲過西方節日時的'娛樂性比較強,這是我們平時無法體會得到的。而有32%的人就覺得過西方節日很新鮮,我們很好奇。剩下28%的人是跟隨大流的,周圍的人都在過節,你不過節就是比別人out了。而與西方節日相比,75%的人認爲傳統節日裏面多數只有吃的份,玩的很少,沒有什麼激情,也就是說娛樂性不強吧。25%的人就認爲傳統節日過於嚴肅,不合口味。如此看來,傳統節日受到青少年的冷落也不是空穴來風的。

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A、從國小到國中,從國中到高中都很少有關於的,是以至人到青年都不知道有某個傳統節日,想不清過節的那一天到底有什麼的特殊意義,也不知道關於這個節日的。我也不想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我們的教育上來的,但是事實也似乎如此。即便它不負全責,也是罪責難逃了。要得改變青少年的態度,搞好教育應是當務之急了。國小生不是很喜歡聽故事嗎?我們就講給他聽,如屈原的故事、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嫦娥的故事等。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了,他們已經知道什麼是價值,什麼叫意義了。於是我們就在他們這樣的時期在課程上加入一些關於傳統節日的,重在揭示傳統節日的意義,當然節日的意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新時代也應有新的內涵,讓他們這節日不是爲過節而過節。以上說的是針對學生的,那對於社會上的青年也不容忽視了。社會上的宣傳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該要在節日裏面多作宣傳。如在電視上可以放一些宣傳片,政府機關和教育機關可以出一些,報紙也是一個不多的等。這樣可以達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效果。家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渲染場所,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爲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因此父母首先應當要以身作則,再教育孩子。當學校-社會-家,這三個形成統一戰線時,何愁傳統不繼承,何苦傳統不發展。

B、現在國家和人民都很重視傳統節日,於是現在傳統節日都有法定假期了,而目的在於在節日裏面舉國同慶,認祖歸宗。但目前很多的人看到節日到了,他們看到的不是節日,而是看到了放假。放假去哪啦?去玩唄。這樣不是過節嗎,玩也一樣是過節啊,於是報了一間旅行社,節就這樣過去了。過節時,他們談論的不是古往今來,上下五千年,而是青山綠水,裏裏外外。傳統節日就變成了旅遊節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過節方式,沒有錯,這是連政府機關都無法管的。但是你可知道這是在過節啊就像是一樣,你可不能夠離題。當你玩得很開心的時候,至少你應該想到今天是某某節,想一下這個節日的由來,有關節日的故事,想一下這節日裏面我們要銘記什麼?等等。我認爲一些大的公司、政府機關等的,總之就是一些大的團體,放假時也要集體搞一下活動,激發一下人們心目中的節日激情,還大家一個節日的氣氛,好讓忘了變爲記得,也讓被動化爲積極。對於農村的人來說,每個節日都有一種慶祝的方式,有的還保留着古人的過節方式,但對於身在城市的人來說,很多都不會注重形式了,建議還是多回老家走走,因爲那裏有你的根。有的人就會問:“爲什麼就的按古人的方式過節,難道古人這樣過覺得開心,我們現代人也一樣嗎?我想未必,如果人人都千遍一律的,那傳統節日還要不要發展?”傳統節日是要發展的,這也是肯定的,我也不是說不讓它發展,正好相反,我還得鼓勵它呢。但你可知道,沒有繼承是無從談發展的,換句話來說,你連傳統的東西一點也不知道,發展又從何談起?在繼承中謀發展。現代的社會什麼都講效率,什麼都要求創新,也只有這樣的東西纔有生命力,我們的傳統節日也一樣。爲此我們就得取傳統之精華,去傳統之糟粕,結合現代的生活理念,開創一種現代人的過節方式,我們不是在打傳統的過自己的節,而是給傳統節日注入新鮮的血液,發展我們的傳統。

C、近年來,西方節日大受青睞,很多人都喜歡過西方的節日,你可能也不會忘記在的那一天說的一句話:“媽,您辛苦了!”你可能更喜歡在和自己喜歡的人在星空下相互依偎,這一切都表示你的心中已經默默地接受了西方節日。有的人說過西方節日就是崇洋媚外。對於西方節日,我們固然要保持謹慎的態度,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憂慮”和“文化警惕”,這是應該的,但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排外,歷史上也說了,固步自封,最終也只能是導致落後。現代的人有這樣的想法,那是蠻橫得自甘腐化的幼稚想法。魯迅先生說得好,“拿來主義”,面對着它,我們就要大膽地拿來,理性地拿來。其實現實當中我們都看到,我們過西方節日是怎麼過的,我們不可能按足西方人的方式過一個西方的節日,那是環境的不允許,也是我們的文化不允許,現在的我們是在按我們的方式去過別人的節日,我們看中的是能從西方節日中找更多的快樂,一掃傳統的保守和壓抑,按鄧爺爺的來說,我們要過具有中國特色的西方節日,西方人肯定沒有想到。現在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實都被抽空了,成爲了徒有其表的擺設的味道,比如到了,我們這裏也就是一個消費日,或者時尚的標籤。可以說對中國傳統節日沒有多大的威脅,真正的危險反而來自我們自身,像這樣溫情的節日卻成爲了月餅商人炫技買賣的秀場和無良政客們腐敗和投機專營的通道。聽起來,那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在文化認同感嚴重缺乏的今天,不是變着法兒打着節日的旗號來賺錢來消費,而是帶着虔敬之心認認真真地過好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這或許纔是我們的本分。

調查: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不可遺棄。經過這次調查,我真的是感受良多,面對這一話題,我想我們應努力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呼喚更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傳統文化也隨着全球化了,既有洋節的入侵,也有中國節的傳出。在美國的唐人街上我們也看到有很多不是中國人的人也在過我們的節日,這就算是文化的滲透吧。中國人是和平的,我們不會用我們傳統的文化去侵略別人,我們只是將我們好的東西與大家分享,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也都有義務重視我們的節日並將它發揚光大。

本次調查可能調查範圍小,不夠有代表性,但希望僅此報告對讀者有所啓發。

節日調查報告4

一、調查概況

我於20xx年4月份,對我居住地周圍的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爲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澄西中學進行,共發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爲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爲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三、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中學生具有較爲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爲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爲學習的作用是爲了考大學,16%的中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爲,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爲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爲高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爲國中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5%的學生認爲“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國中畢業後的打算,97%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3%的學生選擇就業,對於高中畢業後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願望。

(二)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國中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中學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國中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89%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67%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羣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48%的學生沒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於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爲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的學生將準備在農村務農,同時,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四、對調查結果的體會

(一)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中學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於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瞭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農村中學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爲興奮,因爲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於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的改革,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爲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放棄考大學的願望;52%的學生認爲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改革的影響,使部分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茫和失望,並逐漸淡化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3、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爲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中學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爲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衆多的學生家長後,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且大多數側重於學業成績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多,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戶外、學校緊張的矛盾局面。

5、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農村中學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

6、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爲,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於教師行爲不斷提高,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鉅。爲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應積極地幫助農村中學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瞭解了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後的儀器設備、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

們感到厭倦併產生牴觸。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軟件的投入,使儀器設備、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中學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不透徹,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製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容的輔導是當務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使農村國中生成長爲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XXXX年,原國家教委等四部委聯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應該從辦學爲了升學轉到以爲本地區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爲主,兼顧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這個方向上來”。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中學進行國中後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我們應該引以爲鑑的是:傳統的也是落後的農村職業高中教育,當前步入了關、停、並、轉的惡劣境況。那麼,在農村中學實施職業教育,則必須致力於追求教學內容的科技化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4、緊扣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學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考覈標準,主動適應學生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

爲了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在普教中滲透職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相對均衡各學科在教學時間上的比重,淡化各學科考覈的學術標準,以使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各學科的均衡學習和最感興趣的學科的強化學習。

5、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爲滯後”問題

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中學教育基本上是屬於這種情況。解決“教師行爲滯後”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爲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覈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三是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節日調查報告5

一、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大學生認爲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並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爲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瞭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

二、當代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瞭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大學生認爲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於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並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於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大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於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衆崇洋媚 外的心理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大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爲爲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鑽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瞭解,錯誤的'認爲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於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媚 外,熱衷於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爲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大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大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極少部分大學生由於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於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爲“中國鬼節”。

2、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部分人認爲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後,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願接受。

五、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大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爲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爲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於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爲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爲欠缺,這是由於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當代在校大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附錄

由於我的調查時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初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查中出現的顯著問題,故不能作爲有力的論據。

節日調查報告6

一、調查背景

據權威資料表明,上海城裏約有70%年齡在14、30歲的年輕人在平安夜選擇走出家門,狂吃狂歡。其中,90%的人會選擇像“JJ”、“紐約客”等可容納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廳,去參加通宵達旦的化妝舞會,發泄旺盛的精力。情侶中88.3%的人會去排場不大的西餐館享受一頓浪漫的西餐,而還有10.8%會選擇在家看電視,共享二人世界。剩下的那部分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不能相聚。綜上所述,年輕人嚮往在節日的氣氛中,感受到他們所向往的另一種生活方式,另外一種文化氛圍。上海的聖誕節普及着一種國際視野,文化佔有率爲70%。

二、調查方法

(一)調查形式

本文采用調查研究的方法,以內蒙古財經大學東校區大一、大二級學生爲樣本進行隨機抽取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對收集的資料的統計分析,描述和分析了大學生過中西方節日的狀況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

(二)問卷設計

問卷的具體設計方面,我們根據所設計的題目對傳統文化這一概念進行了操作化,每一個題目量化之後分爲五個維度,列出了16個關於傳統文化態度的問題,每題都採用1-5計分方式進行打分,根據總分的不同判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總分越低表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越高。本次調查設計了性別、年級兩個變量,用以探究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對中國傳統文化態度的影響。

三、調查目的

(一)證實課題假設

調查從“瞭解度”、“參與度”、“認同度及主管觀點”以及“大衆傳媒及文化產品對文化的影響力”四個角度出發,完成了測量,並通過SPSS數據圖表和訪談文本進行描述和分析。對於不同變量對中國傳統文化態度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以期較爲準確的勾畫出大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態度。並對每一個題目進行了描述統計分析,以求得出支持本次調查假設的結果

(二)圍繞課題深入分析

經調查研究表明,西方節日受到大學生的青睞的.主要原因是受商家宣傳和新鮮感的刺激。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與性別有關,且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總體來說較好,其中對節日背景知識的瞭解會影響大學生節日形式和節日目的的選擇。

四、調查結果

(一)樣本總體分析

據結果統計,調查對象62%爲女性,32%則爲男性。令有6%的問卷因未答完的原因被進行了作廢處理。

(二)中西方節日受歡迎度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主要喜歡的西方節日,30.95%的學生選擇了聖誕節,另外還有7.14%的學生選擇了西方情人節。剩餘樣本中,有85.71%的喜歡春節。而中秋節的受歡迎程度緊隨其次。

(三)調查樣本對中西方節日的態度

1、西方節日

47.62%的人覺得之所以過西方節日是因爲其有趣,慶祝形式多樣,新穎時尚,能更好的彰顯個性。並且很有氛圍,是與親朋好友聯絡感情的好機會。16.67%的人覺得過那些西方節日很有代表性意義,例如:父、母親節、聖誕節、西方情人節。另有4.76%認爲西方節日非常乏味,無非是人們爲了自己的那些娛樂購物等活動找些藉口,亦或純屬商業炒作。而剩餘30.95%對其態度比較冷淡,覺得和自己無關,終其背景不是發生在中國,更不瞭解其背後的文化,過了也沒意義。

2、中國傳統節日

90%的人表示絕對會過節慶祝。大部分人認爲是這長久以來的風俗習慣、觀念以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是家人朋友之間聯絡感情的一個機會。個別幾個表示,大家都這麼過,就跟着而已。3%的人表示因工作等原因不過節。另外7%顯示爲無所謂。

3、對現狀的理解

45%認爲,“洋節流行”只是表面現象,因爲傳統節日的慶祝形式嚴肅內斂,大學生才通過西方的節日增加娛樂、宣泄情緒,其實處於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並未動搖。雖然會有一定衝擊,但不會影響中國傳統節日的主導地位。25%認爲,西方節日帶來新鮮感,大學生喜歡嘗試新事物,只是一時流行,商業文化,衝擊很小。還有一部分認爲,現在很多年輕人崇洋媚外,中國傳統節日已被西方節日所取代,中國傳統文化收到的衝擊非常大,已經岌岌可危。

4、慶祝節日對自身的影響

西方:增加了向親朋好友表情達意的機會;增加了娛樂開銷;減少了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極少部分認爲,沒有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很有必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實際意義,只是走形式而已;很好,有假期。

五、分析

(一)中西文化的歷史淵源

中國自古就有對外的各方面交流,尤其在文化領域更是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清末的閉關鎖國政統治階級的策閉目塞聽卻直接導致了我國逐漸落後。

(二)改革開放後的中西文化交流

改革開放作爲中西方文化擴散的分水嶺,自之後,外來風土文化紛至沓來,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開始不同程度的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看着日漸增多的外國商品品牌佔據中國市場,外國語言在人羣中流行,甚至連外國的生活方式也成爲人們爭相效仿的對象。對此現象,人們不禁憂心,這樣下去,中國的本土文化將被至於何地,中國的傳統會不會衰落?改革應該堅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讓中國的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一代代持續傳承下去,已成爲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

(三)西方節日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當今社會,利益成爲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對西方節日成爲時尚的現實,衆多商家爭先恐後地打出節日牌,一時間,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不屬於我們中國文化的節日充斥着我們的生活,而傳統的端午、中秋節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面對這樣的事實,國人紛紛呼籲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國家也不得不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法定節假日增加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即是明證。與此同時,過洋節也一夜之間風靡校園。

(四)調查報告分析

通過本次的調查,我認爲大學生對中西節日文化的態度有如下四點:首先,多數大學生都喜歡過西方花樣繁多的節日,而對中國傳統節日,表現更多的則是一種內在的感情,與自身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喜歡西方節日的原因是其表現出的趣味性,並可藉此於親朋好友大肆慶祝,而商家藉機名目繁多的宣傳活動也有部分關係,但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慶祝更多的是建立在體會其深層的文化背景上的,是對自身感情與歷史與國家本質的融合;第三,對中西文化相對立的現狀,多數人認爲西方文化盛行是表面現象,只是嚴肅內斂的中國傳統文化無法讓年輕人充分宣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會受到一定衝擊,但並不會真正影響其主導地位,只有少數大學生認爲這是一種崇洋媚外的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在有力的衝擊下以岌岌可危;最後,人們認爲無論過中西方節日都是爲了更好的與親朋好友聯絡感情,還有各種假期,但同時卻增加了娛樂開銷。

我想,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動勢在必行,但在中外交流活動頻繁的當下,外來文化瘋狂涌入是無法阻擋的現實,而其未必絕對是壞事,哲學上講事物都有對立的兩面,有矛盾是必然的,但可否更好的使中外文化相結合,更具有中國特色!

六、結論

大學生過洋節是受到商家廣告宣傳的刺激,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淡忘?爲此,我們選擇了從中西方節日看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這個課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智慧的結晶,作爲新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有義務去保護和傳承。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是文化傳承的主力軍,今天的年輕人是否淡忘了傳統,是否逐漸被西方同化,我們能爲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提供什麼依據和建議?一個又一個問題困擾着我們。我們將通過自己的研究去了解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並嘗試爲保證中國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節日調查報告7

這個學期,我們班開展了《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調查研究》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幾個對中秋節特別感興趣,所以成立了一個小組,選擇了研究子課題《瑞安民間中秋節習俗的調查研究》。經過大半個學期的調查研究,我們查找收集了許多有關中秋節的資料,對瑞安民間中秋節的習俗有了許多瞭解,現在,我們的調查研究活動即將結束,經我們組裏成員的討論,我們將調查研究的過程和自己的收穫總結如下。

一、我們小組的成員

組長:陳天樂;副組長:陳彤瑤;組員:繆羣翔、蔡亞興、郭舒怡、繆鎮遠、吳奕墨、虞舒雯、王彥超、鄭林亦心、李深涵、黃瑞榮、謝尚棟

二、我們的研究任務

瞭解中秋節起源;瞭解各族中秋節的習俗;瞭解中秋節飲食習俗;瞭解人們在中秋節期間還進行哪些其他活動;瞭解有關中秋節的詩詞和傳說故事。

三、我們研究的過程

第三週到第五週:確定研究子課題,確定小組人員;明確小組分工、商量研究內容,制定研究計劃;根據研究內容組成研究小小組,確立小組長。

第六週到第十一週:根據研究內容分頭進行研究;小組定期開展研究情況交流;小小組分頭自查資料,分析不足之處,再繼續研究。

第十二週到第十五週:各小小組整理資料;組員寫研究活動的心得體會;各小組長寫研究報告;小組在組內交流(每人都發言)。

第十六週:寫小組研究報告。

四、我們研究的方法

我們小組通過上網,上圖書館、書店看有關書籍、問家長老師以及有經驗的老人等方式進行研究,收集相關資料,實踐中,我們還用照相機記錄了我們部分研究活動內容。

五、我們研究的成果

(一)中秋節的起源

經過我們組成員上網、上閱覽室上書店查閱課外書,瞭解到了有關中秋節的起源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爲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爲此頗爲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爲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爲,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爲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至明清時,中秋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成了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二)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衆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唐代,宋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但人們最主要的習俗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唐代,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吃着月餅,共同賞月敘談。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爲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三)我們看到的中秋節

現在的中秋節被各種月餅填滿了。月餅越做越好,包裝越來越豪華,月餅的種類越來越多。節日前夕,超市裏琳琅滿目的月餅和熙熙攘攘的人羣增添了不少節日的氣氛。

中秋節這一天,媽媽和我拎着月餅早早來到了外婆家。晚飯時分,外婆外公在家裏擺開八仙桌,接着在桌上面放置了十隻高盤,分別盛放花生,柚、五味香糕,綠豆糕,杏仁酥、蘋果、桔、梨等果品。聽外婆說有的家庭還將收藏的古玩、花卉、盆景、玲瓏奇巧的玩具擺放出來,俗稱“小擺設”。瑞安城關中秋節小擺設在溫州是出了名的呢。此外“炒粉幹” “吃番鴨”“吃芋頭”也是咱瑞安人過中秋的傳統習俗呢。可是現在,大家不興吃這些東西了,而是喜歡擺一桌酒席,大家聚一聚。

不一會兒,大家都放下了手頭的事情趕來了,家裏變得好熱鬧。一家人圍在一起,一邊吃着外婆準備的豐盛的酒餚,品嚐着精美的月餅,一邊說說笑笑,其樂融融。只是遺憾的是這天是陰天,沒有月亮,否則,那“分外明”的中秋圓月,一定會給我們的聚會增添許多詩情畫意。

六、我們的收穫與體會

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如瞭解了中秋節的起源,知道了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個傳統節日,又稱“八月節”“團圓節”“拜月節”“月夕”等等,還知道了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同的中秋節習俗。此外,我還收集了不少中秋節的傳說和詩詞,發現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對月”獨酌,寫下許多不朽的詩篇,如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月下獨酌》《關山月》,王建的

《十五夜望月》,蘇軾的《中秋月》等。這次綜合實踐活動,不僅使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還提高了我們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處理資料的能力,同時還提高了我們團結協作的能力。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6

調查時間:7月

調查人數:7人

調查問題:

1、你知道有哪些傳統節日?

2、曬黴節是幾月幾號?

3、曬黴節主要有什麼習俗?

4、端午節時將糉子拋入海中,是爲了驅逐海怪,保護誰?

調查答案:

1、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曬黴節、除夕……

2、農曆六月初六。

3、人們把書籍、棉被、毛皮等放在日光下曝曬。

4、愛國人——屈原

調查報告:

1、這題其實很廣泛,大多人都答出中秋、端午和春節,一些人還答出除夕等。看來,大家對傳統節日不是特別瞭解,只知道某些比較重要的節日。

2、很多人不知道曬黴節幾月幾號,7人中沒有一人答出,說明對於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傳統節日,大家都還是不清楚的。

3、答出這道題的只有1人,曬黴節的主要習俗大家都答不出,看來傳統節日的習俗的瞭解還需加強。

4、7人全部答出這道題,且正確,說明對於端午節這個非常重大的傳統節日,大家都還是瞭解的。

調查思考:

傳統節日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來的一大遺產,而現在很多人都慢慢遺忘這些傳統節日,更注重洋節,比如聖誕節、情人節……這些是沒錯的,可仔細看看曬黴節大家都如此不瞭解,再看看聖誕節各家的漂亮聖誕樹,是啊,傳統節日是我們有權保護的,爲什麼大家都不能做到呢?看看調查曬黴節的習俗,只有一人答出,說明大家對傳統習俗是多麼的不瞭解、不清楚,而如果連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都留不住,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說自己是中國人?現在,我唯一能說的就是:請大家保護好我們的傳統節日,認真對待每個傳統節日,只有這樣,明天中國纔會更加繁榮富強!

節日調查報告8

一、進行調查研究的原因或社會背景

隨着時代的發展,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聖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相當流行,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像農曆5月初5的“端午”等節日卻被我們中國人淡化了。就此問題,我對小區部分中學校的部分在校學生做了關於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二、調查的對象和區域介紹

對象:部分在校學生

區域:小區周圍部分中學

三、調查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明確研究目的,確定研究方向

第二階段:通過書籍。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手段收集文字資料,進行網絡調查。

第三階段:設計問卷,進行實地調查。明確人們對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的瞭解程度。

第三階段:對收回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類統計,將資料進行最後的彙總,結合問卷的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彙總資料,完成結題報告。

四、調查的資料

1、你所知道的中國傳統節日有那些?

2、你是否知道這些傳統節日有什麼習俗?(可做簡要回答。)

3、你是否知道這些傳統習俗的來源?(可做簡要回答。)

4、你最喜歡過的傳統節日是哪一個?

5、你一般怎麼度過這個傳統節日?

6、傳統節日與外國節日,你更喜歡哪一個?

7、針對外國節日特別是情人節、聖誕節火熱的現在,你想說些什麼?主動了解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更加要過好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將自己國家源遠流長的的歷史文化和傳統風俗介紹給更多的人們,互相瞭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才能夠更好的合作相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平。

五、調查的結果、結論

過中西節日的利與弊

大部分中學生認爲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並隆重舉行的。但有部分中學生認爲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瞭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的來源。

近年來許多地方禁放煙花爆竹,本來還能惹人興奮的'煙花爆竹作爲“陋習”離我們遠去,這使得春節喪失了傳統的“爆竹一聲舊歲除”的喜慶色彩,只能日復一日地在家中呆看着春節晚會、正月正晚會、文化部晚會??也許正是由於我們的一些行爲,無形中讓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年輕人心目中打了折扣。

任何節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獨特性。在美國更有萬聖節、感恩節等。在美國,一年中幾乎有四分之一的時間他們是在節日中度過的。相比之下,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就“雅”多了,文化底蘊深多了,更少了“瘋狂”。這就是許多青年人不注重傳統節日,而熱衷於西方節日的原因吧!當然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經濟比較強勢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

我將國內外過聖誕節的情況作了對比:

聖誕節來自宗教,中國人大多不信耶穌,自然不知其真正含義。個人認爲至少95%以上的中國人是“瞎”過。過聖誕節只是年輕情侶藉機浪漫一把,年輕人瘋狂的好機會。真正過聖誕節的意義不同,中國的聖誕節已經成了狂歡節。

看看國外的平安夜:

挪威華爾約翰大街,這條奧斯陸最繁華的商業街,冷清的讓人無法接受。

街上沒有一個人,但是商鋪的燈和顯示器一直明亮。

這是國外平安夜的地鐵站,空無一人。

再看看國內的情況:

擁擠的人羣,毫無秩序的交通。

六、合理的建議或對策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爲欠缺。我認爲可能是由於同學們在生活中只專注於平時的課堂上的學習,忘記了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所致。

1、謹防“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現在的傳統節日面臨着一個尷尬的境地,在商家的刻意炒作和人們獵奇的心理作崇下,在傳統節日出現了一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現象,傳統節日完全失去了傳統的內涵,失去了節日的特色,而成了商家的利用平臺。而現在國家將傳統節假日法定化,目的不是爲商家提供平臺,而是要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在傳統節日中,不能再隨便給這幾個節日穿插太多與商業內容相關的節目,或者是與節日無關的主題。而是要通過舉行活動,加大對傳統節日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們參與其中,瞭解這些傳統節日,進而從內心喜歡上這些節日。國家將傳統節假日法定化是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現在的關鍵是在這個平臺上如何去“唱戲”。但不管怎樣,我們要謹防再出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現象,否則就違背了國家將傳統節日法定化的初衷。

春節時小商鋪喜氣洋洋。

我國中秋節的市場。

2、讓傳統節日成爲人們的一種習慣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一個又一個舶來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等,而真正屬於我們的歷史傳統節日卻被人們有意無意地淡化了。而現在國家將傳統節日法定化,這樣就給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機會。雖然傳統節日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只要我們在挖掘節日內涵和具體載體上多下功夫,能夠讓更多的羣衆參與進來,相信傳統節日的文化觀念能夠真正深入人心,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裏。在傳統節日這一天,要充分發揮社區、街道等載體的作用,舉行一些羣衆喜聞樂見、青年願意參與、和傳統節日有關的,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讓人們在活動中回味悠久歷史,在活動中瞭解傳統節日的深刻內涵,當過傳統節日成爲人們的一種習慣時,那麼離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就不遠了。

端午節的市場。

3、過好傳統節日從自身做起

我希望我們中學生首先從自己做起,平時在學習之餘能主動地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另外,希望學校、社區能在中國傳統節日裏多舉辦文化活動普及文化知識,從而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調查總結

傳統節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並自誕生始成爲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它獨具的喜聞樂見、全民參與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弘揚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凡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生於斯,長於斯,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信仰,已經與這些節日習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特定的節日氛圍中,人們尤喜以詩、詞等藝術形式來抒發和寄託某種特殊的感情,這樣就產生了許多和節日有關的詩作。這裏,節日只是一個載體,而詩中的蘊意、感懷、思念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是通過詩、詞等各種表達形式,節日的內容才更加豐富、圓滿、富有情趣。二者渾然一體,不但闡釋了節日的意義,也揭示了生命的真諦。當代中學生也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

八、調查感悟

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報告,是我深切感受到了我們偉大祖國源遠流長的歷史的魅力和祖先們流傳下來的古老的歷史文明,使我深深愛上了我國的傳統節日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同時我也瞭解到了西方的外來節日,讓我開闊了眼界,增加了自己的知識面。

以後,不僅要與國際接軌,瞭解西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作爲中學生應該擔任宣傳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讓更多人瞭解中國。

節日調查報告9

一、活動背景

目前,我們國小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知之甚少,爲了讓我們能夠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並且能夠讓傳統節日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繼承,這個學期我們班開展了“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調查研究”綜合實踐活動。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我們重點選了其中四個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作爲子課題,並進行分組調查研究。

二、研究內容

瞭解各傳統節日的起源;收集有關各傳統節日的詩詞;瞭解各傳統節日的習俗,瞭解各傳統節日飲食習慣;瞭解人們在各傳統節日期間還進行哪些其他活動等。將瞭解、收集到的資料有序地進行整理,並裝訂成冊。

三、任務分工

根據選擇的子課題,我們全班同學分成四組,各組的任務分工如下:

1、煙花隊:組長李子健、吳雨純,主要負責調查研究春節的傳統習俗;

2、勝利之光:組長塗廣駿、王楊洋,主要負責調查研究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3、陽光隊:組長吳梓渟、肖筱,主要負責調查研究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4、月亮之光:組長張方瓊、肖依晨,主要負責調查研究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四、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爲這次活動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研究計劃,確定各分組研究的子課題和人員。爲了活躍這次活動的氣氛,增強各分組的凝聚力,各分組都給自己取了積極向上的組名,還有響亮的口號。接下來各分組根據各自的子課題制定分組研究計劃,分頭進行調查研究。各分組通過看報、問長輩、上網查資料等各種渠道來蒐集相關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的資料,並整理成冊,寫成研究報告。

五、研究成果

各分組經過半個多學期的調查研究,蒐集了不少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資料。下面就是各組的研究成果,蒐集的部分資料。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風俗特色。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上古的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子,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和影壁中。

倒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節日調查報告10

調查報告是對某項工作、某個事件、某個問題,經過深入細緻的調查後,將調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統整理,分析研究,以書面形式向組織和領導彙報調查情況的一種文書。

調查人: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對象:

關於大學生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報告

前言隨着時代的發展,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聖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相當流行,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像農曆5月初5的端午等節日卻被我們中國人淡化了。就此問題,我對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學生做了關於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大學生認爲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並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爲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瞭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

二. 當代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瞭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大學生認爲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於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並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於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 大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於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衆崇洋的心理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大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爲爲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鑽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瞭解,錯誤的認爲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於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熱衷於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爲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 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大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大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 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

極少部分大學生由於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於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爲中國鬼節。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

部分人認爲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後,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願接受。

五. 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大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爲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爲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於2005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爲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 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爲欠缺,這是由於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當代在校大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 附錄由於我的調查時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初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查中出現的顯著問題,故不能作爲有力的論據。

節日調查報告11

春節將至,近日某旅行網發佈了《xx中國人春節出遊意願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近八成人希望用旅遊來度過xx年春節,出行意願遠超往年,因害怕國內過於擁擠,超50%有出行意願的旅遊者計劃出境旅遊,出境遊意願首次高於國內遊。

在預訂渠道選擇上,超過八成客戶傾向於通過旅遊網站來選擇、比較旅遊產品。40%用戶青睞在手機端選擇和預訂旅遊產品。

春節出遊正在走向“移動化”

此次調查面向來自全國30多個城市的網民,共回收有效問卷1331份,報告全面展示了今年春節國人旅遊在出行意願、費用、時間、目的地、關注點等諸多方面的傾向。

攜程旅遊專家分析,受到出境旅遊門檻放寬、國內高鐵自駕航空便利化、互聯網旅遊技術創新與價格競爭等重大利好因素影響,我國旅遊者在xx年的旅遊意願將進一步提升。今年春節預計將成爲遊客規模史上最高、“智慧遊”程度最高的春節黃金週。今年旅遊的性價比也創新高,攜程、同程、58同城旅遊頻道等大型旅遊網站和app已經推出數萬條線路以及“買一送一”、一元門票等優惠活動。從目前春節假期的預訂情況看,出境遊、高鐵與自駕遊、跟團遊與自由行、門票等產品,將會出現爆發式增長。預計國內的東北、海南、華東、雲南、四川,出境的日本、泰國、臺灣地區、澳洲、美國等將是春節旅遊的熱點,熱門線路遊客量有望增長50%以上。

春節旅遊意願超八成其中九成是家庭同遊

距xx年春節黃金週假期只有不到1個月,調查顯示,有出行意願的網民達到八成。17%的網民已經訂好了出遊計劃,65%的網民仍在考慮中。18%的'客戶表示沒有出遊計劃。

春節是中國人每年最重要的節日,近九成旅遊者傾向與家人一同出遊。選擇一個人出遊的只有5%。閤家團圓、走親訪友也是大部分人極爲重要的安排,因此36%的客戶傾向於年九年級或初四出行。其次是春節前(23%)、年七年級或八年級(20%)。在出遊天數的選擇上,大部分人傾向在3-6天,兼顧休息和出遊時間。25%的遊客選擇春節旅遊6天以上。

中青旅相關專家分析,目前處於春節國內遊、出境遊的預訂高峯,出境遊已經預訂過半,歐美、澳洲等部分長途熱門線路的名額已經很緊張。建議有出遊計劃的旅遊者儘快安排。從訂單分析家庭遊客是主力,報名旅遊團的兩大一小或者三代同行比例很高,私家團、爸媽放心遊、高端小團遊等很受歡迎。

出境遊意願首次高於國內遊

在目的地的選擇方面,約40%客戶傾向於境外旅遊,其中37%偏好境內旅遊,選擇出境遊的客人比例略高於國內遊,另有23%的客戶表示“不確定”。不考慮境內出遊的客戶主要是因爲境內目的地在節假日人較多。調查發現,男性客戶更傾向境內旅遊,而女性則更傾向於境外。

國內目的地集中在傳統、熱門的旅遊勝地,如三亞、雲南,其次是廈門、東北。境外目的地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無論是較近的港澳臺、日韓、東南亞,還是中長線的美洲、歐洲、中東線等都有不同需求的客人進行選擇。

攜程旅遊專家分析,從調查看,出境遊意願首次超過國內遊,將是今年春節的旅遊熱點。這主要是受到衆多目的地國家簽證條件放寬等利好的影響,攜程網上相關國家的線路產品遊客量都出現大幅增長的趨勢。很多報名的遊客是第一次出境遊或者首次在網上預訂,說明越來越多國人有條件走出國門。

超過八成傾向網上選擇、比較旅遊產品

旅遊者調查顯示,今年春節旅遊消費方式的最大變化是網絡化、移動化。超過八成客戶傾向於通過旅遊網站來選擇、比較旅遊產品,其中四成客人在手機端用旅遊app做出行準備,比例遠超通過傳統旅行社的客人。調查顯示,透明度高、產品豐富、預訂便捷是客人選擇在網絡和移動端預訂的主要原因。

攜程旅遊、同程旅遊、去哪兒網等專家分析,在移動信息技術的助推下,客人的旅遊預訂習慣從線下向線上轉變,現在正在向手機端遷移。大型旅遊網站與各家旅行社合作把產品都搬上網,今年旅遊者在一個網站就可以完成比價、比產品。從目前春節假期的預訂情況看,出境遊、高鐵與自駕遊、跟團遊與自由行、門票等產品,將會出現爆發式增長。其中通過app預訂的比例將創新高,跟團遊產品手機預訂比例在部分城市可能達到40%以上。

春節旅遊花多少錢1/3客人人均5000元以上

春節出行,客人關注的問題仍主要集中在價格、線路安排、服務幾方面。另外春節出行的安全、天氣等因素也是客人特別看重的方面。

在消費水平上,國人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在春節相比平時旅遊更願意花錢,30%客戶認爲5000元以下是較爲合適的人均消費,有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計劃花費人均5000元以上。調查還發現,旅遊者對價格的關注度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步降低。這主要因爲40歲以上國人的消費能力相對較強,且更爲看重春節出遊對家庭的影響,願意投入更高的旅遊費用。

攜程旅遊專家分析,因爲需求旺盛、熱門的酒店和航空資源較平時緊張,春節出遊價格一般都有30%以上上漲。不過今年春節在線旅遊網站爆發促銷戰,特別是手機app預訂的性價比創新高。但建議消費者除了價格,也應該在品牌、行程安排、服務保障等方面綜合考慮。

節日調查報告12

一、活動背景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春節更是如此。春節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語境下,是最隆重的節日。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與宗教、祭祀、慶典、聚會等相聯。傳統的春節,有關於“年”獸、萬年創建曆法、熬年守歲、貼春聯、賞冰燈等各種傳說;有掃塵、春聯、門畫、倒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看大戲、鬧元宵等習俗;有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春餅等食俗;還有大年七年級不掃地、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萬事如意等風俗……

春節文化歷經幾千年,質是不變的,這個質就是源於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春節文化的魅力,使春節成爲最有凝聚力的節日。每當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遊子都紛紛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每年一度上億人次的“春運”高潮,說明了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與春節相關的年俗,早已由一種禮儀漸變爲一種打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烙印、一種融入每個中國人血脈的習慣、一種浸入每個中國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二、活動目的

瞭解春節的習俗

瞭解春節的各地民族習慣

三、活動形式

1、瞭解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每一個華夏兒女最期盼的日子。讓學生較全面地瞭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從形式上的過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進而瞭解春節的由來、禮節及相關習俗。

2、到超市、飾品屋、節日禮品屋等進行參觀、調查、訪問,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並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有關各地民族春節的信息。培養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彙總和應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說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動過程

各地民族文化的慶祝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着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裏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七年級早晨,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壯族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爲“壓年飯”,有的地區羣衆稱爲“吃立節”,壯語爲“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七年級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牀,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着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着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侗族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羣衆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衆,伴隨着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人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裏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爲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穀雨開始那天定爲“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裏,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七年級、八年級、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裏身着豔麗的民族服裝,成羣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揹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春節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五、活動結果

通過本次活動讓更多的同學瞭解春節文化,領略中國文化魅力,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春節。通過這次活動,讓同學學會自主學習,形成良好的溝通與合作的互動能力,增進同學間的感情。

節日調查報告13

  一、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中學生認爲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並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中學生認爲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瞭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的來源。

  二、當代中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瞭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中學生認爲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於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並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於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中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於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衆崇洋媚外的心理,還有青春期特有的獵奇心,導致部分中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中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爲爲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鑽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瞭解,錯誤的認爲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於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媚外,熱衷於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爲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中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中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

極少部分中學生由於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於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爲中國鬼節。

2.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

部分人認爲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後,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願接受。

  五、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中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爲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爲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於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爲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爲欠缺,這是由於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國家能在中國傳統節日裏多舉辦文化活動普及文化知識,當代在校中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節日調查報告14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

調查時間:

xx年xx月xx日

調查目的:

現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來越淡,進行春節習俗的來由進行調查,是期望大家能夠經過對春節習俗的瞭解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認知。

調查人員:

郝慕倫

調查方法:

上網搜索

爲什麼要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完美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明白的是正月七年級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

爲什麼要貼春聯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頭寫上“神荼”,“鬱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

爲什麼要守歲

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她愛上一個窮小夥子。玉皇明白後十分惱怒,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着窮小夥受罪。多虧王母娘娘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封了窮小夥

“竈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竈王奶奶”。

竈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孃家探親爲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十分生氣,就規定竈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迴天宮一趟。

爲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竈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日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後天蒸饅頭,大後天打酒,一向到除夕晚上,纔將東西收羅的差不多。爲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竈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戶戶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竈王奶奶回到人間。

春節傳統節日調查報告7

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及其前後

調查地點:

我家附近城鎮

調查目的:

通過查閱資料、走親友、觀察周圍人的過節方式,瞭解春節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

調查過程:

一、查閱資料: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們中國人心中有着極爲重要的地位。然而你知道它的來歷嗎?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就流傳着有關春節的神奇傳說。

傳說,玉皇帝爲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是佛主,爲什麼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法子。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爲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爲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七年級。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七年級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彌勒佛,就把這初春之時,二佛交接的時刻稱做“春節”。

二、我的見聞:家人過春節的過程

我的家鄉處在南方地區,春節的習俗數不勝數,這其中,較著名的還不少,如蒸年糕、做臘肉、吃圓子、貼對聯、放煙花、拜年等等。我們一家子都十分重視這個節日,寒那天就熱火朝天地做起了新年掃除。擦窗戶、洗牀單、掃地,只要能打掃的,就絕對不留一點灰塵。一家人雖然都不停地忙碌着,但臉上都喜洋洋的,充滿了對過年的期待。鄰居們也都紛紛行動起來,只要一打開窗戶,隨時可以看見對面樓房曬臺上那些小小、花花綠綠的牀上用品,以及窗沿下那令人垂涎欲滴、新鮮美味的臘腸臘肉,真熱鬧!

此外,春節期間的賣場也是萬分火爆,此時人們的購物熱情異常地,零食、蔬菜、生活用品、煙花爆竹……有錢的買好的,沒錢的也得裏裏外外換新的,彷彿不花錢就不叫春節。走進超市,收銀臺前那長長的隊伍似乎永遠也排不完,紅紅火火的年貨街就不用說了,就連往日人流稀少的化妝品櫃、保健品櫃的顧客也多了許多,而且都是把把地買,往日掙錢的辛苦早已被春節的喜慶氣氛掩蓋得一乾二淨。我的家也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年貨,食品櫃裏、冰箱內、茶几上,到處都是花花綠綠的年貨。而煙花爆竹也早已準備好了,就等着年三十晚上的美麗綻放了。

盼呀盼,年三十終於來了,白天,人們貼對聯、購食材,準備年夜飯,而我們這些孩子,就開開心心地放起各式各樣的鞭炮。等到天色漸黑,年夜飯就快好了。開飯前,家先互相口頭表達了祝福,然後一起吃晚餐,共度團圓之夜。酒足飯飽之後,叔叔點燃了煙花,頓時,深藍的夜幕映現出一朵朵禮花,宛若天女下凡,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第二天是家拜年的時間,人人穿着豔麗,精神飽滿,將甜蜜的祝福送給每一個人。

過年真快樂呀!

三、我的感受:春節不一般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人們心目中最最隆重的.節日,對人們擁有極高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的每一個習俗、每一個傳說都流淌着濃濃的中國特色。千百年來,它一直根深蒂固地被人們熱愛着,沒有一個節日有春節這樣隆重,在人們人的心中有這樣高的地位。

我想,春節之所以這樣受人們重視,首先因爲春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它帶給了人們快樂,給人們送去了溫馨的祝福。其次,它的時間正好處在年關,奔波了一年的人們,看見了它的到來,就彷彿看見了忙碌的盡頭,看見了閒暇的空間,看見了新一年的希望。而且,春節又是一家團圓的日子,海外的遊子在這一天終於可以投入家的懷抱,真恨不得一年再多來幾個春節哩!最後,春節又象徵着萬物的復甦、春天的降臨,這意味着一冬的寒冷終於可以煙消雲散了,上一年的煩惱也將隨着融化的冰雪消失到九霄雲外。綜合想來,春節真是一個意義重、與衆不同的節日啊!

節日調查報告15

一、調查時間:20xx年11月10日

二、調查地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一食堂

三、調查對象:在校學生

四、調查方法:隨機調查

五、調查人:張佐張寶丰趙煒楠張宇航王昊

前言

在這個炎熱的漫長暑假中,我在學校的倡議下,進行了一次暑假社會實踐,我相信作爲一個大學生,不能一直所謂的閉門造車,而應該積極的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爲以後步入社會做一些準備和鋪墊,有個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熟能生巧”,現在做的這些事很小,也許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以後總會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幫助和成長。

主體

1、正月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七年級。正月七年級是一年、四季、十二個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曆法以後,上古就有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裏所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爲“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曆一月一日。

2、立春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視

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鹹《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3、元宵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爲過了這一天,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爲了保持與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上欣賞。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裏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出來觀燈,這就爲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裏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4、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爲流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裏。王羲之《蘭亭集序》裏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

5、寒食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菸,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6、清明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爲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舉行龍舟比賽,

熱鬧非凡,不光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7、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纔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齋會,和尚以香藥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8、端午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比賽,吃糉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成飯糰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

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這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採雜藥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採雜藥,《禮記。夏小正》:“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但是人們卻沒有以前那種萬人空巷的熱情了。

9、七夕

過去傳說,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固然,這個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國青年男女在那個禮教森嚴的社會裏,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的艱難,但恰恰唯其艱難和險阻,才激發起堅韌和持久,因此,這個故事纔會長久地在人們中流傳,纔會附麗到七月七日這個仲夏夜的晚上,遙望星漢燦爛,而天河渺渺,獨有天孫(織女星)閃閃爍爍,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傳遞着她那永恆的愛。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故事的最早來歷可在西晉文學家傅玄的《擬天問》裏發現,他說:“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

南朝時候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了那時江漢地區,七月初七日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婦女結紮彩絲線,空很細的'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認爲是織子星神降臨的顯示。也就是說,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織女相會的意義,而且有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義。織女星作爲民間傳說裏的紡織女神,她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智慧的象徵,古代婦女在這天晚上,通過結紮彩絲線這樣的女紅活動來祭祀她,希望從她那裏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稱爲“乞巧節”,這是一個有進取精神的節日。

10、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裏的“目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臺唱雜戲“目連救母”。

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爲“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裏,多處提到盂蘭盆會。

11、中秋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着賞月,卻來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傳說是元末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爲號。

12、重陽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裏寫道:“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13、臘八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竈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爲祝融,祀以爲竈神。”,所以對竈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竈神時要以黃羊爲牲。到了兩宋時期,祭祀竈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

“臘八粥”流傳了下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

14、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每家每戶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還濃濃的保持着。

在《荊楚歲時記》裏,記載有: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爲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結尾

通過這次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風俗的調查,我覺得自己收穫了許多許多,還知道了一些平時所不知道或不清楚的節日,有句話說得好:“做人不能忘本”,我們作爲一箇中國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日漸豐富的文化的薰陶中,我們更不能忘記了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爲我們是個大學生,更因爲我們是個中國人,我們就有義務和責任將之繼承和傳遞下去,一代接着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