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河北梆子的起源及藝術特點介紹

藝術4.58K

 一、河北梆子的起源

河北梆子的起源及藝術特點介紹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陝梆子蛻變而成,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山陝梆子流入河北的歷史較久,在清代有關記載中,有的稱秦腔、有的'稱亂彈、有的稱西部,有時也叫弋陽梆子。其具體流入時間,據劉獻廷之《廣陽雜記》載: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

劉生於清順治五年,逝於康熙三十四年(1648-1695年),所記是十七世紀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見聞,證實此時京畿地區已有“秦聲”或謂“亂彈”(即梆子腔)在流行。至乾隆時,秦腔愈益盛行,對崑曲已形成壓倒之勢,如乾隆九年的《夢中緣傳奇》序載:“長安(北京)之梨園,所好唯秦聲、羅、弋。厭聽吳騷,聞歌崑曲,輒鬨然散去。”此後,“至嘉慶年,盛尚秦腔,盡系桑間濮上之音。”(《都門紀略》詞場序)以上所列,說明至遲康熙中葉京畿地區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動。

山陝梆子流入河北後,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爲了贏得當地羣衆的賞愛,根據當地羣衆的語言習慣、情趣、愛好等,在藝術上進行不斷改革、創造。特別是後繼人才和從業羣體的當地化,在演員隊伍中,河北人逐漸增多,這更是導致山陝梆子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到了道光年間,長期活動在河北的山陝梆子逐步發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

 二、河北梆子的藝術特點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屬於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屬於旦行的花旦、刀馬旦、彩旦、老旦等則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淨行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種,但不甚完備;醜行也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唱腔,除無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

男女聲唱腔,採用同宮同腔,男演員唱來較爲吃力。正調唱腔是微調式,反調唱腔爲宮調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進,是旋律進行的突出特點。演唱上講究“齶嗽”、“噴口”、“砸夯”等特殊技巧,聽來慷慨激越,淋漓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