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藝術設計論文

藝術2.15W

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藝術設計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藝術設計論文

藝術設計論文1

摘要: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的理念、創作手法及創新點,與自身的傳統元素交融,形成具有獨創藝術的審美觀感。在現代環保理念及仿古風的興起下,各茶樓茶社甚至非茶場所,都在借鑑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進行環境藝術的設計與應用。基於此,本文主要探討了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及進一步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茶文化;美術元素;現代環境藝術

1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

1.1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內容及特點

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包含了在點、線、面、光色等各個元素下的關於茶文化的雕塑藝術、繪畫藝術和建築藝術。在傳統茶樓中,爲營造清新舒適的飲茶氛圍,室內的光色應用都比較柔和。爲了契合傳統山水畫的古樸質感,古時人們都會用真正的樹根雕塑成桌椅,用山石刻成擺件模具。隨着現代仿古茶樓的興起,爲節能環保、節約成本,人們開始用假石做茶樓的擺件。設計師在並非真石的材料上,首先進行雕塑,將不必要的地方去除。雕刻完成後,再進行造型色彩的明暗刻畫及線條塑造。將密度較低的物品繪成密度較高的山石,並藉助茶樓中的燈光效果,將假石的凝重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此可見,在進行美術創作時,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的會交叉同時進行。茶文化下的美術元素並非獨立的個體,而是能夠互相促進、互相交融整合,以達到環境設計最優效果的整體。綜上,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最大的特點便是其內容鬥爭性下的同一性。

1.2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現代化發展

現代茶樓茶社甚至茶主題酒店的興起,促進了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的廣泛應用及發展。爲營造傳統氛圍、在全國多地茶樓中凸顯出自己的個性,各茶場所設計師利用美術繪畫與雕塑相結合,在茶場所的外圍及內壁都進行壁畫根雕藝術的設計。爲契合全球化的流行趨勢及外國友人的審美觀感,部分茶場所還會將西洋油畫與中國傳統茶畫相結合,發展出茶場所獨特的藝術。傳統茶美術元素的應用,讓全國的衆多茶場所成了本地茶鄉旅遊業的“地標建築”。而現代茶場所的覆蓋式開展也促進了茶美術元素的創新。由此可見,在千篇一律的主題場所中找到具有獨創性的發展方向及設計構思,是茶傳統美術元素在現代應用時的首要考慮問題。

1.3現代環藝設計的傳統茶美術元素

茶傳統美術元素不僅在茶場上有所發展,隨着美術元素的成熟及應用的創新性,茶美術元素也逐漸開始應用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各個方面。一方面,除了涉及茶文化較多的“景觀藝術”及“茶場所藝術”,其餘非茶環藝設計也開始逐步應用茶美術元素進行裝飾。現今各民宿、飯店甚至大型商場,都會將茶畫、茶具擺件及具有茶元素的物品進行展示,以提高場所的藝術性。另一方面,在茶美術元素的思維影響下,現代環藝設計不僅開始考慮內部整體視覺觀感和使用性的協調,還對外部牆壁進行修飾,以契合街道文化。茶美術元素的黃金分割構圖法、三度空間量感率及體積明暗透視法等美術創作方法,也作爲主要設計思路被廣泛應用。

2現代環藝設計中的傳統茶美術元素分析

2.1環藝物質形態藝術分析

環境藝術設計下的物質形態部分,指的是在原有設計基礎上的進一步實體操作。不管是裝飾、繪畫、雕塑還是建築元素的設計,最終目的都是爲現代環境藝術服務,都會將圖紙進行實體創造。前文提到,爲追求創新發展,現代環藝物質形態中對於茶元素的應用不再千篇一律,而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思維想象。然而經過數據分析可知,現代環藝的美術設計圖紙太過注重茶元素的想象和新奇,忽視了其轉換成物質形態後的實際效果。除了部分僅具美感而不具實用價值的美術設計,更有許多本身是實用目的的美術設計質量不達標。在此設計下,物品的使用年限大大降低。有些設計師僅考慮美術元素的創新應用,但沒有考慮到後期修復與當地的氣候溼度。

2.2環藝意識形態藝術分析

環境設計藝術下的意識形態藝術指各類環藝設計的主題理念及創作思維方式。一方面,受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的影響,不管是哪類場所的環境藝術設計,儘管其使用價值和主題價值不同,但都開始圍繞“環保節能”及“弘揚傳統”這兩個宏觀理念開展;另一方面,在環境藝術設計的創作思維中,設計師將傳統茶美術元素的構圖方式作爲參考,將美術元素下各個方面的融合作爲借鑑,應用在環境藝術中。經過傳統茶文化的意識形態思維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現代環藝逐步多樣化,各類主題場所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樓房與景觀,雕塑、建築、繪畫的融合發展也更爲嫺熟,部分環藝設計師甚至在進行傳統與現代設計融合的體系建設。

2.3室內外陳設元素光色分析

室內外陳設元素光色,是基於環藝物質藝術形態與意識形態的共同作用發展下而形成的整體視覺傳達觀感。室內外陳設元素的光色設計材料及色彩限定多有不同。室內因燈光顏色和燈光位置的固定性,燈光對陳設物品的光色有增強作用。因此其陳設材料的色澤度可以不高,陳設材料的色彩置頂也大多不需做過多處理,直接本色爲主。然而室外陳品物品因受多變天氣影響,因此,色彩飽和度要求較高,運用的美術材料也是可以通過光熱變化而變化,以此契合天氣變化的高級材料。通過室內外不同材料及色彩的應用,能夠讓進入場所的人產生一種循序漸進的代入感。綜上,室內外陳設元素通過茶文化美術元素的合理應用,其設計的使用體驗感日益加強,其場所的主題意義及價值塑造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3現代環藝設計中的傳統茶美術元素髮展策略

3.1提高設計工程質量

基於現代環藝設計過分注重茶美術元素的創新性而忽略其實用性的問題,必須提高設計的工程質量,以達到使用體驗和審美體驗的平衡。首先,在不同新提出的創新美術元素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模擬實驗,進而判定在此設計下的最佳製造材料。通過不同創新美術元素設計的特殊性,找出其普遍性規律,進而通過已經制定好的材料製作工程,制定出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材料應用體系。其次,在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的外部環境影響。特別注意室外的天氣和人爲影響。對於在室外創造的環境藝術,要高度應用美術三度空間元素及高階設計材料,保證室外環藝的持久性及可行性。最後,不能一味追求固化美感而忽略質量指標。在設計美感的前提下進行實體制作時,根據製作過程中新出現的問題,可以在不改變原有主題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適當修繕,以保證最終工程的高質量。

3.2美術意識思維融合

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下,茶場所運用了各個美術部分的意識思維,將其即興融合發展以便創新。然而現階段的茶美術元素已經應用到了除茶場所外的各個方面,基於現代環境藝術範圍的廣度與深度,必須進一步加強美術意識思維的培養,以便其思維意識在非茶場所的環藝設計中得到最優發展。一方面,全國各省市的茶文化美術元素研究機構,應當以茶場所爲例,將各個部分的美術意識思維進行模擬整合,制定出美術意識思維融合後的結果體系,以便其餘環境藝術設計能夠有所借鑑。另一方面,將已完成的美術意識思維融合體系進行試點應用,成功後逐步進行推廣。以循序漸進的模式將茶文化的美術思維意識普及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避免直接應用時的設計思維誤區。

3.3協調裝飾比例美感

對於茶美術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場所陳設光色分析可知,目前大多場所過於追求“個性化標籤”而導致整體裝飾過於雜亂,無法平衡。根據傳統茶文化美術理念可知,在雜亂無章的裝飾環境下,如果想保持原作者的創作理念,不捨得丟棄任何陳設,可以通過空間置換、物品視覺疊加的方式協調裝飾的比例和美感。設計者首先將顧客需求的理念及陳設一一羅列,面對羅列陳設龐雜的情況,設計者對可以刪減的部分進行刪減協調;對於不能刪減的部分,設計者可借鑑茶美術的光影理論進行空間置換,將雜亂的物品模擬場景,排列演習,通過規律性的美術思維意識,找出最適合場所環境的陳設方式。

4結論

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創新發展了現代環藝設計的思維理念及創作的手法方式。通過提高茶傳統美術元素下的環藝工程質量、普及茶美術思維模式理念等策略,傳統茶文化美術元素逐步在現代環藝設計中普遍應用,並以自身的優勢保持着良性循環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範君.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xx(17):70-71.

[2]趙瑩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xx(02):80+82.

[3]劉巖,蘇志海.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構思[J].黑龍江科學,20xx(11):242.

[4]汪瀅瀅.中國民間美術元素與茶文化在茶室設計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xx,39(09):89-90.

藝術設計論文2

1、多媒體教學的現狀

普及多媒體教學需要對教學資源和設備投入進行相應的改善,目前在我國,無論高校或中國小都已基本普及多媒體教學,這種生動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主動的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學效果隨之取得了明顯的提高。在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應用下,怎樣使用這種生動的的新技術爲現代教學服務,就成了目前教學方法改革的首要問題。尤其在藝術教學領域,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已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的教學表達方式使以前生硬的電子產品在教學環節中變的生動形象。在教學環節中我們主要利用多媒體來表現變化的、動態的、有實際形態的教學內容,這也是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然而,使用多媒體授課的教學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問題,例如不加心思的多媒體課件只是書本的電子化,多媒體課件做的太過花哨,導致學習者被眼花繚亂的陪襯效果乾擾,從而忽略了課程的重點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需要依據所授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來製作課件,避免以上不良現象的出現,做到適時把握使用多媒體的製作尺度,從而設計出高質量的教學課件。

2、探索多媒體教學的特點與優勢

一直以來,多媒體教學給人們的印象是圖、文、聲並茂於一身的媒體教學方式,它在實現傳播一體化的同時還爲培養信息時代需要的開創性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越來越多的院校都在課程的傳授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尤其在藝術設計類的課程中,多媒體教學已經顯得更加必不可少。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以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大大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其豐富的視覺感受力充分調動了藝術類學生對課程的關注度,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以多媒體爲授課方式的目的是爲了給學生一個直觀、便捷的學習方式,如果想讓學生更好的吸收教學內容,從而加深學習者的理解,激發學習者內在的學習動機,就需要授課者在多媒體課件製作的環節多加用心。我國目前的總體教學方式正逐步擺脫傳統的教育模式,從過去的“老師講、黑板寫、背課本、學生記”傳統老舊模式轉換爲便捷的科技模式,這與現代學生對學習效率的需求相吻合。當今教育的發展需要我們將固有的教育模式進行創新,引入了許多其他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電視、投影、錄像等先進的視聽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在文本中添加動畫、圖形圖像、聲音、動態視頻等多種媒體素材的這些優秀特點,結合強大綜合使用功能,我們可以製作許多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以此充分創造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

3、多媒體教學在藝術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對於藝術類課程來講,設計和製作多媒體課件中的講授內容則非常重要。因爲在藝術類課件的設計中,我們應儘可能的讓學生分清講授內容的先與後、輕與重,從而方便學生掌握新的內容,領悟教學環節中的重點,同時多注意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利用現代科技相互作用而發生變化的過程,所以在多媒體教學中我們仍然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來確保教學目標的明確,在目標達到後能給學生以真正理解、真正吸收的真實感,這也能使學生向更高層次的目標進行追求,激起學生對更多知識的渴望。

藝術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老師製作的課件有一定的審美和趣味要求,因爲藝術設計專業本身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創新性,死板教條的授課模式無法被學生們接受。因此在藝術設計的課程中需要更多的圖像來進行,單憑教師語言上的單一描述,很難使學生對事物的特徵定位準確。雖然有些教師爲了解決這些抽象問題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學生仍然會覺得難以理解,甚至會覺得厭煩。而多媒體的教學應用能夠直觀地將與藝術設計相關的案例和實物生動清晰的向學生展示清楚,做到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使學生輕鬆的理解所教科目的內容及目的,面對面的欣賞到優秀的設計作品,激活學生的開放思維,促進學生對課程的內容進一步理解。

4、優化藝術設計課程中的多媒體教學方式

在藝術設計課程中,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應與傳播媒介的運用合理搭配。課件中的學習內容應以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媒介穿插表現的形式進行呈現。但要注意在藝術設計類課程中使用多媒體學習的有效性並不是無條件的,其中文字就是一種抽象的展現形式,過多的文字會給人以抽象思維,尤其是成篇成段的單一文字頁面,會因課件中使用過多而產生很多負面影響,導致學生認爲當前課程枯燥乏味。因此,將視覺上的傳播媒介合理搭配是多媒體課件能否達到教學目的的又一重點。

經調查,圖形與文字的等比搭配或過多搭配,將會分散學習者的視覺注意力。所謂等比搭配即文字與圖形的所佔面積相同,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既首先要讀懂文字,但又着急欣賞圖片中的內容,過多的文字會產生視覺上的疲勞和焦慮感。無論多麼精美的圖片,配上與自己面積等同的文字內容,都將減弱其原有的視覺效果。若能以圖形爲主文字爲輔,或將圖形和文字的篇幅單獨分開展示,便可以調動學習者的視覺系統,如果在講授過程中在配以視頻文件,則又能調動學習者的聽覺系統,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充分的發揮多媒體教學方式在藝術設計課程中的作用,則應在教學環節中適當的表現變化的、動態的、有實際形態的教學內容,以此才能突出體現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在當針對那些理性多於感性、嚴謹的課程定義以及需要自身講述等方面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則應當採用語言上直接講授的方式。同時,還可在多媒體課件講授新的學習內容時可考慮新舊結合的方式,在找準新知識的同時也回顧一下之前課程的精華內容,這樣便可做到溫故而知新。

除了回顧之前的學習內容,還可將當前課程的知識點延續到即將開設的相關課程中,這樣便可提前使學生對同專業的其他課程產生興趣,從而加深對當前課程的理解,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多媒體教學由以前固有的單一教學模式,演變成使用現代科技向學生生動化、人性化傳授知識技能的綜合方式,這種生動的授課方式在藝術設計課程中更加突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也更加清晰明瞭。但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我們不應忽略教學後的反饋效果。充分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將有效協助各類教學活動的開展。如果大部分設有藝術設計課程的學校能將基礎設施準備完善,那麼多媒體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就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

藝術設計論文3

內容摘要:後現代課程觀中的豐富性和迴歸性爲當今藝術設計的課程教育提供了多元而開放的空間,它超越了目前依然占主導地位的現代工具理性課程觀。積極汲取這些優秀的理論成果,有利於培養出具有創造性、高水準的藝術設計師。

關 鍵 詞:藝術設計教育 後現代課程觀 豐富性 迴歸性

隨着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藝術設計專業似乎“一夜春風花滿枝”,成了多年來的大熱門,各類高校爭先恐後地上馬設置和擴招,大有成爲製造藝術設計師的“世界工廠”之勢。然而我們只要稍加審視便會發現:作爲其成敗的關鍵核心——課程的教育方式卻依然沒有走出由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課程體系,顯得較爲滯後。那麼到底怎樣才能擺脫該體系的束縛呢?從現階段來看,美國著名教育學者小威廉姆E·多爾的後現代課程觀無疑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和啓迪。他的核心觀點就是“四R”,即豐富性、迴歸性、關聯性和嚴密性。其中豐富性和迴歸性對於藝術設計課程來說尤顯重要。下面筆者就圍繞這兩點針對當今的藝術設計教育略作探討,以期拋磚引玉之效。

一、豐富性

在後現代課程觀中,“豐富性”指課程的深度、意義的層次、多種可能性或多重解釋。它強調課程應具有適量的“不確定性、異常性、無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與生動的經驗”,以達到既可激發課程的創造性又不會使之失去形式或形態的“適量”。由於藝術設計專業是屬於應用型學科,其目的性極強,所以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在課程之前往往就設定了嚴謹的目標和要求,甚至規定了標準模式。一旦這種教育方式得以確立也就使課程失去了創造性。雖然從表面上看課程的形式完好無損,但內部則顯得機械和單一。因此,加強課程的豐富性是改善當前藝術設計教育狀況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該專業教學的特性,課程的豐富性可以從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這兩方面來具體分析。

(1)開放的教學內容是構成課程豐富性的基礎條件。由於國內教育長期處在工具理性思維的支配之下,課程已淪爲一種封閉性的科學教條,被徹底工具化了。首先,從我國藝術設計專業的理論教材上看,各專業方向彼此有着嚴格的區分。這種區分固然能使其符合各個專業方向的特性,卻難免會把學生擠到狹窄的縱向道路之中去,不利於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發揮。根據後現代課程的觀點,對於課程的理論內容,我們都應在滿足自身專業的要求下,儘可能地拓寬本專業的橫向廣度,產生適量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讓學生在縱向和橫向的多角度中思考與探索,使橫向內容輔助縱向核心的發展,以全面理解課程的要點,從而能在廣闊的空間中不斷進步。例如對於基礎素描課,平面設計專業目前最新的觀點就是追求畫面的形式美和裝飾感,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兼顧到對明暗、結構和線性素描的理解,讓生動的線條、變換的空間和虛實的明暗產生於學生的作品之中, 以更好地表現出裝飾之魅力。其次,從目前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上看,佈置統一的作業要求依然佔其主導地位。這種一刀切的手法固然有利於作業的最後評估,卻無法彌補和提高學生的不足之處。同一種作業,在不同的要求下,學生得到的鍛鍊效果差別十分巨大。例如在做五個方塊間的構成組合練習中,可有以下幾種要求:①表現“大小長短”等形式,②體現“危險、安靜”等內容,③表達“甜酸苦辣”等詞彙。第一種要求有利於培養造型的能力,但無法起到給抽象元素表達感情的作用;第二種要求則有利於情感的表達,卻由於其內容在生活中可視而容易陷入到對具象的簡單模仿中去;第三種要求能增強對感性的認識,可畫面往往會因過於主觀而迷失方向。由此可見,教師只有在佈置作業的過程中列出多種不同目標的要求,讓學生在這其中多角度地嘗試與探索,充分展現才能或顯露其缺陷,教師才能深入、全面地瞭解每個人的特點,引導他們在發揮最佳優勢的同時彌補不足之處。理論和作業是藝術設計課程中不可缺少的兩個要素,我們須同時入手,教學內容的開放性作用才能得以真正體現,從而構成課程豐富性的基礎條件。

(2)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是構成課程豐富性的必要手段。教師不僅要運用淵源的講述、圖片的分析、變化的解釋和文化觀念的講解等各種手段來詮釋課程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與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甚或爭論來傳授內容和完成練習。其結果有可能與原先的想法相左,但經過多次的討論之後便可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課程的內容,並且在這過程中還有可能迸發出全新的思想火花,從而又可推動課程的發展進程,使教學內容不斷豐滿起來。例如環藝專業中的人體工程學原理課程,僅靠教師單方面的講解必定會顯得十分枯燥,只有讓學生加入到熱烈的討論當中去體驗和感受,方能最終記住那些原本單調的數據。並且正是有了這些年輕人的新感受和觀點,使某些數據得以修改與補充,課程之內容也就更加符合了時代的要求。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首先要求教師必須放棄“以教師爲中心”式的權威教育思路,轉變爲“以學生爲中心”式的服務型教育方式,讓學生真正能夠參與到課堂之中。其次,教師要樹立教學過程大於結果的觀念,鼓勵學生多角度、破壞性地嘗試所要達到的目標,而不僅僅只看重作業的最後效果。

總的來說,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與師生間的互動性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元素。教學內容的專、窄易使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產生片面性,而缺乏師生間的互動則會使課程變成“耳邊風”,學生很容易淡忘。只有兩者都得以加強,課程纔可真正稱得上具有豐富性,才能符合當代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要求。

二、迴歸性

根據多爾的詮釋,所謂迴歸性,它與數學的循環運算相關。在重複中,等式一次的運算結果是另一次運算的輸入,於是一個公式便一次又一次地運行下去。這種觀念不等於原先封閉性的框架重複方式,它強調一種變量關係,即每一個終點就是另一個新的起點,每一個起點又來自於前一個終點。它不把課程的片段、組成部分看作孤立的單元,而視其爲反思的機會。由此可見,迴歸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想把這種優點融入到藝術設計教育中則可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

(1)從課程設置的方面看,我們應該注重各個課程之間的銜接。藝術設計由於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因而其課程數目繁多,一般都要在40門左右。這些課程可分爲基礎與基礎、基礎與專業、專業與專業、理論與實踐、實用與概念等關係。我們應仔細研究與尋找各門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繫性,通過這些關係,把前面課程與後一課程之間的內容銜接好,使前面的課程內容能爲後面所用,而後面的課程能夠建立在前面所有的課程之上,並且起到反思前者的作用。例如平面設計專業中的包裝設計課程,就應安排到三大構成、圖形、文字、廣告設計和印刷工藝等課程之後,在教學中它能夠歸納、總結到先前的課程,使所學的知識更加紮實。此外,藝術設計是一門緊跟時代發展的專業,其課程變化極快。在幾年前還是主幹的課程如今卻有可能面臨改良或淘汰,新產生的內容又需要教師進行自我吸收和拓寬。這種課程內容的不確定性使其關係的設置難度增加,所以我們不能滿足於既定的方案,而應與時俱進,隨時調整以求達到最佳狀態。

(2)從單個課程的教學方面看,我們首先應該把握好課程內每個知識點間的內容。一般說來,一門藝術設計課程需要花費20至80個課時來完成。在這有限的時間裏,教師不宜採用逐次獨立式的單線教學方法,即把內容分割成若干塊單獨講解。這種方法如同一根鏈條,看似效率高,但易使知識點間脫節,造成“腸梗阻”而影響到整個課程的最終效果。若採用後現代課程的“迴歸性”教學觀點,所講的內容和佈置的作業能主動反思、利用先前所學的知識點,並以此爲根基,再去積極探尋、推進新的知識點,使前次的結束又成爲後個的開端——對於學生所學過的知識來說,可以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這就如同一張漁網,因相互連接而非常結實。其次,我們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還應該對先前所學的課程進行有效利用。作爲一個整體,每個藝術設計課程的理論之間必然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俗話說“溫故而知新”,教師在講解中積極尋找並利用這些聯繫,有利於學生迅速投入到新的課程學習之中,從而輕鬆地掌握知識要點。例如在色彩構成課程中,有些人喜歡將明度、純度、色相間的關係稍作解釋便進行分開獨立講解和練習,可最終學生依然一頭霧水。若在講解這三個知識點時始終圍繞色彩層層推進,並且適當地與先前所學的色彩寫生課聯繫起來,使學生牢記三者間的關係,該知識就顯得清晰容易多了。

課程之間的設置關係應遵循每個課程中的內容,讓前面所有的課程都能起到推動下個課程的作用。而課程內知識點不僅要不斷反思和累加,還應對先前所學課程進行回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多爾所推崇的迴歸性,從而使學生全面、完整地吸收藝術設計的精髓。

後現代課程觀中的豐富性和迴歸性爲當今藝術設計的課程教育提供了多元而開放的空間,它創造性地運用了混沌學、過程哲學等思潮,真正超越了目前依然占主導地位的現代工具理性課程觀。我們只有積極汲取這些優秀的理論成果,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才能以穩健的步伐跨入世界先進之林,從而培養出具有創造性、高水準的藝術設計師。

參考文獻:

[1]後現代課程觀(美)小威廉姆E·多爾著,王紅宇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藝術設計論文4

【摘 要】幼兒教育是對人的啓蒙教育,幼兒教師是幼兒的啓蒙者,幼兒教師的實操能力、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會影響未來一代人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因此,將幼兒藝術專業學生撰寫畢業論文這一形勢改爲畢業教學展示是可行的。

【關鍵詞】藝術類 畢業教學展示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xx)21-0078-01

一 成人藝術類專業畢業論文改革取得的成效

長期對成人藝術類學生畢業論文的考覈形式現今已顯露出弊端。成人藝術類學生應更多在畢業考覈中展示其專業實際能力,以適應職業需求。在多年的教學中,藝術類教師通過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摸索出將幼兒藝術專業學生撰寫畢業論文這一形勢改爲畢業教學展示,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利用自我設計,探究性、多種藝術門類課程選擇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創新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藝術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實際演練和體驗型科學,通過多種藝術門類課程的選擇,學生與導師可以共同探究幼兒藝術各課程之間的聯繫,通過了解最終決定教學展示題目、形式。一切工作都由學生主導完成,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

學生的實際授課能力是培養其實際操作能力、創新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因素。傳統的畢業論文形式使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往往只是簡單地說大話、喊口號,甚至抄襲,沒有積極的思維、實際的演練和創新。利用自己設計性或探究性授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幼兒藝術教學知識和技能,還要求他們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設計性和探究性的畢業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其作用是傳統的畢業論文形式無法取代的。

2.將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與知識相聯繫

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幼兒藝術專業教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把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與育兒知識相聯繫,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更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如利用各種不同的音樂來調節幼兒的情緒;生活中的不同季節可用不同的裝飾畫去表示,用來作教室裝飾或家居裝飾。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又與教學密不可分的知識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相關的知識,並動手實踐和創新。

3.在教學展示中積極開展一些實踐性活動,使學生更有興趣

在導師引導畢業教學展示中,學生們還應加入一系列與幼兒互動的實踐性活動,如幼兒參與的律動遊戲、手工、講故事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們意識到,這是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變得更爲積極主動。怎麼帶動幼兒?怎麼通過自己的引導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應通過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使學生增加知識,拓展視野,開發智力,激發學生研討教學問題的濃厚興趣。融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課堂實踐性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爲學生提供發揮創造能力的機會。

4.畢業教學展示提高學生就業自信心

通過教學展示學生們紛紛表示有難度,但這個過程受益匪淺,真的有提高,能學到知識。據對畢業班學生的調查,60%以上的學生將這次畢業展示運用到了求職或工作中去,80%的學生認爲通過這樣的畢業教學展示,授課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所有的學生都認爲這樣的畢業形式改革很實用,符合現在就業的需求。

二 成人藝術類專業畢業論文改革存在的問題

1.大部分學生認爲自己沒有創造性

幼兒藝術專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通過高中畢業考入的,對自己缺乏自信。實際上,每個人都具有創造性,而且經過某種訓練後,完全可以學會並更具創造性。創新並不與知識成正比,所以需要導師更多的耐心和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然後教會她們運用自己的創新思維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2.消極的思想

從已畢業的幼師學生來看,持有積極心態的畢業生,積極進取,最終創出一片新天地,而持消極心態的畢業生,遇事退縮,在困守中一事無成。由於幾乎獨立完成畢業論文展示是一項相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有難度的事,做起來肯定困難重重,心態若不積極,遇到困難,便容易退縮。因此,導師關注學生的心態,是幫助他們成長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不瞭解創新的方法

實際上,創新的方法有很多,但學生沒有頭緒,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時不斷滲透,逐步訓練,在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教會他們合理運用創新方法,進一步實現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畢業教學展示。

雖然畢業教學展示改革還在不斷探索階段,但通過學生的反饋和改革後的實際效果,我們看到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經過不斷地改革,成人藝術類畢業考覈形式將會更加完善。

【藝術市場專業應首重藝術批評實踐教學2】

藝術設計論文5

一、展示空間藝術的概念

展示空間藝術就是以空間環境藝術爲中心,以體現一定主題或展示一定物品爲目的的獨立的綜合藝術形式。

二、展示空間的特點

1.空間特徵

展示空間包括廣義的空間和狹義的空間。廣義的空間泛指整個藝術實體得以存在的無形空間條件,它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是可以從展示空間藝術表現的平面和立體的效果中提取二維、三維的空間概念。狹義的空間就是藝術實體所在的建築空間,對其進行設計是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的主要內容。

2.時間特徵

展示空間藝術隨着時間的變化而呈現出相應的變化。展示空間的存在與其所展示的產品的特性關係密切,時間的流逝會造成產品的變化,進而影響展示空間的變化。

3.流動特徵

展示空間的流動特徵在於其動態性和節奏。雖然藉助機械使空間和存在於空間中的產品發生運動並不是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的表現手法,但展示空間的流動性可以讓觀衆更好地欣賞空間中的產品。展示空間是否具有流暢性和鮮明的節奏感是衡量展示空間藝術設計優秀與否的標準之一。

三、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的方法

1.展示空間節奏設計

展示空間的流動性特點決定了在進行展示空間藝術設計時,考慮其節奏十分重要。展示空間中體現出來的動態變化和排布序列的變化,雖然乍看之下處於靜止的狀態,但藝術的表現總是隨着觀察者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設計者在進行展示空間藝術設計時,必須考慮觀察者在藝術作品中的創造。在展示空間中,觀者處在很多藝術作品之間,並隨着它們運動,藝術作品也發生相對動態的變化,節奏感就相應地在這種運動和動態變化中顯示出來。在展示空間藝術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必須考慮觀者動態的觀察效果和觀察路線的不確定性,並從觀賞路線的處理中把握整體的節奏感。爲此可以借鑑我國傳統空間藝術中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從而調動觀者的情感,從抑揚頓挫、流暢優雅的空間節奏中體現展示空間藝術的情感內涵。

2.以人爲本

展示空間具有宣傳意味,宣傳意味着作品與觀者的互動。展示空間中的藝術作品也只有在與觀者的互動過程中,才能展現自身具體的藝術形式,其藝術價值才能得到體現。因此,以人爲本的設計理念是展示空間藝術設計所必須注重的。設計者要考慮到觀者是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的感受對象,從觀者的需求入手進行藝術設計,通過運用合情合理的表現手法,使觀者能夠體會到新奇,又可以迅速理解設計師的設計思想。以人爲本還體現在運用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上,凡是能夠對人的味覺、嗅覺、聽覺、視覺和觸覺進行刺激的,都可以作爲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的手段。

3.安全性設計

展示空間具有開放性和參與性,需要各類儀器設備的輔助,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在設計的時候,設計者要考慮增強展示空間的安全性。如,對於某些具有安全隱患的設備進行隔絕和防護,對於相對危險區域設置一定的危險區域標識,採取一定的安全防護措施,準備一定的危機應急預案,這些都需要設計者在設計時仔細考慮。

4.空間的有效性利用

展示空間總是有限的,具有侷限性。設計者如果盲目擴大展示空間,會使處於其中的觀賞者難以在短時間內欣賞作品的美,也難以達到傳播理念的目的。爲此,在進行展示空間藝術設計時首先要注意充分利用空間。如,按照邏輯順序對功能空間加以排列,使各部分空間的功能體現更加順暢。其次要注意空間與產品的結合,並根據產品的特點安排空間的設計,注意主次關係與觀者欣賞的角度,從而有效形成藝術衝擊力,給觀衆深刻的印象。

四、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的體現

1.造型藝術的體現

造型藝術的作用在展示空間藝術設計中的體現即在於利用展示空間節奏設計,使產品的意蘊隨着觀者觀察角度和參觀路線的不同,流暢、分明地體現出來。設計者通過對觀者欣賞路線的安排,使靜態的空間排布形成一種動態的音樂效果,從而令造型藝術更加豐滿。

2.實用藝術的體現

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的重點在於對空間佈局的謀劃和色彩的運用。在以人爲本的藝術設計思路指導下進行展示空間藝術設計時,通常會從實用性出發,以人的需求爲中心,以人體工程學爲指導,使展示空間能夠給人以美好的心理感受。如,安排合理的場所結構,提供便利的參觀路線和清晰的空間邏輯劃分,等等。這樣就能夠展示藝術作品的豐富內涵,給人以親近感,使人快速、準確地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

3.視覺藝術的體現

展示空間藝術無疑是視覺藝術,運用視覺表現手法是提升展示空間藝術設計感和藝術感的良好方法。如,利用一定的視覺錯覺對主題牆、地板、展櫃等進行一定的色彩組合等,增強展示空間的動態效果和視覺衝擊力,能夠給觀衆帶來深刻的印象,使展示空間藝術的展示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結語

展示空間的流動性和參與感是設計師必須考慮的問題,應當被作爲設計重心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權維。基於增強現實的交互式空間藝術構成和審美體驗的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2]嚴勝學。空間-信息場--展示藝術設計的橫斷性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3]宣宏博,張世玉。展示設計中的空間藝術。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xx(1)。

[4]顧磊。論城市空間藝術設計讓生活更美好--以西安爲例。大家,20xx(5)。

藝術設計論文6

一、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師資水平相對薄弱,“雙師”素質教師相對缺乏

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是經過升級、重組、轉制等發展而來,在師資方面存在教師數量不足、專業結構不合理、教師技能不過關、新教師缺乏必要的培訓和鍛鍊等現象。

2.寬鬆的校企合作互動和雙贏機制不完美

首先,學校、行業和企業的價值取向各有不同;其次,學校與行業、企業的管理體系是完全不同的;再次,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的目的各不相同;最後,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實習時間一般較長,而且實習管理過於鬆散。“校企合作,共育人才”這句口號應體現在“共”字上,校企雙方在課程設置、課程開發等領域應共同合作,才能適應技術更新,適應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需要,真正實現“校企共贏”。

二、職業素質在人才培養中的研究思路及核心體現

1.研究思路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爲導向和滿足社會職業崗位需求的高等教育,所培養的是建設、管理、生產、服務等第一線需要的數以千萬計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面對當今新形式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挑戰,努力實現學生“畢業就能就業,就業就能上手”的人才培養目標,爲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核心體現

(1)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應從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課餘時間兩方面入手,也要注重開展好做好就業指導課,增強學生的就業意識。

(2)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根據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行業需求,及時、適時的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加大實訓課時所佔總課時的比例,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技能實訓,練習、強化職業技能。

(3)學生如何突破“就業關。”在校期間應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以及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足夠熟練的職業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實幹的創業精神。

三、培養高職藝術設計類學生良好職業素質的途徑

1.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樹立道德典範

高職藝術設計類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應以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爲基礎,同時,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也是當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高等教育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1)突出思想政治課在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育德”放在首位,不應忽視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應該積極支持道德建設。

(2)積極開展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等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改革,如採用多媒體教授等方法,教師在課堂上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社會現象及道德標準的看法,以及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

(3)“學高爲師,德高爲範”,老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因此,要注重對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師乃至其他專業全體教師進行師德的教育和培養。

2.開展職場體驗,樹立職業典範

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還應該強調職業素養的指導作用。學校應定期聘請一些企業行業專家、設計師,以報告及研討會等形式,與學生溝通,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優秀勞動者、設計師應具備的專業素質。

3.開展頂崗歷練,培養實幹精神和敬業精神

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應進一步拓寬學生實踐的範圍和加大實踐場所的數量,以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學目標的設定爲基礎,安排學生定期到企業生產一線接受頂崗歷練,瞭解社會現實、感受企業文化、培養實踐能力、培養團隊合作和愛崗敬業精神,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集體的關係,在頂崗歷練中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真正實現“畢業就能就業,就業就能上手”的人才培養目標。

藝術設計論文7

摘要:傳統文化作爲我國燦爛的文化結晶,在藝術設計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藝術設計多元化發展與傳統文化的繼承進行深刻的思考研究。其目的是爲了在藝術設計中更好的繼承併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使藝術設計作品熠熠生輝。

關鍵詞:藝術設計;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

藝術設計是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結合的精華。藝術設計與文化相互依存,傳統文化作爲中華文化中的璀璨明珠,爲藝術設計帶來了經久不衰的血液。如何在藝術設計中將傳統文化有效的繼承並且發展是藝術設計工作中的難題。本文將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1傳統文化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人們在長久以來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精神積累,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物象。傳統文化在實體物象中的表現無處不在,例如人們衆所周知的傳統民族服飾及頭飾、生活日用品以及交通工具等[1]。傳統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慢慢累積形成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一個民族以及一個國家的精神以及豐富多彩生活的凝結。國家的偉大發展離不開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民族文化也代表着一個國家的靈魂與意志。傳統文化基於生活但高於生活,是存在與國家與民族之間的不朽精神。

1.1傳統文化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傳統文化的意義非凡,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國家與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傳統文化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社會實踐中精神與智力的精華。傳統文化中凝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家同感,推動了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是國家不斷奮發圖強的精神紐帶。

1.2傳統文化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

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愛國主體,在我國社會的進程中源源不斷的爲中華民族的奮進發展提供精神供給[2]。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存在着各種困難與挫折。傳統文化積極引導了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繁榮富強的實踐,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在培養愛國情懷的同時,提升了民族自信心,源源不斷的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力量。

1.3傳統文化增強了我們對歷史文化的認知

中華民族有着5000年的歷史文明。歷史文化的燦爛與輝煌,激勵與督促着現代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傳統文化作爲歷史文明中的精華,影響着我們的思想觀念。充分的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有助於我們深入中華悠久的歷史認知。只有深入的研究歷史並且在歷史發展中找出規律,才能更好的將萬物之間的發展相聯繫,爲日後的社會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傳統文化在影響着社會不斷奮勇向前的基礎上,提升了我們對於歷史認識是深度與廣度。

2傳統文化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繼承

藝術設計是人們基礎社會實踐的表達,受到傳統文化重要的影響。藝術設計的範圍覆蓋非常廣泛,覆蓋了我們熟知的各個行業。藝術設計的內容是由藝術表達與物質文化及科學表現三者而結合的,傳統文化是藝術設計時間沉澱的精華。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藝術設計中添加了更多的內容。對於藝術設計來說,既要繼承傳統文化,也要科學的將傳統文化添加時代的元素進行有效地發展。2.1傳統文化的“意境”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悠長,內容豐富多樣。在我國古代的社會實踐中,將傳統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國古代的書畫藝術以及建造藝術,都是傳統文化最有利的展現。例如在我國傳統書畫藝術中的“留白”、以及在建造中的“攢尖頂”等都是傳統文化在古代社會中最有力的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是在體現藝術美感的基礎上,更加着重追求意境的體現[3]。藝術設計在現代中的運用,不僅是按部就班,而是在傳統精妙傳統文化中探索出其意境氛圍,結合現代化的多元內容,進行更好的美學藝術彰顯。2.2傳統文化的表現手法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表現,不只是存在於書畫以及建築的內容上,還體現在我國傳統的詩歌形式的內容中。我國古代詩歌,是我國輝煌精絕的傳統文化表現的重要形式之一。例如我國詩歌發展最輝煌的階段唐宋元時期,詩歌發展速度最快。唐詩、宋詞、元雜曲也是我國最爲經典的詩歌類別之一。在我國的詩歌文化發展中,很多詩歌中特別善於利用各種修辭方式進行對文章內容的表達,從而提升藝術境界。例如,排比、對偶、比喻等衆多修辭方法在詩歌中的運用,更加有利於偉大前輩詩人對情感的更好滲透,深刻的傳達了內心的情誼。傳統文化的表現手法爲現代設計提供了最基礎和最精深的藝術靈感素材,以便於現代藝術創作者更好的將靈感進行藝術美學表達。

3傳統文化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發展

3.1現代藝術設計賦予傳統文化的新內涵

在藝術設計中,其精髓內容並不只單純的在於藝術設計作品的賞心悅目,更在於藝術設計作品的精神表達以及藝術作品中賦予的人文思維和經驗智慧把握。簡言之,藝術設計作品更在乎其精神層面的內涵。現代藝術設計需要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內涵,將傳統文化的基本理論內容深入探討分析,充分的將傳統文化精髓通過現代化的藝術設計進行新的闡述,使傳統文化更具有時代感,體現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先進性。只有充分了解研究傳統文化的內在設計靈魂,通過現代藝術設計賦予傳統文化的新內涵的表現,才能在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的精髓的基礎上,將傳統文化的優越性更加顯著的表現出來,從而更加彰顯現代藝術設計的美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3.2將現代藝術設計手段融入到傳統文化中

現代藝術設計的表現手段多種多樣,隨着現代科技的進步,現代藝術設計也隨之不斷髮展。其中對空間結構的藝術設計是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重要部分,藝術設計者通過聲音動作及語言等各異的空間結構因素的重組,進行新空間形態的重新演繹。將傳統文化在空間結構重組設計中加以運用,可以將傳統文化因素更好的.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使的現代藝術創作添加傳統韻味,體現不同的藝術創作內容,使藝術創作大放異彩。當下衆多的建築設計中,都有傳統藝術的融入[4]。例如在別墅設計中,有很多“原著”的因素存在,就是將古代皇家園林的文化內涵,在現代藝術設計中重新演繹的成果。傳統文化在現代空間結構藝術設計中的完美融合,將傳統文化氣息的自然清新,傳統建築的恢弘氣勢帶入到空間藝術中,爲現代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內涵。

3.3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表現

傳統文化是人們長久以來生活實踐中的結晶,傳統文化是由實際具象中久而久之沉澱的文化理念,最重要使要回歸於實際具象。傳統文化的表現,也需要實際事物進行表達。民族藝術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內容,將民族符號以及民族服飾特徵,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當中進行可視化的藝術改造,從而使現代藝術設計作品更加獨特更加具有人文情懷。例如在裝飾以及服飾上的藝術設計,很多“民族風”的服飾近年來炙手可熱,大家也更多的追去這種純真自然的藝術氣氛。再如“青花瓷手鍊”等藝術作品的設計,都是將傳統文化的具象經過提煉,融入到了現代藝術設計當中。傳統文化因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表現,不僅使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現代藝術設計作品中更好的發展,而且增添的藝術設計作品的韻味和獨特性。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帶來積極的影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繼承與發展的意義重大。傳統文化在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同時,促進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同時也深化了我們對中華歷史的認知。只有切實的將現代化手段融入到傳統文化中,積極的把傳統文化因素在藝術設計中加以表現,才能在繼承並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彰顯藝術設計作品的自然獨特以及內在的意境與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褚曉濱.對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中的繼承和發展的幾點思考[J].裝飾,20xx(9):12.

[2]陳開文.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繼承[J].銅陵學院學報,20xx,5(2):87~88.

[3]呂剛.論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元素[J].大家,20xx(23):76.

[4]何方園.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教育[J].黑河教育,20xx(12):69.

藝術設計論文8

民間美術是一種勞動人民的藝術,是民間生產者自己創造出來的一種具有美術實用性的藝術形式,它以豐富的內容、多樣的種類、精湛的技藝和原有的民族特色,爲當代藝術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當代藝術設計和民間美術一樣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兩者之間也有着悠久的歷史淵源,民間美術是當代藝術設計的源頭,給予藝術設計頗多的靈感,當代藝術設計也爲民間美術提供了文化藝術的借鑑,兩者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當今社會,只有依賴於傳統的民間美術設計的設計風格,才能佔有市場大的份額,民間美術的哲學理念和美學底蘊也成爲當代藝術設計不可或缺的發展平臺,才能設計出最有特色和創新的設計。

一、民間美術和當代藝術設計概述

(一)民間美術概述

我國傳統文化十分豐富,其中民間美術就是一個蘊藏着藝術設計的寶庫。在人類長期的進化歷程中,除了形成特定的語言文字之外,特定的民風、民俗、民藝也是凝聚民族成員,形成不同羣落的關鍵因素。在不同民族形成的過程中,各民族的節日、宗教、儀式、服飾、器具、飲食等都在集中的對比中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有了最典型的形式。使每個民族的人們有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識和民族的特殊氣質。民間藝術是一個民族普通勞動羣衆的審美意識在生活中的結晶,是一個羣體在一個特定時期內形成的觀念和情緒。而民間美術毫無疑問是民間藝術的一部分。由此看來,民間美術是植根於民間藝術,來源於廣大人民羣衆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廣大普通羣衆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因此民間美術有質樸率真、與生活聯繫緊密、生命力旺盛等特點。我國的民間美術分佈範圍廣泛,所包含內容五花八門。在代代的傳承和發揚中,潛移默化地使廣大人民羣衆耳濡目染、心領神會,最終和自己的血液融爲一體。我國民間美術風格迥異,種類繁多,其中不乏許多具有原生狀態藝術魅力的藝術品,與現代藝術設計的功能和風格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

(二)當代藝術設計概述

隨着工商業高度發展而派生出來的藝術形象設計被稱爲現代藝術設計,也有人稱之爲工業設計。它是通過形象的標誌性、時尚性、美觀性等特點將現代審美意識擴展到工業產品中,以增進商品的流通,是工業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具體來講,所謂的現代藝術設計就是利用具有衝擊力的形象語言爲商品代言,使之成爲人們腦海裏標誌牲的記憶,從而開啓人們的消費慾念,影響物質生活。現代藝術設計所囊括的內容是十分廣闊的,例如,城市的規劃,樓房的設計,家用電器的生產,衣着鞋帽的製作,食品的包裝等。人們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一樣都離不開它,現代藝術設計已經融入現代人們的生活中,時時處處在爲我們的生活服務。

二、當代藝術設計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經濟在不斷髮展,藝術理念也在不斷地深化,當代藝術設計的繁榮給了我們許多美的享受,其旺盛的活力成爲當代文明的表現形式之一。作爲當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藝術設計一出現便蔓延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技術、新的理念、新的材料等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生活體驗。雖然當代藝術設計已經有了飛躍的發展,但是仍舊存在許多尷尬問題。從藝術設計的歷程來看,當代設計理念大部分是採用別國的模式,中國特色的設計思想還沒有形成。由於當代設計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因此尋找和確立有中國特色的當代設計理念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中國當代藝術設計如何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獲得認同,如何在保持和世界文化相關聯的基礎上保持中國自己的特色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以中國傳統的民間美術的文化資料來進行當代藝術的設計是當代設計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當代的一些設計已經融入了民間美術的一些元素,例如,著名的香山飯店就借鑑了江南水鄉的一些美術的元素,青磚、黛瓦、粉牆都給當代的這個設計添設了傳統文化情愫。世界級的一些設計大師也不斷地把中國傳統的民間美術應用到設計作品中。歷史上的每個時期都給設計一定的靈感,作爲擁有着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民間美術是當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三、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在當今國際化和經濟化的不斷髮展中,具有經濟需求的產本站能獲得其應有的價值,由於民間美術雖然具有極強的民間特色,但是侷限性也很強,無法適應當代社會人民不斷變化的需求。因此充分了解二者的關係具有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能夠使得二者更好地相輔相成。

(一)民間美術歷史悠久,給予當代藝術設計元素和靈感

中國民間美術擁有五千年的久遠歷史,而且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人民特有的美術表達和思維方式,同時也提供給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的靈感和設計元素的源頭。古老的中國美術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沉澱了深厚的傳統民間技術的穩定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素養,但是隨着時代的不斷進步和全球觀念不斷加強,傳統的民間美術已經滿足不了當代的社會需求,畢竟傳統的民間美術存在一定的時代和發展空間侷限性。如果民間美術想要繼續把其根本傳承下去,就需要和當代藝術設計理念融合在一起,或者是當代藝術設計在擁有悠久社會結構的民間美術這一有利優勢下,找出民間美術能夠與現代藝術融合的元素,使得民間傳統美術煥發新的生命,同時也能得到我國民間社會的認可,創造出更多的文化、社會基礎。民間美術表達着我國勞動者的信仰、道德和希望觀念,這些不管經過多少時代的洗禮都一樣有其存在的意義,因此將民間美術中的部分元素與時代的氣息和先進的技術設計等結合,必定能夠創作、創造出新的時代藝術感,增強其當代設計創作的賣點。

(二)當代藝術設計中的高科技、先進材料促進民間美術的創造性發展

高科技、先進材料的當代藝術設計能夠充分地與民間美術的造物思維和審美情感等藝術精華相融合,並最終真正表達出當代藝術設計理念需要具有很高的民間美術造詣和充實的當代藝術設計知識。這個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表現出民間美術創造和傳承了民間文化的根髓。當代藝術設計主要提倡“自然迴歸”和“全球化”,在不斷追尋一種簡單、樸素、自然的藝術和材料境界。民間美術在表現藝術上使用的是自然的材料,保持着質樸、自然的美術表現手法和藝術氣質,這正是當代藝術設計的追求。但是民間美術在其他方面的表現手法卻無法滿足國際化經濟發展需求和當代美術設計的時代性融合,無法使其融入我國和國際各國的生活環節。

(三)當代藝術設計是民間美術時代感的昇華

當代藝術設計是民間美術能夠得到進一步發揚和創新的沃土,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民間美術只有創新,否則難逃消失的後果。在藝術設計多元化、國家化的今天,簡單地、單純地崇尚民間美術已經變成一種懷舊和盲目的認同。從藝術設計的角度看,應該將民間美術的特有精神和元素融合在當代設計中,使其煥發新的生命,使得民間美術更具時代感。很多當代人雖然得到了科技信息的物質文明,但是仍然嚮往民間文化的濃郁民間氣息,這也就是民族文化情感和民間精神的載體,也正是人力永不停止地創造出具有民間美術的時代昇華性的藝術品。例如,當代包裝立體造型中,沿用了“圓”這個傳統造型模式,“歲歲團圓酒”,通過三角酒瓶的不斷拼接,形成了完美的“圓”,主要帶給消費者美酒佳餚,品味親情、友情、團圓、幸福、人生、成功,充分地與消費者產生共鳴。

(四)民間美術社會結構堅固,當代藝術設計色彩運用靈活

民間美術的色彩在民間世代相傳並歷經悠久歷史,蘊涵着中華最基本的民族文化內涵,最終獲得了很堅固的社會文化結構。這個對於當代藝術設計的創意、創造來說,無疑是一種啓迪。我國設計師既要走向世界又要通過這讓世界認識中國,因此我們要多用當代的色彩多元化、多樣化、先進化來發揚傳統民間美術的精髓。當今的藝術設計師追求色彩來表達設計理念,使其表達意義更豐富,同時也能閃現出燦爛濃厚的東方民族韻味,在“個性紛呈”的國際化社會中找到當代藝術設計發展的方向和色彩的豐富性,使其更國際化和具有時代性。藝術設計的色彩運用較爲靈活,與民間美術相比,缺乏堅固的結構。但是,不管是哪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韻味,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有幾種藝術形式爭相鬥豔。但是最終的趨勢卻都是要有不同的色彩並存而止。

四、結語

民間美術涵蓋了中國傳統審美哲學的理念和中國悠久的歷史底蘊,是當代藝術設計一個不可或缺的瑰寶,引導着我國當代藝術設計不斷髮展和進步。中國民間美術和當代藝術設計有着緊密的聯繫,當代藝術設計離不開中國民間美術賦予的靈感和創意理念,中國民間美術也爲中國當代藝術設計注入了新的血液。具有多元素的文化價值和意義的民間美術應當是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需求。在宏觀的角度來看,把握民間美術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特有的民族特色,用新的角度和眼光來審視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美術,研究其造型圖樣,發掘其涵蓋的歷史文化含義等,並且結合當代藝術設計的理念,設計出新民主的樣式,是我國當代藝術設計不斷髮展的必經之路。中國當代藝術設計應當更具有民族風格、融入民族文化,以民間美術爲基礎不斷地發展。

藝術設計論文9

摘 要:本文在分析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和特徵基礎上,探析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審美文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爲相關領域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論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和特徵基礎上,探析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審美文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爲相關領域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1、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

“環境藝術設計”是指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對室內外環境進行規劃、設計的一門實用藝術。環境藝術不像其他的藝術形式,並不僅僅提供藝術欣賞,而且更是一種集生活、技術與藝術爲一體的藝術形式。

1981年國際建築師協會將建築學定義爲:“建築學是一門創造人類生活環境的綜合的藝術和科學”。這個定義也適用於環境藝術,也就是說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創造人類生活環境的綜合的藝術和科學。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環境藝術設計是藝術設計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環境藝術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爲人類創造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生活空間。

環境藝術設計與繪畫、雕塑這些純欣賞意義的藝術相比,更加具有實用性。但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社會需求越來越豐富,這也使得環境藝術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實用上,在使用的基礎上,還用更加重視環境藝術的藝術性、科學性以及功能性,只有兼顧這方面的要求,才能爲創造出滿足人們需要的環境藝術設計提供可能。

2、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屬性

環境藝術是一種由人工再創造的環境,作爲整個環境系統中的一部分,它既是物化環境,又是人文環境。由這一點來看,環境藝術便具有以下三個屬性:生態的屬性、歷史的屬性、時代的屬性。

首先,環境藝術具有生態的屬性。由系統論觀點來看,環境藝術是一個開放而動態的系統,永遠處於不斷地發展變化狀態當中,而這種動態又是一種平衡的動態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永不停息,環境的變化也永不止步。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科學技術的每一次提高,對環境藝術的要求也就會有新的挑戰,要求其去實現一個更高的目標。這裏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環境藝術僅是整個大環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的發展是以大環境的發展爲前提的,一切活動要以保護大環境爲基礎。

其次,環境藝術具有歷史的屬性。作爲社會歷史和文化的表徵,環境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社會的發展,任何時代的環境藝術都會表現出它所在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徵。人類的歷史長河一直在流淌,然而人類的歷史文明並沒有隨着朝代的消失而根本消除,相反,那些優秀的文化傳統爲後人所繼承,人們在繼承這些優秀的傳統的基礎上,進行變革,從而推動人類文明向着更高層次不斷髮展。在這種新舊文化更替、傳承的過程中,作爲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的環境藝術也必然體現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並隨着新的文明的發展而有所創新,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最後,環境藝術具有時代的特徵。任何時代都有具有自己時代特色的藝術和文化表現形式,多元化則是當今時代的獨特表現形式。今天的環境藝術設計領域,各種派別、多種風格的創作設計眩人耳目,然而這些風格獨特、造型多變的多種派別並不是盲目雜亂、隨意出現的,在這些衆多的藝術設計中,都貫徹並體現着當今時代的時代特徵、時代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才使得今天的環境藝術設計朝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徵

目前已有一些專家學者對環境藝術進行了探討與研究,並指出:“就現代意義來講,環境藝術至少包括城市規劃、建築藝術、園林藝術、公共藝術、城市雕塑、壁畫,以及供人們生活、休息的內部空間,即室內空間。環境藝術就是以上各類藝術的整合體,它包容了人的活動的範圍和空間,也是人類改變生存方式的根本性標誌之一”。這種有益的探討使人們對於環境藝術有了基本的理性認知,當我們進一步探究時就會發現環境藝術有其獨特的內涵。

1、自然性與人文性

環境藝術是使自然環境中的自然現象、能量、物質得以合理利用,因而環境藝術依賴於自然環境,體現美學的“合規律性”。環境藝術的自然性,是系統本身所呈現的自然屬性部分以及環境藝術系統對自然環境的依賴。

環境藝術的人文性,是指環境藝術系統所呈現的愛護人、方便人、關心人的文化精神。環境藝術設計的每一個作品,從構思、設計到最終完成,都是從人的自我價值、根本利益出發,以人爲本。環境藝術的審美創造只有符合人文性,才能使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得以實現,達到美與善的統一。

2、正面性與無害性

環境藝術的正面性,是指要永遠表現肯定的、積極的、歌頌的、喜劇的內容和主題。環境藝術正面性的提出,就是要強調環境中的純淨,主要是精神上的美好與純潔。具體來說是要求環境藝術的創造要遏制骯髒、醜陋與低俗,顯現純淨、美麗與高尚。

環境藝術的無害性,指環境藝術系統能夠使自然環境與人化環境之間形成一種美學意義上的和諧關係。環境藝術是一種理性規劃與審美創造,要符合美學中的“自覺”與“自由”規律的創造。因此,環境藝術系統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而是努力使全系統無害。

3、實用性與審美性

整個系統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環境藝術的實用性。環境藝術的實用性是指環境藝術系統能夠充分滿足人的生理需求,使人的物質生活更加便利與完備。環境藝術系統是從人的基本生活系統出發的,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如果捨去了這個“本”,環境藝術將會失去固有之意。

環境藝術系統的審美性使它與其他生活系統相區別。環境藝術的審美性是其實用性的外延與超越,審美性不僅要求實用、功能完備,還要求通過抽象的意境、情調、氣氛來滿足人的審美體驗。因此,環境藝術的審美性,是指環境藝術系統在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基礎上,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使人的身心更加充實、健康與愉悅。

4、多樣性與整體性

環境藝術的多樣性,是指環境藝術系統中感性質料的不一致以及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異的性質。環境藝術的整體性,是指環境藝術系統中各式各樣的感性質料、相異的個體與個體,通過有機的聯繫,能夠創造出統一的整體氛圍與意境。

三、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審美文化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空間,而藝術則是人類精神空間的產物。環境與藝術的結合是人類文化的進步。關於文化及其進步,席勒第一個提出了“審美文化”的概念,認爲人存在着三種基本衝動,即以自然原則爲基礎的感性衝動,以理性原則爲基礎的形式衝動,以及以審美原則爲基礎的遊戲衝動。這三種衝動又形成了三種文化狀態―自然狀態、道德狀態和審美狀態。審美狀態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全面和諧發展,進入美的王國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類文化、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境界。

如今,審美時代已經到來,“在這樣一個審美時代,在審美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在生存被審美化,生活被審美化,審美文化成爲一種日常生活方式的時代……審美化問題,旨在以人類現代文明的理念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來設計、改造人們的生存環境,以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環境藝術的興起是人類社會審美文化時代到來的重要標誌之一。

環境藝術不是一箇中性的概念,它必須符合人的審美願望,使人的審美理想得以實現。總之,環境藝術是人類對自身生存環境的美學創造。

藝術設計論文10

一、當下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團隊科研偏差嚴重

現如今,一些科研力量正在被一些以實踐爲主的職業院校所重視,可是因爲缺乏對其科研特點的準確認識以及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在科研方面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是有些科研項目直接是以課題爲主,缺乏與企業之間的實戰合作,不管是技術開發、成果轉化還是社會服務,能力都較爲低下。其次是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特別缺少對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研究,進而造成對實踐教育專業特點的模糊認識,不能夠以先進、多樣的教學方式執行教學任務,也不利於各項職業教育的實踐改革。最後是團隊建設的合理性要求不足,在科研教學過程中,存在着多種教師單一教學行爲,各個教學團隊之間的合作寥寥無幾,這是不利於各種實踐教學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的。

(二)教學團隊合作效應低下

大部分教師沒有團隊意識,單純地將重點放在了自身的教學內容上,團隊之間的合作溝通基本爲零。所以雖然存在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還是不能切實地將專業教學的合理性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造成整個的專業教學零散雜亂。與此同時,教師對整個教學團隊的認同感低下,各個教師之間缺乏信任,也會對團隊的奉獻性和忠誠度造成影響,所以很多教師爲了能夠在工作中更加輕鬆,便安於現狀,使得團隊的集體績效得不到彰顯。

二、專兼結合教學團隊的建設

“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學團隊,指的是理論和實踐互補,願意共同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目標而開展的分工合作,彼此願意互相承擔責任的個體專業隊伍。單從教師的層面分析,指的主要是對教師的知識、專業能力以及基本素質等的要求,也就是專業教師不但需要具備全面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需要有較強的崗位實踐經驗。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建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強化團隊建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覆蓋面較廣,在教學隊伍建設上繼續不同類型的雙師素質教師的加入,比如建造師、建築師、設計師等。

(一)強化思政建設

從人本角度出發,強化教師團隊的思政建設,指引教師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教育觀,自覺遵守教師法規中規定的各種義務和責任。

(二)強化團隊領頭人培養

專業教學團隊的負責人在專兼結合的“雙師”素質專業教學隊伍中,屬於核心和骨幹力量,也是教學團隊的負責人在一定的教學範圍中的學術成就和觀察能力,能夠切實把握住專業發展的方向,並且使用其自身豐富的教學經驗,熟練的教學技巧以及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帶頭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不容忽視。因此,最大程度地將負責人的作用發揮出來有着十分關鍵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從制度上對其專業建設的領導職能做規範化處理,另外一方面需要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多個方面保證其能夠加入各種學術建設活動之中,承擔青年教師的教學重擔,並且以此有效地提升學校整體師資的教學能力建設。

(三)強化教師專業能力培養

以實踐爲教學目標的人才培養,要求教師不但要有良好的課堂表達能力,而且需要有過硬的實踐能力。專兼結合的師資團隊建設最主要的就是實踐節能,這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實踐活動,影響着人才質量培養,因此在團隊培養過程中需要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有足夠的重視。

三、結語

總之,以實踐育人爲主要目的的雙師專兼結合後教學團隊建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個複雜性的系統性建設工程。學校需要使用各種有效的方式,不斷進行研究探索,強化師資團隊的建設,爲實踐育人教育添薪加火。

藝術設計論文11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不斷提高,對於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陳設品作爲室內環境裝飾的必需品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地位逐漸攀升,陳設藝術設計水準已經成爲判斷室內環境設計品位的一種重要標誌。陳設藝術品一定要融入室內環境,但是也不能被室內環境壓制,只有這樣纔可以在室內營造一種良好的景觀效果,爲室內環境藝術設計錦上添花。

1 當前室內陳設設計的主要問題

目前室內環境的陳設藝術中都存在一味地強調空間規劃,忽略室內空間界面處理的問題,很少或者基本沒有將陳設藝術歸納爲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內容,導致出現過於強調室內裝飾裝修,忽視陳設設計的情況。如果設計師沒有精心、仔細地設計陳設品擺放的位置、大小,將陳設品隨意擺放,可能會使整個室內環境視覺效果受到嚴重破壞,降低室內設計的格調。室內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室內陳設設計、室內裝修設計以及室內空間設計等三大模塊。其中室內空間設計是室內設計的首要要素,其主要負責改造室內空間的比例、大小、格局,調整室內空間形態尺度設計,使室內空間能夠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陳設設計也被稱爲“軟裝飾”,主要是合理搭配綠色植物、燈具、傢俱以及布藝等,豐富室內空間設計風格。

2 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陳設藝術的幾點建議

室內環境藝術主要是完成建築主體結構後,結合建築使用功能、性質等各方面要求後深入設計室內空間,對室內界面進行裝修設計,然後再合理搭配應用各種藝術陳設品,在室內設計出二次空間。陳設設計水平對於室內環境的舒適度、精美度都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應該妥善處理好室內陳設設計和室內環境設計之間的關係,設計出更完美的室內環境佈局。爲此,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2.1 突出室內空間的個性特點,提高空間價值

室內空間應該具備美觀性、舒適性,空間特殊的話也應該具有自身獨特的內涵。室內環境中的任何裝飾物以及陳設品都應該和室內環境設計風格保持協調一致,完全融入室內空間環境中,這樣纔可以突出室內設計風格,使整個室內空間環境看起來更加意境。設計室內環境陳設的過程中,允許裝飾物以及陳設物風格和室內風格存在些許的差異,通過對比設計手法也可以給人們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如果能夠合理應用對比,勢必可以設計出一種獨特、新奇的室內空間環境。這就要求設計師在室內環境陳設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控制和整體空間設計風格存在差異的陳設品數量,數量不宜過多,只需要能夠起到點綴效果就可以。

2.2 加強地域性空間環境設計,突出個性化

我國傳統文化非常推崇“天人合一、迴歸自然”的理念,主張溫文儒雅、端莊、對稱的文化藝術,在陳設設計中的審美品質非常高。室內設計中常常會應用一些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物品,比如屏風、字畫等,設計材料也是以沉重、有靈性的石頭,流光感較強的金屬以及樸素的木質等爲主。通過一些華麗、富貴的施工工藝,可以使陳設設計體現出獨特的風格,也可以彰顯出我國獨特的民族文化。

2.3 確保陳設設計和室內環境設計藝術的整體性

爲了滿足室內環境設計的裝飾性以及功能性需求,體現室內環境設計的獨特風格,一定要合理把握色彩、造型、空間以及管線之間的襯托和虛實關係,而且應該努力協調好裝飾物、家用電器、傢俱和器皿之間的內在關係,通過空間這個載體突出陳設品的層次變化,比如傢俱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室內空間陳設品。

一般傢俱主要包括觀賞性傢俱和實用性傢俱兩種類型,其中觀賞性傢俱主要包括陳設架、屏風等,而實用性傢俱主要包括牀、櫃子、沙發等儲存性以及坐臥性傢俱等。傢俱不僅僅具有較強的實用功能,同時也具有組織、分割空間的作用,使空間形成獨特的風格。例如,如果將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成中式風格,可以利用屏風以及博古架將客廳以及前廳的空間進行分割,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其功能需求,也可以起到裝飾的作用。陳設設計的過程中,最首要的原則是使用性,其次纔是裝飾性,在選擇傢俱的質地、比例、裝飾效果、尺寸以及質地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整體空間環境的形式美,確保室內環境和整體設計風格保持統一。

參考文獻

[1]王蘇弦。《室內陳設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xx(18)。

[2]劉珈池。《室內陳設在環境藝術上的應用》。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xx(24)。

藝術設計論文12

摘要:藝術設計與新媒體技術日益高度融合所成就的新媒體藝術設計,在當今傳播時代發展得十分迅猛。通過分析傳播學的發展對新媒體藝術提出的要求,指出促進新媒體藝術發展的舉措,即不斷提高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認識、不斷加強藝術設計創作內容的豐富性和互動性、培育具有良好藝術理念的專業化複合型藝術設計人才、將新媒體藝術設計與現代傳播對象的需求緊密結合等。

關鍵詞:傳播學; 新媒體; 藝術設計; 新媒體藝術設計;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尤其是網絡技術及移動網絡終端的迅猛發展,新媒體技術在現代社會生活與工作中都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這其中,藝術設計與新媒體技術日益高度融合所成就的新媒體藝術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傳統藝術設計的理念,也在不斷豐富和擴展着藝術設計產品帶給我們的衝擊。在移動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下,以傳播學的視野研究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傳播學發展對新媒體藝術設計提出的要求

近年來,傳播學在全球範圍內發展變化迅速。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經不能用“信息時代”來形容,而應該轉以“傳播時代”來形容才更加準確。從宏觀方面看,傳播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着越來越突出的角色,對世界的影響日益深遠,並與經濟、政治一樣成爲現代社會的一個突出要素。在微觀方面,現在的傳播不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更緊密連接着社會每一個個體之間及個體與整個社會之間,對整個社會關係的構建重組改變產生深刻影響。同理,傳播的發展對新媒體藝術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求科技與藝術高度融合

隨着時代的發展,現代傳播無論是在理念、媒介、對象,還是在內容、表現形式上較以往都有着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傳播對象日益年輕化和知識化,對傳播內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創作出來的藝術設計作品更加逼真、完美、有視覺衝擊力,而且要能快速便捷地在智能手機、虛擬互動媒體、數字電視、觸摸媒體等多種傳播媒介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要滿足現代傳播的這種要求,新媒體藝術設計無論是在設計理念、表現形式,還是在外部造型、工作組織、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方面都要較以往有進一步改進和提升,要源源不斷地吸收現代新媒體技術的科技元素,創作出大量與先進新媒體技術相關聯的新藝術設計作品,要藉助不斷升級的新媒體數字工具去設計、加工、改造藝術設計作品,以使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變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人情味。要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修改容易、設計效果穩定、存儲方便等諸多內在優勢,使設計更加精準規範、更加便捷高效,並且能夠進一步消除藝術設計者與藝術設計作品用戶之間的不連續性,使藝術設計的構思、創作、製造和使用更加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設計創作出來的作品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歡迎,更容易傳播開來。

2.要求藝術設計傳播範圍更廣且速度更快

現代傳播的發展,要求傳播內容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到全球任一角落,這就在傳播範圍和傳播速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其傳播對象往往存在行業、地理、社區等邊界差別,彼此之間難以建立起一種順暢的交互機制,這就導致在傳播範圍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侷限性,傳播範圍較小,最終也會影響到傳播效果。爲有效擴大傳播範圍,就要求藝術設計要研究如何通過新媒體強大的技術能力突破這種邊界差別和侷限性,如何通過互聯網絡、移動網絡終端、觸摸設備等傳播媒介,讓更多的傳播對象可以有效獲取傳播內容,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藝術設計的傳播範圍,讓其傳播範圍更加廣泛。另一方面,傳統藝術設計在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上傳播是一個比較複雜漫長的過程,採集、彙編、印刷排版、轉發等環節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傳播速度遠遠不能滿足傳播對象的需要。但是,現代傳播社會是一個講究效率、速度的社會,傳播內容要求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到用戶手中。爲此,新媒體藝術設計要充分藉助互聯網絡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將採集、彙編、印刷排版、轉發等繁瑣環節改造爲簡單的上傳下載環節,就可以實現藝術設計創作作品在第一時間傳播到世界各地用戶手中,實現文字、影像、聲音等內容即時傳播。

3.要求新媒體藝術設計人才向複合型轉變

現代傳播的迅猛發展使得傳播的內容不再是以往那種簡單和單一的形式,而是多種不同要素、不同領域的組合內容,這也對新媒體藝術設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培養的藝術設計者將難以適應這種要求。要認識到新媒體藝術設計必須具備多學科綜合性知識,既要懂得藝術規律,有良好的藝術基礎,又要精通計算機圖形技術和網絡技術,只有這種複合型人才才能勝任現代傳播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要求。

4.要求對新媒體數字技術進一步重視

如前所述,現代傳播和新媒體技術是相互促進的關係,現代傳播在新媒體及新媒體技術的促進下迅猛發展,同時也對新媒體及新媒體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必須摒棄那種對電腦、軟件工具、光電之類等新媒體工具的偏見,不能再以傳統的藝術設計理念和思想來看待新媒體藝術設計,而是應該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來開展藝術設計,通過技術和藝術的巧妙結合,設計創作出更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藝術作品,才能更好地符合現代傳播和藝術市場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需求。

促進新媒體藝術設計發展的途徑

1.提高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認識

要適應現代傳播發展的需要,新媒體藝術設計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新媒體藝術包含着豐富的畫面、巨大的信息、高科技的技術手段等先進技術,如何正確地結合藝術和數字技術,使其達到最完美的藝術傳播形式,是新媒體藝術設計必須注意的重點。目前,現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藝術成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需求,而不僅僅只有從事藝術工作的工作者們去追求的,所以信息化就成了人們現在溝通的主要方式。對於很多新鮮的資訊、時尚的衣物、社會發展的詳情等信息都是通過大數據傳輸平臺來獲得的。所以,新媒體藝術設計只有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自身,才能滿足人們對於科學發展的需求。要促進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必須加大對美學設計基礎知識的探究和學習,根據美學理論設計基礎,綜合科學數字化的技術手段,來不斷改良新媒體藝術設計存在的諸多問題,在視覺傳達和畫面美感等多方面提高設計作品的質量。

2.加強藝術設計創作內容的豐富性和互動性

在傳播的完整鏈條裏,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是其中重要的兩個環節。傳播內容方面,現代傳播發展要求所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以適應傳播對象多元化的需要。這就要求新媒體藝術設計要藉助數字技術高超的科技手段,利用多種改良後的數字化工具,實現在平面和立體之間自由轉化,在二維和多維度之間穿梭,創作出更加複雜多變的色彩、線條和圖形,以及奇異誇張的具有視覺衝擊力的藝術畫面。另一方面,隨着傳播對象日益年輕化和知識化,他們不再滿足於被動式的接受,希望能參與到傳播中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因此,互動性強的藝術設計纔會得到傳播對象的認可,其傳播效果才能大大提高。新媒體藝術設計要敢於突破侷限性非常明顯的傳統藝術設計思維,要在增進設計者、使用者和傳播對象之間的互動參與交流上尋求更大突破,進一步增強新媒體藝術設計在雙向互動交流方面所具有的優勢,要善於運用新媒體藝術設計所具有的即時遠程的傳播功能,讓傳播對象更主動地參與進來,這種全新的藝術設計交流模式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藝術設計作品的造型和內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藝術設計創作作品存在的文化環境模式,也能促使社會審美意識的飛躍,最終對藝術設計創作產品的傳播效果帶來影響。

3.培育專業化複合型藝術設計人才

在現代傳播社會中,傳播對象對傳播內容的品質關注度在不斷提升,不再是以往所認爲的快餐式內容的簡單接受,傳播對象也希望能接受到更高品質的傳播內容。在這種時代變化背景下,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商業浪潮中快速成長起來的、帶有非常明顯商業性色彩的藝術市場化的產物,新媒體藝術設計者要真正開始思考藝術和市場的關係,要敢於拋棄原來那種過分注重功利性、不注重對設計作品的藝術性思考的陳舊觀念,要堅持良好的藝術理念在新媒體藝術設計中基礎性作用的重要地位,思考如何將藝術理念和作品市場更完美的融合,設計創作出生命力更爲長遠的優秀藝術設計作品。

爲適應傳播學發展對新媒體藝術設計複合型人才的要求,應根據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規劃,培養具備多學科綜合性知識,既懂得藝術規律,有良好的藝術基礎,又精通計算機圖形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複合型專業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新媒體藝術設計前期構思、中期創作、後期製作及其他相關應用順暢銜接,做到藝術設計品質的進一步提升,從而促進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相關高校應儘快建立健全新媒體藝術設計教學體系,設立新媒體技術、環境設計、裝飾設計、攝影、平面設計、書籍裝幀等專業的學科內容,促進各個學科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開設教學實踐平臺及建立數字藝術工作室,通過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在有效提高學生對新媒體技術工具操作設計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將所學轉化成所用,這種寓教於用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進步,才能更好地培養出複合型高素質的專業新媒體藝術設計人才。

4.將新媒體藝術設計與現代傳播對象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考慮到現代傳播對象的知識層次和接受能力不斷提升,新媒體藝術設計在繼承傳統視覺傳達設計優點的同時,設計要更好地滿足傳播對象對傳播內容功能性的多元化要求,在創意設計時應考慮傳播對象的文化背景和傳播媒體形式,在構圖時應充分運用美學方面的形式美法則,以及文化學、類型學、現象學、美的起源等審美理論基礎,在藝術設計的色彩、節奏、韻律等方面充分考慮現代傳播對象的需求,所創作的藝術設計作品既能完美地呈現作者的思想,也能在傳播中帶給人們視覺和心靈上美的享受和震撼。

參考文獻

[1]王燕鳴:《論新媒體藝術在虛擬世界中的互動體驗》[J],《大衆文藝》,20xx年第2期,第21-23頁。

[2]王振興:《新媒體藝術的特徵和本質》[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年第1期,第13-14頁。

[3]胡蓉:《互動的藝術-淺談新媒體藝術設計的互動性特徵》[J],《美術大觀》,20xx年第12頁,第30-32頁。

藝術設計論文13

一、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職和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現狀

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探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職教育的實踐教學已經逐漸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中職教育下的學生普遍具有紮實過硬的實踐動手能力,方案設計水平也大大提高。相比之下,高職教育還在部分複製本科教育,實踐教學不具備明顯優勢,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實踐課程的數量和質量並不明顯好於環境藝術設計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校內實踐基本侷限於工作室虛擬項目教學和校外考察,造成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高職與中職實踐設計課程“倒掛”的現象,特別是材料工藝和模型製作等課程。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課程設置以學科爲中心

國家在20xx年頒佈了《中等職業教育園林專業現行指導方案》,中等職業學校在指導方案的規定下制定教學計劃。不難看出,中職學校的理論課程較多,理論知識涉獵較全,而我國的高職教育受本科高等教育的影響,課程以學科爲中心,沒有完全從其課程模式脫離出來形成自己的職業教育特點,不論是課程的模式還是體系,還以大量的理論課程作爲專業支撐,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的相關課程部分重複。

(二)專業課程內容缺乏統一標準

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較之國外的職業教育還具有較多不完善之處,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就目前的狀態來看,我國教育部並沒有對高等職業教育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也沒有劃分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的課程分類標準和課程內容的難易等級。這就會造成職業教育的混亂,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制定各自的課程,因此課程標準雷同、課程內容重複的現象時常出現,中高職教育出現“斷檔”的現象

(三)課程實施未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遼寧省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主要招收兩類生源的學生,並且進行統一教育培養,一類是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一類是來自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高職院校採用混合教學。普高生沒有任何專業基礎,而中職生文化基礎較差。高職院校在課程設計時往往以招生人數較多的普高生爲對象,以零起點設置專業課程內容,也是造成中職、高職課程內容重複的根本原因。近兩年遼寧省3所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招生情況,教學模式均採用混合教學。

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

建設應遵循的原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主要區別是“職業化”,我國職業化教育一是中職,二是高職,因此兩者均屬於職業教育範疇,只是層級不同,爲培養優秀的職業人才,中職教育應和高職教育形成一個統一的職業教育體系,這就涉及二者銜接的問題,最終達到有機銜接的核心就是課程體系的銜接,在進行課程設置的銜接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使中高職形成統一的職業教育體系。

(一)能力本位原則

職業教育首先要明確自身的培養目標,要搞清與普通教育的區別,確定自己的培養方向,這就是明確“能力本位”的問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無論是在中職階段,還是在高職階段都要明確“能力本位”,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通過什麼培養手段,教授給學生哪些知識,使學生具備哪些職業能力,這些都是需要在“能力本位”上考慮清楚的問題。所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能力本位”原則,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意思維,紮實的藝術表現技能和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以適應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

(二)市場導向原則

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首先要適應市場的需求,因爲職業教育首先要爲市場提供人才,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一定要遵循市場導向,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實踐教學的開展,突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充分開展工作室項目式教學。因此課程設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並且要針對崗位需求,開設不同層次的實踐課程來滿足市場的需求。爲避免課程重複和實踐能力重複,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根據各自崗位的要求,進行技能劃分,高職培養的職業技能要強於中職培養的職業技能。

(三)多元化原則

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技能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由簡單到複雜、由易到難的過程,因此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考慮到學生對技能的接受程度,合理的編排課程,中職和高職兩個培養層次的課程設置要體現技能由簡單到複雜,知識點由易到難。中職的課程設置不宜過多過難,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高職的課程設置要考慮到中職的知識點,否則容易造成課程設置上的重複、斷檔、脫節等問題。

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的路徑

(一)根據行業需求,確定培養模式

職業院校的教材選用,要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目前職業院校的教材編寫主要是教師,而教師多數較缺乏行業背景。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行業人才參與到教材的編寫當中來,把教師的理論知識與行業專家的實踐經驗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較爲完善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材。同時,要加快畢業生能夠儘快適應企業工作,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系於20xx年採取工作室教學模式,模擬公司化管理,項目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提前進入工作角色。

(二)優化課程結構設置

中高職課程銜接涉及到課程內容的銜接,中職學生畢業升入高職,已經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進入高職後與高中生並班學習顯然不適當。高中生的文化基礎較好,但是專業知識基本空白。兩種生源的混班授課必然會影響課程質量。對於普高生源來講應該對其進行技能補課,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學習能力快速將技能操作課程基礎夯實;對於中職生源來講,文化基礎薄弱,必須對中職生源進行文化基礎知識的補習。在教學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建議不同生源的學生分班授課,優化高職的課程結構設置,中職生源的學生在項目設計類課程中要體現出設計方案的延伸和提升,要體現出高職的高層次職業教育。

(三)實施學分制管理

中職和高職的課程體系銜接應以學分制爲基礎,施行動態彈性的銜接。這就給職業教育管理部門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中職和高職的課程設置,可以由教育部門下達學分標準,中職和高職兩種學歷對應相應的學分總數。學分制可以解決不同生源學生授課的問題,因此課程設置必須合理。在學分制的大環境下,通過不同生源的導向,讓高中畢業生多選擇專業基礎課程,讓中職畢業生多選擇文化基礎課程,經過一年的學分制課程導向和因材施教,在二年級的時候,兩種生源的學生之間的差距就會有所減小,項目設計課程對於所有學生來說就不難開展,同時也符合高職的高層次職業化教育的理念,培養出具有職業能力的設計人才。

(四)建設強有力的師資隊伍

職業院校要培養高能力、高素質的學生,就必須有高能力的教師隊伍。職業院校的教師要注重自身知識結構的不斷提高,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最好能夠滿足當前行業對職業高級人才的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對行業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注重項目的實踐經驗,應鼓勵教師經常下企業參與實際項目設計。遼寧省職業院校目前加大了對教師培訓的力度,讓教師自我提升的同時,也給教學帶入新鮮血液。中高職的教學管理制度應逐步完善,教學環節管理嚴格,施行教學管理部門和學生“雙監督”政策。高職院校應多開展教師交流,溝通教師教學情況,有助於教師間相互學習和提高。將教師的實踐能力納入到評價體系中去,改變教師授課課時工作量的單一化評價體制。鼓勵教師引進企業實際設計項目,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學和行業之間的接軌,使中職和高職都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藝術設計論文14

【摘要】

縱觀國內外優秀的現代藝術設計,幾乎都是建立在各國傳統文化基礎之上,並由此一步一步發展和壯大。傳統文化富含營養,能夠給予藝術設計更多的設計靈感,推動着現代藝術設計不斷向前發展。本文主要從兩方面來論述現代藝術設計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即首先分析了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啓迪,其次闡述了傳統設計文化在現代藝術中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藝術設計;傳統文化

現代藝術是科學技術與設計的結晶,同時更是一部文化發展史。藝術設計與文化相輔相成,能夠充分展現當時當地的文化風貌。任何時期,文化都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及社會性。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先輩們所創造和留下了的優秀傳統文化爲現代藝術設計提供發展的基礎和根基。

一、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啓迪

現代藝術設計是一種以人的生活方式、行爲理念爲基礎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涵蓋了商業、工業、環境規劃以及公共事業等各個方面,是現代物質文化、科學技術以及藝術三者的緊密結合。現代藝術文化受到傳統文化影響,傳統文化設計發展到現代文化設計就是一個時間的積累過程。對於現代藝術設計來說,既要善於汲取傳統文化的基礎養料,同時還要契合時代的需求,兩者之間具有難以割裂的傳承關係。首先,傳統文化審美理念的表達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啓迪。所謂“意境”主要是指藝術設計作品通過形象描繪所營造的境界與情調。在我國傳統的美學文化中,“以意爲主”,意境不僅講究“形”,更注重形象之外,追求意境的無窮,例如“飛檐”形的屋頂設計,正可謂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最深的影響,展現出了“生動”、“形象”的氣質。藝術設計的優越性不是簡單地模仿過去的式樣,更不是機械地生搬硬套,而是創造“意境”的空間,善於結合文化色彩,彰顯美學的內涵。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異常善於修辭,這爲現代藝術設計的審美帶來啓示。例如運用象徵、比喻等修辭手法來寄託情感,傳遞情誼並將其滲透於藝術形式之中。先輩們爲我們留下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都是現代藝術設計的基礎和原始素材,爲現代藝術設計創作發展提供了一條正確的思想發展道路。

二、傳統設計文化在現代藝術中的發展

(一)傳統精神文化的現代闡釋。

藝術設計的精髓在於它不僅僅只是形式上的美學表現,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中國人智慧的思維和豐富的經驗,爲此在理解上必須從文化層面進行把握。繼承傳統精神文化需要我們在理解基本理論和原則的基礎上將其運用於現實創作,即對傳統精神文化進行現代闡釋。只有充分從傳統的設計文化中汲取精華,才能在傳統的設計基礎上呈現出更具時代感的設計。通過傳統精神文化的現代闡釋的過程,既能凸顯傳統文化的韻味,又能展現現代藝術的簡潔,促使我國現代藝術設計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二)將空間意向進行重構和演繹。

現代藝術設計要善於運用聲音、動作及語言等不同的空間結構加以提煉,從而構成新的空間形態,在文化上既表現了傳統韻味,又散發濃厚的現代氣息,從而實現了文化的一脈相承。例如,現今不少建築設計就不僅很好地體現了民族韻味,同時又將建築的簡潔與時尚展現得淋漓盡致。古典園林式的建築設計,將自然氣息帶入建築空間,與現代設計融於一體,實現了空間意向的重構和演繹。

(三)對具象元素進行展現和傳達。

傳統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設計,其精神內涵的傳遞必須依靠具體意向和元素來體現,因此現代藝術設計同樣需要在傳統符號形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可視化和可感知化的改造,從而形成更加個性化以及人文化的設計。任何一個民族和地區都存在着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色,將這些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特色的部分進行提煉、加工和再創作,從而實現現代藝術設計的創新,充分彰顯出現代藝術設計的文化感和韻味感。

三、結語

縱觀全文,現代藝術設計與傳統文化之間有着一脈相承和不可分割的關係,藝術需要文化,藝術設計需要文化元素的點綴。儘管現代藝術設計力推創新,但傳統文化的根源不可丟棄。我們要以傳統文化的精神作爲基礎,在尊重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現代藝術創新,將傳統文化審美理念運用於現代藝術設計,利用我國傳統文化異常善於修辭的特點來爲現代藝術設計增磚添瓦。通過對傳統精神文化的現代闡釋、將空間意向進行重構和演繹以及對具象元素進行展現和傳達來推進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從而實現現代與傳統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馮小紅.論現代藝術設計與傳統文化的關係[J].裝飾,20xx,(07):16-17.

[2]張峯.試論現代建築裝飾設計中傳統手法的應用[D].山西大學,20xx.

[3]徐碩.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構思[D].東北師範大學,20xx.

[4]李麟,吳珏.試論傳統設計文化對現代設計藝術發展的影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3):110-114.

作者:張靜 單位:九江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論文15

摘要:受到兩漢文化的影響,徐州民間工藝美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展現出豐富的藝術表現。徐州民間工藝美術具有很強的傳統性、藝術性、民族性、自然性和程序性特徵,展現出較強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該文結合對徐州民間工藝美術的分析,對其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並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民間工藝美術;現代藝術設計;徐州

一、徐州民間工藝美術的特徵

徐州民間工藝美術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與兩漢文化特色。徐州是民間工藝美術的興盛地之一,在我國民間美術發展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徐州民間工藝美術具有完整的工藝流程,技藝精湛,表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對徐州民間工藝美術進行的調查分析發現,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徵。一是傳統性。與我國其他地區的民間工藝美術一樣,徐州民間工藝美術經歷了上千年的傳承,並在傳承中不斷髮展、創新,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如剪紙藝術。二是藝術性。徐州民間工藝美術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不同於一般民間工藝品所體現的美感。三是民族性,即表現出淳樸的民俗風情和多彩的民族生活氣息。四是自然性。徐州民間工藝美術的取材多爲天然原材料,使其工藝美術作品兼具天然性與手工性,如柳編、七巧燈等。五是程序性。徐州民間工藝美術具有完整的工藝流程,需要特定的手工操作程序,如泥模玩具、糖人等。

二、現代藝術設計的特徵

現代藝術設計是藝術設計在不斷髮展中,融合了當前社會的實用性而產生的。現代藝術設計表現出較強的功能性與實用性,同時不失藝術性。現代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徵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現代藝術設計是科技理性的產物。藝術設計伴隨着科技的發展而發展,常受到科技的影響。微觀上,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涌現,使設計者不斷創造出新的產品;宏觀上,科技的迅猛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思維,藝術設計的思想也隨之發生改變。二是現代藝術設計是工業時代乃至後工業時代文化審美心理的物化。隨着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進步,藝術設計逐漸成爲大衆化的藝術,這使藝術設計作品不僅需要具備藝術性,還需具備較高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

三、徐州民間工藝美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應用建議

1.設計者廣泛涉獵,深入學習徐州民間工藝美術

徐州民間工藝美術作爲我國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較好地應用於現代藝術設計。要發揮民間藝術的功能,就要求設計者必須廣泛涉獵,深入學習徐州民間工藝美術,掌握其精神內涵和藝術精髓,並對徐州民間藝術的發展歷史、社會背景、人文風俗等具有一定的瞭解,這樣才能使徐州民間工藝美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將徐州民間工藝美術融入現代藝術設計,並利用創新的藝術設計手法設計出作品,才能既體現現代藝術風格,又彰顯傳統文化底蘊。如,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標誌創意就來自我國傳統民間工藝文化中的中國結,使設計出的作品兼具傳統與時尚。

2.設計者需具備兼容幷包的設計理念

現代藝術設計思想要兼容幷包,藝術設計的靈感來源是廣泛的,因此藝術設計者在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中,應積極吸收不同的元素,並將各種設計文化的優勢進行整合,把握精髓並應用到現代藝術設計中。爲將徐州民間工藝美術應用到設計中,使現代藝術設計突出我國的文化底蘊,設計者應努力學習、掌握民間美術,延續徐州民間工藝美術的生命。在創作中,當現代藝術設計理念與徐州民間工藝美術產生矛盾時,設計者應秉持兼容幷包的設計思想,從觀念上、情感上樹立正確的認識,並抓住徐州民間工藝美術的藝術精髓和精神內涵,進而設計出更優秀的作品。

3.學習徐州民間工藝美術手繪技能

對徐州民間工藝美術進行調查分析可知,其具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和高超的工藝技法,其中就包括手繪技能。手繪技能在徐州民間工藝美術創作中非常重要,是作品最終實現的基礎。如民間剪紙、泥模玩具、糖人等,都需要紮實的手繪技能作爲支撐。要想將徐州民間工藝美術更好地應用於現代藝術設計中,設計者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手繪技能,掌握規律,使手繪藝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發揮重要作用。

4.注重民間工藝美術的活學活用

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知識是基礎,創新是靈魂,也是推動藝術設計不斷髮展的動力。由此可見,徐州民間工藝美術應用於現代藝術設計並非簡單地生搬硬套,而要不斷創新,活學活用,注重提取徐州民間工藝美術的精神內涵和精髓,並將其靈活應用於現代藝術設計中。徐州民間工藝美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活學活用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形的再造,二是神的傳承。設計者要將民間工藝美術所表達的民族思想、民族哲學等靈活應用於現代藝術設計中。

參考文獻:

[1]劉暢.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和色彩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美術教育研究,2014(24).

[2]李麗.論現代藝術設計對民間美術元素的吸收與應用.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5).

[3]宗彥.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以民間剪紙藝術爲例.中國市場,2014(24).

標籤:藝術設計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