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範文彙總6篇

歷史5.45K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該爲接下來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好的計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範文彙總6篇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1

摘要:當前,國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普遍效率較低,究其原因在於教師的教學模式陳舊,不能滿足學生當前的學習需求。由此,作爲一名優秀的國中歷史教師,需要積極吸收新的知識理念,進而探尋出符合新時代學生需求的教學模式。當前國中歷史教學階段較爲適合的是學講計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筆者結合自身對學講計劃的理解,以及自身實際的運用闡述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給廣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國中歷史;教學成果;學講計劃

學講計劃是針對當前國中歷史教學效率普遍低下應運而生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用心體會和深刻理解學講計劃的核心,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高效運用到自身的教學中,從而幫助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學習效率的提升。由此,教師也能夠獲得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一舉兩得的教學模式,值得廣泛推廣。

一、積極做好備課環節的準備工作

爲了貫徹學講計劃的理念,教師需要在備課上花費更多的心思,以幫助學生體驗學講計劃的全部流程。教師在備課環節需要注意的點:確定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題,合理規劃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成果展示以及最終的反思小結。每一個點的規劃中,教師都需要切身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能夠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獲得提升。例如,我在講述《春秋大變革》的有關內容時,在進行準備工作環節中首先明確了本節課中的重點在於“大變革”,並在此基礎上規劃了此次課堂上有一半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四分之一的時間進行成果展示以及四分之一的時間進行總結反思。在準備工作做好的情況下,整節課都能夠按照學講計劃合理地開展,從而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在備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學講計劃的流程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由此爲了幫助學生能夠配合學講計劃進行學習,就需要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能夠有代入感地進行學習。具體的做法如下:

(一)自主學習環節中做好引導者的角色

除去備課環節,學講計劃的第一個環節在於明確學習的主題內容,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此環節中,爲了能夠發揮此環節的功效,需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思考最多的問題,此時教師需要做到不打擾學生的思考,只需在學生思考中斷的關鍵時刻提供必要的幫助,即使學生的思考天馬行空也不要加以阻止,這是學生的思考產物,對於學生今後的歷史學習有極大的幫助。例如,我在講述《秦始皇的功過辯論》的相關內容時,在自主學習環節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你覺得秦始皇的功過誰大,爲什麼?學生就這個主題進行自己的思考,併爲了自己的論點開始尋求足夠多的證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對秦始皇的生平有一個瞭解,從而爲學講計劃的後續工作做好準備。

(二)在小組討論的環節中做好協調者的角色

當自主學習的工作做好以後,學講計劃就進入到了小組討論的環節。在此環節中,教師務必要協調好學生之間的關係,即教師務必要合理依據自己班級的學生特徵進行小組規劃,讓小組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並且能夠有自己必須做的事情。只有如此,纔不會出現部分學生偷懶的情況,從而保證學講計劃順利實施。

(三)在學生交流辯論的過程中做好主持人的角色

當小組成員都闡述自己的看法,每一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統一意見之後,教師就需要鼓勵不同小組之間進行合理辯論,從而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多角度地看待歷史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鼓勵辯論,不鼓勵惡意抨擊,適時總結,進而完美謝幕。例如,我在講述《秦始皇的功過辯論》的相關內容時,在進行到小組辯論環節時,首先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按照學號的順序進行發言,在一輪發言結束以後,我加以總結,接着再選出有代表性的理由,讓小組長進行二次辯論,最後讓所有同學進行投票。在此環節結束以後,我總結髮言:秦始皇的功是無可爭議的,但是功不抵過,所以需要客觀地看待一個人,看待一個問題。學史以明志,我們需要學習先人的優點,摒棄先人的缺點,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這纔是學歷史的意義所在。由此昇華了主題,讓學生獲得了境界上的提升,這就是學講計劃的優勢所在。

(四)在反思總結過程中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

每一節課的最後,都應當存在總結反思的環節。只有總結反思,才能夠保證學生的每一節課都學有所得,這也是昇華學講計劃教學模式的必備環節。爲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講計劃的功效,教師務必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總結反思。只有自己的思考纔是屬於自己的,教師強加的只能是外部作用,不能夠讓學生在今後的歷史學習之中有所收穫,此點教師切記。由此,就能夠實現學講計劃的完美循環,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最高效地進行歷史學習,並能夠收穫學習方法,在自身今後的歷史學習之中獲益。

三、結語

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實行學講計劃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當前國中歷史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並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在今後的歷史學習中獲益。但需注意,教師在實施學講計劃時需要有效依託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幫助學生能夠在已有的條件下獲得提升,真正地幫助到學生。

參考文獻

[1]尚海燕.淺談歷史新課程標準對歷史教學的影響———師範教育者眼中的新課程[J].黑龍江史志,20xx(19).

[2]萬偉,秦德林,吳永軍.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J].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2

國中歷史教學計劃

爲更好的抓好國中的教學工作任務,貫徹落實好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一代新人,本學期國中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學生髮展爲本”爲宗旨,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屆七年級由兩個班組成,學生總體水平相差不大。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本屆八年級學生由於上一學年一直由我擔任歷史課教學,所以八年級學生的整體素質要好於上一屆八年級學生,三個班中大部分同學能積極的配合教學工作。但八年級年級是學生的逆反心理最強時期,其中有個別特別強,所以本學年這些學生將會是教學的重點。

本屆九年級由三個班組成,一二班基本由上一屆八年級學生組成,根據上一學年的教學情況來看本屆九年級基礎相當薄弱。三班插班生較多,課堂紀律較爲不良。所以本屆九年級較上一屆有很大的差距,那麼本學期的歷史教學主要以基礎知識和課本知識爲主。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至九年級歷史下冊選用的是華師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國中一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隋唐時期到明清時期,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四個單元共23課,其中包括探究活動課4課。

《中國歷史》國中二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至改革開放時期,講述了從新民主義革命勝利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鞏固時期,兩個五年計劃時期,十年的文革時期級及改革開放時期這五大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七個單元共23課,其中包括3課探究活動課。

《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政治格局兩極化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包括五個單元共25課,其中包括探究活動課3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唯物主義歷史價值觀。

二、教學進度

新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總共有23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本學期完成《中國歷史》第三冊共23課的教學教育內容。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總課時32課,每節課授1課的內容,授完一單元複習、練習或測驗一節。

本學期世界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爲五個單元,敘述世界歷史,共25課,每課教學1課時。期會考試複習佔用兩課時,期末考試佔用四個課時。

四、具體措施1.做好教育常規工作

認真鑽研教材、教參、教綱;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優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閱讀、自學等方式,啓發學生動口、動手和學會學習。

2.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九年級這學期的歷史內容是世界近現代史,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3.以問題教學爲抓手,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是本學期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每一堂課提出的問題必須從教學目標的分類開始,由淺入深,思維有易到難,從思維的廣度、深度到靈活度螺旋上升。

4.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學期力求使自己的學科成爲學生喜愛的學科,課堂教學朝着樂、活、趣的方向努力。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轉載於::國中歷史教師工作計劃)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書既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着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注重啓發性,注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繫和知識的延伸,並注意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國小升入國中,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爲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措施;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爲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採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繫,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探究式、啓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絡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

六、改進措施

1、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層次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學習經驗,在評價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的採取補救措施,還可以實際一些比較容易的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教學時結合掛圖和資料知道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或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感受歷史。

3、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結合有關內容介紹本地歷史的名勝、旅遊勝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5、以小組爲單位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互相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七、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爲主體,教爲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4、利用遠教和網絡資源。

八、教學進度(略)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教學進度及內容

1、七年級:《中國歷史》第二冊。期中授完1—14課,期末授完全部內容。開學第一週,教師引導學生通覽教材,整體感知教材內容及編排體例。師生共同商定本期教學計劃。全期用2——3周時間組織學生期中期末考試。

2、八年級:《中國歷史》第四冊。期中授完1——17課,期末授完全部內容。開學第一週,教師引導學生通覽教材。整體感知教材內容及編排體例。比較新舊教材的異同,師生共同商定新的教學計劃和策略。全期用2—3周的時間組織學生期中、期末複習考試。

3、九年級:《世界歷史》第二冊。期會考試或5月1日以前授完全冊內容。期中至會考前完成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三輪複習。即分冊系統複習,重點、難點、熱點專題複習,綜合模擬訓練。教師新授《世界歷史》第二冊前,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分析新舊教材的異同,調整好教學計劃和學習策略。

二、教學要求及建議

1、基礎年級應嚴格開設課程,開足課時。九年級年級要根據新授和複習要求適當增加課時。

2、各年級均要配備專職歷史教師。兼職歷史教師要力求課堂教學規範化,歷史學科知識專業化。

3、要建立歷史教師的培訓機制,健全歷史學科教研組活動規章,積極開展學科教研活動和歷史課題研究。

4、要深入學習歷史新課程標準,進一步加深理解,查找人教版、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新教材,積極開展對新教材的學習與研究,爲20xx年秋季新教材實驗作好充分準備。

5、切實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的`民主性和開放性。推進師生互動,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慣。

6、積極開展聽評課活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比武和論文競賽要作爲常規要求落到實處。

7、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重視歷史活動課的教學研究,充分利用本地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蹟,積極開發地方校本歷史課程。

8、積極推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積極運用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教學。各校在教材徵訂時要嚴格訂齊訂足掛圖、地圖冊等教學資料。

9、注重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的相互滲透,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0、加強畢業年級的複習備考工作,發揮集體力量,搞好重點研究。即《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的研究;市會考考試說明和市編複習資料的研究;近年來會考考試形式與內容改革的研究。

三、學科活動的安排

1、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縣三級新課標和新教材的培訓。

2、適當的時候,組織全縣畢業年級教師開展複習備考研討活動。

3、以新課標的要求爲標準開展課堂教學設計或教案競賽。

4、在全縣重點開展歷史活動課教學研究。

5、組織教師參加新教材實驗區的教學考察與學習。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備課組基本情況

歷史備課組成員7人,5人爲中學高級教師,2人爲中學一級教師,皆能勝任本職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積極進取的集體。

二、指導思想及工作目標

指導思想:20xx-20xx年度是教學質量年,在教育局“雙提升”的號召下,我們歷史備課組以學校工作爲中心,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爲目標,以落實教學常規爲重點,精心營造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以課題研究爲引領,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能力、科研水平。

工作目標:加強學習,轉變觀念,研究新課標,緊抓教材,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落實常規,優化課堂,大力開展教學教研,豐富教學理論水平,將新課改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形成本備課組特色的教學模式。

三、具體措施

1、着眼新課改,加強對新課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2、加強集體備課,提升備課組成員的整體水平。

3、認真組織教師之間的聽課評課,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4、搞好教科研,提高歷史備課組的教科研水平。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6

新的學期,教學工作的重點是圍繞教研中心和學校“集體教研”、“學案導學”、“習慣培養”三項重點工作進行,在繼續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關注學生成長,促進 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發揮集體教研的優勢,抓好學生習慣培養,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爲此,在總結上一學期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教學工作要求,制訂新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任教七年級(1)、(2)班,共約90多名學生。七年級是起始階段年級,最大特點是:好動,好講,比較浮誇。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對新學科會有較濃的興趣。但七年級學生的特點又使得他們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課只是聽聽而已,他們的 記憶力、對問題的理解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尚處於較低水平,綜合歸納能力更是欠缺,況且還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上課不認真聽,學習欠積極不主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慣、行爲習慣成爲新學期的常規工作,而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成爲今後教學工作的重點。

二、工作計劃

教學計劃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中國歷史》第一冊,主要包括四個單元的內容:即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闡述了從我國的 遠古居民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歷史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

能力目標:在教學中,正確運用課本中的史料、圖片,課本中的動腦筋問題,活動與探究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日常檢測,加強學生歸納問題、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訓練。通過引導學生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使學生掌握評價歷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學會正確表述歷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鐘我展示”,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思想目標:在教學中,除了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還應充分利用歷史課堂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通過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青銅文明,使學生懂得中國 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不同朝代的歷史發展概況,認識到傑出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對歷史發展所起到地推動作用。通過不同時期文化成就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古代科學家、文學家們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勤奮好學、腳踏實 地、開拓進取的品質。

教學重點: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銅文明;秦的統一和滅亡;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晉的建立;不同時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學難點:主要是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2、教學進度

嚴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進度表進行。

3、具體措施

(1)研究七年級學生心理特點,抓好起始年級的常規教育,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注意培養七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2)深入研討教材,提高駕馭教材能力;認真學習國中歷史教法、學法指導意見,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和業務能力;

(3)完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每一課的學案。備課做到實用性強,提高課堂效率;組織好每一次單元檢測工作;

(4)重視學生能力培養,以“我的三分鐘我展示”爲平臺,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表述歷史、評價歷史等方面的能力;關注全體學生和學生每個方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優生髮展,提高合格率;

(5)重視集體的力量,積極參加集體教研活動,開展好集體備課,充分發揮集體優勢,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對學生的培養計劃

1、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歷史課的優勢,引導學生探討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的優秀品質,

對 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協助班主任,加強對學生的日常行爲管理,經常深入學生,瞭解學生髮展動向,及時將學生不良行爲加以改正;與所有教師一起,共同關注學生成長,引領學生沿着健康軌道發展;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對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以取得家長對教育的支持。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爲以後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