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中華傳統文化

作文2.8W
中華傳統文化1

每當我看見剪紙藝術家在一張張紙上飛快地揮舞着剪刀,創作者栩栩如生的作品時,我便不禁讚歎不已。在我的語文書上,就有着四幅剪紙作品。

中華傳統文化

瞧瞧這四幅剪紙。沒每一幅上的人物,動物都惟妙惟肖。或與動物嬉戲,或翩翩起舞,或與夥伴互相幫助,或津津有味的讀書,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翩翩起舞的一幅:一位十幾歲的姑娘在花海里翩翩起舞。她身着少數民族的服裝,跳着優美的民族舞,給人一種民族團結友愛的和諧氣息。她的身後是一叢叢的蒲公英。一眼望去,無邊無際,潔白如雪,彷彿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白色的絨毯。一副美不勝收的樣子,使我不禁來到了想象的王國

從前,有一位心地善良,富有愛心的壯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瑪日娜,今年17歲了。瑪日娜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她非常愛學習。瑪日娜還是一個非常熱情好客的人。她總是喜歡將天南海北的客人請到自家家裏,爲他們唱歌,請他們在自家吃飯,讓客人們永遠也忘不了壯族人民的熱情。

回到現實的生活中,我不禁在一次對這幅剪紙作品嘖嘖讚歎。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民俗文化——剪紙。它是華夏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處處都散發着華夏廣大勞動人民團結,和諧的氣息。

中華傳統文化2

我最喜歡傳統節日是春節,因爲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

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

我每年都是會回爺爺奶奶家陪他們一起過年,媽媽和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聽着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讓爺爺陪我放鞭炮,那心情別提有多美!到了晚會開始時,媽媽他們在包餃子,媽媽說過年就要守歲不許睡覺,我則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瞭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還有團圓,作爲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3

中國有許多豐富的傳統文化,但我最喜歡的是古詩,它在中華文字出現之時就有了。我讀過好多古詩,有《山行》、《望天門山》、《靜夜思》……古詩大多是來抒發感情的,我特別喜歡。

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上了《草》這首詩,它是唐代的詩人白居易寫的,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就寫出了草頑強的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就是最好的寫照嗎?竟然連小草都有這麼頑強的生命力,我們一定要變得堅強一些,不能讓“野火”傷到我們。

每當過年的時候,我都要去奶奶家,爸爸媽媽離開的時侯,我就會特別傷心,這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裏:“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看菊花展嘍!”人們的叫聲把我的腳勾了過去,啊,芙蓉廣場的菊花白如玉,黃如金,紅如火。白菊花那嬌嫩的樣子最引人注目;黃菊花又像磁鐵一樣把人們“吸”了過去;紅色的“大火把”又好像在威脅人們:“誰敢不過來!”菊花美麗動人,我忍不住喊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的詩好優美呀!

古詩就是這樣抑揚頓挫,栩栩如生,古詩陪伴着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它成了我的至愛。

中華傳統文化4

燦亮的露珠揣着綠色的溫情,吧得一聲,醉倒在大地上。待到秋盡,那片泛黃了的綠葉禁不起思戀的重量,伴着和風,悠然舞下,陶醉地吻了露珠棲身的大地……多麼富有詩意的句子,隨之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承載着中華智慧的經典,厚重而芬芳。但是,現在人卻少了一種正確審視觀念。人們在五顏六色,繁弦急管的娛樂中迷失了自我方向。找準方向,汲取文化營養,提升自我精神品質。

文化市場和大衆傳媒的方展,給我們文化生活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它能夠滿足人們日趨多樣的文化需求,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它是人們潛移默化的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以漢字爲例,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以典籍爲依託,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爲載體。一個個方塊字,融匯着我們的古老,我們的文化。《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推出,讓我們眼前一亮。使之在各式各樣的娛樂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它們以非常單純,簡樸的方式,吸引觀衆在電視機前同步參與,在遊戲中學習知識領略漢字之美,一些書法展覽節目,讓我們瞭解文字藝術。楷行草隸各有韻味,各不相同。楷如泰山穩重,行如浮雲流水,草如龍飛鳳舞,隸如燕頭蠶尾。文字,是文化的魂。這些漢字節目不僅豐富我們的娛樂生活,還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傳統文化,汲取精華,滋養其身。

但是,現實卻存在令人憂慮的現象。有些文化產品節消遣娛樂的名義,以荒唐,庸俗的內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體單純追求轟動效應,熱衷於捕風捉影的“新聞”炒作,不負責地傳播“緋聞軼事”。給公衆帶來精神困擾與迷惑。

就一些歌唱選秀節目來說。這些節目很容易去給公衆帶來“只要歌唱的很好,就能出名”這樣的誤導。成堆的選秀節目讓公衆迷茫,使他們不能認清自我的發展方向,盲目效仿,等到認清時已後悔莫及。

認清新潮娛樂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棄兩者之糟粕,取兩者之精華,將它們有機結合在一起,轉化爲精神的養料,滋養己身,提升自我素質。

中華傳統文化5

五千個春秋,浮華與殘敗;五千個歲月,夢醒與夢散。我們從石器和青銅器指示的方向走來,我們見證了諸子百家激情澎湃的辯論,我們感受到四詩五經的厚重,楚辭漢風的典雅。每一塊石板,每一條幽徑,每一條屐痕,都見證了先民的智慧與聰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相互交融,各色樣文明在民族的圖騰裏綿延成不朽的傳奇。是的,國學不僅有儒學《詩》《書》《禮》《樂》,也應有墨家的《兼愛》《非攻》,當然也要有道家的《老子》《莊子》等。這些傳統文化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後,穿越過巍巍秦關,皎皎漢月,最終演變成現代文明。並以絕對的加速度不斷刷新着“限高”的尺度。因此,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國學觀,尊重並認識到國學是包括一切智慧與建樹的主流和非主流思想。

易中天教授把百家爭鳴主要分爲儒墨、儒道以及儒法之爭。不可否認,儒學自然那是百家爭鳴中的衆矢之物。它的核心是“仁”,主張禮樂制度,直至今日,它們在我們的社會倫理觀上做出卓越貢獻,它不僅可以用來調和社會矛盾,也可用於維持社會和諧。

作爲儒家對立面的墨家則是跟多代表廣大人民羣衆。它主張“兼愛”,即無差別的愛。這如一記響雷重擊着當代麻木漠然的人的心,在這個道德滑坡,底線全無的後工業時代,“兼愛”就是這個時代的道德豐碑。還有道家、法家、陰陽家思想也對現代文明、藝術、政治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而,一個優秀的民族文化應試繽紛多彩的,應是兼容兼色的。與文化類似的還有我們的生活方式。從小到大,父母給我們灌輸的是“努力學習,以後做一個運籌帷幕的領導者,或當一個叱吒風雲的政客,抑或是做一個衆星捧月的明星……卻很少有人規勸我們選擇自己想到的生活方式並在追求中實現自己的理想。也的確有些人用不同於世俗的方式詮釋生活方式的多樣選擇性。

他叫王萬青,一名來自上海的支邊醫生,他於一九六八年孤身一人赴藏,並在那一待便是四十三年。他秉承着醫者的仁心,兢兢業業爲藏區人民務,托起生命的希望。若說他一開始是因爲潮流驅動,那麼中間多次回繁華大上海的機會他都放棄了。在世俗慾望的眼光中外,他選擇了一種他想要的生活,“風雪行醫路,情繫漢藏緣,四十載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對理想的忠誠”。他用他的大好青春向世人闡述了什麼是貢獻,什麼是“兼愛”,什麼是生活的選擇?

我們之所以成不了偉人,是因爲大多數人憧憬奢靡繁華的生活,嚮往紙醉金迷的腐化。而梭羅恰恰是那個另類。他捨棄了所謂的“文明”生活,在凡爾登湖畔親手搭建了一間簡陋的小木屋,獨自在裏面住了兩年零二個月。快樂地過着一種近乎原始的生活。這段生活看似避世厭世,實則他是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警示那些由於終日自尋煩惱的“俗人”。用他的話說:“我絕沒有鼓吹悲觀頹廢的意識,我只願像報曉的公雞,立於棲木之上,引頸高歌,喚醒世人。”傳奇闡述了他那“逍遙”“無爲”的道家思想,也成就了他傳世之作——《凡爾登湖》。

人生有一千種說法,人們稱之爲成功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罷了,文化也是如此,人們尊崇推廣的只是符合時代主流中的其中一種罷了。很喜歡東山魁麥作品中的一句話:競相爭豔的華麗色調,相互配合地非常協調,明暗的對拉變得柔和,各種顏色獨具妙處,令人感到深沉。每個人都有選擇掙脫世俗桎梏的能力,放下心中的枷鎖,砸念世界人生,體會各種文明。

中華傳統文化6

 一、學生分析:學生經過學習,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在七年級語文課本中有《論語·十則》,學生對《論語》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背誦基礎,大多數學生對祖國的文化表現出較濃郁的興趣,藉此時機,將傳統文化精髓灌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做個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中國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十個單元,共有34課。當你暢遊於這套教材的時候,你會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世界。你會感悟到我們民族語言的魅力,會聆聽到古代聖賢關於做人、處事的語重心長的教誨,會學到讀書的方法和道理,會領略到流傳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國的民族藝術。

三、課程目標

(一)

認識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瞭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等,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瞭解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形式,自覺拓展學習視野,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傳統文化活動。

(四)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掌握學習傳統文化的科學方法,養成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習慣。

(五)學習傳統文明禮儀,提高個人修養。

(六)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培養合作意識。

 四、實施措施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文化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通過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的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通過活動性學習,使學生在誦讀、感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如詩歌朗誦、書法比賽、藝術節等,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參觀遊覽文化古蹟、尋訪歷史文化名人、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社會意義。

(四)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組織學習活動,要注意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小養成喜歡讀書、認真書寫、勤于思考、踊躍發言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體現教學的層次性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不同特點,體現教學要求的層次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和自信,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循序漸進,得以發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學要求。

(六)重視對學生的文化薰陶學習經典重在積累感悟。通過品味經典之韻、感受志士之魂、領略山水之美、參與藝術之樂,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滋養,獲得文化積累,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格。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力求以情動人、以情啓智、以情養德,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七)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初步的鑑別意識傳統文化因歷史的侷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現代價值觀念的內容。教學中要逐步培養學生初步的辨別和鑑賞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鑑別意識。

(八)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傳統文化是一門新課程,教師要加強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與研究,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探索新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資源要建立開放的課程資源網絡,充分利用農村、社區等本地文化教育資源,並發展校外指導教師隊伍,選擇不同的教育活動方式和類型,對學生進行教育。

(十)注意處理好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係

本課程既有自己的獨特性,又與其他課程有一定的聯繫,在實施本課程的過程中,應注意與語文、品德等學科的教學或校內外其他教育活動相結合,相互促進,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五、教學進度

本教材共十個單元,本學期教授前五個單元。每課一課時,合計共18課時。

中華傳統文化7

這幾天,一直都是陽光明媚,天天都是好天氣。花兒不停地忙碌,在進行“光浴”,想是自己的皮膚又嫩又滑;小草舒展着自己的“細腰”,眨眨朦朧的眼睛,把陽光什麼扎進自己嬌嫩的身體裏;鳥兒在陽光下快活地唱着歌:“渣…渣……。”陽光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這美好的一切,似乎都在愉快的迎接着美好的中秋節。中秋節有着悠遠的歷史,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衆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多麼美好的佳節;中秋節,團圓的時刻,中秋節,人們思念家鄉親人的好日子。中秋賞月,是人們過中秋節必不可少的一個小插曲。中秋賞月,自然少不了月餅來“助陣”。每到中秋,人們便搬張凳子,坐在家門口,邊賞月邊吃香甜的月餅,而月亮則當起了郵遞員,爲遠在他鄉的人們傳遞思鄉和思念親人之情。

“月圓人盼圓。”中秋節,令人懷念的佳節,就要到來……

中華傳統文化8

尊敬的師主席、龐部長,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歡迎各位來到xx外國語學校,參加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在此,我代表xx外國語學校7千餘名師生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xx外國語學校始建於1960年, 其前身是xx地區行署直屬子弟中學,國家教育部首批備案的22所“全國合格外國語學校”之一,是xx市規範化國中、xx市示範性高中,xx市國中教育教學工作目標管理先進學校,xx市高中教育教學目標考覈先進學校,xx市外語特色學校、全國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研究基地"。

學校一校三區,西校區、東校區和伊濱華洋國際學校校區,分設高中部、國際部、國中部和國小部,共計x個教學班,教職工x多名,在校生達x名。學校秉承“一本二服務三提高”的辦學理念,以“教育教學質量英雄論”爲核心價值觀,踐行“拼搏”精神,突出外語特色,培養文理兼長、具有民族情懷、國際視野的“合格+特長”的優秀學生;學校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先後與世界各地20餘所學校結爲友好學校和合作夥伴,是xx市對外開展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學校,是全市現代化一流、國際化超前、特色化突出的“規範+特色”的品牌名校。

學校師資隊伍雄厚,學校文化背景濃厚,中大學聯考成績連創佳績。

20xx年會考xx前10名我校獨佔4人,前45名獨佔8人,20xx年會考,陳曉珂同學考入西交大少年班,7科平均分全市排名首次全部進入前10名。20xx年大學聯考,有45人上一本線,名列市區第5名,三名同學摘取xx市外語單科狀元。

學校是文化的聚集地,中國有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融會了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然而隨着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卻不同程度的遭到譭棄。目前在我國中國小中普遍存在着傳統文化的教育缺失的現象。很多學生並不瞭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以及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中國小生和家長缺乏應有的文化、歷史知識,這事關下一代的學生們是否能夠重視和深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源遠流長,記得祖宗,記得自己的出身。因此近兩年來出現了國學熱,使中國傳統文化進校園成爲一種趨勢,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因此讓學生們從小開始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着重要意義。

教育應該是當今文明覆興的新動力,學校應該是文化發展的新中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立德樹人的根本立足點,是國家文化建設的根基,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基礎,更是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神聖使命。xx外國語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非常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社團活動蓬勃開展,書法、民族器樂、國學社團等受到同學追捧,經典誦讀已成爲學校的常態化活動,並獲得了xx市經典誦讀活動創新一等獎。今天我們迎來了重視傳統文化傳承的各位領導和熱心國學文化傳播的社會人士,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必將推動外語學校的文明建設,掀起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

優秀的學校文化是一面旗幟,它引領着師生的價值取向;優秀的學校文化是一種氛圍,它浸潤着師生的心靈;優秀的學校文化是一個引力場,它凝聚着師生的智慧和力量;優秀的學校文化是最寶貴的資源,它是滋養學生成長、教師發展的肥沃土壤。用優秀的文化浸潤,去滋養生命的成長,讓教師有幸福感、成就感和歸屬感,讓學生有成功感、愉悅感,讓校園成爲師生文化共享、智慧共生、生命共長的聖地和樂園,這是我們辦學的宗旨,也是我們辦學的不懈追求!

再次對蒞臨學校的各位領導和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謝謝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9

那我們立了這個志,接着我們學習的態度很重要。我們中華文化是內學,內學就是向內,向自己的內心下功夫,不是向外去要求別人、去指責別人,所以我們一開始有這樣的觀念跟態度很重要。不然假如我們沒有這個態度,我們光是讀經心都定不下來。比方說,我們今天讀這一篇經典,說,「黎明即起」,對啊,我那個媳婦就起得很晚;「灑掃庭除」,我兒子從來不掃地;「要內外整潔」,我女兒那個房間很亂。你看他念這篇下來,那個腦筋很多鏡頭,都是向外在要求別人了。那這樣子繼續學下去,走回家裏去全家人都把門關起來,說那個警察又來了。所以先向內求。我們道家《太上感應篇》也教誨我們:「正己化人」。自己真正做的好,自然感化身邊的人,不是去要求的,其實我們只要有要求別人的念頭,我們心地當中控制別人的慾望那個貪求的念頭就沒有辦法減低,沒有辦法放下,它是非常細微的。所以這個內學心地功夫,「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那個是很細的東西,你不真正去非常真實的去關照自己的念頭很可能都發現不了,甚至自我欺騙。人家說你好像有點動怒了,「我哪有?我哪有?」那就沒辦法了,人家提醒了都不承認的時候,那人家也不敢再提醒我們了。

所以首先這個內學的心態,在經典裏面也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假如這個態度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學聖教愈學煩惱愈多,因爲要求別人,別人不聽我們的話,我們求不得的痛苦就來了。再來不止自己痛苦,身邊的人全部痛苦,壓力都很大。所以說聖教應該是讓人如沐春風不應該是讓人家壓力很大。假如我們身邊的人壓力愈來愈大,那就是學錯了,我們自己學錯了。應該是學到自己的家人,「我這個先生學了傳統文化以後,對我很好很體貼」,到處去幫聖教宣傳。這樣您就是給聖賢臉上貼金了,你就爲人表演得很好了,做得很好了。

再來,我們學習聖教「學貴力行」。學一句就要做一句,要有這個態度。假如沒有這個態度,那每一句經句它還是知識,我們只是讀過它了,只是把它背起來,沒有辦法知行合一,自己受用不了。不止自己受用不了還會增長傲慢心,《弟子規》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讀了這些有時候還可以講講別人,甚至於人家在讀的時候我們會說「我也會,我背給你聽」,還在那裏表演給人家看,在炫耀,那個是傲慢。就生怕別人不知道我們背了不少書,那這個「長浮華」就不知不覺了。

所以師長老人家常常提到,說李炳南老師說的不能玩弄聖教,不能消遣聖教。什麼是消遣?拿來讀誦讓人家覺得我們挺有涵養,但是一句也沒有實實在在去做它,這就變成玩弄消遣,真不得受用。所以我們今天形成一個態度,學一句我們馬上做,好不好?好。來打勾勾,我們互相提醒。攝像機有拍到大家,「凡出言,信

爲先」。你們已經入了賊船,哦,不是,你們已經上了聖賢的大舟了,邁向幸福圓滿的人生大道!

中華傳統文化10

一者,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

近年來,人們哈韓、哈美,認爲這就是在追求時尚、追求新潮、追求另類,卻對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少有青睞,甚至不屑一顧,不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割裂與斷層之憂。大學聯考增加中華傳統文化考覈,無疑是在社會上樹立一個導向性標杆:該重視傳統文化了。

二者,能引導中國小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引導中國小生主動接觸、瞭解、學習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魂、文化的根、精神的脈。在我國古代,“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可見傳統文化之興盛。然而,到了當今社會,長期以來,與社會追逐時尚趨同的是,我們的中國小因爲考試不考傳統文化,便不給學生教授傳統文化,除非語文課有所涉及。學生也幾乎不主動接觸、瞭解、學習傳統文化。當大學聯考增加了傳統文化考覈,學校與學生想不重視都不可能了。

大學聯考增加中華傳統文化考覈之後,“如何教”的問題不可迴避。

比如語文大學聯考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瞭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數學增加了數學文化的要求。老師如何教授這些傳統文化纔是關鍵。千萬不要只讓學生在大學聯考前夕“臨時抱佛腳”地死記硬背,在平時就要注重這些知識點的傳授和積累,且要採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授和積累。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奏效。

中華傳統文化11

雖然道德經四十七章中有言: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但是對於我們這些還未達到神而通之的境界的人來說,能有這次難得的機會來到古樓觀說經臺和重陽宮全真祖庭思慕先聖的智慧與堅韌,來到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曾經駐蹕的八仙宮親身感受道教生活、深入問道,實在是萬分榮幸。在此感謝北京市道協、龍王廟、八仙宮、道教之音等爲這次活動付出的辛勤工作!

中國道文化的源頭在黃帝,而黃帝同時代表了中華文化的奠基人。老子恰恰就是道文化的繼承者、總結者和最大發揚者。故而道家思想又被稱之爲黃老之學,其作爲代表中華文化的大樹,先秦的諸子百家思想則是這棵大樹上結出的累累碩果。中華民族的智慧在先秦時期經歷過大繁榮的時期,但隨着歷史的發展,在始皇帝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影響下,除去儒、法兩家的很多其它珍貴思想都不被公開提倡與傳承,面臨着消失的危險。但道教的先行者們在此時走了出來,傳承了道家、陰陽家、醫家、仙家、方士等等思想。這一批人默默地用道的思想根基吸收統一了各家的思想,並保留到了今天,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他們的影子。

除了在思想上,在文化上尤其是服飾文化,由於道教作爲宗教在教規和傳承方面的約束,所以受到歷史上數次社會變遷的衝擊較小,其服飾——頭巾、束髮右衽和寬袍大袖的長袍——保留下來了中華傳統的特色。道長們都頗具古風,可以說是中華服飾文化的活化石。

在民俗文化上,從八仙宮所代表的八仙文化、各地宮觀的土地山神文化、城隍文化、北京東嶽廟特色的地府文化、月老文化等等,這些廣大民衆耳熟能詳的故事和信仰可以看出道教與民俗很好地結合,相輔相成,互相吸收發展,是傳統中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進一步說明道教的“接地氣”,與廣大民衆距離感小,一直是普通人生活中的元素。

因此在今天這個道教與民衆距離感拉大的時代,問道之旅活動就是難得的好活動,讓我感受到了道長們的友善,與道長們同吃同住,直接交流了諸多問題,拉近了距離。

所以不僅僅問道之旅活動應該繼續辦下去,也應該多從民俗角度入手,與廣大民衆拉近距離,走回普通人的生活。以北京的宮觀舉例,位於菸袋斜街的廣福觀,雖然正在做關於民俗的展覽,但是沒有道教神職人員主持工作,永遠也不可能再現京城什剎海地區原汁原味的民俗風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在歷史上,鬧市中分佈着許許多多的宮觀,如北京的都城隍廟、磚塔衚衕的關帝廟、北頂娘娘廟等等,希望在將來其中的一些宮觀能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恢復成爲民俗和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不只對道教工作,對逐漸消失的民俗文化傳承也有巨大的好處。就像很多博物館民俗部分展覽中經常陳列的舊時小玩具,將它們陳列在展櫃裏永遠也無法體現給世人其本來面貌,只有拿出展櫃,讓前來參觀的觀衆親自動手玩一玩才能瞭解全面的民俗。民俗要做活,從道教的角度就是要逐步走回民衆中去,走回宮觀。

因而在思想、服飾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道教在歷史上以及當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由於道家本身主張清靜無爲,所以這一點很少被提及。在中國傳統文化急需傳承人的今天,道教理依舊有使命繼續肩負起這一無名而艱鉅的責任。

道教的活動場所多在宮觀,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宮觀,各有各的建築特色,下面舉兩個例子。位於北京故宮以北有一處明清皇家古建道廟大高玄殿,建築富麗堂皇,中軸線建築黃瓦鋪面,配殿綠瓦居於兩側,整體構造嚴謹,代表了傳統的帝王文化與道教文化的融合。而在北京內城外,作爲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白雲觀則給人另一種氣息。也是統一的明清建築,青瓦鋪面,不事鋪張,平時遊人不多的日子,居於殿宇之中會給人一種內心平和的感覺。長時間居於現代社會的普通人對於這種難得的清淨必會倍加珍惜。

這兩組建築都能給予來訪者一種油然而生的美的享受,一種平日裏在高樓大廈間體會不到的震撼。因爲從傳統建築上所傳遞的中華文化充滿着哲理、生命力與美的享受。所有的建築以中軸線左右鋪開,風格統一和諧,錯落有致,並且在建築形制上客觀區分來區別殿宇的級別。

同時,古建築帶給來訪者濃濃的歷史感。在百年以前,我們的先人也是站在同一個地方,虔誠地祈禱,抑或僅僅是來緬懷他們的先人。歷史不斷地相似上演同時又不斷髮展,以後可能會有很多新式宮觀的大發展,但對古蹟宮觀來說,在傳統建築越來越稀少的今天,做好文化的傳承也是歷史給予的責任。古蹟宮觀無疑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人無窮的財富。

在文物古蹟保護這個問題上學界歷來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筆者個人認爲復建重修古建築完全沒有問題。因爲中國古建大多數都是木結構基礎,在漫長的歷史中由於戰爭或者僅僅無意失火是常有的事情,復建也是每個時代都在重複的工作,故宮的太和殿就曾經在歷史上四度失火四度重建。但復建儘量做到“原址、原樣、原料”是前提,因爲古建築不僅可以傳承歷史文化,還有標定歷史位置的作用。

具體來說,復建保持整體建築羣的風格和諧與歷史風貌也是利大於弊的。以陝西行問道的三座宮觀爲例,八仙宮中軸線上現存有明清遺構的靈官殿、八仙殿和鬥姥殿,均是硬山頂、青瓦鋪面、單跳單昂斗拱,並且具有西北建築特色,兩側立牆頗厚,開間是明三間、暗兩間,三座大殿具有統一的建築風格與樣式。而後建的山門和聚仙閣則明顯不同,斗拱樣式與彩繪風格迥異,重檐歇山頂的聚仙閣從建制上超越了前面的主神殿,在整體建築風格上比較不協調(胡誠林會長在活動中提到八仙宮重建建築今後要進行重新的`整體規劃與改建,此乃八仙宮的幸事)。重陽宮也有同樣的問題,祖師殿作爲黃瓦鋪面的歇山頂二層樓閣與清代保留下來的靈官、七真二殿並不協調,而如果通明閣按照現有計劃復建之後,後人再來參觀將很難把建制不同並且向北平移的新通明閣與歷史上那個重陽宮的標誌建築聯繫起來了。在這方面,樓觀臺就好很多,除了新刷的牆面略有斑駁,在建築風格上比較統一,體現了和諧的美感。

在當今這一傳統建築文化已斷代之際,我們更應肩負起傳承人的職責,重視對宮觀歷史與文物古蹟的考察保護。宗教工作與文物保護工作都十分不容易,聽到重陽宮陳法永道長講他苦心維持的經歷十分感動,希望能將宮觀的修建與文物保護、歷史傳承更好地結合,多考證,並慎重重建。矗立起高大的、引人注目的建築未必就是目的,協調的、能給予人平和心境的宮觀更適合當今社會需要。

道教在歷史上自先秦開始就很好地保存了中華傳統文化,而在今日,依舊有着爲保存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的無上使命。

中華傳統文化12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元宵節、鬧花燈、端午節賽龍舟、中秋節吃月餅、清明節掃墓,對了,春節還要貼對聯呢!在這些民俗節日裏,我最喜歡的就是春節聯歡晚會上上演的京劇節目了!

那些京劇節目可好看啦,有《桃園三結義》、有《白蛇傳》,當然還有大家都愛看的《水滸傳》裏的“武松打虎”和《西遊記》裏的“三打白骨精”了!可是,你們知道嗎,我爲什麼喜歡京劇呢?實話告訴大家吧,原因就是京劇的臉譜變化多端。

有一天,我正在興致勃勃地看着《青少年節目之中國少年我最強》,“下一個節目,就是我們的《京劇串燒》,請大家掌聲歡迎!”只見臺上站了一排的名角,生旦淨末醜都來齊了,一個個的臉譜各種各樣,花樣百變。哇,真酷啊!“我興奮地叫道。

其實,京劇臉譜的眼神是有很多講究的:紅色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妾維、常遇春等;黑色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的臉譜便是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等;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

就是這些變化多端的京劇臉譜吸引了我,讓我喜歡上了京劇這個節目!

中華傳統文化13

最近,我們都在學習國學。我也讀了一本書名叫《國學經典》。讀完了這本書,我不由得發出一些感嘆。

這本書分爲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兩個部分。

第一單元主要講的是節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句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總結唐朝由盛世走向衰敗的歷史教訓時寫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歷觀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風,往往勤儉節約意味着成功,奢侈浮誇意味着失敗。是呀,這句話用於我們現在是再適合不過了。當我把第一單元讀完時,我想到了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一次,我在洗碗時,把水開得很大,媽媽看見了,提醒我說:“把水開小一點吧,一噸水可要好幾塊錢呢!”爸爸也在一旁也說:“節約錢是一個方面,重要的是要節約水資源。”我聽了,慚愧不已,連忙關小了自來水。節約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它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們就會想出節約的好辦法。你瞧,這是我和姐姐想出來的:1、將用剩的小塊肥皂收集起來,做成了大塊肥皂。2、把雨水收集起來,用來澆花。3、把沒有用完的作業本合訂在一起,做成了一個新本子。4、把洗完臉的水用來衝馬桶。怎麼樣?這些節約的辦法你用過嗎?如果沒有,那就從現在開始行動吧!

第二單元主要講的是強自信。“天地之性,人爲貴。”這句話選自於,《孝經。聖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間的萬物生靈,都一樣的得到天地之氣成形,稟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爲尊貴。這句話說得多麼好呀!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自己的特長,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沒有發揮出來罷了。我就把自己的優點和特長髮揮出來了:1、我把字寫得很好。2、我的作文常被老師稱讚。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錯哦,還獲得了證書。4、我很守時,上學,集會從不遲到。瞧!我的優點和特長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優點和特長,趕緊發揮出來吧!

第三單元主要講的是智慧。“知者創物”。這是《周禮。冬官。考工記》中的一句話,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設計發明。用智慧來解決問題的人也很多,下面讓我給你們介紹一下吧:賀龍同志在緊要關頭讓戰士們扔掉草帽,使敵軍自相殘殺。包公運用智慧,使用了計謀,從毛驢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還有許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說明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靈家園。國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誦讀國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民族修爲,承繼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代中國人,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中華傳統文化14

時間如水,生命如歌。21世紀的朝陽已冉冉升起,歷史飛越,譜寫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昂揚銳氣,“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自古以來,中華傳統美德就熔鑄在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我們不能忘記!

去年,我剛進進入肥鄉二中時,學校便給我們一人發了一本《弟子規》,要求我們朗讀並背誦,軍訓本來就苦,還要讀考試無關的書,心中很是不解?立正、起步走、跑步、起立、蹲下,這段艱苦又充實的軍訓‘旅程’到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是《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還在繼續,書裏不僅教會我們讀書,更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軍訓練就了我健康的身體,而文化卻影響了我的心靈,它教會我的知識和道理使我受益終生。此後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我們每天都在堅持讀經典作品,品經典禮儀,學經典內容,因爲我們作爲中華民族的新青年,理應遵紀守法,尊敬老師,孝敬父母,關愛同學,做一個傳承美德的好青年。

爲什麼要學傳統文化呢?因爲在社會上總有一些目無法紀,目無尊長,目中無人的人。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國家相容嗎? 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在校期間,學校的校長又爲我們解讀傳統文化,學習傳統禮儀幾天的學習,我感到了傳統文化巨大的魅力和無盡的感召力,它感染着我們,盪漾着我們的靈魂 ,在二中這個充滿禮儀的校園裏,我要從小事做起,從撿起一片紙,從一聲主動問好,從認真寫好每一個字,每一次作業做起,我們作爲21世紀的少年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已刻不容緩。而實現中華傳統文化雄起的主力軍正是作爲新一代青年的我們,更是作爲擁有一腔愛國熱血的天之學子的我們,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進行新的文化創造。

《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爲一箇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美德以危機感爲基礎,寄託着以天下爲己任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長江與黃河,在世界的東方一路前行。

同學們,作爲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承繼傳統美德弘揚傳統文化,我們義不容辭!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中華傳統文化15

一、精彩課程。

課堂上一個個真實故事引發的思考,結束時90度鞠躬禮及《感恩詞》讓我們心存敬意。以位音樂老師的《德音雅樂》及《孝親感恩歌曲學唱》課程給整個大講壇帶了歌聲、笑聲還有感動的低泣聲。悠揚甜美的《生命之河》在義工老師們曼妙手語舞姿中展開,讓與會學員感受《生命之河》滋潤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淨化歌者的內心;用心去聽一首好歌,能滌盪聽者的靈魂。一個個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經典故事和一首首優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場學員,互動漸入佳境,全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情到深處,學員們還不時發出動情的低泣聲。

二、溫情服務。

據悉,爲大講壇服務的十幾個義工都是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以幫助別人爲樂,他們把幫助別人當成個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們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輕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會場的每一個角落,用半蹲的姿勢爲在場的貴賓和授課老師端茶送水,他們用真誠的微笑溫暖每一個人,他們身體力行踐行《弟子規》,他們用言行踐行道德禮儀,宣揚傳統文化。每當聽到一聲聲“老師,早上好!”、“老師,下午好!”“老師,您辛苦了!”“老師,請愉快用餐!”等等溫馨話語,我們恍惚來到了一個文明和諧的世外桃源。

三、專心學習。

本次大講壇所有學員均是來自一線的老師,他們排除一切干擾,參加爲期7天的學習,時間長、人數多,但會場秩序井然,學員們完全融入到了和諧、寧靜、純粹的吸收經典文化的氛圍中。授課中老師生動風趣的演講,深入淺出的報告,深深吸引了全體的學員,大家無不認真聽課、細心筆記。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心靈之旅,所有人在都聆聽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感動中汲取師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師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作事業來做,他們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下來,讓我們的民族越來越強大。這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我們做老師的職責,讓我們從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導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努力教育學生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深刻學習國學經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爲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盡到一個老師應盡的責任。

最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講座,不僅提升了我們教師的文化素養,同時,在“如何對人”、“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對待社會”、“如何對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傳統文化學習後,我進一步認識到,不管是學校管理、教育教學,還是家庭生活、與人相處等方面“身教勝於言教”的重要性。今後,我將把這種平和的心態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努力踐行“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一個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