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精選】傳統節日的作文集合八篇

作文1.51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統節日的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傳統節日的作文集合八篇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1

這兩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我國傳統文化的資料。有對聯、十二生肖、剪紙,還有我國傳統節日的圖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歡傳統節日的資料,因爲我對傳統節日很感興趣。

在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春節,因爲它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飄飄的彩旗。媽媽做了豐盛的晚餐。外面不時傳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出門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春節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節目將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我還喜歡“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古老的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這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我非常開心。因爲我知道,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我瞭解的傳統節日還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我國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作爲新一代的我們,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2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它又叫“月圓節”,顧名思義也就是月亮最圓的一天。

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全家團圓等許多傳統習俗。爲了過節,媽媽早就買回了各種口味不同的月餅,饞得我直流口水色遺憾的是,我們家的中秋節可算不上是閤家團圓,因爲爺爺奶奶、大伯大媽、小姨姨父等親人都不在身邊,只好等晚上對着明月寄託思念之情了月亮另外,十分巧合,中秋節也是我的大舅爺爺和小姨的生日呢!這下,我不但要祝他們節日快樂,還要祝他們生日快樂!禮物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元旦節、春節、元宵節等等,中秋節只是其中之一。其實,每一個節日,都是一座文化的寶庫,裏面藏着許許多多的知識。去了解它們吧,你不僅會獲取更多知識,而且會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3

今天是我們祖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家家戶戶貼對聯,可別小看這對聯,它可代表着下一年的福氣呢!除夕的晚上,大家一起吃團圓飯,看春節聯歡晚會,給我印象最深的節目是“小崔說事”,你們印象最深的是哪個節目?一家人坐在電視機旁,其樂融融。

春節每天的晚上,人們在自家的院子裏放炮,那些鞭炮“噼哩啪啦”的聲響,點燃一掛掛,足以把人們的耳朵震聾呢!花炮在夜空中顯得十分美麗,那些神奇的花炮在空中勾畫出許多美麗的圖畫,那些有的像金色的.柳樹在轉動,有的像天空中下下起了流星雨,有的像一朵朵盛開的紫色菊花十分美麗!

正月十五那一天的晚上,廣場上人流如潮,有些人在猜燈謎有些人則站在雪坡上急切的等待着空中的煙花終於,天空中出現了五顏六色的煙花,有的像神舟六號在空中飛舞,有的像紅色的燈籠飄落大地,有的像五彩繽紛的菊花,有的像天女散花,太美了!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4

許多國人現如今只知有“清明”而不知有“寒食節”。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與清明節日期相近。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清明節定在寒食節一日之前。現代24氣節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次日。

現普遍認爲起源於春秋晉文公時期的賢臣介子推,但後人多所考證,認爲應是季春時要換新火。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曰:“司@氏.仲春以木鐸火禁於國中.爲季春將出火也。”

寒食節習俗,有掃墓、郊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掃墓之俗,是很古老的。寒食節由北方向南方遷徙的“移民”將中原文化帶入“蠻夷之地”。雖然“寒食”在中原已經不多見,卻在南方多省,特別是浙江和福建境內仍保持了“清明節”食“寒食”之傳統。但因爲年代久遠,“寒食節”這個節日及些節日傳統已慢慢地融入了“清明節”傳統內。例如浙江省龍遊縣保持了上千年食用“寒食”之傳統,現稱之爲“清明”:以糯米粉做皮,有”(如意)餃子“形狀,也有像月餅一樣壓模的。一般有白色和青色兩種,取“清明”同音:白色爲糯米麪團原色,青色則是糯米麪團里加了艾葉草。蒸熟後的“清明”清香餈糯的外皮加上裏面包的各色餡料,可鹹可甜,老少皆宜。

中國最早的春祭在寒食節,後來改爲在清明節,現在華北部分地區仍然在寒食節掃墓祭祖。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雖然無法知道寒食節在什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但從唐代多首與寒食節有關的詩來看,至少在唐朝時,中原人仍然有紀念寒食節的習慣。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5

春節的前一天是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關於除夕有這麼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怪物叫“夕”,每一年的歲末它就會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聲響和紅光。於是到了那天,大家就點燃鞭炮,門上貼上了春聯,把夕給嚇跑了。就這樣人們爲了紀念這一天,把大年三十定爲除夕日。

現在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放鞭炮,開開心心地過除夕。

這一天,我家也一樣。全家人可忙了:爸爸和爺爺忙着佈置房間,媽媽和奶奶忙着準備晚餐,我和姐姐忙着放鞭炮。到了晚上,全家圍着圓桌大口大口地吃豐盛的團圓飯。我們把菜吃得乾乾淨淨。尤其是爸爸,他的肚子已經圓溜溜了,他還要吃。吃完飯,大家就一起放煙花。看着五彩繽紛的煙花,我們都笑開了懷。

除夕真是難忘的一天!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6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逢這天,家人便會全部都聚在一起,一起吃月餅、賞月。正是因爲這一天家人全部都會聚在一起度過中秋節,所以中秋節也被稱爲“團圓日”。

紅日落了,黑夜來了。我擡頭仰望夜空,望見一輪月亮,但不是人們說的皎潔的明月。就是夜空中的層層清雲,如煙似霧,瀰漫在月光下,所以遮住了月姑娘,彷彿爲月姑娘遮上了一層烏紗。這暗月的月光雖不足以與太陽熾熱的光芒相提並論,卻使我喚起聯想:在月亮的一端,玉兔陪着淚如雨下的嫦娥仙子,默默的等待着,等待着與后羿相會、團圓的日子。我順手拿起了一塊散發着誘人的香氣的月餅,與家人共同感受着暗淡月光的洗禮,感受着月餅的香甜。

漫漫地,慢慢地,月亮一步一個腳印,愜意地向高空走去,漫漫地,慢慢地,月亮在不斷升高。終於,月亮升起來了!雖然不及剛纔那般亮,雖然不及平時那樣大,但這輪暗月所散發出來的光,是那般柔和。可月亮一會兒躲進這朵雲,一會兒躲進那朵雲,好像在和我們捉迷藏。正當人們注視着她的時候,她才心甘情願的露出半邊臉來。月光輕輕的灑在我和家人的身上,將彼此的心拉的更近了;月光輕輕的灑在我的身上,如鵝毛般的柔軟,使我感到全身心地沉浸在舒適之中;月光輕輕的灑在大地上,爲大地遮上了“鵝毛衣”;月光輕輕的灑在樹葉間,恰似結了一層霜;月光輕輕的灑在草叢中,讓小草舒適的進入夢鄉。清雲逐漸變成了雲海,繚繞在月亮旁邊,只漏下斑斑點點的月光。我想:難道玉帝想在雲散盡之時,讓嫦娥與后羿相會在一起,共度這團圓之夜?過了許久,暗淡的月光才重新灑在大地上,灑在高樓間,灑在草叢中……

久久,月光才隱沒在巍然聳立的高樓之後。面對着隱沒的月光,我想到一句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不禁聯想到,在這幸福美滿的中秋夜裏,那邊防戰士們在不辭辛苦地保衛着祖國的邊境,卻始終不能與家人相聚在一起,不能一起吃月餅,不能一起賞月。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祝福所有的中華兒女們,都能與家人相聚、團圓,能夠共度這幸福美好的團圓夜!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7

漁箔是京族漁獵生產中獨特的傳統設施,以漁箔捕魚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漁箔頗象古代的八卦陣。捕魚經驗豐富的京族人,在地勢傾斜、水流較急的灘地裂溝兩旁,分兩行插上木柱,直到最低潮水線處。木柱間用細竹條、竹蔑或山藤編結成“籬笆”柵欄,形成“籬溝”,狀如漏斗。在“漏斗”裏以竹片和木條編織3個由大到小的“魚室”(也叫“魚港”),魚室彼此相通,各入口處安置有魚蝦能進不能出的“籠須”。

漲潮時,潮水帶着魚蝦淹沒了箔地;退潮時,魚蝦被困於魚室。漁民駕輕舟劃竹筏,進入籬溝以魚罩、阿罾盡情收穫。

在京族的漁業生活中,至今還保留有“見者有份”的“寄賴”習俗。不論是退潮後的漁箔邊,還是滿載歸來漁船旁,只要想吃海味,你就可以撿一些拿走,主人絕不會責怪。

京族也有與漁業生活有關的禁忌,如在漁家做客,千萬別說飯燒焦了,因爲“焦”與“礁”同音,不吉利,漁民最怕觸礁。

在船上不要說“油”,把油稱爲“滑水”,因爲“滑”有“順當”、“順溜”、“順利”之意,而“油”與“遊”同音,船破後人落水纔要“遊”。移動器物要拿起來,不能推拖着移動,因爲有“擱淺”之嫌。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婦女、孩子都要到海灘上送行,並舉行一些祭海活動。當一艘艘魚船行駛在遼闊的海面時,漁民便互相對歌,或抒情婉約,或激越磅礴。長年累月,使京族人具備了大海一樣的胸懷,大海一樣的性格。

小結:京族平時生活在海邊,很多的日常習俗都是和大海有關的。比如當地人因爲焦和礁同音,所以當地人都不會說礁。當地人一般滑水不會直接的說滑水,會直接的順水,順當這些都是京族風俗。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8

這天我們要包餃子,包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飲食文化之一。它是歷史悠久的民間食品。餃子外形像元寶,裏面包着各種吉祥的餡,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憧憬,更代表着圓滿。

經過一番準備,我們一家人開始包餃子了。在包餃子時,爸爸還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餃子的由來的故事:在古代,窮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在隆冬時節,耳朵、手、腳都凍壞了。有個善良人,他見了此等情景,便在小房子把和好的面弄成一個個面片,再把餡放進面片裏,把面片捏成耳朵的樣子。這樣就做好了。善良人便給它起名叫餃子。一個個餃子掉入鍋中,不一會兒,便出鍋了。善良人把一個個餃子分給了窮人們。窮人們一吃,便覺得耳朵不再凍了。那次,是在冬至,所以,人們爲了紀念那位善良人,便在冬至吃餃子。我聽了這個故事,笑了起來,開心地說:“原來餃子是這麼來的呀!”突然,姐姐叫了起來:“我在三個餃子裏放了蜜棗!誰吃到了,可有了大運氣哩!”大家都笑了起來。

晚上,熱騰騰的餃子出鍋了。大家搶着,都想夾上那包着蜜棗的餃子呢!我們既享受着開心,更享受着溫馨的親情!我們大家要把吃餃子的傳統文化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