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爲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

其他3.02W

紅色經典現代京劇《沙家浜》當年可謂婦孺皆知。在薊縣下倉鎮太河窪地區,也有一個“沙家浜”。抗日戰爭時期,太河窪民衆憑藉地形地貌的優勢,與日僞軍鬥智鬥勇,讓八路軍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爲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

薊縣下倉鎮太河窪地區地勢低窪,水面和蘆葦蕩成爲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游擊隊的“保護傘”,發生過許多村民智鬥日僞軍的精彩故事,因此獲得“薊縣沙家浜”的美名。日前,記者跟隨薊縣歷史研究者、民俗學家丁連舉探訪“薊縣沙家浜”。

太河窪地區散佈着野王莊、安棋盤、南魯莊子等多個小村子,地處於橋水庫發源的三條河流交界處。“以前這裏十年九澇,一到雨季後,十幾個村子天水相連。”丁連舉告訴記者,那時附近幾千畝範圍都是水面和蘆葦蕩,一直到次年春季大水才逐漸退去,成爲八路軍游擊隊天然的掩護屏障。

在70年前,這裏家家戶戶都有比笸籮筐子大一些的小木船做出行用。“父親告訴我,當年抗日的時候,村民們在河上架橋帶路,爲八路軍傷病員提供避難之所。”村民王宗躍大爺說,由於道路難行,日軍的重型裝備難以深入,“當年,村民一旦收到敵人要來清鄉掃蕩的消息,就迅速把八路軍傷員用小船划進蘆葦蕩裏頭藏起來。”

在太河窪地區,“瞞天過海”的抗日故事村民們耳熟能詳。當年有個叫王有亮的青年膽大心細,從小就在水窪裏摸爬滾打,對地形十分熟悉。抗日戰爭爆發後,王有亮成爲我軍地下工作者。1940年夏天,日僞軍來到附近村莊掃蕩,他假裝對敵忠心,在村口舉着小旗子“迎接”,和敵人周旋。而此時,在村裏盯梢的'婦救會主任於大嫂老遠就看到王有亮的旗子,知道是敵人來了,立即組織鄉親們把村裏的八路軍傷員沿水路轉移走。就這樣,日軍多次進到村民家裏挨戶搜查,結果什麼也找不到,八路軍的有生力量在這裏得以保存。

如今,太河窪已變爲一望無際的良田,成爲津城重要的糧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