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

作文4.36K

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

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1

9月1日晚21點,CCTV-1的《開學第一課》如期舉行。這次的主題是“中華驕傲”,節目中展現了一系列的中華傳統文化:漢字、京劇、武術、琴棋書畫......

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是我們的一大代表,連外國人都對這方塊字歎爲觀止。節目裏有一位美國人理查德,他潛心鑽研中華漢字迄今已達45年!中華漢字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他花了20年的時間將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並上傳到網上,“我覺得我能改變這些年輕人的生活,哪怕只是一點點。”可是現在我們的國人卻似乎已經拋棄了中華漢字,有些人甚至連一個好看的漢字也不會寫,卻瘋狂地崇洋,學英語,德語,法語......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時尚,彰顯走在時代的前端。一個年近七十歲的外國人都在不斷爲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努力奮鬥,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保護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呢?海外也有許多洋人正在學習漢字,爲漢字癡迷,而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是否該好好反思呢?

在古代,評價一個人是否優秀,都時常以文武雙全作爲評判的標準。而現在,中華武術瀕臨失傳,中國的青少年們,課餘成天宅在家裏,一大批的“豆芽菜”孩子應運而生。曾經輝煌了兩千多年的中華武術,最初就是爲了強身健體而生的,而今卻幾乎要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國人應該多多學習中華武術,將其發揚到海外,讓所有國家的人都來學習我們的武術!

精通“琴棋書畫”的人被稱之爲文人雅客,而學習“琴棋書畫”的目的正是爲了提高修養,成爲一個正人君子。縱觀當今社會,我們做得最好的一點便是“琴”,但只可惜社會上有很多孩子正在學習鋼琴,各種鋼琴培訓機構隨處可見,每年的鋼琴大賽也數不勝數,但是我們是否已經遺忘了我們的民族樂器,它們現在幾乎已經沒落於人們崇拜西洋的目光中。非常令人痛心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民族樂團因爲鮮有受衆人羣而資不抵債,紛紛倒閉。而且隨着一代代老藝人的離世,許多的民族樂器甚至已後繼無人。“棋”,老一輩的人總會想到五子棋、圍棋、陸軍棋......下棋是一種益智的.遊戲,最能鍛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方寸之間方顯深謀遠慮、爲籌帷幄。“書”講的是書法。在科舉盛行的封建時代,能寫一手好字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通往仕途的敲門磚。而今越來越多的人幾乎不能書寫工整的漢字,之所以會這樣,我想是因爲現在電子產品氾濫,寫作文,發評論,.......基本上全都是在電子產品上來完成的,久而久之,書寫也就生疏了。

弘揚中華文化已經迫在眉睫!希望節目能喚起人們內心的那顆中國魂!

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2

隨着社會的變革,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我們很多傳統節日都被冷落了,誠然,聖誕節、復活節等“洋節”的到來帶給了我們新鮮活躍的西方文化,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見聞,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如今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似乎對“洋節”過分偏愛從而忽視了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的時代,傳統節日儀式上的淡化雖難以避免,但節日若是被人們淡忘,甚至尋覓不到一息對傳統節日的記憶,那將是危險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不尊重不善待傳統文化,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堅守傳統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課題。

每一個佳節都寄託着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在中國,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都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裏面所蘊含的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智慧的結晶。當下,只要我們記住傳統節日內涵,牢記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刻韻味,改變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未嘗不可。

當然,堅守傳統文化內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這並不意味着墨守陳規或固步自封,而應是呼應時代、順應發展要求、創新形式和突破。

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3

大家應該都知道,現在中國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越來越冷落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可說是豐富多彩,上到節日下到名勝古蹟。這麼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我們怎麼去繼承和弘揚呢?首先,我認爲可以建立一個網站,然後寫上中國的傳統文化之類的一些文章,這樣可以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其次,想要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先要請全中國人注意,我們可以適當的去了解別的國家的傳統文化,但是不能丟掉了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打個比方吧,比如大家都對聖誕節比較感興趣,而卻越來越冷落了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以至於端午節的.申遺產文化權給了韓國江陵,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所以,要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請所有的國人多瞭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最後請大家一起行動起來,爲了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多多宣傳,多多瞭解一下我國的傳統文化,千萬不要冷落了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

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4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衰敗,蕭瑟一直是秋冬的代言詞。猶記林清玄於《季節十二貼》中言:“……霜已經開始降了,風徐徐地,淚輕輕地,爲了走出黑暗的悲劇,我只好悄悄離去。我走的時候,感到夜色好冷,一股涼意自我的心頭掠過。”

可是說到底,春華秋實,秋天也是收穫的季節,即使寒意凜然的“霜降”,也可以品出昂揚鬥志。《霜降》詩中有言,“秋風蕭瑟,露結成霜”,我們作爲已經寒窗苦讀幾十載的學子,即使在如此蕭條的`季節,依舊在爲了大學聯考所奮鬥,拼搏着,即使每天面對着高強度的學習,面對着內心的焦灼與壓力,依舊奮勇拼搏,“幾份凝結幾份陽”,在這霜降時節,往往夜晚霜越重,第二天的陽光就越好。這爲每一個身處寒霜而努力奮進的人燃起了希望的火光。大自然以她獨特的方式一遍遍地告訴我們,生命只有歷經陽光雨露,風霜雨雪,才能茁壯成長。正是在這“語數外物化生政史地”各學科知識的薰陶下,在這日復一日的學習歷練中,在老師和同學們的日夜伴讀裏,我們一天天成長起來,知識加身、心智漸熟,有足夠的自信和實力來迎接不久將噴薄而出的一輪紅日。

“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閒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這支關漢卿的「四塊玉閒適」,這是我最嚮往的生活方式,人生態度。迴歸到傳統文化中,一粥一飯,一蔬一菜,晴耕雨讀,把浮名換了淺斟慢酌,二十四個節氣,隨意邀請了春分,驚蟄,穀雨,還是大雪小雪,只爭朝夕,日夜相對。

去年二十四節氣被列爲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華夏子民發現了它,相信它是自然界永恆美麗的規律,可以帶來豐收,帶來風調雨順。在我們的祖輩中,不識字的人也能唱出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之於古代文人,二十四節氣被賦予了諸多質樸而野性的詩意,是詩意和靈感的源泉。

文化遺產作爲民族文化的載體,真正見證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發展歷程,對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中華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我國在世界上引以爲榮的寶貴財富,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保護國家的文化遺產,將我們的文化世世代代傳承併發揚光大下去吧!

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5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傳統文化如同一條激昂澎湃的長江滋潤着這片遼闊、文明的厚土,它培育着一代代炎黃子孫,養育了56個民族,那一部部宏偉的典籍,一冊冊光輝的篇章,一首首氣吞山河,如泣如訴的詩詞與典故,無不蘊含着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在這樣的星空下生生不息,不斷的傳承與發展。

作爲一名高中生,我們讀過的經典名著數不勝數,那些爲保家衛國、敢於探索、敢於犧牲的仁人志士,無時無刻撥動着我們的心絃,使我們的內心久久不得已平復。我國是個知識淵博的國家,有衆多的名著值得我們去閱讀,就比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曹雪芹的《紅樓夢》等。這些經典名著都滲透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人類文化的精華,讀起來耐人尋味。

閱讀經典名著,就如同與大師們攜手同遊,它們可以提高我們的語文知識和人文素養,而走進這些名著,使我認識了很多的名人,就像王昌齡,王維,宋代的范仲淹,三國的諸葛亮……他們的詩更是獨具一格。從中我也懂得了很多爲人處事的道理,做事要持之以恆,有上進心,做人更要慈善仁愛,尊敬長輩,謙虛禮讓,不追逐名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應該發揚光大的民族精神。

在我閱讀的名篇裏,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文章,篇名叫做《有了民族精神,就等於有了靈魂》,它的字眼深深的吸引着我,而起初,我卻對它感到一片茫然,但奇怪的是,我並沒有因此而冷落了它,反倒有一種想要去深入瞭解它的衝動,於是,我下定決心,決定去體會它的內涵和意義所在。在後來的仔細品讀中,纔有所感觸,有所感覺,它使我意識到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力量,它足以讓一個國家走向富強,走向成功的道路。與此同時,作者那一句句獨到的見解至今都還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沒有祖國就沒有幸福。每個人必須植根於祖國的土壤裏。”這是引用了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言,雖然只是那麼短的一句話,但它卻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不可動搖。

我們每個學生都是祖國的棟樑,就應該傳承與發揚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爲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一句話說得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也就是隻有繼承中華民族和弘揚優秀傳統文明,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力量才能“征服”世界,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質,從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正在學習階段的我們,瞭解傳統,繼承傳統,發揚傳統與閱讀經典不僅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還可以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中華優良傳統的方方面面,從而更好的去維護與發揚。閱讀經典猶如與古人同行,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想法,去聆聽他們對世界,對生活的感悟,就比如讀先秦諸子,我們不但可以感受到儒家思想那“仁愛”,的人性光芒,激發我們“濟世,修爲”的進取之心,還能感受到道學空靈的境界,學會洞悉世界的方法,閱讀經典,我們可以感受到一顆顆激越跳蕩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蕩氣迴腸的愛國情懷。閱讀經典不僅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還可以激發我們保衛國家的鬥志。

是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經典名著,民族的靈魂,使我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鍛鍊自己的能力,題高自己的素養,培養愛國情懷,多爲國家做奉獻,請記住,有了民族精神,就等於有了靈魂,有了祖國,就會有燦爛輝煌的未來,只要有了信心,就一定會邁向成功,我們攜手同遊於知識的海洋,閱覽古今中外的經典知識,於此同時,我們可以把書中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讓更多的人受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應向我們的祖祖輩輩學習,以他們爲榜樣,承擔起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儘自己應盡的義務,做國家的好公民。

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6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也在伴隨着人們不斷地傳承與發展,與時俱進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源源不斷的人影響後世深遠,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的方方面面。

文化,奠定民族的根歷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國,而現在,存在的只有中國一個。這其中中華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一個民族只有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化,才能紮根成長,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纔有了今天強大的中國,纔有了今天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勇氣,只有不斷地去傳承,和發展我們的中華文化,我們才能更富強。

文化,奠定民族的魂,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漠精神雷鋒精神,這些耳熟能詳的精神,不斷影響着後代人,中國曆來就有勤儉節約孝敬父母等等的傳統美德,而這些美德和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的魂魄帶人也爲之將這些精神和美德去發揚去傳承,就像涓涓細流,永不停止。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而中華文化經歷了不斷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傳統文化不斷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奠定了精神支柱,有了自己的文化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是我們矗立世界東方不倒的脊樑人一旦沒有了精神支柱,不就會變得頹廢嗎?所以文化的作用不容小看我們更應該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我們一代代人的成果文化的重要性在國際社會上也日益可見,所以我們不能丟了自己的根魂精神支柱,人沒有了這些匯款,那國家和民族也會如此,文化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基石,我們必將傳承與發展。

一代代人一代代的延續讓我們的祖國日益富強,正是文化的支撐,正是文化對我們的指引丟了什麼,也不該丟了自己的.根自己的魂。

文化的影響一定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歷久彌新的,也是影響深遠的,在當今社會,文化也成爲了一個,符合,國家實力這一方面讓我們更,不能去忽視它,我們更應該去傳承與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讓這股涓涓細流永不停歇的傳承發展下去。

我們身爲新時代的接班人,更應去完成他的是自己的使命完成時代交予我們的任務,而支撐這些的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傳統文化,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7

隨着《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關於古詩背誦競賽的形式是否有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衆說紛紜。然而,這種只存活於娛樂秀場上的文化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積澱千年的傳統文化的觀點,我不敢苟同。

《中國詩詞大會》火爆的收視效應羨煞諸多媒體特別是許多電視娛樂節目製作團隊。而後,《中國成語大會》《中國好詩詞》等等披着“弘揚傳統文化”外衣的娛樂節目猶如雨後春筍般攻佔了各大衛視的黃金檔。可是這些節目的製作人是本着對傳動文化的弘揚,帶着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而去製作這幾檔節目嗎?顯然不是,他們只不過是發現了現如今傳統文化這塊上好的熱點材料,所以抓緊時機對其肆意消費。從其單一的背誦,填空的節目內容,多人同臺競爭的節目形式中就不難看出這些節目是沒有靈魂的,松竹梅傲人的風骨在這些節目中被娛樂油膩的`脂粉所掩蓋。這樣隨意消費傳統文化的作秀與《我愛記歌詞》這種世俗到最終被世俗拋棄的節目又有何區別?

換個角度去思考,爲什麼這樣拿傳統文化作秀的形式都能引起羣衆的一片叫好和陣陣掌聲,歸根到底是因爲古詩詞這樣的傳統文化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逐漸淡去,甚至可以說是日益消亡。在中國,除了中國小的課程及專業的學術研究,古詩詞在這個大數據快節奏時代的作用越來越小;日常場合身着一襲漢服,難免也會令人側目;書信也多用打印甚至通過網絡傳輸的形式進行,文房四寶卻難覓蹤跡……當今社會,傳統文化大多數出現的時候僅是一副失去了風骨的軀殼,用於表演,甚至是用於作秀來博人眼球等刻意而爲之。有多少人在觀看《中國詩詞大會》的時候僅僅是對自己學生時代的回憶,莫不因那是他們記憶力,學習能力的時候。

正因如此,讓傳統文化怎樣能在除了娛樂的秀場之外的更廣闊的方面重煥生機成了必須要攻克的難題。而現代詩人鄭愁予則給出了我們答案,他最擅長於將古詩詞的措詞和意境與現代詩自由隨意的風格融合起來,讓讀者在現代詩的形式之中亦能品味到傳統文化的韻味。他也曾說過“讓傳統文化煥發第二春就是要令她在更現實的層面產生影響,具有真正的現實意義”。但這並不意味着人人都要去做鄭愁予,而是嘗試在日常表達中試着將其融入,這樣不僅裝飾了你的言語,更雍容了你的精神。

弘揚文化必先要尊重文化,而把傳統文化作爲可以任意消費從而獲得利益的搖錢樹,把傳統文化搬上娛樂的秀場作秀的行爲,在我看來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極不尊重。傳統文化,更應該在書香的課堂中傳遞,在老少之談中傳承,在日常生活中弘揚。通過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同是也是風靡全球的歌手的鮑勃?迪倫的例子更是證明了只要尊重文化,傳遞文化而非利用文化作秀,公共媒體同樣能真正的對文化起到弘揚的作用。

讓傳統文化遠離虛假的秀場,融入真正的生活,在一言一行中弘揚傳統文化,在一舉一動中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不需要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