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12篇

教育4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育的奇蹟》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12篇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1

一本可以點燃孩子們的學習激情四溢的暢銷書;一本足以給我們教師以優秀的榜樣的必讀之書;一本足以給千千萬萬無視教育的家長一記警鐘,讀《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有感。

每當讀此書,會讓我沉浸於文字與圖畫的唯美之中,更敬佩於羅恩老師的創意教學之中,猶如親身體驗此事。閱讀此書處處流露出一種輕鬆、愉悅、睿智的氣息。使我也從中獲得了一些啓示:教育是一種藝術,必須用心研究,用心去傾聽,用心去包容,讓教育成爲愛,成爲希望,成爲奇蹟。

有些孩子需要你更多的耐心——作者在此提及家長也需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要善於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有些孩子確實需要比別人更多一些時間來發揮才能。我也希望家長能與老師聊聊自己的孩子,也想家長能多陪陪孩子,能讓孩子聽到家長的鼓舞和讚美聲。書中提到馬修母親的來信,這位母親之前對孩子也是不分青紅皁白地吼叫、嚷嚷以及責怪抱怨,最後使得他的孩子變得更加沮喪,到後來當他遇到絕望的時候先冷靜自己,然後帶上滿心的耐心去傾聽孩子,去鼓勵和支持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做到,這樣孩子們就會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加自信。

傾聽,這也是每個孩子所期待的,有些家長卻不懂得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忽略了什麼是孩子們真正的需要。作者強調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父母的陪伴,這樣親子關係就會更密切。讀此處,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班上的學生,他們的父母不也是這樣?王選是五年級轉入的外來民工子弟的孩子,記得第一次見他,低着頭眼睛不敢正視我,拘謹又帶有幾分自卑,看着讓人很心疼。接觸一段時間後發現他在是個貪玩但又機靈的孩子。小時候在奶奶身邊長大,讀國小纔回到父母身邊,由於頑皮,在家裏常受父母的捱罵,甚至捱打。每次與他父母通話,在電話裏她總是在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的不聽話,從來沒有聽她誇過自己的孩子。記得那次跟着學生去租住的房子見着了他的父母,媽媽還帶這一個7個月大的女兒,一見我就開始喋喋不休地訴說這孩子的不是,說着他要什麼給買什麼就還是不懂事,還拿出一件衣服給我看後背有一個三角形的洞:一件六七百的衣服穿到學校回家就成這樣,於是孩子又是一頓毒打,手背上還掛着幾道鮮紅的傷痕。得知雙休日父母上班這學生還要帶7個月大的妹妹,讓我很震驚,心裏有種說不出的難受,讀後感《讀《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有感》。本該屬於他的無憂的童年在哪裏?父母有沒有去真正聆聽孩子的心聲,雖說家長瞞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卻不懂孩子的心。於是我一五一十的對她說了一番話,分析了她的情況,讓她改變以前那種教育方式,少責罵,多稱讚,少動手,多傾聽。後來有次遇見他媽媽說自己的孩子變了,如今能及時完成作業,變的懂事了。是的,王選在學校的行爲表現也大有轉變,成績也不斷在提升。孩子得到了父母的稱讚,增加了其自信心。因此家長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使得親子關係就會更加密切!

教師何嘗不是要用心去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教師要用心去聆聽孩子們眼中的老師。記得有一次放學在走廊裏陳軍航(這孩子班級學習成績善可,平時的行爲表現不佳,也常受我批評)跟我聊他說:“我是跟他最聊得來的語文老師,因爲以前的老師總是罰他抄課文不喜歡,但是他說我有時候很兇……”於是我一直在思考我哪些方面讓他覺得我兇呢,我應該如何走進他的內心呢?後來我瞭解到他的家庭情況,這個孩子從小跟奶奶長大,也沒少挨奶奶的責罵,父母一直在國外,十幾年了幾乎沒有幾次見過自己的父母,聽着就心酸。這樣的家庭孩子太缺關愛了,於是他在家裏的情緒也被無意識的帶到學校裏,上課坐姿不端正,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字跡潦草,也許在學校裏的一些不良的行爲表現是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平時我也特地關注他,有些事情也特地叫他去做,比如叫他幫我倒一杯水,然後跟他道聲謝謝,看他自豪又帶有害羞的表情還是蠻可愛地。後來慢慢地也許感覺被老師認可,他的行爲表現改變了許多。是的,孩子的成長需要被關注,需要被認可,傾聽孩子們的需要,讓我們的心慢慢靠攏,彼此信任,奇蹟必會出現。

讀了羅恩老師的《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其中的每一處都值得我去細細品味,去深深琢磨。作爲教師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用心聆聽學生的夢想,用心傾聽花開的聲音,用點點滴滴的愛去感動每個孩子,用愛去換取孩子們的信任,教孩子們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分享,學會愛自己,愛他人。相信學生並與他們一起追逐創造教育的奇蹟吧!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一書,給我的最大感覺就是震撼。《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爲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和老師。雖然這話有點絕對,但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卻的的確確會對孩子起着絕對性的作用。 要知道,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說,成材與否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卻在有意無意中,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的、令人痛心的“奇蹟”!所以,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厚厚的書,都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是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培養他們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們,全面瞭解他們。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家境。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要小心的像對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樣保護好每一個學生。

牛頓曾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頓的親人中,除了年邁的祖母和改嫁的母親外,還有一個親舅舅。他叫威廉艾薩庫,畢業於劍橋大學,是一位牧師。威廉從牛頓安靜、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識地感覺到牛頓身上有別的孩子沒有的東西。對學習毫無興趣的牛頓,在期末考試中總是處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學就給牛頓起了個綽號,叫他“笨蛋牛頓”。威廉舅舅對此很不滿意。爲了培養牛頓的學習興趣,他經常給牛頓買學習用品、課外讀物等。一有空閒,威廉就到農場給牛頓講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開導下,牛頓對讀書有了一些興趣。舅舅又給牛頓買來科學方面的書籍,對他進行有目的的引導。這些書都是關於數學、生物和科學簡史等方面的。他想,讀這些書也許能夠培養牛頓對科學知識的興趣。牛頓的成功是對威廉舅舅最好的回報。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師都能像牛頓的舅舅那樣,耐下心來,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調皮好動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熱愛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唱歌、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着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着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們不受束縛,無章可循,無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約束,因此,他們不可能去認真思索一個問題,注意力也不可能長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這反而使孩子能夠無拘無束地想他們所想。比如,孩子在繪畫時,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間的東西進行無情地破壞或者重新組合。兒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夠馳騁活潑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發源地,他們超出成人的想象,創造出了令人驚異的場景。

愛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愛是開啓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學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關注,悉心的澆灌和細心的呵護。愛就如陽光一樣給孩子溫暖,似甘露一樣給孩子滋潤,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教師的無限關愛無論他是——“差孩子”、“壞孩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等。每個孩子都具有無窮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要和別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長當年有能力相比,應該多爲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愛是一種等待,愛是一種引領,愛是一種責任。讓愛走進校園,讓愛走進家庭,讓愛產生智慧,讓愛留下歲月抹不去的美好回憶。讓我們相信——教育,因愛而美麗!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3

讀了《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作者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爲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癥結,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甚或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爲,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一次次地挫敗孩子那顆稚嫩的心……

愛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愛是開啓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學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關注,悉心的澆灌和細心的呵護。愛就如陽光一樣給孩子溫暖,似甘露一樣給孩子滋潤,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教師的無限關愛無論他是——差孩子”、“壞孩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等。每個孩子都具有無窮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要和別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長當年有能力相比,應該多爲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關鍵是父母和教師如何去挖掘。愛是一種等待,愛是一種引領,愛是一種責任。讓愛走進校園,讓愛走進家庭,讓愛產生智慧,讓愛留下歲月抹不去的美好回憶。讓我們相信——教育,因愛而美麗!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4

樸實無華的封面上,《教育的奇蹟(十八個刻骨銘心的教育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十八個教育故事如何刻骨銘心地進入讀者的內心是我亟待了解的內容,同樣身爲教育者的我也很想知道那一個個教育奇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翻閱目錄,知道這十八個故事被分成了四篇,分別是家庭教育的奇蹟;教師的教育奇蹟;自我教育的奇蹟和學校教育的奇蹟。這四種分類對我們這樣從事幼教工作的教師來說,裏面肯定會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如飢似渴地,我扎進了“書海”中……

書中每一個故事都那麼激勵人心,讓人心潮澎湃:我們如何更貼切地對家長提出合理的建議;如何讓自己獲得更多、更高的提升;如何配合學校,共同爲學校的各項建設盡力,這一切都有值得借鑑的內容和實例,這真是一本好書啊!而那麼多故事裏,“教師的教育奇蹟”中五個故事更讓我感慨萬千。在裏面,除了“沙利文老師和海倫·凱勒”的故事略有耳聞,其他四個都非常陌生。有幸,我再一次“認識”光明使者“沙利文小姐”,她的“通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使海倫“有了學習語言的鑰匙”,開了眼界,生活變得充實、美滿和有價值。聯想到處於3——6歲階段的幼兒,他們許多經驗都來自於親身的體驗和實踐。《綱要》和《指南》也非常重視幼兒體驗習得的經驗,如果我也像沙利文小姐那樣充分利用好“通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我們面對的健康幼兒是不是發展會更出色?我想,有了這樣閱讀的體會,在教育教學中,我的思考會更全面。

在拜讀用“生命鑄就輝煌的孫維剛老師”的故事時,我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事蹟打動,眼淚一次次從眼眶涌出。孫老師的一生看上去確實平凡,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可他真的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蹟。看這些事例時,我總不自覺地問自己:假如那個時候的老師是我,我是否也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雖然,我也知道在面對我的那羣小朋友時,我也是充滿真誠與真愛的,但我卻不敢說我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我非常認同孫老師的“做學問,先做人。”雖然,在幼兒階段,小朋友們還不需要有很多學業上的擔當,但是,幼兒期的小朋友如果能學會做人,那將影響他們一生的成就。孫老師認爲:“作爲一箇中學教師面對流俗,我也許是蒼白無力的,我無法左右社會的大氣候,但可以“構建”我工作範圍內的“小氣候”。”是啊,面對剛入園的幼兒,他們就是一張毫無瑕疵的“白紙”,在這“一張張白紙”上,我添上的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還是萬綜複雜的社會流俗?在幼兒期的三年時間裏,我也可以“構建”我工作範圍內的“小氣候”。我不期望這些小朋友們畢業後能夠有多記得我這個最啓蒙的老師,我只期待,我的付出能對他們的成長有利。如果能達到這一點,我就覺得很欣慰了。所以,孫老師的故事看到後面,我的心裏好像被什麼堵住了,就像他的學生和同事們想的那樣,我不希望他這麼早就走,他應該長壽 ,應該讓更多的人愛戴,讓更多的人在孫老師的帶領下,共同創造新的教育奇蹟。

同時,我也非常敬佩富有挑戰及創新精神的劉京海校長和蘇靜老師。可是,最讓我覺得暖心的,還是平凡的母親——李聖珍老師的人性教育。李老師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愛孩子,愛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貴和尊嚴。李老師真懂孩子,真懂孩子的心理,她那一個個化腐朽爲神奇的故事彷彿很遠,又感覺很近。故事中小主人公身上發生的事情似乎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邊,不管是親見的,還是聽聞的,我們有沒有也如此地愛孩子,如此地理解他們的心理,並給予一定的尊嚴和權利?我愛李老師,喜歡李老師的教育理念,但我現在卻沒有李老師那樣化腐朽爲神奇的力量。我唯有的也只是一顆愛孩子的心,如果用這樣一顆心去真切地體會,感受幼兒的內心世界,相信,在幼兒面前,我也能讀懂只屬於他們的“語言”,他們也會對我有充分的信任。

雖說現在的孩子難教,除了那些無法避免的客觀原因外,現在的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比我們那個年代不知多了多少,而且,現在的孩子從胎兒時期就或多或少地有過一些 “早教經歷”。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老師如果無法預知或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我們的教育可能真的做不到“事半功倍”。從莎利文老師到年輕的蘇靜老師,他們的故事各有不同,他們採用的教育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但縱觀前後,有一點他們是共通的,那就是“愛”。有了這份愛,所有的困難都成爲了強大的推動力讓老師們去戰勝;被這份愛包圍的人將獲取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對屬於他們的人生。我願意做這份愛中的一小部分,讓我的孩子們能感受到人性的溫暖與尊嚴。我想創造的——是這樣的師愛奇蹟。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5

今天,我有幸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的奇蹟》,讀完後讓我感覺到:它雖然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但是他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後,感觸也挺大。

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牛頓曾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頓的親人中,除了年邁的祖母和改嫁的母親外,還有一個親舅舅。他叫威廉·艾薩庫,畢業於劍橋大學,是一位牧師。威廉從牛頓安靜、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識地感覺到牛頓身上有別的孩子沒有的東西。對學習毫無興趣的牛頓,在期末考試中總是處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學就給牛頓起了個綽號,叫他“笨蛋牛頓”。威廉舅舅對此很不滿意。爲了培養牛頓的學習興趣,威廉經常給牛頓買學習用品、課外讀物等。一有空閒,威廉就到農場給牛頓講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開導下,牛頓對讀書有了一些興趣。舅舅又給牛頓買來科學方面的書籍,對他進行有目的的引導。這些書都是關於數學、生物和科學簡史等方面的。他想,讀這些書也許能夠培養牛頓對科學知識的'興趣。牛頓的成功是對威廉舅舅最好的回報。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也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有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只要滿懷虔誠的心態,施以更加優良的教育方法,這些人就會成爲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是呀,每個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優點,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養他了。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着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着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七八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在我曾經教過的一個班裏,有一個學生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裏,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爲也較爲散漫,學習成績也不太好。爲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裏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裏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他七歲時,父母離異,她跟着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裏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他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他。在學校裏,他總覺得老師、同學歧視他,對他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溫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學生。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他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他不能像正常學生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溫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爲班上的後進生。心理學認爲,教師對學生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學生,乃至轉化爲學生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溫暖他,消除他的自卑心理,喚起他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同學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他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學生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學習成績也上來了,特別是和同學們一起玩了。

其實“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多是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還是舅舅、姑媽、後媽等人的責任!總之,無論是來自哪一個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創造真正的奇蹟。而這一個個奇蹟的背後,無時無刻不在顯示人性的愛!是愛,各種各樣的真愛,讓這一切成爲了可能!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6

“賞識是欣賞、擁抱與讚美;賞識是關注孩子的優點和長處,讓孩子覺得“我能行”;賞識是關注孩子心靈深處的需求,爲孩子營造一個愉快、舒展的成長環境;賞識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勵、少泄氣,多讚揚、少斥責;賞識是優點的放大,缺點的縮小;賞識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賞識是愛,是尊重、理解、寬容前提下的愛,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愛,是和諧而平等的愛,是鼓勵孩子追求成功的愛,更是陪伴孩子品嚐失敗的愛。”這是《教育最偉大的奇蹟》中的一段文字,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批閱學生的作文,常常爲他們所寫的錯別字而煩惱。但近日卻批到一個令我感到挺新鮮的詞“獎臺”,更沒想到一個組批下來竟然有三位學生寫了相同的錯詞。獎臺與講臺,同音而不同義。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所站立的是一個對他們有誘惑力的神聖的三尺講臺。或許這三個孩子曾多次來到講臺之前,滿懷喜悅地從老師手中接過獎品,心中還保留着同學們向他們投去羨慕的眼神的甜蜜,耳邊還回蕩着同學們送去的熱烈的掌聲。因此,多年來他們心中對講臺的理解便是老師表揚嘉獎他們的舞臺,自然而然也將講臺寫成獎臺了。

提起筆將獎臺圈出改正,有些於心不忍。只怕這一圈將他們美好的映象打得支離破碎。的確每一個孩子的心底都渴望成功,渴望老師的肯定。被人肯定是一種內心無法形容的喜悅,而這種喜悅又將會激勵她去繼續努力去獲得老師的再次認可。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國小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對我的表揚,那是因爲我仿照一篇課文寫了一篇較好的作文。從此,我對語文課有了興趣,我的語文成績不再那樣糟糕。同樣,我也懷念小時候老師每堂課前的表揚。儘管表揚的只是誰今天的作業全對了,誰的默寫得了100分,誰的字寫得很端正,但是每一次表揚,我與我的同學都期待這一串名字中能有自己。講臺上的老師帶給我們的是一份期盼,一份快樂,一份甜蜜。

本學期,剛批完第一次習作,我手捧作文本進教室,宣佈了獲得“優”的作文得主。當我的目光與學生接觸時,我看到了一張溢滿興奮的臉。我的心不由一動,作了這樣的打算,以後可得多表揚表揚學生。

是到了問問自己的時候了,你曾給過學生多少成長的快樂,曾給過他們多少快樂的回憶?讓“獎臺”永駐在孩子們心田。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7

《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點燃孩子的學習激情》來自美國的教師--羅恩克拉克‘RonClark’,他以一個客觀的姿態,爲我們呈現了美國基礎教育的疲軟無力。羅恩老師所有教育方法都是在體制允許的範圍內進行的,比起挑戰乃至破壞已有的教育規則,羅恩所倡導的教育風格更容易在中國被推廣和接受。他認真地思考了孩子們到底需要什麼,喜歡什麼,把學生當做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來對待。

克拉克成爲教師也是半路出家,他的經歷非常的豐富,是個幹勁十足、思維活躍。他年輕充滿熱情富有創造力。他成爲教師後,摸索出一套獨特有效的教學方法,並取得了巨大成功。教師的角色也不單純,有時難免要遇到進退不得的尷尬。在這裏他絕不能對學生動手的。他運用獨特的教學規則和革新式的教學方法教育每個調皮的小搗蛋,爲家境困難想要念書的女孩打通通往課堂的道路,讓有着藝術天賦的男孩得以發揮特長。他用他的堅韌和耐心,漸漸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他用適當獎勵的方式,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讓他們自己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好處。過程當然沒有敘述的這樣簡單,而且在他取得一定的進展的時候,他發現有更多的困難和阻礙在他的面前。現實環境,教育制度,經濟利益,虛僞作風,等等。這一度讓他下定決心選擇退出,但學生們的真誠和他本身的品格,讓他最後還是留了下來。

他強調對學生的尊重、鼓勵以及和家長的良好溝通,同時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紀律和規範,學會尊重他人,以求在學校以至社會中容易被接受和交際。在教學中爲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和興趣,他用了種種方法,他編寫有關歷史的RAp歌曲,甚至有時不惜讓自己出醜。他還有一本書:《教育的55個細節》,書問世後大受歡迎,高居20xx美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七位。

羅恩老師雖然是一位優秀美國教師,但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閃光點!多一點關愛,少一些責備;多一點和風細雨,少一些暴風驟雨;多一點平易近人,少一些居高臨下;多一點鼓勵幫助,少一些大聲呵斥。不斷地提高自己在內在修養,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也不斷地瞭解教師行業,也聽聽同學們心目中理想的老師是什麼,很多東西沒有捷徑,只有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8

近日讀了美國當代著名教師羅恩·克拉克的著作《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感慨良多。沒讀這本書之前,從報刊、雜誌或一些學術報告中,對美國的教育總抱有一種仰視的態度。本書從一個客觀的角度爲我們呈現了美國基礎教育的現狀,讀後,讓我對美國式的教育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全面的認識。

作者,羅恩·克拉克,教過的孩子很多走人哈佛、耶魯、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名校,成爲社會精英。他們當中有阿莉茲·比爾——哈佛高材生,白宮實習生,一個險些被埋沒的國際政治人才;……在當教師之前,羅恩·克拉克從未想過要成爲教師,卻在一次偶然的代課經歷之後,走上了三尺講臺,這個改變他人生的決定同時也改變了美國許多孩子的命運。他對學生近乎嚴苛的課業要求和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學習任務,讓父母、同行大呼不可思議,卻奇蹟般地催生出孩子們的無限可能。那些看似無厘頭的教育實踐,恰恰是點燃孩子們學習熱情,激發孩子們求知慾的火種……羅恩·克拉克傳遞給我們教育界同行的一個理念就是激情——“當和孩子們在一起時,特別是和那些把你逼得發瘋的孩子們在一起時,一定要看到這些孩子的潛能。想辦法讓班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有遠大的夢想,無論條件有多麼艱苦,挑戰有多大。必須關照每一個孩子,並看到他們的潛能。”

全書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不一樣的克拉克學校;第二部分父母是孩子成長中舉足輕重的力量;第三部分營造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氛圍;第四部分課堂之外。

第一部分,作者從讓孩子信自己,別摧毀他們的夢想、不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得到曲奇餅乾、高期望帶來不可思議的進步、在老師與家長之間搭一座信任之橋、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你所希望的並非感謝、走進孩子的生活、無私奉獻的精神、用找藉口的時間想辦法解決問題、要麼不做,要做就全力以赴、孩子們登上了時代廣場大屏幕、孩子能在你身上看到學習的熱情嗎?對每個孩子都視如己出,疼惜他們、成功源於精益求精的態度、記住姓名是瞭解的第一步、音樂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永遠不要輕視一個孩子、勇往直前,別讓任何機會擦肩而過、把學習熱情注入孩子的心靈深處、孩子們的驚喜之旅,與曼德拉不期而遇、學會“掌控一個房間”、孩子們,我飛起來了、愛學生所愛,不管他們愛得多另類、克拉克學校的“麻瓜方式”;

第二部分父母是孩子成長中舉足輕重的力量。作者從美好的願望不足以幫助孩子成功、別做直升機家長,你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禮物”是爲了表達感謝與欣賞,感恩、珍惜——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小問題會變成麻煩、愛玩遊戲的尖子生,也會被獎學金拒之門外、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即使最乖的孩子也會撒謊、有些孩子需要你更多的耐心、孩子會努力成爲你所期望的樣子、幫孩子學習詞彙的方法、別做硬幣式家長;第三部分營造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氛圍。從小孩的年齡特點出發,從最最特別的“開學日”開始,堅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學好、這纔是真正的“開放日”、穿正裝的老師們、每一分鐘都價值不菲、別讓內部通知擾亂了課堂、別隨意干擾教學時間、課堂上,教師不要坐下來、課堂上,教師最好別用手機和電腦、別把珍貴的課堂時間用在做家庭作業上、讓你的課堂每分鐘都有吸引力、好老師,大班小班都一樣、激動人心的“分院禮”——新學年的精彩開場、“神水”事件、獎勵計劃——請學生到老師家吃飯、希望你們能打電話來、別“放過”任何一個答不出問題的孩子、讓課堂“動起來”、每節課都是“音樂課”、站到桌子上講課、每間教室都該有個“紅按鈕”、尋根的積極教育、一場風馬牛不相及的音樂劇、對家長也要有所要求、挑戰賽——最好玩的學習。

羅恩老師他強調對學生的尊重、鼓勵以及和家長的良好溝通,同時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紀律和規範,學會尊重他人,從而更好的融入社會。他以一個客觀的姿態,爲我們呈現了美國基礎教育的疲軟無力,這對中國千千萬萬無條件膜拜美式教育的家長無疑是一記警鐘。他顛覆性的教育理念,正在引發一場全球教育革命。時至今日,東西方教育孰優孰劣的爭論已經毫無意義,羅恩正在創建一種全新的、世界性的教育模式。他如何將兩種文化裏最好的教育理念與方法相結合,讓孩子們既能擁有快樂幸福的童年,又具備極強的學習能力,始終保持對學習的無限熱情,主動追求卓越?

這本書不僅是寫給老師的,更是寫給父母的。本書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好的教育其實沒有國界。確實,作爲教育者,我們無力改變教育體制,卻能像羅恩那樣與身邊的孩子一起創造奇蹟。無論父母,教師。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9

打開《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一書,就被他的教育方式所吸引。書裏面列到的教育現實,很切合我們現在的教育,觸動了我的心靈。我們很多人都在抱怨體制、抱怨學校,卻只是抱怨,對現實沒有一點作用,羅恩卻是要我們用抱怨體制、抱怨學校的時間去做對孩子成長更有意義的事,就像我們不能改變太陽升起的時間,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牀。與其無休無止地怨這怨那,不如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使我們的小環境得到改變,也比什麼都不做強得多。

羅恩也認識到“應試而教”是做教師的一種悲哀,但他同時也認爲教師必須對學生的成績負責。他認爲提高成績不必“應試而教”,教師的職責是想出很多辦法讓學習變得有趣,同時實現教學的最高水準,並提高分數。這一點最能吸我,因爲我們現在很多有良知的老師都在爲此困惑,如果能找到一條有效的途徑解決這個問題,那真是學生的幸事,教師的幸事。

羅恩認爲,教好學生的基本理念就是“激情”。他在整本書裏傳遞的就是兩個字“激情”。教師激情四溢,學生精力旺盛、積極進取,這纔是我們需要的課堂,這纔是有生氣的課堂。而羅恩就是從這裏出發,讓他的激情教育走出了美國,走向了世界。

看完全書,合卷在案,不免陷入了沉思:作爲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國,以誠待人、以禮待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知書達理、溫文爾雅,也是我們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標準。我們始終重視“德”的說教,可是現在卻讓一個西方人用“是的,先生”一句話,用說話中的一個細節來教育我們要講禮貌,從中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啓發。

一個孩子只有一次成長的機會,老師指導和培養一個孩子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想,只要我們大家都有一顆愛心,從一個小小的細節做起。我們的教育就一定會朝着好的方向發展。優秀是可以教出來的,細節可以創造奇蹟。

希望改變就從這個時候開始。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10

假期中我認真拜讀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奇蹟》。這是一本關於學生教育的書籍。它是以青少年的成功教育爲中心,從家長、老師和學校三個方面闡述了成功教育的要旨和方式。全書提供給讀者十二個成功教育的典範,從著名的美國盲女作家海倫·凱勒到中國的女神童周婷婷,無一不是成功教育下的奇蹟。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主要通過對當代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經歷進行描述,講述了這些當代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如:牛頓曾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曾經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曾經是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曾經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他們最終走向了成功。爲什麼?因爲他們周圍有善於對他們肯定的人,有善於發現他們身上閃光點的人,有對他們始終充滿愛心永不言放棄的人,再加上他們自己的努力纔有了卓越的成績。全書總共12章,分別對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專注力、興趣性和自信力等進行分析,對教育者如何培養孩子的天性、陶冶孩子的情操、如何賞識孩子等方面進行了理論的闡述和指導。

作爲一名教師同時又爲人母的我,通過對本書的認真閱讀,真是受益匪淺。書中的“笨小孩”、“差等生”讓我想到了現在手中的學生。我們班的吳友波小朋友,說話含糊不清。乖巧、守紀、愛勞動,如果撇開學習不談,是個不錯的孩子。可是談到學習,讓人頭疼。手把手的教,前面教後面忘。儘管如此,作爲他語文老師的我和數學馬老師,對他從未令眼看待,課堂上儘量把最簡單的問題留給他來回答,課後對他不停地鼓勵和輔導。我想:他才一年級啊,考試就不及格,以後他的學還怎麼唸啊!所以能多教他一點是一點,讓他儘量多掌握些。作爲老師,我們多麼希望他的父母也能同我們一樣,不斷地鼓勵他,輔導他。可是,第一次把他父親請到學校。沒等我開口,他父親就說:“老師,以後放學讓他自己回家,不用我來接。”我跟他講了他孩子的學習情況,問他是否知道,他說不知道。我對他提出了要求,也跟他預計瞭如果不趕緊輔導孩子的後果。他沒支聲。一晃到了期末,我是焦急萬分,又撥通了他媽媽的電話,可是與他媽媽的通話,讓我的心徹底涼了。她說孩子就這樣前面學,後面忘。我說那你也得輔導啊,她說沒用。真正讓我無語了。他的親生父母待他尚且如此,我們老師使多大的勁,也是事倍功半啊!如果他能生在榮博那樣的家庭或者他的父母有榮博父母那樣的執着,或許他會有很大的進步。榮博是個腦癱患兒,大腦思維正常,但是運動神經癱瘓,他的父母就根據他的這一特點,進行堅持不懈的教育,最終把榮博培養成一名十分優秀的人才。如果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能夠從他們的實際出發,不同能力,不同個性的孩子,能夠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平時多給予他們肯定,多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是早早地就否定了某些成績稍差的學生,從而使他們失去學習上進的信心和勇氣,他們該會有多麼大的進步?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爲,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銳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就可以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我們的學生中沒有天才,沒有一看就聰明過人的孩子,沒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現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羣少年,甚至是一班“調皮大王”、頑劣不化的“主兒”,是一考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差生” 但我們有“化腐朽爲神奇”的執着期待,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律己精神,有“轉化一個後進生與培養一個優秀生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認識,一句話,有非凡的愛心,我們同樣可以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生和俊才。李鎮西老師自願把人見人厭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級,在“轉化”和促成方面寫下了一篇篇瑰麗的教育詩章;孫維剛老師在名不見經傳的北京二十二中爲清華大學等重點高校輸送了許多新生,同樣是充盈胸間、激情蕩懷的“愛”讓他們體會與領略到教育的美麗和幸福。

由此使我想到了我們班的張超喆同學。上學期末他一度情緒低落,上課不聽講,作業不完成。發現後我找他談話,瞭解了他父母在家吵架,甚至到了要分東離西的地步,所以孩子很害怕,很傷心,無心學習。我就開導他,教導他回家該怎麼做,怎樣緩和父母間的矛盾。自己該如何學習,讓父母欣慰。讓父母看到自己的優秀表現,從而恢復以前幸福溫馨的家庭。孩子很懂事,照做了。第二天我就把他的座位往前調了,課堂上多提問他,多多向他送去微笑。這時發現孩子上課聽講了,作業完成了。以前那個活潑開朗愛學習的孩子又出現了。所以作爲一名教師,要時刻關注孩子,不僅關注他的外部表現,還要注意他的內心變化。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11

最近讀了《教育的奇蹟》這本書,感想很多。十幾年的教齡,說來也不短,通過閱讀,再結合現在的國小教學經驗,感觸頗多。通過閱讀這本書,才真正感覺到教育的無窮力量,要當一名好教師的職責與不易。本書共錄入18個真實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讓人刻骨銘心,讓人感動不已。書中不管是家長也好、老師也好、還是學校的領導,他們都相信一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和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爲自己。

那麼作爲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該從中學習什麼呢?書中提到了要“公平對待所有的學生”。看到這我不禁想起了剛剛工作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至今難忘。

記得一天佈置完作業後,其他學生都飛快地拿起筆開始做了起來,卻見某某同學仍在傻傻的發愣。我不由的怒火中燒,因爲這個學生本來基礎就差,再加上學習興趣不濃,所以成績很不理想。我站在講臺前厲聲說道:“某某,你是不是又不想做作業了?”他輕聲回答說:“我不舒服。”“你不要給我找藉口了,不想學就早點回家。”說完我也不去看他,就去巡視其他學生做得怎麼樣。過了不多久,只聽一個學生叫到“老師,某某吐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把視線轉向那裏,我也趕緊走到他身旁,只見他臉色煞白,神情非常痛苦。我連忙叫一個學生去弄點水給他漱口,另外叫一個學生打掃嘔吐物。此時我多想對他說聲“對不起,老師錯怪你了。”但卻始終沒有說出口,只簡單的說聲你休息一會,就走開了。

回到家我在想,如果那是一位好學生,我會怎樣去做。也許我會走到他身旁,仔細地詢問他哪兒不舒服,或者伸出手摸一下他的額頭是否發燙。但我不僅什麼都沒做,而且還粗暴地訓斥了他,這所有的一切都只因爲他是一個後進生。

所有的老師都喜歡成績好、聽話的學生,不喜歡甚至討厭成績差、不聽話的學生。其實越是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懷與愛護,他們的心更敏感。很多學生之所以會越來越差跟他在學校老師對他的關心夠不夠,受到老師的漠視有着很大的關係。作爲一名老師,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對待所有的學生,甚至多點關懷後進生,孩子們纔會更親近你。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12

暑假閒暇之餘,我也會翻翻書籍,品品書的清香。其中崔華芳編著的《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讓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

身處教育第一線,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地穿梭於學校和家庭之間,穿梭於教材和學生之間。催促着學生,追逐着時間,匆匆忙忙地奔向着那些既定的教學目標。總是在期待自己所教的學生個個都能出類拔萃,可又總在每次考試後爲那些沒能達到自己預期目標的孩子而嘆息。牛頓、愛迪生、達爾文、愛因斯坦在年幼的時候也曾是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糊塗蟲”“討厭鬼”“愚笨兒”然而成年以後的他們卻成爲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個巨人。面對和他們類似的孩子,需要的是作爲老師的我們,能夠透過表面深入內部去尋找、發現那些他們潛在的能量,並將這些能量激發,使之成爲他們前進的動力,推動他們不斷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發現。這些潛在的能量不會那麼輕易地被我們激發,那就需要我們善於分析思考,設計適合他們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策略,而這就是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

翻閱書中,仔細閱讀那些奇蹟的創造者的故事。無論是那些憑藉成功的家庭教育將殘障兒童培養成人的父母,還是那些書寫學校教育奇蹟的老師們,在他們身上有種共同的特質,那就是熱愛。他們熱愛自己的孩子,熱愛自己的事業。正是這份濃厚的愛,支撐起他們不懈的信念,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爲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提到某某學生是差生。其實,我們不該隨意地給孩子定性爲“差孩子”、“壞孩子”,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纔可能成爲父母期待成爲的人。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具有無窮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要和別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長當年有能力相比,應該多爲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關鍵是父母和教師如何去挖掘。

人性各異,特點不同,兒童時代尤爲明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經在《孟子集註》中注云:“對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意思就是說,善於施教者是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長而進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較優的孩子取得優秀的成就,沒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爲老師,我們應該明白:儘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應該根據孩子的才能、興趣、愛好等不同來因材施教。我班的一名小男孩,生性懶惰,缺少教育,學習習慣差。自從我接管以來,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先是找他談心,旁敲側擊,及時表揚、鼓勵。慢慢的,他和我越來越親近,有事沒事愛主動找我說話。我也以此機會鼓勵他學習,半個學期過後,他從我班的後三名一躍成爲中等學生。我們還一起制定一個計劃,朝優生行列邁進。我們堅信,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創造,奇蹟就會出現。

掩卷沉思,回憶着書中這些創造奇蹟的老師、父母,在他們身上我首先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在閃耀。教育是藝術,學生是璞玉,只知一味地鑿擊敲打,而沒有預先的精心構思設計,是難以有精美的藝術作品誕生的。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父母老師的教育也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在教育的漫漫長路上,我們需要思考、學習的還有很多。當然成功譜寫教育奇蹟的因素還有很多。但我想當我們有了智慧,有了愛,其餘的那些因素也必會不難具備。只要我們悉心去努力,用心去創造,我相信教育的奇蹟也定會屬於教育一線上平凡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