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書心得體

觀後感1.88W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書心得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書心得體

讀書心得體1

《一顆純樸的心》主要講述主人公費麗西泰善良又不幸的一生,費麗西泰是個女傭人,爲了每年的工資,她掌勺做菜、收拾房間、餵養家禽等無所不做,她勤儉節約,家務全才,更對對她的主人忠心耿耿。

她一生不計得失,幫助所有能幫助的人,對所有接受自己的人尋找感情的寄託,她保持着純樸的心,但卻總不能得償所願。

費麗西泰自小貧苦,父母雙亡,姐妹離棄,輾轉於佃農間,受盡欺凌。

她的初戀,爲了躲避徵役,選擇了娶一位老寡婦爲妻。

心猶如死灰的費麗西泰,辭了農莊的工作,到主教橋的奧班太太家做了女傭。

在這裏,她找到了感情另外的寄託—奧班太太的小女兒維爾吉尼,她全心全意地開始照顧着這個不到四歲的孩童。

因爲生活的平靜和安適,費麗西泰不再憂愁。

隨着年齡的增長,但當維爾吉尼開始寄宿學校之後,費麗西泰無法時刻照顧她,因此她總是悶悶不樂並心不在焉。

爲了消除解悶,她請求她的女主人同意她外甥維克托爾的來訪,維克托爾是費麗西泰姐姐的孩子,他受父母的教唆,從這個姑姑的身邊弄些東西回家,比如紅糖、肥皂、甚至是錢財等,而費麗西泰因爲得到外甥的愛,只要維克托爾去看望她,便不計得失。

所以當逐漸長大的維克道爾要去跑外洋且將近兩年不能回來時,費麗西泰難過極了。

維克道爾走後,費麗西泰日夜思慮,天天爲他祈禱。

然而命運終究對她不公,維克托爾因害黃熱病死於海上,同時維爾吉尼也死於肺炎。

接連的打擊,使她痛不欲生。

但悲慘的`命運卻沒有使她抱怨,相反卻另費麗西泰心越來越柔軟,她純樸的對待周邊的人,在她生命中出現不多的人物都逐漸離開她後,她的生命寄託放在了奧班太太身上。

小說的第四章裏面,如及時雨般的鸚鵡——露露又給她帶來了新的慰藉。

費麗西泰更把它當做兒子甚至情人養着,當露露不見的時候,她瘋狂的尋找,當露露出現的時候,她欣喜若狂,即使露露沒有陪伴她很久便死亡,這對費麗西泰的打擊巨大,因此她把露露做成標本,當做聖靈,並在它面前祈禱。

之後的幾年,費麗西泰耳朵聾了,眼睛瞎了,奧班太太也因爲肺炎去世,她只能躺在自己孤獨的牀上,與她的鸚鵡標本爲伴。

費麗西泰的一生悽苦,她有感情寄託的人和物都逐個死亡,小說描述的細膩,所有的生與死都是不可抗拒的命運,每一次感情的付出都會得到死亡的轉折,但是費麗西泰依然持續每週去教堂祈禱,虔誠的祈禱,沒有抱怨命運不公,相反卻始終平靜保持純樸之心。

整個小說看完,首先感慨,人的生活是必須要有思想和感情的寄託,費麗西泰的思想寄託顯然一直在教堂在天主,她的感情寄託雖然一直在失去,但是她也一次次尋找新的寄託,當所有的寄託都消失的時候,也是她走向死亡的時刻;其次感慨,人的善良底線能到什麼程度,在被命運一次次打擊,一次次捉弄後,竟還能保持初心,傷心後繼續保持平靜,始終虔誠地向天主祈禱,不被命運打倒。

但仔細想想,這份純樸的心,是不是因爲她的有所寄託才終可以保持住。

讀書心得體2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一篇,作爲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提出的“三綱”、“八目”等重要觀點可被稱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若是超脫出一個學術流派來看,《大學》中簡單明確的觀點與古今多數的道德標準、行爲規範也都有相通。

而“大學之道”,究竟存於何方、歸於何處,是一個最基本、卻也最難回答的問題。《大學》一篇之所以能流傳甚廣,也就在於它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不意在學術而意在整個社會的解答。這一解答融入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體系,也融入了整個社會的血脈,以一種文化而非答卷的形式,傳承至今。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中舉例說:“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其實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不能否認,由於先天的具有或是後天的教育,最基本的品德其實就已經在人的心中存在。因此,使人的心理和行爲表現合乎品質,需要的是“喚醒”。

這一“喚醒”看似容易,卻往往要面對一堵堵沉睡的牆。在耐心被耗盡之後,對民衆的道德教育就淪爲了簡單易行卻基本無效的幼稚化教育。“幼稚化教育”的出發點絕非愚民,而是要啓迪民衆。但其致命之處就在於,把社會大衆當做“零基礎”的愚民進行教育。

在當下,面對“道德滑坡”這一類愈發猛烈的抨擊和指責,很多人也想起了道德教育並付諸實施,卻始終收效甚微。道德滑坡導致了道德教育轟轟烈烈,而道德水準卻又並無想象中的觸底反彈,使得道德教育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更加迫切、甚至運動化地進行。但其實,民衆從不缺乏道德知識,而只是不想運用。一遍又一遍地灌輸重複的知識,只能是短暫刺激,從來都不是長久之計。似乎我們該去重拾起《大學》中所說的“明明德”,吹散掩蓋美德的陰霾,使其發散光芒,而非等被照亮。

大學之道,在親民。

《大學》引《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謂“親民”,通作“新民”,即使人自新。

“新”是變革,“新”是發展,“新”是從過去到現在,“新”從現在到將來。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中所說的“新”卻並非是與“舊”相對,甚至是與“舊”相合。“新”的本質是不斷調整而達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無論道德上、物質上,人與社會總是會出現種種矛盾。在特定的歷史情形下,我們會將其歸於時代的變遷使得人的角色出現了錯位。因爲個體總是太渺小,經受不住環境一絲一毫的改變。但從一個普遍性的意義上說,絕大多數時間和地點,世界運行得是如此完美、一如既往,但卻不能消除人和社會之間的碰撞——是人在變,而非世界在變。也許有某一個瞬間,你與世界、社會是如此契合,可這種狀態卻無法維持。風吹草動都會使得你於不經意間與那一點錯離,而只好通過不斷的修正錯折往返。

新,歸根到底是對“正確”的動態保持。或許正確的標準沒有改變;或許世界未變,人卻對自己有了新的定位,或許世界變了,人卻不爲所動。無論變與不變,每一次自新都是一次新的挑戰,結果由個人和社會共同承擔。

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

“止於至善”是大學之道的最終追求,並且有具體的藍圖。《大學》中描繪道:“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有些令人驚訝的是,大學之道的目標沒有設定爲人人的道德標準都向“君子”看齊,而是很大度地給出瞭如此寬泛的標準。

這種包容的理想目標,對現今社會所追求的和諧共生非常有借鑑意義。多元的追求與發展,並不是我們邁向一致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渡,而是我們應追求的目標本身。道德標準的高低之間存在角度的差別,只要在最低界限之上,就都應當是以平等的地位存在的。在一個成熟的社會中,不同價值標準之間的共處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而非“忍讓”。後者所帶有的對優劣的判別,會使得不公正的取向產生。

所謂“至善”,“至”在社會秩序井然,“至”在個人的選擇得到充分尊重,“至”在一切都擁有最豐富的可能性。“善”的標準可能太過虛無、難以設想,但可以肯定的是,社會的善與每個成員的善之間有着必然聯繫,前者只不過是對後者的概括。而對每個個體來說,善是需要通過自己的探索、思考、選擇來完成的,而不能由他人或社會代勞。這樣的選擇過程,既是爲了滿足個體,同樣也是在爲社會未來的發展提供對不同可能性的嘗試機會。

大學之道,在求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對個人修養而言也好,對社會發展而言也好,恐怕都沒有終極答案。《大學》一文對此的探索得出了一定的結論,並在一定程度上爲我們所認可。但我以爲,《大學》更大的意義在於探索本身。

從古到今,無論個人、集團、社會,都會經歷許多痛苦與災難。但他們探求“大學之道”的步伐卻從未被打擊、失敗阻擋。思考者們、踐行者們,都懷抱着讓個人、社會變得更好的不滅希望,用自己認爲合理的.方式,不斷探索着。

他們是尋路者也許他們從未得出完美的答案,卻也一步步地以雙手之力推動社會與其中每個個體的前行。也許他們得出的結論相悖,也許他們採用的方法相反,但他們對世界的熱愛與執着,將後人和身後的世界改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尋路直至今日。我們都對完滿的人格、美麗的世界有着同樣熱切的憧憬,我們也在尋路。也許你對《大學》的作者提出的道路十分贊同,也許你的心中有另一條前行之路,也許你的看法模糊不清、難下決斷。每個尋路者都投射出一點星光,因爲你曾爲人與社會的前行貢獻出哪怕最微薄的力量。

沒有哪一顆星能夠照亮整片夜空,但所有的星卻能聯結起一個宇宙;沒有哪一個尋路者能夠爲最理想的未來給出一勞永逸的答案,但所有的尋路者卻將腳印踏滿了追尋歷程中的每一寸。

讀書心得體3

我們的日常活動分爲三類:

生產類

爲了求得生存以及生活舒適而不得不做的事情,人們會花1/4~1/2的精力在上面,佔據了每週清醒時間的35%

維持類

保持身體機能及維護個人財物

休閒類

分爲主動式休閒和被動式休閒。運用它的最佳方式是用來學習。但是現在會被三類活動消耗:媒體消耗、交談、發展愛好等。

由上可見,人類生活的基本內容,基本上脫離不了與生產、維持、休閒相關的體驗。

生活的實際內涵即我們的舉動和感受,這取決於思想、情緒以及我們對於化學、生理與社會運轉過程的闡釋。

米哈里採用的研究方法是:

經驗取樣法ESM(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即每兩小時記錄一次。

體驗——離不開時間框架

我們知道,生存即在行動、感覺以及思考過程中體驗一切。而我們體驗生活的方式是休憩、生產、消費、互動的循環。人的注意力有限並且還有日常的生產類維持類需要分一杯羹,因此我們體驗世界的.心力極爲有限,生活相應地會呈現固定的形態。

體驗的內涵——我們的選擇

誠然,體驗離不開時間框架,時間將成爲我們的稀缺資源。體驗的內涵決定我們的生活素質,如何分配或投資時間,則成爲個人很重要的決定。

個人生活的絕大部分取決於一些先天條件如性別、年齡、社會地位等,並且由於人是羣居動物,因而也會受到他人的影響。但是,人的自主意志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正因爲人類意識有着變通能力、動機或抉擇能力,我們足以改變結局。

萬事皆可能反其道而行,除非我們能夠自己掌穩方向,否則生命必淪爲外力所控,轉而追求不相干的目標。每日生活的總和就在於我們決定做什麼以及如何去做,我們需要相信:做決定的是我們自己。

美好生活

研究美好生活的三個假設:

前人的真理是當時的觀念以及言語表達,今人要不斷探討,重新闡釋,以適於今天。

科學是反映真相的最可靠途徑。

追尋生命意義的唯一途徑就是以現有的能力來理清歷史的真相,追尋未來的可能性。

如何創造美好的生活:掌握經驗的塑造力量,探明現實中的需求、潛在挫折。

讀書心得體4

《禮記大學》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爲其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其條目。大量使用排比和蟬聯句法,環環相扣,間不容髮,氣勢磅礴,雄辯有力,鮮明地體現了儒家學派“內聖外王”的人生理想。

人的一生,時刻都需要學習。欲“外王”必須先“內聖”;欲“內聖”必然需要加強自我道德的修養。也就要做到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缺一不可。

作爲大學生,確實應該明其本,知其用,然其所厚其所薄。當今大學生面臨着種種壓力和矛盾,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觀失望的人實不在少數。在這物慾橫流,文化氾濫的社會狀態之下,很多人早已忘記了道德修養,只是庸庸碌碌,貪於享樂,卻不珍惜年華盛景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如此,只會消磨意志,沉淪下去。

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是我們每個大學生必須正視的課題,這是首要的。其次,應潛心學習,深入研究,在學習好本專業的基礎上,努力向其他方向發展。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虛幻之中,而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應當分清主次,如文中所說:“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靜下心來,纔能有所慮,有所得。倘若魯莽,草率行事,必將終無所獲。

《大學》之道,在於修身,在於立志,在於奮鬥。無道德,無修養,便胸無大志,就不會去奮鬥,不奮鬥,便終不可“外王”。所以,我認爲,提高自身修養,當入其微,從小事做起,從小志做起,點點滴滴,循序漸進。如此,方可能安能靜,知其本末,曉其終始。發於心而動於行,如此,才能實現志向,有所作爲。

《大學》之道是一條立志,實現理想之道。告訴我們凡事要從最基礎的做起,牢記其本,明知其本,而後纔能有所方向,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而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基礎之上,每一步都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如此,謹小慎微,勤勤懇懇,纔是實現“外王”的基礎。

《禮記大學》凝聚了儒家學派關於人生與社會,道德與政治等問題的思想精髓,表達了完善自我並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其人格思想和社會責任意識均不無積極因素,因此,它是所有有志之士用以自勵併爲之奮鬥的人生目標。

讀書心得體5

書是一個終身都陪伴你的好朋友,是一位育人老師,更是一座啓迪人類智慧的寶庫。讀書在我的生活裏是不可缺少的,在書海中遨遊,我會得到無限的快樂。

我早早的就與書結下了朋友。爸爸是客籍教師,家在縣城,離他工作的學校有幾十公里。我一出生到現在大部分的時間都隨爸媽住在校園的宿舍裏。宿舍的隔壁就是校園商店,商店的好大一塊空間都堆滿了各種圖書。從我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我就在圖書堆裏跌打滾爬。開始只是好奇,看一些花花綠綠的圖畫,根本看不懂,只是覺得可愛。後來爸爸給我訂閱《中國兒童畫報》《幼兒畫報》等圖畫書,每天睡覺前,雷打不動的講故事給我聽。慢慢地,我認識了拼音,也認識了少數的漢字。宿舍隔壁的圖書商店裏有的是圖書,爸爸給我找了帶拼音的書,讓我自己讀。一開始,我讀的'並不順利,哭着鬧着讓爸媽給我讀,爸爸語重心長地說:“兒子,爸爸不是給你講過《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嗎?你不要灰心,只要功夫到家了,自然就能讀得順利了?”我只好垂頭喪氣地自己一遍遍地讀了,不過,我到以後慢慢的覺得越讀越有趣,就情不自禁地進入了“故事的世界”。從那時起,從幼兒園、國小一回來,我就紮在隔壁的圖書堆裏,什麼《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三毛流浪記》《小豬唏哩呼嚕》等,讓我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併發誓長大後一定要讀好多書來豐富自己。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酷愛讀書了。不過,已不是以前的童話故事般夢幻。現在,我喜歡看一些《昆蟲記》、《夏洛的網》、《窗邊的小豆豆》、《三國演義》等文學書了。現在,書就是我的好朋友了,書給我帶來了太多的快樂。爸媽和我一起逛“建湖大潤發超市”,我很少跟着他們跑,總是喜歡蹲在超市二樓的圖書角看書,要不了半天,幾萬字的圖書我就能裝下肚。省得老爸買回家了。告訴你,這就是我給老爸省錢的竅門。今年放暑假前,我在學校圖書室借了10本圖書,加之在網上購買的,我勝利完成了閱讀20本書的“任務”。

我相信書中有一個大世界,只要與書爲伴,我就能獲得快樂,就能讓生命變得精彩,就能讓自己的大腦變得充實。

讀書心得體6

翻了一下星巴克股價,從金融危機的20xx年最低的4美金,到今天的57美元,八年的時間上漲了10倍。最近讀舒爾茨的《將心注入》,講述了這個十倍股CEO如何從0到1。在這本書中,舒爾茨探討了一個消費品的產品、體驗以及品牌的建設。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一個企業,在不以利潤爲本的情況下,如何還能做成一個全球的品牌。

重新定義咖啡:體驗而不是咖啡豆零售

我接過咖啡喝了一小口,一股濃烈的味道滑過我的舌頭。喝了三口,杯子裏的咖啡就沒了,但我還能感覺到它的暖意和力量。

這是1983年,已在星巴克工作一年的舒爾茨去意大利出差時,在米蘭當地一家咖啡館的體驗。在米蘭,舒爾茨看到了休閒和生活對於人生的意義所在。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明白工作的意義。而舒爾茨喝的咖啡:手工調製的卡布奇諾,上面浮着一層有人的白色乳沫。這種濃縮咖啡是舒爾茨在美國從來沒有體驗過的。1983年,僅米蘭一地,就有1500家咖啡館,意大利有20萬家咖啡館。在小型咖啡館,老闆一遍調製咖啡,一遍和顧客聊着、笑着。氛圍愜意。

星巴克錯失的正是這一點!完全錯失了!

舒爾茨意識到,咖啡館的線下體驗,纔是真正的吸引力以及一種紐帶關係。把喜歡咖啡的人們聚在一起,而不是買咖啡豆回家裏。在意大利,咖啡喝咖啡館以及是生活的一個方面,而星巴克顯然忽略了咖啡事業的真正意義。舒爾茨說,意大利的體驗,就像一道閃電,直穿心靈,全身都爲之震撼。因爲過去的星巴克,爲顧客提供的只是優質的咖啡豆,並沒有提供一杯杯香濃的咖啡。從固態的商品到精神的服務,星巴克離意大利的咖啡精神還差一大截。

如果把意大利的咖啡文化移植到星巴克,或許會成爲美國人生活中的偉大體驗。舒爾茨在米蘭待了一週後,決心把意大利的濃縮咖啡浪漫情懷帶到西雅圖。

舒爾茨對星巴克的這段改變,我覺得是真正顛覆性的。可以說,舒爾茨重新定義了星巴克的賣點:賣體驗而不是咖啡豆。客戶需要的不僅僅是香醇的咖啡豆,還有彼此的交流。而舒爾茨的角色,可以說是星巴克的超級產品經理。比如新鮮的烘焙原粒咖啡豆。星巴克把提供優質的咖啡豆,作爲公司的精神遺產。舒爾茨在投入星巴克時,烘焙都專心學習。舒爾茨可以通過機器裏的噼啪聲,來檢視咖啡豆的顏色,分辨出不同品種咖啡的微妙顏色。

首席產品官的舒爾茨,通過意大利的咖啡館旅程,讓星巴克從一個咖啡豆零售店,變成了一個品味咖啡的交流空間。星巴克花了15年纔是優質咖啡流行起來,使意大利這種濃縮咖啡被人接受,只花了5年。

每一次與顧客的接觸,都是加深品牌我們不是靠咖啡做人的生意,而是靠人做咖啡的生意。

在星巴克的理念中,顧客之所以找上門,主要有三點:咖啡的因素、人的因素、感覺因素。從零食店開始,星巴克就精挑細選全世界的優質咖啡豆,並且把每一個品種都烘焙出特有的味道。而一杯咖啡中98%是水,水如果不好,會把優質的咖啡豆毀了。星巴克的每個門店櫃檯的後面,都有專門安裝的水過濾裝置。每個地區和門店,星巴克都能穩定保持咖啡的品質。

舒爾茨認爲,員工在接待顧客時,需要把咖啡的知識和星巴克的激情傳遞給顧客。所以,星巴克在招聘中,重要的一點是:聘用高素質的人才。服務人員,需要用星巴克的熱情影響顧客。而要把星巴克全球的服務人員標準化,大量的培訓是必須的。星巴克對每一個新入職員工,會進行24小時的訓練課程。之後,會學習注入咖啡知識、如何烹煮一杯完美的咖啡、顧客服務技巧這些課程。

甚至,星巴克還訓練咖啡師怎麼用眼神跟顧客接觸。

感覺的'因素,星巴克一直被稱爲家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在舒爾茨定義的星巴克空間中,門店需要洋溢一種星巴克式的體驗:空鬆、時尚、愜意以及獨具風格的優雅。在這樣的空間中,顧客可以緩解來自工作和家庭的壓力。或是撫慰心情,或是休閒小憩片刻。核心的追求就是:讓顧問覺得來着很值。在營造環境氛圍上,星巴克絲毫不亞於對咖啡質量的關照。

同時,經過精心營造的環境,會再次傳導到品牌上。因爲門店是最好的品牌。顧客在店裏所有看到的、問到的、聽到的,或者品嚐到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助於加深品牌印象。幾乎所有的顧客走進星巴克,首先問到的都是咖啡香。因爲咖啡很容易吸收其他氣味,所以星巴克很多年一直禁止在店裏吸菸。並且也不出售五香肉片、湯羹等滷製品。

星巴克只有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讓你問到的只有咖啡香。

在門店的商品擺放上,星巴克會將生咖啡豆放到金屬槽裏,這樣會讓顧客產生好奇,引發提問。

而隨着企業的發展,星巴克逐漸需要一位專門的品牌事物專家。1995年,星巴克挖來了耐克的廣告總監斯科特 貝伯瑞。在耐克,他創造了just do it的slogan。星巴克從一個專注咖啡質量的公司,逐漸把自己往一個偉大的品牌商靠攏。

舒爾茨,平民出身,從加入星巴克的那一天,就把對咖啡的激情轉化爲事業。不管是烘焙咖啡豆還是引入意大利的咖啡屋。舒爾茨一直都在跟隨內心。舒爾茨在最後一章《跟着心靈前行》中說,星巴克的使命就是將優質咖啡的福音帶給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而在價值觀上,星巴克並不追求利潤第一,而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品牌。星巴克把員工叫做合作伙伴。即使是兼職員工,星巴克也爲每個人購買社會保險。把心交給合作伙伴,顧客感受到這些,會給予同樣的迴應。

成功不應該由金錢衡量,應該關注的是你以何種方式達到目的,你的終極目標定於何處。

讀書心得體7

如何獲得美好的生活。

這樣的主題換誰寫都很難把控吧。尤其還要寫的學術又生動。於是作者排布了這樣的思路:

什麼是生活,什麼是心流,什麼是感受,工作和休閒,人際交往,生活品質,個人性格和自我悅納。

最後你可以發現,每個話題都很大!作者前言不搭後語的亂說了一氣,只是想說明白一點:人生可以擅長某些事並在這些事上獲得專注,從而感知一種平淡的幸福。但是他居然花了一百七十多頁才說完,內容散亂、枯燥乏味令人咂舌。

當然,你也可以覺得裏面有一條關於搭建生命心流的主線貫穿其中,告訴了我們獲得一種叫做“心流”的狀態,大概就可以獲得美好生活,以及告訴了我們心流的形成、培養,發展心流對人生的影響,與我們生活感受的關係。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非常認真,但我確實同時獲得了這兩種感受:客觀學術,雜亂沒有骨架。

哪怕我認真看了目錄,知道了本書的核心,也仍然覺得行文太散沒有壓住自己想討論的話題。節奏凌亂沒有能讓讀者有很好的閱讀體驗。

當然,不排除一種情況:作者有意不想把節奏做的很好、章節之間的關聯做的很強,從而降低閱讀體驗來剔除一部分閱讀、思考能力差的讀者。

我只是一個剛剛過了及格線的讀者吧,勉強把這本書在兩小時的時間裏看完了。(別的書大概都是半小時到一小時的閱讀時間)能支撐下來這份耐心的,大概是:

一 我確實很贊同作者的一些觀點,甚至有些話我覺得就是自己說出來的,被他早發現幾年先說了。

二行文散亂不注重關聯,嘗試涵蓋巨大主題又想寫的'很學術,學術之餘還希望能通過增添點小故事降低枯燥的閱讀感,這種做法原來不止我一個人啊。看的時候彷彿看到了寫作能力堪憂的自己。所以怎麼也要耐着性子看下去。

文字本身還是金句連篇的。我又摘抄了不少。可能之前對這本書期待太高了,感覺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玄幻——至少他說的內容讓我覺得,只是在不停印證我自己腦中已有的想法罷了。

標籤:得體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