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關於歷史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歷史1.26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歷史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歷史說課稿 篇1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爲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見《課課練》126頁)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爲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以上對夏商西周的興亡歷史知識點的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講解能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同學們努力學習哦。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爲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誌着奴隸制度開始了。

以上對華夏之祖知識點的內容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加油吧。

歷史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7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綜合探究三————《遊歷華夏》,根據教育美育原理和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教學模式,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堅持以人爲本,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嘗試進行美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以便更好地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本節課標有兩個,一是學會從地圖與圖表獲取信息,一是學會比較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教學內容實際上是一節單元綜合課,重在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挖掘了本土教材客家文化。

我所面對的學情是:

基於對以上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這三個。

對本節的重、難點進行了如下處理:

—————

在學法上,我採取從課前、課堂與課後三個環節的指導。

本節採取的教法主要有這五種。下面,我側重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處理:

因爲本節採取的是小組合作的綜合探究課,所以對學生的課前指導宜詳細

而具體。總的準備有2個,其中學生的準備按互補原則又具體分爲三個小組:攝影組、地理組、經濟組。每組各有主題、任務、成果展示和評價四個目標。每個小組再進行具體分工。如:

攝影組:網上查找深圳,鄭州,西安和烏魯木齊的自然景觀圖片及風土人情圖片、下再分設4組:圖片組、課件組:、展覽組、主持組。

地理組:負責所經地區地形與氣候的多樣性及南北與東西地區的差異性、

下再分設地形組、氣候組、南北組、東西組、展覽組,分別帶着各自的問題查找資料。

地形組:

1、我國地形區有哪些?2、我國地勢有什麼特點?

氣候組:

1、我國的氣候類型有哪些?2、氣候的顯著特點是什麼?3、秦嶺—淮河有哪些地理意義?

南北組與南北組:

1、本地區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2、分析差異的原因。

展覽組:

1、負責評選所有圖片,選取精華打印,張貼。2、負責本小組的成果展示與講解。

歷史說課稿 篇3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工業革命的興起》,共分爲六個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設計感悟。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中的第一目。教材以英國紡織業出現的一系列重要發明引入,主要講述工業革命的進程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也是學習本單元的關鍵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教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一定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但對於“工業革命”這個歷史事件卻瞭解較少;此外,因教材內容比較簡略,需要通過設計各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直接和感性的認識。

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擬定如下: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過程,瞭解工業革命期間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對人類的影響,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及人類不斷創新的精神。

爲達成教學目標、落實本課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情景教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由新課導入、初步感知、深入領悟、學以致用四個環節組成。

在新課導入環節,通過播放一段各種列車奔馳的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並提出疑問:你知道火車是怎麼來的嗎?追根溯源,引入工業革命的主題。

用學生比較熟悉和有親切感的素材開始講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對本課知識的興趣,也有助於拉近他們同工業革命的心理距離。

爲幫助學生儘快進入工業革命的歷史情境,我在“初步感知”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由圖片和配音組成的自制視頻,找出工業革命前後人們生產方式的變化,從而引出工業革命的概念,即生產方式由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轉變;然後讓學生根據設置的問題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後,再通過提問的方式檢測自學效果。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爲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是本課教學重點之一,用提綱式的問題將要素提取出來是一種便捷而高效的做法。同時,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預習,有的放矢,有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進入環節三——深入領悟

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通過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聯繫,探究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先將全班分爲四大組,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每組討論一個歷史事件。例如,第1小組探究資產階級革命爲工業革命的興起提供的條件,第2小組探究新航路的開闢與工業革命的關係。每組由組長組織,一名記錄員記錄組員的發言情況,最後由一名發言人展示本組的探究結果。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應給予及時指導,對於學生不太熟悉的知識,如圈地運動,則需提供一些補充性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最後,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進而突破難點。本探究側重引導學生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關係,可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及牽引能力;同時,小組探究的形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工業革命在具備了發生的條件後,首先在英國進行。那麼,在此過程中究竟出現了哪些重要的發明創造呢?通過問題承轉,進入下一環節。

由四位學生分別代表傳統手工紡車、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和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描述自己的優點,指出前者的不足,最後由全班同學歸納總結。如由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指出,水力紡紗機需要靠天吃飯,而自己則完全跳出地理位置的侷限等。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工業革命期間在紡織業方面出現的重要發明。該活動在加深學生的印象、落實重點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感受到人類不斷追求進步、不斷創新的精神。

蒸汽機作爲一種嶄新的動力機器在其他領域也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讓我們去工業革命成果展覽館看一看。

將教材中的文字內容用圖片加以展示,在展示的同時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通過圖片,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工業革命時期取得的重要成果。這樣做,可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更讓他們感受到“蒸汽時代”的來臨,在各個領域都打上了“蒸汽時代”的烙印。

那麼,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裏,人們的生產生活又發生着怎樣的變化呢?請欣賞情景漫畫——“瞧這兩代人!”

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理性、邏輯思維尚不夠強,漫畫這種形式直觀、生動、形象,能勾起學生興趣。

1.第一幅漫畫:手工VS機器。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自然得出結論:生產方式發生由手工生產向機器生產轉變,提高了生產效率。

2.第二幅漫畫:馬車VS火車。學生從直觀的漫畫中不難發現,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出行速度提高,交通也越來越便捷。

3.第三和第四幅漫畫則從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人們的觀念和文明程度變化的角度加以展示。

通過以上漫畫的分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認真觀察、思考後,在老師引導下進行認真分析,能夠很好地理解本課內容。

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析圖表和文字史料,培養學生閱讀圖表和史料分析的能力。通過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得出結論,最終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工業革命使人類文明的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至今日,我們仍享受着工業革命帶來的速度與效率。我國鐵路經過六次大面積提速後進入鐵路高速時代。武廣鐵路客運專線的開工,更是我國鐵路交通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建成後從武漢到廣州乘火車僅需不到5小時的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半以上。怎一“快”字了得!

從歷史迴歸現實,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學以致用。探究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有工業革命的影子,將課堂延伸至課後!

設計感悟

本課較多采用圖文資料,能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能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時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歷史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瞭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張。探討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培養學生透過現象即具體的措施看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結合多媒體中示意的地圖、圖片,複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張。

(2)模擬演說,依據課本和補充的歷史資料,認識孔子與同時代的其他諸子主張的異同。

(3)鼓勵學生多渠道查閱、蒐集資料,以撰寫小論文、發言提綱等形式,對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展開研究性學習。

(4)教師應注重啓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孔子生平活動的體察,培養學生對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人生目標執著追求的精神。

(2)通過學習與討論,既要看到孔子思想與活動的偉大貢獻,如以禮、仁治國的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觀念,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誘、學思相長的先進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執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張的時代特性及其歷史侷限性。

(3)全面認識孔子對我國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廣泛的歷史影響,激發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孔子的思想核心:禮與仁。

【教學難點】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2、孔子提出“禮”、“正名”、“仁”的原因、含義和作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投影:孔子的故鄉

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是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績,值得受到中國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國學者

爲什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會受到如此高的評價?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板書)

(提出問題)1.孔子一生可分爲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如何概括?

(學生活動)

①自學禮樂:15歲時立志學習禮樂,後成爲儒士,苦研《詩》《書》《禮》《樂》,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以傳承禮樂文化爲已任。

②從政失敗:50歲時第一次獲得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官至司寇,試圖實現報復。後因和魯國執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遊列國:55歲時,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沒被採納。

④獻身文教:68歲時回到重國,整理編訂《六經》,專門從事教育。

(提出問題)2.孔子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對其思想產生了什麼影響?

(學生活動)

(1)時代:春秋社會大變革時代。經濟上井田制崩潰;政治上週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階級關係上出現新的變化,傳統禮法秩序受到衝擊,“禮崩樂壞”。

(2)影響:

①提出“克己復禮”,維護舊的禮樂制度。

②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對暴政。

③提出中庸思想,主張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④提出有教無類思想,開創私人辦學的先河。

二、基本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

(提出問題)3.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

(學生活動)

A.思想:

(1)“仁者愛人”:核心: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爲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評價: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1)“克已復禮”:即周禮,要求人們能夠以禮來規範自己的行爲,把禮作爲立國立身的基礎。主張“克已復禮”,匡正社會秩序。

評價:孔子推崇周禮,恢復周禮,實質是維護搖搖欲墜的奴隸社會規範制度。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違背歷史潮流,體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統一安定、和諧有序的社會局面,使人們生活安定,有積極意義。

(3)“中庸之道”:把倫理範疇的“仁”和政治範疇的“禮”結合在一起,主張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B.教育:“有教無類”

(1)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標: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

(3)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傳身教。

(4)教學內容:孔子晚年整理編撰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教科書,五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一直是官學和私學的最基本教材。

三、“萬世師表”——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提出問題)4、孔子在中國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學生活動)

A.對中國:

①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說成爲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②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爲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不斷的發展下來。

③“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爲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B.對亞洲:儒家思想成爲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c.對歐洲:歐洲啓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啓發。

(提出問題)5.今天儒家思想過時了嗎?還有必要提倡它嗎?爲什麼?

(學生活動)

1.儒家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義“、”誠信“等道德倫理觀有助於構建和諧人際關係,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儒家強調”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強道德修養,有助於約束和規範市場經濟主體的交易活動和行爲,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正常、有序的進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

5.儒家主張的”大一統“思想有利於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現實意義。

(總結歸納)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論,並在教育實踐中提出了啓發式教學等原則。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提出了“仁”和“禮”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和“克已復禮”。孔子認爲要實現“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遊列國,兜售“仁”“禮”學說。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當時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主張挽救奴隸制,緩和階級矛盾,他的思想在當時並未受到太多重視,孔子晚年退修詩書。孔子思想經過後來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歷史說課稿 篇5

課件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破解生命起源之謎》是人教版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第二課的內容,在進化論提出前,關於生命起源問題上主要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兩種不同的觀點。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提出,則打破了傳統的封建神學世觀,揭示了生命起源之謎,推動了近代世界科學的進程,在生物學、社會學、思想界、宗教界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本課教材無論在本章還是整個世界近現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遠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二)、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歷史條件及進化論思想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中外對比聯繫加以突破)

難點: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內容。(通過史實結合進行突破)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神創說、上帝創世說;細胞和細胞學說,早期生物進化思想;1859年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1871年發表《人類的起源》及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

2、理解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生物學領域發生重大轉折、取得革命性進展的原因;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對思想界、科學界、宗教界和社會革命和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能力目標:1、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說和上帝創世說出現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2、通過理解進化論的影響,探究科學在社會進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確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重要意義

德育目標:1、使學生明白迷信、愚昧阻礙社會進步,社會落後滋生愚昧、迷信,進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並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2、通過進化論的創立,使學生認識到正是因爲有科學家的頑強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贏得了科學的進步,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質的目的。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採用啓發式教學。)

1、有關達爾文進化論的知識,學生並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學上的情景設置和參與性:採用“學生閱讀—教師設問—討論回答—思考補充—教師總結”的教學模式

2、針對學生對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背景和意義的內容不易綜合,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運用淺化機制和問題——發現教學法原理,採取“提出問題——閱讀課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結論”的方法。由淺入深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藉助史料,“論從史出”,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讓學生一步一步進入其歷史活動的最佳狀態。

學法:

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水平的文科知識和自學能力,對達爾文進化論的內容在生物學中已有所學習,感性認識較強,但發散思維、知識連貫性、學科遷移能力不夠。

在學法上加強指導:學生先帶問題預習,老師指導,學生掌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說教學程序

1、用問題引入新課:地球是迄今爲止發現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目前已發現的生物中有100多萬種動物,30多萬種植物,10多萬種微生物,那麼這些生物的來源是什麼呢?然後由學生討論並闡述一些觀點。接着再由教師進行總結:人類社會一直在探討生命的起源,關於生命的起源的觀點很多,主要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和進化說。

2、再用問題引入第一部分內容:爲什麼會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這些說法科學嗎?它們對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讓學生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長期盛行的原因並結合教材和對神創說作出評價。

(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於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徵手法敘述人類的起源;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展,)

3、神創說並不能解釋生命的起源,關於生命的起源在今天人們更多支持的是進化說。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內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基礎,達爾文爲什麼能創立進化論?由此引出達爾文的進話論產生的背景,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理論基礎和達爾文個人因素五個方面結合教材、閱讀材料並聯系當時特定的社會情況去分析、概括。(其中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引導學生結合所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概括;理論基礎反面結合課文和學過的生物學知識進行概括;達爾文個人因素方面結合歷史材料和自己的瞭解進行概括)

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通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啓蒙運動的洗禮,面向現實世界、崇尚禮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說的創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2)達爾文的進化論誕生的標誌是什麼?主要觀點又是什麼?(培養閱讀和概括能力)

標誌——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觀點——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3)達爾文的進化論產生了什麼歷史影響?引導學生從它對歐洲思想界、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中國思想界產生的影響去分析。

對歐洲思想界——衝擊了封建神學的創世說;把發展變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和激烈爭論,成爲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四、說板書設計和作業練習:

板書設計

一、誰是萬物的創造者:

1、世界神創說(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於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徵手法敘述人類的起源;內容:信仰至高無上的創世神,認爲世間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神創造的)

2、上帝創世說(原因:同上。內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展。)

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進化論誕生的條件和原因: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通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啓蒙運動的洗禮,面向現實世界、崇尚禮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說的創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2、進化論誕生的標誌和內容:

標誌——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內容——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3、進化論產生的歷史影響:對歐洲思想界——衝擊了封建神學的創世說;把發展變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歷史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商鞅變法》是高二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重點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歷史的一大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爲日後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着承上啓下的歷史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學會全面思考問題,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分析事物因果關係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體會商鞅變法的過程和意義,對學生進行從小立志、追求理想、勇於改革、進取創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的能力。

(2)認識改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正確對待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改革。從商鞅爲改革而死的人生經歷,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4、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過情景再現和史料分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5、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兵強。

6、難點:商鞅變法特點;一分爲二地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

三、說學生

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選修歷史的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較系統的歷史知識,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有一定的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四、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啓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導學,並採取講授,討論,學生課堂表演等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教材插圖以及多媒體設計課件,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2分鐘)

播放《走進新時代》這首歌。同時課件上顯示這首歌的部分歌詞,“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目的是營造課堂氣氛,以便成功導入“改革”的教學內容)

(二)講授新課(35分鐘)

一、商鞅其人(生平簡介)(5分鐘)

1、展示“商鞅像”。請學生結合教材P22的內容及收集的相關資料介紹商鞅的生平,教師作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閱讀P23【學思之窗】的內容,談談秦孝公爲什麼對帝王之道不感興趣,反而對稱霸之道感興趣?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最後教師歸納總結。

3、補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於民的歷史小故事(提倡誠信的重要)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15分鐘)

1、引導學生閱讀P23—24教材內容,尋找落實知識點

2、老師逐一講解;

(1)關於“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史料,結合教材,設置問題:爲什麼說“爲田開阡陌封疆”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重農抑商“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結合現實,談談你對這一思想的認識,讓學生討論,教師適當啓發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後利用教材插圖《獎勵耕織》《商鞅銅方升》加深對商鞅變法相關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2)關於“獎勵軍功、加強集權”,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及收集的資料,組織學生分成奴隸主貴族守舊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改革派,展開宮廷辯論,加深對變法內容和評價的認識。

3、學生髮言商鞅變法中哪一條最重要,爲什麼(這是見仁見智,沒標準答案的,目的是啓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並且能加深學生對變法內容的印象)(2分鐘)

三、對商鞅變法的評價(10分鐘)

1、商鞅變法的作用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幾方面討論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最後請學生閱讀教材P27【資料回放】、插圖和P28歷史縱橫概括總結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

2、變法的歷史侷限

引導學生閱讀P28教材內容和【學思之窗】,思考:商鞅變法有何歷史侷限性?怎樣看待這些歷史侷限性?這些歷史侷限性與改革的指導思想(法家思想)有什麼關係,與階級屬性有沒有關聯,從而對商鞅變法形成完整的、科學的認識。

3、商鞅變法的特點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作用分析商鞅變法的特點。

四、商鞅之死(對改革的感悟)(5分鐘)

1、教師設計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守舊勢力爲什麼強烈抵制和抗拒商鞅變法?他們是如何抵制和破壞變法的?導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爲什麼說“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2、組織學生討論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變法的失敗(一場變法的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4分鐘)

3、啓發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商鞅的什麼精神?培養學生勇於變革、與時俱進的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課堂小結(5分鐘)

展示自制表格引導學生完成,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認識

領域措施作用侷限

經濟

政治

軍事

思想文化

社會習俗

教師講解說明: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爲徹底的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習俗等領域進行了全面改革,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爲秦國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侷限性。我們應一分爲二地來評價商鞅變法。同時商鞅變法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不斷的變革,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從商鞅身上,我們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任何一場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同學們應該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四)鞏固練習(3分鐘)

針對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設計一套練習題,利用多媒體展示完成。

(五)佈置作業

完成教材的本課測評題

六、說板書設計

將本課要點設計成知識框架,直觀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