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作文2.08W

演講稿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演講稿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老子《道德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學習體會告訴大家,與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勵,促進我們高職教育深入發展。

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老子的《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學習《道德經》,對於加強文化建設,提高人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道德經》裏的道指的是規律,道家認爲“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爲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規律,然後纔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具有很強的科學性。道家對規律的.認識,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意義,仍然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對規律的科學認識,從小的方面說,對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的方面說,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這句話告訴我們,不管別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涵義是,不僅在於教善人和聖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聖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後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們學習老子這句話後,在與別人交往時,不能以自己的原則去判斷別人,然後決定是否與之交往;而是在積極與善人和聖人交往,向善人和聖人學習的同時,也要與不善之人交往,通過自己的日常行爲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爲善人。如果我們的社會真能做到這一點,將是一個和善社會,給每個人帶來無窮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道德經》中很有影響力的句子,也是被人們廣泛傳誦的。它告訴我們,任何偉大人物的成長,任何偉大事業的成就,都是從細小做起,要腳踏實地,勤學苦練,不斷耕耘。任何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每個人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人生價值,就必須記住老子這句話,做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認認真真學習,兢兢業業工作,朝着既定目標,一步一步邁進,那就能幹出一番事業,不虛度人生,實現輝煌。

各位領導、老師們,教師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學校工作的主體,是學生成長前進的領路人,身爲教師擔負着承上啓下、繼往開來的重大責任。所以,在當前中央號召加強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中,我們教師要靜下心來,多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要多學習《道德經》這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提高自身素質,爭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2

尊敬的領導,尊敬的老師,友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xx學校六(1)班的王xx,今日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根》。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形成了現在的中華民族,共同製造了祖國的.光輝歷史和絢爛文化。但隨着科技的飛速進展,文化溝通的頻繁,外來文化慢慢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但當我們在追求外來文化時,卻冷落了傳統文化。

華夏五千年絢爛的歷史和文明,孕育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精神;孕育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創新理念;孕育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尚氣節;孕育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社會美德……這些無不是前人心血與思想的結晶,無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無不是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標誌。這些優秀的文化精神,成爲連接各族人民精神的紐帶;成爲興奮各族人民精神的力氣;成爲中華民族延綿精神的支柱。

近年來,“洋節熱”現象層出不窮,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卻無人問津。端午節只剩下一顆糉子,中秋節只剩下一塊月餅,臘八節只有一碗稀飯……十二星座代替了“及笄”、“弱冠”……我們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正在漸漸削減……

同學們,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刻不容緩,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少年,要在廣徵博採的基礎上,認真挖掘提煉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互結合,有益的外來文化與本國文化相互結合,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打上中國文化烙印,形成中國現象,中國風格,使中國文化始立於世界文化進展的潮頭。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在瑰美“國寶”的薰陶下努力學習,爲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傳承復興而奮鬥吧!

我的演講完畢,感謝大家。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統,是不能忘記的”。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中華世紀壇的壇序爲我們描述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風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而中華文化走了幾千年也是歷經風雨,“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但不變的是中華文化始終如大河般流淌,從未停息。文明的聖火亦從未熄滅。

當新中國進入21世紀,新的發展機遇使中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經濟由簡單的溫飽向小康邁進,政治更加民主,國際話語權更加給力。然而,當今的人們卻彷彿忘了中國一些本質的東西。中國的經濟條件在變,無論是在什麼經濟政策下;中國的社會生活在變,無論社會改革有什麼變化,但總有一種變化,總是使人難以忘記,是整個中國有着發展的根本動力,有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裏面記載着中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的創世傳說,到秦始皇勵精圖治在戰國烽火中統一全國,繼承大統,再到唐宋之際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萬朝來賀。這裏歷史長河,始終是華夏兒女的記憶中抹不掉的。所以,我們針對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傳統,是不能忘記的我們必須繼承傳統。傳統文化凝聚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一提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就會想到江南的煙雨朦朧,想到那個落魄的詩人,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尋找他的心靈歸宿;一提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就能想到明月之下多少離別、多少淚,希望月亮那一頭的家人、朋友一切安好;當提到“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有多少人真的望望遠方的月,千里的家。而這些都絲絲牽動着我們的神經。這就是因爲,傳統文化中有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這記憶中有憧憬、有希冀、有夢想、有未來。即使“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文化都跨過了千年的山高水低,牽動着我們的情絲。

傳統文化更是血脈聯繫。辛棄疾在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曾經譴責“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種忘記國家恥辱的祭祀行爲。我們自古就有祭炎黃,封孔廟的習俗,正是由於我們奉黃帝爲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才被稱爲“炎黃子孫”,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文化行爲恰恰是我們血脈聯繫的象徵。東南沿海自古就有祭祀媽祖的習俗,而隨着華人的遷徙,東南亞各地都有了媽祖的印記,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血緣的聯繫。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持,我們纔有了對彼此從血緣上的高度認同感,即使身處異鄉,有着黃皮膚、黑眼睛的陪伴,到哪裏都是自己的家!

傳統文化蘊涵着五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再到水排、風排《天工開物》,無論是綿延萬里的長城,中國北方的屏障;千年難解的都江堰,天府之國的源泉還是耕種良田,開荒僻野。那些古時的勞動者們與天抗衡,與天共生,譜寫了一曲傳唱千年的精神讚歌。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看,傳統文化更是蘊含五千年先人們偉大實踐的精華。於是,孔子與儒家的禮仁和,老子與道家的灑脫辯證,墨翟與墨家的兼相愛還有易經中的奧祕,被永遠相傳,猶如春風跨越了幾千年的山高水低,至今仍在我們的耳畔迴響。即使在印度誕生的佛教,如今印度已經銷聲匿跡,在中國仍然寺廟林立,香火鼎盛。我們的歷史在不斷地改寫,幾千年來,不停地改寫着。一切過去的痕跡都被擦去,不論是光輝榮耀還是淚水屈辱都輕輕地被時間所掩埋,就連我華夏千百年的燦爛文化都可以被時間湮滅,更何況那條寂靜的江南小徑,更何況那深山之中渺小的杏花村!還有誰記得那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究竟是何種味道?還有誰記得那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坐落於何方?還有誰記得江南古道上那落魄詩人的感慨與憂思?人心不古,物慾橫流,在這清明時節,有誰能夠真正靜下心來緬懷先祖,寄託哀思?我們的很多東西都已經變得不是我們的了,韓國的端午節,日本的茶道,是否有一天,我們的祖先只有別人去祭奠?我們的文化還有多少可以流失?清明的時候,我們又何顏面對先祖,有何顏面告訴他們泱泱中華的燦爛文化已被我們喪失殆盡。爲此,百年之後我華夏將何以爲傲?

所以,無論當今的社會如何,歐洲快餐、韓國泡菜是如何麻痹我們的感官,美國大片、日本文化是如何迷惑我們的靈魂。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的本,不能丟掉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是每一個後來者的責任!

對於我們更是如此,我們是中國的年輕的一代,我們如何青春,如何放蕩,都不能怠慢中華文化,更不能成爲“垮掉的一代”。同時還是未來教師的我們,用教育的種子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夢,我們的青春夢,真希望未來站在講臺上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暢談,暢談青銅銘文激揚的乾坤,青花瓷裏婉約的神韻,敦煌壁畫靚麗的彩繪,還有神奇太極裏與日月同輝天人合一的永恆。我想語文課堂上也應該是朗朗的讀書聲,雖不能“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卻可以唱”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佔據學生眼球的可以是秦時明月,而不是X戰警、盜夢空間!

著名作家張潔說過:愛是不能忘記的,對於我們來講,責任是不能忘記的,而傳統文化更是不能忘記的。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4

敬重的教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近年來,隨着全球化的高速進展和人們對消遣生活的需求的提升,“韓流”、“日流”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快速在中國崛起,其迅猛的來襲與滲透,不僅主導了我國影視業文化等的進展,也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人成爲了“日飯”、“韓範”,成爲了這種新興文化的追捧者和擁護者,而很多我們自己的文化珍寶在漸漸湮滅,這些人卻絲毫不知。如果這種文化潮流如此駕駛不斷擴大下去,遲早有一天,我們的消遣文化中將再不見一絲自己的特色,人們的思維、行爲方式將徹底轉變。

是什麼,導致外來文化順當侵襲,並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取代了傳統文化在主流社會中應有的地位?是由於它們“時尚”,它們“流行”,它們爲人帶來“潮流青年”的標誌?還是由於在某些其擁護者的眼中,傳統文化太“俗套”,已經“過時”了,配不上他們追逐新風氣的匆忙步伐?追根究竟,使這些人對文化,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熟悉不到位,不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然而,堅守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保存自身特色的根底,是一個民族不被全球化的洪流所沉沒、不被文化入侵所同化的根本,也是一個人不忘根的底線。現今世界,信息通訊如此興旺,人們很簡單便可以對世界另一端的文化習俗瞭如指掌,因新奇感而爲之癡迷,甚至將其作爲自己所追求的文化宗旨,而遺忘自己本應代表的東西。不堅守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潮流的衝擊下,便等同於主動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屬性和宏大的文化寶藏,便等同於淪爲世界文化融合中一顆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棋子。試想,假如身爲一箇中國人卻毫不瞭解自己的文化,說外語,着洋裝,慶祝着洋節日,宣揚着他國精神,他談何對得起自己全身流淌的炎黃血脈?不堅守,只會在文化衝擊之成爲一隻毫無方向的沒頭蒼蠅,到頭來成爲文化溝通中可悲的犧牲品。只有堅守傳統文化,我們才能不忘本,才能活出民族特色,讓自己的文化珍寶閃耀出刺眼的`光線。

同時,只有堅守傳統文化,才能將其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感受到它的魅力。我國有五千年卷帙浩繁的傳統文化積存,千年前的金戈鐵馬,百年前的琴棋書畫,一亭一景一詩一韻中滿載的是祖先的才智,將我們星火相傳的文化繼承併發揚下去是每個中國人必需擔當的歷史使命。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化不曾連續地流傳至今,正是由於每朝每代都有堅守傳統文化的人。宋元時期,北人南侵之際,中原人被迫大規模南遷,他們翻山越嶺,忍辱負重,四海爲家,卻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傳統。正是他們的堅守,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擴大了中華的幅員,也使中華文明沒有就此中斷。古人尚能如此,如若傳統文化斷在了我們手裏,我們不應當感到慚愧嗎?

堅守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更是每個國人的歷史使命。讓我們從身邊的微小處入手,熟悉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繼承、堅守併發揚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5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文明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了。在5000的發展歷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作爲一名中國的國小生我深切的愛着我的祖國,我愛祖國土地,愛祖國的人民,更愛祖先留給我們的輝煌的民族文化,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傳統美德。

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裏,文明美德,隨時可見,隨處可見。大致國家領導,小致國小生。一碗米飯、一碗菜湯,這就是20__年6月1日在甘肅地震災區時的午餐。當時,戰士們的`午餐是相對豐盛的。看到這些,在場的許多人眼睛溼潤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溫總理的一件羽絨服一穿就是10年。這件事讓我感到總理在守候着一種優秀的傳統美德。大愛無疆的副市長吳天祥,他爲了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把老房子賣掉了;他自己掏腰包幾十萬元救助困難羣衆;他4次跳入長江救人,34次獻血,汶川、玉樹、舟曲災區的現場都能看到他救人的身影;像這樣具有高尚美德的人還有很多,像行萬里山路的郵遞員王順友,22年來,他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獨自行走在馬班郵路上,從未延誤過一個班期;無償爲鄉親們擺渡50年的黑龍江老大爺趙永祿;堅持踐行承諾的河北農業大學的學生們,資助因病去世同學的父母至今;我們國小生,雖然力量小,但是我們也有一顆閃光的心,傳承美德,踐行美德。看見垃圾旁的垃圾我們會主動撿起,看見老人我們會主動讓座,看見別人有困難我們會主動助……生活中的小事,只要你發現,處處是文明。

我和媽媽每年都坐火車去北京一次,每次我都會看見車上有一位70多歲的老爺爺在做同一件事——撿垃圾,我不明白他在幹什麼?便去問他,老爺爺說:“哎!我老了,我想撿些垃圾也是爲社會做事,爲後代造福,受些苦也沒什麼!”他笑了笑。到站下車了,可老爺爺的話我忘不了!

我們從小接受傳統道德教育,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社會上,校園裏也有一些不文明的行爲。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着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我希望同學們真正行動起來傳承文明,踐行文明。只有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能振翅高飛翱翔蒼穹。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6

尊敬的領導,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xx國小六(1)班的王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根》。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形成了現在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但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文化漸漸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但當我們在追求外來文化時,卻冷落了傳統文化。

華夏五千年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孕育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精神;孕育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創新理念;孕育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尚氣節;孕育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社會美德。這些無不是前人心血與思想的結晶,無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無不是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標誌。這些優秀的'文化精神,成爲連接各族人民精神的紐帶;成爲振奮各族人民精神的力量;成爲中華民族延綿精神的支柱。

近年來,“洋節熱”現象層出不窮,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卻無人問津。端午節只剩下一顆糉子,中秋節只剩下一塊月餅,臘八節只有一碗稀飯。十二星座代替了“及笄”、“弱冠”。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減少。

同學們,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刻不容緩,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少年,要在廣徵博採的基礎上,仔細挖掘提煉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互相結合,有益的外來文化與本國文化互相結合,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打上中國文化烙印,形成中國現象,中國風格,使中國文化始立於世界文化發展的潮頭。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在瑰美“國寶”的薰陶下努力學習,爲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傳承復興而奮鬥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7

尊敬的領導,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xx國小六(1)班的王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根》。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形成了現在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但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文化漸漸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但當我們在追求外來文化時,卻冷落了傳統文化。

華夏五千年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孕育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精神;孕育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創新理念;孕育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尚氣節;孕育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社會美德……這些無不是前人心血與思想的結晶,無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無不是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標誌。這些優秀的文化精神,成爲連接各族人民精神的紐帶;成爲振奮各族人民精神的力量;成爲中華民族延綿精神的支柱。

近年來,“洋節熱”現象層出不窮,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卻無人問津。端午節只剩下一顆糉子,中秋節只剩下一塊月餅,臘八節只有一碗稀飯……十二星座代替了“及笄”、“弱冠”……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減少……同學們,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刻不容緩,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少年,要在廣徵博採的基礎上,仔細挖掘提煉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互相結合,有益的外來文化與本國文化互相結合,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打上中國文化烙印,形成中國現象,中國風格,使中國文化始立於世界文化發展的潮頭。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在瑰美“國寶”的薰陶下努力學習,爲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傳承復興而奮鬥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8

親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們的祖國——中國,有着悠久的5000年曆史。在這5000年中,一些偉大的政治人物,愛國人物,思想家,將領讓祖國的歷史變得豐富多彩。有博學廣才的孔子、老子、管仲、孟子、蘇秦等文人;也有衛青、霍去病、韓信這樣能征善戰、勇猛的武將;還有漢文、景、武帝,唐太宗、勾踐等英明的皇帝;更有吳起、姜維、諸葛亮這樣足智多謀的,會爲自己的君主效力的謀士;而像屈原、文天祥、鄧世昌、于謙這種愛國人士也有不少。這些賢王能臣名將裝點着中華悠久的歷史,更讓我們炎黃子孫有了尊嚴,有了一種自豪感。

中華五千年,不盡有那些名人名士,還有出土的文物、兵器、美麗的神話。當我還在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時,夸父的故事縈繞耳畔;當我坐在實驗室研究化石上的文字時,這小小的化石帶動了我的心,我非常自豪,因爲我是炎黃子孫!

甲午戰爭、抗日戰爭帶着中華人民走進了噩夢。肆無忌憚的侵略者在中華的.大地上爲所欲爲,給神州大地留下了殘痛的傷痕、血斑。因爲祖國的羸弱,中華兒女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凌。直到“春天的故事”響徹大江南北,才喚醒了噩夢中的中國。

如今,新的中國將要由我們建立,爲了中國之崛起,讓我們一起呼:讓我們努力吧!

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9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我們的祖國——中國,有着悠久的5000年曆史。在這5000年中,一些偉大的政治人物,愛國人物,思想家,將領讓祖國的歷史變得豐富多彩。有博學廣才的孔子、老子、管仲、孟子、蘇秦等文人;也有衛青、霍去病、韓信這樣能征善戰、勇猛的武將;還有漢文、景、武帝,唐太宗、勾踐等英明的皇帝;更有吳起、姜維、諸葛亮這樣足智多謀的,會爲自己的君主效力的.謀士;而像屈原、文天祥、鄧世昌、于謙這種愛國人士也有不少。這些賢王能臣名將裝點着中華悠久的歷史,更讓我們炎黃子孫有了尊嚴,有了一種自豪感。

中華五千年,不盡有那些名人名士,還有出土的文物、兵器、美麗的神話。當我還在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時,夸父的故事縈繞耳畔;當我坐在實驗室研究化石上的文字時,這小小的化石帶動了我的心,我十分自豪,因爲我是炎黃子孫!

甲午戰爭、抗日戰爭帶着中華人民走進了噩夢。肆無忌憚的侵略者在中華的大地上爲所欲爲,給神州大地留下了殘痛的傷痕、血斑。因爲祖國的羸弱,中華兒女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凌。直到“春天的故事”響徹大江南北,才喚醒了噩夢中的中國。

現在,新的中國將要由我們建設,爲了中國之崛起,讓我們一起呼:讓我們努力吧!

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0

各位領導、老師們:

教師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學校工作的主體,是學生成長前進的領路人,身爲教師擔負着承上啓下、繼往開來的重大責任。所以,在當前中央號召加強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中,我們教師要靜下心來,多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要多學習《道德經》這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提高自身素質,爭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8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精神家園指的'是人們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和精神信仰的總和。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依託、共同傳承、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財富。正因爲有了中華傳統文化所營造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和發展狀大有了豐厚的精神滋養。

爲了把握文化根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築美好的精神家園,國家天下的興盛與衰敗,是每一個老百姓義不容辭的責任。

青少年要以祖國的繁榮爲最大的光榮,以國家的衰敗爲最大的恥辱,增強囯家的認同,培養愛國的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做一個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中國人。

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爲學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鑽研,貴在有恆。國小階段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搓,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騖求知問學。

同學們勤於學習,敏於求知,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偉大貢獻,也是世界文明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作爲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感到自豪!

作爲一名國小生,我們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1

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叫x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爲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範,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

孔子關於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爲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

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國學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薰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爲鑑,以古爲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2

時間如水,生命如歌。21世紀的朝陽已冉冉升起,歷史飛越,譜寫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昂揚銳氣,“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自古以來,中華傳統美德就熔鑄在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我們不能忘記!

去年,我剛進進入肥鄉二中時,學校便給我們一人發了一本《弟子規》,要求我們朗讀並背誦,軍訓本來就苦,還要讀考試無關的書,心中很是不解?立正、起步走、跑步、起立、蹲下,這段艱苦又充實的軍訓‘旅程’到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是《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還在繼續,書裏不僅教會我們讀書,更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軍訓練就了我健康的`身體,而文化卻影響了我的心靈,它教會我的知識和道理使我受益終生。此後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我們每天都在堅持讀經典作品,品經典禮儀,學經典內容,因爲我們作爲中華民族的新青年,理應遵紀守法,尊敬老師,孝敬父母,關愛同學,做一個傳承美德的好青年。

爲什麼要學傳統文化呢?因爲在社會上總有一些目無法紀,目無尊長,目中無人的人。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國家相容嗎? 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在校期間,學校的校長又爲我們解讀傳統文化,學習傳統禮儀幾天的學習,我感到了傳統文化巨大的魅力和無盡的感召力,它感染着我們,盪漾着我們的靈魂 ,在二中這個充滿禮儀的校園裏,我要從小事做起,從撿起一片紙,從一聲主動問好,從認真寫好每一個字,每一次作業做起,我們作爲21世紀的少年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已刻不容緩。而實現中華傳統文化雄起的主力軍正是作爲新一代青年的我們,更是作爲擁有一腔愛國熱血的天之學子的我們,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進行新的文化創造。

《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爲一箇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美德以危機感爲基礎,寄託着以天下爲己任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長江與黃河,在世界的東方一路前行。

同學們,作爲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承繼傳統美德弘揚傳統文化,我們義不容辭!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綿延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陶冶了無數代人的人格。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出色文化受到極大衝擊,曾一度被國人忽略和輕視,看着文化靈脈日漸微弱,作爲中華兒女,我們難道無動於衷嗎?我想,但凡有文化擔當的人一定會高呼“出色文化靈脈不可斷”!

經過長時間的淘漉和歷史積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精彩濃縮,記錄風雨,貯藏豐碑,凝結精魂。中華出色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之果,閃爍聰慧,展示魅力,啓迪子孫;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陳釀,歷經滄桑,遺存華章,哺育華夏;是中華民族的根,博大精深,傳承文明,永屹世林。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麪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築、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傣族的“潑水節”。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爲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裏,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爲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爲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後,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徵着一年團團圓圓。另外,端午節是爲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爲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糉字、吃糉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