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人物故事通用(15篇)

歷史3.16W

歷史人物故事1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歷史人物故事通用(15篇)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牀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爲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爲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爲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衆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爲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爲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爲家庭貧窮,班超常爲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的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爲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幹,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着大風颳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完婚,完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爲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爲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着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爲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讚。

原文:

宗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爲業,炳素高節,諸子羣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爲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牀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諮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爲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着自強奮發,大王你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部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爲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部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爲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爲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爲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一個合肥人,本來是在李伯時家裏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裏。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原文:

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7、蘇武牧羊北海上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裏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着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天不死。匈奴以爲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着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着,以致系在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脫盡。

原文: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爲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在年輕時,曾經被僱傭給人耕田種地,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夥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夥伴們笑着應聲問道:“你是被僱傭來耕田的,哪裏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原文: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爲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9、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的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於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原文: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10、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說:“何不各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麼遺憾。”顏淵說:“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說:“我願意聽你的志向。”孔子說:“(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原文: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着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裏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覈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這樣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有什麼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複習。

原文:

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歐陽詢曾經在趕路的途中,見到一塊古碑,是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他駐馬觀碑,許久才離開。可是沒走多遠,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馬佇立着,仔細觀賞。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鋪在地上,坐下來細心揣摩。又看了許久,他還捨不得離開。於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這樣一連三天,他才戀戀不捨地離去。

原文: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爲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滿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寫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爲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着書就着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像無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衆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爲?”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爲弟子,遂爲通儒。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爲藉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你研究經典成爲博士嗎?只要你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你說事務繁多,哪裏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穫。”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等魯肅經過尋陽時,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哥爲什麼這麼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爲朋友才辭別。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6、陸游築書巢

我的屋子裏,有的書還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牀上,擡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老婆孩子不相見,而颳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着我,好像積着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着說:“確實啊,這像鳥窩。”

原文: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牀,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老婆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談“三餘”勤讀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說:“冬季是一年的農餘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餘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餘。”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18、智永與“退筆冢”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甕(缸)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麼重)。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爲“鐵門檻”。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爲“退筆冢”。

原文:

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爲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爲“鐵門限”。後取筆頭瘞(yì)之,號爲“退筆冢(墳)”。

19、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匡衡於是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着光來讀書。當地有一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裏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僱工,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匡衡,匡衡回答說:“希望可以讀遍主人的書。”主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20、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在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季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 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爲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

原文:

(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徵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歷史人物故事2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同時拜入崑崙山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可是在《封神榜》中他們兩個是死對頭的樣子,那麼作爲同門師兄弟的申公豹和姜子牙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二人都是闡教門下的小弟子,申公豹的.前世是黑豹精,而姜子牙的前世是一隻飛熊精。申公豹被前世是飛熊精的姜子牙所殺害,他與之同歸於盡了,身上沾染了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收徒弟的時候鴻鈞老祖告訴他說可封神之人身上有着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不知道究竟這二人中究竟哪一個有着飛熊之象,在躊躇不知時元始天尊最終的決定是將二人一起收爲徒弟。在封神之事上,元始天尊見姜子牙身上正直之氣就將封神的大任交給了他,但是同爲徒弟的申公豹心中有着不忿之氣,就從中阻撓。但是申公豹的這種陰謀最終沒有實現,他被南極仙翁抓住了之後交給元始天尊還是想了辦法脫了身。

申公豹脫了身之後選擇拜入金鰲島碧遊宮通天教主截教門下,這就是截教,截教和闡教是死對頭。闡教的弟子多半都是吸收天地之靈氣的天地寵兒,天生就有着仙風道骨,如文殊、觀音菩薩、太乙真人等。而截教就與之不同,他的教義就是教人逆勢修行、在天機中自強不息,收徒弟就看徒弟是否心性是穩定的。他的申公豹進入截教之後沒有爲門內弟子做好榜樣,反而總是教唆門內弟子下山助紂爲虐,申公豹作惡多端在最後他的肉身用來填了北海之眼。

歷史人物故事3

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着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爲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爲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裏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後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爲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啓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裏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心裏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歷史人物故事4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牀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爲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爲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爲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衆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爲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爲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爲家庭貧窮,班超常爲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的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爲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幹,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着大風颳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完婚,完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爲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爲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着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爲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讚。

原文:

宗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爲業,炳素高節,諸子羣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爲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牀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諮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爲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着自強奮發,大王你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部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爲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部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爲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爲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爲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一個合肥人,本來是在李伯時家裏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裏。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原文:

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7、蘇武牧羊北海上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裏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着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天不死。匈奴以爲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着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着,以致系在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脫盡。

原文: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爲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在年輕時,曾經被僱傭給人耕田種地,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夥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夥伴們笑着應聲問道:“你是被僱傭來耕田的,哪裏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原文: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爲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9、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的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於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原文: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10、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說:“何不各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麼遺憾。”顏淵說:“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說:“我願意聽你的志向。”孔子說:“(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原文: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着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裏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覈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這樣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有什麼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複習。

原文:

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歐陽詢曾經在趕路的途中,見到一塊古碑,是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他駐馬觀碑,許久才離開。可是沒走多遠,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馬佇立着,仔細觀賞。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鋪在地上,坐下來細心揣摩。又看了許久,他還捨不得離開。於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這樣一連三天,他才戀戀不捨地離去。

原文: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爲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滿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寫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爲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着書就着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像無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衆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爲?”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爲弟子,遂爲通儒。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爲藉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你研究經典成爲博士嗎?只要你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你說事務繁多,哪裏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穫。”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等魯肅經過尋陽時,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哥爲什麼這麼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爲朋友才辭別。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6、陸游築書巢

我的屋子裏,有的書還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牀上,擡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老婆孩子不相見,而颳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着我,好像積着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着說:“確實啊,這像鳥窩。”

原文: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牀,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老婆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談“三餘”勤讀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說:“冬季是一年的農餘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餘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餘。”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18、智永與“退筆冢”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甕(缸)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麼重)。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爲“鐵門檻”。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爲“退筆冢”。

原文:

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爲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爲“鐵門限”。後取筆頭瘞(yì)之,號爲“退筆冢(墳)”。

19、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匡衡於是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着光來讀書。當地有一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裏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僱工,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匡衡,匡衡回答說:“希望可以讀遍主人的書。”主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20、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在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季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 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爲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

原文:

(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徵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歷史人物故事5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以才華橫溢、博學多聞而盛譽於世,但他在王安石面前卻丟了不少醜。

一次,蘇東坡去拜訪當朝宰相王安石,未遇。偶然發現其書桌硯臺底下醫着一首未寫完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東坡想:“只有秋天才刮金風,金風起處,羣芳盡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麼花瓣四處飄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盡,鑄成大錯啊!”於是,他揮筆續詩曰:“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然後拂袖而去。

王安石見到東坡續詩,暗自忖道:“真是少見多怪!”決定給蘇東坡一點小小的懲罰。他建議皇上將東坡調任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東坡到任後,不理政事。一日他和好友陳季常到後花園賞菊飲酒。這天正是颳了幾天大風之後,園中十幾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只見滿地鋪金,落英繽紛,東坡一時瞠目結舌。陳季常問:“你見菊花落瓣,怎麼這樣驚詫呢?”蘇東坡敘述了在王安石府中改菊花侍一事,好友大悟。蘇東坡不禁感慨萬分:“去年我剛被貶謫來黃州,我還以爲是荊公恨我揭了他的短處,公報私仇,誰知這不是王荊公之錯,而是我鍺了。這事給我的'教訓太深了:凡事要謙虛謹慎,千萬不可自恃聰明,隨便譏笑別人。”

歷史人物故事6

慈禧太后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晚清最著名的女人,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女人,她是如何過年的呢?

慈禧有極強的虛榮心,除了臣子要給她年禮,皇帝、皇后和宮妃們也不例外,但相比大臣送珍寶什麼的,慈禧對家人、身邊人送的禮物,更看重親情的含量,所以多是些親手做的東西,比如鞋、手帕、圍脖、手袋之類。丫頭、太監們,往往送一些糕餅點心之類的東西。

慈禧是大清朝的“老佛爺”,平時上下就是圍着她一個人轉,順從她的旨意,過年了則更是。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慈禧要去敬神和祭祖。下午兩點,要行“辭歲典禮”,在皇后的帶領下,宮妃、家人、侍從等依等級高下排列成行,一齊向太后叩頭。禮儀結束後,慈神要出點“血”,給每個人一隻紅緞做成的繡金小錢袋,裏面放着一些壓歲錢。

現在大年三十,大多數人家都會圍在電視機前,看CCTV的春節晚會“守歲”,過去沒有春節晚會,百姓之家就是打打牌,擲擲骰子,或是出去聽聽村戲、說書什麼的。帝王家在這一夜內容自然要豐富多了,還會有通宵的娛樂活動,相當於“春節晚會”。但慈禧比較喜歡的活動是擲骰子,德齡回憶,“沒有一個人想上牀睡覺。太后提議我們玩骰子,給每人賞一些錢,多的達二百兩。她讓我們用心點,贏錢纔好。我們當然是極用心的,生怕贏了太后的錢。”但玩夠了,慈禧“開心一刻”就到了,會把她自己贏的錢都放到地上,讓大家都來搶,以此取樂。於是宮女下人都一擁而上,拼命搶奪,讓慈禧開心。以後幾天,慈禧都會玩“撒錢”的遊戲,有錢“搶”,大家也開心。

天快亮時已是大年七年級了,撐了一夜的慈禧肯定累了,會回房休息。在她醒後,宮女會捧着幾盤代表平安的.蘋果,幾盤代表長壽的青果,表示更新的蓮心,到慈禧的房間,討她的歡心。慈禧見了高興,也要對大家說幾句祝福的吉祥話。”這時候,大家都要站在旁邊,等她梳洗完畢,向她拜年。之後,大家纔會給皇帝和皇后拜年。

據故宮專家向斯所著的《女人慈禧》一書介紹,慈禧最喜歡聽戲,而且最喜歡聽的是淫戲。爲這,大太監安德海特地在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絕倫的大戲樓,供慈禧看戲。還專門召集了一班梨園子弟,排演戲劇,尤其是在淫戲方面下大功夫,博慈禧一樂。有時候戲太下流,連陪聽的皇后(兒媳婦)都覺得坐不住。大年七年級,戲自然是少不了的,根據慈禧的意思,會在宮內的院子裏臨時搭一個戲臺。慈禧一般坐在靠近客人和宮妃用的走廊附近,當然包括皇帝皇后在內,家人、身邊人都要陪她看戲。

而在這一天,慈禧也會有百姓人家老奶奶的仁慈,一改平日的威嚴。德齡就感受過一回,她回憶,“朦朧中,我感到有個東西掉到了我嘴裏,就猛地醒了過來。睜眼一看,原來是一片糖,我馬上就吃掉了。走到太后身邊,太后問我糖好吃不好吃,又讓我不要睡,多玩上一會兒。太后這麼高興的樣子,我還從沒見過呢。她開起玩笑來,簡直就像個孩子,讓人沒法相信這就是以前那個令人敬畏的太后。”

一直到傍晚時分,七年級大戲才差不多唱完。這時,慈禧會即興表演,超級票友的她讓太監們奏樂,親唱幾首小曲過把戲癮,宮女們也跟着她唱了起來。正在興頭的慈禧又命太監唱,票友太監自然唱得很專業,但難爲了平時只知道“咂”的太監,根本就不會唱。但老佛爺的話誰敢不從,只得扯開鴨嗓嚎上幾句。這麼一來戲劇效果就出來了,不只慈禧笑了,大家都笑了,滿堂喝彩。

看來,不論是普通的百姓之家,還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家,過年圖的就是一個字,“樂”。而慈禧,除了一個“樂”,還藉機積攢到了大量的陪葬品。

歷史人物故事7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時楚國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發現者。《韓非子·和氏》記載,卞和於荊山上伐薪偶爾得一璞玉,先後獻於楚厲王、楚武王,卻遭楚厲王、楚武王分別砍去左右腳,後“泣玉”於荊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識寶,琢成舉世聞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獻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確定到底有關卞和的籍貫問題,因爲《中國名勝詞典》、《塗山荊山記所見》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懷遠縣不僅有荊山和卞和洞(當初發現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塗山也是隔河相望。

據《韓非子·和氏》記載,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石頭,認定內藏美玉,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叫玉匠鑑定此玉,玉匠說:“這是石頭。”楚厲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左腳。楚厲王駕崩,楚武王即位。

卞和跛著腳再次去獻玉,不料楚武王砍掉卞和右腳。楚文王即位,卞和懷著一線希望抱玉哭於荊山下,三天三夜,血都哭出來,文王得知,派人詢問:“天下被砍雙腳的人這麼多,惟有你哭得這麼傷心,爲什麼?”卞和說“我不爲失去雙腳而哭,而是爲珍寶被人看作石頭。”文王請來能工巧匠,琢石打開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

後來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作爲傳世之寶,爲表彰卞和而命名爲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憫卞和其刑,封卞和爲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卞和獻玉,斷雙足不減其志,雖封侯不動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祿,而在玉石之分,貞誑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欽敬,傳爲千古佳話。

卞和執着獻玉,是對真理的追求。簡單的`說,就是證明自己的眼光。卞和 最早見載《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林人卞和, 得璞於荊山,卞和奉獻於楚厲王。楚厲王以爲石,楚厲王以卞和爲誑,刖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璞於武王,楚武王復以爲誑,刖其右足。後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於荊山,淚泣盡而繼之以泣血。楚文王見狀,使人問其淚泣盡繼之泣血故。卞和答∶“臣非悲刖。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爲誑,所以悲也!”

楚文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爲“和氏之璧”。

對於卞和的籍貫問題,有人認爲卞和是安徽懷遠縣人。其實,對卞和是哪裏人的問題,應該不存在爭議。卞和得玉於荊山是事實,至於這個荊山在哪裏,全國共有四處,分別在湖北省南漳縣西部、在陝西省閻良區、三原縣、富平縣三地交界處、河南省靈寶縣閿鄉南、安徽省懷遠縣西南,其中以湖北荊山最爲出名。

但是把卞和與所處的年代相結合,便不難發現,卞和是湖北荊山(襄陽市南漳縣)人。原因如下:雖然卞和生卒年月無從考證,但是“卞和獻玉”的故事告訴我們,卞和是生活在楚厲王、武王、文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間,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繼位,也就是說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國早期是在丹淅至荊山一帶活動,史學界已無異議。

當時楚國面積很小,據《左轉·昭公二十三年》記載:“若敖、蚡冒至於武、文不過同”,周制“方百里爲同”,就是說楚國到武、文王時期面積不過百里。這裏與安徽懷遠縣相距何止百里,更何況當時楚國周邊還有很多的諸侯小國,楚國大面積開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後的事了。

歷史人物故事8

戰國時,孫臏經墨翟推薦,來到魏國與其同學龐涓一起爲魏王效力。

一次,龐涓設酒宴與孫臏談論兵法,孫臏對答如流,還提出了一些問題,使龐涓“不知所出”。後來在魏王面前試兵佈陣,孫臏又將龐涓的陣法一一識破,而且還擺出精巧陣法,使龐涓“茫然不識”。

龐涓本來就嫉妒孫臏的才智,而如今孫臏來到魏國,對他的地位已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於是,龐涓便施用詭計,誣陷孫臏私通與魏國不和的齊國,並以省親掃墓爲由,準備叛魏赴齊。魏王不辨真僞,就將孫臏革職,由龐涓去問罪。龐涓本想殺掉孫臏,但想起《孫子兵法》尚未騙到手,又假惺惺地裝起慈悲來。他對孫臏說: “魏王本要判你死罪,是我再三懇求才改爲刖足黥面。”心誠意善的孫臏信以爲真,在肢體殘疾的情況下還恭順地爲龐涓默寫《孫子兵法》。幸好龐涓的一位家丁起了憐憫之心,將真相告知孫臏。

孫臏雖然知道了龐涓的蛇蠍之心,但如今自己肢體殘疾,如何逃脫龐涓的魔掌呢?想來想去,最後才找到一條妙計,既然龐涓加害於我是因爲我的'才能,何不採取 “能而示之不能”的辦法來脫身呢?於是,孫臏裝起瘋來。只見他披頭散髮,痰涎滿面,時而大哭,時而又大笑。龐涓聞訊,親自趕來察看,孫臏更是“瘋性”大發,表演得惟妙惟肖。龐涓仍有疑心,於是又叫人把孫臏拖到豬圈,送酒食試他。孫臏將酒菜打翻在地,反而嚼食遞給他的糞便,龐涓這纔信以爲真。眼看着孫臏如今已變成了行屍走肉,龐涓漸漸地放鬆了警戒,任孫臏在豬圈裏爬來爬去。

後來,齊國想辦法救出了孫臏,然後任命孫臏爲軍師,在馬陵道與魏軍開戰,孫臏終於設計殺了龐涓,報了深仇大恨。

歷史人物故事9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孫敬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孫敬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歷史人物故事10

鐵杵成針(李白)

[釋義]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語出]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

[正音] 杵;不能讀作“wǔ”。 [辨形] 杵;不能寫作“許”。

[近義] 持之以恆 [反義] 半途而廢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持之以恆”都形容有恆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恆”更加形象。

[例句] 王明同學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並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捨的努力;才使~的。

[成語故事]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歷史人物故事11

曹操幼年時,極其貪戀遊獵、歌舞等事,而對於當時每個孩子都要學習的死板學問、無聊詩文不感興趣。

曹家乃仕宦之家,父輩大多讀書甚爲關注、用心,並因之謀求到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因此,對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也十分嚴格,特別反對他們不務正業,只知放鷹走馬、聽歌看舞,認爲那樣會影響學業、消磨志氣、毀壞人品。

曹操有個叔叔,尤其注意自己的爲人處世之道嚴厲管教族中子弟。所以孩子們既恨他,又怕他。一見他來,不管正玩什麼遊戲,也不管正玩得多麼忘情入迷,立刻紛紛逃開,惟恐受責罵以至責打。

只有曹操這孩子,生性豪爽不羈,最厭惡別人強加其意在自己身上。每當叔叔出現、衆兄弟驚呼逃竄時,他不但不躲,反而玩得更歡、更大膽、更別出心裁。

有一次他與衆子弟玩打仗遊戲。他指揮若定,把人們分成兩隊,分別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然後,令彼此進攻,玩“騎馬打仗”。他一個人站在高臺階上,手舉小旗,做雙方共有的統帥。

整日間被關在書房吟詠那些發黃的古書、令人睏倦的`詩文的孩子們,一個個像放出籠的小鳥兒,一人背上馱着另一人,彼此進攻、防守,防守、進攻,或偷襲、或埋伏、或包抄、或惡戰,在曹操統一指揮下,玩得痛快淋漓、身心舒暢。正吶喊廝殺、大汗如雨之際,猛見那位冷麪如霜的叔叔怒衝衝而來,大家驚呼一聲,頓時被扔的被扔、跌倒的跌倒,連滾帶爬地四散逃去。

只有曹操一人,手持指揮旗,倔戰在站在原地,直身挺胸,面對大發雷霆的叔叔,凝然不動、神色冷峻。

叔叔既驚訝這孩子的鎮定,又氣惱這孩子的大膽妄爲。由於被曹操身上的一種威嚴不可欺的氣勢所震懾,一時間反倒有些不知所措。狠狠盯上曹操好一會兒,扭頭、轉身便找曹操的父親曹嵩,添油加醋地告了曹操一狀:如何行爲不端,如何放蕩不學,如何目無長輩,如何品格頑劣……

於是,曹嵩把兒子喚到面前,當着這位叔叔的面,狠狠責打了曹操一頓,令他務必痛改前非,否則驅出家門。

曹操一聲不吭,忍受着父親的責打。斜眼看到旁邊抱肘觀望、不無得意的叔叔,心裏頓生一計。

過了幾天,曹操在院中玩耍,見叔叔走來,又是一副要興師問罪的神色,就突然躺在地上,四肢抽搐亂顫,兩眼翻白望天,口吐白沫不止。

叔叔一見大驚,忙上來又問又搖。曹操卻已人事不省,毫無反應。叔叔慌了手腳,急匆匆跑到曹嵩處,告訴曹操因貪玩過度,在院中“中風”病倒,而且病得不輕,似乎已有生命危險!

曹嵩十分着急,隨着叔叔來到院中。卻見曹操一個人端端正正坐在石榴樹下的青石凳上,認認真真、全神貫注地讀書,絲毫沒有患病的模樣。

“孩子,你現在可好了?!”曹嵩關切地問。

曹操從書間擡起頭,迷惑地望着父親:“您說什麼?”

“你剛纔不是病得很厲害,昏在地上直吐白沫嗎?!”曹嵩很奇怪。

“誰說的?”

“你叔叔看見的!剛纔急匆匆跑去告訴我的!你剛纔是不是又玩耍遊戲來的?!是不是由於玩累而致病了?!”

曹操看着叔叔:“我根本沒犯病呀!我一直在這兒讀書的。您怎麼——”

叔叔窘急而氣惱:“你剛纔就是病了嘛!”

曹操轉過身,面對父親:“叔父不喜愛我、討厭我,這我知道,可能是由於前些時候我貪玩了些。可今天,大概是有意告狀、不顧事實了吧!”

曹嵩掃了那位叔叔一眼,什麼也沒說,掉頭走了。

曹操衝叔叔狡黠地一笑,把那本發黃的書扔得很遠。之後,又蹦又跳地玩去了。

叔叔再到父親面前告狀,父親就不再相信他的話了。

從此,曹操益發任意遊行,憑喜好學所需知識,以興趣決定事情取捨,再不受那些死板的條條框框束縛,而自由成長起來。

當時有個善於觀察人的名士叫許劭。曹操見到他,問:“先生看看,我會成爲什麼樣的人?”

“你,將是治世的能幹之重臣,同時又將是亂世的奸詐英雄。”許劭道。

曹操聽到這樣既有褒又有貶的判斷,哈哈大笑,高興之極。那一年,他二十歲。

歷史人物故事12

孟姜女

長城故事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裏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範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爲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範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範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準備結爲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範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裏乾着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麼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着頑強的毅力,憑着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一個範喜良嗎?”民工說:“有這麼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一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範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是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爲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長城傳說

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檐臺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佔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與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佔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衆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檐臺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借此剋扣易開佔與衆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佔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 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擡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裏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衆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衆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僅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衆工匠爲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併成爲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歷史人物故事13

圍魏救趙(孫臏)

[釋義] 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魏、趙:戰國時的國名。

[語出]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辨形] 魏;不能寫作“味”。

[反義] 圍城打援 聲東擊西

[用法] 用於軍事。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例句]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成語故事]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爲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爲將,孫臏爲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裏?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爲,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爲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爲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歷史人物故事14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管夷吾字仲,相貌魁梧,博古通今,有經天緯地之才。可是他年輕的時候很窮,和鮑叔牙一起下海做生意,賺了錢的話,他就偷偷多分給自己一倍。老鮑明知這些,但是並不在意,他欽佩的是小管的'才能。

齊襄公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糾,魯女所生;次子名小白,莒女所生。二人成人後,襄公要請家教輔佐他們。管仲對鮑叔牙說:“咱們個輔一人,將來不論誰上了臺,我們都可以互相推薦。”於是,管仲做了太傅,輔大公子糾;鮑叔牙做了少傅,輔少公子小白。

後來,小白惹怒了襄公,和鮑叔牙一起出奔莒國;管仲則在齊公無知篡奪了王位後,和糾一起投奔了魯國。那個無知也是倒黴,只當了一個月的候爵就被襄公昔日手下的衆臣砍了頭。這下輪到襄公的兩個兒子來爭奪王位了。管仲對魯侯說:“小白在莒,近水樓臺,我願領一支人馬去截擊他。”魯侯給了他三十乘兵車,星夜直奔莒國。小白呢,他向莒國借了一百乘兵車,這會兒正急匆匆地趕往齊國。管仲在即墨這個地方攔住他,勸他讓大哥來主持喪事。鮑叔牙上前來呵斥,要催兵前進,管仲突發冷箭,射中小白。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栽到車上。管仲見偷襲得手,便勒轉兵車,如飛遁去。管仲回報魯侯,小白已經一命嗚呼,魯侯放下心來,一路飲宴,和公子糾緩緩前行。半路上卻有消息傳來,說小白在齊即位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管仲那一箭正射在小白衣帶的王鉤上,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頭裝死,連鮑叔牙都給蒙過去了。老鮑見小白沒事,便讓他換上便服,抄小路直達臨淄。齊國的大臣見小白到了,就立他爲君,這就是歷史上大大有名的齊桓公。接下來,齊魯兩軍幹了一仗,結果齊軍大勝,魯侯衡量得失後,殺了公子糾,又把管仲押送齊國,好讓齊桓公報一箭之仇。沒成想鮑叔牙在齊桓公跟前力薦管仲,齊桓公自己也深愛管仲的治國之才,拜他爲國務院總理,統管齊國內政外交,官比鮑叔牙還大呢。

魯侯放虎歸山,做了件大蠢事,真是懊鬧不已。

歷史人物故事15

在天長東鄉,住着一戶有錢的老員外,名叫沈萬山,外號神萬山。老夫妻二人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名喚沈鳳仙。據說,以前他家和別人一樣,祖輩種田爲生,輪到沈萬山,家裏漸漸發了起來,但真正發財的原因還真虧他的女兒。這故事得從頭說起。

沈鳳仙從出生起就與衆不同,自幼聰明過人,無論針功還是習文,她一看就知。她會紡紗織布、描龍繡鳳,還會吟詩答對、能歌善舞,而且長得十分漂亮,有沉魚落雁之容,老夫妻愛如掌上明珠,想找一個合適的後生招婿在家,繼承家業,可上門求親的不計其數,跑破了門坎,女兒也不同意,老夫妻拿她沒辦法。

原來鳳仙十七歲時,晚上睡夢中被一美貌後生驚醒,姑娘哭着不允,可那青年說了多少知冷知熱的話,並說自己是財神化身,能讓她一生富貴。姑娘自知已經失身,也就不哭了。姑娘二十歲時,突然懷孕了,這事被老員外知道了,大發雷霆,無論誰說情,都不依,說她犯了家規,這是犯七律之罪。他給女兒一把菜刀和一條繩子,要她自己去死。姑娘絕望了,哭得淚人一般,母親只是哭,也沒有辦法。

就在這天晚上,那後生來了,說:“鳳仙,你的事我知道了,你明天和你母親說好,暗地裏買一個丫頭賠你,乘坐你家推磨的小驢車,讓它自己走,它在什麼人家門口停下,你就嫁給他,窮你別怕,我會來幫助你。”說完就走了。

第二天姑娘下樓來到母親房中,趁父親不在說出此話,母親轉憂爲喜,並買了一個叫小紅的丫頭。這天晚上,女兒給母親叩了三個頭,上車了。由丫頭小紅趕車,就這樣慢慢地走了。女兒走後,老夫人把後樓放了一把火給燒了,還哭着說“女兒被火燒死了”,老員外信以爲真,也流下了辛酸的淚水。

主僕二人坐上車後,小驢不緊不慢地往前走,姑娘也不知東南西北,只好聽天由命了。當天晚上,小驢車來到南陽(今汊澗)一小戶人家門口停下,不走了,丫頭狠命趕驢,它就是不走。姑娘知道了,叫丫頭下車。這家老媽媽看見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到他家來,趕緊讓坐、倒茶,問長問短,姑娘問他家有多少人、以何職業爲生,老媽媽笑着說:“我家姓王,老頭子早死了,只有母子二人,兒子叫王喜,給人家挑水,掙錢餬口,別人都叫他王挑水的,今年二十歲了,只因家窮,到現在還沒有老婆。”老太太嘮嘮叨叨,說個不停,又問:“天這麼晚了,姑娘到哪裏去?是不是走錯路了?”姑娘說:“我到外婆家,多年未來,找不着了,想借宿一宵,明天就走。”老太太犯難了:“我家地方太小,住哪裏呢?”說着兒子回來了,雖然衣服破舊些,但人品很好,濃眉大眼,說話滿臉笑,忠厚老實。姑娘暗自高興,但無法開口,只見小夥子用帽子捧來一點米,這是明天一天的口糧,全部放在了鍋裏,煮成了乾飯,來招待客人。小夥子一邊忙着,一邊老是看着姑娘笑,姑娘很不好意思。還是丫頭小紅心靈,說:“老太太,大哥,我告訴你,我們小姐父母雙亡,沒有親人,燒紙時,不小心把火弄出來把房子燒了,現在投親不着,如果大哥不嫌,小姐願意與你結成百年之好,你看如何?”老太太聽了高興得不得了,小夥子不知說什麼纔好,心裏像是吃了蜜糖,甜到心。老太太說:“我這裏房子少,正愁沒法住,既然姑娘願意,今晚就成親,今天是八月十六好日子。”說完就叫兒子去買菜,買鞭炮,由小紅伴着小姐,當晚連丫頭四口人高高興興地熱鬧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王喜起牀,準備去借早飯米,鳳仙看出他的心思,走到外面破牆根,拿出一塊石頭,用手輕輕一掰,拿一點給丈夫,叫他去當錢,王喜拿着小石頭來到銀器店,一看是一塊烏金,當下換成銀錠,買米買菜,老太太高興地笑着對人說:“我家娶了位仙女媳婦。”

說也奇怪,別人懷孕九個月就生了,而鳳仙整整十二個月才生,王喜得了貴子,但他不知道媳婦懷的是別人孩子。可鳳仙知道,她給孩子取名叫王胎來,意思是胎裏帶來的,可孩子眼睛、鼻子、嘴和臉沒有一處不像王喜的,從此他家的.日子越來越好。王挑水也不再給人挑水了,他不知哪來那麼多錢,開始建房,開店,並在南頭買了一大片地,建了圩子,直到現在這地方還叫王圩。

他家富了,也叫起員外來了,別人如不稱他員外,叫王挑水的那可不得了。據說天長知縣母親過七十大壽,全縣大戶人家都接了請帖,王胎來回家問父親,有沒有請他去吃酒,王喜說沒有。王胎來人小,說話倒是可以,他說:“這太不像話,怎麼看不起我家?我家在南陽也是大戶人家,雖沒有官,但有的是錢。”這話被路人聽見,當時爲了討好,跑到天長,告訴縣太爺。縣太爺知道後,立即叫人送去請帖。來人很會說話,說:“縣太爺叫我負責送請帖,怪小人忙忘了,小人罪該萬死,請王老員外父子要高擡貴手,如果讓縣太爺知道了,說小人辦事不妥,小人是要吃皮肉之苦的,千萬千萬要原諒小人。”王員外聽了說:“好,我不怪你。”到了這一天,王員外忙於事務,分不開身,由十三歲的兒子王胎來前去拜壽。吃完酒上帳時,王胎來到帳房,叫先生寫白銀兩騾車。先生沒有下筆,看這孩子笑笑,管錢人在先生耳邊輕聲說:“你寫,到明天就去取錢,看他怎麼講。”哪知輕聲說話也被王胎來聽見了,他大聲說:“請先生下筆,明天到南陽王府取錢,王胎來決不妄言。”當場人都看着這個不平凡的孩子。先生寫下了。第二天派人前去南陽王府,確實拖了兩騾車銀子。這件事轟動了整個天長。

話說沈萬山自從女兒走後,他以爲女兒真的死了,大哭了一場後,也病了很久,從此家境越過越貧,賭錢場場輸,坐吃山空,房子燒的燒了,賣的賣了,老太太哭瞎了眼、愁白了頭,心想:我女兒若在家該多好呀!說也奇怪,老太太正在思念女兒,突然女兒打發兒子王胎來趕着當年的驢車來了,原來女兒也在思念母親,所以叫兒子前來看望外祖母,但她萬萬不知道父母會落到如此地步。王胎來趕着驢車隨着驢走,到了一座破屋前,不知不覺小驢停下了。他下車看見門外坐着白髮老人,也不問,就直接上前說:“外祖母,孫兒接你來了。”老太太問:“你是誰家孩子?”孩子說:“您老人家看看我就知道了。”老人家聽了眼睛一亮,瞎了十年的眼睛陡然就好了,她望着虎頭虎腦的孩子問:“孩子,你是誰?”孩子趕忙跪下說:“外婆,我叫王胎來,今年十三歲了,是您女兒沈鳳仙的兒子,你要不信,你問問您家這頭當年推磨的驢子,它是見證。”這毛驢像聽懂人話似的,向老人點點頭,還嗷嗷地叫了兩聲。老人家心裏想:女兒走了整整十三年,這孩子真是外孫無疑了。當時把喜訊告訴了老頭子,孩子跪着叫外公,老人家以爲女兒死了,現在看來沈家沒有絕後,真是喜從天降!第二天,孩子要外公外婆一同去南陽,老夫人倒沒有意見,可老頭子說:“我當年要處死你母親,他不會認我的,再說這路也不好走啊!”王胎來看出老人家心思,說:“外公,我母親叫我來接你,讓我給你們帶來了兩雙鞋子。”老人穿上,腿也好使了,精神百倍,祖孫三人同時坐着驢車來到了南陽。

這時,王喜母親已經病故,丫頭小紅也早就嫁了人,家裏只有三口人。當岳父來到之時,這父女情、母女愛就無法表達了。說也奇怪,現在女兒家住的房子前前後後都和沈家當年的一模一樣,樓房、耳房、前廳,到處都是原來的樣子。母親問女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就連鍋竈都像女兒在家的樣子。女兒說:“我也不知道,可能暗中有人指點,按照我在孃家住房的樣子建的。”女兒問母親:“那些房子還在嗎?”母親說:“後樓燒了,前廳賣了只有耳房,我們住着,也壞了。”孫子胎來笑着說:“都被我們擡到這裏來了。”所以有句古話:“沈萬山家寶貝是活的。”

後來,老夫妻倆在女兒家度過了幸福的晚年。再後來,王胎來又娶了親、生了子。王家雖未做官,但王家世代忠厚、人丁興旺,逐漸成爲南陽首富大戶。

標籤:通用 人物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