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經典)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1篇

其他2.5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那麼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經典)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1篇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

《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知識目標要落實的是:1、認識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2、懂得如何比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3、會畫角。兩節課來看,王少雲老師這節課這三點都做得不夠,可以說是老師包辦,把結論告知學生,沒有看到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參與,學生學習的效果。林道童老師這節課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多、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習效果很好。

一、認識角,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兩位老師的設計都是想通過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過程,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角的原形,然後從物體中抽象出角的正確表象,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林道童老師處理得較靈活,先是“用筷子夾花生”小遊戲引人入勝,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能讓學生感知夾花生時兩根筷子形成的圖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課學習;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級,順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確表象(角的圖形),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而王老師這個環節的教學就沒有這些活動,只是老師一步步往下走,學生附和着學習,沒有學習活動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二、比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這個結論學生理解是有困難的,包括現在中、高年級的學生比較角的大小還受到邊長短的影響。如何讓學生理解,抽象概括出這個結論呢?林道童老師把這個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交流、討論、發現,學生髮現“張口越大,角就越大”。可是學生比較時因爲是視覺的原因還是受到邊長短的影響,怎麼辦?林老師順其自然教學第二種比較方法,疊合法比大小。學生有了認知的錯誤、衝突,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三、畫角。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比較抽象,如何教學讓學生會畫角呢?王老師的教學應該是無效的,因爲沒有老師的示範、指導,也沒有看到學生準確畫角,只是老師反覆強調畫角的方法,說到再多遠沒有做一次來得實在。這裏我認爲林老師做得也比較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的規律,先是讓學生說想怎樣畫,接着老師指導正確畫法,邊說邊示範畫角,最後讓學生畫角,同時讓學生在畫的角上標出個部分名稱,這個“標名稱”的環節做得好,“標”也能發現角畫得對不對,一箭雙鵰,效果極好。

四、林老師的這節課做得較好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林老師的板書設計規範,科學;老師的激勵和對學生的表揚、肯定;林老師的課堂小結做得實效,不是一句話代替;我認爲林老師這節課還有一個很大的亮點是練習的設計富有坡度、廣度,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讓學生用長方形紙片折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再次對認識角獲得直接的經驗;還有就是“割角”“數角”的挖掘,雖然是挖得深了點(這個得根據學生的實際考慮),但是不難看出老師對這節課的備課下了很深的功夫。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2

聽了李慧穎老師上的《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感覺到這真是一節生動有趣又紮實、有效的課。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這節課的特點:

一.聯繫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角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導入時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對於三角形、五角星、圓形和長方形等平面圖形認識,讓學生在這些圖形中抽象出了角,並在這些角中提煉出角的概念: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使抽象的角的認識簡約化,簡單化。老師還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爲重要資源,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如讓學生去找一找老師帶個學生的剪刀、可樂瓶上的吸管、時鐘等這些物體當中的角。熟悉的物體引起了學生強烈的信心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識和生活中的角緊密得聯繫起來,不僅僅加深了對角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二、注重操作,讓學生的行動起來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李慧穎老師設計了找角,畫角,做角等活動,讓學生活潑愉快、興致高昂地參加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起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概念,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生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最後我提出一點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討論一下:也就是該老師在教學“畫角”這一部分時,可以先讓學生討論畫角需要什麼工具?要畫出角的哪幾部分?,這樣會不會限制了學生的操作能力的發揮,沒有這樣具體的討論學生可能會出現了各種畫法不正確的畫法,也許有的孩子畫出來的角會沒頂點,有的邊會不直……而這堂課也學會因爲這些“不正確”而精彩。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3

這節課孫老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的編排特點,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一、創設情境,準確找出物體表面的角

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上課開始,孫老師利用課件展示主題圖——學生熟悉的校園一角,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什麼?找出呈現在各中圖形中的角;同時讓學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體上有角。通過找角的活動,使學生對角圖形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充分放手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新知運用新知,培養能力

孫教師敢於放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爲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師組織學生找一找、摸一摸、辯一辯,畫一畫的活動。

先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讓學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個角,說一說有什麼感受。總結出角的特徵: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這樣爲學生學習畫角找到了依據。

畫角這一環節,孫教師通過用美麗圖畫打扮高密慶祝“十一”國慶節,引導學生想到需要畫角,激起學生很想學習畫角的強烈願望。這裏教師先讓學生嘗試畫一畫教師引一引的方法,解決了畫角這一重點。這裏過渡比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與其兩邊長短無關這一難點,孫老師先利用同學們比較喜愛的孫悟空與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慾望,從而讓學生各顯身手獻計獻策,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充分利用電腦教學的優勢,通過兩角的重合以及邊的變化來使學生進行直觀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教師把鞏固知識融於遊戲創造性地讓學生在遊戲中進行運用掌握,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這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在課的最後,孫老設計由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用學生自由選擇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進一步鞏固角有大有小而與邊的長短無關,這樣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正節課的教學設計融趣味性、知識性、創造性、思維性爲一體,增強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各個環節的設計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從而使學生一舉多得。

本節課如果再在學生出現端點與頂點分得不十分清楚時,抓住一學生說的頂點時進行強調教學頂點就更好了。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4

《角的初步認識》是北師大版二年級的教學內容,此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姚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有以下幾個亮點:

1、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知識起點。

學生在生活中對角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積累了一些經驗。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先在實物圖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過程中學生以爲尖尖的部分就是角,這時候老師及時地告訴學生: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點就是角的頂點。尊重了孩子真實的`知識起點。在此基礎上老師和孩子一起補充,用完整的語言來描述什麼是角。從後面的練習中也可以看出學生敘述的比較到位。最終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圖形。

2、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在初步認識了“角”之後,讓學生通過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進一步體會角的特徵,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爲單位做角、展示角,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

1、在認識了角之後安排了“數多邊形角的個數”這個練習,通過研究讓學生認識到邊的數量和角的數量之間的關係。

2、在研究“角是怎樣變大變小”這個環節,教師不僅讓學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與兩條邊拉開、合攏有關。還在此基礎上滲透了“兩條邊平平的“、“兩條邊重合在一起”它們也是角這個知識點,爲今後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通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如課前多創設一此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5

李老師上的是一節紮實,有效的課。本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內容之一,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應建立在學生生經驗的基礎上,李老師在設計中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理念,不時地讓學生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是找數學,在生活是學數學,將數學教學變成活動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多種活動認識角,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親自感知,親身體驗角的特徵,在感知和體驗中進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大家操作,討論,發言,都躍躍欲試。

二、注重課堂資源生成的再利用

李老師還注重課堂資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導探索角的基本特徵時,先讓學生在白紙上畫一個自己最喜歡的角,展示學生不同的作品,但並不作出評價,到學生體驗角的特徵後,再讓學生思考並判斷自己畫的是否是角,這樣,在凸現學生個性思維,個體差異的同時,能夠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

三、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李老師在引導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這一環節,我覺得設計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教師組織學生用2支自己的鉛筆做成活動角,邊操作邊思考:“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

(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變,所以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無關。

(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經過李老師的精心設計,這簡單而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教學難點,就輕而易舉地突破了。

值得探討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時候,教師請個別學生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徵,我個人認爲,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學生手中都有一個三角板的,何不讓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讓每個學生都有所體驗,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總而言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能緊密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不僅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向上發展。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6

我聽了白老師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本課時教學白老師給我比較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整節課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觀察、發現、交流、思考爲主線,讓學生在看、說、想中解決問題。另外,白老師還在這節課中創設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縱觀全課,我覺得還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特點:

一、創設情境,準確找出物體表面的角

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上課開始,白老師利用10月13日是什麼日子?(少年先鋒隊建隊日),少年先鋒隊的標誌是什麼?(紅領巾),出示紅領巾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什麼?找出呈現在各中圖形中的角;同時讓學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體上有角。通過找角的活動,使學生對角圖形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充分放手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新知運用新知,培養能力

白教師敢於放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爲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師組織學生找一找、摸一摸、辯一辯,畫一畫的活動。先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讓學生上臺摸一摸活動角,並說一說有什麼感受。總結出角的特徵: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這樣爲學生學習畫角找到了依據。畫角這一環節,這裏教師先讓學生嘗試畫一畫,教師引一引的`方法,解決了畫角這一重點。這裏過渡比較自然。在突破角的大小與其兩邊長短無關這一難點,白老師先通過兩角的重合以及邊的變化來使學生進行直觀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教師把鞏固知識融於遊戲創造性地讓學生在遊戲中進行運用掌握,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在課的最後,白老師設計由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用學生自由選做角,在互相交流中進一步鞏固角有大有小而與邊的長短無關,這樣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節課的教學設計融趣味性、知識性、創造性、思維性爲一體,增強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各個環節的設計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從而使學生一舉多得。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7

現就曲老師執教的《角的初步認識》一課做一下點評。這個課題老師們研究的比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對本課題有不同的目標和要求。無論怎樣改,教材的重難點應該是大同小異。曲老師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無論是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還是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較好。整節課的教學能夠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觀察、發現、交流、思考爲主線,讓學生在看、說、想中解決問題。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特點:

一、結合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導入新課時,曲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對於三角形、五角星、長方形等平面圖形認識,讓學生在這些圖形中抽象出了角,並在這些角中提煉出角的概念: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使抽象的角的認識直觀形象化。曲老師還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爲重要資源,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如讓學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紅領巾等這些物體當中的角。學生對角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會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動手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曲老師敢於放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爲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師讓學生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的活動,體會感受什麼樣的圖形就是一個角。通過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讓學生摸一摸活動角,並說一說有什麼感受。總結出角的特徵: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這樣爲學生學習畫角找到了依據。畫角這一環節,這裏教師先讓學生嘗試畫一畫,教師引一引的方法,解決了畫角這一重點。整個過程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這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自主探究,較好地突破重難點

曲老師是一位敢於放手,敢於嘗試的年輕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這一環節,我覺得設計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教師通過演示活動角讓學生觀察,角的兩條邊叉開的越來越大,老師抓住了機會追問道: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呢?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從互相交流中發現叉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師在屏幕上出示兩個角,一個邊較長,一個邊較短,那這兩個角哪個大呢?大部分同學以爲邊長的角大,這時課件演示兩個角重合後一樣大。學生明確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教學環節一層扣一層,層層都體現教師的設計巧妙,學生的積極參與,較好地突破重難點!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新穎,重難點突出,是比較成功的一節示範課。當然,由於曲老師也是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操作的過程中,個別環節處理的不是很到位,譬如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時候,教師請個別學生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徵,我認爲,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學生手中都有一個三角板的,何不讓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讓每個學生都有所體驗,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還有就是突破角的大小與其兩邊長短無關這一教學難點時,如果能借助學生的直觀感受,先說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再利用電腦課件的的優勢,通過兩角的重合來使學生進行直觀的理解與邊的長短無關,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我們這節課也是經過兩輪研討三輪打磨出來的,曲老師也是一名勤奮好學,善於鑽研的老師,希望我們的課堂展示能給大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8

經過李老師對《角的認識》這節課的精心設計,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學畫角這一環節,尹老師先讓學生討論怎樣畫角,再讓電腦演示畫角的步驟,然後又學生模仿着老師畫角,最後再讓學生獨立畫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操作能力的發揮,但我覺得李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實這一知識,並能有效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個人覺得在教學角的特徵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徵。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只有摸過,感受過學生才能對角的特徵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整節課無論是基礎知識的落實還是重難點的突破,都是相當到位的。

本節課分爲三塊內容,角的認識及判斷,畫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師在這三塊內容教學中處理得清楚恰到好處。本人比較欣賞尹老師在教學中的細緻,如在判斷中,除了說說是角還是不是角的原因,還通過變一變把不是角的圖形變成角,或把角轉一轉還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學中,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出示兩個角,一個開口大但邊短,另一個開口小但邊長讓學生判斷哪個角大?學生可能會判斷開口大的角大,以此來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9

江老師的《角的初步認識》一課,課堂氣氛活躍,能突出重點,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突破難點。是一節成功的課例。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1、新課的引入抓住了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利用學生熟悉的.兔房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下面的探索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

2、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在情境圖圖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讓學生初步感知“角”是怎麼樣的,讓學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徵和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畫一畫等手段來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讓學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的實踐操作過程中體會、理解、發現角、認識角。同時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神祕,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3、備課深入,能預知本節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並能通過電腦演示、實物演示來突破難點。

4、練習設計形式多樣,有層次有坡度。在練習過程中並用兒歌的形式讓學生鞏固對角的認識。

本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邊長無關”建議重複說明角的大小是指哪個部分的大小,老師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並多舉例說明,讓學生加深印象。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0

本週我聽了劉老師的《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深深地感覺到劉老師,無論是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還是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角色的定位都是準確的、到位的。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本課,我覺得還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特點值得我學習:

一、聯繫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角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例如:在課題引入部分,劉老師利用課件展示主題圖——做手工,讓學生說說這是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劉老師讓學生在五角星書籤讓學生找到角,進而引出課題。找出呈現在各種物體中的角;目的就是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數學就在他們身邊。接着,她又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讓學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這樣,學生對角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把學生帶入一個寬鬆愉快的有趣氛圍。讓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許多物體上有角,爲學生很好的創造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劉老師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爲重要資源,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如讓學生去找一找老師帶個學生的剪刀、可樂瓶上的吸管、時鐘等這些物體當中的角。熟悉的物體引起了學生強烈的信心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識和生活中的角緊密得聯繫起來,不僅僅加深了對角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二、注重操作,讓學生的行動起來

劉教師設計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圓形紙折角,畫角等活動,讓學生愉快、積極地參加到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起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概念,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生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劉老師設計了找角,折角、畫角,變角等活動,讓學生活潑愉快、興致高昂地參加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起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概念,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生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三、強調自主學習,讓學生自由發揮

劉老師在教學角各部分名稱的時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學資源數學書,讓學生自己到尋找和發現尖尖的點叫什麼?直直的邊叫什麼。在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時,又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從互相交流中發現邊的長短不影響角的大小。是開口與角的大小有關。特別是畫角這一教學環節,劉老師安排了先自己嘗試畫、課件演示畫、教師畫、學生再次畫角、兒歌畫角。這麼豐富的環節讓學生感受,讓學生更輕鬆的掌握了畫角的技能,每個活動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再比如利用學具做角這一環節中學生再一次體會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邊長無關,林老師通過完活動角、變魔術、驗證等多環節,一層扣一層,每個活動都給學生提供了看說動想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層層教學中體現教師的大膽放手,學生的積極參與。“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

四、教師言行中滲透着對學生習慣的培養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講學習習慣的培養還是非常重要的,整整一節課下來,我們發現這個班的孩子聽課狀態非常好,是因爲教師中上課中不時地用發言要舉手的`手勢,“把你手中的活停下來,仔細聽課!”這樣的言行來規範學生。

我聽了本課後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商討:

1、是教師出示情景圖後,老師提示“老師用紅色標記標的構成了什麼?小朋友伸開兩臂構成了什麼?”有學生答出了角的這個時候可以直接引入課題然後用課件抽象出角,這時進行角的教學比較合適。劉老師在這之後加入的“尋找教室裏的角”有點爲時過早,如果放在認識了角以後再找,不僅可以清楚地找到角,還能讓學生在生活尋找角的頂點和邊的位置。

2、課件抽象出角後,讓學生摸三角板感知角的環節,學生回答尖尖的,平平的,如果這個環節改爲師“這三個圖形都是角。閉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麼樣兒的?再用手比劃比劃角的模樣。”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三個角,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我覺得閉眼想、用手比劃,更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他們自然會說出直直的,不會在後面還在說邊是平平的。

3、畫角這個環節,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動手嘗試畫角,結果也許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畫法。有的孩子畫出來的角可能會沒有頂點,有的畫出來的兩邊可能不夠直……如果從這些錯例中去研究畫角要注意什麼?學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畫角的方法。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淺的看法,還希望各位老師共同探討、批評指正。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1

根據學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師會議室舉行了以“立足圖形與幾何,有效開展探究過程中的操作活動”爲主題的數學教學研討活動。本次活動由鄭春華老師執教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在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中,在鄭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嘗試、主動探索,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從而更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如: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鄭老師通過一個圓片讓孩子們自己想想辦法,動手摺出一個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個比老師手中大的角,折完與同桌交流爲什麼現在折的角比老師的角大?通過調動學生動手摺角、觀察等,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祕,並且採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討論角的大小與什麼無關,與什麼有關?從而讓學生自己發現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

二、注重教師的引領指導與示範演示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鄭教師爲我們展示了他嚴謹紮實的課堂。如教學“畫角”這一部分時,陳老師先問孩子們可以怎麼畫角?學生們各抒己見,畫法不一,鄭老師話鋒一轉:打開課本第39頁,看看書本上告訴我們角是怎麼畫的。然後鄭老師演示了角的正確畫法,最後孩子們纔拿起尺子正確規範的畫角。這樣的教學過程步步落實,紮實到位,相信孩子們不僅學到的是畫角的方法,更學會了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兩者相互依存。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才學得興趣盎然,對數學充滿親切感。鄭教師這堂課上始終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在課題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後出示了3時整的鬧鐘、折過的吸管、剪刀等實物畫面,再抽象出角,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課的結束部分,學生學會本堂課有關角的一些知識後,鄭老師讓學生在長方形上剪一刀,會變成幾個角?這樣,無形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商榷之處:鄭老師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如果運用重疊法,把老師折的角與學生折的角重疊後比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動角演示角的變大、變小過程,相信學生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這一結論會更明確、清晰。

標籤: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