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通用15篇

觀後感1.51W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通用15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

近日來,中國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播出之初,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廣泛流傳。

《舌尖上的中國》,以一種最簡單的解釋,那大自然的.恩賜,故事的主食,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祕密,五味調和。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自由行走中,展現各地民族風情習俗,呈現在面前是童年回憶之一。那些普通的人,善良淳樸,與現代城市文明獨特的田園生活,傳統一脈相承,技能代代相傳,記在心裏。表達一種愛和敬畏自然,一種隱藏在背後的中國菜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文化遺產緩慢下降的擔憂,一種中國食物含有親情,愛心的宣揚。讓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 ,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來之不易。

《舌尖上的中國》中提到一種苗魚,是湘西苗族人民的美食烹飪魚,辣尤其之重。做苗魚功夫在於煎功上,是講究以文火慢慢煎,把魚炸香脆而不是炸糊,火候不容易掌握。配料是青椒爲主,比例是五五。魚有辣味,椒有魚香,湯既魚味也辣味。起初入口很香的氣味撲鼻而來,吃起來既香滑柔軟,有鱗片的皮吸收也有很多的湯,咬魚皮時湯水溢出,別有一番風味。《舌尖上的中國》記錄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國吃苦耐勞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2

和第一季對比起來,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氣了,展現了更加淳樸的勞動者們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中的一切,給我們帶來那麼多的感動。第一集中主要講的是腳步,從追逐花期的養蜂夫妻,漸漸消失在這個時代的麥客們,頂着海風出海捕魚的漁民,跋山涉水採集香菇的老漢,捕捉十幾米開外僅五釐米長跳跳魚的爸爸……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美食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個叫做“家”的東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纔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瑪佔堆這個人讓我對於那些質樸的美食多了幾分感動。爲了給家裏帶去一份蜂蜜,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到樹上40米……那樣一份簡單美味的蜂蜜是白瑪家裏對於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時代在變化,我們吃的.東西也在不斷變化,一切都還會繼續發展下去,但願這些淳樸和美食永遠都不會消失,永遠都在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更多更美好的感動。

二:舌尖上的中國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

《舌尖上的中國2》,這是一檔介紹來自中國各個地方的美食節目,透過那一個個誘人的事物,我們也從中得到感知,本週是《舌尖2》的第三集節目,《時節》,講述一年四季的美食。

“不時,不食”是中國人飲食最重要的特徵。在四季分明的國度,不同的時節,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美食。在節日假期的悠閒之中,我們感受四季的輪替,感受天南海北的誘人美食。

第三集《時節》的內容,比之前的節目增加了更多美食的介紹,本期節目介紹了鐵鍋燉魚貼餅子、蝦子小刀面、桂花糯米藕、老鴨雁來蕈、板栗燒雞、清煮飛魚乾。。。等來自各地一年四季的美食,完全是吃貨的世界,看得人垂涎三尺。

這些食物都是按照時令吃食物,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中國人講究按時令吃食物,而不同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時令產生。只要對自然和時序產生敬畏,每一道菜,每一家人,總會得到最甘甜的回報

在本集中,講述了螺螄捕手的故事,捕螺螄就要對螺螄的最佳捕獲季節掌握的一清二楚。才能換得到餐桌上一盤盤的'螺螄~~~

從冬到夏,從春至秋,餐桌上的食材隨時令變化,不變的是中國人的勤勞努力。色彩變化,生機盎然間,是一次次美食的體驗。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4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爲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觀。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是我們每個吃貨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會後悔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5

中國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流傳甚廣。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與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6

近來,中國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流傳甚廣。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爲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平心而論,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7

自然,主食,轉化。中國人在本身所處的自然條件下,馴化改良出了各種不同的主食,儘管主食的來源只有很少的幾種,但是中國人還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進製作方法和手段,創造出數不盡的美味食品。中國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飯,這磨礪着中國人的性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天氣如何,所以中國人習慣於接受現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懶就沒人給他錢”,老人家說的就是中國人在骨子最爲篤信的真理。中國人其實是最愛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當心頭事的,因爲爲了生存,爲碗中舌尖的一口飯食,還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後繼續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遠不會白費,中國人在自然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的改善和創造一切有利於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爭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飲的米酒。中國人在於自然共處的過程中幾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爲的只是把自然能給予人類的事物發揮到最極致的狀態;爲的只是在自然允許的條件下,薪火相傳,留給後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後樂然得看着自己的子孫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麥稻穀,連綿不絕。

今年過年我回家祭祖,當把將餃子和酒倒進祖先墓前燃盡的紙灰時,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許祭祀祖先的真正意義在於感恩祖先,不是他們所謂的陰靈庇佑,而是他們將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綿不斷流傳下來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8

今天,我看了一個關於《舌尖上的中國3》的視頻短片,頗有感觸。

看過視頻,我知道了:原來在酸甜苦辣鹹這幾種味道里,辣最年輕,也最刺激。貴州遵義市,是一個吃辣很普遍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把辣椒當做下飯菜來吃的地方。在外地工作的貴州人,經常會隨身攜帶一瓶辣椒醬,既是懷念家鄉的味道,又是對辣椒的忠誠。在成都的菜市場裏,辣椒遍地都是,隨處可見。很多成都人對辣椒都有着一種說不出的喜愛之情。想想我們廣東人,我們對辣椒的感情是不深的,因爲辣椒不常吃,只是在做菜時,偶爾放一點提味。

說完辣椒,我再來說說白菜。冬季的中國東北,很多人都會吃白菜。它對於東北人的意義,不僅僅是由衷的喜愛,而且是打小的飲食習慣。東北天氣嚴寒,一到冬天便很少有蔬菜供大衆食用。沒有了當季的新鮮蔬菜,那麼白菜自然就成了首選。對於東北人來說,醃酸菜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用新鮮的白菜來醃製,味道會更好。這件事看起來難,但做起來卻很簡單。醃好的酸菜可以配魚煮着吃,也可以和肉攪拌在一起,包成酸菜餡兒的餃子。時代在變,大家的口味也在調整,可對於大多數的`東北人來說,不變的就是對酸菜的熱愛。

我覺得,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美食又有着不同的味道,我們應當享受這種美妙的味覺之旅。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9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爲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爲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裏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常會想起家裏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並不懷念故鄉,也許只是故鄉對我們魂牽夢縈。

養蜂的女人說,結果我跟她結了婚,風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說,這海洋的鈔票難掙,沒有牛勁馬力難吃海洋衣食。這些都是生活給人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與經驗。這些感受與經驗,在作家那裏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裏吟成了詩,在母親那裏變成了嘮叨,煮成了飯,炒成了菜。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艱辛的。朝五晚九,餐風飲露,爲的`不過是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過是回到家裏能好吃好喝一頓,能安逸巴適睡上一覺。

也許我爸媽的飯菜做得並不那麼好吃,但是我總是會想吃它,也許我想吃的只是那種味道,別人無法做出來。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會不會有那樣一種味道,我後來再也沒嚐到過?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0

每逢週五,對於“吃貨們”來說,必不肯錯過21點準時端坐在電視機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一檔關於吃的記錄片,最近特別的“熱”、特別的“火”,要是誰沒有看過的話。哈,一定會被人笑話“out”了。

對於我來說,怎泥拱、香椿煎蛋、紫蘇炒螺螄等食物不斷撞擊着我的味覺神經。我對媽媽說,你什麼時候會做這些菜啊?媽媽說,我會盡量學的,爲了我的寶貝!

以前經常聽到賣切糕的很騙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麼是切糕。晚上終於看到廬山真面目了。我感覺這麼美味的食物這麼會是騙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國2》還有一點讓我看起來感覺很爽,就是畫面太美了。感覺比我看的`任務動畫片都美。

“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經歷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悅,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裏,而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之上。”這是節目的最後說的一句話。雖然我不大懂這是什麼意思,但是我不知道爲什麼我卻很喜歡這句話。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時節,我跟媽媽說,以後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1

中國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無論是習俗還是食物。如今,我們的技術越來越先進,生活中充滿了科技之氣。也許,我們會感覺很幸福,但這樣真的好嗎?古老的職業和悠久的傳說,正被機械們一茬茬收割殆盡。

就連美食,也沒有從這悲慘的命運中逃脫。原本故鄉親切、熟悉的味道,轉化爲了陌生而高貴的山珍海味。成百上千的人發瘋似的品嚐着這些華而不實的“人間珍品”,而不起眼兒的家鄉菜,卻被人們漸漸遺忘。只是因爲家鄉菜的樣子並不華麗、美觀。但他們哪裏知道,越是珍貴的美味,看起來越是平常無奇。也許,當人們終於醒悟時,當他們再想品味家鄉的味道時,那親切、熟悉的香氣早已隨着時間,消失在這人世上。孩子的不捨,老人的落寞。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兩個鏡頭。他們要的不是富貴,而是能和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圍在一起,吃着團圓飯。但這真的是太難太難。這個願望是多麼地樸素,但樸素,卻充滿了力量,卻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美味、習俗、文化……難道真的要隨着科技的.發展,而“葬身海底”嗎?五千年啊,也同樣經受不住風風雨雨的考驗嗎?

無論怎樣,昨天已記入歷史,散發着或喜或悲的光芒;但明天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與非,對與錯,全都要靠自己去編寫。

但我們必須明白: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2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視節目,講的全是美食。今天我看了一集“自然的饋贈”,講的是我國雲南香格里拉雪山上的原始森林,有一種精靈懷抱的食物,名叫松茸,它是野生菌類中的貴族,營養豐富,價格也很高,在大城市的飯店裏,一盤碳烤松茸能賣1600元。還講了浙江的冬筍和湖北的蓮藕,如果配上肉會特別好吃,一點兒也不油膩。還有云南大理北部的諾鄧山區,人們自己利用天然的鹽井又自己加工諾鄧火腿,看着很有食慾。還有吉林查幹湖的漁民冬季凌晨四點就要到湖面上捕魚,他們走在厚厚的冰面上,還有隨時警惕有裂縫的'冰面,而且我看到漁民捕到的魚都是四五斤的大魚,沒有小魚,因爲他們織的網都要是大網孔,所以小魚是他們故意讓漏掉的,等來年再放些魚苗。這部電視節目讓我增長了不少地理知識,瞭解了中國的美食以及美食製作過程和美食的原材料。

其實,我覺得這一部電視節目應該在我吃飯時看,能夠讓我吃的香,吃的多,要不光看吃不到,會覺得餓。哈哈,同學們,你們看了嗎?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3

粵菜是我正房,河南菜是老孃,小情兒呢是川菜。

看到廣東衛視拍我正房我是很開心的,我正房端正大氣,上的了國宴,下得了大排擋,生猛海鮮,老火靚湯,早茶點心,風味小吃應有盡有,花樣翻新,5集太太太少,九九八十一集都不一定拍的完,暫且看看吧!

看了十分鐘,忍不住快進,看到第二集就開始跳看打卡走人……麻痹我正房粵菜這麼一個活色生香大美人,楞被導演整成一個木偶,暴殄天物啊,煮鶴焚琴啊……不禁老淚縱橫。

你說你拍麻魚就麻魚,整那麼多漁民的心酸幹嘛,看到漁民切開這1000多的.一條魚我真想說別吃了,還是賣了吧!不是不能講背後的心酸,但這是講美食不是社會紀實!但導演顯然迷上了這種方式……接下來開始各種賣慘……採荔枝菌的家裏的雙胞胎嗷嗷待哺,養竹鼠的幫扶殘疾人……搞清重點好吧!無力吐槽了……《舌尖》已然不怎麼高明,但你找了個樣板能不能高仿一點,誰能告訴我,那個臺詞是什麼鬼!!!編劇寫的詞完全不走心,有一種迷之尷尬感!

第四集 氣更不打一出來,誰特麼告訴你西方人才吃生蠔!!!自己去廣東博物館看看,圍着獸皮大啖生蠔的是不是你祖宗。一知半解,半瓶水逛蕩,讓我一個外省人都看不下去!

這就是一個不要管我寫的好不好,反正我交作業了的被動學生……作爲一個已經麻木的老師,我還能怎麼說!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4

前幾天,我們一家人去了中國的西北部。那裏的飲食習慣與蘇州大不相同。比如每頓飯都會有白饅頭,老酸奶,還有西北人愛吃的皮囊和糟醅。我真的不習慣吃。爲什麼人在不同的地方吃的不一樣?我媽跟我說這叫飲食文化。

回到家,我媽打開電視讓我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食物,主食,轉化,儲存,烹飪,調配,生態.一共七集紀錄片,我居然一口氣看完了!在廚師的“魔手”上,酸、甜、苦、辣、鹹的味道一個個出現在我面前,讓我“流口水三千尺”。我彷彿聽到了那些美食的呼喚,真的希望電視上的美食能立刻飛到我身邊。

之後我的心就靜不下來了。我問了所有看過這部紀錄片的朋友,他們都說看完餓了。一開始我是這麼想的,但是冷靜下來想想。真的只是爲了讓我們瞭解食物嗎?恐怕不行!就像那些在烈日下勞作的農民,也許他們沒有讀過書;也許,他們的條件並不比我們優越;也許,他們沒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們有勤勞樸實的面孔,堅韌幹練的雙手,善良樂觀的心!其實播出這部電影的真正原因是爲了弘揚中華民族勤勞頑強的性格,造就了我們偉大的'中國的各種飲食文化。

“誰知道中國菜難吃。”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會背這首詩,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的含義?每次看一集,都會默想內容,看着碗裏桌子上剩下的米粒。我總是感到羞恥。

我們要感謝大自然的美食,感謝那些把它擺上餐桌的人。我們要珍惜碗裏的每一粒米,每一道菜,讓美味不僅留在舌尖,還能滲透到我們的心裏!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5

在25歲的年紀,比物是人非更能讓我覺得悲涼的詞念做背井離鄉。苗族的女孩哭着說,我知道他們馬上就要離開了,可我什麼都不能做。我最愛的老人也曾哭着對我說,你怎麼一年纔回來一次,你爲什麼不留在家裏。

我關於美食最深的記憶,都來自於我的外婆,她長於西北,擅長麪食,會用自家種的蔬菜做各種各樣的醬料,醃菜,會創新出大受歡迎的菜式,她清楚家裏每位成員的偏愛。看這樣一部記錄片,讓我腦中的回憶開始一幀幀閃現,彷彿一切都是那樣的清晰,讓我清楚地看見外婆從菜圃裏摘下幾個番茄,碎碎剁醬,慢慢熬製,再從醃菜罈子裏舀出黃黃的胡蘿蔔,青青的黃瓜擺在碟子中,然後把與好的面切條,只等水開煮下。這樣的'情景像是紀錄片一樣彩色,清晰,甚至一舉一動都在放慢動作。再沒有比中國人更注重口腹之慾的了,每次回家,離家必伴着各樣的家鄉小食,水果,家是我的鎧甲,是我的軟肋,家鄉的食物,用人類最原始的需求告訴我,那是我永遠無法拋下的地方。總有一天,我要回去,用我所有的努力。

這樣一部喚醒情感,用心去做的紀錄片,比一千部投資巨大的爛片都來的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