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中國古代青銅器鑑定方法

其他2.97W

能譜分析,是將大量通過科學發掘和部分傳世青銅器物作爲標準器,將其元素含量按年代排序收集到數據庫中,再將待鑑器物的元素含量數據與之對比,得出待鑑器物是否與標準器相符合的結論。

中國古代青銅器鑑定方法

秦以前(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青銅時代。“青銅”是指在純銅中加入錫、鉛等金屬,冶煉而成的合金。青銅器是用這種合金鑄成的器物。當時稱這種合金爲“吉金”,因銅、錫、鉛合金爲金黃色,則鑄造的器物被稱作“金器”。

青銅器分爲禮器、兵器、生產工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四類。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器物合金配比不同。在純銅中加錫,是爲了增加硬度和韌度,加鉛是爲了增加銅液的流動性。《周禮考工記》中有:“......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劑),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金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 這是古人對青銅器合金比例的記載,現代科技的熒光能譜儀,對大量青銅標準器進行能譜分析,發現成熟穩定期的器物合金配比與古代文獻記載基本吻合。運用這種方法,科研人員採集了大量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合金配比數據,總結出青銅器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當然我們不便在此將這些數據規律公開,但可以肯定的是,藉助這種高科技手段,是可以把一些不符合合金配比規律或元素種類的僞器排除掉的。

然而文物鑑定界,在對科學儀器的使用上也存在意見分歧。有觀點認爲,使用科學儀器鑑定不夠準確。理由是:如將古代青銅器殘片融後再鑄,其化學成分自然會與當時相符,儀器很難區分。另外,古代青銅殘片融化後,原鏽盡失,所鑄器物即爲金光閃閃之新器,需千年以上纔可生成的器鏽只能僞造。這時,就需要靠眼力和經驗判斷其真僞了。古代青銅器由於埋藏地下歷史過於悠久,自然形成的銅鏽往往有好幾層。(圖)常常在貼骨處是黑鏽,其上一層爲紅鏽,再之上是綠或藍鏽。辨別銅鏽的真僞,要看有無結晶斑。結晶斑是青銅器歷經幾千年變化,在器物某一點或多點上發生膨脹,造成底鏽外翻,使器表綠鏽面上,呈現出褐、紅、黑相間的凸斑。迎光側視,可見到細碎晶體光閃,此斑略高於器表,手摸有凸感。大者如錢幣,小者如黃豆。而人工合成的假斑沒有晶體光閃。如果器表有結晶斑,一定要認真鑑別此斑是否與器物一體,有些作僞者將真器上的結晶斑取下,再附到僞器上。這種僞器,即使做得再好,也會留下蛛絲馬跡。俗話說,“砍的沒有旋的圓”,由於銅鏽結晶斑的生成需要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很難仿造得逼真。因此正確鑑別銅鏽結晶斑,成爲青銅器鑑定的有效方法之一。再結合器物造型、紋飾神韻、手頭輕重、整體鏽色等方面因素,就可以鑑別出青銅器物的真僞了。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文物鑑定工作中,以目鑑爲主、科技儀器鑑定爲輔,是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文物是文化的載體,體現着人文內涵,因而對它的鑑定更多地要靠專業人員豐富的知識和實踐閱歷。但諸如青銅器合金比例、瓷器釉質元素成分、有無添加劑、以及書畫的用紙、用墨、用色、印泥等等,所需數據則靠科技手段來測評獲取,再經過專業人員綜合分析,得出正確結論。所以目鑑與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法,是文物鑑定的發展方向。

器物。中國銅器起源很早。1975年甘肅省東鄉縣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單範鑄銅刀,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古代銅器的鑑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有關的文字記載。《韓非子說林下》中就曾談及齊人與魯人對銅器真僞的辨識。宋代以後,因文物大量造僞,致使鑑定問題更爲突出,並出現了許多有關的專著,如北宋呂大臨編輯的《考古圖》和隨後出現的《宣和博古圖》,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論》,高濂作《遵生八箋》,直至清代乾隆年間編定的《西清古鑑》和嘉慶初年阮元編錄的《積古齋鐘鼎□器款識》等。綜合歷代的經驗,古代銅器鑑定的手段可分爲兩種,一種是憑藉眼力和經驗,進行觀察、鑑定的傳統方法;一種是根據儀器化驗、探測和分析的科學方法。

銅器鑑定的傳統方法是對器物的類別、器形、紋飾、銘文、鏽色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來劃分和斷定該器年代、真僞和價值。

近年來,我國青銅器的收藏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態勢。同時,對青銅器的作僞也隨着科技的發展,從完全依靠手工和藉助簡單的工具製作假鏽、假底子的方式,到今天無論從器型、材質、花紋,甚至材質的內部結構和表現手法完全通過高科技的手段進行。這無疑成爲青銅器辨僞的新課題,也是對廣大青銅器的收藏者、鑑定者、愛好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事實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大量的實例證明,只要抓住製作僞器的幾個基本要素,多觀察、多思考、多比較、多分析,多總結經驗,就能練出一雙火眼金睛,免受不必要的損失。辨僞的具體方法有:

1.鑄造辨僞

從鑄造技術進行辨僞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銅器各時代的冶鑄工藝。

商周時期,極大部分青銅器是用陶範法鑄成。也就是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都有數塊陶範拼合澆鑄後留下的範痕,即範線。隨着時代進步,合範的方法有所變化,範痕會隨着變化,但要想在合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工匠也難免做到。有的鑄器表層紋飾不多,合鑄面較大,合範痕跡容易忽飾,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後代僞者不知道占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講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表面較精細,無需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卻往往與原器物的時代特徵相去甚遠。新鑄之器一般的重於原器。這是通常僞器或仿製品埋藏在地下的時間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經2000多年礦化鏽蝕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僞器沒有這一過程,自然較重。用蠟模翻制的僞器也會略重於原器,仿僞者會連同鏽跡、砂眼一同澆鑄表現出來,加上前面一點僞器特徵更加明顯。佔代塊範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孔,也沒有銅液灌注不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僞器,經常在表面出現一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瞭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爲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

另外,陶範所鑄銅器爲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會在內外範之間墊一墊片,因材質跟銅液有異,鏽跡也就不同,而失臘法鑄器卻無需墊片,鏽跡自然一致。

2.器形辨僞

通過器物的型制進行辨僞,是對青銅器在各時代的型制特徵熟悉程度的考驗。

每一種青銅器,隨着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如青銅器中的大類鼎,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鑑別知識的基礎。通常僞器可以分爲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爲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關資料鑄造僞器,其器形、銘文、紋飾等都有來歷和參照,有的是器型或銘文只有部分做r參照,部分有意改樣。如參照鑄造了器型,但卻鑄刻了杜撰的銘文,或將參照的錦義鑄刻住毫不相十的銅器上。此類僞器儘管模仿得並不精準,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拼湊,意在作奇,達到以稀爲貴的目的。此類僞器對青銅器形制特徵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戰性,如果不仔細觀察,就有上當的可能。

3.銘文辨僞

通過銘文辨僞,是檢測對佔代歷史知識廣袤、書法研究深淺和鑄工藝水準高低與否的標尺。

青銅器的銘文是對歷史的記錄,是金石書法發展演變的例證,是鑄工工藝高超的體現,宋、清兩代是青銅器銘文作僞的主要時期。宋代以來,金石義字成爲金石家的研究重點,作爲有記載歷史文獻銘文的青銅器,往往受到廣泛的重視,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故而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蒐集,則側重在銘文方面。

首先,銘文從單字族徽發展而來,形狀奇特古老,難以辨識;發展到後來的成爲簡潔精煉的長篇銘文,更足提供斷代依據的歷史資料。如“利簋”銘文。第二,銘文從筆畫簡單的刻劃到規範的書寫鍥刻,無論筆畫、結構還是字形都有明顯的時代變化。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範,嵌入主體內範中。有的銘文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的銘文即是。商周時代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銘文都橫平豎直,比較規整,刻銘文技工的技術高超,書寫也很流利。第三,隨着時代的崇尚和鍥刻新工具的出現,鑄工鍥刻水平在青銅器的銘文上得到了體現。由於範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範上陽文在刻完後,乘溼嵌入豐體範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範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與主體範修正,這樣陽文寧的上口就火,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人的感覺。這必須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體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當然,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是如此。而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參照,字體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糶頁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範土鑄造不同。

青銅器銘文的作僞多有如下幾種:添銘法。即在無銘文的真器卜鏨刻僞銘,後鏨的銘文大多字體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僞工用銅絲刷刷去鏨痕,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銘文字體、內容雖能仿刻,但其韻味卻是難神似。另外,真器僞銘者皆傷皮色,器表有鏽而字口無鏽,即使字口處作上假地子、假鏽,也異於器表。增銘法。就是原有簡單銘文的真器上增刻僞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使銘文也缺,在進行修配時將銘文也一起補刻。增刻僞銘後,其字口、鏽色、地子與真銘不同,再者,一器之上銘文非一人所出,其筆體、韻味自然不符,特別是鑄銘與刻銘就截然不同。腐蝕法。將青銅器需要刻銘的部位塗上蠟,並在蠟上刻好字,再用三氯化鐵在刻好字的蠟上進行腐蝕器身,將蠟去掉後,凹陷的銘文自然顯現。這樣腐蝕的銘文字不成體,字口深淺不一,筆畫邊緣十分粗糙。

4.紋飾辨僞

紋飾是器型華麗的外衣,合體、適時的外衣是紋飾辨僞的重要依據。

不同年齡的人着裝自然不同,青銅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紋飾的時代風格是否一致,紋飾的作僞大致有如下幾種: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簡單紋飾上或光素無紋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但應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跡。掏花法。即在原本無花紋或有破損穿孔的器物鏤刻、改刻花紋,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僞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顯,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徵。

5.材質辨僞

辨別不同時期青銅的材質是對青銅器身份的考證。

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爲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淨,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爲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爲黃中泛紅。明清僞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僞器色爲黃中泛白,清代僞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鑑定銅質的真僞,還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6.聲味辨僞

聲音和氣味是青銅器辨僞的必要輔助手段。

青銅器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而宋以後的僞器多爲黃銅,未曾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清脆,也無土香,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僞者多用化學藥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鏽,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僞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標籤: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