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國學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5篇)

國學1.43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學學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5篇)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

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啓蒙開始。品讀國學經典,可以讓思想在知識的海洋裏自由馳騁,深刻領悟人生哲理,爲你的人生撥開迷霧,指明方向。因此,作爲林業局的幹部職工,我認爲必須認真學習國學,以此來提高自身素質,助力林業發展。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就要廣泛的學習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哲理,學會自我審視、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只有自身道德修養得以提升,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才能實現偉大的人生價值。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也要首先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而是要從自身找不足,進行自我審視、自我反省,在不斷的自我反省中總結經驗教訓,制定方案來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問題纔不會越積越多,矛盾纔不會增加,工作才能更加和諧順利,人生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衆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對待自己的親人朋友要常懷感恩之心;對待由困難的人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對待犯錯的人要去包容理解他們……國學思想給我們啓發,實現精神上的救贖,教會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爲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爲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毛澤東曾經說“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因此,我們在學習國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它對當前工作的重要借鑑意義;尤其對國學中以孔子思想爲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學習,要努力發掘其中的人文智慧,領悟其中做人做事的原則、爲人處世之道。在閱讀國學經典的同時一定要思考,要感悟,把國學經典的內涵與工作、生活聯繫起來,通過親自實踐來印證、修正和完善理論思想,使國學理論知識融入實際工作效果,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助力林業工作實現新發展、新突破。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我們應該以此爲傲,大力弘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2

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

從小沒看過多少國學、史書的我,對孔子、老子等著名人物的認識一竅不通,但我卻可以從爸爸的嘴裏聽到。漸漸長大了,聽多了,“國學”這個詞也熟悉了。我真切的體會到“國學”兩個字存在的魅力!在我的心目中,國學她像是一位“音樂家”一樣,她的“音樂”能陶冶着我的情操,調節我的心情。國學她像是一位作家,在她的筆下內容那樣的流暢、優美,用詞是那樣的精闢,悽美的情節讓我爲之而動容。

從《弟子規》中,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俗話說“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細細地品《弟子規》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做人首先要有一顆仁善之心,這樣才能夠真心的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做事時能夠誠實守信,謙虛禮讓。以上做到了,其次纔是學習文化知識,增長自己的能力,爲百姓國家做貢獻!雖然我不太理解《詩經》裏的詩是什麼意思,但我卻可以體會詩裏飽含的蘊意,例如《葛覃》的一句“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從這裏我感受到了織布女人非常惦記自己的父母,想趕緊洗完自己的衣服去看爹孃,濃濃的生活氣息油然而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愧是出自老子口中,果然是千古佳句。即使有些句子我不太懂,但她像是一位指揮家一樣,牽引着我的好奇心!從而使我沉陷其中。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啓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國學”有利於中華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於五千年來積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於中華民族大團結。雖然國學不是哲學,但是國學的發展史囊括着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發展脈絡,國學無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單一的揀出來,設立學位要找基本依據,全面復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實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復興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文化,纔是真正的國學復興之日。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3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說。

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爲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爲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爲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4

本學期我參加了教育局舉辦的國學講座,感覺受益匪淺。讓我深刻了解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學有利於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從求學、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不難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聖人,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在學習中提高,良好道德的養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自我約束到隨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統一,已經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此所謂“慎獨”,就是一個人獨處時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也使我們懂得了偉大來自於平凡的道理。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智慧可以改變命運,因此,經常學習新知識,溫習老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快的事情,我們要養成時時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學問從學習中來,能力從實踐中來。人生困頓,皆因不學無術,其實學習和實踐就構成了人生的兩大主題。孔子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修煉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學習修煉。

國學讓我學會感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衆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爲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爲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知道德行天下的道理,“俗雲: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德才兼無,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可見,德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樣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爲心。以兒女之心爲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爲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爲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爲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爲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爲心,就是“婦順”,以人民之心爲心,就是“君仁”,以領導之心爲心,就是“臣忠”,以

朋友之心爲心,就是講信任;以學生之心爲心,就是講師德。以他人之心爲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愛世人的情感就誠懇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昇華一分。唯德能感動人,能得人心。感動一家而家齊,感動一國而國治,感動天下而天下平。中國聖賢經典究天地自然之道,旨在淨化人的心靈,啓發人的道心,匡正人的慾念。所謂正心誠意慎獨修己,歸根結底,就是造就優秀的個人品質,至善的品德。以德率人,則好的精神產品和好的物質產品也就不勞督促,自然產生了。

在當今這個日益浮躁的社會中,我們深入開展“學國學、思先賢、樹正氣、揚美德”活動是非常及時、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讀《國學》,使我們的心靈有所啓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說要對照一下我們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們的心地是不是夠善良,我們有哪些是君子行爲,又有哪些是小人之舉,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怎樣??我們要用心去讀,認真品味,才能夠盪滌內心深處的污垢,淨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道德水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

作爲一名中國人,我以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五千多年的方化內涵爲驕傲,作爲一名教師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我所擔負的責任,我會盡可能的將自己所領悟到的道理傳播給孩子們。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5

今天聽了龐老師一天的課,滿滿的感動和收穫。

老師說,你給孩子足夠的愛,孩子回饋給你的也是同樣的愛,所有的付出都會有回報。

自從第一天走進傳統文化中心起,我就每天都被各位老師的真情所感染,幾乎每天都被感動的哭上幾次。我一度感覺自己是不是得病了,怎麼這麼愛哭,這麼容易感動呢?其實不就是像侯老師說的往自己身上歸嗎?一歸,感覺自己做的非常不好非常不夠,既有感動的淚水,也有慚愧的淚水。

聽完幾天課,確實認識到自己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對。以前從來不懂得認錯,就算錯了也不說自己錯了,總是趾高氣揚、目中無人。以前沒結婚時,父母就非常慣着我,使得我總跟媽媽頂嘴。上國小的時候學習還挺好,老師對我也好,所以養成了目中無人、特別傲慢的性格,以自我爲中心,從來不會爲別人着想,唯我獨尊,強勢,用我老公形容我的話就是女王性格,所以導致我們倆剛結婚那幾年總吵架。自從來了傳統文化中心,感覺自己一下子變了許多,知道認錯了,知道慚愧了,這就是我最大的改變。

孩子也比以前懂事了。回家之後,他大姑給買的鍋包肉,他知道先給媽媽吃然後再自己吃,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的,多麼可喜的變化啊!

媽媽改變了,孩子就會改變。這在我家得到了認證。我一定要堅持學習,繼續改過,把傲慢心、嫉妒心,見火就着的火爆脾氣都改了,我一定要堅定信心,不能放棄。

真的感恩傳統文化中心老師和義工們對我們的關愛,在這裏我感受到了濃濃的愛和尊敬,在這個大家庭裏,充滿着正能量,真的感覺自己身上滿滿的都是正能量。在這種環境裏,我接受着陽光和溫暖,我感覺特別舒服!感恩所有義工老師的辛勤奉獻!

我愛傳統文化中心,我愛聖賢文化,我愛所有的家人們!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6

20xx年的10月28日有幸聆聽葉觀瀾老師的《國學智慧與職場修煉》。通過葉老師對國學經典的旁徵博引,駐足時代,回眸千年既有哲理的高度,又有大衆的視角,感觸於五千年國學智慧的博大精深,古往今來,堅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成就了衆多偉人,“修身”則是他們邁出的第一步,審視歷史過往和當今案例,其如因果邏輯,不可或缺。萬物皆有道,做人做事也有道。從邊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簡單,有誰不會呢?其實不然,做人做事是一門很難掌握的學問。每一個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人爲了心中的夢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卻很少,不夠勤勞,可爲什麼偏偏落得個一事無成的結局呢?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認真思考。葉老師在講課中有圖表描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種職場人生:歸零人生、跳躍人生、平淡人生、幸運人生,四種不同的人生正是四種不同修養的寫照。

修心就是要修養我們的心智、心性、心情。就此而言,心智的修煉一是可以通過學習來提升,記得葉老師在課上講“我們要均齊方正,讓團隊成員各安其心、各安其位、各安其事”應該學習老祖宗傳給我們的精華,如學習國學,我認爲要學好國學,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要對國學智慧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如:四書中《大學》是成功學、《中庸》則是反映中國式的成功之道、《論語》《孟子》如我們人生的“交通規則”,五經中《周易》是哲學思維通過簡易變化彰顯進取精神、《尚書》是政治思維書以道事。

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爲人之道纔是根本。“職場事事皆智慧”,葉老師講課中提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學會先做人,後做事。做人體現在:言行舉止細節的注重:做事與做人是硬幣的兩面,二者緊密相連。不會做人,就沒有根基;做事是立身乘人之本。做事一時成功,不能成爲真正的成功;做人的成功纔是真正的成功。

1、做人的言行要得當

說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種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葉老師的“職場說話見智慧”高度概括瞭如何在工作注意言行,做到“看情形說話,按角色說話,待時機說話”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人的舉止要穩當

從一個人的穿衣打扮來體現一個人的品味,做到“與家相襯,與貌相宜,與歲相仿,與份相當,與境相合”。

老子的《道德經》中也說:“天道好還。”所以凡事從良心先行纔是處事之上策。因爲一切背離良心的謊言終會被拆穿,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若被拆穿得早,就是人們所說的“現時報”來得快;若一時未被拆穿,日後還得處處陪着小心,一切謹言慎行,用越來越多的謊言去堵住原來的謊言漏洞,把自己弄得個身心疲憊不說,還免不了最終的“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候一到,馬上就報。”做人只有做到讓別人對你事事放心,別人纔會願意把身家性命託付給你。只有生活在這種人人互助、真誠關愛的環境之中,我們才能談事業、談成功。

3、做人要講究誠信

誠信是立身之本。誠信就是誠實守信,用更通俗的話說誠信就是實在,不虛假。孔子經常教育他的學生要“言必信”,這就是要求說話一定要算數,說道做到。許諾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對不應辦的事情或辦不到的事情,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一旦許諾,就要千方百計地去兌現。否則,就像老子所說:“輕諾必寡言,多易必多難。”一個人的誠實與信譽是他獲得良好人際關係,是否守信用對事業成敗也有巨大影響,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擁有多少次成功的機會。

信譽是一個人最響亮的名片,是金字招牌。在做人辦事時,一定要讓你的信用代表你,覺得你是一個可靠的人。做一個誠信的人不容易,因爲它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功利,需要實實在在地付出、奉獻。真誠待人、克己爲人的人,也許偶爾會被欺詐,但他們會真正實施受人歡迎。對一個處處爲他人着想,絕不爲個人利益放棄誠實的人,人人都會真誠接納他,願意和他交往。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公司通知開會,有的人來不了也不請假;有時候單位有急事臨時電話通知有的人到單位來處理,有的人不來也不說明原因,等等,這些行爲都反映出一個人的誠信問題。

4、做人要懂得謙遜

做一個謙遜的人首要的是不能驕、矜。因爲具有驕矜之氣的人,大多自以爲能力很強,很了不起,做事比別人強,看不起別人。由於驕傲,則往往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則做事專橫,輕視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

驕矜不忍危害很大。作爲領導驕傲自大,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待人,就會失去人才,失失去人心。作爲普通工作人員,自以爲是也難以成事。只有謙虛、聽勸、忍耐驕矜之情的增長,謙和對人,才能無往而不勝。

如果一個人喜歡自大自誇,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勞和成績,也會喪失掉。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會失去自己的功勞。固執自己的見解的人,會不明白事理;自以爲是的人,不會通達清理;自傲者,不會獲得成功;自誇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會保持長久。驕矜的對立面是謙恭、禮讓。要忍耐驕矜之態,必須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約束,剋制驕傲的產生。常常考慮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學習。謙受益,驕至敗,幾千年來都是這個道理。成功的人,未必都是完美,也未必都是很快樂,但他們有項特質是常人所沒有的,就是專心致志,就是勤奮。勤奮是通向美好人生的階梯。在日常工作上,它需要用誠實的品格來支撐,需要用精明的技巧來激勵,需要用美好的理想來引導,需要從做小事、做好小事開始。而且,在你看來也許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對有心人而言就是難得的機遇,也就是說,即使是機遇,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看得見、抓得住的,這是需要平時積累的一種高素質。

以上就是我聽了德、慧、智後的幾點心得體會,歸納到一點總結爲就是: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做事是做人的體現,人不管身份高低,要做個好人。不論

大事小事,要做點實事。“小勝靠智,大勝靠德”。我們必須以老老實實的態度做人,以踏踏實實的態度做事,只有這樣方可成事。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7

一年一度暑期師德培訓學習。昨天本人聆聽我校校長組織全體老師學習國學經典的講座,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現在外國人都學習我們的國學經典,創辦了不少孔子學校。我們國人有什麼理由不學 國學經典。學習國學經典:一:提高自身素養,爲教育教學工作打好良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經典。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身素養

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啓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修身、養性齊家等等。”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作爲教師,我們除了在能力、知識方面外,還應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 說到底就是"業務+人格"。儘管教師不是官,是教育人家,是學者,但是教師要想管理好學生,就要真正地爲學校。家長學生辦實事,善於聽取來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

二、學習國學可以提升班級及其他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入則孝,出則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對的孩子來說是首先應該具備的品質。爲此,我學校老師應該經常組織了對學生進行愛心、孝心教育的活動。包括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和其他長輩,關心體貼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勞動,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熱愛學習,與家人共同創造和諧快樂的生活。

學習了國學經典後,我認爲還可以在我們的今後各項活動及班隊課中,加入經典誦讀,如《弟子規》《唐宋詩詞》《三字經》等適合孩子誦讀的經典;其次讓我們的環境與經典對話,收集有關宣傳資料、圖片、佈置校園的環境、氛圍;利用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每個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利用海安古城風俗習慣等內容,讓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及個性品質。

古爲今用,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的唯一目的。學習國學,讓我們瞭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8

從一三年開始,也就是癸巳年,筆者開始接觸傳統文化,起初因爲對佛學感興趣,把基本的幾部佛經讀完,然後被《藥師經》中的東方世界吸引,經常反覆誦讀體悟,感悟出生命中很多奇妙又無法解釋的現象和佛理。

筆者帶着佛經中的疑問進而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看傳統醫書時,頓時對中醫養生的神祕震撼,爲了更深入地瞭解生命的規律,進而開始接觸並學習有關命理方面的傳統文化。

經過三年的學習實踐,發現各種術數書中有很多思想觀點以及結論並不能讓人完全信服,爲了找到可靠的證據說服自己,繼而翻閱過很多關於原始五行解說的書籍,發現古人對天文方面的研究成果竟然與當今的天文學成就高度吻合,驚歎之餘,爲了弄明白古人是怎樣發現日月星辰運轉規律對生命產生影響的奧祕,看了很多傳統書籍,雖然沒能找到合適的解釋,但是發現,從魏晉以後隋唐以前有一種外來學說被吸收進來,那就是古巴比倫的星座文化。

我離開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進入了西方世界的星座學說,不同的文明帶給人不同的文化體驗,兩河流域的傳統文化也很精彩,西方文化的直觀表述加之從東方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營養讓我很快學會了繪製星盤並對星盤進行解讀,對於同一個人的生命歷程,用東方傳統文化衍化和用西方星座文化解讀的結果竟然高度相似,當然側重有所不同,那就是,東方重客觀體用,西方重自我感受,讓我瞬間化解了學習傳統文化中產生的很多疑問。

於是筆者又返回到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中,逐漸清晰的生命畫面出現在眼前,這種感覺就像我們平時看三維立體畫一樣,瞬間突顯出來,結構嚴謹,無懈可擊,只要不過多的注重某些細節,始終會保持全局的完整,然而,這個結果卻令筆者更加迷茫了,爲什麼會這樣?

宇宙中存在了何種能量在操控着萬事萬物的規律?這種規律象徵始終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自從新冠疫情開始,筆者開始對道家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筆者放棄了其他自媒體平臺中財經領域和星座領域的創作,3月22日正是甲子日,也是一個新的開始,筆者註冊百家號成功通過,開始發表了第一篇文章《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並開始體悟老子的思想。

這就是筆者八年來學習傳統文化走過的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學習傳統文化的微小心得,希望能夠對想要學習或是正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朋友有一點幫助。

首先,您學習傳統文化想解決什麼問題?如果您僅僅是因爲國學熱,想要弘揚傳統文化,那麼很難深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中去,還會感覺枯燥乏味,並堅持不了多久。因爲興趣纔是最好的老師,有目標,有追求,不斷地發現問題,才能順其自然地把自己代入到傳統文化的玄妙之中。

傳統文化並不都是精華的傳承,其中,也有很多讓我們感到困惑的觀念,也會遇到古人有意無意間挖的陷阱,如果把這些當成糟粕,那麼您會少走很多彎路,如果把這些當成經驗去實踐,您將學會更多識別真僞和爬出陷阱的技能。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精華與糟粕的共同存在,在老子看來是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都會有用,但非只有好作用。

如果您對傳統文化有着很大的興趣,筆者的觀點是最好讀原著,不加任何註釋的那種。您可以看一下筆者百家號中對《道德經》的體悟,也許你會嗤之以鼻或者咯咯大笑,甚至筆者寫完後過段時間再讀也會深感膚淺,即使這樣,絲毫不會改變筆者對《道德經》的繼續體悟。雖然幼稚,甚至體悟出的涵義距離《道德經》原著思想已經十萬八千里,但這就是我當時的真實體悟,這就是學習的過程,把別人的解讀臨摹得再好,終究不是最真實的自己,我們尋找的是自己生命中的需要而不是和自己玩皮影戲。

如果我們一味的閱讀傳統經典,甚至可以背誦,但是從來不用,那就毫無意義。如果想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玄妙之處,就不應該只停留在理論研究上,一定要用,要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感悟出古人的大智慧。

無論學習哪方面的傳統文化,保有認真求實精神顯得非常必要,但前提是得學會挑選書籍。比如專注中醫術數類,那就從基礎開始看起,循着問題找書,不要隨着興趣寬泛涉獵,集中精力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才能得到真實可靠的證據,畢竟中華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書籍汗牛充棟,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把所有書統統看完。

當今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在這個相對自由的社會生態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世人厭倦了外在物質享受,逐漸追尋內在精神滿足,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越來越高,但在學習、傳承、弘揚傳統文化過程中,也會或多或少的進入很多思想以及認識上的誤區。

由興趣引導進入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之初,難免會對古人及其思想或者某種信仰產生崇拜心理,而盲目相信其中的思想表現出的大智慧,也難免會主觀片面的誇大某派賢人、某種術數、某種信仰在傳承過程中產生的真實作用,從而極度主觀的評價這些內容,對自己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產生過多幹擾,以及屏蔽了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該持有的懷疑精神,那麼這樣就會產生迷信思想,所以對初學者來說擺正自己的價值觀和認識論很重要。

文明是文化的體現,文化是文明的傳承,每個歷史時期都有進步的思想,同時也有糟粕的經驗,我們不能把古人失敗的經驗當成認識事物的法寶,更不能錯誤的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所以掌握古人思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

在閱讀傳統經典書籍時,筆者再次建議最好閱讀古人的原著,而不是後人對原著的註疏。因爲後人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帶有自己的思想對原著進行解釋,難免會遵循歷史規律偏離原著思想,我們需要的是自然規律而不是社會經驗。

有人說,閱讀原著時由於自己認知限制,會偏移古人的邏輯和思想太多得不到真實解釋,那也不能因噎廢食,畢竟這是一條自我體悟之路,他人愛莫能助,也是一條必經之路,這種最膚淺的解讀,是您此時此刻的體悟,不受任何解釋的擾亂,是內心對自然規律的體驗,即使前人的解釋非常完美,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借鑑但不能接受,除非我們有了自己的思想認識,因爲只有自己的思想認識才可以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我們不能失去寶貴的自我思考能力。

但是在自己理解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講不通的地方,這很正常,畢竟有些經典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更何況有些經典已經被後人篡改,但不要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也不要爲了把經典思想講通,而把很多風牛馬不相及的東西硬生生的安放在原著之上,這樣會把我們應該面對的問題錯誤的解決掉,從而失去原著真實思想浮現出來的機會,所以不要爲了自圓其說而生搬硬套,這樣的解讀既不符合原著思想,還會違背學習傳統文化的初衷。

不要過度糾結某句話,甚至某個漢字的解讀之上,每個漢字可以解釋出多種涵義,但是經典之所以傳承至今,不是因爲深奧而是因爲古人認識事物的正確思想,如果實在無法解釋某個字或者某句話時,那麼就放過,當做完通篇理解,基本可以體會出古人思想時,您會發現,那些不懂的字和句子已經不再重要,因爲我們需要的是基本思想而不是古人經驗的製作過程,有時候我們根本就沒能讀懂一本經典,但只要弄明白經典中的邏輯思想,也算是一種進步,畢竟我們不是專門研究傳統文化的專家。

當我們學習傳統文化逐漸深入的時候,要培養出學習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既不能全盤吸收,也不能全盤否定,辯證取捨。如果認爲傳統文化全部是智慧精華的人,那麼他就是在迷信,如果認爲傳統文化全是愚民思想和糟粕的人,甚至爲了驗證西方文化先進性而學習傳統文化的人,那麼他就是無知,這些態度都不應該出現在一個善於學習傳統文化的人身上。

我們無論是對待傳統文化還是對待西方文化,即不能全盤吸收、也不能抵制拋棄。每一種文明都會有相應的文化傳承,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魅力所在。晚清名臣張之洞在《勸學篇》中闡述過“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封建禮教影響下的先人尚且能夠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我們作爲地球村的村民更應該放下偏執。

所以任何文化中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權衡利弊,吸收實踐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瞭解總結轉化糟粕的傳統文化。這就是我們學習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裏,以後筆者會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不足之處請朋友們多多指教。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9

近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國學經典,經過學習漸漸的瞭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禮貌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資料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爲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向閃耀着異常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爲不一樣時期、不一樣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先總以爲孔子是離自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歡樂的生活。作爲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歡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教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應對不一樣的學生,我們教師就需要堅持一個健康的心態。

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進取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必須會在自我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裏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爲。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讓我們一齊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0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它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滋潤着中華民族的茁壯成長,培育着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使中華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質與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內容,也許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失去意義,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卻超越時空的界限而恆古常青。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爲傲,也應該更好地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

作爲一名教師,我很榮幸地參加了騰衝縣中國小骨幹教師國學培訓,通過3天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切身感受到國學中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品味一下,確實受益匪淺。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領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豐富充實,做到積極借鑑汲取前人經驗與根據實際情況來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加強教師自身品德修養,給學生樹立良好形象

變化氣質,涵養德性。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啓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

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

二、堅持培養,激發孩子學習國學的興趣

《國學》裏的.內容極其豐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較深奧,對於國小生來說,他們只需要知其言,而並非一定要知其意。德音老師說過校園裏每天聽一段國樂,讀一段聖賢書,做一段國學保健操慢慢薰陶,慢慢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時間久了就能熟讀成誦了,她還推薦了《菜根譚》一書。

三、熟讀成誦,在誦讀中感悟

國學經典,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是對國小生進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國學誦讀對幼兒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積極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覆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四、加強學習,提高國學認知水平

我原以爲國學就是《老子》、《孔子》。這一次培訓聽了羅藝峯教授的《在聽中領悟世界---中國人的聽道》的講座讓我知道原來聽也是國學,再聽到羅守誠老師的笛演奏,真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並且連續不斷的吹奏了兩個多小時,讓我震驚。國學裏居然蘊含着那麼多動聽的國樂,我真的是太淺薄了,這讓我深

深感到我作爲教師國學知識的匱乏。國學經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文明的沉澱,歷盡歲月河流的淘洗,依舊光彩奪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我們教師有既定的教學任務,我們要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增加閱讀量,通過相互學習交流,培訓等手段來提高我們的國學認知水平。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應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

這幾天的國學培訓,讓我深刻領略到國學的魅力。《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老師是很好的傳承者,我們應當做學生的導航者,爲他們打開這扇門,讓他們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吸取營養,構築自己人生美好的詩篇。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1

20xx年的12月7日有幸參加府谷鎮的德、慧、智的學習。通過國學會的張會長的指引,我感觸於五千年國學智慧的博大精深,古往今來,堅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成就了衆多偉人,“修身”則是他們邁出的第一步,審視歷史過往和當今案例,其如因果邏輯,不可或缺。萬物皆有道,做人做事也有道。從邊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簡單,有誰不會呢?其實不然,做人做事是一門很難掌握的學問。每一個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人爲了心中的夢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卻很少,不夠勤勞,可爲什麼偏偏落得個一事無成的結局呢?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認真思考。

一方面是內修心。所謂修心就是要修養我們的心智、心性、心情。就此而言,心智的修煉一是可以通過學習來提升,記得張會長在會上講“我們不僅要學習馬列主義,還應該學習老祖宗傳給我們的精華,如學習國學”,我認爲要學好國學,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要對國學智慧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如:四書中《大學》是成功學、《中庸》則是反映中國式的成功之道、《論語》《孟子》如我們人生的“交通規則”,五經中《周易》是哲學思維通過簡易變化彰顯進取精神、《尚書》是政治思維書以道事。

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爲人之道纔是根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學會先做人,後做事。做事與做人是硬幣的兩面,二者緊密相連。不會做人,就沒有根基;做事是立身乘人之本。做事一時成功,不能成爲真正的成功;做人的成功纔是真正的成功,那麼,做人做事有哪些道呢?

1、做人人品比才華重要

人品不能直接當飯吃,但毫無疑問的是人品是立身之本,對人生成敗、事業興衰影響非常大。品行不佳,不僅害人,也會使人在社會上喪失很多機會。人生道路,只有牢記“最重要的是人品”這句名言,纔是做人的基礎。

2、做人從良心開始

做事必先做人,做人從良心開始,這不是空話、套話,而是被很多成功認識證明了的。真正的感動人心、成就大事的往往是心靈最深處的力量。沒有歪門邪道,沒有勾心鬥角,沒沒有大講排場,一切都是自然天成,這就是憑良心做人的力量。

老子的《道德經》中也說:“天道好還。”所以凡事從良心先行纔是處事之上策。因爲一切背離良心的謊言終會被拆穿,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若被拆穿得早,就是人們所說的“現時報”來得快;若一時未被拆穿,日後還得處處陪着小心,一切謹言慎行,用越來越多的謊言去堵住原來的謊言漏洞,把自己弄得個身心疲憊不說,還免不了最終的“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候一到,馬上就報。”做人只有做到讓別人對你事事放心,別人纔會願意把身家性命託付給你。只有生活在這種人人互助、真誠關愛的環境之中,我們才能談事業、談成功。

3、做人要講究誠信

誠信是立身之本。誠信就是誠實守信,用更通俗的話說誠信就是實在,不虛假。孔子經常教育他的學生要“言必信”,這就是要求說話一定要算數,說道做到。許諾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對不應辦的事情或辦不到的事情,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一旦許諾,就要千方百計地去兌現。否則,就像老子所說:“輕諾必寡言,多易必多難。”一個人的誠實與信譽是他獲得良好人際關係,是否守信用對事業成敗也有巨大影響,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擁有多少次成功的機會。

信譽是一個人最響亮的名片,是金字招牌。在做人辦事時,一定要讓你的信用代表你,覺得你是一個可靠的人。做一個誠信的人不容易,因爲它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功利,需要實實在在地付出、奉獻。真誠待人、克己爲人的人,也許偶爾會被欺詐,但他們會真正實施受人歡迎。對一個處處爲他人着想,絕不爲個人利益放棄誠實的人,人人都會真誠接納他,願意和他交往。

但我們有些人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有時候通知開會,有的人來不了也不請假;有時候單位有急事臨時電話通知有的人到單位來處理,有的人不來也不說明原因,等等,這些行爲都反映出一個人的誠信問題,下次誰還敢相信你呢。

4、做人要懂得謙遜

做一個謙遜的人首要的是不能驕、矜。因爲具有驕矜之氣的人,大多自以爲能力很強,很了不起,做事比別人強,看不起別人。由於驕傲,則往往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則做事專橫,輕視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

驕矜不忍危害很大。作爲領導驕傲自大,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待人,就會失去人才,失失去人心。作爲普通工作人員,自以爲是也難以成事。只有謙虛、聽勸、忍耐驕矜之情的增長,謙和對人,才能無往而不勝。

如果一個人喜歡自大自誇,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勞和成績,也會喪失掉。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會失去自己的功勞。固執自己的見解的人,會不明白事理;自以爲是的人,不會通達清理;自傲者,不會獲得成功;自誇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會保持長久。驕矜的對立面是謙恭、禮讓。要忍耐驕矜之態,必須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約束,剋制驕傲的產生。常常考慮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學習。謙受益,驕至敗,幾千年來都是這個道理。成功的人,未必都是完美,也未必都是很快樂,但他們有項特質是常人所沒有的,就是專心致志,就是勤奮。勤奮是通向美好人生的階梯。在日常工作上,它需要用誠實的品格來支撐,需要用精明的技巧來激勵,需要用美好的理想來引導,需要從做小事、做好小事開始。而且,在你看來也許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對有心人而言就是難得的機遇,也就是說,即使是機遇,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看得見、抓得住的,這是需要平時積累的一種高素質。

以上就是我聽了德、慧、智後的幾點心得體會,談了這麼多,歸納到一點總結爲就是: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做事是做人的體現,人不管身份高低,要做個好人。不論大事小事,要做點實事。“小勝靠智,大勝靠德”。我們必須以老老實實的態度做人,以踏踏實實的態度做事,只有這樣方可成事。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2

千呼萬喚始出來!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標的“源頭”、中大學聯考評價的“風向標”,當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熱詞”,“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與20xx年9月18日正式出爐。初次聽到這個名字覺得非常的“高大上”,對其內容持懷疑態度,認爲也是“換湯不換藥”,因此沒有細讀。深入的瞭解它的精髓卻是在20xx年的寒假,靜下心來真正的走進它,才發現它是真正“高大上”的培養人的標準體系。

所謂“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髮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後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近幾年,由於工作的需要,我接觸到了數學教學。發現數學學習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科學協助下,將書本上的知識結構轉化爲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數學素養滲透到教學中來,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便是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下面結合自己所帶學科,談談自己對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粗淺認識。

一、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數學思想是對數學和它的對象、數學概念,命題和數學方法的本質的認識。數學方法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數學教學要在重視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數學方法、感悟數學思想,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數學手段和數學方法去分析和解決數學中的具體問題以及其他的一些現實問題,這是數學教學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數學教學的本質要求。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是數學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蘊含在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要由表及裏,循序漸進。要在知識發生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要在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過程中揭示數學思想,使學生從中掌握關於數學思想方法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應用在後續的學習中,科學地 獲取數學知識。知識的記憶是暫時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長遠的。知識使學生受益一時,而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受益一世。例如:五年級數學上冊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通過割補等方法推導出面積公式,學生印象深刻,計算題目時就不容易出錯。知道了方法,學習就相對輕鬆了。

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作爲一種能力和品質,作爲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建立“發現式學習”的教學新模式,營造學生思維的平臺。思維的發展,需要土壤,需要平臺。好的教學策略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進一步釋放學生的思維潛能、進一步保護學生的思維火花。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努力學到的知識,絕不授予學生,凡是學生經過思考能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把“教—學”活動中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生當成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既給了學生思維的自由,也給了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壓力,從而迫使學生去思考。在數學課堂中,我經常把問題拋給學生,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開展小組討論,讓學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找出答案,學生興趣濃厚,思維能力得到了鍛鍊,這也是核心素養裏關於學生自主發展的要求。

三、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邊的事物數學問題很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爲數學問題,進一步揭示具體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聯繫,既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有助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日常生活中坐出租車時我們會遇到如何計算車費的問題。教學時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再現,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計算,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計算方法。另外,在數學教學中注重保護和培養學生的直覺意識,講一些數學的發展史,例如:《認識分數》時,講講分數的發展史。多參加數學社會實踐等,都能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一定的提高。

數學素養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教師貴在重視和堅持。要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僅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識,更多的則是一種方法,一種文化,一種思想,甚至於一種精神和態度,從而讓學生滿懷樂趣和憧憬地去學習它。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3

—上士聞道,勤能行之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爲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着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堅韌紐帶,將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滋潤着中華茁壯成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品質和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成爲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人生就像一條平坦的大道,大道上會分出許多岔路,而我們正是在這條大道上行走,目標是"成功",但離開這條大道進入了岔路,就很容易迷路了,就會再也回不到大道,所以必須有人提醒你,而這個"人", 我覺得就是國學中的智慧,因爲它彙集了所有已經到達"成功"的人的經驗。所以,我們要想走向成功,就要學好國學,用他來淨化我們的心靈。作爲中華民族的子孫,作爲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也有責任將中華民族這筆精神財富吸收和傳揚。

通過16周的國學智慧學習,使我深深體會到了國學的深邃,同時更讓我看到了許多充滿人文智慧和人生真諦的論述,其敏銳的觀察、合理的推定、經驗的告誡,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國安邦濟世之基。有老師系統地講解諸子百家,又分別講了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讓我感受到了老子的悠閒自在,孔子的君子之風,孟子的能言善辯,莊子幽默善喻,墨家的防守之術······通過講解聖賢們的生平來了解他們的主要學說思想,通過他們的作品瞭解他們的思想,探索他們對人生,對自然,對君子,對大道的理解。而我們學習國學並不是要復古,而是從聖賢那裏學習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人與大道、自然的關係。吸取他們的精華,服務於人類現代文明,服務於中華之騰飛。

什麼是人與人的關係,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什麼是人與道、與自然的關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庸》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這看似是不一樣的觀點。然而通過老師的講解,使我有了不同的理解.....通過視頻教程的學習,我們能夠看到一些名家的對國學不同學派異同的理解。

什麼是儒道之相生相濟?于丹教授在“大道與自然“中如是說: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提倡禮儀,讓每一個人憑外在的行爲規範,以禮儀應對他人去周旋社會,以外在的規矩準則去締造世界的和諧。而道家提倡,每一個人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外在的任何的刻意。可以說儒道相生相濟孕育中國人格。但儒家教給我們在世間的進入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在土地上紮根。道家教給我們在世間的出世,也就是說人格的超越,讓我們在天空上有飛翔的翅膀。這些解開了我們印象中的儒道互斥,其實儒道也有很多相同。正是他們的相異才造就了中國人格。

學習了國學,可以像翟鴻燊教授說的那樣,我們不論處於什麼樣的工作崗位都要努力做到爲生民立命,爲天地立心,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有些人認爲,作爲學生,只要學好數學,語文,英語就可以了,有一個好的工作是生活的唯一追求。可是,有誰注意過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呢?一個學生,就算他的學習成績再好,如果他的品性除了偏差,是否還算好學生呢?就像曾子在《大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他又告訴了我們這樣做的方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無不體現修身的重要性。所以我相信,無修身不能稱爲現代社會的人才。甚至就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說:21世紀,人類要想生存下來,就要回到中國古代,要向孔子學習。

國學中的智慧就是道,而道是無處不在,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而我們要做“上士 ”,誦讀聖賢經典,使我們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開闊胸襟,邁向聖賢之道。國學的智慧是博大精深的,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是不可能完全體會到的,在課堂上我們只是瞭解了國學智慧的很小一部分。國學中的智慧遠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參透,是要用我們一生去體會,用一生去實踐。讓我們用國學智慧來淨化我們的心靈吧,讓我們耕耘我們心中的土地吧!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4

中華古國,悠悠五千載;中華文明,綿綿無千年;中華經典,浩浩五千卷。中華經典的星空裏,羣星閃耀。詩情融花意一體,智慧與激情齊飛。閱讀經典就猶如與先哲同行,聆聽他們對世界、對歷史、對人生的感悟,就會被那蓉智的思想靈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經》中的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的廣闊胸襟;《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的宇宙萬物的奧妙……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偉略,大道之行,天下爲公的社會理想;其中不僅蘊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澱着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靈魂。毋庸置疑,國學經典已經成爲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的輔助教學書,成爲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滋養濟,更是當代學生學習的模範用書。

是這本書教會了我何爲真誠,讓我領略了真誠的無限魅力!以言語溫暖他人也是泛愛衆。人生有限,可祝福別人的機會屈指可數,利用好自會喜悅。當老師以真誠心幫助學生,昔日視若無睹的機會驟然間變得清晰可見、觸手可摸。方知沒有哪種職業會比國學經典更有功勞、最愉快,漸漸在享受經典。原來我的生活習慣不節儉,現在的習慣令人讚歎,這一切佳績源於《弟子規》潛移默化間教會學生逐漸形成高尚的品德、強烈的責任感,嚴謹細緻、團結守信、處處爲人着想的待人處世方法,鍥而不捨、善思好學的態度。德育和教學並駕齊驅,相得益彰。

我喜歡眼見爲實。一本《弟子規》讓我明白立身處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慶幸聖賢與己如影隨形。懂得經典是拿來做的,不知何時起贏得了家長從未有過的尊敬,只因我請了古聖先賢來幫我。

樹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是我們成長的根。我們一定要從小做起,把根扎牢,讓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把孝永遠傳下去。我向善啓孝心的國學經典致敬,是你爲我們紮下了正確做人的深根。雞蛋原理中,因爲雞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們一定會心靈傷痛。我們要喚醒和保護他們那一顆生命同體的仁愛之心。那是一種很清晰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淨化,同時,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沒有去關注的東西給喚醒了。

我相信,我們班的每個同學,自小就讀過很多中國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課堂上經過老師講解的,深諳其中的道理,印象都應該很深刻。可是這些寶貴的東西,在重複的考試和自我的奮鬥中,離我們越來越遠,已經和那些染塵很久的器皿一樣,被埋沒了。

現在,系又把國學經典強調走進我們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現實的行爲點上。修身,對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終極追求。但對於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呢?處在全球化的時代裏,我們更身處在一個多元文化所交匯的國家裏。日復一日快節奏的生活,使我們變得急功近利,忘了去關注自己本質的東西。可是拋掉根本,我們會變得一無所有。

古人的話語值得我們好好去聆聽。因爲這些話語歷經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奪目。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一直被當做人生的基礎課程而備受重視。在人類邁進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講究禮儀已上升成爲一個國家或民族進步、開化與興旺的標誌。而我們要做社會的文明人,更需要學習和講究禮儀。以平等心對待別人,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有很強的優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領悟到了這個道理;可是也令我們感覺有些悲哀,我們趨之若鶩地去搜尋、閱讀那些外國人士寫的成功之道,卻忽視了自己祖宗留下的東西,甚而將它拱手給了別人。看看現在國外越來越熱鬧的中國文化研究潮,我們真該反省了。

國學學習心得體會15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靈家園。國學經典則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中國人的文化根基,是中華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誦讀國學經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民族修爲,承繼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代中國人,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這是儒家最經典的一句話,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人,只有不斷地學習,自己纔會完善。在社會不斷進步、競爭一天比一天激烈的今天,你不好好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必然會被社會淘汰。“學”要學的精,“學”要學老,學到底。只有堅持到底纔會得到勝利;只有學以致用,爲我所用,纔算是真正的學。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師德是師業之魂——教師一定要修好社會公德,堅守職業道德,科學嚴謹、認真求實;爲人坦蕩、光明正大、誠實守信,先人後己;廉潔奉公,端莊穩重,平易近人;知識豐富、語言生動、儀表整齊、舉止文明,以實際行動感召、帶動和影響廣大學生,要以大愛之心關愛每一位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迫別人幹;不能把學生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更不能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出氣筒。因而,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樹立師表形象。師德是師才之本——“師德養人,師才育人;德才兼備方爲社會棟樑。”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怎樣處事,怎樣做人。師德是師風之根——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一笑一顰、一喜一怒都無聲無息地影響着學生。良好的師德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一種良好的習慣,是保證我們教育百年樹人最重要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