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觀後感1.88W

導語:由董卿首次擔任製作人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一套、央視三套一經開播就引來了無數關注。那麼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是怎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篇1

在央視剛剛播出的《朗讀者》中,嘉賓們用語言、聲音、情感、藝術的綜合與交融,發自心靈的最深處,爲我們講述那些屬於自己的陪伴。他們或深情、或激昂的朗讀波動所有聆聽者。所謂朗讀,不僅僅是在闡述,更是對人們賦予靈感,動情於心。

童話大王鄭淵潔是第一位上場的朗讀者。鄭淵潔在朗讀者節目上分享他和父親的故事,談到父親總是半夜起來偷偷爲他的鋼筆灌滿墨水。鄭淵潔說:“父親曾問過我“你一個人能把《童話大王》月刊寫多少年?”他答道,“只要您和我媽媽活着,我就一直把他寫下去。”父親又對他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

而已經做了十五年的預防艾滋病宣傳員的著名演員蔣雯麗,她在講述和艾滋病患兒同吃同住的故事之後,朗誦了林清玄的《百合花開》。楊乃斌母子,十六年的相互陪讀。要感謝的是母愛,還有永不言棄的真情。人生不留遺憾,彼此做好相互的陪伴!楊乃斌爲他媽媽獻上了冰心的散文《不爲什麼》。

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中林的林兆銘朗誦了梭羅的《瓦爾登湖》,著名譯製片配音演員喬臻也和老伴朗誦了他們爲大家精心準備的詩歌。

陪伴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溫情、有時候更是一種力量!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時間會證明,越平凡的陪伴越長久。

弘揚中華正能量,你會喜歡董卿,喜歡《朗讀者》,喜歡安靜的傾聽,喜歡默默的淚流。遇見是美麗的,是一種緣分;陪伴是長情的,是一種堅持。陪伴不僅僅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特殊的力量!

“總有一段文字,會影響一個人的生命;也總有一個人,會在你的生命中留下難以忘卻的痕跡。”

大概,《朗讀者》帶給我們的,就是這樣的感動。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篇2

首期節目的主題是“遇見”,董卿是這樣闡釋這個選題的:“世間的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就有了生命。”

什麼是生活中的遇見呢?

遇見某個人,你的命運會因他改變。

年少時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殘疾少年,從小在同學們不理解和排擠的眼光中長大。後來,他遇到了一位醫生,不僅獲得了站立的權利,命運也從此發生了轉變。

時過境遷,濮存昕仍然銘記着醫生的恩情:“我的一生中獲得了很多人的幫助,但是這位醫生永遠是第一個真正幫助我改變命運的人。”

誰是第一個改變你命運的`人呢?是年少時循循善誘的老師,還是危險時仗義出手的陌生人?

遇見父母或子女,則是一種命中註定的緣分。

聯想總裁柳傳志在報考飛行員失敗後非常難過,他的父親曾這樣鼓勵他:“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麼,都是我的好孩子。”

光陰荏苒,柳傳志在兒子的婚禮上再次講出了這句話,這是真正的血脈傳承,也是一位父親對兒子最大的期許。

那媽媽對女兒呢?首位華人世界小姐張梓琳在2016年遇見了自己的女兒,初爲人母的她坦言抱着孩子的時候“總覺得內心軟軟的”。也許女人都是這樣,一旦當了母親,內心最柔軟和最堅強的部分便都給了子女,從此有了牽掛,也有了盔甲。

她們對子女的愛,正如張梓琳朗誦的《願你慢慢長大》一文中所寫的,“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如今,你正在被父母怎樣目送着?而未來,又會目送着誰呢?

遇見對的人,就是真愛。

首期嘉賓中有一對非常特別的夫婦,因爲妻子殷潔的一句話,丈夫周小林用十年時間爲她打造了一個一千兩百畝的鮮花山谷,這裏一年四季花開不敗,堪稱人間仙境。

殷潔說:“我們倆一直都在談戀愛,他就是一個很浪漫的男人,而我是一個特別幸福的小女人。”

周小林則說:“她是我的妻子,也是我的情人,還是我永遠的夢中情人。”

多麼令人羨慕的神仙眷侶啊!曾以爲愛情需要名牌包和奢侈品,如今看來只需一句靠譜的情話。可是,又有幾人能將情話說上個十年二十年呢?

董卿送給了這對夫妻一句沈從文的詩:“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對於這對夫妻來說,剩下的時光還有很長很長,彼此陪伴的日子也有很久很久。節目中還有一對老夫婦,他們是真的相愛相守了一生。

原來,爲了更好的體會真情實感,節目組不僅邀請了各界知名人士上臺朗誦,還頗有心意地在國內各大城市設置了“朗讀亭”,邀請普通人朗讀自己的故事。

其中有一位名叫王佩英的75歲老人,她讀的是躺在病牀上的老伴爲她寫的情書。2月17日,是她和丈夫的結婚紀念日。儘管丈夫出了車禍臥病在牀,但他還是用唯一能動的手,把圓珠筆捆在手臂上,用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給妻子寫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書。

從朗讀亭出來的那一刻,王佩英老人哭了。

兩位接近耋耄之年的老人,哪怕已經到了生命的尾聲,仍然心懷浪漫,仍然能大聲表達愛,這是何等的珍貴啊!年輕時候脫口而出的我愛你,是不是真的會被生活的柴米油鹽姜醋茶磨滅了呢?

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並不是。真正的愛與被愛,至死不休。

遇見對的職業,就是一種永不泯滅的熱情。

已經96歲的許淵衝老人是亞洲第一位獲得世界翻譯大獎的中英法翻譯家,雖然他已兩鬢斑白,卻依舊思路清晰,感情充沛。

1931年許淵衝先生翻譯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初衷是爲了給心儀的女生表達心意。這首詩是林徽因在徐志摩死後觸景生情寫下的《別丟掉》,如今八十多年過去了,老人提起這首詩仍然感慨萬千,情到深處不能自己:

滿頭白髮的許淵衝老先生,詮釋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有點可惜的是,這封譯好的詩並沒有成就老先生和那個女生的姻緣。不過許淵衝先生並不遺憾:“50年後她給我回信了,那個時候我已經結婚了,她也結婚了。有時候失敗有失敗的美,這個事情我沒有成功,但是我回想當年還是很美的。所以我認爲人生最大的樂趣,在於創造美,發現美。”

老爺子最大的樂趣源是文學和翻譯,如今他每天凌晨3、4點還在工作,比年輕人還要幹勁兒十足。他說,“如果我活到一百歲,就要把莎士比亞翻完”;他還說,每天要過好每一天:

更令人感動的是,在節目最後,許老曾教過的學生們用中、英、法三種語言朗誦了他曾經翻譯的著作。許多年前,許淵衝遇見了文學,也遇見了畢生的追求;幾年之後,許淵衝遇見了自己的學生,從而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翻譯家、文學家。

我們都說身體和靈魂至少要有一個在路上,許老就親自驗證了活着的意義:人生不在於用腳步丈量萬水千山,而是用內心真正體會世間百態。

董卿本人是這樣評價《朗誦者》的:“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彷彿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沉甸甸的生活,但總有一些會讓我們心有慼慼焉,給予我們啓發,也讓我們在無形中獲得力量。朗誦和閱讀其實都是一種力量,可以是爲了感恩生命中美好的遇見,也可以是爲了傾訴愛;可以是爲了表達心中的嚮往,也可以是爲了傳承新的希望。

所以我們纔會說:總有一段文字,會影響一個人的生命;也總有一個人,會在你的生命中留下難以忘卻的痕跡。

生而爲人,總有不同,但有一件事情是相通的,那就是感情。這些或感動或恩愛或幸福的人和事讓我們覺得:未來也許荊棘遍佈,但仍可咬牙上前。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篇3

《朗讀者》首播就在豆瓣拿下了一個出色的成績,這也從片面上影射出它在全國的知名度,作爲文化類的節目,小編覺得真心不錯。再加上董卿的主持,無疑使得這個節目更上一層樓啊。

小編連看了兩期節目了,這個節目最大的亮點就是“朗讀”了,無論是背景音樂的搭配,還是精挑細選的文章,都讓人懷念和感動,特別是配上那些人物的閱讀,即使文化功底不強,還是能把人看到想流淚!

我們是感動的流淚,然而也有人痛苦的想流淚,是誰呢?當然是全國的中國小生了,爲什麼流淚?因爲他們語文老師和家長唄!

語文老師:

看完朗讀者後太感動了,讓孩子回家寫“觀後感”,相信上過學的我們都能體會到吧。這可苦了學生了,光這期節目看完就得90分鐘,再加上裏面主題很多,不知道選哪個,這個想想,那個準備準備,再加上其他科的作業估計沒有3個小時寫不完啊,這樣的話想看的電視劇只能明天看重播了,想玩的遊戲只能明天抽空了,估計有人肯定忍不住熬夜玩吧,但是熬夜的後果就是明天沒有精神,上課遲到被老師罰站了!

想到這裏,小編忍不住想笑,我還記得國中的時候老師帶我們看了一部抗日的電影,那是我們興致勃勃的因爲不用上課啊,沒想到看完後卻讓我們寫觀後感,小編當時就有點苦逼的感覺了,那時雖然物質生活沒有現在好,小編現在也不禁會懷念上學的日子,雖然很格式化,卻依舊充滿回憶和歡笑啊!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篇4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爲很多人都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這段話,是董卿在央視將於2月18日晚開播的新節目《朗讀者》裏的一段自問自答。的確,現在有許多事情都已經是我們淡忘的了,比如寫信,比如讀詩,但是如今隨着《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綜藝節目推出,讓大家不禁有一種恍如隔世的久違之感,也產生了發自肺腑的共鳴。

看過《中國詩詞大會》的人,肯定已經被董卿的詩詞功底所折服,她不僅反應快,而且對於嘉賓的點評也能隨口拈來詩詞應答。“腹有詩書氣自華”,董卿得到了網友們如此點贊。董卿的父親曾經在報社工作,受父親影響,她從小沉浸在詩詞的海洋。記者昨日從節目宣傳方瞭解到,從去年3月開始,董卿就開始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的節目,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策劃和團隊構建後,終於推出了《朗讀者》,董卿擔任製作人。

董卿表示:“《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爲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爲什麼會選擇這樣的一個節目形態,她則表示在文藝綜藝領域裏所有的節目形態都已經做過了,她需要做一些改變。但是爲了這檔節目,她也付出很多,她介紹爲了剪片經常熬到凌晨四點才離開機房。

說起“朗讀”,似乎更像在講故事,因爲節目中會針對不同的主題,嘉賓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來講述,節目希望呈現的是文字和個人情感的緊密結合。記者瞭解到,著名企業家柳傳志在《朗讀者》中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結合的複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願你慢慢長大》,通過文字的朗讀,觀衆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後那顆跳動的心臟。

據瞭解,《朗讀者》的朗讀內容包羅萬象,有著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爲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爲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詩詞,還有《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衆情感的作品。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衆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除了節目的內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節目在包裝上也用了許多心思。記者瞭解到,節目設置的主題形式很豐富,每期根據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節目邀請到李雲迪、胡德夫等爲朗讀者伴奏,除了邀請柳傳志、鄭淵潔、蔣雯麗、徐靜蕾、劉震雲等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業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參與朗讀,節目組希望能“高而不冷”。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篇5

央視作爲國家電視臺,對於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但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說:“《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的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製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