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鄉村振興情況的調研報告

報告2.61W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鄉村振興情況的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鄉村振興情況的調研報告

鄉村振興情況的調研報告1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安排,x月下旬,縣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通過實地察看、聽取情況彙報、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我縣鄉村產業振興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綜合生產能力總體穩定。堅持把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爲“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不斷夯實穩產保供促增收的產業基礎。全縣糧食產量連續x年保持在x萬噸以上。蔬菜、水產品產量穩中有升,x年蔬菜種植面積x公頃,總產x萬噸;水產品產量x萬噸;生豬產能加快恢復,x年全年生豬存欄x萬頭,同比上升x%;家禽存欄x萬羽,出欄x萬羽,同比分別上升x%、x%;肉蛋總產x萬噸,與x年基本持平。

(二)特色農業基礎不斷夯實。我縣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縣、安徽省農業(食用菌)標準化示範區,x年食用菌被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爲全省首批x個“一縣一業(特)”創建示範縣之一。東至黑木耳成功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是我縣首個獲此殊榮的產品。天鵝茶葉產業聯合體被認定爲第一批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源口村、梓桐村成功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農產品加工業穩步發展,全縣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x家,涉及糧食、油脂、茶葉、中藥材、竹木等,門類較爲齊全。

(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序推進。現有龍頭企業牽頭成立的省、市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x個,縣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x個。積極爭創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成功申報並全面創建省級東流現代農業產業園,東流鎮、洋湖鎮入圍國家產業強鎮建設項目。成功創建省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現有國家級休閒農業示範區x家,省級休閒農業示範區x家。涌現一批農村電商等“農業+”新業態。

(四)創業創新活力有效激發。一是打造一批創業創新平臺。依託東流現代農業產業園、大渡口農產品加工園,建設一批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衆創空間和星創天地等。二是組織參加創業創新大賽,培育創業創新帶頭人。推薦安徽巨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x家企業參加了安徽省創業創新大賽,伴畝東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鴻慧禽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分獲池州市優秀創業青年和創業之星光榮稱號。

(五)規劃體系逐步構建。相繼出臺《東至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x-x)》、《關於加快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東至縣農業特色產業提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x-x)》。今年初經批准實施的《東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了新階段東至“一極三地一門戶”的發展定位,其中“三地”爲我縣鄉村產業振興確定了方向。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主導產業不優不強。一是種養模式相對簡單。如x年我縣水稻種植面積約x萬畝,產量x萬噸,而綜合效益更高的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僅爲x萬畝左右,優質稻蝦米產量僅x萬斤左右。二是地域品牌偏少。截止x年底,全縣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認證企業x家,農產品數量x個,企業數量佔全縣各類農業生產主體的x%,數量偏少。品牌繁多混雜,效應不佳,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國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

(二)產業融合不夠緊密。一是產業鏈條較短。一產向後延伸不足,“接二連三”不夠緊密。農產品供應多以原始產品或初加工產品爲主,從產地到餐桌的鏈條不健全,精深加工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產品加工、儲存、銷售等環節發展滯後,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二是產業融合主體和平臺創建有待增強。我縣雖在大力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積極搭建融合發展平臺,但目前,仍然數量不多,規模不大。三是產業業態發展不成熟。鄉村旅遊、休閒觀光農業、採摘農業尚未做大做強,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單調等問題。

(三)社會化服務能力較低。鄉村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社會化服務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產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務能力弱。政府公益性生產服務體系不健全,難以滿足農民生產的需要。鄉鎮農技人員工作精力不集中,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農技站所服務功能弱化。二是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匱乏。各類合作服務組織雖然在提高鄉村產業效益上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在發展中還普遍存在週轉資金困難、規模小、服務項目單一等問題。農戶與服務組織之間的關係鬆散,服務的普及度較低。三是產銷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倉儲物流、批發市場、產銷對接、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等設施相對落後,物流經營成本高。

(四)發展要素嚴重製約。科技方面,現代農業新技術的應用面較小,科技培訓覆蓋面不寬,部分農民仍沿用常規技術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山區,農業發展方式較爲粗放。資金方面,“勸耕貸”、紅色信e貸雖然爲村集體產業和農業經營主體解決了燃眉之急,但據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種養殖大戶反映,部分金融機構存在惜貸現象。人才方面,雖然縣裏每年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培訓,但新型職業農民數量仍然偏少,能夠適應甚至引領電子商務、品牌策劃宣傳等需求的複合型人才更少,更多的年輕人更願意去大城市發展,導致農村新生代力量匱乏。人員的缺乏不僅僅體現在專業技術人才方面,在普通用工方面也存在較大缺口。在鄉村旅遊業發展中,服務意識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缺乏,也影響了鄉村休閒旅遊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建議

(一)制定規劃,引領產業發展。在《東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框架下,科學制定我縣鄉村產業規劃,爲鄉村產業發展、資源集聚和要素配置提供引領。鄉村產業規劃主要內容建議爲:一是大宗農產品,包括糧油、蔬菜、生豬、家禽、水產品等。二是特色農業。在x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中,x應爲茶葉、皖南土雞、鱖魚和中藥材。三是農產品加工業。四是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五是與產業相配套的共享設施,如烘乾、倉儲、冷鏈、物流、信息與展示展銷平臺等。六是產業空間佈局。產業空間佈局應與縣域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相協調;一產(種植業)應尊重縣內種養傳統和文化,但不拘泥於此,保持必要的彈性,留有空白;二產(農產品加工業)應根據產業基礎、發展前景等,按縣、鄉(鎮)、村三個層級安排,形成梯度。

(二)對標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或農業現代化示範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立足縣域佈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羣。把農業現代化示範區作爲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圍繞提高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建立指標體系,加強資源整合、政策集成,以縣(市、區)爲單位開展創建,到x年創建x個左右示範區,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農業農村部從今年起,首批安排x個縣(市、區)創建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基於國家政策的鮮明導向,我縣應立足省級東流現代農業產業園,對標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天長市在省級園區基礎上成功獲批創建國家級園區),或對標爭創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通過對標,找準差距,明確目標。通過爭創,補齊短板、增強弱項,推動我縣大宗農產品產業全面升級,邁向現代化。

(三)做精做強特色農業。我縣跨長江平原區與皖南山區兩個一級地貌區,南北相距近x個緯度,獨特的自然條件決定了縣域農業產業多樣性和規模參差不齊的特點。用現代農業的理念、技術、方法做精做強特色農業是振興我縣鄉村產業的必然選擇。

1.突出重點、分級打造。在x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中,綜合分析產業規模、市場前景、發展潛力和要素需求等因素,選擇x至x個產業由縣級重點打造,其餘的分別由鄉(鎮)、村打造。形成全縣上下齊抓共建的創業氛圍,構建“一縣一業”、“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

2.發展多形式產業化經營。市場經濟條件下,特色農業發展需要多形式的產業化經營共同驅動。近年來,國內比較成功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形式有以下幾種:一是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三是區域公用品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四是電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五是旅遊+,通過旅遊、休閒、民宿、體驗帶動農產品銷售、消費。目前,第一、第四種產業化經營形式在我縣運行較多,其他形式運行較少。

3.因地制宜,建設特色產業園。特色產業園既是特色產業的載體,也是一、二、三產業(或一、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平臺。應以鄉(鎮)、村爲主體,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建設鄉村特色產業園。因園施策,融入產品加工、旅遊、休閒、民宿、體驗、文化等二、三產業(或業態),使特色產業園成爲區域資源要素聚集區、生產標準化示範區、產業發展引領區、農民收入增長源。目前我縣有一批特色產業具備建設產業園的初步基礎,應按市場規則加強引導與支持,逐步打造。如大渡口的鱖魚、小龍蝦,東流的小龍蝦、茶油,香隅的蓮藕,堯渡三條嶺的`梨,洋湖的黑木耳、瓜蔞、牡丹,官港的皖南土雞,泥溪的菊花,青山的中藥材,茶區的茶產業等。

4.全產業鏈檢視,補鏈、強鏈、延鏈。按照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內在要求,對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中各產業予以全面檢視,找準缺、弱鏈條,逐步進行補鏈、強鏈、延鏈。調研發現,我縣特色產業需要補鏈、強鏈的地方不少。補鏈:如食用菌產業,企業品牌極少,沒有區域公用品牌,產品精深加工缺乏。鱖魚產業,產前苗種培育、檢驗檢疫缺乏,產後冷鏈、加工缺乏。土禽產業,專業化屠宰、冷鏈缺乏。強鏈:如食用菌產業,生產基地規模化、集中度不夠。茶產業,x年我縣茶園面積x萬畝,幹毛茶產量x噸,單產x公斤/畝,同期安徽省茶葉單產x公斤/畝,浙江省x公斤/畝。我縣茶葉單產底於全省x%、浙江省x%。茶葉單產低的主要原因是茶園老化、管理粗放、無性系良種茶園佔比低(我縣x%、浙江省x%)。調研中,源口村茶農普遍反映茶園老化且零星分散,產量低,開闢新茶園的需求迫切。因生態紅線及公益林保護限制,願望不能實現。延鏈:目前國內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開發已逐步向下游延伸,通過延鏈,打破農產品的傳統消費定位,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如茶產業,生產商研發茶系列飲料,主攻年青消費羣體;研發茶系列化妝品、護膚品,主打女性消費羣體。爲此,我縣應予以重視,未雨綢繆,支持企業延鏈創新。

5.創建區域公用品牌。農產品品牌有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商標品牌和產品品牌三種。區域公用品牌又分爲全域全品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單產業區域公用品牌和單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三類。從我縣目前的現狀看,農產品品牌主要是企業商標品牌,區域公用品牌缺乏。根據我縣實際,可先行選擇食用菌和茶葉兩個單項產業創建區域公用品牌。理由:一是東至食用菌爲安徽省“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創建示範縣,“東至黑木耳”成功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業基礎較好,區域特色明顯。二是東至茶葉覆蓋全縣大部分鄉鎮,是山區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茶產業有企業商標品牌x餘個,小而雜,影響力不夠、品牌效應不足。三是需要通過區域公用品牌帶動食用菌和茶產業做精做強。

(四)多措並舉,強化要素保障。一是繼續有序推動土地流轉。目前我縣土地流轉發展不平衡,土地流轉率圩區普遍高於丘陵及山區,丘陵及山區土地流轉零星、碎片,規模化不夠。應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土地置換等措施,推動丘陵及山區土地流轉,爲鄉村產業規模化發展奠定基礎。二是充分利用鄉村存量國有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爲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支持。三是研究政策,破解茶農開闢茶園用地需求與生態保護紅線及公益林保護之間的矛盾。四是支持、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中央和省級支農項目。五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鄉村振興情況的調研報告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事業成敗,關鍵在人。爲進一步摸清我市鄉村人才隊伍數量、構成及存在的問題,推進我市鄉村振興戰略,市人才辦選取平橋區、xx縣、潢川縣、息縣、新縣以及所轄的部分鄉鎮爲樣本進行調查研究。這幾個縣區及所轄鄉鎮在地理地貌、區域經濟等方面各具特色,能夠總體反應我市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概貌,在人才的開發、引進、使用及面臨問題等方面在全市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一、縣、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在同步小康和國家現代化的新徵程中,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振興鄉村、實現城鄉統籌均衡發展,成爲中國發展的迫切任務。實現鄉村振興,縣域協調發展是關鍵。因此,我們主要調研的是縣、鄉、村三級的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一)縣區層面

1.人才隊伍建設整體情況。截止xx年底,調研的平橋區、xx縣、潢川縣、新縣等四個縣區的人才總量爲35.4萬人,有副高以上職稱人才6203名,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13名,省管專家2名,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5名;

省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12名;

市縣級拔尖人才、學科帶頭人560名,技師以上高技能人才4752人。

人才規模總量小,人才總量、人才資源總量占人力資源總量比例、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等衡量人才發展主要指標,都低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2.服務類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從統計數據看,農業、林業、水利、畜牧等系統中,專技人員僅有918人,佔總人數4048人的22.7%,大量的崗位被非專業人員佔據;

高職稱、高學歷人員少、佔比低,服務水平不高。潢川縣水產局共30名工作人員,沒有一名是全日制專業院校畢業生。隊伍出現老化,35歲以下人員佔比爲24%,36歲至50歲佔比爲37%,51歲以上佔比爲39%,近三年專技人才處於淨減少狀態,使用新技術、新設備的能力不足,工作積極性大幅度下降。潢川縣農業局系統專業技術人員306人,40歲以下的僅有8人。

3.保障類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教師隊伍中,研究生學歷佔2.9%,本科學歷佔35.6%;

過去轉正的民師在近幾年集中退休,近三年四縣共引進教師2338名,減少3668名,隊伍處於淨減少狀態。

衛生系統人員分佈呈現出兩個極端,一方面是城區醫院編制不夠用,自聘大量工作人員,鄉鎮醫院普遍編制未滿。

(二)鄉鎮層面(以新縣千斤鄉、xx縣金剛臺鎮、潢川縣付店鎮爲例)

1.黨政人才隊伍。三個鄉鎮機構主要有黨委、政府等行政機構以及其他事業單位。編制共230名,其中在編在崗199人,空編31人。各鄉鎮具體情況如下表:

三個鄉鎮35名黨政領導中,研究生學歷1人,大學本科24人。30歲以下7人,30~50歲23人,50歲以上5人,平均年齡在42歲以上。

總的來看,黨政人才空編較多,政府部門運轉較爲緊張。

2.教育系統

付店鎮近三年教師退休16人。千斤鄉近三年教師因病不能上班3人、退休19人,借調到縣城12人,xx年調出4人。金剛臺鎮近三年教師因病不能上班2人、退休25人,xx年調出5人。

三鄉鎮教師隊伍中,高學歷教師少,中專和大專學歷佔48.6%,30歲以下佔32%,31—49歲佔40%,50歲以上佔28%。有省級骨幹教師3人,佔0.5%,市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27人,佔5.3%,縣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39人,佔7.6%。年齡結構老化,中老年教師數量多且知識陳舊,不能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從調查情況看,入學兒童減少,很多邊遠山區村國小生數不足30人。現行教職工配置標準是按照教職工與學生比,國中爲1:13.5、國小爲1:19。但是,山區村國小學生少,需要開足規定的課程,教師的需求大大超過正常標準,導致各地現有教師總數雖然超編卻依然緊缺,很多教學點需聘請代課教師才能維持教學,一名教師教4-6門課程,甚至包班、全天候教學。同時,鄉村學校普遍缺乏體、音、美、藝類教師,限制了素質教育的開展。xx縣金剛臺鎮中心學校,上級配備的2臺鋼琴等設備長期閒置。

近年來鄉村國小合併,三鄉鎮43個村共有村小13個。付店鎮4個村小,最遠的學生上學爲4.3千米。千斤鄉2個村小,最遠的學生上學爲6.3千米。金剛臺鎮20名學生以下的村小有3個,最遠的上學爲3.5千米。走讀生每日6點就得起牀,冬季放學回家天色已晚,需要家長一日四接送;

三個鄉鎮國小有住校生57名,不利於國小生健康成長。

3.醫療衛生系統

三個鄉鎮醫療衛生系統中,本科學歷的有3人,大專學歷54人,中專學歷51人,中級職稱10人,初級86人。受凡進必考所限,存在一定的空編,很多工作靠自聘人員解決,但自聘人員良莠不齊,大多數從事輔助工作。人才培養週期長,成長後容易流失,導致衛生院培養後備人才的意願弱。村衛生室人員多爲中專學歷,大多是家族傳承,年齡40~65週歲居多,醫療水平低下,大多隻能勝任農村醫療保健等基礎工作,且處於後繼無人的狀態。

4.農村實用人才基本情況

實用人才總數僅爲1374人,占人口比例爲2.9%;

國中及以下1267人,高中及中專512人,專科及以上108人。普遍學歷低、職稱低;

30歲以下165人,30~50歲805人,50歲以上917人,5.村幹部情況。三鄉鎮48個村(街)共有村幹部206,其中,支部書記、村委主任65人。

從調查情況看,村幹部絕大多數都是高中或國中學歷,對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新技能的學習能力不強,村支部書記中懂電腦操作的.僅有6人,其他村幹部中也是屈指可數。

二、人才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雖然所調查縣、鄉黨委、政府在促進人才隊伍建設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分析各類數據,可以看出人才服務鄉村振興還存在着很多問題。

(一)縣級涉農部門技術人員服務鄉村無動力、缺辦法

1.工作無動力。由於種種原因,農業科技專門經費投入不足,農技人員從事專業工作缺乏必要的經費支撐,開展專業服務沒有經費、沒有交通工具。農技推廣需要下村到組到戶,種糧大戶的科技需求不分節假日,這讓專業技術人員覺得付出與所得相差太遠。同時,服務鄉村沒有剛性的制度約束和鼓勵,導致很多人寧可在辦公室閒着也不下鄉村服務,呈現出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費同時存在的現象。潢川縣農業局在崗人員576人,其中全供27人,差供549人,財政供給部分僅夠繳納各種險金,很多人上班只是露一下臉而已。

2.服務能力弱。由於近些年政策性安置的壓力下移,大學生很少能進入縣級涉農部門,造成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只出不進、青黃不接,專業服務水平極弱。一些地區爲了農產品安全配備了一些先進檢測設備,卻沒有這方面的技術人員,設備成了擺設。同時,羣衆包產到戶後到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大大降低,導致涉農專業技術人員找不到服務的切入點,沒有職業成就感。

(二)鄉、村幹部組織力不強

1.鄉鎮黨政人才組織力不強。一是自顧不暇。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鎮幹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業務工作,還要參與扶貧、環保、信訪、安全生產等中心工作,可以說沒有節假日、全天候工作,對鄉村振興的長遠性、複雜性認識不足,對如何引才、留才、用才無心思考。

2.鄉鎮事業單位人才不忘初心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現有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過少。同時,有限的工作人員還經常被抽到各扶貧、環保、信訪、安全生產等中心工作中去。xx縣金剛臺鎮農業服務中心10個編制,實有人員10名,只有2名專業技術人員,且都屬於專科學歷,服務水平不適應發展需要。

3.村幹部能力不足現象突出。一是年齡老化嚴重。調查的村幹部平均年齡55.7歲,年齡最大的支部書記71歲,40週歲以下僅有11名,年齡偏大、斷層現象突出;

二是新老更替的通道堵塞。長期以來,村幹部很少主動離職。同時,待遇低對年輕人無吸引力,老幹部難免,新干部難選,整個隊伍新老更替緩慢。三是能力不足。隊伍學歷普遍偏低,加上長期從事事無鉅細的基層管理和服務工作,行爲和思維固化,在鄉村振興中難以發揮引領作用。

(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當前,優秀的鄉村教師、醫生大都被城裏單位“吸”走,留在鄉村的教師、醫生老齡化嚴重,且普遍學歷低、職稱低、專業水平低。現有鄉村教育、衛生人才總量短缺,中學教師人均周工作量12節,國小教師16節,教學點教師包班、複式教學,還有繁重的備課、批改、輔導及管理任務。鄉鎮衛生院一人多崗,導致鄉村教育、醫療質量大大落後於城市,農村人才認爲鄉村沒有前途,紛紛向城鎮轉移。xx年1月4日,潢川縣張集鄉平樓村的孕婦龔長繪因就近的張集鄉、傘陂鎮等四個鄉鎮衛生院都沒有接生條件,只好在在暴雪中歷時12小時、穿越4個鄉鎮,通過公安、急救中心的配合,最後由縣婦幼保健院派出專家趕赴沒有接生條件的衛生院接生。

(四)引才難題尚未破解

近三年,我市考入專科以上院校14.8萬人,但回來就業創業的不足2.2萬人,處於嚴重失血狀態。

1.鄉鎮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才引進難。受凡進必考和“缺三補一”的限制,鄉鎮公務員長期配備不齊,有編無人,並且由於考試方法單一,專業型、技能型人才很難入圍,隊伍中管理型人才多、技術型人才少,結構不合理。鄉鎮事業單位由於機構改革遺留的存量以及復退軍人的政策性安置,長期處於滿員狀態,難以補充新鮮血液、改善人員結構。

2.教育、衛生人才引進難。按照要求,新補充的高中、國中、國小教師分別以研究生、本科爲主,但實際上只能降格以求,最能留得住的本縣、本鄉人才沒有加分因素。平橋區二高屬重點高中,xx年到鄭州大學等三所高校只引進了4名教師,更不用說鄉村的學校了。鄉鎮衛生院只能招到專科、中專學歷的。xx年,我市實施的引進基層教育、衛生人才“雙千工程”,衛生系統共引進841名,沒有一名本科生。潢川縣城區醫院引不進人才,就從鄉鎮衛生院借調、遴選,兩年共“吸”走95人,導致鄉鎮成熟的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引不來。目前,鄉村教師中50歲以上的佔34.75%,村醫中30歲以下的沒有一人。

(五)留才措施尚待完善

1.人才待遇偏低。鄉村體制內年輕人才收入普遍在2000-3500元,縣城房價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鄉鎮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成家立業、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比較困難。偏遠山村工作的人才生活、出行成本更高,課餘生活單調,導致人心不穩,特別是外地籍人才更不穩定,“在崗不在狀態”。鄉村教師還存在“高級後職業倦怠”現象,評聘高級職稱後就沒有動力,不願在一線教學,屬於隱性流失。同時,鄉村教師性別以女性爲主,xx年“雙千工程”招聘的教師性別比爲11:89,女教師婚戀難問題突出。

2.人才投入不足。縣、鄉鎮都是“吃飯財政”,村級靠轉移支付,對人才投入偏低,很多工作靠感情、靠情懷。xx縣鄢崗鎮把鄉賢能人、外出成功人士和離退休老幹部、老黨員選聘爲“名譽村長”,幫助開展鄉村治理,這些人沒有任何報酬,就是靠感情、靠情懷。

3.人才容量偏小。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導致鄉村的勞動力短缺、創新力下降,市場越來越小、產業越來越單一,人才容量也越來越小。同時,鄉村人口流失也伴隨着資金、資源流失,加上金融機構熱衷於扶持“高大上”的項目,鄉村創業被冷落,導致鄉村創業艱難、創業人才留不住。

三、對策和建議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振興,更是現代農民在職業技能和職業身份上的再提升。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順應城鎮化潮流,通過定政策、建機制,打造宜居宜業的新鄉村,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形成人才匯聚、環境優化、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更高質量的城鄉融合、鄉村振興。

(一)抓關鍵,選優建強鄉村幹部隊伍

1.加強鄉鎮幹部隊伍建設。一是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堅持“從一線選拔”的用人導向,優先考慮長期在鄉鎮工作、政治素質好、業績突出、羣衆公認的幹部,形成老xx相結合的合理年齡結構。

二是堅持按編制員額及時補充人員,在全縣區鄉鎮範圍內對鄉鎮編制實行動態管理、調劑使用。新招錄人員時注重結構優化,可以設置專業限制,實現由重管理型人才向管理型和技術型並重的轉變。對艱苦邊遠鄉鎮可降低進入門檻。

三是建立關愛激勵機制,關注鄉鎮幹部的成長進步,落實職務與職級並行,建立交通、通訊補貼,使他們在政治上有奔頭、經濟上有甜頭、工作上有幹頭。

2.加強村級幹部隊伍建設。一是選好帶頭人。採取下派、外引、內育等方式,注重從農村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復員退伍軍人和鄉賢等羣體中,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

二是建強後備隊。拓寬選拔渠道,注重從致富能手、村民小組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和退伍軍人等羣體中選拔村級後備幹部。

三是加強教育培訓,提升村幹部服務羣衆、助力鄉村振興的能力;

精準選派第一書記,把精兵強將選出來、派下去。打造一支經得起事業考驗、能得到老百姓信賴、讓組織放心的農村幹部隊伍

(二)興產業,積極培育致富帶頭人

1.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人才因產業而聚,產業因人才而興。

一是發展三產融合產業。圍繞xx毛尖、油茶等特色產業和境內自然風光,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集自然、風情、歷史、人文於一體的“可遊、可養、可居、可業”的鄉村景觀綜合體、多彩田園綜合體,形成“農業+文化+旅遊+教育+康養+互聯網”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讓人們在鄉村體驗農事耕作之趣、感受景區之美,最後還買走各種深加工的特色農產品。

二是創新“互聯網+鄉村”模式。藉助“互聯網+”將鄉村產業進行改造,實現“線上+線下”新零售模式,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通道。

2.大力實施“頭雁工程”。

一是實施信商迴歸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庫,通過“項目、親情、政策”吸引信商迴歸創業,吸引在外就業的大學生、外出人員、退休機關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等回鄉村發展。

二是實施鄉賢治理工程。把鄉賢能人、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和離退休老幹部、老黨員、老戶長選聘爲鄉賢委員會成員,解決基層組織解決不了的“難”事和公益建設中羣衆不理解、不支持的“困”事,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同時,對政治素質好、有突出貢獻的鄉村人才優先推薦爲地方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三)聚人氣,建好保障型人才隊伍

加強鄉村教育、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衛生事業質量,是鄉村引得進、留得住人才的重要保障。

1.建好醫療人才隊伍。落實高校畢業生到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特崗計劃;

每年在高校畢業生畢業之際,主動組團到高等院校聯繫引進鄉村急需專業人才,特別是全科醫生;

定期組織鄉村醫療人才提供到縣級以上衛生醫療機構學習實訓,提高他們的醫療水平。同時,強化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鄉村衛生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衛生醫療硬件環境。解決村醫的養老、醫療保險。

2.建好教育人才隊伍。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爲鄉村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落實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特崗計劃;

通過考覈招聘等方式主動到高等院校引進鄉村教育所需的全科教師和外語、藝術類教師。落實鄉村教師享受鄉鎮工作補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活補助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等政策,並適當提高補助標準。深化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生師比與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覈定編制。將學校安保、生活服務等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

(四)建機制,鼓勵人才積極服務鄉村振興

1.增強縣級涉農人才服務鄉村的動力。

一是優化人員結構。按照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強基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xx]30號)文件要求,嚴把人員進入關,確保在一線工作的農業技術人員不低於縣區農業技術人員總編制的2/3,專業農業技術人員佔總編制的比例不低於80%。

二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增加涉農部門經費投入,讓農技人員有錢從事專業工作。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對農技推廣實行合同制管理,根據承擔任務的情況以及後期評估的成效給予專門資助。允許農技人員針對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開展培訓、授課、技術指導時收取適當的費用。同時,建立農技人員服務鄉村目標責任制,每年服務鄉村必須達到一定的次數和效果,對業績突出的人員給予表彰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給予處罰。

2.從制度上體現基層導向。

一是從職稱上體現。對鄉村人才評定專業技術職務放寬結構比例和崗位數額限制,評審時以實際業績爲主,放寬論文、論著、成果等條件要求。堅持評聘分離,保持職稱的持續激勵作用。

二是從發展上體現。市、縣部門補充新人原則上面向鄉村有三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遴選,讓鄉村人才看到希望。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定期爲鄉村人才提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級對口單位學習實訓的機會,結合專項短訓、學術交流、派出深造等方式,促使他們知識常新、成果常有,提升職業成就感。

3.實施鄉村人才專項計劃。

一是整合人社、教育、農口、商務等部門培訓資源,實施鄉村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培育一批種養殖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文化旅遊人才、非遺傳承人、電商物流經營人才,實現特色農業幹起來、羣衆帶起來、鄉村富起來的目標。

二是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員到鄉村兼職掛職、技術指導、項目合作、基地共建和離崗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支持專家教授、企業家、技能人才等爲鄉村提供精準服務。

三是開展教育、衛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鄉,實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三區人才計劃,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行動計劃,促進人才向鄉村、向艱苦地區流動。

4.解決鄉村人才的實際困難。加大投入,改善鄉村生活、工作條件。建設人才週轉房,適當發放交通補貼、生活補貼,幫助鄉村人才降低生活、工作成本。提高評先評優指標分配比例,增加鄉村人才評先評優機會。評選拔尖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等人才計劃時,優先選拔紮根鄉村的人才。建立市、縣、鄉領導聯繫鄉村人才制度,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困難,讓其增強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

(五)定政策,優化引才留才環境

像“xx英才計劃”激勵產業人才一樣,建議出臺《關於促進xx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對鄉村人才編制、安居、流動、激勵和創業資助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構建人才安心鄉村、紮根鄉村的長效機制。

1.完善引才政策。

一是設立人才專項編制,按照“實名編制、人走編收”方式,用於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對專業性強的崗位,可以採取考覈招聘的方式。建立穩定的人才補充渠道,邊遠山區的可以考慮戶籍、性別限制。

二是擴大用人單位自主權。對縣、鄉醫院和其他符合條件的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實行備案制管理,推行“四自”管理辦法:自主設置內設機構和下屬機構、自主設定崗位結構比例和崗位聘用、自主選人用人、自主薪酬分配。

三是建立專業技術崗位購買制度,通過政府購崗方式,從在外人才中聘用一批真正懂農業的亟需專業技術型人才,補齊鄉村專業技術人才短板。

2.完善留才政策。

一是重視小食堂、小浴室、小閱覽室、小活動室建設,安裝寬帶網絡,定期組織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營造“家”的氛圍,讓鄉村人才安心。

二是建立鄉村創業孵化組織,完善扶持政策,通過多元化融資支持、創新激勵、創業場租補貼等方式,爲鄉村人才創業提供覆蓋初創期、成長期的支持政策。對大學生創業提供擔保貸款及貼息,對大學生從事現代農業就業和林下經濟創業的,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

三是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爲導向的分配政策,形成重能力、重業績、重品德,按勞分配爲主,按效率、按貢獻分配共存的多元分配方式;

允許企業採用股權、期權、分紅、績效獎勵等激勵手段,讓鄉村人才名利雙收。三是抓好優秀鄉村人才的評選表彰,宣傳返鄉創業先進典型事蹟,爲鄉村人才的成長進步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

鄉村振興情況的調研報告3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xx市在脫貧攻堅實踐中,以鄉村振興戰略爲統領,精準扶貧,實現了高質量的脫貧摘帽。現結合xx市脫貧攻堅實踐,就其以鄉村振興統領精準扶貧實踐,實現高質量脫貧,推動鄉村全面發展得出一些有益的啓示與思考。

一、鄉村振興戰略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xx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來的。明確要堅持農村優先發展,按照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動城鄉一體、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脫貧攻堅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與首要任務,脫貧攻堅戰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相互銜接、相互統一,共生共融,共同作用於農村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二、xx市以鄉村振興統領精準扶貧實踐與典型經驗

鄉村振興統領精準扶貧首先要選準、發展扶貧產業。xx結合自身優勢及產業發展實際,確定發展農特產業及旅遊業,帶動脫貧。

爲推動農業發展,xx在穩定發展糧、油等傳統農業的同時,扶持發展了茶葉、瓜蔞、油茶等六大特色農業。在精準脫貧實踐中,實行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分類指導貧困戶發展茶葉、瓜蔞、蠶桑等特色種養業實現脫貧;結合村發展情況,確定貧困村發展能夠帶動覆蓋多數貧困戶的主導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據統計,xx市有1000餘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60個貧困村、8500多貧困戶,60個貧困村主導產業均達到省農業農村廳一村一品標準,26176戶發展了農特產業,全市茶葉、蠶桑、瓜蔞、油茶、食用菌等農特產業規模擴大至了42.6萬畝。

在精準脫貧實踐中,xx大力發展旅遊+、+旅遊,推行景區包村和旅行社、酒店、農家樂等旅遊主體包戶,以訂單、入股、勞務、創業等不同形式,帶領貧困羣衆參與旅遊發展帶動脫貧。全市30多旅遊經營企業及旅遊專業合作社結對17個貧困村,8000多貧困羣衆穩定脫貧。三年來共投入1270萬元旅遊扶貧專項資金,建設旅遊基礎設施、開發旅遊商品,18個貧困村引進實施了投資旅遊項目,規模近2億元,xx年以來,xx全域旅遊共帶動6526戶、22589人脫貧。

xx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扶貧。農業是弱勢產業,既深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又被動於市場。xx緊跟互聯網+時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扶貧,推進消費拉動,帶動脫貧。在政策支持開辦網店、建立公共服務體系和物流體系,組織採購貧困地區農特產品進入網銷平臺,引導預算單位消費,並對接省有關單位消費,線上線下同步發力,拉動消費促脫貧。據統計,全市建有5個運營服務中心和544個鄉村服務網點,電商網絡覆蓋全市183個村(居)。xx年,農村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9.9億元,1200多名貧困羣衆走上旅遊商品電商脫貧之路。

鄉村振興統領精準扶貧還要注重強基固本增後勁。良好的基礎設施是農村發展的物質基礎。爲此,xx市全面加強農村路、水、電網及信息化等雙基建設,重點突出了貧困地區的雙基建設。xx—xx年,投入15億元建成1863公里農村道路,xx年底60個貧困村內精品文章

鄉村振興統領精準扶貧還要注重強基固本增後勁。良好的基礎設施是農村發展的物質基礎。爲此,xx市全面加強農村路、水、電網及信息化等雙基建設,重點突出了貧困地區的雙基建設。xx—xx年,投入15億元建成1863公里農村道路,xx年底60個貧困村內農村道路硬化600公里,路面加寬改造120公里;xx年—xx年,投入2.05億元,改造提升3631處八小水利工程和實施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項目,投資7779萬元建設266處農村安全飲水工程,60個貧困村通上自來水;xx-xx年投入3.48億元,實施了568個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項目。

鄉村振興統領精準扶貧要扶志啓智激內生動力。農民是農村主體,是農村建設的生力軍。xx注重對農民進行常態化的技術技能培訓。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對貧困戶加大了技術培訓及服務力度,如農業農村局在xx——xx兩年間,共舉辦48期培訓2300多貧困人口,並對600餘戶貧困戶提供保姆式服務;致力於對貧困戶進行志、智雙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扶貧夜校等各陣地充分發揮陣地效應,扶貧夜校密集地送思想、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術,僅xx年就舉辦了2389場次,參加人數5.2萬人次。

鄉村振興統領精準扶貧要打造宜居生態。在精準脫貧工作實踐中,xx以美麗鄉村建設帶動貧困戶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大產業扶持,使貧困戶能安居樂業。創新運用市場化方式保潔,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實行城鄉環衛一體化作業。

xx創新方式,真抓實幹,在精準脫貧工作中探索出了多個在全國全省有一定影響的亮點做法與典型經驗,主要有一抓雙促的xx經驗。

精品文章

xx村抓黨建促發展、促脫貧,把負債村建成了富裕村、明星村。在脫貧工作中,xx村實行三級—村幹+黨員+理事長包保貧困戶制度。在村級發展上,xx村成功探索出村社一體、村企共建模式。一抓雙促的xx經驗被省委主要領導批示並在全省予以推廣。

xx還建立起就業扶貧驛站、就業扶貧基地等,讓貧困羣衆以家爲中心,在20分鐘左右路程半徑範圍內就業,以家門口就業方式使貧困羣衆既能看家,又能養家,實現脫貧,穩定一方。

這些實踐促使脫貧增收短期目標與鄉村產業長遠發展的有效銜接。xx市因地制宜,選準發展農特產業及旅遊業扶貧,很好地減少了盲目發展新產業的市場風險,帶動貧困戶穩定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穩定脫貧,並推動了產業的進一步壯大。

xx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以鄉村振興戰略爲統攬,在全面推進鄉村發展中重點突出了貧困地區的發展與脫貧,以貧困地區問題的解決推進了整體的發展。產業發展、雙基建設、生態宜居等方面,在要素、投入、公共服務向農業農村傾斜的同時,都重於激發、引導貧困地區的動力和發展,逐步堅實產業基礎、補齊公共設施與服務短板,實現高質量脫貧的同時,又因貧困地區的發展有力推動了鄉村的全面發展與提升,形成了相互支撐的格局,實現了兩者的`有機互動。

三、精準脫貧工作的啓示與思考

xx在精準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我們在欣喜的同時,也發現工作中尚存需提升的空間,如農民中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幫扶幹部積極主動性尚需

充分發揮等。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農村的持續發展,實現農村的全面振興——

必須要進一步形成在黨委領導下責任明確的協同大扶貧格局。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xx黨委政府主力推動、各方面齊心努力,實現了高質量的脫貧摘帽,將黨委政府爲主體的幫扶模式進一步升級爲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市場、社會羣體、貧困戶等責任明確的協同幫扶大格局,明確政府、社會和企業作爲幫扶主體、貧困戶作爲脫貧主體的責任,使社會羣體、經營主體等由在政策推動下的帶領脫貧上升到以責任自覺擔當脫貧,讓貧困戶或農民真正發揮脫貧及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無疑會爲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進而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提供用之不竭的動力源。

必須要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建設人才隊伍,培育農民。xx的脫貧攻堅工作實踐,有力地彰顯了黨組織的統領作用。農村發展,重要的是要有強有力的當家人及戰鬥堡壘,xx村的巨大變化就是很好的見證。在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必須培育好村級黨組織、發揮好黨員的作用。選好配強農村黨組織書記,培育好懂農業善經營的人才,注重從高校畢業生、鄉村本土人才中選拔優秀人才,尤其是要注重培養本土人才,抓好村後備幹部培養工作。

在脫貧攻堅鞏固乃至鄉村振興偉大實踐中,必須加大力度培育農民。有計劃地培訓農民,在傳授技術技能的同時,尊重羣衆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讓農民羣衆廣泛參與選擇發展項目,制訂發展計劃,參與計劃的執行和項目的實施監督管理。通過充分參與調動農民羣衆精品文章

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羣衆的自我發展能力。xx村五議三公開兩參與做法,讓廣大羣衆全面參與進來,羣衆的意志得以充分表達,也確保了決策的科學與合理,確保着全村健康有序發展。

必須要注重制度設計,聚焦實效改進考覈機制。制度具根本性、持續性、長遠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證。在制度設計中堅持原則性的同時,要注重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政策既具可操作性,亦能最大限度體現政策關懷。如我們在關注既有貧困人羣的同時,也要關注更廣泛的貧困羣體——表面上看較好,但實際生活水平較低的相對貧困人口。

從頂層設置一些享受低保及相關扶貧政策的前置條件。如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憑參加就業培訓、務工憑據享受有關政策補助,享受產業分紅等;動態化管理貧困人口,把好事做好貫穿於扶貧乃至一切工作的始終。

鄉村振興情況的調研報告4

(一)基本概況

楊市村位於樅陽縣白蕩湖東北稍,境內省級、縣級四條公路貫通,交通便捷,是金社鎮政府所在地,也是全縣55個脫貧幫扶村之一。全村區域面積6.3平方公里,轄53個村民小組,33個自然村莊,1個街道,人口5700餘人(含城鎮居民),耕地面積3367畝(其中水田2597畝,旱地770畝)人均耕地0.6畝,山林面積801畝,有三個圩口。今年以來,該村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爲着力點,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爲目標,力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突破。

(二)經濟狀況

1、人口、勞動力、在外務工人員等情況

目前全村現有農村總戶數1548戶,農村總人口5350人,全村勞動力約3870人,在外務工人員有3120人,其中脫貧戶外出507人。

2、脫貧攻堅及鞏固脫貧成果情況。

該村20xx年有建檔立卡279戶,人口10xx人,貧困發生率19.80%。20xx年脫貧48戶215人,20xx年脫貧19戶78人,20xx年脫貧25戶109人,20xx年脫貧61戶244人,20xx年脫貧65戶250人,20xx年脫貧63戶123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07%,貧困村順利出列。20xx年脫貧1戶4人,實現了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降爲零。目前該村易致貧邊緣戶 5戶,人口數xx人 ,脫貧監測戶 xx戶, 人口數42人。

3、村集體經濟情況。

該村利用集體資源,盤活存量土地資產,想方設法擴展增收渠道,村集體收入由20xx年3.4萬元到20xx年24.0997萬元,主要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是圩田、和水面流轉、光伏收益和扶貧專項資金入股分紅收益,集體經濟狀況薄弱。

(三)村兩委班子情況

村兩委幹部職數有10人,,其中黨委5人,村委會委員5人,村務監督委員會3人,後備幹部1人,扶貧專幹1人女性4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4人,村民代表81人,村民組長36人,組織機構健全。

(四)村容村貌

該村通過開展農村環境和衛生整治,落實了門前三包,完善村規民約,加強宣傳教育等手段,引導村民樹立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愛護環境的意識,使村莊環境衛生長期清潔。保持“應綠盡綠,能綠則綠”,對村內主要街道進行綠化、亮化,房前用竹籬、圍欄圍起,房前屋後規範栽種瓜果、綠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鄉土濃郁”的景觀。

(五)近年來扶貧專項資金、幫扶單位扶持資金支持的項目情況

20xx年黨建引領扶貧資金10萬元入股富源制香廠,20xx年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扶貧資金10萬元入股樅陽縣富民糧食加工有限公司、產業發展扶貧資金10萬元入股樅金羊業養殖合作社;2019年扶貧專項資金50萬元實施了5條鄉村公路硬化、水利興修12萬元用於4個塘口清淤,村級發展專項20萬元入股樅陽縣富民糧食加工有限公司、中央財政發展資金10萬元入股樅金羊業養殖合作社,20萬元行業資金實施“萬千工程”入股烏金白茶生態有限公司,銅陵市總工會、樅陽縣總工會提供幫扶資金37萬元新建村爲民服務大廳,20xx年扶貧19.5萬元進行樓莊小套泵站建設,扶貧專項資金72萬元實施老茶園改造和新建鋼構廠房。

(六)今後發展方向的幾點建議:

1、堅持黨建統領發展,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鄉村振興,基層黨建是關鍵。完善農村工作領導機制,建立實施鄉村戰略領導責任制,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強化幹部服務意識,提高幹部隊伍對新思想、新任務的認識,緊抓落實,提高辦事效率;加大在優秀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力度。要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下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創新基層管理體制機制。要提高基層黨組織爲羣衆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樹立踐行人民羣衆主體地位的根本政治理念。村黨委經常請農技專家及勞模指導糧食種植大戶、水產養殖戶傳授農業技術以至於科學種田、指導稻蝦養殖技術,以勞模對接的方式對一部分脫貧戶進行傳、幫、帶;幫助指導他們如何科學飼養家禽家畜、種植草莓、茶葉、烘乾糧食等來增加收入,利用幫扶單位宣傳和互聯網直播等方式營銷農特產品,

2、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一是加強產業發展利用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合理優化佈局,整合自然資源,利用縣文化旅遊集團平臺搭建、休閒採摘、農家餐飲、農事體驗活動,與附近的白雲岩風景區、狂獅河漂流等觀光旅遊、戶外運動對接起來,增加部分幫扶戶的收入。二是大力培養農業產業發展的'實用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育農村專業技術、熟練技術和種養殖技術的能手隊伍,使之成爲新型職業農民、電商服務人員,利用遠程教育和現場教育相結合,開展科技培訓入戶、技術服務入戶、農業信息入戶,提高科技帶頭人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帶動輻射能力。三是主動聯繫縣農業農村投資發展公司流轉部分村民自留山山林和村集體山林對接國家儲備林項目,這樣可以增加村民和集體收入,村集體可作爲縣農投公司委託方對山林進行有效管理,協助公司砍伐經濟價值低的雜狀樹木,種植經濟價值高苗木替代這樣可以獲得一定管理收益。四、空心村現象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主要原因村裏中青年大量外流導致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成爲生活的主體;使之社會活力弱化。表現爲村莊內生組織乏力和公共生活退化;房屋閒置老化。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阻礙了鄉村振興建設的步伐。呈現”斷壁殘垣、破敗無序、人畜混雜”等髒亂差現象,既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又影響了村容村貌及環境衛生,與建設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格格不入。村兩委要緊緊抓住當前的國家政策,主動對接縣政府鄉村振興局、交通、規劃等相關職能部門,力爭把改造“空心村”落到實處。將農村危房改造、清潔工程、通村公路、美麗鄉村創建、農村環境整治結合在一起,可以用補償金彌補或規劃興建安置房,這樣一來,農戶得到了應有的補償,村集體實際掌握了土地使用權,農地的整治可以增加土地的增減指標掛鉤,村集體可以增加較多的收入。

3、鋪築返鄉人才創業路,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民經營主體,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親的人更有信心,讓願意返鄉創業的能人更有決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七)當前村集體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0xx年度,縣政府安排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72萬元。根據規劃,村集體新建800平方米(造價成本:900元/每平米)鋼構廠房一幢,根據預算,附屬工程圍牆、水泥地坪、排水溝、簡易綠化、公廁等尚有資金缺口45萬元。目前幫扶單位中:銅陵市總工會承諾支持20萬元,樅陽縣總工會承諾支持15萬元,缺口資金大約10萬元。

因村集體經濟困難,迫切需要有關單位給予幫扶支持,目前鋼構產房項目已在線上掛網拍租,浙江義烏市老闆已經有意向合作,主要生產玩具。爲了吸引外商投資,村集體研究決定對廠區水、電、路、通訊、土地平整及附屬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截止目前,水、電、路土地平整、通訊設施已基本完成,尚有公廁和簡易綠化等尚未完成。此外,該項目的實施,可使脫貧羣體28戶收益,解決就業崗位78人,人均每年可以獲得3萬多元穩定收入。

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是根本。大力發展鄉村產業,築好巢,引好鳳,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還實現了農民“離土不離鄉”,脫貧戶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從而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力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幫扶單位、幫扶幹部的光榮使命和神聖職責,更是首要的政治任務,(我是農發行幹部,縣鄉村振興局同志說農發行不是幫扶單位,另有藕山鎮萬橋村是幫扶單位,縣農發行領導表示不能支持兩個單位),作爲鄉村振興工作隊成員,我建議村兩委一方面向鎮幫扶聯繫人-人大主席彙報,再主動向縣人大負責同志彙報,取得支持;建議對接獲得我行項目貸款支持的縣投發、縣建投、縣農投等相關企業,共同解決楊市村鋼構廠房的10萬元資金缺口,力爭村辦企業早日開工投產發揮效益。

鄉村振興情況的調研報告5

一、基本情況

xx鄉、xx鄉、xx鄉都是xx區的農業大鄉,也是最早實現鄉級農合聯全覆蓋的鄉鎮。三個鄉的經濟產業各有特點。調研過程中,許多村民、農業經營主體和鄉村幹部向我反映,農村三位一體改革有效促進了農民利益聯結緊起來、涉農資源統起來、合作運轉實起來,讓農民嚐到了改革的甜頭,區級部門和基層七站八所找到了改革路徑、明晰了改革方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化運作體系基本建立。圍繞來料加工、柑橘、中草藥、農精品文章

家樂等十大產業,我們成立了覆蓋主要農業產業和主要涉農經營領域的互助會。同時組建4個區域性三位一體綜合服務中心,把全區540家農合聯會員都納入服務範疇,並由十大產業互助會作爲農業主體對接市場,農合聯全力高效協助配合,實現農民與市場無縫銜接。

2.實體化運行機制逐步完善。區農合聯運營資產經營公司和農民合作基金兩大平臺,優化整合涉農資源,有效破解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銷售拓展、資金來源等一系列難題,形成了以xx鄉方向明、xx鄉鄭華麗、xx鄉徐志輝等一批能人帶動下的合作創業格局,打造農民共建共享、共創共富的利益共同體。

3.精準化服務能力有效提升。比如,xx鄉種糧大戶鄭華麗通過農合聯將現有的45臺農機農具和2條加工設備生產線以租賃方式爲全區40家種糧戶提供服務,將全區2100畝的種糧面積擴大到8450畝,並實現每畝節本增效300元以上。xx鄉村民方向明註冊成立xx早田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實行公司+基地+農產品經紀人+農戶模式,僅一個經紀人就帶動輻射500多戶農民,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二、存在問題

1.缺少大機制保障,農合聯服務功能的完善和涉農部門職能的轉移還有待提升。農合聯是合作經濟組織,政府對農合聯的介入並不是越深越好。按照省委文件兩分離要求:管理與服務分離,監督與執行分離,需要將涉農部門的服務和執行的'職能委託給農合聯。但調研中發現,農合聯畢竟是一個合作經濟體,不是行政機構,不具備財政、稅收等方面的資質。而各涉農部門的服務職能是在相對封閉管道內運精品文章

行,職能轉移涉及權力再調整、利益再分配。有些涉農部門在職能轉移時存在挑三揀四拖泥帶水的現象,服務職能打架情況仍然存在。比如,農民技能培訓涉及農辦、農業局等部門,讓農合聯來承接這項服務後,各方之間協調難度較大,在培訓計劃、資金保障等方面也難以統籌安排。

2.缺少大主體引領,農業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高。目前產業互助會成員均爲本地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大戶,新引進的資本主體很少。調研中瞭解到,目前全區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爲66.1%,在全省來看不算低,但平均經營耕地規模不足0.5畝,全區100畝以上的經營大戶不足100戶,20畝-100畝的不足200戶,經營規模偏小,土地分割零碎,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推行,產業規模化、標準化仍顯不夠。此外,各類農產品品牌過多過濫,在產品營銷、品牌打造、流通創新方面有效方法不多,缺少對接市場的龍頭企業和品牌,柑橘等主導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依然存在。

3.缺少大規劃統籌,資源的挖掘開發、綜合利用不夠。各農業主體更多的還是陷於小農業圈,就農業而發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拉伸得不夠。多規合一、多態融合、一體整治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還不到位,農業、農村、農民三農之間的多要素聯動推進還不足,農村各類要素潛能的挖掘以及農民財產的賦權等力度不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與農村三位一體改革結合得不夠緊密。這也導致鄉村許多沉睡的土地資源、旅遊資源、文化資源還沒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4.缺少大產業帶動,願意迴歸鄉村、紮根鄉村、建設鄉村的人才不多。隨着改革不斷深入,確實帶動了一些產業增效、一部分農戶增收,但離形成燎原之勢、推動全面振興還有差距。全區農業戶籍人口爲22.8萬人,可是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僅爲5.27萬人,而且50%以上是60週歲左右的中老年人,農民收入的構成中農業收入只佔26%左右。小農意識普遍存在,一些農民將承包地視爲私有,有些兼業農戶把種植業當成副業,即使土地荒蕪也不願轉包或放棄承包,土地流轉難度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依然稀缺,很多農戶不論是生產還是經銷都與市場脫節。甚至二十多年過去了,區裏的農業大戶和帶頭人仍舊是當年那批先闖先試的人。

三、對策建議

根據調研,我們應該把三位一體改革放到實現鄉村振興的時代大背景下去思考,系統謀劃、精準發力。

1.強化規劃的引領。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房整治爲抓手,把鄉村作爲一個大整體、生態圈,加快做好全域一張圖規劃。通過科學規劃,充分發現和挖掘鄉村的潛在資源和價值,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和功能佈局。通過統一規劃,着力破解農田碎片化、村莊無序化等問題,進一步促進耕地集中連片、質量提升,爲鄉村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發展提供充足空間。

2.突出產業的融合。要把準市場的需求和趨勢,堅持融合化導向,突出差異化定位,構建專業化的產業發展和服務體系,爲生產合作提供方向。政府要整合好各方資源、資金,有意識地引導產業規模化、精品文章

集羣化發展。重點抓好柑橘、中草藥等產業發展,多產聯動、多態融合,拉長產業鏈、構建生態圈,打造農業+旅遊+科技+文創+運動的新鄉村、新平臺、新社區。

3.加強品牌的打造。品牌打得響,供銷就不愁。要以市場爲中心,圍繞xx有禮城市品牌元素,從質量、設計、倉儲、營銷、保護等方面着手,構建一套標準化的品牌體系。着力扶持培育壯大中澳柑橘風情園、農法自然、浙八味神農蝴蝶谷、大蔭山叢林探險等一批龍頭企業和項目,讓xx特色農業品牌、森林運動品牌、鄉宿xx文旅品牌等系列特色品牌在市場上叫得響、站得住、鋪得開。

4.用好金融的力量。藉助金融的槓桿作用和專業能力,深化拓展信用合作。要結合綠色金融改革,把農村拋荒地、農民宅基地以及農房、農地的使用權、經營權轉變成爲農民融入鄉村振興的註冊資本,讓閒散土地成景區、荒蕪田園成公園、閒置民房成客房,變鄉村的資源、資產爲資本、資金,促進康養休閒、民宿產業、文化創意、運動健身等新興業態在鄉村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