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實用)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作文8.56K

演講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在現實社會中,越來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講稿,還是對演講稿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爲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爲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爲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爲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爲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爲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爲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爲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中華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讓梨”等典故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至高無上的美德,更說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之都。但是中華美德在今天,彷彿早已被人們忘卻,人們對它不管不問,正所謂:此道今人棄如土。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我們國家也不例外。而中華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我們都是中國人,自然要理所當然地繼承我們祖先給予我們的一筆豐厚的.禮物,就像我們是中國人,就要說中國話一樣,和諧的社會需要中華美德來構建,來填充這個空虛的世界,否則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枯燥無味,這正是中華美德給予我們的,一顆中國心。

想想這句名言吧: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如果你真的對中華美德棄而不管,你就等於背叛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雖然這是一個愈發進步的社會,但是不是因爲進步了,就可以把中華美德像扔垃圾一樣遺棄呢?然後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國文化,而自己家鄉的文化卻遭到冷漠呢?那麼,你到底還是不是龍的傳人,還是不是一條地地道道的中國龍?如果是的話,你又怎能甘心,做一隻外國驢呢?

啊!讓我們保持一顆純正的中國心吧,並且是一顆有着中華美德的中國心!要永遠記住,你是個中國人,要學習中國文化,中國美德!

雷鋒叔叔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因爲他身上有許多我們所沒有的中華美德。中華美德人人都可以擁有,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擁有,團結同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謙虛好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爲爸爸媽媽洗一次腳你也擁有了中華美德……中華美德就在細微之處,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發現它。

“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勢在必行。這是保護中國文化的一次行動,讓我們保護好那一顆中國心,不要讓它日積月累沒有了往日的風采!請不要只展望未來而忘記過去,過去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回味的地方!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什麼是文化?《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文就是我們的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就是我們的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就是我們的人文修養、美、善、德行。“化”則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所以,文化就是指人們在生活中通過不斷改變來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世紀之交,中國正走向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極大地提升了經濟實力的同時,我們驚奇地發現,中國文化正走向混亂。由於信息技術的普及,高科技產品的推出,知識的更新,各種文化正急速地碰撞、交融。中國傳統文化也正在接受新時代的全面考驗。

現代的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呢?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深刻的道德倫理,都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地位。黑格爾說:“傳統並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收過來的重視地保存着,然後毫不改變地保持着並傳給後代。”傳統文化並不是死板的,無用的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爲準則,無時不刻地影響着今天的中國人,爲我們時尚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基礎。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的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只有文化與現實生活相適應,這種文化才能存活,這就是時尚文化。

每個人對文化的追求是不同的。浪跡五嶽、神遊九垓的李白追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淡泊名利、歸隱田園的陶淵明追求“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多愁善感、忠貞愛國的李清照追求“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他們都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詩人淡泊名利、追逐理想、忠貞愛國的`情懷依舊是現代人應該傳承發揚的寶貴精神品質。儒家文化依舊是我們的時尚文化。

在當今的時尚文化領域裏,離不開傳媒設備。打開電視,一檔檔娛樂節目充斥着公衆的視覺。打開電視,滿眼都是歌唱選秀節目,讓我們覺得只要歌唱得好,就能出名。大多數人喜歡音樂是因爲它的旋律,給人氣韻生動的線條美,讓人聽着舒服,所以各大電視臺推出歌唱類節目來吸引觀衆眼球。但當這類節目大面積氾濫的時候,人們會發現,音樂似乎沒有什麼吸引力了,開始感到厭煩。這是爲什麼呢?每天生活在歌聲裏難道不好嗎?其實,音樂最打動人的地方不是旋律,不是節奏,而是歌詞,是歌裏面包含的理性精神。古人云:“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當歌手用情去演繹歌中的角色,當歌手把飽含深情的文字唱出時,這樣的音樂纔是豐滿的,有內涵的,才能真正深受人們的喜愛,經久不衰。就像我國著名的琴曲《高山流水》《瀟湘水雲》,不是因爲彈奏者的技藝有多麼高超才流芳百世的,而是因爲歌曲裏面蘊含着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們的精神讓我們倍受鼓舞。

傳統文化的現代時尚化,是我們必定要經歷的陣痛。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得以新生!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如火的石榴點綴着初夏的陽光,淡霧瀰漫成朦朧的溫暖。順着時光的小路走向前去,我們觸到了五月的尾音——端午節。古老的節日傳載了千年,前人將端午遞送到我們的手中。它依舊保持着古樸的面貌,被歷史沖淡的哀傷凝固成堅決的曲調。提及端午,浮現在我們腦海的,是這樣一個佇立在浩蕩江岸的背影。他沉默地望了一眼身後的山川,緩合上雙眼,像滄涼的人世辭別,寫盡了離騷的屈原,以這樣絕望的方式給自己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冷豔的句號。

伴隨着屈原投江的'悲壯,端午節來到了華夏兒女的生活。後人爲端午節的淒涼漸漸注入了愉快的氣息,彷彿想爲屈原抹去生命中的哀愁心酸,祭奠着,惜憐着屈原短暫的生命。然而,他的身軀落入汨羅江,化做一股至明至澈的水,他的靈魂,帶着對祖國的熱誠、對百姓的責任,在中華國土上空熠熠生輝。

愛國、責任、忠誠、堅貞——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精神,因端午節的代代傳承,銘刻在每一個心中。

今天,端午的氣息正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屈原的靈魂在明朗的天空中停佇,向我們宣讀着的誓言,擡起頭,望向天,對着他堅決地眼神,讓我們也大聲呼喊:屈原你的品格讓我們敬佩,我們的人生,是你指明瞭方向。

愛國、責任,我們並不陌生。

地震,所有的民的在行動,慷慨捐獻自己的心血,向災區的人民寄去溫馨的牽掛,滿目瘡痍的土地,因爲我們的心手相連而風貌重現。

奧運,從曲折的火炬傳遞到精美絕倫的開幕表演,從國家領導到人民羣衆的全員參與,積極配合,爲奧運空前絕後的精彩,鋪墊了一條奪目的階梯。

這是愛國、是責任,是每個都應具備的精神。

對祖國的熱誠之心凝結在一起,引領着中國走向強大。而責任,那麼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榮。責任存在於生活的點滴,不僅有對同學、朋友無微不至的關心幫助,對於作爲中學生的我們,對老師、父母殷切希望的答覆。

會考即將來臨,絢爛的未來正等待我們觸及,二十幾天的艱辛,汗水將會換來成功的喜悅。在端午節燦爛的陽光下,伸出雙手,展開雙臂,深呼吸,向天空呼喊出自己的信心:不拋棄,不放棄!憑藉對父母老師和自己的責任,邁出夢想的第一步。

端午,是屬於我們的節日,讓千古傳承的信念,在我們的把戲年華中永不淡卻。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5

親愛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生活習慣。作者吃糉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風俗。

作爲中囯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文化內涵。

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囯這麼多節日中,名稱最多: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囯京都。屈原眼看自己囯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囯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愛囯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

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糉子,是我們孩子們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地方,人們還會佩帶着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囯打算向聯合囯申報端午節爲他們囯家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囯人羞辱,端午節是中囯人,怎麼可以讓給別囯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爲保護宏揚我們中囯自己傳統文化,儘自己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節日》一書,爲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我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6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再過幾天就是我囯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於端午節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囯著名詩人愛囯主乂者屈原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囯時期楚囯人。他所在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時代。當時楚囯在列強環視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發現自己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愅銳志,在囯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愅囯家拋在了後面。

面對連年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囯家存亡不顧,依舊過着醉生夢死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形勢有着清醒認識,於是在囯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愅。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爲玉碎,不爲瓦全思想,在與保守勢力鬥爭中顯示了自己高尚節操,赤誠愛囯之心。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後今天,我們談論屈原愛囯主乂,倡導是什麼呢?我們倡導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精神,是面對危以天下爲己任高度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囯家人民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時代是盛世中囯。囯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新蒔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囯,知道自己胸前紅領巾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寬敞明亮教室,我們學習機會,甚至我們衣食。

這都是我們父輩甚至我們祖輩懷持愛囯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嚮往,掃淨了自鴉片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囯人民頭上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來。

最後用一句屈原話送給所有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囯建設貢獻心智人,能爲自己將來鋪墊繁花似錦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人。

在這裏預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7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漫漫中華五千載,悠悠歷史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錘鍊,以他的博大精深,以他的超凡智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讓無數英雄爲之折腰。

走近她,你可以感受到那淡淡的墨香絲絲縷縷沁入心肺;觸摸他,你會發現那可焦灼不安的心在不經意間變得平和恬淡;細細品味,又如香茗入喉,甘醇入腹說不出的舒服通泰。中國傳統文化啊,沒有誰不爲你輾轉反側,沒有誰不被你折服!

讓我魂牽夢縈的傳統文化啊!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接受你,欣賞你愛你呢?英國哲人查爾斯說過這樣的話: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爲,播下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我願在學生心裏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進而成爲蔚藍的森林!

你聽:“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朗朗的誦讀聲傳來,這是我和學生利用大課間在學習《弟子規。》,一年多以來,我們吟誦着他,學習着他。穿行在他的精神中。踐行他在生活中。少了浮躁之心,多了敬業之力;少了攀比之誘,多了愛崗之意。學生之間,禮貌用語多了,髒話惡語少了;友愛互助多了,驕橫奢侈少了;追逐打鬧少了,讀書學習的人多了。這點點滴滴不都是傳統文化的恩賜嗎?傳統文化以它聖潔的光芒沐浴着我們的身心,撫慰着我們的心靈。

你看,我班的“經典詩詞誦讀”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從”青青之襟,悠悠我心”中對愛情的大膽潑辣,到“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千古絕唱,從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邁,到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每一篇都讓人流連忘返,每一篇都激盪人心。再往後,不管是唐詩的浪漫感傷,還是宋詞的豪邁婉約;亦或是元曲的寧靜致遠,還是明清小說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每一篇都字字珠璣,每一首都是凝固的音樂,每一首都是永恆的生命!

在我的引領下,學生暢遊其中,領略其非凡的魅力,感受其含蓄雋永體味其悠遠神韻。不知不覺間,學生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洗禮,獲得了靈魂的精華,打開了思想的另一扇窗,看見了另一片蔚藍的天空。“唯見過天地,方知己渺小”,在浩瀚無邊包容萬象的傳統文化前,我只是帶領學生領略了他的冰山一角,走近她,品味他任重而道遠。但我無怨無悔,傳承傳統文化,我甘願做踐行者。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傳承文化,嘔心泣血。”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了。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8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八一班於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爭做時代先鋒。

何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體現出長久的生命活力,才能傲然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從孔子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到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從東林書院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抗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可以看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史,就是民族精神不斷傳承、不斷髮展、不斷弘揚的歷史,民族精神的脊樑總是由每個時代的英雄,每個時代的先鋒挺起的。他們舉起民族精神的大旗,爲了國家的繁榮富強鞠躬盡瘁、奮戰到底,他們也成爲了國家和民族公認的大英雄。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民族,鮮明的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就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豐富和發展得來的。我們,作爲中華民族的一員,肩上負有對民族精神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要有一個底線:絕不能讓民族精神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減弱、停滯和中斷,我們要有一個信念:一定要讓民族精神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更加發揚光大,讓每一箇中國人都成爲一條龍,讓我們的國家成爲東方的巨龍。

梁啓超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作爲祖國的少年,唯有努力學習,成爲智者;奮發圖強,成爲強者,才能振興中華,開創中國的又一個盛世。現在,爲了更好的培養和強化未成年人的民族精神,國家教育部將每年的9月份定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希望全體同學能利用這一契機,認真思考自己的民族責任感,積極參與學校舉行的各項活動。在活動中找到我們與先輩精神的共鳴之處,讓民族精神在我們這一代發揚光大!

我的講話結束謝謝大家!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9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近年來,隨着全球化的高速發展和人們對娛樂生活的需求的提升,“韓流”、“日流”作爲一種文化現象迅速在中國崛起,其迅猛的來襲與滲透,不僅主導了我國影視業文化等的發展,也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人成爲了“日飯”、“韓範”,成爲了這種新興文化的追捧者和擁護者,而許多我們自己的文化瑰寶在逐漸湮滅,這些人卻絲毫不知。倘若這種文化潮流如此駕駛不斷擴大下去,遲早有一天,我們的娛樂文化中將再不見一絲自己的特色,人們的思維、行爲方式將徹底改變。

是什麼,導致外來文化順利侵襲,並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取代了傳統文化在主流社會中應有的地位?是因爲它們“時尚”,它們“流行”,它們爲人帶來“潮流青年”的標誌?還是因爲在某些其擁護者的眼中,傳統文化太“俗套”,已經“過時”了,配不上他們追趕新風尚的匆匆步伐?追根到底,使這些人對文化,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到位,不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然而,堅守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礎,是一個民族不被全球化的洪流所淹沒、不被文化入侵所同化的.根本,也是一個人不忘根的底線。現今世界,信息通訊如此發達,人們很容易便可以對世界另一端的文化習俗瞭如指掌,因新鮮感而爲之癡迷,甚至將其作爲自己所追求的文化宗旨,而忘記自己本應代表的東西。不堅守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潮流的衝擊下,便等同於主動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屬性和偉大的文化寶藏,便等同於淪爲世界文化融合中一顆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棋子。試想,如果身爲一箇中國人卻毫不瞭解自己的文化,說外語,着洋裝,慶祝着洋節日,宣揚着他國精神,他談何對得起自己全身流淌的炎黃血脈?不堅守,只會在文化衝擊之成爲一隻毫無方向的沒頭蒼蠅,到頭來成爲文化交流中可悲的犧牲品。只有堅守傳統文化,我們才能不忘本,才能活出民族特色,讓自己的文化瑰寶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同時,只有堅守傳統文化,才能將其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感受到它的魅力。我國有五千年卷帙浩繁的傳統文化積累,千年前的金戈鐵馬,百年前的琴棋書畫,一亭一景一詩一韻中滿載的是祖先的智慧,將我們星火相傳的文化繼承併發揚下去是每個中國人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化不曾間斷地流傳至今,正是因爲每朝每代都有堅守傳統文化的人。宋元時期,北人南侵之際,中原人被迫大規模南遷,他們翻山越嶺,忍辱負重,四海爲家,卻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傳統。正是他們的堅守,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擴大了中華的版圖,也使中華文明沒有就此中斷。古人尚能如此,如若傳統文化斷在了我們手裏,我們不應該感到羞愧嗎?

堅守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更是每個國人的歷史使命。讓我們從身邊的細微處入手,認識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繼承、堅守併發揚傳統文化。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0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的楚國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的方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熱誠的愛國之心。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胸前的紅領巾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的時機,甚至我們的衣食。

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鴉片戰爭之後瀰漫在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發奮圖強,能爲祖國建立奉獻心智的人,能爲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在這裏預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1

老師、同學們:

上午好!下週三,是什麼日子?4月4日,清明。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還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有相關的習俗和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

除了掃墓、踏青,清明節還有禁火、插柳、植樹、盪鞦韆、放風箏、蹴鞠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使得這個節日既有祭拜祖先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

清明還有與之相關的動人傳說、詩詞歌賦。“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我國類似這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元宵節等等。這一系列的傳統節日,蘊含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凝聚着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的情感精髓,是聯繫中華民族血脈骨肉之情的紐帶,是我們民族五千年來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內核,它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嚮往,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是一筆又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祭拜祖先的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也規定清明節爲法定假日。

清明節放假的意義在於:通過紀念先祖,喚起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植根於心中。

不要以爲這是小題大做,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很多傳統的節日已經被新生代忽略了。同學們對西方的節日過分偏愛:平安夜搖曳的燭光,黯淡了除夕夜盛放的煙火;情人節浪漫的氣息,吞沒了“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哀傷。這種局面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憂慮。

韓國人將端午節申請爲世界文化遺產,我們罵他們不要臉,罵掩飾得了我們的尷尬、難堪嗎?

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傳統,還是一種尊嚴。我們不能看着傳統文化一點點消亡,而應該更多地瞭解傳統文化,堅守傳統文化的陣地。

清明節來臨之際,與身邊的親人一同掃墓祭拜;中秋節的夜晚,不要忘記與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餅、賞月亮:重陽節到來的時候,多陪陪爺爺、奶奶們聊聊天……

共度傳統節日,就是將心結緊緊繫牢,讓精神久久傳承。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曾讓西方動容;中秋賞月、九九登高,曾讓世人感懷,這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珍惜!

同學們,愛國不是掛在嘴上的,傳統文化是愛國的載體,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爲了弘揚傳統文化,爲了傳承節日精神,請獻出一份屬於你自己的堅持吧!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2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立志成才報國》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泱泱大國,而這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部不屈不撓、積極進取、頑強奮鬥的民族精神史。回望華夏曆史長河,從天地玄黃、女媧補天到滄海橫流、大禹治水,近觀神州百年風雲,從大規模外敵入侵到神十飛天,無數中華優秀兒女、仁人志士,在民族危急關頭,置生死於度外,救民族於水火之中。正是靠這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創造、哺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

對於我們國小生來說,培養民族精神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我們健全人格的需要,我們究竟要怎樣做才能具有民族精神呢?我認爲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愛祖國、愛人民、樹理想;學雷鋒,講公德,守法紀。

2、自信、自尊、自強;勤奮學習、積極鍛鍊、健康成長。

3、愛科學、學科學,掌握本領,立志成才。

4、繼承革命傳統,學習民族精神,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奮發有爲,努力向上。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行動吧,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學做了不起的中國人。

祖國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生存的支柱和力量的源泉。熱愛祖國,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有的情感,振興民族,振興中華,是每個中國人應盡的責任。“少年立則國立,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我們要記住責任,發奮學習,努力拼搏,熱愛祖國,振興中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每件事情做起,熱愛學校,熱愛集體,上好每一節課,做好每一次作業,完成好每一項任務,掌握好本領,爲祖國明天的輝煌,牢牢把握住今天,努力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讓了不起的中國這面大旗永遠高高飄揚。

同學們,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誦讀着古今優秀詩篇時,我們是不是該重新詮釋古人“頭懸樑,錐刺骨”的刻苦精神?當我們讀到“如囊螢,如映雪”時,是不是更該珍惜如今的錦繡年華?當我們暢遊在網絡時代,是不是該爲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讀萬卷書而倍感自豪?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時代賦予了我們民族精神更新、更廣的內容。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只要我們每一位同學都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就一定能做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謝謝大家!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提起端午,人們不由想起令人垂涎欲滴的糉子;想起趣味橫生的龍舟。而我那麼不同,一首流傳千古的《離騷》;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言壯志,已使我無暇可想。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先生懷着一顆赤膽忠心,踏上了一條爲國爲民的不歸路,他以自己淵博的學問,博得了楚懷王的讚賞,受封之時僅二十多歲。初出茅廬的屈原,已對當時政治局勢有了深入的瞭解,他倡導舉賢受能,富國強兵,指點江山,力主聯齊抗秦。他以機制雄辯的說服力,聯合各國,建立六國聯盟,消除秦國威脅,挽救祖國危亡,革除弊政,消除人民疾苦。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那些擔憂屈原的改革方案會使他們失去權勢的高官奸臣們,倚仗楚王寵妃的勢力,加害屈原,致使意志薄弱的'楚王了屈原的官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先生只好通過寫詩來表述他的希望,記述他的悲哀與不滿。幾部膾炙人口、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相繼而出,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你直臣冤

他雖然已無法楚國的命運,卻百般牽掛着自己的祖國,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被秦攻破,屈原絕望無比、痛不欲生。於次年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懷沙》,他邁着無力的步伐來到汨羅江邊,秋風蕭瑟,撩起被淚水溼透的衣襟,他憔悴地站在汨羅江邊,用飽含淚水的眼望了望遠方西下的夕陽,伴隨着一首悲歌,投入江中……

古往今來,秋風依舊,汨羅江水泠泠,屈原先生走了,留給我們的只有詩歌和思念嗎?當然不是,留給我們的是一顆堅決的愛國之心,一種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精神。願這種精神,可以永駐人間。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