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實用】傳統文化作文彙總四篇

作文2.94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傳統文化作文彙總四篇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週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爲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爲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着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箇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裏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陝西特色傳統文化有很多!

比如,烏龍茶。

烏龍茶的名字來源有很多傳說。

大致有四種來源可能:一爲產地說;二爲茶樹品種而來;三爲製茶之人名稱而來;四以茶葉形態色澤而來。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茶園主人去看快曬好的茶葉,發現那裏有一條烏龍。他嚇壞了,過了幾天纔敢回來看。茶葉在這幾天太陽之下氧化,不再是以前的綠茶,但是濃香可口。主人從此叫它烏龍茶。

也有說最先發明烏龍茶製法之人名字叫蘇龍(因人長得黑,人稱烏龍),所以茶因人而得名。

其實烏龍茶名字應該還是來源於茶葉的形態,茶葉在曬、炒、焙加工之後,色澤烏黑,條索似魚(比作龍)。在水中泡開,葉片似卷似曲,色澤烏青,有如烏龍入水。故而得名。不論由地名而來還是由茶樹品種名而稱的烏龍茶,只要製法相同的,均通稱爲烏龍茶,包括烏龍品種及其他著名品種,如鐵觀音、大紅袍等。

石子饃

陝西關中地區有一種製作奇特,風味別緻的古老食品,叫做石子饃,也叫幹饃。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爲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爲炊具烙燙而製成的饃。它油酥鹹香,經久耐放,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就連就外賓吃後也大加讚賞。也是陝西特色傳統文化一絕。

石子饃歷史非常悠久,它具有我國烹飪史上石烹時代的明顯特徵。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

關於石子饃,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唐時,同州(今大荔縣)曾將此餅作爲貢品,當時叫鏊餅。由於同州人生性剛強、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時,“必懷此餅而去,用備狴牢之糧”。是說早有準備,一旦被投入牢獄時,因帶有石子饃,不至於捱餓。清代袁牧在《隋園食單》裏,稱石子饃爲“天然餅”並對它的製作方法做了詳細的總結記述。

石子饃,作爲出遠門、長途旅行所帶的食品,已同方便面同領風騷。雖然現在吃的人已不是很多了,但是偶爾還能在街頭看到賣石子饃的鄉下人,一塊錢可以買好幾張,又便宜又實惠,帶回家去還能吃個新鮮。

漢中米麪皮

漢中屬陝南,盛產大米,用大米麪做麪皮是漢中人首先發明,歷史悠久。所以漢中、城固等地的米麪皮在陝西西安有很高的知名度,賣麪皮的往往要打出漢中米麪皮、城固米麪皮以招攬客人。因風味獨特,吃的人很多。

秦鎮米麪皮

秦鎮是長安縣的一個鎮,離西安很近,秦鎮的米麪皮也有悠久的歷史。秦鎮米麪皮和漢中米麪皮的區別主要在軟硬和調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製作上十分下功夫。辣椒油是涼皮調料中最關鍵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決於辣椒和辣椒油。秦鎮的米麪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製作很講究,辣椒麪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覆熬製,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紅,越熬越亮。秦鎮人自稱他們製作辣椒油的方法是別人學不去的,所以秦鎮米麪皮的味道別人也就無法相比。同時,秦鎮的米麪皮比漢中米麪皮要稍硬,更適合一些年輕人、中年人。

在西安,秦鎮米麪皮經營者也很多,有小攤小店經營的,更有開大店經營的,比如巨鷹陝西特產門店裏都是盒裝給旅遊的人準備的,方便攜帶。巨鷹陝西特產門店衆多,旅遊區也有,比如兵馬俑博物館。遊客覺得好了,還可以去網上購買。

兵馬俑博物館

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臨潼區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地處西安市以東30餘公里的驪山北麓。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從葬坑,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現已被評爲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岐山的臊子面

岐山的臊子面歷史悠久,清代已經很馳名。以薄、 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聞名,用精白麪粉、豬肉、黃花菜、雞蛋、木耳、豆腐、蒜苗等料和多種調味品製成。其基本製作工藝是:麪條要 用手擀成,並達到面薄條細、

筋韌光滑、軟硬適度的標準。做臊子是先將豬肉切成薄片,入熱油鍋烹炒,同時加入生薑、食鹽、調料面、辣面和陳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黃花菜、木耳 炒好爲底菜,雞蛋攤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時先將麪條煮熟撈入碗內,打入底菜,再澆湯,放臊子和漂菜。

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所謂煎、汪即麪條要熱的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種高碳水化合 物、高飽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麪食。

涼皮

陝西的風味小吃中,“涼皮”是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男女老少愛吃,尤受年輕姑娘歡迎,一年四季都有賣,夏天吃的人更多。西安的大街小巷,陝西的每個城鎮,乃至鄉村,到處都有賣涼皮的。

一張桌子,幾個小板凳,就是一個涼皮攤,只要有賣的,就有人吃,涼皮以其棉軟潤滑,酸辣可口,爽口開胃,不但是街頭小吃,而且登上大雅之堂。在陝西各大飯店、飯莊、酒樓經營的陝西風味小吃和陝西風味小吃宴中,涼皮是必不可少的。

陝西的陝南、陝北、關中都有涼皮,但卻因做法、吃法、調料、用料上不完全相同形成四種風格。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穿越時空,傳統文化是如此豐贍而厚重:

它是顛沛流離的孔子,逍遙雲遊的莊周;它是炫目的先秦諸子繁星,皎潔的漢宮秋月;是“史家之絕唱”的《史記》,是卷幀浩繁的《四庫全書》;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夢中淚;是王羲之流暢自然、鳳舞龍翔的《蘭亭集序》,是一人一馬一車一戶都描繪得栩栩如生的《清明上河圖》;它是京劇、是老腔、是蘇州評彈,是河北梆子;它是武術、是空竹、是風箏……它既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喟嘆;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思;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韻味;還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信念;更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

時過境遷。現代大都市,高樓鱗次櫛比,霓虹閃爍的街巷少有人吟哦詩詞歌賦;江南小鎮,蔥蘢的篁竹中,笙簫琵琶喑啞了,風蕭蕭兮少有笛短簫長……長江、黃河落寞了、困惑了,因爲傳統文化與現實之間恰似隔着厚重的門,令它難以回家。

我們到底怎麼了?近年來,我們不是一直在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嗎?渴望它生生不息的傳承,爲此,竭力發展着傳統文化項目。

只是,形式大於內容,我們真心讓它回家嗎?

有多少人真的靜下心來,放下大都市裏的速度、遠離喧囂,像外賣小哥雷海爲那樣堅持不懈13載,精心地品讀、涵泳過一首首唐詩宋詞?有多少人摒棄浮躁,甘居陋巷幾十載,齊白石般如初遇如訣別,研墨執筆,讓眼中捕捉到的鮮活躍然紙上?當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的森林,遮蔽了亭臺樓閣、雕樑畫棟、小橋流水時,國人心中早已淡漠了傳統文化那幾千年陳年佳釀的回味,意識中西方張揚、活潑的`時尚和洋節似乎比傳統文化更有品味——聖誕節的紅和綠,喜氣洋洋;萬聖節的蝙蝠、南瓜,比比皆是。誠然,我們需要活力,需要接納各種各樣的東西方文化來豐盈自己。但怎可冷落、忘記祖先用五千年曆史創造的燦爛而瑰麗的華夏文明。落葉歸根,百川入海,沒有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變得日益功利、浮躁,恰似隨波逐流的萍,漂浮不定。

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能再像國人內心之外放飛的鴿子,更不能像異鄉的遊子漸行漸遠。快洞開厚重的門,用真誠召喚它回家吧。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規定》就要開始執行了。禁放12年的煙花爆竹又將在北京的衆多地點重新燃放,這對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件盛事,前幾天我收到某媒體記者郵件,請我談談對此事的看法。燃放煙花爆竹是中國古老的民俗文化。爆竹的產生應追溯到三代早期甚至是更遠古的時代。西漢時東方朔的《神異經》中記述了這樣一則故事:深山中有一種像人的山鬼(魈),天性不畏人,夜裏見到人點篝火露宿,就跑過去偷吃東西。有人就把竹子放到火堆中,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山鬼就被嚇跑了。其實這種山鬼,或許是山裏的動物,也可能是山嵐瘴氣,可致人疫病,古人則把它鬼神化了。因此,爆竹的燃放是爲了驅鬼避邪。由此可見爆竹之中蘊藏着深刻的文化現象和價值理念,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的先人同自然和鬼神的關係。嬰兒洗澡椅熱季促銷行政侵奪科學的災難美女博客決賽進行北京手機資費下調 春秋末年范蠡《陶朱公書》:“除夜燒盆爆竹與照田蠶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靜爲吉”的記載。可見在春秋時期已經有爆竹、照田蠶之俗了。到南宋燒竹逐漸演變爲以紙卷裹硝磺,以後演變爲裝火藥,但依然沿用“爆竹”之名。不管爆竹燃放的.聲和光是否能夠闢鬼神驅邪氣,或治疾防病,都反映了人們對美好、吉祥、安寧生活的嚮往,並將這種情感寄託在(燃放)爆竹、煙花的聲光之中,於是形成了數千年的文化習俗。

近些年來,當不少中國的年輕人時興過洋節的時候,在海外的中國人,卻非常喜歡感受中國固有的傳統。他們在海外如果聽到哪裏燃放煙花爆竹,一定會感到非常親切。這種感覺我親身經歷過。燃放煙花爆竹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和文化,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尤其是當今西方文化不斷滲透,逐漸改變着中國人的思想習俗和生活方式,這種傳統文化的凝聚力顯得尤爲重要。西方節日大有取代中國傳統節日之勢,中國傳統節日和中國其他傳統文化一起,處於一種沒落的位置。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有失去根基的危險。因此,允許燃放煙花爆竹,不僅是對數千年民風民俗的尊重,更是保護、繼承傳統文化,恢復、提升民族凝聚力的表現。雖然製作和燃放煙花爆竹可能會引起火災和人生意外傷害,但這並不能成爲強制禁放的理由。中國的車禍每一分鐘傷一人,每五分鐘死一人,汽車照樣滿地跑;抽菸喝酒傷身體,酒廠菸廠照樣生產各種名牌煙、名牌酒;牛有口蹄疫,雞有禽流感,牛場雞場照樣飼養。生產和燃放煙花爆竹因事故造成的損失與車禍、菸酒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恐怕要小的多,一味取締燃放煙花爆竹絕非明智之舉。中國傳統文化的淪喪和民族凝聚力的散失非幾場事故的損失可取代。絕對的安全是不可能的,如果因爲沒有絕對安全的保障就取締是不合情,也不合理的。關鍵是政府職能部門如何加強煙花爆竹的生產和銷售渠道的管理,加強安全意識的教育以及燃放知識的普及纔是最主要的。我相信,一旦完善管理,煙花爆竹的安全文明燃放,一定可以再次證明,中國的傳統節日,從文化內涵,節日形式等各方面,都能帶給我們一個比西方節日更加熱鬧、祥和,且有聲有色的節日氣氛。

標籤:四篇 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