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15篇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15篇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1

一、“留守兒童”現狀

全縣在中國小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佔全縣中國小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2663人,佔全縣中國小學生數(人)得12.96%;在國小就讀的6176人,佔全縣國小學生數(人)的15.95%。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90%;託付親朋好友照顧的佔10%,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瞅。

1、留守兒童佔在讀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頗高。隨着經濟的快速收展,受國家大形勢影響,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線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平壩三中讀書的同學中抽樣調查了50名同學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佔42%。也就是說100名中將近42名,留守兒童佔有相當高的比例。“隔代監護”即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有13人,佔61.90%。

2、留守兒童的總體學習成績偏低,學習環境偏差。

根據9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在0——60分的同學在留守兒童中佔28.95%,60——75分佔留守兒童中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兒童佔其總體的54.14%。由於學校教育設施的簡陋,師資力量的不足,以及師生溝通平常,教師教育方式的不適應,使得我們在對留守兒童中收現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

3、留守兒童心理

普遍欠良好。當問到:“願意和老師說心裏話嗎?

”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兩個以上是“否”的留守兒童佔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過遲成熟,很多同學在回答爲什麼會填如此願望(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時,被問及到爲什麼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裏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沒擁艿得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麼辦?”時回答“忍氣吞聲”,還有65.23%都以爲生活現狀很苦惱。

4、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力較弱。

由於監護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行爲作風得不到及時的、無效的糾正,以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着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和鄰居的訪談中,很多留守兒童在家裏不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打架鬥毆,甚至還入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普遍較差。父母外入,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盲目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一舉兩得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已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爲學習動力,有較高的學習盲目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固然在留守兒童中佔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辯證的。

2、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造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爲習慣較差,在家不聽監護人的(代表人)教導,頂碰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造度,不服管理,扯謊騙人,小偷小摸,抽菸、飲酒、打架、罵人………..成爲了“問題兒童”。如逸夫國小二年級學生唐永康的父母外入打工多年,由爺爺監管,但老人對教育孩子已經力不從心。由於長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裏,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裏不聽代表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做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扯謊、打架等現象收生;三年級學生謝小兵,由於家庭困難,父母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於父親不在他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違反學校校規校紀。

3、教育產品留守兒童心理入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入現心理妨礙。留守兒童由於年齡特徵,正是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和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通過對部分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90%。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一次,有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一次,有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沉,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噪。某校二年級學生羅光英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說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願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角落;有已個叫李遠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不與同學、老師交流講話。

4、監護管理不夠強。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不生病,按羣不失事就盡到責任了。甚至部分監護人,由於忙於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照料不周。在問卷調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藥;20%的給父母打電話。隔代的祖輩對孩子過於溺愛,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在調查中,有一個黃幫豪的男生,父母都在上海打工,跟爺爺生活在一起,他每隔一段時間,便以各種理由向爺爺要錢,然後到處去玩耍,曉得錢用完後,纔會回家。同時,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監護權,特別是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留守兒同的生存存在諸多隱憂。

5、監護人自身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盲,他們不曉得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學方法上海還是老一套,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後,教學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就在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的輔導學生,更不用說老年人了。並且,由於監護人的素質偏低,也造成了學校與監護人溝通上的困難,老師們更擔心,隨着外出務工者的增加,留守兒童還會進一步增加,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影響的將不再是少數人得素質,而是將來農村建設者這個大羣體的素質。

三、平壩縣對留守兒童已採取和擬採取的教育關愛措施

1、高度重視,並建立相應的機制。

成立了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施行領導掛級制、班主任包班制

可任教師包組制、班級學習小組制。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統計,制定詳盡的留守兒童教育措施。明確學校各部分和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定點、定人的幫扶;與監護人簽訂《監護人責任書》;班主任與留守兒童簽訂《自我承諾書》,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2、積極開展一系列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活動。

要求留守兒童定期向父母報答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並瞭解父母在外工作、

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飢渴。

老師對留守兒童要給予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一旦發現留守兒童思想不穩定或者成績下降,就及時與學生交心談心,輔導其學習,穩定其情緒。

卡立幫扶機制,發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留守兒童的成長。通過“兩任一補”、貧困生、特困生救助等辦法對貧困留守兒童進械茇點救助。

開展“結對子”活動。各班主任姚組織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助;同時,發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一個教師負責一個或幾個留守兒童,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家訪和生活上的一些關心和照顧,做到定點定人聯繫。

3、積極建立家校聯繫,舉辦特殊家長學校。

學校在學生入學時,姚詳細記錄留守兒童家庭基本情況及父母的聯繫方式。當留守兒童出現非常情況時,及時與父母取得聯繫。同時,針對留守兒童大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臨時監護人的情況。由學校對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姥爺進行培訓,改變家教不雅念陳舊。引導這些老人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學會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進行跟蹤管理。

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施行動態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繫電話等方面的知情;多與留守兒童談談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心的集體活動,都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監護人、代表人進行溝通。)根據每一位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針,有針對性的加強丟留守兒童的指導,並進行跟蹤管理。

5、積極開展各類校內外活動。

班主任和老師給予留守兒童特殊關愛,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開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爲規範的養成訓練,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丟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沉影響。

四、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意見和建議。

1、各級黨委、政府應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給予高度重視。一是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支持興辦鄉鎮企業力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民失業增加

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二是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流學,失學問題,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管理。

2、學校應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幼兒早教書籍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關愛;二是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強化行爲規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兒童家長的溝通,爲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繫創造條件。

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引導留守兒童家長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社會各方面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宣傳普及家教知識,教育外出打工的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在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探親時,組織他們參加家長會或家長學校學習,引導他們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養,更多地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強化監護責任,構建親屬監護網絡。相關單位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家長在外打工務工同時,吧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後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蓋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教育功能,引導孩子成長。此外,要敬愛強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轉變監護理念,引導臨時監護人及其他親屬對孩子的文化道德和精神需要給予更多關注。讓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真正感受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

5、社會各界應更多關注留守兒童,爲他們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媒體應對留守兒童方面增加一定的宣傳力度,調動社會對兒童關注的積極性;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提供行之有效的改善、改進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法。城鄉同級學校可以與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組織學校聯誼活動,充分利用本地和對方資源來引導和教育未成年人的發展方向,社會應積極的發揮有效的能動性,多組織各種關注留守兒童的團體,積極鼓勵企事業單位尤其是龍頭企業多做以“報答家鄉,報答社會”等形式活動,組織下鄉支教,開展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對留守兒童父母以及監護人施行不定期的教育和指導,從客觀上來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五、結束語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現象,是生齒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迫在眉睫。他們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愛,得不到父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識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母親在他們的印象中,是一個長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視而弗成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人生觀是慘淡的。他們希望社會關注他們,重視他們,他們需要我們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們需要的是社會對他們行爲的認同,在社會上被更好的對待。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2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羣體。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爲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羣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爲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 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爲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

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

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爲偏差,

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爲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爲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爲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繫。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並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爲;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係着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着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爲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3

農村留守兒童處境究竟是何狀況?近日來,在新寧縣團縣委的帶領下,我們對該縣清泉村進行了調研,該村留守兒童正面臨着5個“缺失”,即親情上缺失“慰”,生活上缺失“幫”,心理上缺失“疏”,學習上缺失“導”,安全上缺失“護”。5個“缺失”字字句句沉重地告誡家長,提醒學校,警示社會。由於留守兒童失去了他們應當擁有的成長條件,乃至人格發育不夠健全,行爲習慣有失規範,學習成績一般較差,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一些留守兒童身體沒有長成,過激的性格和行爲卻提早成熟,如內心封閉,孤獨離羣,心理逆反,學習敷衍,甚至迷戀網吧、混入社會等不一而足。面對這一新形勢下形成的社會難題,經過近日來工作調研實踐表明農村留守兒童急需少一點“缺失”,多一點“共享”。

“缺失”是客觀存在,“共享”需要我們爲之創造。我們着重從三個方面入手開展留守兒童調研工作,以進一步瞭解留守兒童的現狀,讓更多的人去關愛留守兒童。

一、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加重零距離的關愛氛圍

零距離的關愛本屬於父母親人的,我們如能將農村基層的黨員、幹部和志願者以一種組織機構形成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定會給留守兒童創造一種新的氛圍,讓孩子心情舒暢的置身其中,親身體驗到來自父母親人以外的關愛。清江橋鄉清泉村人多田少,外出務工人員多達百餘,其中父母全部外出的就有26家,留守孩子處於不同程度的`困境:一是父母離異或一方亡故的有6名,他們的細小心靈過早地受到傷害;二是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有5家,孩子們受教育的隨時都可能被貧困吞噬;三是監護人沒有家庭管教能力的佔50%,孩子們的成長處於“信天游”的狀態。改變這種狀況不能只靠“外援”,充分發揮村、支兩委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團縣委在清泉村正式建立留守兒童綜合教育管理工作試點,做到有由村支兩委成員組成的領導小組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協會,有在村內選拔的義務輔導員,有固定“走訪日”,有總結表彰長效機制。清泉村關心下一代協會還特別規定村支兩委人員分片監護留守兒童,村民組長協助監護人監護本組的留守兒童。爲加強聯繫,該村關心下一代協會還制定了聯繫學校和家長的特別信函,共同幫教留守孩子。

隨着組織機構的建立,明確基層幹部幫教留守孩子的責任,爲留守兒童新增了不少代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加強了零距離的關愛氛圍。

二、建立結對幫教機制,爲留守孩子彌補“缺失”

清泉村留守兒童綜合教育管理試點,另有一個突出特色,即是對留守孩子“幫教結對”單位較多,“雙邊關係”穩定,而且收到顯著成效。相關單位都與清泉村1至2名留守孩子結對幫教。幫教活動克服形式主義,具有三大特色:一是結對單位一般都是主要領導,親自參加結對幫教和走訪活動,給鄉村和留守兒童產生激勵效應;二是結對幫教活動經常開展鼓舞自信心、培養團結協作等活動,如每年的總結表彰活動,按季進行的集體走訪日活動等;三是結對單位堅持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幫教......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4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農村中的許多富餘勞動者,陸續走上了外出打工、經商的行列。他們的孩子絕大多數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親戚代養,這些學生便成了農村特殊羣體留守兒童。據權威部門調查研究,我國目前有20xx萬左右留守兒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日照市莒縣招賢鎮中心初級中學 ,處在城鄉結合部,現有教學班級22個,學生1200多人,許多家長外出務工,孩子的監護人大都是爺爺奶奶,他們大多本身沒有接受較高、較系統的教育;對孩子的關心、教育更多的體現在溺愛上;他們年邁體衰,行動比較緩慢,祖輩之間缺乏溝通,即使有,大多也是無主題的溝通。當孩子在學習上面臨困難時,不能及時的幫助和解決;生活上有了問題時也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地方,受了委屈也藏在心理;老師有時聯繫不上兒童的父母,便會出現教育的脫節現象,孩子顯得非常無助。這樣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強,逆反心理較強,退縮冷漠,不善於交流,脾氣暴躁,衝動易怒,甚至過分任性,淘氣。在失去了日常的父愛母愛後,孩子的思維、行爲,對社會現象的感知與響應,也就發生了劇烈的震盪,導致厭學心理特別強。留守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問題,是班級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作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

我們思考如何針對這一特殊學生羣體的教育問題進行教育對策研究,怎樣從學校教育入手對家庭教育進行引導,嘗試通過系列體驗式德育主題活動和分層實施的心理干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爲他們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1、《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中指出:兒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髮展的關鍵時期。爲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給予兒童必需的保護、照顧和良好的教育,將爲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綱要中還要求重視兒童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兒童心理諮詢和矯正服務機構。

2、教育理論。我國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也常說: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保證。而留守兒童作爲我們教師工作中特殊對象,他們既有一般學生心理特徵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進教學。引導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加強我校教師教學科研意識,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針對我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主要厭學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並在此基礎上探索一條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爲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研究內容

1、通過問卷、調查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個性心理品質、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2、監管人的基本狀況和生存現狀。

3、監管人的現狀與留守兒童個性品質形成的關係。

4、探索留守兒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兒童身心特點的良好品質的培養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經驗及理論。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主要是蒐集國內外有關國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資料,蒐集相關課題研究的最新信息,爲本課題的研究作借鑑和參考。

2、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瞭解我校留守兒童心理現狀,爲實施興趣學習法作好準備。

3、個案研究法。通過若干個個案研究﹐進行比較﹐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以指導課題研究工作。

4、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階段性總結,在總結中交流經驗,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六、實施步驟及分工

1、準備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成立課題領導小組,確定課題研究參與人員,設計制定研究方案,規劃課題研究措施,分工落實。

(2)運用問卷調查法收集信息。準備課題研究的理論材料、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組織發動課題研究,進行課題研究的前期培訓,作好課題研究的準備並開始初步的研究活動。

(3)做好課題申報工作。

2、實驗研究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召開課題開題論證會,課題組人員和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研究,通過課題研究課、課題研究會、成果彙報會等各種形式進行信息交流和經驗總結。在實施階段裏,要求要建立研究資料檔案(調查分析材料、課題研究論文等)。還可以不斷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總結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撰寫研究綜合報告、研究論文、經驗總結,形成最後成果。

(2)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與交流。

(3)接受課題組專家組的全面評估與驗收。

七、課題組研究成員及分工

王孝英:課題組組長,總領課題組的工作。

魏忠安 杜紀飛 :調查留守兒童男女生人數、年齡大小父母外出情況、生活環境

相慶昌 張相偉 :調查研究留守兒童面對學習及生活的態度、對父母打工的態度、留守兒童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期望。

許貞剛 朱利志: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因素、建立留守兒童完備的信息檔案 。

八、研究經費

學校將提供相關的經費保證本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與按期結題。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5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二、三產業的高速發展,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也隨之加快,特別是xx後、xx後人員外出務工或經商的達xx%以上,農村中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上升,現已成爲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其生活狀況問題也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爲進一步瞭解我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狀況,查找問題,提出建議,指導工作,課題組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我區農村留守兒童絕大多數分佈在xx個鎮,極少數分佈在雙龍湖、雙鳳橋、悅來、回興、兩路、王家x個街道。據統計,截至今年x月底,全區共有xx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年齡上看,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人,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入學情況看,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xxx人已入幼兒園(學前班),x—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只有x人輟學。

xx區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生活現狀調查彙總表見附件

二、主要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力度比較薄弱

從調查統計情況看,我區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類型主要是隔代監護型和親朋監護型兩種。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的約佔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監護的約佔xx%左右,由其他親友監護的約佔x%左右。監護人的年齡爲xx歲以上的約佔xx%,xx-xx歲之間的約佔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農村留守兒童內心世界比較封閉

調查反映,留守兒童中性格內向的比例要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相對於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兒童們往往更內向、孤僻、憂鬱,親情觀念比較淡薄,以自我爲中心,難得關心他人、朋友或親戚。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不願意讓他人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不願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人,害怕遭到別人輕視和歧視。只有十分之一的農村留守兒童會把心裏話對父母以外的監護人說,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會把心事藏在心裏,誰也不告訴。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好中差比例約各佔xx%、xx%、xx%。

(三)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比較嚴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務工或經商,缺乏“父親教育”或“母親教育”。二是親情觀念缺失,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沒有時間感受父母的關愛和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觀念淡漠。調查顯示,xx%的留守兒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邊,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齡人一樣享有父母的關愛。在問到“什麼時候最想念父母”時,大都選擇了“生病或過生日的時候”;在問到“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想和你們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點回家”。

(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不好

在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學習精力不易集中,學習自覺性不強、行爲習慣差,學習成績普遍偏差。學習習慣和成績較好的約佔xx%,中、差約各xx%。主要課餘生活:多數爲在家看電視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電子遊戲。

(五)農村留守兒童行爲能力相對較差

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力及行爲能力比較差。據學校老師反映,留守兒童衛生習慣不好,衣服經常很髒,不愛洗澡洗頭。只有半數留守兒童能自己做飯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簡單家務,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堅持洗臉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尤其堪憂

留守兒童相比其他兒童,更容易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xx%以上的留守兒童被同學或兄弟姐妹或鄰居或社會青年欺負過。同時,留守兒童正處於心理髮展和生長髮育階段,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較差,容易沾染社會不良風氣,出現打架、說謊、罵人等不良行爲。節假日更是成爲監管盲區,安全存在隱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長多爲生活所迫不得已犧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多爲生活所迫,絕大多數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謀求經濟收入和改變現行生活狀況,從而不得不以犧牲子女家庭教育爲代價。絕大多數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把子女放在老人身邊,實屬在生活壓力面前不得已而爲之。在調查座談中,很多外出務工或經商的家長說,他們也很想將孩子帶在身邊由自己來照顧,但由於自身素質不強,經濟收入不高(年收入x.x萬元左右的佔xx%以上),絕大多數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幾家人合租,臨時居住的環境較差,如果將孩子帶在身邊,由於自己務工或經商,也無法照顧孩子,上城鎮的幼兒園或學校,費用相對農村也比較高,自己的收入無力承受,因此,無力將子女帶在身邊,只好將孩子長期留在老人身邊,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這就嚴重地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二)臨時監護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夠

作爲隔代監護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較溺愛孩子,在監護和施教時,通常是但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另外,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xx歲左右,且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當部分祖輩在文化知識層次上屬於文盲。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爲其難地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養育的重任,特別是當有幾個孫輩一併交由他們監護時,就更顯力不從心。另外,作爲親朋監護型的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們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對於孩子行爲習慣的養成,對於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因爲,親戚朋友擔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嚴,萬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麼意外,就不好向家長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訴父母,也影響親戚朋友之間的良好關係。所以,只要孩子平安無事,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學業成績也不差,那更是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關愛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率極低,多數是半年或一年纔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才與孩子通過電話聯繫,聯繫的內容也僅限於生活方面或囑咐好好學習,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孩子對父母很陌生,成爲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親情關係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對孩子往往精神損失經濟補償,子女缺少父母的關心,有的對家長有抱怨情緒。從調查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且xx%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不融洽,表現出對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滿意。而留守兒童大多在x-xx週歲,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

(四)城市現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條件限制了打工人員將子女帶在身邊

受我國城市管理、物質生活條件等制約,打工人員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願望,也無力解決子女所面臨諸多實際問題。一是戶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學須在當地,不然就要繳較高的擇校費。二是社會接納問題。在我們開展的進城務工農民工調研座談會上,社區代表和家長代表反映:指定農民工子女讀書的學校,雖然比農村好,但指定學校與生活地點較遠,在城市裏算是條件較差的學校。雖然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農民工子女到指定學校讀書辦齊必要的證件後,可以與當地學生執行同等收費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調查對象有的在指定學校就學仍然交了借讀費,因辦齊各種證件太難,或本人嫌麻煩不去辦),特別是家長代表反映:其中的條件之一“簽定勞動合同”他們就無法辦到,因爲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讀費讓孩子就近上學。說明在社會接納上,外來打工人員處於被排斥狀態。

(五)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

現在有的鎮不是每個村都有國小校,原因是兒童逐年少了,辦不起班,也沒有哪位教師願意到村校去教學,村上的學校都向鎮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遠村上一部分兒童上學路程較遠,交通不便,並且很多兒童來上學坐的是兩輪、三輪摩托車,安全隱患特別突出。同時,受學校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兒童心理輔導課程,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並且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爲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6

調查時間:

20xx年寒假期間

調查地點:

重慶市武隆縣

調查對象:

重慶市武隆縣火爐鎮的部分留守兒童、部分外出的農

民工以及部分中國小教師

調查方法:

口頭問答、網絡、資料搜索等

調查目的:

①瞭解留守兒童的概念

②當今社會爲什麼出現那麼多的留守兒童,是什麼原因導致那麼多的農村孩子不得已長期離開自己的父母

③瞭解當今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現狀、原因、建議、相關文件等

調查人:鄭加容

憑藉寒假的機會,就武隆縣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調查。在此期間,現在網上查閱了一些相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資料,然後再實地考察詢問了部分農民工和留守兒童的看法和意見,我認爲關愛農村留守 兒童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社會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爲了一個社會性問題。中國1.2億農民常年於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千萬留守兒童。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繫,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並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週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繫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繫。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兒童與照顧他們的成人很少或從不聊天。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着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即爲留守兒童。調查顯示,本地的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於0—14週歲。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爲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烏江下游,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位於東經107°13'-108°05',北緯29°02'—29°40'之間,東西長82.7公里,南北寬75公里,全縣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萬畝,縣城建成區5.1平方公里。東鄰彭水,南接貴州省道,西靠南川、涪陵,北與豐都相連,據重慶市區xx8公里,處於重慶“一江兩翼”的交匯點,自古有“渝黔門屏”之稱,是千里烏江一顆璀璨的明珠。現轄26個鄉鎮,40.84萬人,縣城所在地爲巷口鎮。武隆縣是一個山區型的`國家級貧困縣。爲了解決家庭的增收問題,近8萬農民長期在外打工,也因此產生了1萬餘名留守兒童。

分析原因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廣大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着孩子一起走進城市。具體情況如下:

1.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餘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

2.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無法與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於戶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民間興辦的,其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和城市學校相比,也無法和農村學校相比。

建議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爲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1.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爲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爲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纔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2)爲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爲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3)啓動“給留守兒童當代理家長”活動。

3.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心得體會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着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爲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爲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爲突出。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7

隨着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聚集。這既是他們理性選擇的結果,也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然而,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的限制,農民工的“空間城鎮化”並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們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會權利和公共服務,附着在戶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務和福利作爲一種社會屏蔽機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區隔的作用。同時,受制於家庭經濟能力、社會關係網絡、城市社會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們在流動過程中作出了攜帶或不攜帶子女進城就學的家庭決策,從而形成了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問題。隨遷子女問題主要表現在入學機會、就學途徑、經費保障等方面,問題顯而易見且相對緊迫,同時他們的空間流動會對城市教育資源分配形成衝擊,觸及了相關主體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也較早成爲政策議題。而農村留守兒童則主要表現爲安全、生活、學習和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較少直接觸及其他主體的利益,自然難以形成“利益衝突式“的社會關注效應。隨着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相對滯後,留守兒童作爲社會弱勢和弱小羣體,作爲家庭結構肢解化的承受者,作爲中國城鎮化不完全發展的代價承受者和衍生現象,理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據全國婦聯課題組XX年報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0%,佔全國兒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萬留守兒童數量相比,[2]十年間約增加了1.5倍。農村留守兒童呈現出數量多、增長快的態勢,可以預見,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征途中,農村留守兒童將會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

當前,學術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多持“問題化”的研究進路,存在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誇大化、標籤化甚至污名化的傾向,把留守兒童等同於問題兒童。本文以浙江省、山東省、重慶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肅省10省(市)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兒童爲樣本,通過統計和推斷方法,整體把握農村留守兒童特徵,摸清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類型留守兒童在身體、心理和學習等方面的差異,科學判斷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態勢,爲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現實和潛在問題提供有效的實踐應對策略。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

對於“留守兒童”的認定標準,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結構,即雙方均外出還是僅單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時間,即不能與子女見面的時間爲半年以上還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齡,即是18歲以下還是15歲以下或者12歲以下。我們這裏所呈現的數據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在義務教育學校讀書的兒童。爲了全面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我們把留守兒童分爲三類:一是父母雙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兒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兒童,其中包括父親外出留守兒童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兩種。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特徵

1.農村留守兒童佔39.69%,勞務輸出大省尤甚

在我們所調查的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有3750人爲留守兒童,佔39.69%,比全國婦聯課題組根據《中國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的37.70%高出兩個百分點。但是,全國婦聯課題組是按0~17歲全口徑計算的,如果僅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計算,則農村留守兒童(2948萬)僅佔農村同年齡段學生數(10128.5萬)的29.11%,這樣我們的調查數據要高出六普數據10.58個百分點。在所調研的10個省(市)中,農村留守兒童比例超過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慶(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數量最多,可見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

2.完全留守兒童高達43.36%,父親外出留守兒童最多

從父母外出結構看,有43.36%的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達1626人,如果按照嚴格的留守兒童定義,即父母雙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與子女見面,那麼,農村留守兒童佔農村兒童的比例爲17.21%。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爲半留守狀態,達2124人,佔56.64%。在半留守兒童中,父親外出的佔82.82%,爲1759人;母親外出的僅有365人,佔17.18%。男子作爲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創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親作爲對孩子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從事農業生產應該是家庭較爲理性的決策,對緩解社會矛盾意義重大。

3.留守兒童呈低齡化趨勢,年輕外出母親更傾向子女留守

儘管從農村留守兒童的絕對數量上看4~6年級最多,佔50.68%,7~9年級次之,佔33.58%,1~3年級最少,僅佔15.74%,但是從留守兒童佔該年齡段兒童的相對比例上看,1~3年級最高,達44.05%,4~6年級次之,佔40.26%,7~9年級最低,只佔37.96%,國小高於國中,國小低年級多於國小高年級,基本呈現出低齡化趨勢,這與範先佐教授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3]農村留守兒童低齡化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有關。一方面,年輕人剛剛組建家庭,經濟基礎較差,需要通過外出打工來鞏固家庭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年輕人有着比其他羣體更具優勢的打工資本(如知識、體力、健康、適應能力等),而且父輩尚有精力幫忙照料孩子。在三類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低齡化趨勢更爲明顯,國小1~3年級留守兒童在同類型中的佔比,母親外出最多,佔22.44%,完全外出次之,佔16.27%,父親外出最少,只佔13.88%;國小4~6年級同樣是母親外出最多,佔55.11%,父親外出次之,佔53.54%,完全外出最少,僅佔46.62%,母親外出的低齡留守兒童需引起重點關注(見表1)。

4.三分之一農村留守兒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調查顯示,在各種類型的留守兒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達33.53%,同母親居住的比例達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達22. 62%,同爸爸居住的佔14.26%,還有2.47%的留守兒童同其他親屬同住。在完全留守兒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完全留守兒童還是總體留守兒童,都有五分之一強的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處於監護缺失的狀態,這一狀況尤其應引起各方關注。

(二)在生長髮育關鍵期,非留守兒童身體發育狀況優於留守兒童

1.在生長髮育關鍵期,非留守兒童的身高、體重狀況優於留守兒童

從身高來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身高比留守男生高1.37釐米。具體來看,在國小階段,非留守男生平均比留守男生高1釐米左右;國中階段尤其是八、九年級,兩者相差2~3釐米。就女生而言,非留守兒童比留守兒童高1.10釐米,三、四和八、九年級相差較爲明顯,尤其是九年級,差出2.60釐米。從體重來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體重比留守男生多1.12kg,在三、四和八、九年級相差最爲明顯,而女生並沒有明顯差異。從總體均值來看,留守女生的體重比非留守女生多0.15kg(見表2) 。可見,在兒童生長髮育關鍵期(三、四和八、九年級),非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狀況優於留守兒童,尤其是在身高方面。這可能是由於在身體發育關鍵期,父母的陪護能讓他們的生活獲得更好的照料,尤其是在營養水平方面,從而使身體獲得較好的發育。

2.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高於留守兒童

有65.25%的非留守兒童每天或經常能吃到肉,高於留守兒童3.77個百分點。父母的外出,並沒有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在提高了家庭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提高了兒童的營養水平。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由於兒童的監護人多爲祖輩,較之年輕的父母,他們奉行勤儉節約的生活理念,只關注“吃飽”,忽視“吃好”,不注重兒童營養水平的提高,即使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也不會用在提高孩子的營養方面;第二,家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家中大小瑣事需祖輩照料,而他們精力有限,故難以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相反,在家的年輕父母有着較爲開放的生活理念,比較注重生活質量,同時也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照料孩子,因而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高於留守兒童;第三,留守兒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兄弟姐妹同住的,缺少成人的生活照料和監管,一日三餐質量無從保障,這也可能導致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狀況不佳。

3.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略差

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高於留守兒童,身體發育情況優於留守兒童,但這一定會導致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比非留守兒童差嗎?本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健康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二者在半年來生病次數上沒有明顯差異(χ2(4)= 7.651,p=0.105>0.05),而在生病多久康復上有顯著差異(χ2(4)= 22.406,p=0.000<0.05),留守兒童反而更容易康復。這有別於學界或是社會大衆的主觀印象: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更差。進一步分析發現,與非留守兒童以及其他兩類留守兒童相比,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生病康復需要更長時間:其中兩週左右康復的佔比8.08%,比留守兒童的平均佔比(5.58%)高2.5個百分點,得慢性病的比例爲3.06%,比留守兒童平均佔比(1.62%)高1.44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儘管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健康方面沒有太大差異,但孩子一旦生病,仍然需要母親的照料,母親溫暖的心靈關懷和細心的生活照料有助於孩子儘早康復,反之,孩子的康復需要更長時間,甚至容易患慢性病。當前,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低年級化趨勢較爲明顯,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更需引起重視。這也在一些學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如潘璐、葉敬忠在研究中指出,XX年菲律賓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整體健康狀況好於非留守兒童,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生理與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困難較多、表現較差[4]。陳在餘運用XX、XX和XX年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數據分析發現,母親不在家對留守兒童健康的負向影響較爲顯著,而且這一影響在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間無顯著差異,因此,6~18歲兒童生長髮育過程中,母親在家對子女的照料之於青少年健康較爲重要,無論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學齡兒童均需要母親照料。[5]

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和身體發育狀況比非留守兒童差,這的確需要引起社會、家長的關注,漠視、任由其發展可能會使留守兒童的情況愈發不好。但我們不能爲此將留守兒童問題擴大化,畢竟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還未受到影響。我們應本着理性分析、着力解決的原則,來認識和化解留守兒童問題,將留守兒童問題擴大化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三)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沒有顯著差異,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1.不同類型的兒童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具有一致性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以及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情感依賴程度具有一致性,他們都最想在生病或取得好成績時告訴父母或給父母打電話。這說明無論留守兒童抑或非留守兒童都有親情需求,對父母都存在情感依賴,希望父母陪伴走過困境、共享喜悅。然而,父母缺席於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會造成他們親情缺失,影響親情需要的滿足,至於是否會影響兒童的情感發展,是否會影響親子關係和兒童社會交往,還需作進一步的跟蹤研究。

2.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尤其是母親外出的低齡留守兒童社會交往較差

總體而言,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與同學相處方面沒有明顯差異(χ2(2)= 0.670,p=0.715>0.05),3/4的學生和班裏大部分同學關係很好。然而,從留守兒童內部來看,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同學關係不如父親外出留守兒童和完全留守兒童,在“只和幾個同學好”的選項上,前者佔29.33%,後兩者分別只佔23.79%和23.23%。可見母親對孩子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有較大影響,母親的缺位容易造成孩子不善於與同學交往。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同學關係弱於完全留守兒童,這可能與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低年級化趨勢更爲明顯有關。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母親外出留守兒童中,其年級越小,與同學相處越不好,母親外出對其社會交往的影響越大,在“只和幾個同學好”選項上,國小低年級(1~3年級)比國中( 7~9年級)高9.42個百分點,因此要着重關注農村地區母親外出務工的低齡留守兒童的社會性發展(見圖1)。

3.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分化較爲明顯,有較大比例缺乏成長自信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沒有顯著差異(χ2(2)=0.614,p=0.736>0.05),遇到沒有完全把握的事情,近80%的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都會選擇接受,並盡力做到最好,但均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焦慮。對比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發現,8.43%母親外出留守兒童會選擇“逃避,不去幹”,比其他類型的留守兒童平均高2.14個百分點,父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平均佔比最低,爲5.72%。可見,母親的陪伴能給孩子以成長的勇氣,使其敢於面對生活的挑戰,有較強的自信;反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的缺席會影響他們的成長自信。

在問到學生覺得自己做事的能力和效果時,母親外出留守兒童表現出較大的分化。和其他類型的兒童相比,他們認爲自己做事水平和其他人差不多的佔比較低,而認爲自己做事更好抑或更差的比例最高,分別高出留守兒童平均佔比3.18和3.64個百分點(見圖2)。這反映出母親外出留守兒童或自我效能感較強或自我效能感較弱,即在該羣體中一部分兒童較爲自信,另一部分兒童則較爲自卑。可見,與其他類型的兒童相比,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羣體的自我效能感分化更爲明顯。

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周宗奎等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關係和自信心方面顯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兒童,而在孤獨感、社交焦慮方面與其他兒童沒有顯著的差異。[6]但他並沒有進一步分析不同類型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的差異。關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還需作深入跟蹤研究。

(四)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差異不大,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學習問題值得關注

1.非留守兒童在教育監管方面優於留守兒童

在自我學習監管方面,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並沒有明顯差異(χ2(3)=1.502,p=0.682>0.05),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χ2(6)=3.682,p=0.720>0.05)。近70%的學生都能自己主動或和家長商量着安排自己的學習。在他人對學生學習監管方面,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有顯著差異(χ2(5)=29.602,p=0.000<0.05)。54.52%的非留守兒童由父母督促學習,其中母親所佔比例比父親高9.38個百分點;28.48%的完全留守兒童由祖父母督促學習,30.22%無人督促;父親外出留守兒童主要由母親督促;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學習或無人督促,或主要由母親來督促,但由於母親外出,事實上並不能對孩子的學習形成及時監管。值得注意的是,除完全留守兒童外,其餘兒童的學習由母親監督的比例都較大。可見,無論是留守兒童抑或非留守兒童,母親是孩子學習的主要監管者,若母親外出打工可能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2.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基本無顯著差異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有顯著差異(t=-2.654,p =0.008<0.05),留守兒童的興趣得分(3.81)高於非留守兒童(3.75);而在數學和英語學習方面,二者的興趣得分沒有顯著差異。這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發展研究部課題組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興趣上沒有顯著差異,在對自身學習成績的認識上也沒有顯著差異。[7]從留守兒童內部來看,父親外出留守兒童的語文、數學、外語的學習興趣得分高於完全留守兒童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這可能從側面反映出,母親對孩子的學習監管和引導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3.在學習關鍵期,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較差

總體來看,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沒有太大差異。而從留守兒童內部分析,母親外出留守兒童比其他類型留守兒童成績差,尤其是在五、六、九年級(小升中、初升高的學習關鍵期),其語文、數學、外語總分比其他類型留守兒童平均低15分左右(見圖3)。兒童學業成績與其學習管理、學習興趣存在一定關係。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學習,或由母親遠程督促或無人督促,但由於母親外出打工,兒童的學習事實上處於無人監管的狀態,而家長的疏於管理和引導,使其難以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業成績。這也在葉敬忠教授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證。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整體對比差別不大,但少數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後缺少學習輔導與監督而出現了成績的下降。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態度變得散漫,出現了遲到、逃課、不交作業等不良現象[8]。雷萬鵬教授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成績差異主要是組內差異,而不是組間差異,即主要是不同類型留守兒童之間的差異,而不是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成績之間的差異,這都與本研究存在一致性。[9]此外,從時間維度上對不同類型兒童的學業成績進行跟蹤對比,將更有意義。

二、農場留守兒童問題的基本判斷

(一)農村留守兒童不是“問題兒童”,而是“弱勢兒童”

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而形成的留守狀態使其存在着父母監護缺位、親情缺失等方面的弱勢。這些弱勢容易催化或加重兒童身上處於萌芽階段的問題,但是否會惡化到妨礙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智能發展,使其成爲“問題兒童”,還受到父母外出後教養方式、生活環境、個人特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營養水平等方面弱於非留守兒童,尤其是在身體發育的關鍵期,但這還並未影響到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此外,他們在教育監管方面也處於缺位狀態,這是由於父親或母親的外出、無法陪伴成長而直接導致的“弱勢”。從研究結論來看,這些弱勢並未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情感依賴、社會交往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在學習方面也無顯著差異,相反留守兒童的語文學習興趣還略高於非留守兒童,可見留守兒童並非“問題兒童”。但兒童心理的變化具有隱蔽性、持續性和滯後性,學習方面也應進行父母外出前後的成績對比和外出期間成績的變化跟蹤,因而對這兩方面進行持續關注和追蹤研究將更具說服力,也更有意義。可見,留守兒童是某些方面存在弱勢的“弱勢兒童”,而這些弱勢並未惡化成或導致嚴重問題。

但爲什麼關於“問題兒童”的論調會在社會和學界形成擴大化趨勢呢?首先,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監護,而其他監護人又監護不力,出現問題的風險和可能性更大,這是“問題兒童”趨勢擴大化存在的基礎。其次,當前一些關於留守兒童的研究由於信度和效度不高,形成了非科學的判斷,導致了錯誤的輿論導向。具體表現爲:第一,研究方法問題。很多留守兒童研究屬於個案研究。誠然,個案研究有助於深入走進研究對象的內心世界,更好地把握其發展歷程,但以個案特徵來揭示留守兒童的羣體特徵,未免以偏概全;第二,內部效度問題。很多研究缺乏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以及留守兒童內部的對比分析,沒有分清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共性與差異;第三,外部效度問題。有些研究取樣較少,其研究結論難以推廣。[9]再次,媒體的大肆宣傳。由於留守兒童出現問題的可能性較大,一旦出現問題,媒體就會大肆宣傳,這是留守兒童問題擴大化傳播的媒介原因。我們發現,媒體報道的多爲安全問題,這也是父母缺席最容易造成的問題。但大肆宣傳容易讓社會將這種“問題化”擴大到兒童的學習、心理、行爲表現等方面,從而對留守兒童形成“問題兒童”的主觀印象。政府、社會和學界需轉變對留守兒童的認識,由“問題兒童”向“弱勢兒童”轉向,理性對待農村留守兒童羣體存在的問題,這樣纔有助於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的開展。

(二)農村留守兒童羣體存在分化

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嚴重性是不同的,農村留守兒童內部存在分化。具體表現爲:第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呈現出低年級化趨勢,而低年段是兒童行爲習慣、思想品德形成的奠基時期,應加強對低年級留守兒童羣體的關注;第二,與其他類型兒童相比,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在健康狀況、同學關係、自我效能感、學業成績等方面更爲薄弱,值得關注;第三,在兒童生長髮育關鍵期,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狀況弱於非留守兒童;在國小升國中、國中升高中的學習關鍵期,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比其他類型的留守兒童更差。因此,應重點關注低年級留守兒童、母親外出留守兒童以及處於成長關鍵期的留守兒童羣體。鑑於農村留守兒童羣體的內部分化,應避免對留守兒童問題一概而論,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活動,增強活動的實效性。

三、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路徑選擇

對留守兒童生存現狀的科學判斷,有助於社會各界理性面對留守兒童問題,關注重點羣體,着眼關鍵方面,明確責任主體,紮實而有效地開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

(一)協同主體,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

家庭、學校、社區是兒童成長的三大場所。在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家庭結構持續變動的背景下,家庭這一場所已難以全面擔任子女監護、教育與親情的角色。但我們又有多大的理由讓孩子———祖國的未來,成爲不完全城鎮化的代價承受者呢?爲了兒童的健康成長,人們對學校和社會給予了更高與更多的期望,希望它們來擔負一部分“留守家庭”無法勝任的責任。但這種責任轉移並不能自動化地實現,它既需要學校和社區認同這種責任擔負的合理性,又需專項資金予以支持,爲此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發揮宣傳號召、組織協調、財政支持和政策引導等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XX—20xx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在“政府主導,責任共擔”的原則下,政府引導並支持學校和社區兩大陣地的行動,形成合力,聚焦目標,以實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綜合各地方的有效經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第一,政府關注留守兒童現象,建設好全國中國小電子學籍系統,實現對留守兒童的動態監測;進一步抓好寄宿制學校建設,出資建立校內留守兒童之家,紮實實施營養餐工程;同時爲留守兒童搭建親情電話、網絡視頻等與家長溝通的平臺。第二,學校關心留守兒童成長,教師兼任代理家長,監管學習,照顧生活,溝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時開展系列成長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增進兒童的歸屬感,促進其人格健康形成。第三,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發展,建立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結對幫扶,讓農村有責任心的婦女擔任愛心媽媽;在小區設立“心語小屋”,與孩子交流,聽孩子傾訴,慰籍孩子心靈;舉辦各類活動,組建社團俱樂部等。[10]201-244此外,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開展綜合扶助留守兒童的項目工作。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構建關愛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聚焦核心,關注留守兒童重點羣體與關鍵方面

在調研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活動,方能提高活動實效。第一,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有顯著差異,政府和學校應進一步搞好營養餐工程,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基本生活質量,促進其身體正常發育,避免錯過兒童身體發育的關鍵期。第二,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最大的特點是缺少有效的監護,這也是留守兒童安全、生活、學習等方面產生問題的根源。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做好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統計與配備工作,保證每一位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務工期間都有監護人,避免兒童處於“無人監護”的狀態;另一方面,通過家長學校等方式,加強對監護人的培訓,以使留守兒童得到儘量全面、有效的監護,降低留守兒童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農村留守兒童內部存在分化,母親外出留守兒童、低齡留守兒童以及處於成長關鍵期的兒童需要更多的關注與關愛,對他們可實行傾斜性政策。比如,在留守兒童結對幫扶中優先爲他們安排“代理家長”;優先考慮他們的寄宿需求;在留守兒童關愛活動中,對其生活、心理和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關注和支持。[9]具體來看,由於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在較多方面存在弱勢,可採取“代理媽媽制”給予他們周到的生活照料、溫暖的心理交流和有效的學習監管,減少因重要他人———母親的缺席而造成的成長困境。同時,低齡留守兒童需引起社會各界重視,他們自理能力較差、生活學習習慣尚處形成階段、與父母的感情處於培養階段,如不及時予以引導和呵護,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爲方式、消極的心理情感、淡漠的交往模式,而這將影響孩子一生。爲此,要通過家長學校等方式指導低齡留守兒童監護人科學地引導孩子行爲和品德的發展。此外,處於身體發育或學習關鍵期的留守兒童,心理較爲脆弱,情緒容易波動,學校和監護人需格外關注,多加交流,並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爲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三)着眼根本,呼喚母親迴歸與城市接納

無論政府、學校和社會做多少工作,都不能代替父母的監護、教育和親情角色。降低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外出率或倡導城市接納留守兒童,減少他們與父母的分離,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護下成長,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之策。

隨着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向城性轉移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同時,在現代化過程中,鄉村社會不斷被邊緣化,鄉村文化出現虛化、空心化問題,追求經濟富餘已成爲鄉村社會的唯一目標,不少農村人外出務工以求家庭脫貧致富。然而,孩子卻成爲城鎮化不徹底和家庭追求經濟目標的代價承受者,這違背了社會和家長的初衷———讓孩子健康成長。我們呼籲家長在追求家庭脫貧或經濟富裕的同時,保存一份人文關懷,儘量降低母親的外出率,這之於孩子的溫暖成長有重要意義。範先佐教授在調查中問及留守兒童“如果父母有一個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誰在身邊時”,有80%的留守兒童回答是母親。[10]降低母親外出比例,讓母親陪護孩子成長,對於留守兒童尤其是低齡留守兒童意義重大,同時也是解決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路徑。

農民工將自己的青春貢獻給了城市發展,爲使留守兒童成長能有父母陪伴,城市也需要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在城市資源可承受範圍內,完整地接納農民工及其家庭。這就需要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着力關注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賦予農民工與市民均等的社會權利和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農民工向市民的轉化。農民工市民化的關鍵在於政府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解決附着在戶籍制度身上的條件限制,破解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如此,留守兒童與父母共同生活於城市的夢想才能達成。總之,社會各方有責任解決弱勢兒童爲我國不完全城鎮化買單的現狀,這既是教育公平更是社會公平的意旨所在。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8

隨着農村富餘勞動的轉移,進城務工農民日益增加,他們留守在農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兒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也是一個弱勢羣體,成爲一衷煺遍的社會現象。而這一現象的產生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從此缺失親情的撫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目前中國有1.2億農民常年於城市務工經商,由此產生近XX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而據中華全國總工會最新統計,我國現有農民工已增至1.5億,隨着國家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更多的農村盈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的數據也將與日俱增。

調查時間:

xx年7月16日-xx年8月5日

調查對象:

貴州省平壩縣城關鎮平壩三中學校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以及關聯對象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訪談、當地參考數據

社會實踐調查經過

一、“留守兒童”現狀

全縣在中國小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佔全縣中國小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2663人,佔全縣中國小學生數(人)得12.96%;在國小就讀的6176人,佔全縣國小學生數(人)的15.95%。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90%;託付親朋好友照顧的佔10%,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瞅。

1、留守兒童佔在讀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頗高。隨着經濟的快速收展,受國家大形勢影響,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線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平壩三中讀書的同學中抽樣調查了50名同學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佔42%。也就是說100名中將近42名,留守兒童佔有相當高的比例。“隔代監護”即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有13人,佔61.90%。

2、留守兒童的總體學習成績偏低,學習環境偏差。

根據9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在0~60分的同學在留守兒童中佔28.95%,60~75分佔留守兒童中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兒童佔其總體的54.14%。由於學校教育設施的簡陋,師資力量的不足,以及師生溝通平常,教師教育方式的不適應,使得我們在對留守兒童中收現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

3、留守兒童心理

普遍欠良好。當問到:“願意和老師說心裏話嗎?

”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兩個以上是“否”的留守兒童佔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過遲成熟,很多同學在回答爲什麼會填如此願望(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時,被問及到爲什麼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裏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沒擁艿得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麼辦?”時回答“忍氣吞聲”,還有65.23%都以爲生活現狀很苦惱。

4、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力較弱。

由於監護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行爲作風得不到及時的、無效的糾正,以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着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和鄰居的訪談中,很多留守兒童在家裏不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打架鬥毆,甚至還入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9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東部沿海城市的發展速度也不斷加快,中西部的務工人員爲了不讓自己的經濟實力拖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後腿,拼命的向東部城市進發。儘管他們在大城市裏吃盡了苦,受盡了罪,但爲了那稍微增加的工資,他們仍然選擇留在大城市,成爲社會最底層,最廉價的勞動力。與此同時,他們的孩子也同樣成爲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的留守兒童,由此引發的諸多社會爲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對此,我和一些同學進行了一項調查,以下是我們的報告。

一、留守兒童的總體現狀

留守兒童分佈廣泛,這並不是某個村莊特有的現象,並且,每個村莊的留守兒童數量不低,有的村莊情況比較樂觀,只有少數幾個家庭如此,可更多的村莊卻是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在村子裏你能看到的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這些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種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家庭問題

1絕大多數的留守兒童都是隔代監護

這些兒童都是跟着爺爺奶奶生活,由於這些監護人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的生活條件很差,所以監護能力很低。由於他們家境不富有,在家的老人還要承擔種地的責任,有的家庭還要餵養牛羊等。他們每天忙的連自己都無暇顧及,飢一頓飽一頓的,更別提孩子了。對於孩子,他們也只是給點飯吃,其他的也是無能爲力。反而是孩子在農忙時節還要幫助他們做農活,做家務,有時候忙的連飯都吃不上,怎麼有心思學習呢。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

2還有部分孩子是寄養在親戚家

這類孩子比較容易自卑,他們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畢竟不適合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親戚們表面上對他們很好,可也是隻管管吃喝,幫他們洗洗衣服。有時忍不住了也會對他們呵斥,打罵。所以這些孩子在親戚面前是很聽話的,總是束手束腳,不敢說話,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膽小怕事,很懦弱。可也有一些脾氣倔的,會和自己的親戚頂撞,更有甚者,會離家出走。對於這些根本管不住的孩子,親戚也無可奈何,不如放任自流了,他們又成了人們口中“野孩子”。

3上寄宿學校的留守兒童

這些孩子年齡普遍較大,在8歲以上,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且家庭情況較上面兩類好一些。他們雖然一直生活在學校的堡壘中,但學校不可能事無鉅細,由於學校監管不力,以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又加上父母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偶爾打電話聯繫大多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 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

三、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1家庭教育缺失,孩子行爲越軌

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比重較大。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照顧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部分孩子寄養在親戚家。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 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爲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於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由於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爲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而學校在監管上卻無能爲力。

2學校監管無力,學習成績一般

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學校的老師只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對於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老師也只能進行一些罰站,重寫的措施,並不能真正喚起學生的學習意識。一些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有限,留守兒童數量龐大,有的班上一半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老師根本無法一一顧及。

四、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1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從很小就離開了父母,缺少父母的關愛,

爺爺奶奶對他們也只是吃喝的保障,很少和他們交談。即使之間有交流,也是一些餓了嗎之類的本能問題,不會涉及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不能從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孩子自然也不會主動找他們交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內向不愛講話,就算有什麼問題也會自己藏在心裏,不會向他人吐露他們的心聲。就算逢年過節,見到父母一面,也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他們的性格由此形成,內向怕事,這是一輩子的事情,很難改變,對留守兒童的未來發展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

2自卑心理障礙。失去父母的童年完本就不完整。看到其他的孩子有父母牽着手,母親爲他擦汗,爸爸爲他遮風,而自己卻是孤單單的一個人。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感覺自己好像少了什麼,到那裏都不敢大聲講話,走路也是挨着牆角,生怕被別人看見了,笑話自己。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他們是極度渴望被關注的,可是卻沒有勇氣接受大家對他伸出的友好之手。因爲他們在心裏面看不起自己,更看不起別人的關心,他們會把那當成嘲笑和譏諷。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五、留守兒童的解決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社會調查研究,及時瞭解留守兒童成長髮展中存在的問題。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政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完善一個工作機制。工作機制就要形成黨委、政府加強領導,各個部門齊抓共管,然後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我有一個很大的信心,我們國家任何的工作,任何困難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所以確保他們落到實處。

2.擴大社會的宣傳,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媒體陣地的作用,讓他們宣傳保護兒童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傳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好的經驗和好的辦法。同時,還要表揚留守兒童的先進分子和留守兒童的先進家庭,以他們的經驗做法,把他們動員起來。這樣就可以動員全社會的人,都來關注我們 農村留守兒童,切實把他們的事情辦好。還要動 員全社會的支持。現在我們要發揮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的“五老”作用,發揮志願者、農村老黨員、優秀的教師、村幹部這些作用。另外我們現在針對家庭在城裏做 工,我們辦理了“代理媽媽”、“代理爸爸”,還有其他監管的體系。同時我們也對奶奶、爺爺進行現代化幼兒的知識教育,讓他們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

3.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爲主和公辦學校爲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爲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10

一、調查登記表

調查時間:月日—月日

調查方式:走訪

調查人:

調查地點:略

留守兒童家數:13戶,

留守兒童人數:26人

總戶數:33戶

其中有4戶一位老人帶3個小孩,有5戶一位老人帶2個小孩,有4戶1位老人帶1個小孩。

其中未滿週歲的留守兒童:2人;學齡前的留守兒童:6人;學前班—四年級:11人;五年級—六年級:7人。

二、調查感受

“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言傳身教”這一成語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調查情況看,在我們這個村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數,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無幾。推而廣之,在中國像我們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比我們村經濟條件差的還不可計數,可想而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確實多,並且情況不容樂觀。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都是爲了養家餬口,爲了孩子讀書而背井離鄉出外打工,但這裏面也含有個別怕吃苦而將重任交給來人的青年夫婦。他們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兩次,有些甚至幾年才歸家一趟,只是按時寄一些錢讓小孩生活、學習,有時寄一些衣服或玩具來“滿足”這些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須不知正當這些父母自認爲給了孩子富足的物質生活時,這些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卻空虛得像一張白紙,他們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邊的那種溫馨與快樂,他們只能用電話線來寄託他們的情思,抑或在電話旁,在夜裏,在父母牽着孩子小手玩的電視片前淚流滿面。

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對人的行爲習慣,對人的思想認知,對人智力的開發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些留守兒童,這些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對的卻是沒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時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體裏甚至還流淌着封建社會血液的老人。在這些老人的“薰陶”下,這些留守兒童又怎能從小養成愛祖國、愛學習的行爲習慣呢?他們又怎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又怎會明白飯前便後要洗手,朋友夥伴要團結呢?走訪中我看到他們一個個臉上滿是污垢,找不到一點白淨的皮膚,身上的衣服像抹布......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11

(一)空巢老人生活現狀

據調查,黃集鎮有60歲以上空巢老人3570人,佔總人口的4。20%,佔老齡人口的45%。其中彭王、長王兩村共有空巢老人142人,其中60― 70歲的70人,佔49%;71―81歲的56人,佔39%;80歲以上的16人,佔12%;一人獨居的6人,佔4%,夫妻同居的99人,佔69%;長年有病的42人,佔29%;長年參加生產勞動的100人,佔70%;在家撫養孫兒的52人。

當前,隨着我國社會經濟不斷髮展,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行列,如何關注老人愉快的度過晚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老齡化成爲社會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內容。“空巢老人”是指不與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無子女的老人,也包括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據全國老齡委統計,我國60歲以上老人占人口總數10%,20xx年將達到2億。同時,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夫婦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隨之產生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他們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但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缺少父母情感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兒童甚至會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3月中旬,爲了仔細瞭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生活和生存狀況,該鎮組織部分人大代表和駐鎮政協委員對全鎮37個村、3個社區居委會進行調研,對彭王、長王兩村進行重點調查,以尋求改善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生活保障的良策。

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空巢老人對現在生活狀況比較滿意。有81%的農村空巢老人依靠子女或自己勞動進行自養。從事農業生產或其他副業的自我勞動收入以滿足基本生活要求。如:彭王四組98高齡的老奶奶王明珍,53歲時老伴去世。1984年,子孫因工作需要遷居襄樊後,她一直獨守空巢,開墾2畝荒地,靠自己的勞動進行自養。她說:兒孫買房、上學需要花大錢,我自己能過,不願給子孫找麻煩。隨着經濟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因爲吃喝問題而發愁。多數老人期待與兒女一起生活,他們認爲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對生活水平的要求比較低。但由於住房、代溝或者不願意給子女添麻煩等種種原因未能夠與子女一起生活。加上老人與子女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爲避免產生衝突與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個別子女具備所需的物質條件,但贍養老人的觀念很淡薄,嫌棄老人,從而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大多因了子外出打工或女兒出嫁,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管理責任田,養家護院,或撫養孫兒。因此,孤獨是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極大隱患。部分老人感覺到自己步入老年後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社會認同感不能得到滿足。他們都盼望子女能回來看望自己,因缺乏親情倍感孤獨。同時,身體狀況是老年人最擔心的問題。晚年後,由於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及四肢麻木等疾病所困擾,有的老人看不起病,有的甚至擔心子孫購房、上學及日常生活開支大,怕給子女拖累而拒絕接受治療。“老有所樂”也是空巢老人所追求的。46%的老人認爲,只要心境好,能夠有自己比較滿意的生活方式、娛樂休閒方式就可以了,快樂纔是關鍵的。有的老人以種地拾柴、放牧養禽爲樂,有的老人喜歡聚集一起談古論今,有的則喜歡打麻將、看京劇。

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還普遍面臨看病就醫、農業生產投入、人情往來等經濟壓力,同時子女外出務工還導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擔農業生產、人情往來等責任,加重了經濟負擔。

但70歲以上高齡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們在吃飯、穿衣、入廁、上牀、洗澡、走動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難,尤其是兩位老人同時得病,或一位老人獨居更爲困難。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內容,尤其是來自家庭成員的上門探視、打電話問安等形式,他們渴求的探視頻率要求在一週或一月一次。他們渴求向配偶、子女或親友傾訴煩惱。

(二)留守兒童生活現狀

通過調查,黃集鎮總人口爲8。5萬人,14歲以下兒童16820人,其中留守兒童達5712人,佔兒童總數的34%。通過對彭王、長王兩村的178名留守兒童抽查,留守兒童父母一方外出的107人,佔60%;留守兒童父母同時外出的71人,佔40%;留守兒童中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64人,佔35%;被託付給親戚、朋友監護的.7人,佔4%。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爲改變生存狀況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這種狀況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爲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燥、衝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爲打架鬥毆。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爲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

通過對該鎮秦家學區走訪調查發現: 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和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國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

2、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擔憂

據調查,有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纔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爲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爲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19%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覺得自己受岐視,9%有過被遺棄的感覺。

3、疏於照顧,人身安全不容忽視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習,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爲不法分了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的兒童羣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12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XX年8月—XX年6月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爲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13

在5天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重慶工商大學外語學院20xx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城口縣葛城鎮友誼村、紅坪村、城口中學、城口葛城二孝城口縣示範幼兒園展開調查,主要採取了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的形式。

據調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兒童200餘人,佔在校學生總數的30%,據葛城二小一位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反映,留守兒童在學校各年級和各班均有分佈,約佔1/3左右。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60份,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爲97%。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發現:如表1所示

調查題目

比例

說明

父母外出打工時,由(外)祖父母照料學習、生活

35%

其他的兒童由親戚照顧或者自己住

希望與父母生活在一起

90%

10週歲左右更加明顯

學校、社會對自己十分關心

78%

父母在電話中教授孩子爲人處世道理

11%

更多關心學習狀況

具備生活自理能力

81%

在學校有夥伴

55%

因爲是留守兒童,交友會受到影響

害怕與陌生人交流

14%

自己目前的性格形成是因爲父母外出打工

50%

從表1的調查結論,我們可以看出:35%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週歲左右的留守兒童表現得更明顯,70%的留守兒童一年以上才能與父母見一次面,87%的留守兒童通常與父母進行電話聯繫, 81%的留守兒童經常在家做家務,生活自理能力較強,55%的留守兒童在學校有不少夥伴,14%的留守兒童害怕見陌生人,性格較內向,比較自卑。在調查問卷的主觀題部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調查留守兒童“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多數孩子“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我想你們,我會好好學習的”“爸爸媽媽辛苦了”,部分學生表示“爸爸媽媽快來接我”“爸爸媽媽能多關心我”,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不夠,親子關係不夠融洽。

通過與葛城二小的老師交流和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留守兒童主要有以下特徵:

1、思想品德和行爲習慣上表現參差不齊。我們在入戶調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學兼優,能夠熟練地背誦古詩、唱英文歌,在家還要照顧僅僅2歲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媽媽離開家外出打工,在問到他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的時候,他希望父母能早點休息,懂事程度已經超過同齡人。但也有的留守兒童劣跡斑斑,據葛城二小的一位老師反映,一位留守兒童有偷竊行爲,經常偷竊超市裏的商品賣給同學。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於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祖(外)父母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國小和國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爲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後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3、學習方面,留守兒童的`學習兩極態度分化現象嚴重。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督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最終很容易形成雙差生和問題兒童。據葛城二小的袁校長介紹,一位11歲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幾年纔回家一次,該生學習成績較差,行爲習慣也很不好,自覺性不強,逐漸成爲問題兒童。

留守兒童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問題,監護人也存在着不容推卸的責任,主要表現在:一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自身文化素質低,無法在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輔導,致使留守兒童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二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度,任由其發展,不管不顧,認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在其身上花費心思。三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沒有能力監管或溺愛他們,這主要表現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他們年邁或體弱多病,無力管教孩子,還有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對孩子嬌慣,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對孩子百依百順,這些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利影響。

(二)對留守兒童所作的工作

經調查,留守兒童問題已引起了社會及其學校老師的重視,並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方面。

以科學研究爲手段,積極推進留守兒童教育的良性機制。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了令我們欽佩和學習的現象。從教育局羅主任那裏瞭解到,縣政府每年會撥專款給有留守兒童的學校,用於留守兒童定期與在外打工的父母電話聯繫,形成“親情溝通平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問題。更重要的是,留守兒童通過這個平臺能夠感受到社會、政府對他們的關愛。除此之外,教育局還專門爲他們在“六、一”前夕分發了留守兒童讀本,供他們在學習之餘放鬆心情,減輕壓力。在與羅主任的交流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城口縣各級領導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之情,我們也與教育局簽定了社會實踐基地協議,希望能夠長期關注留守兒童。

另外,我們在葛城鎮友誼村與三位留守兒童進行了深入交流,對他們的學習生活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從他們陽光的笑臉和自然的交談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當地政府特別是學校老師對這些孩子所付出的艱辛,在與教師們的交流中學習到如何更加有效的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方法。

(三)建議與思考

針對重慶市城口縣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以上問題,爲了使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樣在陽光下健康茁壯的成長,經過初步思考,我們有以下不成熟的想法,僅供各位領導參考。

1、加快當地經濟發展,努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鄉鎮企業,以服務當地爲基本指針,出臺相對優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建立代理家長制度,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在葛城二小調研時,接待我們一位國小班主任老師,熱情、全面地介紹了所在學校特別是班級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也從她與留守兒童的相處中討論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她認爲,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並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只要關心到位、及時,留守兒童的成長是應該比較順利的,留守兒童也一樣會成爲陽光兒童。我們建議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長制度,讓老師成爲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在學習之餘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

3、老師經常與留守兒童談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可以讓他們擔任班幹部,一方面起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他們和班上其他同學的溝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找到歸屬感。

4、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增強責任感,在孩子上國小和國中階段,家長儘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給予孩子親情關懷。外出後也要經常與留守在家中的孩子進行溝通,要對其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導之以行。這一項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進行統一的教育與培訓,從而提升農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識。?以上是我們這幾天走訪調研後經過討論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通過這幾天的走訪調研,我們的老師和同學都受益匪淺。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我們深入農村,瞭解城口農民羣衆的實際生活,對於我們瞭解社會、認識社會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儘管在城口爲期5天的社會實踐結束了,但是我們關注城口留守兒童,關注城口教育的征程纔剛剛開始,希望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能爲城口教育,爲城鄉統籌,貢獻出我們自己的一分力量!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14

1. 藉助政府力量,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

國家應該更加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發揮自身職能,爲貧困地區提供教育支持,完善國家教育體制,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受教育。政府要貫徹實施“三農”惠民政策,重視農村存在的問題,爲早日建設美好農村和城鄉一體化採取積極措施,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讓孩子接受全面教育,將來爲國家做貢獻。其次,國家要加強經濟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收入,制定惠農政策,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讓農村的家長可以儘量不用外出務工養家,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關愛孩子,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最後,國家要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建設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設備,投入更多的師資隊伍,不斷完善農村教育水平。及時彌補農村教育的不足,達到國家總體平均教育水平。

2. 完善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主導作用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的缺乏只有通過學校的幫助來彌補,學校應該義不容辭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爲孩子提供教育幫助。老師要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多與孩子交流談心,多開展集體關懷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必要的關愛,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老師要定時到兒童家庭進行走訪,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跟身心情況,還要定期跟孩子的`監護人交流,進行各方面的溝通,爲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墊下基礎,給孩子實現全面健康成長提供一個美好環境。

3. 引起農村基層組織的重視,發揮基層組織的職能

農村基層組織應該建立農村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兒童的教育除了靠政府、學校、家長,也離不開基層的大力支持。兒童教育是社會各階層共同的責任,村政府應該建立教育諮詢點,少年兒童教育服務中心,爲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暑期期間,村委會可以通過邀請當地各校大學生到農村進行三下鄉支教活動,招募大學生志願者到農村爲孩子們提供學習的指導和各方面的交流,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服務工作,爲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習更多的知識。

4.總結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從農民工大規模涌入城市務工開始,已經持續了將近20年之久,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阻礙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建設。國家應該採取有力措施,儘快爲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供大力幫助,爭取早日實現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係到數千萬兒童和上億農民工的重大問題,同時,更關係到我國農村廣大地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問題。所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是XXX的職責,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盡一份力量和一份職責,伸出援助之手。只有政府、學校、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承擔職責,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希望社會能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爭取爲農村留守孩子提供一個美好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兒童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學好文化知識,實現全面健康成長,將來爲國家的建設做貢獻!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15

一、 課題研究論證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所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爲留守兒童。

課題提出的背景

(1)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幾年來突出的社會問題。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爲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爲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們多數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塊生活,有的寄養在親戚家裏,這些監護人只能給孩子生活上的照顧。無法像父母那樣給他們以溫暖、約束、管理,大多數學生成績下降,出入網吧,行爲習慣差,有的還走上犯罪道路。

(2)隔代教育問題是在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爲突出的問題,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 ,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成爲不可忽視的問題。

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①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和行爲習慣差的問題。呼籲社會、學校、家庭給他們溫暖,聯絡他們的父母、監護人給他們愛,給他們溫暖,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讓他們生活充滿陽光。

②解決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差的問題,督促他們學習。在校期間督促留守兒童的學習,校外和監督人聯絡共同提高學生的學習,使他們熱愛學習,成爲品學兼優的學生,成爲德、智 、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快樂的學生。

③解決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的交往誤區,培養他們的是非觀念、感恩情懷、合作意識。

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並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係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係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我校作爲一所規模較大的農村完全中學,接納的留守兒童比例較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明顯感覺到問題較多。爲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並提出解決措施,我們計劃以寧縣五中留守兒童爲例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作出專題研究。

二、國內外相近課題研究情況:

由於國外國情的差異,留守兒童比例較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並不十分突出,所以相關的課題研究基本沒有。

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主要是近幾年纔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縣教育部門對留守兒

童教育問題的研究逐漸增多,大多正在課題研究過程當中。

三、研究目的:

隨着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父母走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大,本課題研究有助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助於全面培養有用人才,有助於社會的穩定,有助於平安校園、和諧社會的建設。

本課題的研究可以積累一些留守兒童的`教育的經驗,爲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研究的內容:

1、寧縣五中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研究

2、寧縣五中 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分析

3、寧縣五中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

4、 寧縣五中留守兒童個案研究

5、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蒐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爲課題研究提供充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2 、問卷調查法

瞭解我校國中部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3 、教育實驗法

對我校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實驗研究,以便發現、驗證因果規律。

4 、經驗總結法

對收集的資料和實驗研究結果主要運用經驗總結法,探求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選擇恰當的學生樣本,通過跟蹤調查、教育引導,摸索留守兒童教育的一般規律。

六、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社會的關愛有助於完成課題。國家重視留守兒童問題,特別是教育部門給予一定的幫助扶持。

2.學校關心留守兒童問題。特別是政教處爲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幫助。圖書館各類資料齊全,多媒體教室全天候開放,查找資料方便。

3.我校是農村中學,留守兒童的數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作爲專任教師,有利於和留守學生溝通, 便於對留守學生教育的研究

七、研究的組織實施

1、研究的組織

學校政教處、教導處負責課題有關理論的組織學習、課題的總體規劃、研究方法引導,督促指導以及課題有關開展工作。研究過程中課題組在課題負責人的具體指導下收集有關研究資料,開展有關實驗研究並共同進行分析總結,最後由課題負責人和趙書良撰寫課題結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