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我眼中的杜甫600字

其他1.18W

我眼中的杜甫600字

一篇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我一聽這話來了氣。怎麼老杜就靠着咱們幾個朋友生活呀?

他有手有腳,四肢發達:眼睛,鼻子,耳朵,嘴,還有眉毛。五官又很齊全,他怎麼就不自己某個生路,掙幾個錢呢?可人家借詩抒情正發愁呢!這可不是,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了,他心情一直都不是太好。就打搬到咱們四川成都後生活才漸漸安定了。

好幾年都過去了。有一天,突然就看見老杜從家裏瘋瘋癲癲地跑出來,我趕忙出門迎接。還沒等我出門,他就大聲喊道:“平定了!平定了!我回家去!”“怎麼了?回哪裏?什麼平定了?”我接連問了好幾句。他一字一頓地說:“安史之亂平定了,我們可以回家去了。謝謝你,這段時間對我的關懷和照顧。”一聽老杜要走,真的有點不捨得。我問:“老杜,你真的要回去嗎?再呆一段時間,不好嗎?先別回去,這兒的風景多好。既然安史之亂平定了,那你的牽掛也就沒有了,好好享受一下吧!”“不,我要回去,我一定要回去。”他堅定地說。

“那我明天去送你!”我對他說。他沒理我,轉身就離開了。

第二天,我左等右等,也不見他的蹤影。我就跑到他那兒裏看看。一到那兒,空空如也,只有一座草房立在那裏。轉頭向江上望去:碧波盪漾的江面上,只有一葉小船在向遠處飄去。那小船上,也許是回家心切的老杜和他的妻子兒女吧!

就這樣,我們分別了。雖然有許多不捨,但我還是希望他回到家鄉能夠安寧,幸福地生活。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第二篇

杜甫之於別人,或許只是一介詩聖。於我則他更是一位有情有義、爲國爲民的真君子。他雖然繼承了儒家思想,但是他卻又明顯高於儒家思想。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杜甫則說人無論窮達均要兼善天下。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杜甫則不管有無官職,一直在爲國家政局考慮。

我爲這位詩聖君子的大膽而折服,因他“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的激情抗議;我爲這位詩聖君子的灑脫而折服,因他“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的淡泊名利;我爲這位詩聖君子的豪邁而折服,因他“全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壯志豪情。

他用一雙淚眼看大唐盛衰榮辱,以一顆丹心憂國家江河日下。他懼蒼生顛沛流離,他恐乾坤滿目瘡痍,他的淚是爲故國而流,他的憂是爲百姓所受,他可有一絲一毫來感嘆自己多舛的命運和悽苦的人生?

當安史的鐵騎踏碎盛唐霓裳羽衣般的歌舞昇平,那長安城本該明媚的春景便就在他眼中早已有了不可承受之荒蕪。從長安到成都,他在流亡中閱盡風雲滄桑,依然保持憂國憂民的心境,縱然所有人都說大唐氣數已盡,但兵敗如山倒卻壓不倒他的愛國之情。杜甫啊,臥於草堂間,瑟瑟寒風裏,依然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千古絕唱,咸陽橋上‘牽衣頓足闌道哭’,荒野路上“收汝淚縱橫”,都體現了杜甫對世人的悲憫同情。

他不像蘇軾風度翩翩超然物外,卻在深思熟慮中匡扶天下,他不像辛棄疾鐵骨錚錚,美芹悲黍,卻有情有義,爲天下蒼生而泣。他不像馬援,馬革裹屍,血染征程,卻窮盡一生,只爲祖國統一的`夙願!好一個詩聖杜甫!好一個愛國英雄!

在湘水的泊舟中,你溘然離世,幾天之後,代宗密誅魚朝恩,害人無數的一代佞臣終死於非命,這恐怕是上天給他的最好慰藉吧!回首杜甫的一生,一觸濁淚,便沉醉於晚唐的落寞,兩行清淚,便驅散了紅塵的惆悵。之愛,之大愛,之赤子之愛,之人民之愛,之潤物細無聲之精雕細刻之愛,之語不驚人死不休之雄渾壯闊之愛。

噫,微斯天,吾誰與歸?唯斯人,吾於同行。

第三篇

或許,他並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脫豪放,也沒有陶淵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繫祖國,他甚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談起杜甫,我甚至不願提起他“詩聖”的稱號,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國”的愛國者。

憂國,是杜甫詩中的靈魂主幹,他的所有詩作中,多數都透露出對祖國山河破碎的感嘆和愁苦。面對日益衰敗的唐朝,面對支離破碎的大唐國土,他含淚提筆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國繁榮,而今日卻破亡了,面對依舊的山河,試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時淚”、懷着“恨別心”?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愛國的詩人,他因“國破而憂,因國盛而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他快樂,因收復“河南”、“河北”而快樂。他的快樂,不僅僅是自己的,更是屬於祖國的。這種純粹的快樂,只是真心愛國的人才配擁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遊遍山水,更不需要榮華利祿,杜甫快樂的根源,只是祖國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是最黑暗的時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殘暴無情地壓迫、剝削百姓。在這水生火熱的時候,杜甫毅然選擇站出來,用慧筆揭露出一樁樁事件,將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句詩句中。《三吏》、《三別》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讓杜甫憤怒卻無奈,自己無能爲力,只能愁苦地“獨與老翁別”。他也曾通過仕途改變現狀,無奈,官場污濁,導致他屢遭貶謫。最終,他選擇回到百姓中去,以筆作木倉,抒發他對人民真摯的同情。他親民,他願意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似乎他並不是一位詩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發財的“詩聖”。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鬱頓挫的詩句,對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更敬仰他敢於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無畏和正義。

若說千百年後詩作不一定會流傳於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於祖國,還恐祖國不盛乎?

標籤: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