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中國歷史典故(薦)

歷史1.57W

中國歷史典故 篇1

典出《新唐書·賀知章傳》。

中國歷史典故(薦)

唐朝詩人賀知章(659一744年),天賦很高,少時就以文章著稱鄉里,不到二十歲就中進士。後來他任祕書監(朝廷管理文書檔案的官),世人又稱他爲“賀監”。

賀知章爲人放達樂觀,對功名利祿不甚看重,喜交遊,常與文友暢飲,高談闊論,醉後作詩。他的書法在當世也很有名氣,人們以得到他的詩作與書法爲榮。

晚年,賀知章更加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唐玄宗天寶初年,他請求辭官爲道士,返歸鄉里,獲得朝廷的批准。以他的`住宅爲“千秋觀”,住宅周圍的湖面爲“放生池”,玄宗賜名爲“鏡湖”。這樣,賀知章終於遠離官場,在故鄉隱居,以一個仙風道骨的道士身份終其餘生。

後來,“賀監歸湖”這一典故,用來指人辭官歸鄉。

中國歷史典故 篇2

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現在人叫調整心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道家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還是廣積德,深積陰德爲好,信仰“德”沒虧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易經》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朱子治家格言》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人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兒,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正所謂吃大虧得大福,不吃虧不得福。佛家說,“諸惡莫做,衆善奉行” 。蜀先主給傻兒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聽,最終亡國奴一個,迴歸道德信仰才能根治當下芸芸衆生之疾。

中國歷史典故 篇3

王羲之吃墨

朋友,你知道王羲之嗎?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他寫過很多作品,最有名的是《蘭亭集序》,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家,世人把他們合稱“二王”。但是你知道王羲之還吃過墨嗎?下面就聽我娓娓道來吧!

一天中午,王羲之在練書法,書童端來了午飯,並催促王羲之趁熱快點吃。

但是王羲之因爲在練字,像是沒聽見似的.,繼續練字。書童沒辦法,只好請王羲之的媽媽過來喊他吃飯。

當王羲之的媽媽過來,看到滿嘴黑漆漆的王羲之,很奇怪。又看他仍然手拿饅頭,往墨水裏沾了沾,看都不看直接送到嘴裏,這時媽媽才知道王羲之吃墨了,頓時忍不住大笑起來,而王羲之看到媽媽哈哈大笑的樣子,卻不以爲然的對媽媽說:“媽媽,今天的午飯真好吃呀!弄得媽媽哭笑不得。

王羲之看着哈哈大笑的媽媽,又看看自己手上剩下的饅頭,也跟着笑了起來。

我平時總是大大咧咧,做事三心二意,寫字時要不就給一個筆畫來個隱身術,要不就是把字寫成“甲骨文”。

當我看完王羲之的故事,我覺得我應該學習王羲之專心致志的精神。以後我可千萬不能這樣,必須認認真真的做每一件事。

中國歷史典故 篇4

鑿壁偷光

講的是匡衡,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着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爲了著名的學者。

螢囊映雪

講的是車胤車胤(公元333-401),字武子,東晉時期南平郡離縣人(今臨澧縣柏枝鄉)。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其囊螢夜讀之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后輩,永世垂範。他功名仕途一生,爲國爲民,鞠躬盡瘁,先後曾任:中書侍郎、待中、國子監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兩次進爵後,被朝廷封爲關內侯與臨湘候。職守功勳,頗極一時之盛。

懸樑刺股

講的是蘇秦。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字季子。蘇秦是洛陽人,雖然出身寒門,卻懷有一番大志。他跟隨鬼谷子學習遊說術多年後,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於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在列國遊歷了好幾年,但一事無成,只得狼狽地回到家裏。

蘇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只知道搬弄口舌。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裏感到十分慚愧,但他一直想遊說天下,謀取功名,於是請求母親變賣家產,然後再去周遊列國。

蘇秦的母親勸阻說:“你不像咱當地人種莊稼去養家口,怎麼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貴呢?那不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有希望的東西嗎?如果到頭來你生計沒有着落,不後悔麼?”蘇秦的哥哥、嫂嫂們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蘇秦知道自己這麼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不覺淚如雨下。但蘇秦揚名天下的雄心壯志仍然不改,於是閉門不出,取出師父臨下山時贈送給他的禮物——姜子牙的《陰符》,晝夜伏案攻讀起來。

蘇秦經常自勉說:“讀書人已經決定走讀書求取功名這條路,如果不能憑所學知識獲取高貴榮耀的地位,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想到這些,蘇秦更加忘我地學習起來。

爲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讀書時,把頭髮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樑上,如果自己一打盹,頭髮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這就是成語“頭懸樑,錐刺股”的由來。

中國歷史典故 篇5

【趙氏孤兒】

有一出古戲叫《趙氏孤兒》,演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其中就有兩個人以生命爲代價信守諾言的情節。春秋時候,趙國有個忠臣趙奢,遭到奸臣屠岸賈的誣陷,被殺了。臨刑前,趙奢對他的兩個門客程嬰和杵臼說:“我死後,你們一定想辦法保住我的兒子,日後讓他爲我報仇,除掉屠岸賈這一幫禍國殃民的壞蛋。”兩人鄭重地答應了。

趙奢被害後,他們兩人就歷盡千辛萬苦去實踐自己的諾言。趙奢的妻子是趙王的女兒,帶着兒子住在王宮裏。他們估計趙奢的妻子不會被害,但趙奢的兒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設法把他從宮裏偷出來。當時這孩子只有半歲。程嬰也有個半歲的兒子,就把他放在程嬰家一塊養。但是,很快屠岸賈發現孩子不在宮中,就到處搜查,查了個把月,沒有查到。這傢伙惱羞成怒,一定要斬草除根,命令全國搜查;若查不出來,就把全國三3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孩子全部殺光。

程嬰、杵臼看到這種情況,於心不忍,就商量出一個既要保住全國的孩子,又要保全趙氏孤兒的辦法,拿程嬰的兒子冒充趙氏孤兒,獻出去。由誰來獻呢?獻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譴責,保藏孩子的則肯定活不了。最後杵白說:“讓我去死吧。我年紀大些,今後撫養的任務很重,時間也長,再說你能文能武,留下來也比我有用些。”於是杵臼把程嬰的兒子藏在自己家裏,而程嬰去“告密”,並帶人到杵臼家裏去搜,果然搜出個孩子,當着程嬰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雖然是瞞哄了屠岸賈,但眼看着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摔死,心裏有多難受!而且這種難受還不能有任何表現,要裝出極力討好屠岸賈的樣子來。當時屠岸賈要賞程嬰一筆錢並給他官做。程嬰說:“您多賞點錢,我不做官,我出賣了朋友,人家會罵我,不如多拿點錢遠遠離開京城,找個地方隱居起來。”屠岸賈誤認爲程嬰是跟自己一樣的`勢利之徒,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給了一大筆錢。程嬰帶着錢和趙氏孤兒藏在深山裏。一躲19年,不僅把趙氏孤兒培養成人了,而且調教得能文能武。程嬰這才告訴這孤兒19年來的事情經過,趙氏孤兒最後終於在程嬰的幫助下,報了仇,把屠岸賈一夥全殺了,把趙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嬰和杵臼真可謂“一諾千金”,是古代講信用的典型。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爲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爲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後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擡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着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着‘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樑、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爲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裏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爲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杜甫曾這樣評論過大詩人李白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意思是說,李白要是提筆寫詩,風雨都驚動了,詩寫成之後,連鬼神都感動得哭泣。

那麼,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麼聰明?是不是他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都不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有一天,李白在學的路上,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幹什麼,於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幹什麼呀?”老媽媽頭也不擡,還在一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一聽嚇了一跳,說:“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擡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從鐵杵磨成針,李白想到了做學問。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自己的學問就一定會有長進和建樹。以後,李白再也不逃學了,他每天苦讀詩書,終於成爲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託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鍾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鍾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鍾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爲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爲莊周。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中國歷史典故 篇6

負荊請罪大家都應該有自己喜歡的中國歷史典故吧!我也有,我最喜歡的就是負荊請罪這個典故。

這個典故是我在一節語文課上知道的,雖然我不喜歡語文課,但這一節語文課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還讓我知道了語文課的快樂。

剛開始的半節課,我一直沒怎麼聽講,可到了後半節課我就來勁了,老師說:“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課文《將相和》。”光聽這個題目你會想,這和負荊請罪哪裏有半毛錢關係,但是裏面的故事講的'就是負荊請罪。聽我一一道來,人物一:藺相如(讀過完璧歸趙典故的應該知道,同一個人);人物二:廉頗。故事是這樣的:在澠池大會上秦王想佔趙王得便宜,但藺相如見機行事未讓秦王得逞而立了大功,因此趙王並封他爲上卿,職位超過了廉頗,廉頗很不服氣:“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此後藺相如一直迴避廉頗,後來手下人問藺相如爲何如此,藺相如答:“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別人不是就有機可乘了嗎?”這一席話使廉頗深感愧疚,覺得自己爲了地位而不顧全大局,真是不應該,於是他背上荊條來到藺相如門前道歉。從此,兩人結爲知己,同心協力保衛趙國。這也就是課題將相和的由來,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指和好的意思。

聽了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顧全大局,而不要因小失大;在做錯了事情的同時,應該先檢討自己然後才責怪別人,這就是我爲什麼喜歡這個典故的原因。

中國歷史典故 篇7

秦王政到二十二歲時,開始執掌大權.公元前238年,有人利用太后造反,秦王政剿滅了叛亂.又過了一年,他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叫他自殺了.秦王殺了呂不韋,一心要統一中原,不斷地向各國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燕太子丹覺得只有殺掉秦王,燕國纔有好日子過.他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一心收買能刺殺秦王的人.

有個殺人犯叫秦舞陽,有膽量,太子丹把他救出來,收在自己的門下.連躲在燕國深山裏的原秦國大將樊於(wū)期因煽動秦王政的兄弟長安君造反沒成功,逃到燕國也來投奔太子丹.太子丹還請到了很有本領的一位劍客荊軻(kē).太子丹對荊軻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去聯合各國諸侯也不行.我想,要是有位勇士打扮成使臣去見秦王,站在秦王面前,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

荊軻說:“秦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今河北涿州東).我要是能拿着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也許能叫我當面見他.”太子丹就叫人把地圖拿了出來.

荊軻背地裏又去見樊於期,對他說,“秦王害死了將軍的父母宗族.將軍想報仇,我決定去行刺,怕的是見不到秦王.我要是能夠拿着將軍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讓我見他.”

樊於期爲了報仇,就拔出寶劍來自殺了.太子丹趴在樊於期的屍體上嗚嗚地哭了一陣,叫人把屍身安葬了,把那個人頭裝在一個木頭匣子裏交給荊軻,又送給他一把用毒藥煎過的匕首,只要刺出秦王一絲血,他就會立刻死去.

太子丹問荊軻什麼時候動身,荊軻說:“我有個朋友叫蓋聶,我等他來做個幫手.”

太子丹說:“哪兒等得了呢?我這兒有個勇士名叫秦舞陽,叫他當個幫手吧.”

動身的那天,太子丹和幾個心腹偷偷地送他們到了易水,挑了一個僻靜的地方擺上酒席.喝酒時,太子丹忽然脫去外衣,摘去帽子,別人也都這麼做.霎時,他們變成全身穿孝的了,大夥兒都顯得很悲傷.荊軻的朋友高漸離拿着築(zhú,古時候的一種用竹尺敲出音樂來的樂器)奏着一個悲哀的歌兒.荊軻按着拍子,唱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太子丹斟了一杯酒,跪着遞給荊軻.荊軻一口喝下去,伸手拉着秦舞陽,蹦上了車,頭也不回,飛也似的去了.

公元前227年,荊軻到了咸陽,通報上去.秦王政一聽燕國的使臣把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上來了,就叫荊軻去見他.荊軻捧着樊於期的人頭,秦舞陽捧着督亢的地圖,一步步地上了秦國朝堂的臺階.

秦舞陽一上朝堂就不由得害怕起來.秦王的左右一見,喝了一聲,說:“使者幹嗎臉變了顏色?”

荊軻回頭一瞧,就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跟死人差不多.他對秦王說:“他是北方的粗魯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

秦王對荊軻說:“叫他退下去!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心裏怪秦舞陽太不中用,只好獨自捧着木頭匣子獻給秦王.秦王打開一瞧,果然是樊於期的腦袋,他又叫荊軻拿過地圖來.荊軻回到臺階下面,從秦舞陽的手裏接過了地圖,回身又上去了.他把那一卷地圖慢慢地打開,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指給秦王看.等地圖全部打開,卷在地圖裏的匕首可就露出來了.“圖窮匕首見(xiàn)”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

秦王一見,立刻蹦了起來.荊軻連忙抓起匕首,扔了地圖,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紮了過去.秦王使勁地向後一轉身,那隻袖子就斷了.他一下子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着匕首追上來了.秦王一見跑是跑不了,躲也沒處躲,就繞着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着.兩個人好像走馬燈似的直轉悠.

臺階上面站着的'幾個文官全都手無寸鐵;臺階下面的武士,照秦國的規矩沒有命令是不準上去的.荊軻逼得那麼緊,秦王政只能繞着柱子跑.他身上雖說帶着寶劍,可是來不及拔出來.

有個伺候秦王的醫生,拿起藥罐子對準荊軻打過去,荊軻拿手一揚,秦王政就趁着這一眨眼的工夫,拼命拔那把寶劍.可是心急,寶劍長,怎麼也拔不出來.

就在這時,有個手下人嚷道:“大王把寶劍拉到脊樑上,就能拔出來!”

秦王政真的把寶劍拔出來了,只一劍砍壞了荊軻的一條腿.荊軻站立不住,一下子就倒下了.他拿匕首扔向秦王政,秦王政往右邊一閃,那把匕首從他耳朵旁邊擦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秦王政跟着又向荊軻砍了一劍,荊軻用手一擋,被砍去了三隻手指頭.

荊軻笑着說:“你的運氣真真不壞!我本來想先逼你退還諸侯的土地,因此沒早下手.可是你也長不了!”

就這樣,荊軻和秦舞陽沒有刺中秦王,自己卻被剁成了肉醬.

中國歷史典故 篇8

從小我就看過不少歷史典故,其中一個我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典故就是《曹衝稱象》。

曹衝很小的時候就善於觀察,人人都很喜歡他。有一天,孫權給曹操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見那頭巨象身強體壯,四肢粗壯,十分罕見。爲了想知道這頭巨象的重量,曹操特地聚集了衆大臣一起來商議,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拿個稱來稱一下。”有的就說:“這要造個多大的稱,還是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吧”。當大家都在絞盡腦汁,爭執不下的時候,曹沖走了過來。他彎腰低頭靠近曹操的耳朵,輕聲細語地說了一通。只見曹操聽了點頭稱是,連連叫好。

曹操按照曹衝說的方法,叫家丁們準備好一條船,把巨象帶到了河邊,趕上船,當船下沉穩定後在船舷齊水面的地方劃上一條線。然後宰把巨象趕下船,再往船上裝石頭,直到船下沉到那條線的位置才停止,最後用稱稱出船上石頭的.重量,這樣巨象的重量就測算出來了。

曹衝的這個辦法不僅不用宰大象,而且還很輕鬆的量出它的體重。這個辦法“嘖嘖”讓大家稱讚,衆人們立刻豎起大拇指直誇曹衝的聰明。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典故,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冷靜地分析,多動腦。

中國歷史典故 篇9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間小茶館,雖說本小,門面不大,可是店主善於經營,小茶館越辦越興旺。知縣白老爺整天不掏錢的大魚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館來喝茶。他一人佔一桌,罵罵咧咧不說,還得來點兒花生米、豆腐乾什麼的。茶喝夠了就揚長而去———白喝。白老爺天天來,這父子倆可怎麼受得了啊,卻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氣吞聲。

不久,小茶館的`老掌櫃病倒了,便讓兒子司爐掌壺,應付生意。一天,白老爺一端起茶杯,就齜牙皺眉吧嗒嘴,說:“這水也沒開,茶也沒味兒。”過了幾天,白老爺來得少了;又過了幾天,白老爺漸漸不來了,小茶館又恢復了往日的興旺。老掌櫃病癒後,問兒子:“白老爺爲什麼不來了?”兒子一笑,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中國歷史典故 篇10

1、沙丘之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在沙丘突然暴病死亡,趙高扣住秦始皇發給長子扶蘇的詔書不發,與丞相李斯密謀僞造詔書賜扶蘇自殺,擁太子胡亥即位。

當時秦始皇長子扶蘇遠在河套監軍,扶蘇的“老師”大將蒙恬手握30萬大軍,扶蘇完全可以把秦始皇暴卒渲染成被趙高、李斯、胡亥等人弒殺從而起兵南下,趙高等人又能如何?

當時秦軍主力一支在屠雎、任囂、趙佗指揮下南征百越,另一支則是扶蘇、蒙恬駐防長城的軍團,咸陽附近的“守備隊”豈能是蒙恬“野戰軍”的對手?誰能保證任囂、趙佗等人會千里馳援幫助“秦二世”?

可惜扶蘇不聽蒙恬之言,從而不僅喪失了皇位,更葬送了帝國。

2、董卓之亂

公元189年幷州牧董卓進入首都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帶入洛陽的軍隊不過區區3000人,實力不如袁紹所部禁軍。騎都尉鮑信勸說袁紹誅殺董卓,袁紹不敢發兵從而錯失良機。

當時東漢中央禁軍主力尚存,丁原等人也不服董卓,董卓大軍主力遠在趕赴洛陽的途中,若此時袁紹振臂一呼,根基不穩的董卓很難廢立成功。

可惜袁紹優柔寡斷,這一次被董卓搶了先機,後來又被曹操搶了先機,於是家大業大隻能爲人作嫁。

3、高平陵之變

公元249年稱病賦閒在家的司馬懿聯合朝中大臣蔣濟、高柔等人以太后的名義關閉城門發動政變。

當時大將軍曹爽與皇帝在洛陽郊外狩獵,曹爽倘若接受“智囊”桓範的.建議挾天子前往許都召集“野戰軍”攻入洛陽“平叛”,司馬懿手中的京師衛隊顯然不是“野戰軍”的對手。太后的位置再高,也不能越過皇帝。

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的曹爽竟然不能效仿,只能身死家滅牽連曹魏名存實亡。

4、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秦王、天策上將李世民率領心腹70多人在宣武門外伏殺上朝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

宇文泰開創的“府兵制”被隋唐沿襲,沒有皇帝詔令不能調動大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即使是長孫無忌等文臣參加也不過區區100多人,李建成的東宮衛隊多達20xx多人且有薛萬徹等名將統帥,軍中實力派李靖、李績、秦瓊等人觀望。

李世民能夠奇襲得手實在驚險,後來魏徵也說倘若太子李建成接受自己的建議李世民早就難保。

5、多門之變

公元1457年“太上皇”朱祁鎮在石亨、曹景祥等人攛掇下發動政變,廢掉病重的明代宗朱祁鈺。

當時“野戰軍”兵權掌握在北京保衛戰首席功臣兵部尚書于謙之手,皇帝依舊是朱祁鈺,倘若於謙以朱祁鈺的名義討伐“叛亂”,上千人組織的多門之變頃刻化爲齏粉。誰能保證於謙會“按兵不動”坐視當朝皇帝被“太上皇”廢黜?

這些“政變”似乎都太過兒戲,但是發動者竟然都冒險成功,難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就是這般充滿故事傳奇?其他的政變例如陳橋兵變沒有一點難度。

中國歷史典故 篇11

“王婆”,很多人誤以爲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少年抗議道:其實我是個不太安靜的美男子好嗎指個男的,原叫王坡。他做事婆媽,說話羅嗦,人送外號“王婆”。

王坡老家是宋代西夏,避戰亂而來了開封府。他隨身帶有胡瓜(即今日的哈密瓜),當地人還未識“寶”,竟無人光顧。

王婆(坡)就向來往人等一個勁地誇,宋神宗有次出巡,也看見王婆在向行人滔滔不絕的介紹;而王婆知道面前的.是皇帝,更加勁的誇說,請皇上試試。宋神宗一啖,覺得甘甜清香,當下說:“做買賣的還是當誇則誇,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有何不好?”

中國歷史典故 篇12

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着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爲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爲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裏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後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爲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啓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裏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心裏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爲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爲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後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着,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着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後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髮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裏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麼。”(《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羣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爲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爲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人物】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着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臉,拖着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擡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爲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9.怒髮衝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爲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後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髮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爲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纔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裏,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10.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中國歷史典故 篇13

【章臺柳】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

後韓羽爲淄清節度使侯希逸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

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雲:“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詞雲:“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爲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利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

後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詞調爲“章臺柳”。

“章臺柳”亦被用爲可任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指妓nv之類的人物。

中國歷史典故 篇14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爲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於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纔坐上上將軍的寶座,鎮東上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爲人奸滑,他以爲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天,終於作出了決定。

這天,曹髦把通常裏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王沈和王業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說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着他來廢掉我。今天,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纔回過神來。

王經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亡國,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並非一天兩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於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麼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衝動起來,咬着牙說:“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麼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說完,他徑自入後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後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僕剛出宮門,迎面趕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天子,你們衝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這一聲大喝把賈充的手下全嚇得一動也不敢動,有幾個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賈充見這景象,扯着嗓子對一個名叫成濟的手下人喝道:“司馬公正日裏養你們是幹嗎用的?莫非不正是爲了

今天這樣的時刻嗎?”

成濟哆哆嗦嗦地問:“您看該怎麼辦?是殺仍是綁起來?”

賈充瞪着眼說:“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濟這才壯起了膽,拿着長矛一直衝到曹髦的車前。曹髦高聲說:“你小子竟敢對我無禮?”誰知話還未說完,已被成濟一下子刺穿胸膛,從車上跌了下來,就地斷了氣。

司馬昭沒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殺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虛。他頓時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裝出很是傷心的樣子,擠出幾滴眼淚,假惺惺地說:“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大臣們心中都明白,卻誰也不敢吱聲。

司馬昭又問老臣陳泰:“發生了這樣的事,全國人會如何看我呢?”

陳泰想了想,說:“只有殺了賈充,纔可以向世人賠罪。”

這話讓司馬昭聽了不順耳,他又問:“您再想想,另有什麼其他措施嗎?”

陳泰說:“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措施了。”

司馬昭不再吭聲,心裏暗暗地皮算着這事如哪邊理纔好。最後,他決定將罪責歸於成濟一人,命令將成濟斬首示衆。

就這樣,司馬昭把殺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飾了過去;接着,他立曹奐爲帝,即魏元帝。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