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中國傳統節日【集錦12篇】

作文1.92W

中國傳統節日1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國傳統節日【集錦12篇】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2

帶着對這個美好節日的欣賞與迷茫,還有對那個在月宮伐桂的吳剛老鄉的同情和憐憫,走入中秋這個團圓之節的歷史之源。

相傳,吳剛又叫吳權,是西河人(甘肅西和的訛傳)。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了三個兒子,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爲對吳剛的懲罰。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亮,陪伴吳剛,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兔’,一個不詳。‘蟾蜍’‘兔’他們三個飛上月亮的這天正好是農曆八月十五日,人們便認爲這八月十五日是個團聚的日子,於是便有了中秋團圓節這一民俗節日。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

美人愛英雄。美麗善良的嫦娥姑娘看了后羿的英雄壯舉之後,決定嫁給后羿。從此之後,后羿除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粒仙丹。據說,在農曆八月十五日服下此丹,能即刻昇天成仙。若服一半仙丹便會有不死之身。后羿爲了和他心愛的人常相廝守,決定在八月十五日這天和他心愛的妻子各服一半仙丹,以求與天地同老。碰巧八月十五日這天大山深處有一惡虎傷人無數,后羿便拿出去深山打虎。嫦娥一直等到圓月昇天還不見后羿回家,於是拿出仙丹,想先服一半求得不死之身。無奈成仙的慾望驅使她把整個仙丹全吞了下去,仙丹入口,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飛行在天上的嫦娥心裏覺得對不起丈夫,爲了能常常看到后羿,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半夜,后羿回家不見妻子,只看見桌上裝仙丹的葫蘆。霎那間,他什麼都明白了,他跨出屋門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朝那輪圓月追去,直到累得精疲力竭,可圓月依舊高掛天邊。

后羿無可奈何這天上人間的思念,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着月宮裏美麗的妻子---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想求得嫦娥重返人間與后羿團圓。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和其它民間傳統節日一樣,大多是由神化傳說演變而來的。再者,歷代皇帝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後來文人墨客也紛紛仿效皇家禮制,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的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對月飲酒、吟詩賦曲。這種雅緻的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拜祭活動,成爲我國的主要的民俗節日之一。

中國傳統節日3

作爲華夏兒女,大家都要倍感自豪與欣喜。這樣多的傳統節日,不只濃縮着中華文明的歷史,且更多的.是寄託了炎黃子孫淳樸的感情。所以有意義的中華傳統節日,大家都需要好好對待,並且努力傳承下去,延續中華民族傳統,永存華夏文明,更好地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中國傳統節日4

因而一提到新年春節,孩童們就最是歡喜了,不只吃得比往日豐盛,且最重要的是能收穫大大家的紅包祝福,臉上別提有多歡快的面容呈現出來了。晚飯後還可以和親人好友們玩上幾把煙花,看着夜空中閃閃火光的.景象,內心不乏快樂之感,甚是幸福滿足。這也是新年存在的意義,閤家團圓,歡樂美滿,每一個人都可以收穫喜悅和幸福。

中國傳統節日5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20xx年的中元節是乙未年甲申月丙子日,即20xx年8月28日,農曆20xx年七月十五,星期五,處女座。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爲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着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爲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七年級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衆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爲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爲“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爲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中元節時,有些地區(如閩臺地區)在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一位名爲面燃大士的神只,信徒多尊稱其爲“大士爺”、“普渡公”。相傳舊曆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關於“大士爺”,佛教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爲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爲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

道教的說法則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爲陰間諸鬼之統帥,也負責中元節監督亡魂受領陽間香火事宜。另,靈寶派等一些派別不是請“面燃鬼王”監齋,而是有“何將軍”、“喬將軍”兩神分任此職。如宋末元初林靈真所撰《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寫爲“北魁玄範府神虎何、喬二大聖”。

華人社會則多采佛教說法,各類法會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節時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畫像、木石雕像祭祀,並將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待到七月一過,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位,送其登天。在南洋,華僑風俗,中元普渡時,會懸掛寫着“南無渡幽拔苦無量壽佛”或“南無分衣施食阿彌陀佛”之類字樣的幢幡於大士爺神像之側,甚至是神像手上;如書“渡幽拔苦”之類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領亡靈往生佛國,若寫“分衣施食”等等詞彙,則指祈請阿彌陀佛助大士爺,平均分配紙錢、衣物、食品予衆家亡魂。

中國傳統節日6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裏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爲“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裏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爲,這象徵着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爲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裏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中國傳統節日7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盛大、歡樂、幸福的節日。家家戶戶都會張燈結綵,門上張貼着春聯,喜氣洋洋,團團圓圓的吃着年夜飯,但讓我最開心的還是聽到辭舊迎新的炮竹聲。

春節這個稱呼是有來歷的,聽奶奶講,遠古時期,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一口可以吞食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年’,老虎、獅子見到它都會嚇得扭頭就跑。但是,年怕響、怕火、怕紅色,人們知道它的弱點,就可以抵禦它了。一次,幾隻年跑下山來去村莊滋事,村民燃起篝火,年聽到響聲就跑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鄉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等好吃的東西一起吃,相互祝賀。從此,人們便把正月七年級叫做“過年”。每當到了這天,家家戶戶就會貼紅春聯,燃放炮竹,點紅蠟燭,穿紅衣,以“紅”爲吉利的象徵。爆竹聲聲,震耳欲聾,鞭炮齊鳴,響徹雲霄,徹夜狂歡。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春節的'喜慶場面,我知道,它在祝福我們學生好好學習,快樂成長,祝福老師和家人健康平安,祝福農民伯伯風調雨順,碩果累累,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和諧強大!

在渴望和期待中,春節帶着甜甜的笑容,邁着輕輕的腳步,面帶喜悅之情,送來濃濃的情意向我們走來。春節是系在人們心頭的中國節,是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是一盞照亮人生的紅燈籠,照亮我們的祖國更強大,我們的人民更幸福!

這就是我們的春節,中華兒女心中永遠不落的“太陽”。

中國傳統節日8

在南通鄉村,流傳着許多婚禮中祈子的風俗。將花生、棗子、栗子、糉子、石榴作爲新房的陳設果品,取其生子、早子、利子、中子、籽(子)多之意。女兒出嫁上轎之前,母親要讓她吃一碗糖水雞蛋,祝福女兒婚後甜蜜,像母雞產蛋那樣多生多育。繫於女兒褲腰帶上的小紅布袋,名爲“子孫袋”。嫁妝中分別投放紅棗、桂圓及染紅顏色的'紅花生,意爲“早生貴子”、“長命百歲”。

陪嫁的便桶(俗稱“馬桶”)中,除花生、紅棗外,還放置兩把紅色筷子(快子)。“馬桶”用藍布圍裙包裹,小心翼翼放到新房裏。當新郎、新娘雙雙被擁入洞房之後,便有人爲他們端上一盤煮得半生不熟的餃子,並用新娘家準備好的子孫碗筷喂他們,邊喂邊問:“生不生?”新人連聲答道:“生、生。”

中國傳統節日9

雖然同爲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一併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爲“十五夜”或“中秋名月”。

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裏稱爲“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爲“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爲“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爲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改用陽曆,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越南中秋節兒童唱主角隨着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今年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臺上、院子裏,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嚐美味的月餅。孩子們則提着各種燈籠,成羣結隊地盡情嬉鬧。隨着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裏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瞭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閤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新加坡:中秋也打“旅遊牌”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新加坡是一個旅遊城市,中秋佳節無疑是一個吸引遊客的絕好機會。每年中秋臨近時,當地著名的.烏節路、新加坡河畔、牛車水及裕華園等地裝飾一新。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整個大街小巷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動。2004年中秋節,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盞長300米、高4.5米,耗資7萬美元製作的祥雲巨型龍燈。每當夜幕降臨,噴着水的巨型龍燈通身發光,將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紅,場面十分壯觀。在華人的傳統聚居地牛車水,除了從尼泊爾、越南等國進口的巨型燈籠熠熠生輝之外,由1364盞小紅燈籠組成的44條小龍更是令牛車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頗具中華古老園林風韻的御花園,目前正在舉辦規模宏大的夢幻彩燈會。這裏既有令人們喜愛的迪斯尼系列燈飾,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壇和巨龍造型的燈飾,分外引人注目。

馬來西亞、菲律賓:華僑華人不忘中秋吃月餅、賞月、提燈籠遊。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臺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爲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近日舉行了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豔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熱鬧非凡。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熱鬧非凡,當地華僑華人舉行活動,歡度中秋節。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綵,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遊。行、民族服裝遊。行、燈籠遊。行和花車遊。行等,活動吸引了大批觀衆,使歷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滿了歡快的節日氣氛。

中國傳統節日10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俗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事實上根據粗略統計,滿月出現在十五的.概率是50%,出現在十六的概率是40%,剩下10%左右的概率會出現在十四和十七。

月球繞地球轉動一週爲一個“朔望月”,“朔”爲農曆每月七年級,這時月亮正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月亮和太陽黃經相同,人們從地球上看不到背向陽光的月亮。“望”通常爲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這時地球正好位於太陽與月亮之間,太陽和月亮黃經差180度,人們從地球上看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好從東方升起,月亮此時最亮、最圓。

月亮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時近時遠;最近時有36萬多千米,最遠時有40多萬千米,由於萬有引力的關係,近時走得快一些,遠時走得慢一些。如果在上半個月快了,就會準時到達圓月的位置,在十五圓;如果慢了,就會“晚點”,趕在十六或十七到達圓月的位置。

中國傳統節日11

中秋佳節我國民間有家家吃月餅的習俗。中秋吃月餅,和端午節吃糉子、元宵節吃元宵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食俗。

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麪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爲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後來隨着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成爲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12

崆峒武術創始於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並稱爲我國著名三大武術流派。始祖于飛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學藝,後隱居崆峒山習道研藝,其第十代掌派燕飛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國武術觀摩賽時獲冠軍。97年隨中國武術團出國緬甸表演,獲劍、槍、拳、掌和拂塵五項冠軍。

1959年離開崆峒先後在新疆、上海、南京、無錫、廣州等傳授弟子,名揚海內。崆峒武術傳統源遠流長,據《爾雅·釋地》載:“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詩:“世傳崆峒勇”、杜甫詩:“崆峒足凱歌”。道教武術講究關係密切。它以保護宗教和強身健體爲宗旨,經代代相傳發展至今。崆峒武術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強功力爲目的,其拳路有五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和神拳門五大門,每門又有十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還有留傳下來的各種祕譜,爲進一步弘揚和發展崆峒武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崆峒派武術吸收了少林、峨嵋、武當武術的精華,在其手法,套路、技擊功夫上成爲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爲目的。崆峒派武術特點是“奇兵”(兵器),它不屬於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種各樣,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方發現,交手中往往能出奇致勝。崆峒派武術飛練分五大門,從初級到高級依次爲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每門有十五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幾樣“奇兵”。除此,還有一套先天十八羅漢手,此拳是達摩所創的`少林母拳,作爲崆峒派武術的基本功來練習。崆峒派武術的飛龍門是初級門,套路有飛龍拳、飛龍掌、飛龍刀、飛龍槍、飛龍劍、飛龍鏟、飛龍棍、飛龍雙鞭等。追魂門和奪命門與飛龍門內容相似,只是一級比一級技高一籌。醉門是功夫較深的一門,有些功夫屬於絕技,如醉雙劍、“醉八仙”堪稱拳中之王,有躍、翻、撲、騰等高難動作,變化莫測,複雜驚險,不易掌握。神門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實,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術出神入化,登峯造極的功夫。

標籤:集錦 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