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國學

國學經典教學設計5篇

國學3.05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經典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經典教學設計5篇

國學經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明確古語是講什麼的。

2.正確朗讀《千字文》(節選六),初步瞭解文字所蘊含的意思,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3.瞭解古文的.來歷,讀、背古文。

4.讀古謎故事《吟詩出謎收學生》,知道故事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朗讀古語、古文,藉助註解,瞭解意思,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2.聽、讀故事,明白故事中蘊含的道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讓學生要了解自己,瞭解敵人,這樣才能百戰百勝。

2.使學生了解算盤`````````````````````````````````````。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複習古訓。

2.複習古語。

3.複習古文。背誦《千字文》

4.複習古聯。

二學習新知

(一)古語

1.出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指名讀,再指名讀註解,學生思考:這句古語告訴了我們什麼?

2.指名讀,學生交流:這句古語講了什麼?

3.學生自由背誦古語,教師考查。

4.師:古語告訴我們瞭解自己,瞭解別人,這樣才能百戰百勝。

5.學生聽《開原之戰》的故事,思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指名回答。

(二)《千字文》(節選六)

1.出示內容,教師範讀。

2.教師領讀,學生自由練讀。

3.指名讀,糾正字音。

4.同桌互讀互聽,再齊讀。

5.教師講解意思。

6.學生練習背誦,教師指名背。

(三)古謎

1.指名讀“《吟詩出謎收學生》”的故事。

2.你知道是什麼嗎?

(四)國粹天地

1.學生自讀課文,讀完交流。

三、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國學經典教學設計2

教學備課

備課的目標:

1、對所教學課程內容的準確把握。

2、讓自己完全掌握教流程和內容。

備課中的注意點:

1、深入淺出的解釋所教內容的意思。

2、可適當加入一些知識性的內容。

3、只做學員思考的引導,不可實行錯誤的思想誘導。

教學目標

1、協助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培養對國學的熱愛。

2、讓學生誦讀教學內容,完成當日應完成的教學任務

3、協助學生樹立符合國學傳統觀點的價值觀。

4、協助學生培養、形成尊師重教、禮待他人的行爲規範。

5、重視國學、弘揚傳統積極文化。

教學難點

1、保持教學活動中孩子和家長的興奮度,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將當日教學內容結合現實生活中現象深入淺出地闡述,使易於理解和記憶。

教學內容

1、課前準備:總計時間35分鐘以內。

2、課堂教學:總計時間50分鐘。

3、課後總結:總計時間25分鐘。

教學內容

《大學》

教學要求及課後作業

背誦相對應段落、列舉身邊類似故事、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管理

1、開課前將當天上課的新內容打印出來,做好開課充分的物資準備。

2、確保教室內桌椅的整齊,地面的清潔衛生。

3、課程結束後打掃教室的清潔衛生,擺放好桌椅。

《大學》及譯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爲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理解、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理解、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爲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步驟及要求:

通讀—通讀所要教學內容(1—2遍),掌握課文整體和局部的關係。

校對—準確覈對並修正教學內容的詞字,標註其不常見字,做到沒有不理解的字,教學中沒有障礙點,無死角。

細讀—細讀教學內容並清楚其句義,逐字逐句解釋、內化掌握。解義—查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古代結合現代),最好使用現代例子來解釋古代故事中的道理。

撰寫教案,撰寫教案方案,教案方案流程細化、量化。

 具體操作:

1、導入課文——提問。

2、進入課文——字詞解釋,文意解釋。

3、留時間給同學讀書,不過找自願來領讀的學生開始讀書。

4、佈置作業。

5、結束課程。

國學經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夠流利地誦讀課文,有節奏的誦讀課文。

2、學生簡單理解長幼有序、尊敬長者的道理和一些做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老師以一個長鬍子、長髮飄飄的長者去演示長字。然後引申到如何對待長者,開始學習。

二、朗讀感悟

1、讓學生自由朗讀,開嗓子讀出聲音來。

2、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老師親自範讀,爲學生解決他們朗讀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老師都、讀第一遍時,要求學生仔細聆聽,老師應該讀出韻律和停頓。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既/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2 朗讀第二遍時,老師讀一遍,讓學生跟着讀兩遍,然後再讓學生同桌之間上句和下句相互對讀幾分鐘,直至讀到正確流利爲止。

3、在熟讀的基礎上,老師對課文簡單講解。例如:第1句可以處理爲吃飯走路,都要長幼有序。

第2句理解爲幫長者但是要有始有終;

第3句講對長者不能直呼其名;

第4、5句講路上遇到長者應該恭敬地招呼;

第6、7、8句講在長者面前要得到允許才能就坐說話,聲音要恰當,要看着對方說話;最後一句是說對待同族的叔伯兄弟要向對待自己父親和兄弟一樣。

4、在初步了大意的.基礎上,老師通過對讀、點讀、齊讀等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

1、講故事《信陵君敬老》 加深同學們敬老意識。

2、思考,怎麼做才能算是敬老。

3、講故事《杜環代人養母》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的意思。

四、總結

愛老敬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要時時緊記。

國學經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朗讀《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內容,熟能成誦。

2、比較學習有關“學習”的論述,理解孔子對於學習的認識和態度。

3、學習古人的學習精神,激發養成好讀書、好學習的習慣的決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能成誦《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名句。

難點:理解孔子對於學習的`認識和態度。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學生通讀《論語》,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關學習的論述。

一、溫故導入

1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誦讀《論語》,你們還記得論語開篇的內容嗎?

[課件出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學生齊誦。

3 孔子在學而篇第一則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態度?

預設:對學習的態度、對朋友的態度、對做人的態度。

4 孔子被尊爲聖人,他不但具有賢明的美德,還在於他善於學習。那麼《論語》中孔子對於學習的論述有哪些呢?請你帶着這個問題,快速回憶預習內容,自己稍加整理。

二、歸納整理

1 學生把預習摘抄本拿出來,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關學習的論述。

2 集體交流,歸納出以下內容:

[課件出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

國學經典教學設計5

一、教學內容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中人交,止於信。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讓學生了解這一文段的主要觀點,熟讀成誦。

2、培養學生尋找最合適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3、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4、感受中華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賞中華文化的語言美。

三、教學重難點

1、明白文段的觀點,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2、熟讀成誦。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複習《大學》的主題:三綱、八目。

“三綱”“八目”。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

1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背誦上一節學習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2、聽錄音,比較自己的讀音和讀法。

3、再讀,正音:邦bāng、畿jī、惟huái、緡mí、蠻má、

丘qū、隅yǜ、穆mù、於wū、緝jī、熙xī。

4、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劉讀、抽讀。

(三)整體感知文段

1、讀文段,邊讀邊思考以下詞語的意思。邦畿:天子的'京都,包括京城及其郊區。惟民:民衆。所止:所居住的地方。

緡蠻:綿蠻。“緡”通“綿”,鳥叫聲。丘:山岡上。隅:角落。止:棲息。其:它。

穆穆:儀表美好端莊的樣子。於:嘆詞。緝:繼續。

2熙:光明。

止:語助詞,無意義。君:國君。仁:仁愛。敬:恭敬。孝:孝順。慈:慈愛。信:信用。

2、再讀文段,感知文意。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着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爲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3小組交流:讀了文件段,你明白了什麼?

4、檢查彙報。

(1)、首先在於“知其所止”,即知道你應該停在什麼地方,其次才談得上“止於至善”的問題。

(2)、“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找準自己的位置。

(3)、知已知彼,爲人處事要光明磊落,莊重謹慎。

3 《大學》本身說得好:“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於尋找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這纔是最重要的。

5、讀了文段,你發現什麼規律?指名彙報並板書。

(四)拓展

1、看例子,談想法。(結合剛剛學習的內容,說說圖片中的人物體現了什麼?

2、聯繫生活,談感受。

(五)熟讀成誦。

(六)小結:尋找適合自身條件的,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已知彼,爲人光明磊落,做事莊重謹慎。

標籤:國學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