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找規律》評課稿必備(15篇)

其他2.6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我們應該怎麼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找規律》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找規律》評課稿必備(15篇)

《找規律》評課稿1

5月31日上午第三節課,我們數學組的老師齊聚在一年級五班,共同學習了張鑫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排列的規律。回顧張老師的教學全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巧妙的“設”

導入部分張老師巧妙地創設了一個挑戰記憶的遊戲,第一幅圖中的圖形是雜亂無章的,幾乎沒有學生記住圖形的排列順序,第二幅、第三幅圖中的圖形有規律,學生很容易記住。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並從這環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有規律的事物不僅便於記憶,還更美觀,自然引入課題,爲下面學生探索規律,體驗規律做了充分的準備。

二、適時的“引”

根據導入環節的第二、三幅圖引入新課,學生雖然明白每一幅圖中的圖形都有規律,但在語言表達上還有些囉嗦,不會用簡練的.語言描述圖形的排列規律。張老師適時引導,先讓學生聽老師說,再由個別學生嘗試說,

三、大膽的“放”

在新知傳授過程中,張師能夠充分相信學生,大膽得“放手”於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出示的主題圖中自主探索、尋找、認識、感受、發現規律的存在,並突出“找”這一過程。通過“找”彩旗、“找”彩燈、“找”小朋友的排列特點,有哪些規律,讓孩子們找一找,說一說,發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使學生在充分發現規律、感受規律的同時,體會成功的喜悅。

四、開放的“擺”

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動的過程。張老師充分利用孩子們喜歡的貼畫,以小組爲單位,創設有規律排列的圖形,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去發現,去創造,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找規律》評課稿2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

一.聽了宋老師的《找規律》,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剛開始出示魔法屋,房檐上出示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獨立思考,同桌互說,小組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注重利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如在例題的教學中,學生對自己發現的規律進行介紹時,是儘可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主動來構建自己數學知識。在學習總結環節中讓學生比較新舊與舊知的聯繫。對學生主動建構新知也應該是有幫助的。

4、教學設計合理,看得起來比較花心思,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彩,分層目標要求明確。同時,力求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教學意圖。

宋老師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語言也着實讓我感到佩服,她的一言一行都是那麼自然、自信。本節課,宋老師注重以學生髮展爲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她給學生創設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能夠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維成果,相互啓發,共同發展。教師通過循循善誘,層層引導的教學,把教材中抽象的規律引發爲一個過程,一個讓學生參與觀察、驗證、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學習過程,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值得借鑑的是,孫老師在課堂上經常用激勵的語言,積極鼓勵學生求知的慾望,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二.其實作爲一線教師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在聽<找規律>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幾個問題:

(1)複習鋪墊這一環節在本課時的教學有沒有必要?個人感覺必要性不強的情況下,因爲這一課時的找規律與一年級的規律沒有學生最近學習發展區的關聯,關係不大,屬於規律兩種的不同類型,一種是簡單排列,一種是循環排列規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導入新課,必竟低段的學生注意力在課時的前十五分鐘的黃金時間。

(2)規律個人認爲是指重複出現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個整體,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脫離整體來表述,如第一列與第二列的關係,可以四列一起來看,從上往下的規律,或者是從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規律。再譬如新課環節中○△□☆、△□☆○請學生畫下去,這個規律應該說是不完整的,學生如果沒有上面動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這二列循環,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環。○△□☆、△□☆○、○△□☆、△□☆○……我可以以二列爲一單元循環排行,所以小編認爲至少要出現三列纔算科學。

(3)找規律一課的重點當然也是難點,讓學生能找出其中的規律,找是本節課的重要教學手段,教者沒有提供學生學具進行操作,只有個別學生上來板演,感覺學生對於循環排行規律的認識可能還是單薄一些,我們不能因爲操作可能產生對課產生的負面影響還不讓學生親力實踐一下。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數學廣角的內容比較開放,與二年級學生的生活聯繫也比較密切,同樣也適合低段學生的心理認識特點,所以應多挖一下這方面的教學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教材上的例題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來用。

《找規律》評課稿3

《找規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它蘊含着深刻的數學思想,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本節課毛老師從感知規律,認識規律,鞏固規律到欣賞規律,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聽了之後,我有以下幾個感想:

1、毛老師非常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本節課毛老師根據一年級孩子的特點,精心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學校舉行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來解釋生活的現象,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數學在生活中產生的美,有效地溝通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

2、毛老師非常注重學生動手和動腦的結合。 我們知道“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孩子只有自己動手了,纔會有深刻體驗,對規律纔會有深刻認知。本節課中,林老師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極力將數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化的實踐活動,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同時讓學生利用材料創造規律充分體現了動手和動腦的有效結合。

3、毛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比較好,用遊戲貫穿整節課,符合低段孩子有玩的性格特點,每個教學環節以闖關的形式出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毛老師的教學板書簡單明瞭,還特別美觀,教師的語言富有童趣。

5、毛老師通過一串有規律的數字引入,直奔主題,不拖拉,目的性強。在新授課部分節奏有些快,在如何分組以及每組重複出現的次數要多強調,爲後面的教學作鋪墊。由於這裏強調的比較少,以至於老師在後面提出“什麼是規律”時,學生答不上來。

6、毛老師一邊課件播放拍手歌,一邊讓學生跟着做動作,這一環節學生的興趣特別高,但後來讓學生找規律時,就會發現好多學生根本找不出來,因爲動作比較多,歌曲也稍長了點,學生有點亂,其實我們可以簡單地設計拍拍手遊戲,這樣比較容易找出規律。

7:毛老師在學生說出老師有戴眼鏡的和無戴眼鏡的時候,應該要及時指出錯誤,並強調怎麼排列我們才能說這是有規律的排列。

《找規律》評課稿4

章老師的這節課——《找規律》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的五(下)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我們知道,以往這些內容大都出現在奧數輔導和比賽中,是對學有餘力的學生提出的較高要求,對於鍛鍊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很大幫助。那現在新教材把這些內容安排到了教科書中,一方面可見這些內容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可見我們教育工作者對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視。

《課標》指出:數學的學習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數學課堂應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從課程標準的表述裏我們能夠體會到,探求活動、探求過程比探求結論更加重要。如果教學的着眼點、着重點不放在活動的過程與方法上,而過分關注結論,可能導致教學從探索發現規律變成接受記憶規律。因此,教學不是爲了形成某個數學概念或記住某種法則,而是開展數學活動,積累探索規律的體驗。

章老師的這節課,《找規律》力求重心放在“找”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全過程,體現新課標的核心理念。具體如下:

1、充分利用導學指南,打造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先進的高效的課堂。

這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週期問題”、“植樹問題”、“搭配問題”??這些內容基礎上學習的,學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章老師設計了課前探究活動--《導學指南》,這樣設計既爲課堂教學節省了許多時間,又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實踐操作,初步感知其中的蘊藏的規律。

2、注重在體驗中發現

找規律的教學要讓學生體會規律本身內涵外,還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形成對規律的體驗,提高發現和概括數學規律的能力。就這一點,章老師出示了例題之後,先放手讓學生交流、彙報,問“你是怎麼得出的?”“能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嗎?”“能演示一下嗎?”先彙報了框2個數,師生共同體驗了思考過程,操作過程,得出“列舉”“計算”“平移”等不同的方法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要做到有序、不重複、不遺漏,“平移”這種方法最好,有了“有序、不重複、不遺漏”這樣的認知,在平移的過程中,學生就會自覺地注意到這關鍵點。接着研究如果框3個數結果又會怎樣?通過指名學生上臺操作,共同來平移。在這兩次操作的基礎上,部分學生對於這類問題的規律已經有所感悟了,接着提問,引起思考:用平移的方法比較麻煩,我們能用別的方法來找規律嗎?於是,在第三個問題“如果連續框4、5個數”時,不少學生根據規律已經能直接想到答案了,再次框一框,驗證計算的方法是否正確,從而確定規律。

經歷了這個“填表-觀察-對比-發現”的過程,其實就是傳遞給學生數學思考方法和數學活動經驗,就是教給學生今後遇到數學問題可以怎樣去研究、怎樣去提煉、怎樣數學地表達。只有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上去研究我們的教學內容、去構思教學設計,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打開一扇窗,讓學生領略到數學教學以外的東西,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數學教育。

3、及時反饋,拓展提升。俗話說“學以致用”,我們的課堂不是演戲,熱鬧,好看,而是要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在得出了計算的方法之後,章老師通過幾道有層次的題組練習,讓學生運用所找到的規律,獨立解決具體問題,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問題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習興趣。如座位--小方和小英坐在禮堂的那一題,連續設計了3個問題,(左右固定、左右不固定,由一橫排到圓圈)左右不固定討論“爲什麼要乘2?”,其中如果18個座位圍成圈形,學生自覺議論開來,教師再次利用課件圍成圈形,讓學生直觀思維。”再如日曆題(其實是加法原理),這些變式題的設計,大膽的拓展了課程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以點到面,從一個問題推廣到所有類似問題,提高應用能力。

4、公式體會符號算式(公式)的內涵,這樣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階段,使學生對數學規律有了更爲理性的把握。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大部分學生從“不知道到知道、從無序到有序、在有序思考的基礎上,發現現象中的規律、在獲得找到規律的成就體會有序思考的價值”的圖形覆蓋的規律;

6、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本節課,教師利用課件輔助教學,動畫演示,讓學生清新直觀感知移動的過程,數出移動的次數,爲理解規律墊底了基礎,大大增加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直以來,我個人都認爲一節數學課,應該具備以下兩點:

1、注重激發學生內在的興趣

2、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而今天章老師的課正是具備了這兩點,總之,老師實現了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教學,以現代的觀念、巧妙的設計、靈活的方法、愉悅的情感,清晰地思路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較爲深刻的印象。

不足之處:

作爲以“找規律”爲課題的數學課,把握找規律的落腳點——找規律重在“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變能力有待提高,有時忽略學生的想法,沒能及時捕捉到學生精彩發言中出現的有價值的數學思維動態,並使其得以延續。希望章老師更要注重傾聽和思考。

《找規律》評課稿5

本學期在教務處的組織下,我共聽了20節課。在這20節課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劉**老師的課。劉老師主講的是《找規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學具與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特點:

1、動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精心設計了課件,在本課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主題圖,生動形象的圖片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隨即提出要求,讓學生認真觀察,找出這些圖形的規律。教師講明要求,學生馬上主動並且迅速拿出手中圖片在桌子上擺。隨後教師又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使本節課知識重難點“循環排列規律”馬上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一目瞭然。

2、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與探索性。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劉老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以“猜想—實踐—驗證—反思”等一系列的學生學習活動爲主線,充分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去探索。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生在具體的操作中體驗可能性,探索數學思想、方法並獲得結論,且能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3、課內向課外延伸,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課堂上,劉老師通過讓運用所學知識,根據所出示的三組水果圖的規律,找出第四組水果擺放的規律以及找出地面磚的規律等練習。使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例子,活動中愉快發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爲此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節課中教師準備了充足的教學用具,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題。在鞏固練習第一題,給出一組圖形,讓學生猜猜第二組圖形會是什麼?出示的學具是紅色正方形、紅色圓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認爲圖片過小,不利用後面同學觀察,教師用膠帶把一組圖形連接,不利用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可以設計四種不同顏色的圖片,或四種不同類型的圖片,以免學生在交流彙報時即要說是什麼圖形,又要說是什麼顏色,造成個別學生表述不清楚,使聽者也不清晰。

2、低年級的課堂中應該多運用一些兒童化語言,以及鼓勵性的語言。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找規律》評課稿6

11月7號上午聽了崔老師的《找規律》這節課。崔老師年輕又充滿活力,整節課的思路清晰,課堂講解透徹,教態自然。雖說是一個比較年輕的教師,但絲毫沒有“青澀”

的感覺。

課後,在高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九個人聚在工作室對這節課進行評課,大家都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看法。這節課我感覺崔老師在這節課是下足了功夫的,包括對教材的理解,教學重點的突破,對自己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創新。整節課上得流暢,自然。也能完成他所要達到的要求,還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最後,高紅妹老師給我們做了點晴之筆的點評,肯定了崔老師的教學效果,肯定了老師的教學思路,肯定了本節課的難點攻克得比較好。但也提出了本節課的一些不足之處:難點的處理還可以再深化,再把它消化得更徹底,才能更好的照顧中下層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並且給出了修改意見:

1. 給的`任務要明確。

2. 給的合作時間要明確。

3. 小組每人的分工要明確。

4. 彙報時學生的語言要規範,要讓全班同學都參與。

5. 對本節課的餘數:0.1. 2. 分別代表那個顏色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才能類推和應用。

高老師不愧是名師,一下子就點出問題的關鍵,每個人心裏一下子都豁然開朗,也能更好的體會到這節課的精采。

真的給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學習機會,要好好的珍惜啊!

《找規律》評課稿7

我們數學團隊的張**老師,本週爲我們呈現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找規律》。本節課教師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也正是有了導入環節與自主探究環節的有效落實,才創設了合作交流環節的`良好的互動交流的氛圍。本環節教師設計的合作要求是:先找一找這組圖形的排列規律在小組內說一說,再按照這種規律小組同學合作塗一塗。雖然只是一句話,卻從多個角度訓練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是”找“,找規律既是對自主探究環節所學知識的一個鞏固,又爲下面的塗做好了準備。然後是“說”,本節課教師時時注重引導學生用規範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現,注重表述的嚴謹性。最後是“塗”,在小組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孩子們面前變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本節課合作交流環節,正是教師設計了有效的問題,纔給學生創造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運用規律、欣賞規律帶來的美感。所以我認爲這節課是成功的。

《找規律》評課稿8

我有幸參加了市“關注常態課堂,聚焦有效教學”教研活動,每節課短短的四十分鐘,讓我記憶深刻,頗有收穫。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教態親切、自然,表現出良好的素質和紮實的基本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單國友老師的課,他執教的五年級教材《找規律》,在教學中他注重於設置疑問,注重了動手操作活動的細節,然後通過啓、引,讓學生在自己的主動思考中學到知識,不斷的引導學生從問題中尋找答案。單國友老師的這節課則與衆不同,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以下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創“生活”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潛在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善於運用課件、配音等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從上海世博會入手,讓學生解決“在62天中選擇兩日遊,一共有多少不同情況” “我們可以選擇7月份2日~9日這8天時間來研究,一共有多少種不同情況。”這樣一個複雜到簡單的問題”。選用學生能接受到的實際例子來引課,創設有利學生髮現、探究的學習心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參與慾望,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通過積極思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維處於最佳狀態,學習起來就特別有興趣。這樣爲學生創設與生活實際有聯繫的問題情境,引起認知衝突,同時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慾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布“探究”境,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發揮主體作用

葉聖陶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習新知,新課程也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老師爲學生的自主探究設置了三次探究的機會

1、第一次探究:先讓學生用已有的方法自主探索。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有序列舉以及瞭解平移的方法,並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數”和“一共有幾種情況”之間的關係。

2、第二次探究: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並通過平移得出“三日遊”一共有幾種不同情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經歷“先猜想”“後驗證”的過程,感悟出“平移的次數”和“剩下數的個數”有關。

3、第三次探究:經過兩次探索,學生對規律已經有了感性的瞭解,但還沒有上升到理性高度。所以,本環節通過“不用方框找”這一做法,引導學生把通過操作而形成的感性認識進行“內化”,爲下一環節總結規律做理論上的準備。

經過三次探索,學生對蘊涵的規律有一定的瞭解,但這種瞭解還是分散的,片面的。經過全班交流之後,這種理解就變的全面、豐滿、深刻,從而在理論的高度給予總結,並構建了相應的數學模型。

學生的對規律的提煉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多層次的發展和提高。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自主的、探究的的過程。

三、迴歸生活廣闊天地,應用數學。

教師設計了兩個環節的知識技能訓練:思維應用、開放拓展。既鞏固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順着“上海世博會”這條主線設計了“購買連號券”、“父女選座位”、“逛世博中心漢字方陣”等一組題目,既在內容上有機相連,又在思維坡度上層層遞進。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應用了本節課的新授知識,學會了解決問題。運用“化繁爲簡”的思想總結出了規律,但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纔是學生學習的根本目的。所以,通過一組由淺入深,形式多樣的世博題進行鞏固練習,既凸現了本課的一條“主線”,又照顧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於對新課程的不同理解,我通過反思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應在課堂中對後進學生多一點注重

雖然學生對《找規律—圖形覆蓋的規律》課時的知識已經掌握,但仍有少部分學生在解決生活中問題時存點困難,根據的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堂中多去關注後進學生的學習狀況,。

二、可適當滲透情感教育,讓知識與生活情感緊密聯繫

如:在課始,課中“上海世博會”題材中可以讓學生,表達、抒發出自己的情感。

總之,感謝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領導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使枯躁的數學課變得生動活潑,使常態課堂教學更具有有效性與實效性。

《找規律》評課稿9

《找規律》是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夏老師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造完整、自然而流暢的生活情境,組織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實踐,去發現、欣賞、創造規律,從而感受數學的美。一節課下來,學生學有所獲,作爲老師,我也受益匪淺。下面僅從以下幾點,總結這節課的閃光之處。

一、創設完整的生活情境,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爲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夏老師以學生喜歡的“聯歡會”爲主線展開教學。提供的`學習材料富有童趣,學生感興趣。

二、注重方法的指導,促進方法的多樣性。

例如,在引導學生探索“動物的排列”,也就是循環排列的規律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有的孩子順時針看,有的孩子逆時針看,所以觀察的角度不同,發現的方法也就不同。這樣,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也使學生真正掌握找規律的方法,使課堂“活”中求“實”,從而具有實效性。夏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用簡單的語言把規律說清楚、說完整,既加深規律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又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學會完整地表達自己思考方法習慣的培養。

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規律,加深對規律的認識,使現實生活數學化。

整節課,通過找規律,說規律,畫規律以及用動作或肢體語言表示規律這樣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找一找,說一說身邊或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引導學生學習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使現實生活數學化。同時培養學生髮現數學美、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最後,夏老師還安排了讓學生欣賞有規律的圖片,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爲下一步讓學生用彩筆創作規律埋下了伏筆,可謂一舉兩得。

不足之處:

讓學生主動探究規律找到規律後讓學生說說其中的規律,學生說得不是很完整,那是因爲老師沒有十分強調“重複出現”這個詞,可以在練習中多問:你是把幾個看作一組的?能不能用上不斷重複出現來說一說?

《找規律》評課稿10

xx老師教學的四年級上冊《找規律》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的排列特徵及其規律。課始她利用“手指和指縫”簡單導入,直接而又生動,很快引導學生感悟到“指、縫、指、縫、指、縫、指、縫、指”的間隔排列規律。接着,她創設多種情境,逐步引導學生探索規律。她利用多媒體手段,鮮活的課件畫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手帕、柵欄、夾子等等多種間隔排列的物體中,觀察中到事物排列的'一般規律,即: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接着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間隔排列的種類,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整堂課,學生學習都很積極,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xx老師的數學基本功也很紮實,教學語言乾脆利索,表現出良好的名師風範。從整體上來說,教學目標很明確,教學過程是精心安排和設計的,教學效果也很好。間隔排列規律教學就是要搞清三點:

第一,什麼是間隔排列。

第二,間隔排列有哪些形式。

第三,每一種間隔排列有什麼特徵,其規律是怎樣的。

由於此課是第一課時,因此,第一個問題學生搞的很清楚。但是對於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學生只是初步感知,還不是很清晰,隨着後面的學習,學生會越來越清晰。建議:本節課上,利用已有的練習資源和教學情境,可以試着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後兩點,步子再大些,比如,間隔排列的物體,當兩端的物體相同時會怎樣?當兩端的物體不同時又會怎樣?當物體圍成一圈時又會怎樣?加強比較教學,在比較中初步體會間隔排列的不同類別的不同特徵,從而更好的揭示規律,併爲下一課打下牢固的基礎。

《找規律》評課稿11

今天聽了周xx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她分別從猜謎導入,引出規律、創設情境,探索規律、動手操作,感受規律、聯繫實際,尋找規律、運用規律,解決問題、總結評價,延伸規律這十二個層次展開教學。

一、猜謎導入,引出規律

讓學生從簡單的猜謎遊戲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通過先出示熊貓、小狗,讓學生猜後面的動物,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爲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這一環節,教師利用主題圖,爲學生創設了紅花和藍花的問題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題探索活動,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動手操作,感受規律

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使學生把獲得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逐步上升爲數學思考,初步感受有關的簡單數學模型。並通過讓學生從前往後看和從後往前看,感知不同的規律。

四、聯繫實際,尋找規律

通過欣賞與廣泛尋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規律的現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啓發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佈置開放性作業,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晚會時用的禮帽,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用數學知識裝扮生活,美化生活的愉悅。

《找規律》評課稿12

《找規律》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通過活動發現最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吳老師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過程和體驗,讓學生自己去“感悟”。

這部分內容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注重過程體驗,同時在過程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能力。所以吳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經歷過程。

吳老師是這樣導入的:再過一個多月“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你們高興嗎?到時候我們要把自己的教室佈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們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從來也沒有親手佈置過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麼佈置的?(出示主題圖)感覺怎麼樣?問:

1、你們看到了什麼?

2、這些彩旗、彩花、燈籠是不是隨隨便便、亂七八糟放的?讓學生去看、去說,當時學生特別興奮,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學生七嘴八舌,議論開了,雖然話語不夠標準,但是他們感悟到這些排列是有規律的。

接着去找找彩旗的規律:(出示課件:彩旗按紅、黃交替出現,最後一面沒有顏色)。請大家猜一猜,最後這面彩旗會是什麼顏色?看看對不對(課件:最後一面變成黃色)?。你們是怎

樣想的?(課件:出示規律的劃分線說說彩旗的規律是什麼?再採用2人小組討論的形式找彩花、燈籠和小朋友隊伍的規律。

二、蘊涵情感和數學美,讓學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裏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裝飾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爲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慶祝圖”作爲課的開頭,讓學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規律,在課堂中其實也要蘊涵數學美,因爲美就在我們身邊。

三、增強運用意識,讓學生自己去“聯繫生活”。

加強運用意識的培養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因此吳老師在課中設計了“說一說生活和學習中的規律”這一壞節,有學生說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有規律的,學生恍然大悟,哦,原來音樂中的節奏也是有規律的。這樣,把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有的說過馬路時的紅綠燈是有規律的,有的說人行道上的斑馬線是有規律的,有的說教室裏的電燈排列有規律,還有的人的兩隻走路時也是有規律的。讓學生感受了生活中處處有規律。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說得流暢、合作得

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美當中,感悟着各種有規律的排列。

《找規律》評課稿13

《找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內容。這節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這節課李曉靜老師爲學生創設了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實踐、體驗,以達到知識與能力共進,情感與體驗提升。個人覺得這節課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本課一開始就選取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內容“兒童節場地佈置”作爲主題,引導學生找規律,最後又運用規律創造生活中的規律美,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促進學生建構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互動的多樣性

在這節課的活動中,運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始終是在交流、合作中學習,活動促進了同伴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另外,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引導和委婉的提示,學生對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達到了師與生、生與生的互補與共進的教學要求。

三、體驗數學

這節課把“尋找規律王國”這一情境下的活動貫穿於整節課的始終,使學生通過猜一猜、想一想、擺一擺、塗一塗、畫一畫這些有趣的活動感受規律,創造規律。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體驗中加深對規律的.認識,只有學生自己體驗的,纔是真實的、深刻的。

四、規則的建立

本節課設計了小組星賽,聽課認真、發言積極、表達完整、表現好的同學都能爲小組爭得星星獎勵。這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通過小獎勵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找規律》評課稿14

這是一篇關於一年級找規律評課,一年級找規律評課稿,一年級數學找規律評課的文章。激發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開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

5月25日,終於聽到和老師精彩的課。長時間沒交低年級了,對低年級教學陌生了,特別是現在的孩子有個性、聰明、視野開闊,如何上好低年級的課,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心裏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級老師,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手段新穎,教學風格獨特,課堂調控得非常好,節奏鬆緊分寸拿捏得準,和老師的《找規律》就是一節很好觀摩課。通過聽課學習,談談一點心得:

一、嚴謹的治學態度

自從和老師接到上課任務以後,就開始着手備課,對於一個有多年教齡,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來說,對於上這樣一節空開課,應該是小菜一碟,可和老師卻很認真對待,安排好時間,提前備課,做好充分準備。從一開始時間的不確定,到最後定下來,和老師沒有任何怨言,她以學校大局爲主,對學校的大型活動讓路,包括學校的教學、家長開放日、同一天的語文科組公開課衝撞等,和老師都自己排好時間,改動原來設定的時間來遷就、方便全科組的老師集體聽課學習,她不從個人方面着想,不是抱着應付了事心態,爲我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實在感動。

二、設計遊戲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開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金老師設計“找規律”這一案例,老師設計了讓學生做遊戲“猜一猜”,讓學生猜下面出現的是什麼水果,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老師的問題“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學生也馬上會用流利的準確的語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同時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三、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本節教學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所以在教學設計上,和老師多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別是四人小組合作完成圖形排列並展示,通過課前感知規律——情境中發現規律——操作中深化規律——體會中創新規律——生活中應用規律這五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進行教學。金老師能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藉助課件創設學生喜愛的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探索規律的各種活動中,自主探究、主動地去發現,創造規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也是爲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注重知識梳理,歸納規律

從新課開始,和老師引導學生學習例題,到課堂練習各個環節,都能及時讓學生說出按什麼的規律來排列,整體上大部分學生都能準確地說出規律所在,其實也就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新課導入就引導學生說出按什麼順序排列,例題在黑板板書以及課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組的規律歸納出來,例如彩旗是“紅黃爲一組”

、小花是“綠紫爲一組”、燈籠是“紫紅爲一組”等等,通過引導、歸納、板書,使學生掌握規律,並能把規律完成進行表述。

課堂上還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學生學的輕鬆,老師也從容組織課堂教學,課間穿插拍手找規律、聽音樂等,都是與本節課內容相關,又使孩子們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放鬆,可見和老師匠心所在。一節課下來沒有感到壓迫、緊迫感,氣氛輕鬆愉快,心情愉悅。

聽完這節課,除了學習金老師有點之外,本人也有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調整一下課堂節奏,使課堂組織更顯緊湊,增加密度,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的有規律的現象,更彰顯課堂的有效教學。

2、在提高方面,和老師設計了讓學生塗熟練,設定了一條星狀手鍊,讓學生塗顏色。當時我們幾個聽課老師同時討論:如果再放開一點,只要求設計一條精美手鍊,我想會更發揮孩子積極性,更開拓孩子想

象力,從、顏色、圖形、排列等,聰明的孩子思維能得到更大發展,使整節課的深度得到提升,使孩子們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找規律》評課稿15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有效。在新課的導入階段,出示學生喜聞樂見,喜歡的六一節日的裝扮主題圖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十分親切自然,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接着,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燈籠,男女生的排隊跳舞的情境,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用自己的話表述規律和猜測接下去物體的排列規律。在教學課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物體的擺放都是以兩個或三個爲一組的,看起來更加一目瞭然。學生在觀察、探究、猜測中發現規律。

練習多樣,層次分明,鞏固有效。在練習中,屠老師通過塗一塗,說一說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練習,由易到難。從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欣賞規律,讓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每個練習都精心設計,有明顯的針對性,鞏固性,實現了練習的實效性。給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習慣培養,始終如一。屠老師針對低段學生學習培養的特點,採取課堂中教師的提醒,學生的互相學習,口號提醒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

這節課值得商榷的問題是: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會找規律了。問題是:當學生找到規律後,是否要求他們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將找到的規律表示出來,又該要求學生的表述達到怎樣的程度?還是隻要學生感悟到規律,會擺,會畫就行了?

找規律評課稿5

本學期聽了胡老師的找規律這一節課,現在說說我的感受。兩節課兩位老師都合理運用了課件,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收放自如,以生爲本,課堂互動良好。在最後的練習方面,練習內容還要甄選一下。找規律的過程要深入到數學的本質。對於一一間隔的排列規律,學生通過數一數、比一比是很容易找到的。教學走到這一步還是淺層次的,是遠遠不夠的,要引導學生去進行思考:爲什麼會存在這樣的規律?要引領學生走到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的層面:一一對應,讓學生藉助這個工具,達到對規律的本質認識。

規律的描述不應強求統一,而應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習慣。不少教師教學時,先借助主題圖教學“兩端的物體”“中間的物體”,再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其實教材沒有給出標準的敘述。我想教材的意圖還是讓學生自由表達,只要準確就可以了,不要給學生太多的限制。

要通過變式去理解規律,形成良好的認識結構。一一間隔的排列形式,除了例題中的兩端相同的情況,還有兩端不同,排成圓形的情況。通過畫圖、實物展示、動畫演示使學生認識到:如果兩種物體一一對應,有剩餘,排在外面的多;如果沒有剩餘,就同樣多。通過變換的形式去認識不變的本質。

標籤: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