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精選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合集七篇

作文4.71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合集七篇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敦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

116.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118.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122.貧濺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列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苗族是一個少數民族,分佈在我國的西南地區。苗族人對禮儀的注重和他們的真情實意讓我們難以忘懷。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比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裏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均分給在座的老人,如果客人酒量少,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能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爲看不起主人。苗族人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僞。主人路遇客人不強的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時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塞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及雞鴨容爲佳餚,尤以心、肝最尊重,要先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衆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正是因爲苗族熱情的待客之道,才能讓我們如此難以忘懷,希望苗族人能永遠保留一顆真摯情誼的心。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中秋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爲每年的這一天到處充滿歡慶和團圓的氣氛,街上張燈結綵,人來人往,處處都籠罩在一片歡樂的笑聲之中。

在每年的今天爺爺都會給我一個帶有祝福的'大紅包,奶奶會燒紅燒肉給我們吃,媽媽會把精心做的月餅拿出來吃,有巧克力味的、水果味的、牛奶味的、芝麻味的、裏面有蛋黃的、蓮蓉味的。我給爺爺拿了一塊草莓味的,爺爺笑呵呵對我說:“你真是一個乖孩子。”

吃完晚飯後,我和同學在樓下花園邊賞月邊吃月餅,還做各種各樣有趣的遊戲,像“一二三不許動”、傳足球、貓捉老鼠等。我們玩得不亦樂乎!

我喜歡中秋節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包糉子,配戴香囊,我家當然也不列外。糉子的品種有很多。按肉餡分:有鹹的、有甜的……按形狀分:有三角糉、有狗頭糉……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就可以包糉子了。只見奶奶把糉葉捲成三角圓柱形的,下面不讓它有空隙,放入一半的糯米,再放上肉餡,最後放進一點兒糯米,把糉葉蓋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我見奶奶包得這麼簡單,自己也想包,便說:“奶奶,我也要包。”奶奶說:“奧麗,不是奶奶不給你包,而是你不會包,等你長大了,再給你包好嗎?”“不嘛,我就要現在包!”奶奶經不住我的能牙利齒,只好讓我先去洗洗手,拿一個最小的糉葉給我。我想:哼,奶奶真偏心,自己拿這麼大的,給我的這麼小。我不滿意的'接過這個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先把糉葉捲成三角圓柱形,不讓下面有一點空隙。然後放入一小把糯米,正準備放肉餡時,卻發現米不知道從哪裏全部漏出來了。我疑惑的看着奶奶,奶奶卻在一旁看着我的小臉笑彎了腰。奶奶走過來,將我手中的小糉葉重新捲成三角圓柱形,:“來奧麗,拿好了啊,我放米了,不能再讓米漏下來了啊!”

奶奶笑呵呵的對我說。我雙手拿着糉葉,緊張極了。“手放鬆,上面放鬆,下面捏緊”奶奶一邊放糯米,一邊對我說。在奶奶的幫助下,糉子包好了。糉子放進鍋裏,開始煮了,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把我吸引了過去。當糉子出鍋時,我馬上去拿了幾個。當吃到自己包的時,我的心裏甜甜的。晚上,媽媽送我了一個香囊,它散分着清香。我掛在胸前,人人都說好看呢!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的習俗也十分有趣。我以後一定要多做端午節的活動,體會體會它的快樂。名師點評:文章講述了小作者跟奶奶學包糉子的事情,讓讀者見識了包糉子的全過程。這篇文章的條理很清楚,先介紹故事的起因,接着介紹糉子的品種,然後再介紹包的過程和品嚐的過程。文章選材來自生活,展現了溫馨的家庭生活畫面,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了濃厚的節日氣氛。文章如果沒有筆誤就很不錯了。“奶奶經不住我的能牙利齒”中的“能牙利齒”是“伶牙俐齒”,這個成語用得也不太恰當,建議改爲“軟磨硬泡”。

“它散分着清香”中的“分”改爲“發”。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時間過得真快啊,轉眼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每次中秋節晚上我和家人一邊吃着月餅一邊賞着又大又圓的月亮。啊!桌上的月餅真多啊!有哈密瓜味的,有菠蘿味的,有五仁味的',還有豆沙味的……這麼多各式各樣的月餅饞得我真流口水!

我選了一個豆沙味的,我咬了一口,叫道:“真好吃,真好吃!”爸爸看到了,說:“月餅的確很好吃,但你知道月餅的來歷嗎?”我說:“不知道,那你能講給我聽嗎?”爸爸說:“能。”於是爸爸講了起來。講完後,我終於明白月餅的來歷,原來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漸漸地在中秋節那天賞月和品嚐月餅,作爲家人團圓的象徵,它代表着平安,幸福,慢慢地,月餅也成爲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不但好吃,還有來歷,我喜歡中秋節!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6

今天我們小組去河坊街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我怕瞭解的是糖畫。它以糖爲材料,以勺子爲畫筆,以糖漿爲墨,只一會兒,各種生動的圖案造型就在藝人的手中出現了。

我們來到糖畫店,只見阿姨拿起大勺,從鐵鍋裏舀起一勺滿滿的金黃色糖漿,先畫出了一個身體。阿姨神態自若,目不轉睛地盯着緩緩向下流的糖漿,阿姨的手上下起伏,揮灑自如,不一會兒,金黃的鳳凰形狀出現了。阿姨左手拿起一根木籤,右手在鳳凰身上滴了三滴糖,再把木籤放到鳳凰身上,將竹籤粘在上面,一幅精美的鳳凰糖畫做完了。鳳凰的眼睛金黃金黃的,還閃爍着耀眼的光芒,身體被一片片美麗而精緻的羽毛遮擋着,一條美麗的.尾巴,高高翹起,好像在比美似得。阿姨一氣呵成,鳳凰竟如此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不禁吸引了四周人們的目光,也獲得了陣陣讚歎聲。

阿姨告訴我們,糖畫那可是年代久遠的一門藝術。最早起源於明代,清代就變得更爲流行,還有一首詩記錄了當時的糖畫呢,“熔就糖霜丞相呼,寶筵排列勢非弧。”

糖畫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今天可以看到,真叫我興奮呢!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7

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日新月異、氣象萬千,這紛紛擾擾的城鎮化氣象何如?我覺得心中有一點堵。

改革開放的成就令人矚目,三十年的時間,中國從青瓦紅牆走上了高樓大廈。極目遠眺,鱗次櫛比的樓羣拔地而起,一層層,一幢幢,一圈圈,一片片。從多層到高層,一路造來,挨挨擠擠,蔚爲壯觀。然而,如此千遍一律,如此高發達的物質經濟追求,如此的城鎮化建設讓人困惑,文化的精神訴求又在哪裏呢?

我們不可否認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更認爲城鎮的發展不能偏了方向。

深圳,一夜崛起的都市。它的地位和成就不容忽視。可去過那裏的人,在不瞭解歷史的情況下,怎能聯想到她曾經小漁村一個呢?現在除了高樓大廈,還留下了什麼?那裏似乎早已失去了一些本地的傳統,一些特有的漁村文化正在消亡。川流不息的行人車輛,喧鬧繁忙的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讓人目不暇給,一羣羣市民被關進了一個個小區的各個樓層的某某室,“當”的一聲,早已隔絕了交流,隔絕了親情,隔絕了友情,隔絕了傳統,更隔絕了世代承襲的農耕文化。南北間的建築差異,只在課本上才能發現,現實中的,盡是高樓。

這就是城鎮化的雄偉氣象嗎?非得要拆去傳統重鑄現代文明嗎?城鎮化,你的利弊究竟孰輕孰重?

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是否就是將小屋建成一棟棟樓房,磚路澆成一片片水泥呢?想看看窗外自然的風景,卻只看到比你高一層的`飯店。“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田園生活還有幾人記得?更有誰能奢侈地領略?曾經隨處可見的畫面,如今只能到風景點尋覓,或從掛在牆上的一幅幅畫面裏去聯想與想象。此情此景,喜歡戀舊的人心中是何等的淒涼!中國的城鎮化建設的大氣象,是在用無價的文化底蘊,換來日益增長的利益數字。我們只看到了GDP在上漲,看不到歷史的痕跡正慢慢消褪。那些往昔的景象,逐漸成爲後代欣賞的紀錄片。我們一旦丟失了自己的文化,將不斷與其他文化趨同,最終失了特色,最終也將失去了民族自己。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環顧周遭,我們還是找到了一點希望,捕捉到了一些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

首先,區域化的整體保護凸顯城鎮化發展良好效應。江南水鄉烏鎮,是一個少有的保留了歷史文化韻味的小鎮。如今依舊是青石板、小溪橋、瓦檐矮屋扁舟搖。傳統文化的韻味浸染在釅釅的水波中。慶幸烏鎮市長當年的力排衆議;也慶幸還有人未被利益矇蔽了雙眼;更慶幸我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還未泯滅殆盡。

其次,點塊狀的保護與恢復銜接着小城的過往。我來到姜堰這個城鎮生活已十三年了,遊遍市區,感慨城市化進程太快,有許多我未來得及去記憶的,就已經在歲月的河流中消逝了。十三年間,家門前的那條小河,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填平,成了路。白求恩橋沒有了,曲江樓不見了,壩口廣場消失了。除了當年我邁過的國小大門,東嶽萬年臺還在!可是她在現代化建築中顯得極不和諧。儘管這樣,路過今日的北大街,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區,重建的復古的小平房,整潔整齊寂無喧鬧。然而,樣子那麼熟悉,感覺卻陌生了許多。

面對上上下下的城鎮化氣象,保留也好,改造也好,應該是大勢所趨吧?是否每座城市都應該留下一塊地方?它不用於房地產規劃,只是單純地保留,保留着去追尋歷史的一種方向。

讓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始終縈繞着氣象萬千的中國城鎮化吧!

標籤:七篇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