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星野攝影技巧:從技術到藝術

藝術2.08W

技術的快速發展,相機在高感光度與長時間曝光條件下的畫質不斷提升,捕捉神奇的星野景象愈發簡單。可是,當我們真正走進郊野,就會發現單純記錄物化的天文現象並不難,而難在意境和情感的有效表達。星野攝影如何把技術和藝術有機融合,使內容與形式有機統一,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星野攝影技巧:從技術到藝術

1.儲備星野知識

作文講究“意在筆先”,以攝影語言寫就“星野文章”,更需要心中有譜,做到“意”在拍前。這個“譜”就是天時、地利、點合。天時,即高度關注天氣變化,選擇空氣通透的時候拍攝,拍攝銀河和星軌時還需綜合考慮雲層和月相的影響,不擇天候,不懂星空,只能無功而返。

地利,即前景的選擇要恰當,既要遠離光污染,又要與銀河、星座、北極星等天體方位相協調,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踩點時才能把“星空”與“地境”有機地聯繫起來,勾勒出畫面的主要視覺元素。天氣條件極好時,可以在城市裏進行星軌拍攝,但要避開街燈的直射;如果想拍出天鵝絨般的夜空,只能遠離城市,或走進深山。

點合,即拍攝的時間節點要把準,銀河什麼時候升起,流星雨何時達到峯值,火星衝日、金木極近等特殊天象哪一刻達到合適高度,等等,都要根據星空出現的規律,通過計算或預測得到最佳的拍攝時間窗口。當然,提前到達拍攝點等待,是最可靠的辦法。這些天文知識現在已經大量普及,網上搜索非常方便;手機星空軟件也比較豐富,使用起來亦簡便直觀,只有遵循天文規律,用心做好功課,星野攝影才能事倍功半。

2.備好關鍵器材

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絕大多數可以勝任星野攝影要求。考慮到夜間拍攝的特殊性,器材準備也應力求“高、大、穩”。

“高”,即相機在高感光度下的控噪能力優良,黑暗中長時間曝光產生的噪點可控範圍,不至影響作品的成像質量。

“大”,即鏡頭的光圈要大,最好在F4以上,這樣才能較好地保證進光量,減少曝光時間。如果拍攝銀河和星軌,則需要大廣角鏡頭,以便納入更多星空,並保證足夠景深。

“穩”,即一款穩固的三角架輔之以快門線。星野攝影曝光時間少則幾秒,多則幾十秒甚至幾十分鐘,不管拍攝哪一類題材,都離不開結實耐用的三角架,用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曝光中的機身震動和位置偏移。除此之外,相關照明設施和補光器材可根據個人習慣和拍攝需要攜帶,這裏不再贅述。

3.防患鏡頭結露干擾

在遠離城市的郊野或高海拔地區,夜間氣溫驟降,空氣中的水汽很容易凝結,特別是在我國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初秋裏,往往無法避免潮溼的空氣在鏡頭上起霧結露,如不及時發現和有效克服,往往會帶來無法彌補的遺憾。可用以下幾個方法。

主要技巧

1.對焦方式

夜暗條件下,取景器內一片漆黑,對焦成爲困擾星野攝影入門者的第一個“攔路虎”,應針對不同環境靈活對焦。

(1)利用光害對焦。遠處的城市、村莊或其他標示性燈光,包括月亮等亮度較高的光源,都可作爲星空對焦的替代對象。只需將相機感光度開至最大,啓動自動對焦系統,即可通過取景器輕鬆對焦。合焦後再將對焦模式調至M擋,以防拍攝時因自動對焦系統重啓而跑焦。如果對焦精度拿捏不準,可按照“對焦—取景—對焦”的步驟反覆對焦試拍一張,再回放放大至100%確認。

(2)藉助照明器材對焦。沒有對焦替代對象時,可以利用隨身攜帶的手電或車燈,照亮身邊10-100米的前景或中景,用前述方法對焦。拍攝實踐證明,在這個距離上,天空中的星星會處於輕微“焦外”狀態,“亮星點”變爲“小光斑”,小碎星被虛化,拍攝銀河有利體現星雲輪廓,拍星軌可加粗星跡線條,反而比無限遠對焦效果更好。

(3)活用相機手動對焦。實際拍攝時,可將ISO調至6400以上,並利用手動對焦模式把對焦標尺調至於∞處,拍攝方向大體對準亮星,使用實時預覽模式放大數倍,移動放大區域並框選亮星的星點,再輕輕轉動對焦環進行反覆調整,直到屏幕上的星點變得最小最亮即可。

2.測光曝光

夜暗條件下,相機的測光系統往往會失靈,需要通過“一試二判三計算”來測出合適的曝光參數。

測光的最大意義在於合理運用。對於銀河,要遵循500定律優先考慮快門速度(S),一般不宜超過500/焦距(F)值(S≤500/F),否則星星出現拖尾,影響銀河畫面效果。對於星軌,則可以自由掌控星跡疏密度。通常情況下感光度越高或光圈越大,星軌越密,反之越疏。

3.補光手法。

恰如其分的補光,對於突出主體、營造氛圍、表達特定情緒和意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星野攝影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也是最具創造性的一環。在進行補光操作時,要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因意而“造”,注重前期補光,用好後期“補光”,或兩者結合,相得益彰。

所謂前期補光,是指運用特定光源按照拍攝主題來對前景的全部或局域進行補光,以強調主題、增強趣味性。補光光源宜採用與環境色溫接近的暖調黃光或紅光。一般情況下,月光環境的色溫在4500K左右,無月光則在3500K左右。散射面大的補光光源容易獲得更自然的效果。反之,容易生硬刺眼,弄巧成拙。閃光燈加色溫片是局域補光的最好選擇,暖光手電和LED燈也有不錯效果。當然,在空闊安全的環境下,汽車燈是有力幫手,篝火能製造浪漫氣氛,照亮的帳篷可作前景點綴,燃燒的鋼絲棉能設計光軌造型……總之,一切發光物體都可合理利用,增強創意。

如果拍攝星軌,月亮是最好的補光源,但也要善加利用,切不可過曝,拍成白晝一樣,就失去了星野幽暗神祕的魅力。

所謂後期“補光”,就是運用圖片處理軟件進行調整。夜暗條件下,高感光度在給我們帶來充分曝光的同時,也會帶來高噪點的困擾,應把前期拍攝與後期處理結合起來,運用分區曝光思路獲得高品質的前景成像。Photoshop的平均堆棧功能,可以實現無損降噪,並提升圖像動態範圍,對星軌拍攝更爲有利。

拍攝帶有銀河的作品時,可借鑑星軌拍攝思路。先拍攝一張銀河曝光準確的照片,保持機位不動,再調整參數,連續拍攝10—20張地景照片,作爲後期地景平均值堆棧的素材。當然,後期還可在此基礎上,結合曲線和蒙版功能,模擬出局域補光效果。

藝術表現

精心構圖明胸臆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構圖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按照創作意圖進行取捨和提煉後,能夠更加充分地表達攝影者的思想情感,更加主動地引導觀者的視覺刺點,對傳情表意有着決定性意義。星空與特定的景或物相結合後,可以較好地隱寓某種思想或意蘊,需要我們遵循美學規律去挖掘和發現,使之形成一定的呼應關係。星野下的夜色雖然隱去了自然景物的質感、色彩、光影等形態,卻爲突出主體、簡潔構圖創造了良好條件。踩點時應綜合考量,揚長避短,把關注點放在星空與地景的關係構建上。有時星空只是陪體,在普通風光片中能成爲“亮點”之一,主體在星空的點綴下也能成爲更好的趣味中心。有時星空卻是主體,特別是一些特殊天象,需要合適的地境加以映襯,方能彰顯自然之美、宇宙之瀚。這些,都需要拍攝者用心體驗、精心構造。

氣氛營造傳情緒

弱光條件下的星野攝影,相機給我們帶來的意境遠遠超出肉眼所能看到的效果,容易營造出幽暗神祕、如夢似幻的陌生感和代入感,這是星野攝影的特殊魅力之一。我們用心感知的意境,需要用相機去體驗。

首先,曝光效果決定照片的情感基調。弱光下的若即若離、虛無縹緲充滿誘惑,基本呈低調氛圍。若是曝光過度,如同白晝,即便細節一覽無餘,也難以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反之,曝光不足,前景漆黑一片,也會因畫面信息缺失,影響意境表達。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現場情況,合理設置感光度和曝光組合。

其次,白平衡決定色彩的情感色調。弱光下的色溫是在不斷變化的,人眼無法感知,相機卻很敏感,不同的白平衡設置產生不同的色調,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偏藍則產生靜謐、浪漫的氣氛,偏紅則生出衝動、活力的感覺,黑色則帶來深沉、寂靜的感受,要根據作品的“色彩情緒”靈活運用,不僅無需強行校正,而且在後期中還可適當加以強化。

再次,畫面反差決定觀感。弱光攝影的畫面反差過小,容易讓人感到枯燥,可根據自然景物或特定前景的性質、形態、特點等,在後期製作時適當提高反差,也可在拍攝中用採用補光手法來突出主體。

運用加法添靈氣

面對星空,由觀入境,每個人的心靈體驗都不一樣,看到的、悟到的也不盡相同。如果能根據拍攝場景恰如其分地增加一個元素,就會多出一重意境,多出一份想象空間,這時“加法”即“減法”。這些元素可以是一頂帳篷、一束鮮花、一本書……甚至是一個設計好的符號、光繪等創意。合理元素的加入,有助於表達特定的意味,豐富作品的內涵和趣味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真正的好作品往往是以人爲核心的、充滿人文氣息的、帶着溫度和情感的。浩瀚星野中有了人或與人類活動有關元素的加入,人與自然、與社會、與歷史以及未來的關係會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更能引發思考、產生共鳴。所以,在夜寂無人的情況下,我們要善用“加法”,儘可能地調動一切必要的攝影語言和構圖要素,去表達“言外之意”“弦外之聲”,特別是“畫外之境”,以延展作品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