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國小科學評課稿集錦[4篇]

其他1.08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麼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科學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小科學評課稿集錦[4篇]

國小科學評課稿1

在國小科學教學中開展對學生科學思維的訓練、培養是科學課程標準賦予的一項基本要求。

xx老師執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一課時,能立足課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培養學生思維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教師的“引”,讓思維點燃。

疑問是激起學生進行思維的原始動力。陳老師在導入時,通過演示,問:在100ml水中加一勺鹽能溶解嗎?生衆:能。師加鹽攪拌,學生觀察到果然溶解了。這樣的過程重複了三次。師問:如果我們所有的鹽全部倒進去呢?學生罔然。追問:到底能溶解多少食鹽呢?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和思維的動力,爲本節課確立了探究的主題。這時教師還沒有結束,又出示了兩個大小不同的裝有同樣高度的水的燒杯。問:這樣來做可以嗎?其中有一位學生說:可以。老師不急着否定,繼續引導,問其他的學生,回答不可以。這個環節讓學生通過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必須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們強調在讓學生“動手”的同時更要讓學生“動腦”,最終內化成一種固有的知識和技能。在老師引導學生思考:通過猜測後,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鹽,你認爲每次加多少食鹽適合呢?學生有的`說一勺一勺加;有的說2克、2克加……師引導:每次加鹽是先多後少?還是先少後多?學生通過思考得出:前面應加多一些,後面加少一些。讓學生明白了科學的實驗方法。這樣的事例在很多環節都有充分的體現。如:什麼時候又可以加鹽了?溶解完後還剩下一點點怎麼辦等等。

二、科學表述,讓思維開花。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通過語言表述出來的。準確科學的語言表述才能體現出學生的思維發展。

陳老師在課上十分注重學生對語言的表述。如讓學生說什麼時候又可以加鹽了?學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顆時再加;剩一半時再加……從學生的語言中反應出孩子們對什麼時候可以加鹽了,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再如,師問:還剩下一點點怎麼辦?學生描述:一勺多一點,半勺,大約幾勺半……

三、數據分析,讓思維火花升起。

新課標指出,實驗時,要注重事實證據,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提升。

陳老師在這堂課上做得特別好。他把學生猜測的溶解食鹽量和通過實驗後得出的實際溶解食鹽量都一一記錄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兩組數據。從數據中去發現猜測是多了還是少了,爲什麼。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證意識。

雖然三四年級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還不是那麼熟悉,但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培養、訓練,學生思維水平會得到進一步地提升。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堂課上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值得商榷。

1.實驗材料的選擇:學生在用勺子“量”食鹽的過程中,老師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是“筷子”,這樣對保證一平勺大約是1克的結果會有出入。學生在操作時,可能會多颳去一些或少颳去一些。我建議是否可採用牙籤爲好。

2.課的延伸拓展處:學生經過實驗已經得出了50ml水大約能溶解20克食鹽。老師是否可以設問:那100ml水你猜能溶解多少食鹽呢?課後可以讓學生繼續去探究。

國小科學評課稿2

各位老師:

下午好!我是xx鎮長江國小的一名教師,我校有機會爲全州國小研究科學課教學提供視頻課例,感到十分榮幸。在此,我受教研室科學課教研員的委託,並代表學校綜合學科教研組對譚玉波老師執教的《溫度和溫度計》一課的研究情況作簡單介紹。

一、科學課教學要關注學習方法新課程教學強調轉變學習方式,科學課更強調探究學習,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的學習方式。

科學課教學在運用課程六大理念的同時更要關注科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有專家認爲"沒有科學的方法,就無法構築科學的一切"。本課的研究活動試圖在研究學習方法和科學方法方面作一些嘗試。

1、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在以前的國小自然教學中,經常用到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考察法、測量法、練習法等學習方171717,這些方法在科學課教學中仍然適用。運用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選用學習方法作必要的引導和指導,使學生運用的方法更恰當、更科學,從而使學習更有效。本節課中,譚老師引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和比較的方法感知三杯水不同的冷熱程度;用觀察的方法瞭解溫度計的構造,發現溫度計液柱隨溫度高低變化而變化的現象,用討論的方法確定"驗證引起溫度計液柱變化因素"的辦法;用測量的方法形成"物體的溫度可以用溫度計測量"的科學概念等。這些方法運用恰當,針對性強,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快樂地學習。通過本節課的研究,我們有以下共識:

第一,學生學習科學,要選用恰當的學習方法,使學習更輕鬆,更主動積極地學習。恰當的學習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學生在選用學習方法時,要根據學習的內容來確定,方法要有針對性。同時,學生在選用學習方法時,教師要進行有效引導,及時對學生運用學習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指導。

第三,學習方法不是學習技巧的簡單羅列,學習方法是貫穿整個學習、思維、實踐的一系列活動。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指能使人快樂地學習,輕鬆地學習,能突出重點、化難爲易地學習,能提高學習效率的學習方法。總之,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學習方法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

2、探討科學方法。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科學方法是科學素養的四個核心指標之一。它是指對於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和程序能夠了解與把握,知道如何運用科學技術與知識去嘗試解決問題,會提出假設與猜想,會蒐集有關的信息和證據,會進行判斷、推理和決策,會同他人交往,並且能與他人合作解決問。

在《溫度和溫度計》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分組實驗感知溫度、感知溫度計液柱變化的相關因素以及比較武漢和長春溫度的不同之處時,對科學方法進行了探索與研究。通過我們的初步研究,認爲:

第一,科學方法與科學的學習方法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科學方法注重探究全過程,科學方法中要運用學習方法。如感知溫度計液柱的變化時用到了觀察、實驗、討論等學習方法。而學習方法是爲了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概念、培養操作技能等所採用的具體手段與策略。

第二,掌握科學方法要轉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願意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等學習品質。

第三,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方法不能空洞說教,教師的引領要注重過程,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如:用什麼知識、什法去解決問題,如何猜想與假設,如何收集信息與數據,如何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與整理,如何更好地與人合作等方面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方法,只有在教師有效地多次引導下,學生才能掌握和運用科學方法。

第四,落實學生的親歷活動是掌握和運用科學方法必要前提。《科學課程標準解讀》中,對課改前學生掌握科學方法進行抽樣統計與分析,總體合格率僅爲34.9,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學中難以落實親歷活動,學生難以掌握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過程和關聯程度。比如本節課中要認識"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就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測量物體的溫度,學生纔會有所體驗,長期堅持落實親歷活動,科學方法才得以掌握。

二、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科學知識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中,科學知識佔較大比重,如:什麼是溫度,攝氏溫度計的.構造,攝氏溫度計用什麼符號表示,攝氏溫度計的測量範圍,每個刻度表示多少度,怎樣讀寫攝氏溫度等等。如何使學生有效地學習、理解科學知識呢我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與研究。

1、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科學知識。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什麼是物體的溫度"之前用了實驗的學習方法、比較的思維方法對物體的冷熱程度進行充分體驗。在學習溫度計的構造時,用觀察的方法,發揮實物工具的直觀作用。在讀寫溫度時,用比較的方法找出相同與不同。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是爲了更好地學習、理解科學知識。

2、運用現代學習方式獲取科學知識。教學中,譚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如:在瞭解溫度計構造時,讓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帶着問題進行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引導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感知溫度計的液柱變化、刻度上的數字與物體的冷熱程度有關時,運用了探究學習,有利於學生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概念,獲取科學知識。

3、注重探究,講求知識的簡約性。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習讀寫攝氏溫度時,在充分運用比較這種思維方法的前提下,學生找出了幾種不同的溫度,那麼怎樣讀寫這些不同的溫度呢譚老師注重了讀寫方法的有效引導。在揭示"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這一科學概念時,講求知識的簡約性,在學生體驗三杯水冷熱程度不同的基礎上,教師直接揭示什麼是溫度,減少了不必要的探究環節。

4、認識科學概念與科學知識的聯繫。新課程教學中,科學課與其他學科的三維教學目標進行比較,不同點在於科學課是"科學概念"目標,其他學科是"知識與能力"目標,科學概念就是科學知識嗎1717這一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也進行了一些研究。科學概念與科學知識的區別在於:

一是其含義不同。

二是教學目標中的分佈不同。如"觀察和研究作爲測量工具的常用液體溫度計的主要構造"這一目標放在"過程與方法"中,這句話前一部分表述了用什麼樣的方法與過程去學習,後面表述的內容則是學生要掌握的科學知識。

三是形成科學概念更要注重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強調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抽象等思維方式形成科學概念;科學知識則側重於觀察、記憶、理解與運用。科學課中,科學概念與科學知識又有緊密的聯繫,有的概念本身就是科學知識。如本課中的"什麼是溫度"既是科學概念,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科學知識。

5、強調以探究爲核心不能淡化科學知識的學習。本節課中,譚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必要的科學知識。國小科學課教學不能淡化科學知識的學習,不能輕視學生科學知識的積累。改革學習方式,堅持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目的之一就在於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解科學知識,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造條件。

各位老師,科學課教學中的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並不是一、二節課能解決的,希望與各位同仁在今後充分利用網絡教研的平臺多多交流,研究科學課教學,達到提高科學課教學質量的目的。同時,也衷心希望各位老師對《溫度和溫度計》一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看法。謝謝大家!

國小科學評課稿3

一、創設情境,激趣質疑

教師在引入新課時,從遊戲開始,兩個個頭差不多的學生都用一口氣吹出的氣球爲什麼不一樣大,學生進行了大膽的猜測:跟呼吸有關、跟肺活量有關……

二、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這堂課中,教師參與到了整個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困難,體現了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分組實驗中,有部分學生在實驗中出現了一些不科學的實驗方法,主講老師就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及時的、正確的方法指導,使科學更具嚴密性。

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這堂課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的過成中,教師都能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科學概念的落實。並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僅僅形成了正確的科學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課堂中的最後一個問題留到課後回家完成。

讓學生帶着問題離開課堂,把課堂中的問題帶進他們的生活中,鼓勵他們在生活中繼續探討科學概念,並能用自己學到的科學概念去解釋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現象,讓科學與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樣的科學纔是真正的科學。這樣既能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又能使他們形成一種成就感,讓他們感覺到原來科學的領域是如此之廣,而不只是停留在課堂中。

五、課堂評價及時到位而又不做作,給人一種自然親切的感覺“太棒了”“真好”等等

國小科學評課稿4

所有的課程要一分爲二的看,預設與生成永遠都不會統一。魏老師今天執教的《用擺計時的鐘》一課的設計可以用大膽創新、簡單明瞭、樸素平實、收放自如、以人爲本五方面來進行評析。

大膽創新:

魏老師將《用擺計時的鐘》一課和《測量擺的快慢》一課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爲一課典型的科學探究課,使課堂的主脈更加清晰,內容更加豐富。讓學生親歷了一個完整的研究擺的過程。

簡單明瞭:

一是教學環節的設計簡單明瞭,目的性強,其實整體設計就分爲兩大部分:先認識擺的構造並通過測量一分鐘百的次數這個實驗來揭開本課重點問題的研究。魏老師沒有單純地利用這個問題做過渡,在這裏,讓學生通過多測幾次來體會重複實驗的重要意義——科學、精準的數據是要通過多次測量才能得到的。這一重要的科學思想爲下一個環節“研究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鋪墊。二是教師語言簡單明瞭,問題設計邏輯性強、指向性強。五年級學生表達能力已經較強,教師的`問題就不能過碎,讓學生有一個連貫性的思維過程。魏老師在這一問題上做的比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導學生評價,以促進學生自己的思維發展。

樸素平實:

有些老師上觀摩教學好用一些動畫片和色彩鮮豔的實驗器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不否認,這樣往往課堂氣氛比較熱烈。但我個人認爲,這樣的準備一般不適合上日常教學,這樣的觀摩課學習的東西不多。但魏老師這節課從電教手段上只用了一個演示文稿,幫助學生回憶了學過的計時器和看了擺的構造,爲後面的學生敘述作了語言上的鋪墊,並加深了對擺德感性認識。效果也很好。而且實驗器材簡單適用,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理解科學的生活化,感受身邊處處是科學。教師在課堂上從擺的構造到猜測影響擺快慢的因素,再到設計實驗驗證猜測,都力求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方式親歷親爲每個探究活動。操作前,教師更是利用師評、生評等多種方式使學生明確了實驗目的,過程等。力圖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體現科學的嚴謹性。

收放自如:

在探究環節,教師採用了先扶後放的教學策略,學生在制定計劃的過程是一個思維開展的過程,對這一過程,教師給予了指導並直接參與學生討論。魏老師收放的尺度比較恰當,更重要的是魏老師明顯的先扶着學生經歷了擺重因素影響擺的快慢的過程,使學生明確了控制變量的重要性,從而爲後面放手讓學生獨立設計和操作對比實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人爲本:

本節課始終都是學生自己發現感興趣的問題,自己設計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去獲取有關結論和信息,能主動地把研究結果進行總結交流,這裏魏老師就是在努力爲學生創設參與學習的條件和機會,支持和促進學生髮展,幫助學生在參與中自己建構知識,自己鍛鍊能力。真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

但本節課也存在着不足:如自制擺後,教師說我們擺得擺重各不相同,擺繩也不相同,那它們在一分鐘內擺動的次數是否相同呢?這裏的順序顛倒了,應該在測量完本組實驗後問爲什麼大家的擺一分鐘內擺動的次數不同,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而且教師在每組測完第一組數據後,這裏重要滲透的是一組數據能不能代表你的擺每次都是擺相同的次數呢?從而引出要反覆實驗多收集幾組數據才能得到較準確地自制的擺在每分鐘內擺動的次數。並滲透重複實驗的重要意義。但在這裏魏老師有些急於讓學生多收集幾組數據爲後面發現問題作鋪墊。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求出每組的平均值,使學生得到一個自己的擺單位時間內較精準的擺動次數。使我們的實驗有一個結果。而且在比較數據的時候應該先比較每組四次的德次數分別是多少,再比較同一次不同組數據的變化,從而引出爲什麼不同?這樣結構比較分明。

在扶着學生設計“擺重”是否影響擺的快慢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控制變量的重要性,也要規範操作。如放兩個鉤碼作爲擺重時,兩個鉤碼是並排掛還是豎直掛,怎樣控制擺幅相同等問題,可以利用學生說,教師演示的方法來使實驗更科學、更嚴謹。不然我們扶着走的意義也大打折扣。

最後就是對於生成性問題的處理,比如在學生總結擺重到底是否會影響擺的快慢時有兩個同學與大家的意見不統一。認爲有關係,這時作爲教師不能什麼都留到課下讓學生去處理。我們可以讓他說明理由,大家共同分析,這是訓練學生思維的現成素材,我們要把握。最起碼,也可以讓他和下面要研究的問題共同研究。

這節科學課上魏老師不僅注重教給學生有形的知識,更重要的她側重在訓練學生的無形的能力上。我們每個科學教師都清楚一個道理,就是交給學生查字典的方法,要比教給他每一個字產生的效能會更大。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有不當之處請多加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